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傷寒玫瑰疹特點

傷寒玫瑰疹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2-13 11:09:26

『壹』 試分析傷寒患者出現持續高熱、相對緩脈、肝脾腫大、皮膚玫瑰疹、外周血白細胞減少及腹痛的臨床表現與病理

請看最新版本科病理學

『貳』 傷寒特有的皮膚改變

抄傷寒可依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經過及免疫學檢查結果作出臨床診斷,但確診傷寒則以檢出致病菌為依據。潛伏期為5~21天。潛伏期長短與感染菌量有關。

皮疹:病程第7~12天,部分患者出現皮膚淡紅色的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徑約為2~4mm,壓之退色,略略高出皮面。為數不多,一般在10個左右,分批出現,分布以胸腹部為多,亦可見於背部與四肢。大多維持2~4天後消退。此外,出汗較多的患者可見水晶型汗疹(白痱)。

本病易有復發,復發率一般為10%左右。早年應用氯黴素作為特效治療,復發率曾報告上升達20%。患者在熱退後1~3周,臨床症狀再次出現,但常較輕(偶有較初發嚴重者),病程約1~3周,血培養可再獲陽性結果。復發多為1次,2次者少見,偶有復發3~4次或以上者。復發的原因與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有關,潛伏在體內病灶巨噬細胞內的傷寒桿菌重新繁殖,並入侵血循環,再次引起菌血症而致。復發多見於抗菌治療不充分的患者。

『叄』 傷寒為什麼會出現玫瑰疹,斑疹,斑丘疹等

這是一種免疫變態反應,系由菌體O抗原和表面Vi抗原以及鞭毛的H抗原令人體產生I型超敏反應所致

『肆』 傷寒的臨床特點

臨床表現 典型傷寒的自然病程約為4周,可分為4期。 (1)初期:相當於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緩慢。發熱是最早出現的症狀,常伴全身不適,乏力,食慾減退,頭痛,腹部不適等。病情逐漸加重,體溫呈階梯形上升,可在5~7天內達到39~40℃。發熱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戰,出汗不多。於本期末常已能觸及腫大的脾臟與肝臟。(2)極期:病程的第2~3周。常伴有傷寒的典型表現,腸出血與腸穿孔等並發症亦較多在本期發生。本期內疾病表現已充分顯示。①高熱:稽留熱為典型的熱型,少數可呈弛張型或不規則熱型。高熱常持續2周左右,高峰可達39~40℃,亦有超過40℃者。②消化道症狀:食慾缺乏,腹脹,腹部不適或有隱痛,以右下腹為明顯,亦可有輕壓痛。多呈便秘,少數可有腹瀉表現。③神經精神系統症狀:一般與病情之輕重密切相關。患者虛弱、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滯、反應遲鈍、聽力減退。嚴重者可出現譫妄、昏迷。亦可呈現虛性腦膜炎表現。這些表現均與嚴重毒血症狀有關,隨著體溫下降,病情亦逐步減輕與恢復。④循環系統症狀:常有相對緩脈(脈搏加快與體溫上升不相稱)或重脈。如並發心肌炎,則相對緩脈不明顯。⑤肝脾腫大:本期常可觸及腫大的脾臟、質軟,有輕壓痛。亦可發現肝大、質軟,有壓痛。肝脾腫大通常為輕度,隨病情恢復逐漸回復正常。如並發明顯的中毒性肝炎時,可見黃疸,丙氨酸轉氨酶上升等肝功能異常。⑥皮疹:病程第7~12天,部分患者出現皮膚淡紅色的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徑約為2~4mm,壓之退色,略略高出皮面。為數不多,一般在10個左右,分批出現,分布以胸腹部為多,亦可見於背部與四肢。大多維持2~4天後消退。此外,出汗較多的患者可見水晶型汗疹(白痱)。(3)緩解期:病程第3~4周。體溫開始波動,並逐漸下降。患者仍覺虛弱,食慾開始恢復,腹脹減輕。腫大的脾臟回縮,壓痛減退。本期仍有可能出現各種並發症,包括腸出血、腸穿孔等嚴重並發症仍可發生。(4)恢復期:病程第5周。體溫回復正常,食慾好轉,症狀及體征均回復正常。通常需1個月左右才完全康復。

『伍』 傷寒的診斷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特點為持續性高熱、全身中毒症狀、肝脾腫大、白細胞減少、相對緩脈(脈搏與體溫不成比例) 、皮膚玫瑰疹。可有腸出血,腸穿孔等並發症。小兒傷寒一般較成人輕,病死率不高,但臨床症狀常不典型,容易誤診。

流行病學:傳染源是傷寒患者和帶菌者,病菌由糞便向外排出,通過污染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傳染,蒼蠅是重要的傳播媒介。全年均可發病,但多見於夏、秋季節,每年的7~10月,是傷寒的高發季節,與夏秋節人們喜食生冷食物和蒼蠅活動頻繁有關。發病以學齡兒童多見。

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為7~14天。多數起病緩慢,體溫逐漸上升,至5~7上升至39~40℃,且持續不退,除發熱外,病兒精神萎靡、食慾不振,表情淡漠、頭痛、全身不適、腹脹、便秘或腹瀉、肝脾腫大,相對緩脈,即脈搏跳動與體溫上升不相稱。在腹部和胸部可見淡紅色皮疹,稱為玫瑰疹,但少見。約半數患兒有咳嗽,咽部充血等呼吸道感染症狀。在病程的第一周末,特異的化驗「肥達氏反應」開始轉為陽性,有利於診斷的確立。

小兒傷寒的特點是年齡越小症狀越不典型,表現起病急,熱型不規則,胃腸道症狀明顯,無相對緩脈,肝脾腫大明顯,容易並發支氣管炎,病情也相對較輕。合並腸出血和腸穿孔也較少。

並發症:在發病的2~3周,可合並腸出血和腸穿孔,所以飲食不宜過多,應吃無渣食物。但近年來由於抗生素的作用,此類並發症已少見。

治療與護理:抗生素治療,現在多使用第三代頭孢黴素和喹諾酮類抗菌葯物。護理方面:患兒絕對卧床休息,以減少病兒的消耗,熱退以後適當逐漸增加活動量。飲食以營養豐富、少渣易消化的低脂肪食物為宜,如豆漿、牛奶、肉湯、蛋湯、米粥、軟面條、豆製品,忌食生硬食物,以預防並發腸穿孔或腸出血。高熱時用物理降溫,頭部冷敷、枕冰袋,不宜大量使用退熱劑,以免大量出汗引起患兒虛脫。注意口腔及皮膚的清潔,可用溫水擦洗皮膚,用淡鹽水漱口。

預防:一、控制傳染源,病人應早期診斷,及時隔離治療以減少傳播。二、切斷傳染途徑,是降低發病率的關鍵性措施。應切實抓好糞便管理、水源管理、飲食衛生管理及消滅蒼蠅、蟑螂等工作,廣泛開展衛生宣教,養成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的良好習慣。三、保護易感人群,在流行地區應進行預防接種。

『陸』 傷寒什麼用葯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為多,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洪水、戰爭、地震等自然災害會使本病大流行。

此病的傳染源為傷寒病人及帶菌者,他們的大便、尿、嘔吐物等排泄物,直接或間接污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傳播,水源污染可能會造成爆發流行。病後可獲持久免疫,只有2%左右可再次發病。

本病的典型表現為持續高熱、腹痛、便秘或腹瀉、肝脾腫大、白細胞低下,部分病人出現皮疹及脈搏相對緩慢,少數病人發生腸出血、腸穿孔或傷寒性肝炎等並發症。

臨床表現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0-15天,大多數病人起病緩慢,開始多出現周身無力、不適、食慾差、腰酸背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只有少數病人出現寒戰、高熱、血壓下降、昏迷等急性症狀。

典型傷寒自然病程約4--5周,而不典型傷寒則病程長短不等,輕型1—2周可愈,重症患者症狀重、並發症多,如不及時搶救,可能在1—2周內死亡。

一、典型傷寒
發病初期,會出現低熱、周身不適、頭痛、咽痛、咳嗽、惡心、食慾不振等症狀。體溫呈梯形上升,一周左右升至39--40℃。

由於持續2-3周的39-40℃的高熱,病人極度虛弱,神情淡漠,反應遲鈍。還可出現昏睡、精神錯亂,腹痛、腹瀉、便血、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表現。而對於高熱的病人並不是脈搏加快反而是脈搏緩慢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傷寒病人特徵性的表現,據統計約有30-40%患者出現相對緩脈。部分病人還會在前胸和上腹部出現2-5mm大小、紅色的玫瑰疹,數目常不到20個,2-4天後消退,但可再發。

一般在發病的第3周,出現體溫下降,則病情開始改善。第4周後體溫漸恢復正常,症狀和體征也隨之消失,但全身狀況的恢復約需1個月左右。

二、不典型傷寒
對於輕型傷寒,不僅病程短,一般1—2周就可痊癒,發病時症狀也較輕,多不出現相對緩脈、肝脾腫大、玫瑰疹等特徵性表現,此種情況多發生於曾預防接種者有部分免疫力的人及小孩;有些病人病情輕微,仍能堅持日常工作,往往因突發腸出血、腸穿孔時才發現患有傷寒;有些病人只出現長期發熱,可持續數月,但卻無明顯腹痛、腹瀉、肝脾腫大、脈緩的症狀,此種情況多發生於免疫功能較低的人;重症患者則急驟高熱、寒戰、脈快、血壓下降、精神錯亂、昏迷、全身出血等。如不及時搶救則可能出現生命危險。

三、兒童傷寒的特點
兒童年齡越小,發病越不典型,輕病者多,一般發熱不規律、多嘔吐及腹瀉,但中毒症狀輕、無相對緩脈、玫瑰疹也較少見、脾大不明顯,病程較短,易並發支氣管炎和支氣管肺炎,但較少發生腸出血和腸穿孔。

嬰兒傷寒則重症多,多起病急驟、高熱、驚厥、腹脹、嘔吐等,病死率較高。

四、老年傷寒特點
老年患者發病症狀多不典型,體溫不高,神經和心血管系統症狀較嚴重,易並發支氣管炎及心功能不全,病情恢復較慢,病死率高。

五、復發與再燃
復發是指本病的臨床症狀消失1-2周後又重出現,已轉陰的血培養又呈陽性。而再燃則是指發病2-3周時,體溫逐漸下降而尚未正常時重又升高,持續5-7天後方正常。此間血培養常陽性。

這兩種情況的發生與機體抵抗力下降有關。當抵抗力下降時,潛伏在膽囊、骨髓、腸系膜淋巴結壞死中心或巨噬細胞內的傷寒桿菌又大量繁殖,再次侵入血循環而再次出現症狀。

並發症:
1、 腸出血、腸穿孔:這兩種並發症約占總發病人數的2%。多在病程的第2-3周發生,也可在病情恢復期發生。

2、 傷寒病人極易發生多臟器功能損害,如: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腦病、中毒性肝炎、腎功能損害,多於患病後1—3周發生。

如果你只是一般的傷風感冒就不用怕啦,吃感冒葯或輸液都可以,還有姜湯發發汗也好的快.

『柒』 得了傷寒會出現哪些症狀

持續發熱,伴有食慾減退,腹痛腹瀉等症狀,表情淡漠等神經系統症狀,皮膚出現玫瑰疹,肝脾大。

『捌』 傷寒分幾種類型

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傷寒的出現,傷寒這種疾病跟我們說的風寒不是一回事。出現了這種疾病之後,主要是因為胃腸道出現問題造成的,大家需要注意傷寒的分類,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治療,那麼,傷寒的常見類型都有哪幾種?

(1)小兒傷寒:小兒傷寒的臨床過程表現不典型,年齡越小越不典型;年齡越大,則越接近成人的疾病表現。嬰幼兒傷寒,起病急,病情重。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常見,常出現不規則高熱,伴驚厥,脈快。玫瑰疹較少見。外周血象白細胞數增高。常伴發支氣管炎或肺炎。學齡兒童則多屬輕型或頓挫型,與成人表現近似。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相對緩脈少見,白細胞數不減少。腸道病變亦較輕,腸出血與腸穿孔並發症也較少。

(2)老年傷寒:症狀亦不典型,發熱不高,虛弱明顯。易並發支氣管肺炎與心功能不全。持續的胃腸功能紊亂,記憶力減退。病程遷延,恢復緩慢,病死率較高。

(3)輕型:發熱在38℃左右,全身毒血症狀輕,病程短,1~3周即可恢復。症狀不多,缺乏典型傷寒表現,易致誤診和漏診。兒童病例不少見,亦可見於病前曾接受過傷寒菌苗預防接種者,或發病早期已應用有效抗菌葯物治療者。

(4)頓挫型:起病較急,近似典型傷寒表現,但在1周左右發熱等症狀迅速消退而痊癒。

(5)暴發型(重型):起病急,毒血症狀嚴重,病情凶險,發展快。畏寒,高熱或過高熱,腹痛,腹瀉,休克,中毒性腦病,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鼓腸。亦可並發DIC等。如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搶救,仍有可能治癒。

(6)逍遙型:全身毒血症狀輕,病人常照常生活、工作,不察覺患病。部分患者則可突然發生腸出血或腸穿孔而就醫。

(7)遷延型:起病初始表現與普通型(典型)相同,由於機體免疫力低下,發熱持續不退,可達數月之久,弛張或間歇熱型,肝脾腫大亦較顯著。伴有慢性血吸蟲病的傷寒病者常有此型的表現。這種患者的抗菌葯物治療不甚滿意,有時需配合抗血吸蟲病治療才能控制病情。

溫馨提示,臨床上上海的種類非常多,平時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胃腸的保健方法,而且要注意一些治療事項,平時需要注意這種疾病的保健事項,避免造成發熱,身體虛弱,而且要注意調理,避免帶來更多痛苦,造成腹痛,腹瀉休克。

熱點內容
梅花ps 發布:2025-08-08 04:57:03 瀏覽:506
正月茶花 發布:2025-08-08 04:48:27 瀏覽:630
丁香花特徵 發布:2025-08-08 04:47:27 瀏覽:521
宜昌玫瑰園二手房出售 發布:2025-08-08 04:45:26 瀏覽:263
南京萬博花卉市場 發布:2025-08-08 04:40:05 瀏覽:54
花卉品種審定 發布:2025-08-08 04:30:01 瀏覽:739
茶花哪有售 發布:2025-08-08 04:30:01 瀏覽:338
百合花手機壁紙 發布:2025-08-08 04:20:05 瀏覽:476
花藝師周周 發布:2025-08-08 04:19:13 瀏覽:979
情人節圖片人民幣 發布:2025-08-08 04:16:28 瀏覽: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