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龍字的盆景
Ⅰ 樹木盆景龍型樁用什麼盆最好
用這個盆景龍形狀用陶瓷的盆是最好的,陶瓷的話看起來也比較高檔一點。
Ⅱ 怎樣製作龍形盆景
Ⅲ 美麗的龍吐珠非常討人喜歡,它究竟是木本還是草本居家盆栽需要注意什麼
「萼似鶴張尾,花如龍吐珠」。最近我又在一條街道的屋坎上,我看見兩盆龍吐珠,它們長得非常茂盛,特別是枝叢中綻開出來的艷麗花兒,白萼紅冠,紅白相嵌,形如游龍吐珠,異常美麗……
美麗的龍吐珠非常討人喜歡,它究竟是木本還是草本?居家盆栽需要注意什麼?
Ⅳ 龍桔是什麼植物
應該就是金橘了,在很多盆景材料里常見到「純正崖山龍桔」,而這龍桔應該就是蟠龍桔。
嶺南珍貴盆景樹種--蟠龍桔
不久前,經新會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工作人員歷經數載的多方搜尋,當年周總理在崖山祠手持著欣賞的那支崖山特產蟠龍桔在散失數十載後被尋回。目前,作為見證周總理視察崖山祠的重要史物之一,連同周總理在崖山祠的珍貴歷史照片一起,現珍藏和陳列於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蟠龍山桔園區內,供遊人欣賞。
富有傳奇色彩的崖山蟠龍桔
江門市新會區南部崖門出海口附近的崖山及崖海一帶,因700多年前在這里發生的那場導致宋元兩朝更替的崖門大海戰而震古爍今。在南宋朝廷建立行宮指揮抗元的崖山一帶,長有一種名叫蟠龍桔(有叫纏龍桔)的奇特小灌木。說它奇特是因為這種小灌木與其他地方芸香科金桔亞屬的同類植物不同之處有三:其一就是其樹形矮壯茂密、莖枝蒼勁、虯結曲折;其次是尤為耐咸抗風;最特別的是從其根部到莖干,往往有酷似蟠龍纏繞而上的紋路,且有頭有尾,有身有爪,龍鱗突現,形狀奇異,樹樹不同,各有特色,惟妙惟肖,因樹身布滿龍紋,所以民間稱為蟠龍桔,成為人們栽培盆景的優選樹種。
令崖山蟠龍桔揚名於世的則是它與南宋最後一位皇帝趙昺的一段奇緣。據當地民間流傳,728年前的南宋祥興二年,少帝昺在楊太後、陸秀夫、張世傑等文武大臣和軍民擁衛下,在新會崖山建立行宮,集結和指揮20多萬軍民抵禦元軍進犯。一天,宋帝昺與眾臣巡視崖山海防時,突遇暴雨。忘帶雨具羅傘的南宋君臣躲避不及,統統全身濕透。回到寢宮,雨過天晴,太監和宮女急忙把宋帝昺被淋濕的龍袍晾曬在宮旁的桔樹上。到了收龍袍時,宮女才發現龍袍上綉的蟠龍不見了。這事非同少可,宮女連忙去到原來晾曬龍袍的山桔樹上尋究竟。細心一看,只見一條條蟠龍全纏到桔幹上了。原來,雨後的太陽特別猛,龍袍上的蟠龍炎熱難擋,便纏到龍袍下的山桔樹上乘涼。誰料龍袍干後,宮女收袍太急,蟠龍來不及回到龍袍上。從此,蟠龍只好乖乖地永遠留在崖山桔上了。
以上固然是神化了的傳說,但卻寄託了人們對南宋君臣軍民大敵當前威武不屈,誓死抵抗元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留取丹心照汗青」偉大愛國主義浩然正氣的崇敬。
周總理欣賞的蟠龍桔失而復得
崖山蟠龍桔名揚四海除了因那段神奇的傳說外,還與一位偉人有關聯——1958年7月1日至7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連續視察新會7天。其中的7月4日,周總理不顧舟車勞頓,來到古井鎮崖東村(現官沖村)的長烽農業合作社調研。已年屆60的周總理冒著酷暑,落田頭,爬山坡,對當地幹部群眾改造荒山、大種糧食、加工工藝品等支援國家建設、提高經濟收入的沖天干勁高度贊賞。當他來到地處官沖村旁的崖山祠故址時,當地鄉親陪同總理觀看了崖山蟠龍桔,並帶來了兩枝刀把粗細的蟠龍桔干枝讓總理欣賞。總理一面細心傾聽著鄉親們介紹蟠龍桔的神奇傳說,一面接過群眾遞來的一枝蟠龍桔認真地端詳著,然後開懷地笑著說,紋路是有的。當時,隨行采訪的新華社廣東分社攝影記者蔡忠植不失時機地按下了相機的快門,為我們留下了兩張周總理和新會農民群眾一道欣賞崖山蟠龍桔的珍貴照片(參看附圖)。自此,崖山蟠龍桔便更加有名了。總理回京後,當地村民把該兩枝蟠龍桔珍藏起來。可是後來由於上世紀「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周總理觀賞過的兩枝蟠龍桔失去了蹤影。
進入新世紀後,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根據新會區委、區政府的部署,順應廣大幹部群眾的熱切願望,先於2002年在當年周總理親臨視察的新會勞動大學原大樓籌辦「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紀念館」;後又把建於明代有500多年歷史的崖山祠修葺擴建為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在以上兩項工程籌辦和擴建期間,圭峰黨政辦人員經千方百計,多方尋回一批總理視察新會時的史跡文物。令人可喜的是,在古井鎮委、鎮府和當地熱心村民的支持協助下,周總理當年觀賞過的蟠龍桔被尋回了。這兩枝蟠龍桔雖然流落民間數十年,但仍毫無損傷,光潔依然,龍紋凸現,與當年的歷史照片對照毫無二樣。近日,圭峰管委會旅遊辦把這一珍貴的文物移交宋元崖門古戰場景區,並把它陳列於蟠龍山桔園旁,讓更多的遊客欣賞。
瀕臨絕種蟠龍桔重現生機崖山祠內滿天星桔喜迎客
崖山蟠龍桔虯結蒼勁的樹形是盆栽藝術的優良樹種,其遍布龍紋的樹乾和樹根更是製作手杖和煙嘴、煙斗、煙桿的好材料。更奇特的是,據說以它製成的蟠龍桔煙桿,煙民吸煙時,煙味中竟帶有裊裊的桔味清香,煙的辛辣味不但減少了,而且醇香了許多,煙痰也少了。又由於蟠龍桔僅分布在崖山一帶較少范圍的山野之中,數量本來不多,因它不但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還有實用和葯用價值,所以被人們大量偷伐偷挖,幾至絕跡,瀕危絕種。所幸崖山祠附近有一有心村民見狀急在心頭。多年來,他注意搜尋,在自家宅院內精心養護了數百盆崖山原生蟠龍桔。2005年,在修葺擴建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之時,這村民轉讓了這批倖存的蟠龍桔,建設單位為此專門在寢宮之側興建了世上獨一無二的龍桔園。說也奇異,這些龍桔多年來都沒有結果,但移栽在修葺擴建後的崖山祠內,竟連續兩年每到歲末年初,樹樹滿天星斗般地結滿了金黃色的小桔果。人們都說,只有盛世才會出現如此吉祥的好現象。
Ⅳ 梅花龍樁盆景是怎樣製作的
徽派盆景多取材於梅,通稱徽梅,盛於明代,流傳至今,造型多扭彎蟠曲,呈游龍狀,極具特色,所以梅花龍樁盆景又稱為游龍梅。梅花龍樁盆景分為龍頭、龍身、龍爪和龍尾四部分。
(1)龍頭培養:龍頭培養是梅樹反復壓條繁殖所得。清明前後,將梅幼樹或老樁基部萌櫱枝進行壓條繁殖。翌春剪離母體,移栽他處。母樹經折枝和修剪刺激,當年可在基部再次萌發強壯的萌櫱枝。在樁頭上選其中最強壯者作為龍身(作未來梅之主幹),其餘萌櫱枝仍進行壓條。由於多次反復壓條、修剪之故,母樹基部就形成膨大而奇形的樁頭,這就是龍頭。
(2)龍身造型:將選好的龍身(即主幹,高約1.5~2米)作左右S形彎曲(游龍彎),每彎之間用棕絲縛扎連接固定。相鄰兩彎之間的寬度一般為15~24厘米,下部稍寬,上部稍窄。彎的多少視梅干長短和需要而定。如梅干不夠長,可在第一年做好的龍身頂部選一飽滿芽,並在芽上進行短截,同時加強肥水管理,促使長出較強徒長枝,第二年將此枝繼續作S形彎,以達所需高度。這徒長枝的彎平面可與下部龍身彎平面錯開一小角度,即「掉彎」。為使龍身保持一定形狀,可於彎平面中部直立一支柱,並將龍身的上、中、下部用棕絲綁於支柱上固定。
(3)龍爪枝造型:第一年一般施二彎一剪(下部可作三彎)。彎仍用游龍彎,但此彎可作成橫出水平面或橫出豎平面。作彎時也用棕絲連接固定。第二彎(或第三彎)作成後,將過長的前端截短,目的是促使剪口下幾個芽萌發成枝。第二年再將這些枝留4~7厘米短截,其上再萌發小枝,第三年如法短截,便形成相對密的短枝群,即龍爪。以後可根據情況進行疏剪和短截,以維持龍爪枝群的相對穩定。龍爪枝的設置是兩側對稱,而且下部長、上部短,整個形式大致為等腰梯形。
(4)龍尾蓄枝:當進行龍身造型時,游龍彎彎到最後一彎時,剪去主幹頂梢,便成半彎。剪口下幾個芽萌發成小主枝。第二年對這些枝都留4~7厘米進行短截。強度的修剪又刺激其上萌發小枝,第三年照此再短截,頂部就形成由許多短枝組成的較寬廣的枝群,這就是龍尾。龍尾造型要求寬廣,另外整個枝群要成一高樁饅頭形。
游龍梅製作完成後,以後就進入養樁保形階段。養樁時間越長,其觀賞價值越高。
Ⅵ 家裡長的龍須的盆景圖片
龍須盆景是這個來樣子的源
龍須樹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1、土壤
它偏愛疏鬆、肥沃、排水透氣都好的土壤。可以用園土、腐葉土、腐熟的有機肥、以及河沙,以五比三比一比一的比例混合而製成。
2、濕度
它喜濕潤。平時,需要以灌頂澆水的方法,來保證土壤處於適宜的濕潤狀態。不是過於乾燥,就不會影響太大。
3、溫度
最合適它成長的范圍是二十到二十八度。若低於十五度或者超過三十二度,植株會休眠。為了使植株更茁壯,最好不要過限度。
4、光照
它也喜光照,不過不要太強。夏季光線太強,可適當遮蔭,或調整它的位置。其他的季節,散光照射,光照度約在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即可。
5、肥料
相對來說,它對於肥料的需求不是很大。只在成長旺盛的時候用就行,一般每個月用兩三次,選「沃葉」復合肥。
6、注意事項
除了上述的幾個環境中需調控的因素之外,還有修剪和換盆需注意。關於修剪,只需要將那些發黃的、衰老的葉片剪掉,並根據整體的觀賞效果稍作調整就行。關於換盆,每年到四月份時換盆一次,准備新土(要求不變),並加入一些基肥,滿足之後生長。
Ⅶ 游龍式梅花盆景有哪些特色
游龍式梅花盆景:此式為梅花盆景的傳統造型技藝,主要體現於徽派梅花盆景龍樁內造型上,樹干虯曲,容由下而蜿蜒如游龍抱柱,又如螺體旋卷,所以又名螺旋彎。此式盆景,如蒼龍騰雲,有直沖雲霄之勢。選材主要針對樹齡小的幼樹進行:選用有一定高度的幼樹,栽種時在主幹旁插入一根有一定粗度的木棍,將幼樹主幹圍木棍纏繞呈螺旋狀上升並固定,注意用棕繩或麻布纏繞,忌用鐵、鋁絲等固定幼樹以免傷及樹皮而影響生長。
在一定高度打尖,促其側枝生長。選留樹干彎曲外凸處側枝壯養造型,對樹干做適當敲擊、雕飾等手段催老催古,經多年培育即可成游龍式樁材,脫土上盆,撤去木棍,配一命名即成。此式梅花盆景成型後,主幹滾動扭曲,一曲一回極富節奏感,能表現出梅花盆景清俊舒朗的藝術特色。
Ⅷ 盆景製作龍型技巧
盛世鑫毅 植物 園 陶寶店,有三角楓,對節白蠟,水臘,中華蚊母,石榴樹等各類盆景,土殖肥料,擺飾配件,山水盆景一 一齊全。
Ⅸ 有那些帶「龍」字的特產或地名
龍口市 [魯]煙台市
龍山區 [吉]遼源市
龍山縣 [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龍川縣 [粵]河源市
龍門縣 [粵]惠州市
龍馬潭區 [川]瀘州市
龍安區 [豫]安陽市
龍井市 [吉]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龍鳳區 [黑]大慶市
龍華區 [瓊]海口市
龍文區 [閩]漳州市
龍州縣 [桂]崇左市
龍江縣 [黑]齊齊哈爾市
龍崗區 [粵]深圳市
龍沙區 [黑]齊齊哈爾市
龍里縣 [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龍岩市 [閩]
龍亭區 [豫]開封市
龍南縣 [贛]贛州市
龍城區 [遼]朝陽市
龍泉市 [浙]麗水市
龍泉驛區 [川]成都市
龍勝各族自治縣 [桂]桂林市
龍海市 [閩]漳州市
龍陵縣 [雲]保山市
龍港區 [遼]葫蘆島市
龍游縣 [浙]衢州市
龍湖區 [粵]汕頭市
龍灣區 [浙]溫州市
龍潭區 [吉]吉林市
湖南省 茈江的 神龍島 .香港的九龍 .山東的龍渠溝 .杭州 黃龍洞 . 湖南 漵蒲的龍譚 .湖南 張家界 龍山 .湖南省 沅陵 龍口井
龍的地名
北京帶龍的地名很多,粗略的統計一下,就有二百多個。無論城區,還是郊區、縣,不分山地還是平原,幾乎哪個區縣都有龍地名。
在北京龍地名中,有的是街巷胡同,如龍頭井街、二龍路、上龍巷、龍家胡同等。有的是村鎮聚落名,如青龍橋鎮、龍灣屯、龍門庄、龍背村等。有的是山名,如龍山、九龍山、蟠龍山、龍骨山等。有的是水名,如大龍河、龍潭湖、白龍潭、龍眼泉等。有的是風景名勝名,如龍慶峽、龍門澗、白龍潭、黑龍潭等。還有的原是寺廟宮觀而演變成地名,如龍王廟、龍泉寺、回龍觀等。這些帶龍字的地名,真是形形色色多種多樣。類似這些龍地名,還只是正被使用的今地名。另有一些龍地名已被廢棄或更改變成歷史地名,例如龍慶州便是一個。當時今延慶縣在遼金時名縉山縣。因元仁宗誕生於縣內香水園,所以元仁宗即位後,便將縉山縣升格為州,因為過去的皇帝被視為「真龍天子」,皇帝的出生和登基當然都是喜慶之事,所以將縉山縣名改為龍慶州了。明朝初年,龍慶州被廢除,到永樂年間重新在這片土地上設州置縣時,便將州名改為隆慶州了。即把「真龍天子」的「龍」改為「興隆」的隆,因為在明朝統治者的眼裡,元代帝王決不能是龍,雖然只改了一個字,讀音也一樣,但意義卻完全不同了。到明朝隆慶年間,為避明穆宗年號之諱才將隆慶州改為延慶。元朝的龍慶州這個龍地名雖已變成歷史地名,但是它的美名,今又復活,又成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的佳名,這就是龍慶峽。
如果大家稍加留心,就會發現北京的一些龍地名可以組成一條地名龍。在已消失的龍地名中就有一處地名叫「一條龍」,那是現在崇文區的山澗口街。雖然一條龍不復存在,但許多的龍地名中還可組成今天的一條龍。北京現有龍地名中哪些可以組成一條龍呢?
首先是龍頭。大興縣禮賢鄉有個村莊,相傳是明朝建立的,名字就叫「龍頭」,這個村名是怎麼來的呢?原來這個庄的北面有一道沙崗,是歷史上永定河泛濫淤積而成的。這道沙崗高四、五米,佔地十餘畝,橫卧如龍,人稱「龍身」。後來在沙崗前建了一座廟,廟前有兩個泉,如同龍眼。由這個廟演變成村莊,就取了「龍頭」這個名字。另外,西城區有一條西北東南向的斜街,名字就叫龍頭井街。據說這條街原來有一眼水井,叫「人頭井」,井的附近有座古廟,香火不太旺盛。清朝時有一年大旱,滴水如金,但人頭井的水卻一直很旺。有一天有人來井上提水,見井裡有一個龍頭在晃動著,好像正在吐水,消息傳開,人們爭相觀看,於是人頭井便改名為龍頭井。原來的古廟也改為祭祀龍王的廟,香火大盛。其實,井中哪有什麼龍頭,而是廟殿上的鴟吻倒映在井水裡,形成龍頭而已。有的同志根據出土墓誌進行研究,認為龍頭井這個地名是由龍道鄉演變來的。龍道鄉是唐代幽州城北郊的一個地名。唐幽州城大致位於今廣安門一帶。龍道、龍頭,讀音相近,所以說龍頭井是由龍道鄉演變來的,還是較為可信的。這樣說來,龍頭井這個地名的歷史就悠久了。
龍頭上有龍嘴、龍眼、龍角、龍須。在北京的龍地名中,除了不見龍角以外,還真有龍眼、龍嘴、龍須的地名呢!昌平縣高崖口鄉小碾村有一常年吐著甜水的泉就叫龍眼泉。門頭溝區大峪南不遠有一個水庫,名字叫龍口水庫,口即嘴也。崇文區有名的龍須溝,從天壇以北、以東,向東南流出北京城外。這條龍須溝很可能是古代高梁河下游故道。大概因為北京城是明清兩代的都城,是自命為「真龍天子」的皇帝生活居住的地方,因此這條河道也就有了龍須溝的美名。解放前,這是一條污物漂流、蚊蠅孳生的臭水溝。解放以後,立即進行徹底整治,變成一條清水溝,人民藝術家老舍以此溝的變化為題材,寫下了著名的《龍須溝》劇本,後拍成電影。雖然現在的龍須溝改造成地下暗河,但位於其上和兩側新建的街道和居住區卻仍沿用它的名字命名,如龍須溝路、龍須溝北里等等。
龍頭長在龍身上,北京的龍地名中,與龍身有關的就是龍背村、龍骨山。龍背村位於海淀區的西北部,西依金山,因山勢頗似龍背,村名由此而得。龍骨山是中外馳名的一座山,在房山區周口店西。因山上盛產中葯龍骨而得名。這些龍骨是怎麼來的呢?大家都知道,大約在五、六十萬年前,在這座小山上的天然洞穴里,居住著一種原始人類,這就是「北京人」、在距今大約十萬年前,這里又有新洞人生活。在距今約18000年前,山頂洞人也生活在這座山頂部的洞穴里。北京人、新洞人、山頂洞人都是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他們死了以後屍骨存留在洞穴中變為化石。同時,他們捕殺的大量的動物骨骼也在洞穴中堆積起來,變成化石。由於古人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將這些化石誤認為龍骨遺骸。它是一種名貴的葯材。因為從北京人到山頂洞人,在山上的洞穴中生活居住的時間很長,有幾十萬年之久,因此這座山上出產的龍骨就很多,人們就稱這座山為龍骨山。從本世紀二十年代首次發現北京人的頭蓋骨化石之後,龍骨山便中外馳名。因為它是北京人、新洞人、山頂洞人的故鄉,是研究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的科學基地。
大家都知道龍有四隻龍爪。但北京的龍地名中,只有兩個與龍爪有關,一個是宣武區的龍爪槐胡同,在陶然亭公園西邊,一個是朝陽區的龍爪樹,在小紅門北,這兩個龍地名的由來,顯然與樹形有關,也就是說,龍爪槐胡同曾生長著形似龍爪的槐樹,而龍爪樹村生長的是什麼樹,單從地名上看不出來,想必也應該是槐樹。因為倒垂槐的樹形的確像龍爪。
既然北京的龍地名中有龍頭、龍口、龍眼、龍須、龍骨、龍背、龍爪,這不正是一條地名龍嗎?
說到這里,大家或許很自然地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北京的龍地名這么多呢?這還得從「龍」字的含義中去找答案。
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奇動物,生活在大海、江河或深淵巨潭中,能興雲作雨,造福人類,所以人們都崇拜它,迷信它。哪裡有深潭碧水,人們就稱之為「龍潭」。哪裡有旺盛的泉水人們就視為「龍泉」。哪裡有深澗峽谷之出口處,人們就命名為「龍門」。哪裡經常發生河水泛濫,人們就在附近修建龍王廟,祈求龍王爺攘災保佑。這是北京龍地名多的一個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正是因為龍神氣,也就成為封建皇帝的象徵。過去皇帝自稱為「真龍天子」,皇帝的後代稱作「龍子龍孫」。因此,與封建皇帝有關的一些地物也往往以「龍」字來命名。例如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園林,園內昆明湖中的小島就叫龍王廟。昆明湖東邊的水閘稱為二龍閘。昆明湖西北的拱形橋就叫做青龍橋。又如明十三陵大宮門外兩側有兩座小山,如同哼哈二將守衛著陵區東南大門,這東西兩座小山就被命名為鳳山、龍山。南苑是明清兩代的皇家苑囿,是專供皇帝打獵游樂的地方,所以發源於苑內或附近的南北兩條河,就分別命名為龍河和鳳河。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因為北京自遼代建為陪都以後,金元明清四朝都建都於此,所以北京的龍地名就比其它地方更多、更集中。
上面談到的這些龍的地名,可以組成一條「地名龍」。這條龍雖然長得畸形,有兩個龍頭,兩條龍須,一隻龍眼,一條龍背,一架龍骨,兩只龍爪,但它卻本領非凡,神通廣大,它的本領和神通也都是由龍地名顯現出來的。首先它能變幻許多顏色,是一條變色龍。有時為白色,卧居密雲縣白龍潭內。有時為黑色,潛藏於密雲黑龍潭中。有時為黃色,在石景山區的黃龍潭中,興風作浪。有時青色,在石景山區青龍潭內聚雲化雨。有時又變為紅色,在延慶縣有紅龍潭。有時還變為金色,故平谷縣有金龍殿。盡管北京的地名龍顏色多變,但還是以黑白兩色為主。因此,北京的白龍潭、黑龍潭也頗有名氣。白龍潭已選定為北京的新十六景之一。在這里就不多費口舌了,著重向大家介紹一下黑龍潭吧!黑龍潭位於密雲縣石城子鄉西北,這里是一條長四公里的峽谷,原名叫古樓峪,據傳說,古時候白龍和黑龍是一對兄弟,都住在白龍潭內。長大分家時,性格憨厚的哥哥黑龍主動把白龍潭這個好地方讓給弟弟白龍,隻身來到古樓峪。那時古樓峪沒有滴水寸草,荒山禿嶺,黑龍便沒白沒黑地挑水栽草。大西山上的雲蒙老祖見這小夥子又憨厚又勤勞,就送他一條銀帶,十八顆寶珠,這銀帶就是古樓峪河,雖然只有二十里長,但落差八百多米,一路上迭水成十多個深潭,就像是一串寶珠。黑龍潭是其中的一顆。這里有著名一景叫「龍劈石」,是兩塊各有一間房大的巨石,中間是齊刷刷的一條長4米、寬70厘米的天然渠道。這兩塊巨石本是一整塊石頭,只因有一年發大水,黑龍乘水下山,被這塊巨石擋住了去路,憤怒的黑龍藉助閃電的威力,揚爪一劈,地動山搖,將其一分為二,形成一大奇景。
北京的地名龍不僅是一條變幻顏色的龍,還是一條變形龍。有時它倦遊歸來,靜卧不動,而成卧龍,門頭溝區永定鄉有卧龍崗村。當地傳說:村西南的山岡是一條石龍的頭,龍尾在戒台寺,龍頭緊傍永定河,活象石龍伸頭到永定河中喝水,人們便稱這山岡為卧龍崗,村則以山岡得名。有時它又十分活躍,騰飛升空,故東城區南池子大街路西有飛龍橋胡同,該胡同以橋得名,原來附近有一座明代修建的石橋叫飛虹橋,清代改名為飛龍橋。橋是用漢白玉築成,造形優美,獨具匠心,橋欄上雕有獅、龍、蛙、魚、蝦、海獸等,並刻有水波紋飾圖案。橋南北兩頭有飛虹牌坊,東西兩側有天光亭、雲影亭;橋北有假山,山下有秀洞,山上建有乾運殿,殿兩旁有凌虛亭、御風亭等等,真像一幅山水畫佳作。可惜這優美的景觀,今天無法看到了,只有這飛龍橋胡同給人以無限遐想。有時它又蟠蜷一團,化作石景山區的蟠龍山。如今山上層林密布,鬱郁蔥蔥,山下蘊藏著豐富的磨石、頁岩等資源,著名的法海寺就隱處在蟠龍山東南山腰。寺中明代壁畫是罕見的藝術珍品,已列入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的地名龍具有分身的法術,少則一分為二,多則一分為九。一分為二時變成二龍閘、二龍路、二龍崗等地名。二龍閘在頤和園東牆下,是昆明湖的兩個出水閘口,因雕有兩個龍頭,故名二龍閘,附近的村莊也就叫二龍閘村。二龍路在西城區中部,據傳明末清初時,今太平橋以東,辟才胡同以南,大木倉以北都是水坑窪地,清朝中期陸續修建房屋,其中有鄭王府和王爺佛堂。因而水坑逐漸縮小,俗稱二龍坑。民國時填坑修路,遂名二龍路。一分為九化為九龍山。九龍山在門頭溝,它屬太行山山脈,山嶺兩側各有四條山脊蜿蜒而去,猶如八條巨龍相背而卧。而另一條「龍」則順山嶺而下,直伸到永定河邊。九龍山下儲藏著豐富的煤層。1962年,國家在這里建立了九龍山林場,現已發展到近萬畝林區。另外在朝陽區左安門外化工路西口,另有一座九龍山,據《宸垣識略》記載:「九龍山在南頂永勝橋北岸,乾隆間疏浚涼水河之土堆成。自西至東約長三里,高二、三丈不等。委蜿起伏宛如游龍。環植桃柳萬株。」這座九龍山則是人工堆積而成的。現已不存在了。
北京的地名龍還有鑿石劈山之神功,為人們創造了優美的風景區,龍慶峽、龍門澗就是兩個例子。先說龍慶峽吧,到過延慶縣龍慶峽的同志可以領略到被人們譽為北京的「小灕江」的風光。龍慶峽水庫高聳的大壩相連著兩座山,其寬有四五十米,大壩猶如一把白色的巨鎖把龍鎖住了。登上大壩俯瞰北面,墨綠色的水面倒影著山巒和白雲。東西的兩座山,峭壁直立,象刀切似的,足有幾十丈高,「龍慶峽」可能由此峽而得名。當你劃船而渡,大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水似飄羅帶,曲曲彎彎,山不轉水轉,彷彿永無盡頭,每轉一山就是一景。那千姿百態的山和石,有的像出鞘的劍,有的像舉起的大錘,有的像昂首的虎,有的像扭著頭的象……因此人們根據它們的形狀取名為「震山如來」、「雞冠子山」、「金缸山」等等。龍門澗位於門頭溝區清水鄉燕家台西北側。有長江三峽之峻拔,桂林山水之秀美,又有匡廬之飛瀑,黃山之疊泉。因此人們以「燕京小三峽」、「京西小桂林」、「大自然中的山水盆景」等贊語贊美龍門澗。百聽不如一見,還是待你游龍門澗時,再觀看那裡的風光吧。
為什麼北京的地名龍有這么大的神通呢!因為它有一件法寶,藏在房山區的一個山溝里,這條山溝就是龍寶峪。
北京的「地名龍」還是一個戀愛能手呢!它曾與老虎相戀,昌平縣龍虎台就是他們談情說愛的地方。大概因為老虎太兇猛,龍終於拋棄了它,又選擇了鳳。龍鳳這對情侶幾乎形影不離,他們時而在明十三陵約會,故十三陵東山口外有龍山、鳳山。時而又在大興縣的田野里賓士,故大興縣有龍河、鳳河。經過熱戀之後,它們又結成夫妻,在宣武區法源寺附近的「龍鳳里」安了家,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