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母盆景
1. 蛭石中含有哪些對盆栽栽培的營養成分
次生雲母礦石經1000℃以上高溫處理後的產品質輕,透氣性和保濕性好,具有良好的緩沖性,pH7~8,不溶於水無毒,無味,無副作用有離子交換的能力,它對土壤的營養有極大的作用多數蛭石含有效鉀5%~8%鎂9%~12%以顆粒直徑2~3毫米的育苗好蛭石栽培年宵花效果較好
2. 盆栽的土裡怎麼會出現很多亮晶晶的碎片呢
那很可能是雲母片,很薄,有點像鏡片,會反光
3. 嶽麓山有什麼特色好玩的地方
嶽麓山還好,不是很高。很多人每天特別是清晨和傍晚都要徒步走上去。山頂有個茶館,裡面東西特別貴,所以一般上去的時候都自備水和食物。嶽麓山不是旅遊景點,所以除了山頂的茶館途中沒有什麼商店。去的人也不是為了玩,就是去走走,鍛煉身體,陶冶身心。嶽麓山上有個嶽麓書院,可以去看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嶽麓山上看日出很美。
4.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求鑒定
這是嶗山綠石又名嶗山綠玉,產於山東省青島嶗山東麓仰口灣畔,佳者多蘊藏於海濱潮間帶。嶗山綠石的礦物學名稱為蛇紋玉或鮑紋玉,主要礦物組成是綠泥石、鎂、鐵、硅酸鹽,雜有葉蠟石、蛇紋石、角閃石、絹雲母、石棉等,質地細密,晶瑩潤澤,有一定的透明度。其色彩絢麗,以綠色為基調,有墨綠、翠綠、灰綠,以翠綠為上品,間有紫、赭、黃、白、灰等顏色,深淺變幻各不相同。多數綠石為層狀結晶,有的排列均勻,有的厚薄懸殊,少數呈絲狀、放射狀結晶或雲母結晶(有金星閃爍);在石膚表面或石縫的夾層間有針狀結晶的,俗稱"掛翠",常出現奇峰雲谷、空山煙霞、石上清流等景觀,具放射狀結晶者有的呈現出奇峰高聳、嶺脈延伸之景觀,此為佳品。嶗山綠石具有玉石的性質,含翠,散熒光,光潔細膩,硬度適中,經雕鑿磨光,即呈現出晶瑩潤美的光澤。並有色彩多變、質地多變、結晶形體多變的特色。嶗山綠石已有數百年賞玩歷史,石質一般較為堅硬,細密,加工後既圓且潤。主要觀賞其色彩、結晶和紋理,可陳設於廳堂、幾案欣賞,也可製作盆景。
一、藝術價值:
嶗山綠石的色澤靜穆古雅,深沉謐靜,多數石頭上有自然圖案,有的採集後稍加修飾即可供觀賞,但有自然造型者甚少,主要觀賞其色彩、結晶和紋理,可陳設於廳堂、幾案欣賞,也可製作盆景。宋、元時已有人將其用於案頭清供及製作文房用具,明、清兩代始即成為名貴觀賞石。
嶗山綠石按礦脈走向可分為水石和旱石:水石承受億萬年海水沖擊浸透,光瑩油潤,適合雕琢的多為水石;旱石則經風蝕日剝,雖粗疏單調卻盡顯古樸,未曾雕琢的表面呈現潮水般紋理,如水墨山水畫,極具蒼茫悠遠之意。
嶗山綠石按其產出形態主要分二種:即以翠面為主要特徵的圖紋石,亦稱"板子石",供欣賞的是平展翠面所呈現之精彩圖案;以石、翠混雜糾結成塊為主要特徵的造型石,亦稱"鑲嵌石",所展示的是立體的山川景觀或各種抽象形態。
二、嶗山綠石三大特點:
1、色彩絢麗,以綠色為基調,盡顯變幻之美;
2、結晶奇妙,絕大多數綠石為層狀結晶,與不同色彩交相輝映,更奇者為放射性結晶,有奇峰高聳、嶺脈延伸之奇景出現;
3、石質細密潤澤,石質細密晶瑩,如若切片觀察,還有一定的透明度。
三、如何鑒別:
1、要看色彩的變化。嶗山綠石以綠色為基調,但又不是單一的綠色,色深者墨綠濃黑,色淺者粉綠微藍,再加上黃 、白、赭等色塊條紋,變化無窮。
2、要看結晶的變化。絕大多數嶗山綠石為層狀結晶,不同色彩濃淡交錯,其斜面斷層常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曲線紋彩,異常美麗。也有的在透明的綠石中雜有雲母結晶,呈現出眾多閃爍發光的金星顆粒。
3、要看石質的變化。嶗山綠石的礦物組成主要是綠泥石。用顯微鏡切片放大觀察,可以看到多種美麗的結晶,略經琢磨,即可出現玉石的光澤。在石質方面的選擇,應以細密堅實、晶瑩潤澤為上品。
4、要看形體的變化。嶗山綠石的形體不像太湖石那樣裙皺洞穴通體相連,不可能要求其皺、透,但仍要求其藝韻之秀,體形之瘦,氣勢之雄,風度之「自然典雅」。
5. 假山盒景什麼石頭好
假山石總體可分為硬石類和軟石類。各種山石材料,其用途及用法各不相同,有斧劈石、雪化石、千層石、五彩石、英德石、蘆管石、海母石、石筍石、靈璧石、卵石等三十餘種,均為石譜所列之上品,蜚聲海內外。
一、硬石類
太湖石:是太湖之中的石灰岩岩石,經過長期波濤的沖擊和風化溶蝕而成。意趣天然的太湖石有青、白、黑三色,質地堅硬,浸潤不枯。米芾在《論石》中指出太湖石有「瘦、透、漏、皺」四大特色。瘦,嶙峋兀立,體態苗條;透,四面通達,紋理縱橫;漏,渦洞相套,玲瓏貫通;皺,則皺褶豐富,筋脈顯著。以千姿百態的太湖堆砌假山,點綴庭院,美化了我們的生活空間。比較著名的太湖石有:上海豫園的玉玲瓏;蘇州留園的冠雲峰;杭州西湖的皺雲峰。
靈壁石:生長於赤深泥土中,石灰質岩,自然形成,粗曠渾然,色澤黑黝居多(黃、褐、紅、白兼有),以色淺為主,石質堅硬,扣之有聲,古有作鍾磬。所以有「八音石」和「磬石」之稱,又有「靈壁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如玉(宋代詩人方岩)」的美譽。河南開封市相國寺內有靈壁石一座,座下鐫刻「艮岳遺石」四字,據考證為北宋遺石,彌足珍貴。
千層石:是沉積岩的一種,有深灰色、褐色和土黃色等色調,有的層中夾礫石。千層石形狀如國畫中的折帶效,質地極堅硬,體重,不吸水,可加工。用千層石造景,可橫層劈截或粘接組合,特別適宜於樹石盆景和駁岸、散點石配置,做山水盆景時,橫疊後,氣勢宏偉,厚重中又顯出輪廓線的變化。但注意切不可露人工雕鑿痕跡。石體組合成型後,可點綴、懸垂常綠藤本植物及草類植物。
斧劈石:斧劈石屬硬質石材,其皴紋與中國畫中「斧劈皴」相似,但因石質較軟,可開鑿分層,又稱「雲母石片」。斧劈石屬頁岩,經過長期沉澱形成,含量主要是石灰質及碳質。同時色澤上雖以深灰、黑色為主,但也有灰中帶紅銹或淺灰等變化,這是因為石中含鐵及其它金屬成份變化所致。斧劈石因其形狀修長、剛勁,造景時做劍峰絕壁景觀,尤其雄秀,色澤自然。但因其本身皴紋凹凸變化反差不大,因此假山施工時技術以度較高,而且吸水性能較差,青苔難於生長,多在山體周圍栽植攀援類植物。
龜紋石:學名「華瑩山多壁珊瑚石」,圖案為多角狀復體,呈六邊形,酷似龜紋,其對角線長8-10毫米,內部結構單網狀。該化石為典型暖水生物群體,早在二迭紀前,經海水沖積,地殼變化,形成珊瑚化石。產於長江流域一帶,因受江水沖刷積淀而成,屬硬質石淡褐,石紋效法如鋸截斧砍,但龜裂自然,最適宜表現大江和江河駁岸及散點石造景。製作龜紋石盆景時,要依紋配山,散點石及山足石可用切割機切成平台,上面可點綴樓、台等,植物配植多樣性不受限制。
黃蠟石:又稱黃龍玉。黃蠟石為蠟石中最為珍貴的品類。其硬度大,摩氏硬度7°左右,韌性也強,極富穩定性。古代稱田黃石為「石帝」,稱黃蠟石為「石後」。
黃蠟石是嶺南石玩界廣為流行的石玩,是傳統賞石中質地最為堅硬緻密的一種,潤滑細膩,質勝於玉,久經把玩,包漿滋潤,極富靈氣。黃蠟石,既有玉石的質地,又有奇石的可觀可玩可賞,黃蠟石是稀有資源,而當中這么可人的膠蠟、凍蠟卻是稀中之稀,難免就成了貴中之貴了。
二、軟石類
軟石類質地松疏,多孔隙,易雕鑿、能吸水,可生長苔蘚,有利草木紮根生長。養護多年生的軟石盆景,每當春夏間一片蔥綠,生趣盎然,民間稱之為「活石」,缺點是較易風化剝蝕。
砂積石:色多淡黃,質松,易琢,吸水性強,易長青苔,於植物生長有利。砂積石系泥沙與碳酸鈣凝聚而成,質地不太均勻,有松有緊,含泥沙多處松,含碳酸鈣多處堅。缺點是易損壞,冬季移至室內,免凍壞。常用於表現崇山峻嶺、山青水秀景色。產於安徽、浙江、廣西、四川、湖北、山東等地。
上水石:「蘆管石」或「吸水石」 全國各地均有產出,是由泥沙和碳酸鈣膠合地表石質砂岩經地質作用而成,除泥沙和碳酸鈣外,還含有部分植物殘體。由於這些有機物質混在其中,從而形成這種石料粗細不同,縱橫交錯的管狀結構,表層基本上屬軟質石材,極易上苔,吸水性強,容易加工造型,注意砍鑿用力不要太猛,否則易斷裂。蘆管石顏色主要為土黃色、黑土黃色、灰白色。由於粗細不同的管狀紋理構造使其形態自然,多奇峰異洞。上水石表面的管狀結構有粗管和細管之分,粗管稱竹管石、細管俗稱麥稈石
蘆管石:白色或淡黃,石質與砂積石近,多以錯綜復雜的管狀紋理構成,分粗蘆管和細蘆管兩種,粗如茅竹,細如麥桿(麥桿石),管孔交叉,瘦骨嶙峋,玲瓏剔透形狀奇特,是表現奇峰異洞、山水風光的好景石。產地與砂積石同,有時相互夾雜一起。
雞骨石:乳黃或灰黃,表面皴紋復雜,皴裂很渾,常常透空,有似雞骨狀。吸水性能一般,透漏的突點較顯著。缺點是過於奇特,處理不當,有失真實感,可作山水盆景,亦可作樹木盆景配石。
浮石:又名浮水石,灰黃、淺灰或黑色等,以灰黑色最好,系火山噴發熔岩泡沐冷凝而成。質地細密疏鬆,內多孔隙,能浮水面。吸水性能極好,易附植各種小植物,易加工出各種皴紋。缺點是易風化,很少有大料,多作小型山水盆景。
海母石又名海浮石,珊湖石,白色,系海洋中珊瑚貝殼等次生物遺體積聚而成,質地疏鬆,分粗質和細質兩種,粗質較硬,不便加工,細質為好,有些還能浮於水面。吸水性好,易琢,但孔隙內多含鹽分,需多次漂洗方能附植。常作中、小型山水盆景。
6. 川派盆景的基本介紹
四川位於長江上游,東部為四川盆地,西部為青藏高原,盆地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是中國富饒地區之一,素有「天府之國」稱號,高原海拔較高,山嶺重疊,尖峰深壑,聳人雲霄。還有風景秀麗的峨嵋,山勢巍峨,峰巒挺秀。這些風景資源和植物等材料,都是川派盆景藝術創作的源泉,對川派盆景藝術的繁榮起著很大的作用。
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最後歸納為兩種主要類型。即規律類和自然類。兩種主要類型的特點為:對稱美、平衡美、韻律美,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有統一,活潑而有序,莊重而靈動。源於生活。但它又高於生活,是對大自然的藝術概括與藝術加工。基本技法為自然樹的順勢加工和10種身法及3式、5型。
川派盆景的藝術風格:樹樁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山水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社鵑等;山水盆景以砂片石、鍾乳石、雲母石、砂積石、龜紋石,以及新開發的品種為製作石材。
成都是中國歷史名城,位於四川盆地西北,成都平原中心,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成都建城於春秋時代,自秦漢至現在一直是西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三國的蜀漢和五代時的 前蜀和後蜀,均在此建立都城。成都是一個著名的詩人之鄉,歷代詩人無不為巴山蜀水所哺育,無不為巴山蜀水縱情謳歌。歷代 畫家無不以四川名山勝跡為題材。許多著名的詩人、畫家都在此 留下了傳世佳作。成都又是一個著名的「花鄉」,青羊宮花會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不少川西農戶,都有種花植草,蟠扎盆景的習慣。還有花草「賽市」之風氣,在成都郊區,世代相傳,以 蟠扎樁頭盆景為生的「盆景世家」,就有60多戶。現在成都一帶 還保存了許多百年以上的珍貴古樁盆景。
重慶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長江與嘉陵江匯合處,為中國西 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重慶是一個美麗的山城,城市被群山 環繞.市內崗嶺起伏,依山而建,道路、房舍參差排列,層層錯落極富詩情畫意。重慶盆景藝術開始是受成都的影響,但後來發展很快,在川派盆景藝術中自成一體,與成都盆景形成兩種地方風格。
此外四川多名山大川,除峨嵋外還有號稱「青城天下幽」的 青城山和長江三峽等。山勢雄、秀、奇、險,山中還多古木、奇石。這些都是盆景造型的範本。
川派盆景的代表樹種有金彈子(瓶蘭花)、六月雪、貼梗海棠、垂絲海棠、梅花、紫薇、羅漢松、銀杏、偃柏等,其他還有虎刺、黃桷樹、紫荊、山茶、桂花等,竹類品種繁多,有綿竹、邛竹、風尾竹、觀音竹、琴絲竹和佛肚竹等。
7. 盆景裡面裝的保水顆粒叫什麼
應該是蛭石
蛭石是一種與蒙脫石相似的粘土礦物,為層狀結構的硅酸鹽。一般由黑雲母經熱液蝕變或風化變成。它有時以粗大的黑雲母樣子出現(這是蛭石的黑雲母假象),有時則細微得成為土壤狀。把蛭石加熱到300℃時,它能膨脹20倍並發生彎曲。這時的蛭石有點像水蛭(水蛭俗稱螞蟥),因此它有了這么一個名字。蛭石一般為褐、黃、暗綠色,有油一樣的光澤。加熱後它們變成灰色。
在農業方面,蛭石可用作土壤改良劑,由於其具有良好的陽離子交換性和吸附性,可改善土壤的結構,儲水保墒,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和含水性,使酸性土壤變為中性土壤;蛭石還可起到緩沖作用,阻礙PH值的迅速變化,使肥料在作物生長介質中緩慢釋放,且允許稍過量地使用肥料而對植物沒有危害;蛭石還可向作物提供自身含有的K、Mg、Ca、Fe以及微量的Mn、Cu、Zn等元素。蛭石的吸水性、陽離子交換性及化學成分特性,使其起著保肥、保水、儲水、透氣和礦物肥料等多重作用。
園藝方面
園藝方面,蛭石可用於花卉、蔬菜、水果栽培、育苗等方面。除作盆栽土和調節劑外,還用於無土栽培。作為種植盆栽樹和商業苗床的營養基層,對於植物的移栽和運送特別有利。蛭石能夠有效地促進植物根系的生長和小苗的穩定發育。長時間提供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水分及營養,並能保持根陽光溫度的穩定。蛭石可使作物從生長初期就能獲得充足的水分及礦物質,促進植物較快生長,增加產量。
8. 盆景小知識:關於川派盆景的風格特點,你了解多少
獨特的巴山蜀水,經過漫長的歷史流程,孕育出了獨特的巴蜀文化。據《蜀王本紀》、《華陽國志》記載:「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蜀之為國,肇於人皇。」廣漢的三星堆,也足以證明巴蜀文化的悠久歷史。
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前一個「簡」是簡單,後一個「簡」是簡練。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根據「樹姿近畫」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類,後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最後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5型。
在藝術形式上,它以嚴謹的格律作為基本的結構原則,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詩」。
正因為規律類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以,自然類隨之慢慢「淡化」,只保留了極少數的懸岩式,現在保存完好的「老齡」樹樁盆景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見證。清朝末期,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成都青羊宮舉辦花會(已延續至今),各地的花農和盆藝者都把自己製作成型的各類樹樁盆景送到花會上展銷,此時的樹樁盆景已完全採用「三式五型」的造型技法。
川派規則式的樁景按其傳統的蟠扎技藝造型,有一定的格律,名目繁多,不勝枚舉。它們的主幹和側枝自幼用棕絲按不同格式作各種角度、各個方向的彎曲,注重立體空間的構圖,難度較大。干形的格式大致有「滾龍抱柱」、「對拐」、「方拐」、「掉拐」、「三彎九倒拐」、「大彎垂枝」、「直身加冕」、「接彎掉拐」、「老婦梳妝」、「綜合法」等十種;蟠枝方法又有平枝、滾枝、半平半滾之別,不同主幹的造型與多種蟠枝方法交互運用,形式多樣,樹形雄偉端莊。有的樁景狀若騎士回首,有「立馬望荊州」之稱。
迄今為止,四川的樹樁皤扎,無論是何種形式,基本上都沒有越出這一時期所形成並廣泛採用的技法和造型規則。清末民初,成都和各縣的著名皤扎藝人約60餘人,其中最著名的有竇禹朋、陳洪順、張彬如、陳玉山、戴開弟、戴崇光。龔音如、李洪泰、紀成久等。到了本世紀40年代,自然類樹樁盆景重新抬頭,但在蟠扎技法上與規律類大致相同,除懸 崖式外,一些自然類樁頭的造型幾乎是一種偶然的「機緣」。陳思甫的父親陳玉山就是常用一些枝條殘缺、不適合製作規律類盆景的樹坯,順勢加工為自然類。其後李忠玉及邱開春、王明文等發展了自然類,逐漸成為今天川派樹樁盆景的兩大主要類型之一。
川派山水盆景,雖然遠在兩宋已見端倪,尤其是安岳縣圓覺洞和大足縣大佛灣摩岩造像中,飛天與傳女手托的山萬盆景,已與今天的淺水山水盆景十分相似,但因明、清盆景向樹樁傾斜,直到 上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才由一批園藝家、畫家。盆景「玩家」親密合作,使之成熟。
四川民間有「盆樹無根如插木」的諺語,故其樁景特別強調根部的處理,盆中樹木多懸根露爪,注意盤根錯節的造型。自然式的盆景常用竹子作素材,與石相配,別有情趣。 總的說來,川派盆景的藝術風格:樹樁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山水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 、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社鵑等;山水盆景以砂片石、鍾乳石、雲母石、砂積石、龜紋石,以及新開發的品種為製作石材。
9. 種盆栽為什麼要鋪上一層小石頭
盆栽在抄在土面上加小石頭,是為了讓水能夠比較容易流入土壤中,讓植物根部可以有氧氣因為有的土,在多次澆水後,表面會結塊,導致水不容易滲透下去,從而導致植物根部無法獲得氧氣,從而腐爛另外一點就是,因為用了色彩斑斕的小石頭,可以起到美觀作用,比起土壤的顏色要好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