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對半劈
㈠ 多肉植物長的太大,如何截斷將一盆花變成兩盆繼續養求劈開教程……
你最好上張圖。不同品種不同長相的多肉處理方法不一樣的。
現在天太熱,不適合折專騰。你等屬夏天過去後再弄。
如果是常見的單株多肉。一盆變兩盆的辦法,一是砍頭,把頭乾燥後放到鬆散微濕的土上誘根。下面莖部的葉子全部摘除。摘下的葉子做葉插。留下的莖幹上很快會發出小苗來。很大的機率是不止一個小苗,這樣就變成了多頭。
多肉植物長得太大是因為沒有控形控水。你用的盆太大了。
㈡ 鐵樹可以劈開了做盆景嗎
可以。
蘇鐵給人以嚴肅、堅強的感受。其葉片聚集生長於頂端,葉片數隨樹齡的提高而增加,每片葉片密布的條狀針葉,齊楚有序地順著中脈向兩邊披分,密葉呈羽毛狀,油碧生輝,莖幹上頭布滿鱗狀包殼物,色棕黑,古樸大方,富裕立體感。吉祥器物料得到饒頭蘇鐵製造盆栽,可剪去所有葉片,用利刀平定頂芽,後挖除成長點,其深度視莖乾的體積而定,使頂部變成鍋底狀的一個坑就能育出饒頭蘇鐵來,這與花木的摘心,促其多發腋芽的道理是同樣的。為避免受傷破裂的地方腐爛,可用碘酒消毒。
按以上辦法處置後,用淺盆傾側栽植的,姿勢活潑,富於動態美。並用一小臘石作為傾側處的支撐點,盡力使臘石與根干配合得當,極力追求天然,有親和感。額外,不要讓饒頭蘇鐵恣意成長,萌生雜混亂的局面面,只留下一合宜的芽,剩下所有抹去,等小芽長大發葉至一定程度,在旁邊兒又有新芽顯露出來之時,再把靠右下面的一芽留下,抹去剩下的芽,達到以少勝多。經積年培養,形成一干二頭、體積不相同的造型,大高小低、大左小右、主次分明,交錯紛雜有致。
因為蘇鐵慕光性強,固然是斜栽,但成長點依舊朝上。為獲得作品的視物感覺均衡,在蘇鐵右面安上一涼亭,亭邊加放一臘石,再用體積不等於的石子順其山勢,按透視原理下大上小地砌上屈曲石階,石階半路放一沒有凹凸臘石,作「攀登」石階的小憩處,「山坡」四周圍植小草,使「綠茵」與「裸地」共存。
景成後,在平時的管理上,為使蘇鐵葉片短小,可將老葉所有剪去,促新葉萌發。在新葉剛萌發至全展開時,停肥控水,以限止葉片成長,放於太陽光豐足處。這么可以避免葉片長得十分仔細,顯得酥軟,錯過愉悅感。
㈢ 樹樁盆景造型法是什麼
樹樁盆景以樹木為主。其形態可根據愛好來選擇,經過吊扎、修剪、摘葉、抹芽等技專藝加工,製作成屬直乾式、蟠曲式、橫枝式、懸崖式、垂枝式、叢林式、連根式等多種形態。盆景構圖要嚴謹,盆內樹種以枝細、葉小、易栽培的品種為好。造型要因樹而宜。樹干應曲折自然,樹枝要層次分明,葉片要豐滿、水靈。花朵要味香、色艷。總之,盆景植物要富有美感、充滿意趣。
㈣ 盆景有哪些造型
樹樁盆景造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直乾式分為單干、雙干、多乾等形式。單乾式主幹只有一個,樹干挺拔直立而不彎曲,枝葉層次分明;雙乾式主幹有兩個,一樹雙干或把同種兩樹植於一盆。一左一右,一高一低,相互呼應,長短不等,配合自然;多乾式主幹有三個以上,一木多乾式或同一種樹多株植於一盆,姿態高低參差不齊,前後錯開,顯示出古老莊重或形似林海。
(2)懸崖式俗稱「倒掛式」,主幹下垂如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倒掛樹木。
(3)合栽式數株同種或異種樹木(或草本)同栽一盆,謂之合栽式。其數量以單數為宜。如將「松、竹、梅」同栽一盆而表現「歲寒三友」。
(4)斜乾式主幹向一側斜彎曲,力求自然,枝條分布均勻,具有詩情畫意。
(5)卧乾式樹干橫卧並布滿盆面,但枝葉向上生長。
(6)曲乾式主幹左右盤曲,先向右扭,再向左扭,層次分明,形似蟠龍;或是主幹雖然上升,而將主枝蟠曲層疊如雲。此種造型應用較廣。
(7)提根式自然界有些樹木常生於石隙岩旁,天長日久,表土流失,根群裸露,將其移栽盆中,保持此狀。
(8)附石式先用多孔的石頭,經過加工後,把松柏類的根引入石頭的洞孔中,盤根錯節,年久融合為一體,好像峭壁中的千年古樹。也可把老根抱附在石上,根尖扎入盆土中,好似樹木屹立於山石之上。
㈤ 劈乾式梅花盆景有哪些特色
劈乾式梅花盆景:劈乾式梅花盆景可歸屬於舍利干造型,主要適用於樹齡較長但不內夠蒼老或樹身臃腫的梅花盆景容創作,一般樹身基部直徑要在十厘米以上方可操作。其形態特徵從樹基至樹身木質部有較大面積枯腐,骨質堅實,似被利斧劈開撕裂,曲線奇特,樹相鐵骨錚錚,最適宜體現梅花不屈不撓的精神氣韻。其干身形態一般有兩種:一是單劈乾式,其干一般大部分木質枯朽,斧劈部分如奇峰峭立或倒掛,表現出雖死猶榮的情韻。造型要點:蓄養高飄枝大幅度跌落,干身高位同枝,斜出上揚,尾端曲節向上,與高飄枝顧盼呼應。干身下部橫出短枝以破平直,補空而求變化。
二是多劈乾式(包括雙劈式),主要針對臃腫樁材而作,其干身就像被利斧劈裂,如奇峰峭立,多山爭奇,其樹皮殘卷求榮,宛若天成。造型要點:多峰相攜,直中有曲,順應樹勢,枝托宜昂揚而上,有雖經風雪盪滌仍不屈不撓之意。總體造型宜樹相蕭疏,枝葉點點,忌枝繁如雲,應具文人樹孤傲、簡潔之態。
㈥ 盆景粗枝彎曲方法
中國傳統的方法是用棕絲將樹枝攀扎彎曲,目前蘇州、揚州、成都、南通等地仍用此法內。棕絲扎容法難度較大,但棕絲與枝幹顏色相近,加工後即可供欣賞,且不易損傷樹皮,拆除亦方便。
一般每一級枝上留兩個分枝,一長一短,經多年細致的修剪,便會形成優美的樹冠,其枝幹比例恰當,上下勻稱,枝幹成蒼勁有力的折線,瘦硬如曲鐵。
(6)盆景對半劈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為了不讓盆景長高,可以通過人工修剪的辦法,把向上的生長的枝條去除,只讓樹長粗。
2、春秋兩個季節是盆景生長的旺季,在這兩個生長季節里要勤施肥料,磷氮鉀肥都要。並且要給予合理的光照,一天不低於四個小時的光光照,紫外線具有抑制植物生長的功能。
3、給可以通過給植株澆灌矮化劑,來達到矮化增粗的目的。
4、還可以在植株需要增粗的枝幹部位噴施肥料和水,讓植物通過樹皮吸收,達到增粗的目的。
5、至於盆景要提根,需要把盆景取出來,然後慢慢的把上面的跟進行暴露,讓下面的根進行生長,這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只有等下面的根系長出來,才能把上面的根暴露在空氣中。
㈦ 盆景二級枝是向上還是向下還是向左還是向右
(1)操作手藝
在樹樁盆景的製作包括培育過程中,經常交互換用各種手藝,如劈、鑿、雕、刻、撕、磨、碰、蝕、染、灼等,每種手藝所用的工具和做法各有不同。
①劈:用利器,大儀闊斧地劈斬樹乾等處需要加工部位或將主幹對劈剖開,造成傷變是塑造古枯樹樁的一種加工手段,但會留下儀斧痕跡及傷面刻板的弊病。
②鑿:用木工鋼鑿刻鑿干、枝至合適深度(寬度、長度)及起伏凹凸等變化。處理不當人為刻痕明顯。
③雕:用雕刻儀雕鏤木質部,使不盡如人意處更自然合理。
④刻:刻與雕內容相似,技法各一,用刻儀精雕細刻進一步塑造樹木枝幹,符合自然法式,有古枯之意,特別皮層傷口四周刻平利於癒合。
⑤撕:用手虎鉗撕塑造部的樹皮或木質部纖維,使枝幹蒼勁自然。
⑥磨:用手工、機械等打磨加工面的人工火氣之處,使其傷面自然流暢、狀若天成。
⑦碰:在表皮處用錘等鈍器磕碰,作物理刺激形成傷變,以後愈傷後會形成「樹瘤疙瘩」,使樹干古樸奇特。
⑧蝕:用酸等化學處理法加工刻鑿的木質部,求得加工面的自然老化(防止沾污樹皮、滴入土中)。
⑨染:用顏料、硫橫等塗刷裸露的枝幹(去掉樹皮露出木質部處),使其古樸自然,
狀如多年枯乾(枝)、白枝,與才削皮木質部的質感明顯不同。
⑩灼:用電烙鐵烙燙木質部(經雕刻過的部位),造成深淺色彩之變,及模仿雷擊、火燒造成的古貌,使雕刻自然之面更拙樸(雕琢面雖處理自然,但顏色一致,經灼燒後更趨自然)。
要製作一盆好盆景,重要的因素是材料及對材料的認識與理解,對材料的技法處理。盆景的創作就是想與做的全過程,想就是構思,做就是製作,是實施技法過程,採用技法手段達到構思所設想的形態、韻味,也就完成了創作過程。
未做意在先,構思在前做在後,在製作中進一步完善構思。下面著重從技法上介紹造型過程。
(2)選材
各種樹木的不同生長年份、生長環境差異會形成它們各自的外形特點及固有的格調情趣。
一般而言,中型樹樁材料十分難選,因為它不像小型、微型盆景「以小勝大」,可塑性大,可隨意改造;又不像老樁(大樁)盆景,只取其形及意的「老、大、古、蒼」材料,僅需局部改造。中型樹樁在兩者之間,比老(大)樹樁在外形上顯得欠缺,比小樹樁難以造型,尤其反映在主幹造型的難度上。
選材有兩種情況。第一,製作者先有一個基本構思,然後去物色材料,冷靜地在眾多材料中挑選,覺得符合設想條件者便可入選。此法稱依題選材,即針對性選材。
第二種情況是根據手頭已掌握的材料,或無意之中覓得理想之材,分析適宜何種造型,應用平時積累的經驗因材施藝,此屬即興發揮。
一般對製作孤賞性盆景材料的要求較高。因為孤賞樹獨立地存在於盆內,毫無陪襯,沒有遮蓋,稍有不慎會影響審美效果。而綜合性觀賞盆景是有多種因素組織成景的,是構成整個畫面的一個整體,各種材料之間可以相互取長補短,隱掩不足。
因此,選作孤賞性盆景的材料,其樹樁從根、干、枝、葉等都要仔細審核。根,不但要隆露盤虯,而且要蒼勁有力,有紮根大地,搖撼不動的意境。干,上下粗細要刀稱,既粗壯又顯蒼古,包括了樹幹上皮層的折皺、節巴的老態,甚至木質部枯朽裸露,作為歲月的刻痕;還要考慮能否彎曲作勢,這是製作盆景的關鍵所在。有時主幹不易彎曲,可以改變種植角
度。對於側枝的排列、數量、相互關系及長短粗細、對比關系等亦要統盤考慮。組成樹樁的骨骼是樹干與側枝,而血肉之軀常靠小枝、葉片的結合與變化。另外,材料的原始高度及造型後得到的高度,即技法處理中樹乾的彎曲或修剪截干後的最終高度,這兩種高度之比和盆內空間關系是否融洽,材料的長勢是否旺盛,須根生長情況如何,都是選材要素。
中型盆景最好選用經過盆栽的材料,造型手術後有一個適應過程,如果是野生或地栽掘取者,缺少盆栽的過渡階段,經造型上盆,損傷較大,比盆栽者難於適應,影響生長,影響成活。有的中型樹樁看起來還算老節,實際生長勢在衰變,一旦造型修剪、移植後難以恢復、滯僵不盛,「未老先衰」,這是材料的一種弊病,選材時要注意。
組景布局時要採用多棵材料,除了考慮上述條件還要注意相互合理的配合與對比關系,樹木數量越多對比關系越復雜,更要認真選擇,務使賓主之間和主題協調呼應,不要單純認為樹多可以相互彌補各自的不足,而忽視相互間的各種有機聯系。材料也有正背之分,製作時不能強求原來的向陽面為正面,應該尋找它的最佳角度,包括根、干、枝、頂的全面考察,結合未來形態的上下、正背關系來決定新的造型觀賞面。
附帶提一下,雨後、積水時不要將材料取回製作。一方面根土潮濕泥濘,不便鬆土種植;另一方面葉片潮濕沾手,操作不爽快,葉、針等易脆斷,特別干、枝含水過多,造型時更易斷折。製作時根土一定要干,事前可少澆或停澆水,保證製作的順利進行。
(3)疏剪
這是為造型掃平障礙的第一步。雖然選材時針對材料的粗獷野態已有了基本構想,已考慮了新形態的初步框框,由於造型時無用、有礙的枝條會干擾觀察與思維,妨礙造型,為理清眉目,必須對材料進行適度的疏剪,便於下一步考慮。
動手時一定要凝神靜想,何處為正面,角度怎樣,主幹的造型幅度,是順勢發揮還是徹底改造,枝條長度,展開角度,何處存留,何處裁截,等等。雖不作為最後決定,亦要理出個大概頭緒。
疏剪本身是一種藝術處理手法,是為以後的造型打好基礎,去除纏縛鐵絲的障礙。它不同於普遍樹木的修剪,只考慮通風透光,基本平衡等一般單純的園藝技術。疏剪時要將附帶老葉、黃葉、病枯枝、僵弱枝酌情清除,對部分僵枯枝可保留,以起到平衡畫面,增強蒼古野趣之貌。
疏剪一定要慎重行事,寧少勿多,寧長勿短,少剪多留,這是為構思及製作時的不慎留有餘地,待造型定局後再作進一步加工定型,不然動作過甚是無法挽回的。
(4)造型
材料選好經仔細觀察研究,有了創作意圖與慾望,覺得有把握把這個意圖與慾望用生動的形式去表現出來,這個表現過程稱製作。
製作盆景好比下棋一般,不能在乎於一棋一子的得失而影響大局,盆景亦然,不要憐惜一枝一葉的去留而影響整個造型,也不要不顧大局地胡亂修剪。
①造型對自然的借鑒:製作盆景不單純是一個技術過程,更重要的是意境表達,要寄情於自然,設想中形體的好壞要靠雙手來實現。
一盆作品的美首先在於造型的美,造型美是吸收、匯總了自然界的樹木各種奇特之處。野外生長的大樹、古木,下部枝條平展或下垂,中部枝條平伸或略仰,上部枝條上翹,總體樹冠構成下大上小的三角形關系,枝條所以形成這種規律的關系,是為了葉片展得更開,得到更多的光照,這樣勢必下部枝條為了爭奪陽光而橫出伸長,受重力影響逐步下垂,上部枝條處在受光最足的范圍,無遮擋無阻礙而上揚生長,中部枝條處在兩者之間,形成了不同的枝條伸展姿態。再有,樹木生長到一定高度,頂梢抗擊自然,小枝虯曲,俗稱樹大招風,樹身高大受風而搖曳磨擦,枝條經常處於物理刺激之中,而顯虯勁短小,從生物學角度看,小枝短小物理性能好,不易折斷。這些都成為樹樁造型中借鑒的依據,當然還要靠今後養護中的藝術修剪,進一步完善形態達到審美要求。
②根的保護:不論盆植、地栽,取材後注意檢查根部表面的情況,未露者可以輕輕削除表層泥土,觀察有否可利用處即可觀賞處,結合主幹條件決定造型主面,不要埋沒了根部可觀賞部位,或偏離了主面方向。
枝條生長
(一)自然界樹木生長規律成正三角形(上小,下大),下部枝條下垂(枝長受重力下垂),上部枝條上仰(陽光足),中部枝條在二者之間
(二)高大樹木枝條虯勁
製作時不要輕易把根窠泥土抖光,也不要用尖銳工具刨削,以免傷及須根,可以先用塑料膜包裹根窠加以保護;也可用碎盆托牢根窠加以保護,其中中型盆景的生長勢遠不如小型樹樁,它的木質化程度高,損傷後不易癒合,特別生命之根更要嚴格保護;中型盆景製作時間稍長,根的呼吸吸收會受到影響,總之,造型過程中,為了根部少受損傷盡可能想得周全一點、保護好一點。
③主幹、硬枝造型方法:樹樁盆景造型的成敗在於主幹及側枝的形態變化,相互融洽。對材料,主幹如能用鐵絲塑造者,用適宜粗鐵絲從根背部插入(在決定塑造主面的情況下),向上斜向與盆面呈60°夾角上繞(圖4-117),插入鐵絲避開有礙之根,盡可能貼緊皮表不可松動,靠金屬絲自身的硬度(克服彈性)稍帶人為壓力,可一手上繞另一手緊跟後撳,防止游動、松彈。
緊貼樹根插下鐵絲
與盆面呈60°夾角向上纏繞鐵絲
為避免樹干、側枝皮層受傷,先用麻殼、棕片等有韌性、保濕、透氣的材料包繞裹緊,所繞方向同以後繞縛鐵絲方向一致,而鐵絲所旋方向同干、枝所彎扭方向同步,這樣三者合一才能控制好形態,外表顯得干凈利索。
包裹麻殼、纏繞鐵絲、
枝乾的旋扭方向,三者要一致
對於更粗的樹干,可以用直的粗鐵絲一根或兩根放在樹干一側或左右兩側繞上麻殼,外繞鐵絲用彎干器進行彎曲造型。
各級枝條選用鐵絲的粗細依彎得動為宜,太粗易傷皮層,又不服貼,實傷大雅;過細無法達到預想效果,只有選用適宜的鐵絲造型才能給枝條揉進力度,出現的枝幹顯得老熟有力。造型前可先用手指試彎一下枝條的軟硬度,不同樹木(包括樹齡)的枝條會硬脆不一,這樣便知用幾號鐵絲為適宜(最好用修剪下的同棵枝條作檢驗),彎曲時運力的大小如何,包括所施技術步驟,和驗證設想中的造型是否能達到,在試探中覺得不行可改變設想,根據感性知識重新組織調整造型。繞鐵絲時十指並施,尤其用兩手拇指慢慢運力旋彎,往設想弧度遞送,有時要通過多次彎扭才能達到所需效果,千萬不可性急、動作過甚,如果超過枝條本身彈力承受限度會折斷,一般斷裂1/2不成問題,傷口復位後用麻殼包裹保護,再繞上鐵絲造型,盡可能不要在斷處作大幅度彎曲,否則枝條雖不至於死亡,但影響了造型,影響了整個形象。
每盆作品的定型決不是靠一兩次造型便能成功的,在培養階段要反復多次校正姿態,復整保護形態,經多年才顯示出理想效果,即使當時製作完成已屬不差,從標准看還算完美;還得通過多次嚴格的復整、修剪等工作逐步完善、完美形態,使精神氣質更佳。在日後管理中如發現鐵絲開始陷入皮內,要立即拆除,以免影響生長,破壞枝幹形態。
對於小樹樁,由於生長速度快,木質化程度不高,一旦鐵絲拆除,生長便會失控;因此,必須繼續用鐵絲復整。復整時的纏繞鐵絲應和原繞方向一致,但要避開原來的扎縛痕跡,讓樹重新納入人為控制的軌跡生長。這樣,到一定年限,植株就會達到理想境界,不再用它物固定就可成為一盆成熟、定型的作品了。
主幹所繞鐵絲繞到頂梢後,多餘的鐵絲不要立即剪除,一定要留出一段作為藉助造型時的杠桿,硬幹、包括枝,隨之可彎曲了,待形態塑造完畢,鐵絲頭回壓繞緊後,再將多餘鐵絲截除。
鐵絲在枝及梢處
留出一段作杠桿,便於造型,完成後回壓剪除
鐵絲造型
( 一)鐵絲基部壓牢,便於造型,不易松動
( 二)樹干與枝條用一根鐵絲更易造型
主幹從基部開始便要考慮如何彎曲作勢,如果不能彎曲或達不到所需要求,可以考慮在種植時改變角度,將樹干適當斜栽,能克服根基僵直之不足,在脫盆造型時就要注意主幹傾斜與枝片間的相互溝通與聯系。主幹的第一曲為關鍵,不能「凸肚」正面朝外;也不能凹彎正對前方,顯得別扭做作,況且和壓頂之梢的前傾有重復之嫌;凹彎,指根部以上第一彎,可以側向正面與盆邊呈30°夾角,可避免弧面與盆邊平行的弊病,又可增加干體的層次厚度。
主幹凸彎處為主側枝著生點,易得到充足陽光,長勢茂盛,凹彎處著生次側枝,相對遮蔭,長勢薄弱,視情況也可截去此枝來突出重要枝條,或延長成長枝(主枝)得到充沛陽光。
造成樹干自然曲屈的原因是自然重力、生理特性、以及引力等作用所致,對樹樁作勢時,要參閱內中因素,使造型更合情理。
斜拉樁促使主幹凹彎
( 一)根與主幹不呼應,顯得輕滑浮動,可右斜拉樁
(二)根干呼應,顯示力度,如右斜拉樁使造型更趨合理
鐵絲起步從主幹背部開始
向左右側枝繞縛,鐵絲起步角度要小而緊,便於枝條塑造
塑造主幹,下部曲屈
優於上部,顯示主體的力度
嫁接苗造型時要注意介面的保護,如不留心會導致癒合口的掰裂。造型繞縛鐵絲時嫁接處盡可能用鐵絲托牢,用力彎動時避讓此段。
鐵絲托牢嫁介面
向右彎曲不易掰裂
向左彎會掰裂
主幹、硬枝覺得用鐵絲不能達到理想效果,可用其他方法「強行」扭曲;一種用鐵絲吊縛,將干、枝彎到所需角度用鐵絲吊牢, 枝幹皮層上受力處用竹片、布片、膠管等保護,以免陷入皮層而造成損傷,另一頭可縛在盆口或根基能承受力的地方(亦要有保護措施)。
吊縛加固定
另一種方法將6 ~8 毫米的鐵條截成20 厘米左右長並預彎成所設計弧度( 角度),在枝、干彎曲的部位先用麻殼扎緊鐵條一端,然後用彎干器逐步把干、枝彎到鐵條相同角度暫時固定,立即用麻殼將鐵條另一端及全部扎緊縛好,松開彎干器及固定索即成,這樣,干、枝被嚴格控制在鐵條之中而不會反彈失態,必要時被彎曲處用兩根等弧度鐵條左右夾緊效果更佳。
鐵條預彎及其固定
( 一)6~ 8毫米鐵條預彎成所需弧度(二) 鐵絲固定一頭
吊縛固定
( 一)將枝幹彎到鐵條同弧度吊縛固定
( 二)剖面圖, 幹部放一或二根鐵條來固定
彎干器可自己製作,可替代徒手無法彎曲的弊端,更顯省力、省時、安全、可靠。
也可由樹干從中間從上到下對剖開來,外用麻殼松緊適度地全部繞好,原本不易彎動的也可以改變姿態了。實在彎不動的樹干可改變種植角度。
此外, 還可在樹幹上運用刻、雕、鑿、劈、撕、磨、蝕、染等技法彌補原有的不足,提高觀賞效果。
樹乾的形態動勢可決定作品的今後造型,處理、塑造樹干要附合總體條件,主幹得勢才能使側枝高下、向背、參差等變化有條不紊的安排好,各種承接關系才能處置自然,頂、枝、根相互呼應,所以成型關鍵在主幹的造型取勢上。往往一棵平凡的樹,由於主幹得勢,姿勢角度調節得巧妙可增色不少,有時會頓生「奇觀」。
主幹彎不動,可改變種植姿勢
布局時主幹從根到梢不要完全暴露無遺,也不可遮得過多過多實,應該以藏為主,局部裸露,配合後部枝片,整個體態顯得厚實,層次飽滿,展示出樹干古健、側枝灑脫、小枝虯勁的生動姿態。
(4)側枝造型:枝條的造型要緊隨主幹,配合整體造型,它是構成總體形態變化內容所在。枝型基本分上挺、下垂、橫出三大姿勢,造型中再分出各種變化。
側枝造型
(一)側枝盡可能不用水平枝,避免與盆邊平行的弊病
( 二)主要側枝不與盆邊平行
不合理的側枝造型
( 一)平均分布(二) 輕重失衡
( 三)姿勢雷同(四) 四平八穩
合理的側枝造型
主枝即一二級枝, 有時包含三級枝,是配合主幹構成盆景之骨骼,其餘次枝等從屬於骨骼,為豐富形態而服務。一般左右枝是構成全局主要外輪廓的關鍵枝,一定要充分擺正關系。前後枝作為輔助左右、調節各種關系,是組織層次的主要枝條,它們的彎曲比主幹好掌握。
每完成一級枝的造型緊接著做同一枝上的二三級枝的細加工造型,待整枝完成後再換另一側枝。枝條由主到次、由下而上、由中心向左右(由內向外),前後輻射,逐步改造,逐步完善。枝條的分布除了造型中有意識地安排成聚散疏密、變換角度,還要考慮生理、生態的合理,各枝條的造型中與生長中所擔負的作用,既做到造型的好看,又不會相互干擾、相互遮擋,不然以後會萎縮。
枝條造型合理
盆景樹枝分布合理
側枝的彎曲不要出現在同一平面或同一直線上,尤為主幹上每一側枝的起步姿勢是顯示力度、調正角度等關系的重要一著,但小枝除外;另外側枝即一級枝盡可能不用水平枝,因為盆邊成水平狀有重復的弊病,應該用傾斜線,包括與盆邊的夾角關系。它們之間的長短、前後、伸展姿勢角度、聚散開合等關系,一視主幹造型;二視總體格局而靈活變化;對各自之間的相互聯系、銜接轉折、從根至梢形態逐漸變化等過程要交待清楚。
對於結頂枝順樹姿、樹勢,向側前方傾斜,一般放在各枝之後,結頂的朝向代表了何處為正面,代表了向陽面,前傾含示了熱情、友善、謙虛,結頂要有一定的比重,包括造型的力度,大了,厚了,有頭重腳輕之感,還會影響下部長勢; 小了,薄了,壓不住陣腳,呈頭輕腳重狀。
5.種植方法
種植前仔細削除根部泥土,修剪傷根、枯壞有礙之根。另外,考慮好種植位置、深淺及姿勢角度、空間關系(在選材、選盆、造型時已作考慮),認為符合法式、合乎要求了再覆土種好。
種好後還要作一次校正,調整好枝片關系,對每個枝端進行認真修剪,一般一二級枝根據造型需要決定最後長短,其餘各級分枝留一至三節,或留兩至四片葉。一方面便於今後抽發更多新枝葉,使枝片更茂盛、稠密、健康,也可減少手術後的損耗。缺少修剪或修剪不合理,只會使小枝細長無力,缺少短節分叉。根部修剪也是如此,以促使更多的須根生長。對萌發強、長勢又旺的樹種如榆、枸骨、雀梅等可進行強修剪,讓營養集中供給幾個保留枝上,以後萌發的新枝會粗壯有力,反而比原有老梗更能抽發、長粗,更易造型,不要單純認為老枝老梗顯示了年份,姿勢也不錯,修除它覺得可惜,豈知這些枝梗會影響生長,日後難如人意,唯有更新才有發展前景。對某些常綠針葉樹、萌芽率差的樹種要慎重行事。
種植中為解決畫面中的均衡關系,及空間,考慮樹的造型動勢,結合盆的大小形狀,不強求種在盆的中間(指綜合性觀賞盆景)。
盆栽位置
(一)樹頂中間部與盆中間部相對為標准種植
(二)樹與盆不平衡,似有頭重腳輕之感
種植時根部四周、根部空隙處要仔細投入介質,均勻搗實,但不能像夯土似平均,應如梅花點搗實,澆水養護,也可吸水式澆灌。
如發覺樹樁松動,要尋找原因,是根少盆淺栽不牢,還是有硬根在頂撐;是介質太松,還是沒壓緊,等等,找出原因逐一解決。對盆淺者用細鐵絲上下捆牢,防止松動、影響須根的生長,利於傷的癒合。
鐵絲扎縛,防止樹木松動
種植時要考慮立面與平面上的空間關系,立面上無枝無葉處為空白,盆表(盆面)無樹無物(草、苔、石、擺件)處亦為空白,該留枝葉處一定要留好,種植定局後再作認真分析、檢查,包括各種對比關系, 不合構圖者該怎樣處理就怎樣處理,決不能拖泥帶水,目的是完美造型突出主體。表土裸露處鋪上青苔,合理素雅的綠絨般鮮苔對畫面有著一定作用, 雖「無物」勝有物,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觀賞效果,顯示成熟的標志,俗稱服盆,不像才上盆的作品坦露出新土的「火氣」,似從自然中來,不是人為栽種的樹樁一般。
也可以用乾的長毛苔覆蓋,用鐵絲釘牢,減少蒸發及盆土沖刷,覆碎盆片亦同樣道理,待樹木須根發達、土壤物理結構重新組織好後移去。此法用於提根、露根等盆景的培育,成熟後移去遮蓋物,讓其滋生青苔。
一般孤賞性盆景,盆面的處理較為簡單,只考慮有否必要露出根部,別的不作藝術修飾,鋪苔要略低於盆口,以利日後澆水、施肥。
對綜合性觀賞盆景,它的種植就復雜了,沒有固定模式及位置,要根據樹樁的粗細、高矮、姿態等綜合情況而決定,布置時或近或遠、或聚或散,變化萬千,按照主次等對比變化在盆內排列比較,反復調試,認為滿意了培土種好,加土種植時防止錯位,哪怕絲毫的移動也不行。種植中以主樹者為重點,也要考慮觀眾的視線。群體樹盆面的起伏開合,根據樹樁的分配而決定。主體樹下地形較高,面積也較大;客體樹下地形相對降低、面積小,主體組地形高於次體組,兩組地形間有一個低谷。配石、種草也隨主題而決定各種對比變化,圍繞主題服務。
種植遇到有礙長根、硬根,不便截除又無法到位時,包括種植深度、姿勢角度,可以將這種根在可取位置切成契形,約為根徑的二分之一深,反方向即能彎變角度(圖4-138、圖4-139)。契口中嵌上石片等,不使反彈便可種植了,傷口以後會慢慢癒合。
盆內容納不進硬根
根部切成契形彎曲後可種入盆內
6.種植位置
對靜態的、動勢不大的樹一般適宜於圓、方盆,植在盆中間,處在盆中間使四周空間均衡,有四平八穩、高大雄偉、永固堅定的感覺。
對有動勢的樹如傾斜式,不是依據根在盆內的中間位置,而是決定頂梢在盆中間為宜,這樣根有時會處在長盆靠後近盆角處。盆內空間失去了均衡感,會感到盆面餘下的部分明顯呈空松狀,壓倒所種植物,有一種失重感,平面空間的失控影響了立面空間大小的對比變化,得借用長枝、跌枝來充實或點綴地形,用山石、小草以取平衡。
合適的種植位置會增添意境的表達,例如動態的樹要打破平衡,種在偏離中心的地方,使動勢趨向盆中間或越出盆外,種植位置基本受樹樁造型而制約,樹樁造型可決定種植位置,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樹的動態
(一)( 四)細小無動勢,缺神
(二)(三)粗壯有神,動勢足
多棵樹栽種於一盆,扮作深山老林之狀,在明顯位置而又最顯著處種植主樹,包括注意體態、神態、姿態,稱當家樹,其餘各樹多寡參差,疏密聚散, 變化自然,務使左右、前後、上下呼應聯貫,為一個造型整體服務,自然組合決不能留下人工痕跡。在栽種時進一步驗證各種變化、對比等關系,使其交待更自然,克服重復、做作的毛病。不然,完全種好後再復查出毛病,返工增加不少麻煩,甚至影響生長質量。
㈧ 盆景製作劈開樹干要塗抹什麼
一般盆景製作時塗抹石硫合劑,起到防腐爛防止樹液流失的效果,尤其是柏樹類製作舍利干,石硫合劑幹了之後呈現灰白色,和綠色樹葉相映襯,較為美觀
㈨ 盆景枝杈劈開了還能長好嗎
盆景枝杈劈開了還能長好的,但是要修剪一下。
㈩ 盆景中結頂方式有幾中,分別代表什麼意景
主幹好似人的軀體,是整個盆景植株的支柱,在樁景的造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版置。主幹的造型直權接影響到樁景的藝術表現效果。樁景主幹的造型千變萬化。樹樁主幹最基本的造型有以下幾種:
(1)直干:即直立向上生長之干。適合於直立式盆景主幹造型。
(2)斜干: 即傾斜向上一側生長之干。適合曲乾式盆景主幹造型。
(3)曲干:即蟠旋扭麴生長之干。適於曲乾式盆景主幹造型。
(4)卧干:即橫卧水平生長之干。適於卧乾式盆景主幹造型。
(5)懸掛干: 即倒掛下垂生長之干。適於懸崖式盆景主幹造型。
(6)劈干: 即將主幹劈開,一分為二。適合特殊造型的盆景主幹。
(7)疙瘩干: 由各種外界刺激而使主幹增生所形成的變態干。
(8)雙干(多干): 由多個干組成。適於多乾式或雙乾式盆景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