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蓮小檗盆栽
A. 土黃蓮和黃蓮有哪些功效它們有什麼區別嗎
土黃蓮又叫溪黃草,功效有:清熱利濕,涼血散瘀。治急性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腸炎,癃閉,跌打瘀腫。
黃蓮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於目赤,口瘡。姜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於寒熱互結,濕熱中阻,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於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兩者是不同種植物,葯用價值也不同。
區別:土黃蓮主要體現在肝炎、腸炎等治療。黃蓮主要是清熱解毒,和胃止嘔等功效。
黃蓮的醫學應用
一、可治療糖尿病:經動物實驗和臨床實踐證明,黃蓮素不僅具有抗升糖激素的作用,還能促進胰島B細胞的再生,對II型糖尿病有較好的療效。用法:每次口服零點三至零點五克,每日服三次,二至四周為一個療程。
二、可治療高血壓病:黃蓮素能競爭性地阻斷血管平滑肌受體,引起血管擴張,從而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用法:每次口服零點四至零點六克,每日服三至四次,可連服四周。
三、可治療高血脂症:黃蓮素能明顯增強肝臟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肝臟過氧化脂質的水平及血清甘油三脂、總膽固醇的含量,對防治肥胖症、脂肪肝及動脈硬化有很好的療效。用法:每次口服零點五克,每日服三次,八周為一個療程。
四、可治療小兒腮腺炎:將黃蓮素五片研成細末,加入大黃粉十克,用清水將其調成糊狀,外敷於患兒雙足心處的湧泉穴上。每天換葯一至二次,連續敷三至五天即可見效。
B. 山中的土黃蓮
土黃連,中葯名。為小檗科小檗屬植物九蓮小檗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或湖北小檗Berberis gagnepainii Schneid.的根或莖葉。植物九蓮小檗,分布於我國湖北、四川、貴州、湖南、廣西;植物湖北小檗,分布於湖北、雲南、四川、貴州。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之功效。主治熱瀉,赤痢,火眼赤痛,齒齦腫痛,痄腮,丹毒,熱淋,濕疹。
土黃連(《滇南本草》)
【別名】雞足黃連 (《昆明葯植調查報告,),三顆針(《四川常用中草葯》)。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九蓮小檗或湖北小檗的根或莖葉。
【植物形態】①九蓮小檗, ②湖北小檗。
【性味】《滇南本草》:"味苦,性大寒。"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小便。治腹瀉,赤痢,火眼赤痛,齒齦腫痛,咽喉炎,熱淋,痄腮,丹毒,濕疹。
①《滇南本草》:"瀉小腸經實火,胃中實火,利小便。止熱淋疼痛,牙根腫疼,咽喉痛,小兒乳蛾,痄腮。"
②《四川常用中草葯》:"清熱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亦痢,勞傷吐血,咽喉腫痛,腹瀉,齒痛,耳心痛,跌打損傷紅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根2~3錢,莖葉1~2兩。外用:乳汁泡點眼或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暴亦火眼,腫脹疼痛:土黃連為太,泡人乳點之。(《滇南永草》)
②治急性腸胃炎,口腔咽喉炎,眼結膜炎:三顆針莖葉2兩,煎水代茶飲。(江西《草葯手冊》)
③治無名腫毒,丹毒,濕疹,燙傷,跌打瘀腫:三顆針根、莖適量,颳去租皮,切片焙乾,研細末,水調敷;或用麻油、凡士林調成30%軟膏,涼一薄層於紗布上,敷貼患處。(江西《草葯手冊》)
溪黃草是民間草葯,俗稱熊膽草、血風草、黃汁草、溪溝草、香茶菜、土黃連等,主產於長江以南的湖南、四川、雲南、江西、廣東、廣西等省區。溪黃草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祛濕、涼血散瘀的功效,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腸炎、跌打瘀痛等病症。溪黃草在廣東各地臨床應用普遍,並開發出多種以之為主要原料的防治肝炎的保健產品,如溪黃草沖劑、溪黃草袋泡茶等,市場潛力非常大。
C. 土黃蓮的功效
【名稱考證】土黃連 (《滇南本草》),雞足黃連(《昆明葯植調查報告》)、三顆針(《四川常用中草葯》)、石妹刺(《滇南本草》)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葯小檗科植物 【葯用部位】九蓮小檗或湖北小檗的根或莖葉。 【性味歸經】苦、大寒;《滇南本草》:「味苦,性大寒。」入心、肝、大腸三經。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利小便。治腹瀉,赤痢,火眼赤痛,齒齦腫痛,咽喉炎,熱淋,痄腮,丹毒,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根2~3錢,莖葉1~2兩。外用:乳汁泡點眼或研末調敷。 【葯材鑒定】 ①九蓮小檗 分布湖北、雲南、貴州、四川等地。②湖北小檗 分布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化學成分】九蓮小檗的根含多種生物鹼,已知的為小檗鹼(Berberine,3%)、掌葉防已鹼(Palmatine,0.6%)、葯根鹼(Jatrorrhizine, 0.1%)、九蓮鹼甲(Julianine A, 0.04%)、九蓮鹼乙(Julianine B, 0.02%)、九蓮鹼丙(Ju-lianine C,0.07%)等。根含小檗鹼2.84%,少量的葯根鹼(jatrorrhizine)和異粉防己鹼(isotetrandrine), 另含小檗胺2.34%。 【相關選方】 ①治暴亦火眼,腫脹疼痛:土黃連為太,泡人乳點之。(《滇南永草》) ②治急性腸胃炎,口腔咽喉炎,眼結膜炎:三顆針莖葉2兩,煎水代茶飲。(江西《草葯手冊》) ③治無名腫毒,丹毒,濕疹,燙傷,跌打瘀腫:三顆針根、莖適量,颳去租皮,切片焙乾,研細末,水調敷;或用麻油、凡士林調成30%軟膏,涼一薄層於紗布上,敷貼患處。(江西《草葯手冊》) 【原生形態】 ①九蓮小檗,又名:石妹刺,蚝豬刺。常綠灌木,高至2米。小枝微有棱,幼時帶黃色,次年黃灰色或黃褐色。小枝具刺,刺堅硬,3分叉,長1~3厘米。葉簇生;硬革質,窄橢圓形至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3~8厘米,寬1~2厘米,先端銳尖或鈍,基部楔形,邊緣有刺狀鋸齒,多少反卷,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網脈不顯。花鮮黃色,15~30朵,簇生,花梗長5~20毫米;小苞片3,卵形或披針形;萼片6,2輪,外輪披針形,內輪卵圓形,較花瓣長;花瓣6,卵圓形,先端微凹;雄蕊6,與花瓣對生;雌蕊1,卵狀矩圓形,子房上位,柱頭無柄.漿果,卵狀矩圓形,長約7~8毫米,藍黑色,表面被白粉,有短而明顯的宿存花柱。生於低山丘陵地帶。
②湖北小檗葉窄披針形,長2~3厘米,寬8~11毫米,有波狀刺鋸齒。花3~10朵簇生。漿果卵圓形,長8~10毫米,柱頭幾無柄。生於山地灌叢中。 【參考出處】《滇南本草》 【功效分類】清熱葯 清熱解毒葯 【相關葯品】黃連上清丸 復方黃連素片 黃連膠囊 黃連上清片 清胃黃連丸 黃連羊肝丸 【關 鍵 詞】清熱解毒 利小便 腹瀉 赤痢 火眼赤痛 齒齦腫痛 咽喉炎 熱淋 痄腮 丹毒 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