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盆景大師
⑴ 宜興紫砂壺大師排名
排名無先後,各有特色。
宜興紫砂壺大師:
顧景舟、曹婉芬 、呂堯臣 、張佳龍 、蔣蓉 、張 漢 軍、朱 曉 偉、
張 普 泉則伏改 、梁 秋 冬 、徐 杏 君 、卜 曉 蘭 、沈 書 良 、金 暉 、徐 晏 、
賀 洪 梅 、陳 洪 新 、楊 小 泉 、葛 益 民 、周 偉 光 、范 曉 芳 、
夏 洪 西 、董 正 紅 、吳 春 華 、朱 丹 、清 泉 堂 、江 宏 、許 智廳彎 平 、
邵 俊 棠 、江 建 群 、劉 明 星 、葛 二 麟、蔣 翔 宇 、潘 明 星。
(1)洪盆景大師擴展閱讀
著名紫砂壺大師顧景舟簡介: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
19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孫判祥等人。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台、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⑵ 在古裝劇慶余年裡,最強的九品高手都有誰
在古裝劇慶余年裡,最強的九品高手分別都有:狼桃、洪四癢、王十三郎、燕小乙、影子。
狼桃苦荷門下首徒,招式及其絢爛,快准狠,與海棠朵朵的兩把板斧相似,他的是兩把彎刀,不費吹灰之力給了肖恩致命一擊,同是九品的何道人都對他有所忌憚。
影子光明正大和這些人都都能如此厲害,而他最為強大的本事可是刺殺,並非關明正大的戰斗,由此可見其實力有多麼高了。如果讓他去暗殺別人,同階的九品上高手只怕未必能活命。
⑶ 紫砂壺大師排名大全 名單
明代紫砂壺名家:供春、董翰、趙梁、時朋、元暢。清代紫砂壺名家有:陳鳴遠、楊彭年、邵大亨、惠孟臣、陳曼生。民國紫砂壺名家:黃玉麟、程壽珍、俞國良、范大生、陳源友光明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蔣蓉、徐秀棠、呂堯臣、汪寅仙等。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何道洪、邱玉林、李守才、曹婉芬、徐安碧等。
紫砂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收藏一些名家的紫砂作品是一仔裂頌種不錯的選擇。我們首先要了解紫砂壺的發展歷史,明代是紫砂壺的初創時期,而清代是紫砂壺的發達時期。
民國是紫砂壺不斷融入新技術的時期,而現代的則是紫砂壺技藝和文化的呈現高峰時期。從明代到現在紫砂壺已經有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有無數的紫砂藝人為之奮斗。
頂尖水平
其中每個時代留下不少大家耳目能詳的一些紫砂名家,大師。這些名家,大師同時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紫砂創作的頂尖水平。陳鳴遠被後世尊為紫砂花貨宗師,他仿照古代青銅器製作的花貨紫砂器具意趣盎然,開創了在壺體上鐫刻詩銘之風。
署款刻銘和印章並用,極大地提升了紫砂壺的藝術價值。楊彭年與陳曼念鄭生合作,製作曼生壺,他們的合作是藝人與文人深入交流,全面合作的典範。楊彭年製作的紫砂壺雅緻玲瓏,隨手捏成,天衣無縫,被人推為當世傑作。
⑷ 洪英倫是洪秀全什麼關系
洪英倫可能是洪秀全的上五代直系太祖。
洪氏於漢魏時世居彭城下邳(今江蘇睢寧縣古邳鎮),西晉懷帝永嘉之亂中南遷京口(今鎮江),東晉安帝時續遷新安郡寬雹遂安縣(今杭州市淳安縣),此後在各種戰亂中,輾轉經由江西婺源、福建汀州等而入廣東。南宋名臣洪皓的曾孫洪璞出任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縣尉,舉家遷到晉江。元末社會動盪,唯嶺南較安定,洪璞的第十世孫洪貴生從福建遷往廣東潮州府海陽縣(古代縣名)的布心(今屬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布新村)。
據史料和洪秀全族譜記載,明成祖永樂年間,又四世,有洪氏念九郎(即梅州市梅縣區石坑洪氏始祖)率妻子由豐順布心遷到廣東程鄉縣石坑堡楊梅圳(即後來的嘉應州石坑)定居,始建圍屋「梅魁第」。
清朝康熙年間,洪秀全太祖隨其父由嘉應州石坑堡(今梅州市梅縣區石坑)遷往花縣(今花都區)官祿布村居住(另有一說是:先遷福源水村後再遷官祿布村,但族譜中並無記載福源水村,只記有官祿布村,而洪秀全題太祖洪英綸夫婦畫像詩序說:洪英綸系由嘉應州石坑遷居花縣福源水村)。
洪秀全是洪氏遷入廣東後的第十六世孫,也即是遷到花縣官祿布村後的第六代。 洪秀全其祖先洪皓是南宋時期的名臣和反金愛國民族英雄。
據傳說,清朝嘉慶初年,梅縣嘉慶州有洪族第十一世祖洪㳂三全家遷來花縣福源水村定居,不到兩年,洪㳂三去世,初葬於福源水村附近。
洪㳂三生有4個兒子,老二洪英倫懂得風水相術,他得知風水大師賴布衣在花縣發現芙蓉嶂是塊風水寶地,於是便按照詩中所指,到芙蓉嶂察看。此詩雲「頭頂芙蓉嶂,腳踏土地壇。左有鶯蜂竇,右有覆船崗。鯉魚把水口,獅象守門樓。」這是賴布衣詩中前幾句。至於詩中的最後兩句「誰人葬得中,世代出公侯。」就使英倫難解其中奧妙。他想來想去,認為把父親洪㳂三的墓遷葬到這里,可以福蔭後代子孫,得到「封侯」。後來他邀請了另一位風水師再到土地壇堪察,在土地壇南面山麓,選定位置,這才把父親屍骸遷葬到此,重建了墳墓。墓形像一座太師椅,用青磚砌結,正中有載冠花崗石造的墓碑,碑上款刻「嘉慶二十瞎仔年秋穀旦吉日重修」,正中是「清顯祖考諱㳂三洪大人墓」,落款是「祀男英繹、英倫、英緘、英緯、孫會玄同立。」
到1851年,洪㳂三的第六代傳人洪秀全磨巧汪在廣西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起義,席捲半個中國,定都天京,成為太平天國的天王。
⑸ 南京林業大學有沒有一個姓洪教授,鑒定楠木的大師,求聯系方式
洪建國,現任南京林業大學化工學院院長。可以去化工學院院長辦公室找找看
⑹ 關於盆景五大流派的文獻有哪些
[1]畢亮. 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D].揚州大學,2010.
[2]林瞳. 明清時期植物盆景種類及製作技術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9.
[3]王志楠. 城市綠地系統景觀資源整合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0.
[4]曹臻. 中州盆景及其流派確立[D].河南農業大學,2010.
[5]肖穎. 川西盆景產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07.
[6]. 盆景五大流派之嶺南派[J]. 農家參謀,2012,09:18.
[7]李飛衡. 盆景五大流派之川派[J]. 農家參謀,2012,10:19.
[8]. 盆景五大流派之揚派[J]. 農家參謀,2012,11:18.
[9]. 盆景五大流派之蘇派[J]. 農家參謀,2012,12:19.
[10]陳麗萍,龔為. 一寸三彎出雲片[J]. 中華手工,2013,01:59-61.
[11]. 盆景五大流派之海派[J]. 農家參謀,2013,01:17.
[12]王娟. 上海植物園全力以赴 力爭捧回盆景華寶獎[J].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3,07:68-69.
[13]張新倫. 提倡創造新流派[J]. 中國花卉盆景,1994,08:32.
[14]馬秀山. 「游龍彎」盆景的製作[J].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1994,05:24.
[15]張守倫. 多流派並存是歷史的必然[J].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1995,03:21.
[16]徐曉白. 我國盆景的發展[J]. 江蘇農學院學報,1985,01:43-52.
[17]彭春生. 盆景流派標准初探[J]. 中國花卉盆景,1985,08:22.
[18]潘仲連. 試論盆景風格的地區性和民族性[J]. 中國花卉盆景,1986,12:4-5.
[19]胡文健. 唯有創新才能發展[J]. 中國花卉盆景,1987,05:30.
[20]朱誠,盧德慶. 匠心隨所欲 著手便成春——記揚州堡城花園之「疙瘩」春梅[J]. 中國花卉盆景,1988,01:18.
[21]吳濤. 基於地域文的揚州歷史園林保護與傳承[D].南京林業大學,2012.
[22]梁明捷. 嶺南古典園林風格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23]. 造型如字體 片狀似雲層——談泰州盆景的藝術風格[J].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01,06:46-47+34.
[24]江滔. 也談山石盆景的風格[J].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1996,03:25.
[25]夏著華. 走出方寸斗室 到盆景生產基層去——我的一點建議[J]. 中國花卉盆景,1997,03:26-27.
[26]楊傳友. 中國盆景的藝術流派[J].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1997,06:24-25.
[27]劉少紅,王志宏. 南國明珠 藝融四海——2015年國際盆景大會暨亞太盆景賞石大會隆重舉行[J].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5,10:26-35.
[28]於士祥. 重慶盆景及其發展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9.
[29]謝榮耀. 嶺南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嶺南盆景六十年[J].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0,01:14-17.
[30]王娟. 上海植物園的特色名片:海派盆景[J]. 南方農業,2014,21:56-58.
[31]洪駿建,包志毅. 賣花漁村盆景發展對策探析[J]. 安徽林業科技,2014,01:52-55+58.
[32]王娟. 發展現狀 行業地位 國際影響——三問海派盆景:古老的藝術何去何從[J].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4,07:26-27.
[33]龍渡江. 海派園林設計風格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6.
[34]本報記者 蘭燕飛. 再現古城名葩之揚派盆景剪扎技藝[N]. 揚州日報,2005-09-28C02.
[35]洪駿建. 黃山市賣花漁村盆景的發展對策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4.
[36]柴慈江. 天津市盆景產業化現狀分析與發展戰略探討[D].中國農業大學,2004.
[37]李曦雯,張真慈. 盆中畫景[J]. 文化月刊,2015,22:72-83.
[38]周武忠,張鍵鍵.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盆景藝術研究現狀與進展調查[J]. 藝術百家,2008,06:64-67+5.
[39]潘玉華. 嶺南盆景藝術的鑒賞[J]. 園林,2005,09:48-49.
[40]劉永輝. 從盆景審美取向談盆景流派[J].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1,08:8-9.
[41]王相楠. 上海崇明島中華盆景文化園規劃設計研究[D].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4.
[42]黃妮娜. 湖南盆景的造型技法及造型特點的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9.
[43]韋金笙. 中國盆景史略[J]. 中國園林,1991,02:11-20.
[44]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劉傳剛. 審時度勢 推動中國盆景進入國際市場[N]. 中國花卉報,2005/01/22T00.
[45]曾白峰. 中國傳統花藝在室內空間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5.
[46]河南科技大學 劉艷. 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及地方風格[N]. 中國花卉報,2006-08-01007.
[47]黃湘菡. 嶺南傳統建築中窗戶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48]. 廣東省盆景協會會員作品展[J].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07,12:9-15.
[49]謝張天. 盆景的「主體」與「主題」[J]. 小作家選刊(小學生版),2004,05:55.
[50]衣學領. 蘇州盆景的傳承與發展[N]. 蘇州日報,2011-10-28A14.
⑺ 洪國林國畫有收藏價值嗎
洪國林國畫有收藏價值。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洪國林是族派國畫大師,其國畫作品純穗橘的價值在3000到5000元之間,畫作精美,栩栩如生,有收藏價做團值。洪國林國畫作品包括清遠圖、賞石圖等。
⑻ 請問洪英倫是洪秀全什麼關系
洪英倫可能是洪秀全的上五代直系太祖。
據史料和洪秀全族譜記載,明成祖永樂年間,又四世,有洪氏廳碧念九郎(即梅州市梅縣區石坑洪氏始祖)率妻子由豐順布心遷到廣東程鄉縣石坑堡楊梅圳(即後來的嘉應州石坑)定居,始建圍屋「梅魁第」。
清朝康熙年間,洪秀全太祖隨其父由嘉應州石坑堡(今梅州市梅縣區石坑)遷往花縣(今花都區)官祿布村居住(另有一說是:先遷福源水村後再遷官祿布村,但族譜中並無記載福源水村,只記有官祿布村,而姿粗洪秀全題太祖洪英綸夫婦畫像詩序說:洪英綸系由嘉應州石坑遷居花縣福源水村)。
洪秀全是洪氏遷入廣東後的第十六扮冊舉世孫,也即是遷到花縣官祿布村後的第六代。
⑼ 中國盆景流派的八大派
蘇州、揚州、嶺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嶺南盆景:蒼勁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蘇州盆景:清秀古雅
揚州盆景:嚴整莊重
安徽盆景:古樸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暢
浙江盆景:雄偉挺秀 造型特點:圓片式
傳統造型:「六台三托一頂」,屏風式、垂風式、垂枝式、劈乾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粗扎細剪
常用樹種:松、柏、雀梅、榔榆、黃楊、三角楓、石榴、鳥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鵑,
流傳地域:蘇州
特點:嬌媚。缺點:樹形變 化不大,形態嬌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龍盤(雀梅,樹齡400餘年)
醉卧(雀梅)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游龍彎」 ,雲片式(一至三層的稱「台式」,三層以上的稱「巧雲式」 ),疙瘩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藝術特點:嚴整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萬覲棠
流傳地域:以揚州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興化、高郵。
揚州盆景製作歷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為宮苑裝飾、觀賞的珍品,作為東南第一大都會的揚州,也受到京都影響流傳盆景;宋代蘇軾任揚州太守時,曾親自製作盆景;明代,揚州盆景形成地方風格;清代,揚州鹽商為迎合帝王南遊,廣築園林,大興盆景,有「家家有花園,戶戶養盆景」之說,明代形成的盆景風格,經不斷提高,形成了流派。
黃楊盆景《巧雲》、《騰雲》、《行雲》、《凌雲》、《碧雲》等榮獲一等獎,實現五連冠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以「兩彎半」(或「三彎半」)為主要特色。兩彎半」又稱「獅式」盆景,相傳為明代畫家所創,造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必須構成三彎九片一頂(三彎半),意態如獅。但「三彎半」的造型難度太大,很不容易達到標准,以後逐漸簡化為「兩彎半」。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傳地域:南通、如皋 造型特點: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強調主題性、層次性和多變性,在製作過程中力求體現山林野趣,重視自然界古樹的形態和樹種的個性。講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數量較多,沒有固定規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點:鐵絲蟠扎,扎剪並重
常用樹種:松柏類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榮慶、汪蠡鼎、胡運驊
流傳地域:上海 造型特點:薄片結扎,層次分明。擅長直干或三五株栽於一盆,以表現莽莽叢林的特殊藝術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技法特點:金棕並用,扎剪並重(針葉樹以扎為主,闊葉樹以剪為主)
常用樹種:松柏類(五針松)為主
代表人物:潘仲連,胡樂國
流傳地域:杭州、溫州兩地為中心 造型特點:徽派盆景風格獨特,形式多種多樣,造型技法受揚、蘇、滬諸派影響,以古傲蒼勁、奇峭多姿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傳統造型:規則類主要有「游龍式」(多見於梅樁)、「扭旋式」、「三台式」、「屏風式」、「疙瘩式」
技法特點:粗扎粗剪(棕皮樹筋纏繞)
常用樹種:以梅樁最為著名,稱為「徽梅」。黃山松,檜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鍾鈴
流傳地域:以歙縣賣花漁村(雄興鄉洪嶺村)為代表,包括績溪、休寧、黟縣等廣大地區。 造型特點:樹樁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多懸根處理。山石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傳統造型:規則類為主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講究身法
常用樹種: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鵑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傳地域:四川成都重慶等地。
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前一個「簡」是簡單,後一個「簡」是簡練。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根據「樹姿近畫」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類,後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最後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5型。盆景藝術大師陳思甫在他的專著《盆景樁頭幡扎技藝》一書中寫道:「若以規律類平技式樁頭論,成都和川西地區的主幹彎曲、校視下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長期被積雪壓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態,雪融化後,樹梢直立,枝椏由垂轉手或略帶傾斜狀。故爾平枝式規律類型樁頭,枝盤漸至盤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盤基部下傾、盤略下斜而平整。「在藝術形式上,它以嚴謹的格律作為基本的結構原則,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詩』。」(唐春來:《規律類樹樁美的探索》,載《成都盆景研究》) 風格特點
1)雄偉蒼勁,古樸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幹截斷,長側枝,當側枝長到主幹小一點又截去,這樣不斷去致下部粗壯);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傳統造型:大樹型,高幹型
常用樹種:九里香、福建茶、朴樹、榆、雀梅、榕、黃楊、羅漢松、五針松、杜鵑、水梔子、梅、銀杏等
流傳地域:廣州
傳統的廣東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龍彎」式,樹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橫出,作五托或七托,樹頂扁平,稱「古樹」,又叫「將軍樹」,這種盆景很費功夫、時間,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嶺南派盆景藝術風格的真正形成,則是本世紀30年代以後的事。 這時的廣東盆景分作三個流派:一是以盆景藝術家孔泰初為首的一派,樹形蒼勁渾厚,樹冠秀茂稠密,構圖嚴謹,表現曠野古木的風姿;二是以廣州三元宮道士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將要枯死的樹樁作材料,經過精心培育,從某一部分長出新芽,以瀟灑流暢為貴;三是以廣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雲霄,技托雖少而不覺空虛,含蓄簡括,高雅自然,很有點鄭板橋「冗繁削盡留清瘦」,「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