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綠植
A. 土培植物有哪些
1、綠蘿
綠蘿性喜溫暖、潮濕環境。水培綠蘿極耐陰,在室內向陽處即可四季擺放,在光線較暗的室內,應每半月移至光線強的環境中恢復一段時間,否則易使節間增長,葉片變小。
2、富貴竹
富貴竹是一種插在水裡較易養殖的竹子,可以凈化室內空氣。在水養富貴竹初期,要注意及時換水,及修剪根部。在生根後要保持注意光照、水分、溫度等細節問題。
3、吊蘭
室內水培吊蘭,不僅可觀葉,又可賞根,一舉兩得。水培吊蘭時要將盆栽吊蘭挖出,去根部泥土,剪去老根、爛根,留下須根,放入容器瓶內,瓶里裝入清水,讓吊蘭根部浸於水中生長即可。
4、紅掌
紅掌水培養殖時,根系應一半暴露在空氣中,否則,極易導致爛根。它呈現綠色時正常的。只要不是直射陽光,通常能過保證根部健康生長。
5、滴水觀音
水培滴水觀音要選用的生長良好的植株,清理莖幹上的老葉、死葉,保留二、三片新葉片即可,拍松盆土,脫盆,再將整個植株沖冼干凈,不可帶有泥土,一則容易污染水質,二則帶有病菌,容易引起爛根。
6、風信子
水培風信子是水培花卉中最易養的觀賞花品種之一。水培一開始要把玻璃瓶洗凈,然後倒入自來水,不能放滿,以水距離風信子球莖底盤1-3cm為限。
7、文竹
文竹株形優雅,葉狀枝纖細秀麗,狀如雲片,似竹非竹,姿態清秀灑脫,是水培中的佳品。水培的文竹要選取生長健壯、發育良好的文竹作為水培的母本材料,簡單可以目測到根部有嫩芽者為生長良好的表現。
8、花葉萬年青
水培花葉萬年青的用水要求無污染、微酸性,若用自來水,則需提前接好,在空氣中放置一天以上以充分溶解氧和放出氯氣。換水時應洗凈根部的黏液並剪除爛根和焦葉。注意通風,通風不好也影響生長。夏季避免強光直射,冬季避免陽光不足,長出黃葉。
B. 怎麼把土生植物培養成水生植物
土生植物水養只能是暫時性的,就是將根部浸入水中,植株用材料固定!
C. 如何判斷一株植物是水生的還是土生的
根:水生植物根系極不發達,尤其是根毛基本退化。
葉:水生植物的葉片一般大而鮮嫩,蒸騰作用強。
水生植物一般在土壤中無法生活。
D. 為什麼植物要生長在土裡
絕大多數植物都是在泥土中生長的,這是因為泥土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水分和礦物質。植物通過粗粗細細的根,將水和礦物質吸收進來,然後供給全身各個部分。這時,植物的根很像是它的「嘴」。
在一些比較乾旱的地方,在地下很深處才有水。那裡的植物,根往往長得特別長,能伸到很深的土層下去「喝」水。
堅實的泥土能使植物把根扎住。這時,根就像植物的「腳」,抓牢泥土,幫助樹干筆直地挺起來,使它不會被風雨颳倒。
植物的根有兩大類,其中的一類有一根特別粗大的主根,而另一類根的長短粗細都差不多,就像一絲絲胡須。
E. 土生植物與外來植物的戰爭是怎樣的
最令科學家們不解和吃驚的,是土生土長的植物與外來植物之間的地盤爭奪戰。為了美化環境,美國曾從國外大量引進外來植物,沒想到若干年後,這些外來植物竟反客為主。
比如原產於南美洲的鱷草,從19世紀80年代引進,至今在佛羅里達已統治了全州所有的運河、湖泊和水塘。過去長滿草的西棕櫚海灘,現在已經成了澳大利亞樹的一統天下,土生土長的草反而變得鳳毛麟角、難得一見了。澳大利亞胡椒也成了佛羅里達州東南部的植物霸主。還多虧了有人類干預,否則,這些外來植物會把本地植物殺得片甲不留。說這些外來植物的耀武揚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似乎沒有道理。因為從理論上說,土生土長的植物比外來者具有更強的適應當地環境的能力。
如果外來植物是靠分泌化學物質來驅趕當地植物的,那麼為什麼當地植物在自己的地盤上卻反而顯示不出這種優勢呢?這還有待於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探索。
F. 植物在土中如何生長的
有了合適的水分條件,植物就可以很好地生長了嗎?不行。經驗告訴我們,植物的生長還需要有土壤。我國是最早意識到植物對土壤的依賴的國家,素有「萬物土中生」之說。早在距今二三千年以前,我國就設立了專門的官員,他們的職責就是仔細考察辨別各種土壤的特性和適宜的作物,以作為指導農業生產的依據。
土壤對植物的影響為什麼那麼大呢?科學依據是什麼呢?
1699年,英國人伍德沃特做了一個試驗,他分別用雨水、河水、山泉水以及加了土的水培養薄荷,結果發現,植物在加土的水中生長得遠比在單純水中好。據此,他下結論說,植物不僅需要水,也需要土壤中的一些特殊物質。
1804年,瑞士的索修爾也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它將植物的種子浸在蒸餾水中,種子也會萌發,但生長出來的植株不久就會死亡,而且其總的含灰量一點兒也沒有增加;但同樣用蒸餾水,若將正常植物燃燒後所留下的灰分加入到其中,植物便可以正常生長。他的實驗證明,在植物燃燒後的灰分中,有些物質對植物生長是非常必要的。
1840年,德國的李比西吸取了前人的成果,經過研究建立了礦質營養學說。什麼是礦質呢?將植物烘乾,充分燃燒,植物身體中的許多東西化作氣體跑掉了,餘下的一些不能揮發的殘燼稱為灰分,那就是礦質。由於礦質元素大多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於灰分中,所以這些元素又稱為灰分元素。植物體中的氮元素在燃燒中會散失,不會存在於灰分中,所以氮不是礦質元素。但植物中的氮大多數和礦質元素一樣,是植物從土壤中吸取的,所以科學家就把氮和礦質元素放到一起研究。
正如植物的含水量變化幅度很大一樣,植物的灰分含量也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植物的種類、植物的環境、植物所處的不同的年齡階段等都會影響植物的灰分含量。一般水生植物含灰量只有乾重的1%左右,大多數中生植物約含5%~15%,鹽生植物最高,有時可以達到45%以上;植物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組織所含灰分是不同的,如草本植物的莖和根為4%~5%,葉子則能達到10%~15%,木材約為1%,種子能達到3%;植物的老年植株灰分含量要大於幼年植株,老細胞灰分含量要大於幼細胞灰分。
雖然灰分含量一般只佔植物體乾重的百分之幾,但其成分卻是非常復雜的。現在,人們在植物體中發現了至少60種元素,其中比較普遍而且含量多的只有十多種,在這幾十種元素中,有些在植物體中大量積累,需要量比較大一些;有些元素在植物體內雖然相對較少,卻是植物絕對必需的,沒有了它植物就不能正常發育。
怎樣才能確定哪些元素是植物所必需的、哪些不是必需的呢?科學家們採用了兩個比較巧妙的辦法,一個就是溶液培養法(或水培法),就是在含有全部或部分營養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另一個叫做礦基培養法(或砂培法),是用洗凈的石英砂或玻璃球等,加入含有全部或部分營養元素的溶液來栽培植物。這樣,人們就可以在人工配製成的混合營養液中試著加入或不加這種元素,然後再觀察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生理狀況的變化。如果除去培養液中某種元素後植物仍能夠正常發育,說明這種元素不是該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如果除去某種元素後植物生長發育就不正常,而補充該元素後植物又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那就可以斷定這種元素是該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
藉助於溶液法和砂基培養法,科學家們很早就已經證明鉀、鈣、鎂,鐵、磷、硫,氮等7種礦質元素是植物所必需的,加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的氫、氧等3種元素,植物必需的元素共有10種。後來,隨著技術的改進和化學葯品更加純凈,人們又證明錳、硼、鋅、銅、鉬和氯等6種元素同樣是植物生長發育所不可或缺的,這樣,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元素就擴大到了16種。由於植物對鐵、硼、錳、鋅、銅、鉬和氯這7種元素需要量極微,而且這些元素在周圍環境中的含量稍多就會給植物造成毒害,因此這七種元素被稱為微量元素;另外9種元素(碳、氫、氧、磷、鉀、鈣、鎂、氮、硫)植物的需要量相對較大,因此人們稱它們為大量元素。
世界上的大多數土壤中都存在植物所需的這些礦質元素,所以植物在生長時不會遇到「飢荒」,但也有特殊情況,土壤中某些礦質元素的含量不夠或缺乏,這時植物就會生病。
那麼,植物為什麼需要這些元素呢?這些必需元素在植物體內究竟起什麼樣的作用呢?原來,在這些必需元素中,一部分元素是構成植物的細胞所必需的,是植物細胞的組成成分;一部分對植物的生命活動起著調節的作用,許多酶的活動需要它們的參與;還有的這兩者兼而有之。例如,氮是構成蛋白質的主要成分,而在細胞質和細胞核中都含有蛋白質,由於氮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佔有首要地位,因此又被稱為生命元素。植物缺氮時病症常遍布整個植株,植株淺綠、基部葉片變黃、乾燥時呈褐色、莖短而細;再如鐵,它是酶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合成葉綠素所必需的,是葉綠素合成的先決條件,華北果樹曾經出現的「黃葉病」就是植物缺鐵所致,植物缺鐵時首先損害到的是幼嫩的葉子,因為鐵進入植物體後變為固定狀態,不易轉移,老葉中含有鐵,不會輕易受害,所以會保持綠色,但是老葉中的鐵無法傳遞到新葉中,所以新葉便會缺鐵,葉綠素的合成受到抑制,使得嫩葉變黃;鎂是一種活化劑,它可以活化植物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一些酶的活性。沒有鎂,這些酶就沒有催化活性,這將導致植物體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此外,鎂也是葉綠素的組分之一,缺乏鎂,葉綠素就不能合成,結果將導致綠色植物葉子葉脈之間的部分變黃,有時還會出現紅紫色;若缺鎂嚴重時,則會形成褐斑壞死;植物如果缺之必需元素鈣時,其頂芽會壞死,嫩葉產生變形,開始時呈彎鉤狀,後來從葉尖和葉的邊緣逐漸向內壞死等等。
既然礦質元素缺乏會導致植物生病,那就多多給它們供應這些元素,行嗎?不行,因為如果礦質元素過多,也會產生毒害,從而使植物生病,出現人們經常聽說的「燒苗」現象,反而會使作物的產量下降,甚至使作物大面積死亡。
土壤還是大多數植物的生存方式所必需的。我們知道,陸生植物絕大多數要把它的枝葉伸向空中,以便充分利用空氣和陽光,而植物要想站立起來,就必須使自己紮根於土壤、深植於大地上。另外,植物沒有腿,自己不會走,是不能自主選擇生存地域的生物,如果不能利用紮根的方式使自己定植,它就很容易被風吹走、被水沖走,轉移到並不是很適合自己生存的地方。
土壤不但是提供給植物礦質營養的載體,也是提供給植物水分的介質,又是植物生存方式的必需,看來,土壤對自然界的絕大多數植物來說還真是必不可少的呢。
G. 什麼植物,水生還是土生
那不是廢話嗎?這個是土生的啊
H. 有什麼植物可以在土裡生長
植物的果實,在土裡生長:土豆、花生、番薯、天麻、地瓜、蘿卜、胡蘿卜、山葯、人參、黨參、芋頭等。
I. 新手養綠植,用土如何搭配
相對於新手來說,我覺得應該養仙人掌跟肉肉,說真的,我也就只會養這兩種植物,其他的花總被我莫名其妙的養死了。
還有一種是加了什麼稻殼炭、蛭石等東西,反正挺繁瑣,配起來那麼麻煩,你不如直接去花鳥市場買營養土了,反正記得下面鋪上點陶粒。對了,仙人掌的土根本就不喜歡什麼竅門,我直接用的細沙種的,沒加土,不知道為什麼反而比在土裡種的活的好,你也可以試試!
J. 沙質土,黏質土,壤土裡都分別適合什麼樣的植物生長
砂性土適合種植香椿、仙人球、蘆薈、沙拐棗、扁豆、葡萄、沙柳、駱駝刺、胡楊、杜英、景天、沙漠玫瑰、鳳梨等乾旱區、熱帶植物,或者春蘭、墨蘭、蕙蘭、卡特蘭、石斛蘭、文心蘭、蝴蝶蘭等附生植物。
黏土有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適合種植稻米、荷花、蓮花、蘆葦、金銀花,當然也合適種植榕樹、楊樹、紫荊、紫薇、柳樹等高大,紮根深遠的樹木、花卉。
壤土含大小顆粒、空隙適中、排水和涵水適中。宜種各種作物,是理想的土壤質地。
(10)土生綠植擴展閱讀:
砂土、壤土和粘土是根據土壤質地而劃分的。
1、砂土中施肥見效快,作物早生快發,但無後勁,往往造成後期缺肥早衰,結實率低,籽粒不飽滿。這類土壤既不保肥,也不耐肥。若一次施肥過多,不但會造成流失浪費,還會造成作物一時瘋長。因此,在施肥上要注意少量多施,要多施有機肥和泥肥。
2、粘土的特性正好和砂土相反。它的質地粘重,耕性差,土粒之間缺少大孔隙,因而通氣透水性差,既不耐旱,也不耐澇,但其保水保肥力強,耐肥,養分不易淋失,養分含量較砂土豐富,有機質分解慢,腐植質易積累。這種土水多氣少,土溫變化小,土性偏冷,好氣性分解不旺盛,養分分解轉化慢,施肥後見效遲,肥料有後勁,不發小苗發老苗,若施肥過量會造成作物後期貪青晚熟。
3、壤土的性質則介於砂土與粘土之間,其耕性和肥力較好。這種質地的土壤,水與氣之間的矛盾不那麼強烈,通氣透水,供肥保肥能力適中,耐旱耐澇,抗逆性強,適種性廣,適耕期長,易培育成高產穩產土壤。建議通過測土配方進行施肥,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作物缺什麼元素就補充什麼元素,需要多少補多少,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滿足作物的需要。
參考資料:網路-沙質土
網路-黏土;
網路-壤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