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頭樹盆景
❶ (求助)這什麼鳥,黃頭黑眼睛黑翅黑尾,身子是黃的,求解,謝謝!
棕背伯勞(學名:Lanius schach)屬於中型鳴禽,是伯勞中體型較大者,體長23-28厘米。喙粗壯而側扁,先端具利鉤和齒突,嘴須發達;翅短圓;尾長,圓形或楔形;跗跖強健,趾具鉤爪。頭大,背棕紅色。尾長、黑色,外側尾羽皮黃褐色。兩翅黑色具白色翼斑,額、頭頂至後頸黑色或灰色、具黑色貫眼紋。下體頦、喉白色,其餘下體棕白色。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闊葉林和混交林的林緣地帶。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在樹上築碗狀巢,產卵4~9枚,由雌鳥孵化約15天,雛期約15~18天,雙親哺育。分布於西亞、中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❷ 茶葉是從那些樹種出來的
茶葉
茶葉(a tea leaf)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茶樹最早出現於我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但是有部分學者認為茶樹的原產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而中國沒有。但他們不知中國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而且還有「茶樹王」。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葯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傳說的形式,搜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葯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據考證: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說,遠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炎帝,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說,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葯用開始的。
據考察,「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後,在此之前,「茶」是用多義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義是「苦菜」,上古時期人們對茶還缺乏認識,僅僅根據它的味道,把它歸於苦菜一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人們認識到它與一般苦菜的區別及其特殊功能時,單獨表示它的新字也就產生了。
茶與糧食,佔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於氣候等原因,當地並不產茶,官府為了增強控制少數民族的力量,對茶葉的供給採取限量,直接分配的辦法,以求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與此同時,官府不僅控制茶葉的供應,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換多數的戰馬,給兄弟民族帶來沉重的負擔,這就是歷史上的「茶馬互市」。
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從唐朝開始,流傳到我國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如我國史籍所載,在未知飲茶前,「古人夏則飲水,冬則飲湯」,恆以溫湯生水解渴。以茶為飲則改變了人們喝生水的陋習,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於茶在歐美一帶,被認為「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 「歐洲若無茶與咖啡之傳入,飲酒必定更加無度」, 「茶給人類的好處無法估計」,「我確信茶是人類的救主之一」,「是偉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國飲茶及茶的生產和貿易,除朝鮮、日本以及中亞、西亞一帶是唐朝前後就從中國傳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紀以後,特別是近200年以來才傳入發展起來的。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葯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沖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干凈。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葉的分類
1.以色澤(或製作工藝)分類:
茶類名 製作特色 代表產品
綠茶 不發酵的茶(發酵度為零) 龍井茶,碧螺春
黃茶 徽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20m) 白牡丹,白毫銀針,安吉白榮
白茶 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為20-30m) 君山銀針
青茶 半發酵的茶(發酵度為30-60m) 鐵觀音,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
紅茶 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為80-90m) 祁門紅茶,荔枝紅茶
黑茶 後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0m) 六堡茶,普洱茶
2.以季節分類:
①春茶----是指當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採制的茶葉。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冬季的修養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鮮活且香氣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②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採制的茶葉夏季天氣炎熱,茶樹新的梢芽葉生長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減少,特別是氨基酸等的減少使得茶湯滋味、香氣多不如春茶強烈,由於帶苦澀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葉增加色澤不一,而且滋味較為苦澀。
③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後採制的茶葉。秋季氣候條件介於春夏之間,茶樹經春夏二季生長、新梢芽內含物質相對,減少葉片大小不一,葉底發脆,葉色發黃,滋味和香氣顯得比較平和。
④冬茶----大約在10月下旬開始採制。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後,氣候逐漸轉冷後生長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長緩慢,內含物質逐漸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氣濃烈。
3、按其生長環境來分:
①平地茶----茶芽葉較小,葉底堅薄,葉張平展,葉色黃綠欠光潤。加工後的茶葉條索較細瘦,骨身輕,香氣低,滋味淡。
②高山茶----由於環境適合茶樹喜溫、喜濕、耐陰的習性。故有高山出好茶的說法。隨著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高山環境的獨特特點,從氣溫、降雨量、濕度、土壤到山上生長的樹木,這些環境對茶樹以及茶芽的生長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高山茶與平地茶相比,高山茶芽葉肥碩,顏色綠,茸毛多。加工後之茶葉,條索緊結,肥碩。白毫顯露,香氣濃郁且耐沖泡。
飲茶禮儀
我國是茶的故鄉,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又有著嚴格的敬茶禮節,還有著奇特的飲茶風俗。我國飲茶,從神農時代開始,少說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茶禮有緣,古已有之。
客來敬茶,這是我國漢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與禮節。直到現在,賓客至家,總要沏上一杯香茗。喜慶活動,也喜用茶點招待。開個茶話會,既簡便經濟,又典雅莊重。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我國漢族同胞還有種種以茶代禮的風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並配以各色細果,饋送親友毗鄰,叫做七家茶。這種風俗,就是在茶杯內放兩顆青果即橄欖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茶禮還是我國古代婚禮中一種隆重的禮節的。明·許次紓在《茶疏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以茶為識,以為茶樹只能從種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則就會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種至性不移的象徵。所以,民間男女訂婚以茶為禮,女方接受男方聘禮,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並有一家不吃兩家茶的諺語。同時,還把整個婚姻的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三茶,就是訂婚時的下茶,結婚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稱,即定婚時,男家除送如意壓帖外,要回送幾缸紹興酒。婚禮時,還要行三道茶儀式。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蓮子、棗兒;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後,雙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後向嘴唇一觸,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後才可飲。這是最尊敬的禮儀。這些繁俗,現在當然沒有了,但婚禮的敬茶之禮,仍沿用成習。
茶葉基本成份及功效
一、茶葉基本成份
1、兒茶素類: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
2、咖啡因: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
3、礦物質: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
二、茶葉基本成份之功能
1、兒茶素類:
俗稱茶單寧,是茶葉特有成份,具有苦、澀味及收斂性。在茶湯中可與咖啡因結合而緩和咖啡因對人體的生理作用。具抗氧化、抗突然異變、抗腫瘤、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壓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產物過敏等功效。
2、咖啡因:
帶有苦味,是構成茶湯滋味的重要成份。紅茶茶湯中,與多無酚類結合成為復合物;茶湯冷後形成乳化現象。茶中特有的兒茶素類及其氧化縮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興奮作用減緩而持續,故喝茶可使長途開車的人保持頭腦清醒及較有耐力。
3、礦物質:
茶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1種礦物質。茶湯中陽離子含量較多而陰離子較少,屬於鹼性食品。可幫助體液維持鹼性,保持健康。
①鉀:促進血鈉排除。血鈉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多飲茶可防止高血壓。
②氟:具有防止蛀牙的功效。
③錳:具有抗氧化及防止老化之功效,增強免疫功能,並有助於鈣的利用。因不溶於熱水,可磨成茶粉食用。
4、維生素:
①類胡蘿卜素:在人體可轉換為維生素,但要和茶未一起飲咽才可補充。
②B群維生素及維生素C:為水溶性,可由飲茶中獲取。
5、其他機能成份:
①黃酮醇類具增強微血管壁消除口臭功效。
②皂素抗癌、抗炎症功效。
③胺基酪酸於制茶過程中強迫茶葉進行無氧呼吸而產生,稱佳葉龍茶可以防高血壓。
茶葉的選購
茶葉的品質好壞,在沒有科學儀器和方法鑒定的時候,可以通過色、香、形四個方面的來評價。而用這四個方面來評定茶葉質量的優劣,通常採用看、聞、摸、品進行鑒別。即看外形、色澤,聞香氣,摸身骨,開湯品評。
①色澤----不同茶類有不同的色澤特點。綠茶中的炒青應呈黃綠色,烘青應呈深綠色蒸青應呈翠綠色,龍井則應在鮮綠色中略帶米黃色;如果綠茶色澤灰暗、深褐,質量必定不佳。綠茶的汽色應呈淺綠或黃綠,清澈明亮;若為暗黃或混濁不清,也定不是好茶。紅茶應烏黑油潤,湯色紅艷明亮,有些上品工夫紅茶,其茶湯可在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黃色的油環,俗稱「金圈」;若湯色時間暗淡,混濁不清,必是下等紅茶。烏龍茶則以色澤青褐光潤為好。
②香氣----各類茶葉本身都有香味,如綠茶具清香,上品綠茶還有蘭花香、板栗香等,紅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烏龍茶具熟桃香等。若香氣低沉,定為劣質茶;有陳氣的為陳茶;有霉氣等異味的為變質茶。就是苦丁茶,嗅起來也具有自然的香氣。花茶則更以濃香吸引茶客。
③口味----或者叫茶葉的滋味,茶葉的本身滋味由苦、澀、甜、鮮、酸等多種成分構成。其成分比例得當,滋味就鮮醇可口,同時,不同的茶類,滋味也不一樣,上等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粗老劣茶則淡而無味,甚至澀口、麻舌。上等紅茶滋味濃厚、強烈、鮮爽;低級紅茶則平淡無味。苦丁茶入口是很苦的,但飲後口有回甜。
④外形----從茶葉的外形可以判斷茶葉的品質,因為茶葉的好壞與茶採摘的鮮葉直接相關,也與制茶相關,這都反應在茶葉的外形上。如好的龍井茶,外形光、扁平、直,形似碗釘;好的珠茶,顆粒圓緊、均勻;好的工夫紅茶條索緊齊,紅碎茶顆粒齊整、劃一;好的毛峰茶芽毫多、芽鋒露等等。如果條索鬆散,顆粒松泡,葉表粗糙,身骨輕飄,就算不上是好茶了。
茶葉感官審評術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GB/T 14487-93 The terms of tea sensory tests
1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一套評茶術語和定義。 本標准適用於我國各類茶葉的感官審評。
2 各類茶通用術語
2.1 干茶形狀術語
2.1.1 顯毫 tippy 茸毛含量特別多。 同義詞 茸毛顯露
2.1.2 鋒苗 tip 芽葉細嫩,緊卷而有尖鋒。
2.1.3 身骨 body 茶身輕重。
2.1.4 重實 heavy body 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2.1.5 輕飄 light 身骨輕,茶在手中份量很輕。
2.1.6 勻整 evenly 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細、長短、大小較一致,比例適當,無脫檔現象。 同義詞 勻齊;勻襯
2.1.7 脫檔 unsymmetry 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三段茶比例不當。
2.1.8 勻凈 neat 勻整,不含梗朴及其他夾雜物。
2.1.9 挺直 straight 光滑勻齊,不曲不彎。 同義詞 平直
2.1.10 彎曲 bend 不直,呈鉤狀或弓狀。 同義詞 鉤曲;(耳環)
2.1.11 平伏 flat and even 茶葉在盤中相互緊貼,無鬆起架空現象。
2.1.12 緊結 tightly 卷緊而結實。
2.1.13 緊直 tight and straight 卷緊而圓直。
2.1.14 緊實 tight and heavy 松緊適中,身骨較重實。
2.1.15 肥壯 fat and bold 芽葉肥嫩身骨重。 同義詞 雄壯
2.1.16 壯實 sturdy 尚肥嫩,身骨較重實。
2.1.17 粗實 coarse and bold 嫩度較差,形粗大而尚重實。
2.1.18 粗松 coarse and loose 嫩度差,形狀粗大而鬆散。
2.1.19 松條 loose 卷緊度較差。 同義詞 松泡
2.1.20 松扁 loose and flat 不緊而呈平扁狀。
2.1.21 扁塊 flat and round 結成扁圓形或不規則圓形帶扁的塊。
2.1.22 圓渾 roundy 條索圓而緊結。
2.1.23 圓直 roundy and straight 條索圓渾而挺直。 同義詞 渾直
2.1.24 扁條 flaty 條形扁,欠圓渾。
2.1.25 短鈍 short and blunt 茶條折斷,無鋒苗。 同義詞,短禿
2.1.26 短碎 short and broken 面張條短,下段茶多,欠勻整。
2.1.27 松碎 loose and broken 條松而短碎。
2.1.28 下腳重 heavy lower parts 下段中最小的篩號茶過多。
2.1.29 爆點 blister 干茶上的突起泡點。
2.1.30 破口 chop 折、切斷口痕跡顯露。
2.2 干茶色澤術語
2.2.1 油潤 bloom 干茶色澤鮮活,光澤好。
2.2.2 枯暗 dry ll 色澤枯燥,無光澤。
2.2.3 調勻 even colour 葉色均勻一致。
2.2.4 花雜 mixed 葉色不一,形狀不一。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2.3 湯色術語
2.3.1 清澈 clear 清凈、透明、光亮、無沉澱物。
2.3.2 鮮艷 fresh brilliant 鮮明艷麗,清澈明亮。
2.3.3 鮮明 fresh bright 新鮮明亮。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2.3.4 深 deep 茶湯顏色深。
2.3.5 淺 light colour 茶湯色淺似水。
2.3.6 明亮 bright 茶湯清凈透明。
2.3.7 暗 ll 不透亮。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2.3.8 混濁 suspension 茶湯中有大量懸浮物,透明度差。
2.3.9 沉澱物 precipitate 茶湯中沉於碗底的物質。
2.4 香氣術語
2.4.1 高香 high aroma 茶香高而持久。
2.4.2 純正 pure and normal 茶香不高不低,純凈正常。
2.4.3 平正 normal 較低,但無異雜氣。
2.4.4 低 low 低微,但無粗氣。
2.4.5 鈍濁 stunt 滯鈍不爽。
2.4.6 悶氣 sulks odour 沉悶不爽。
2.4.7 粗氣 harsh odour 粗老葉的氣息。
2.4.8 青臭氣 green odour 帶有青草或青葉氣息。
2.4.9 高火 high-fired 微帶烤黃的鍋巴或焦糖香氣。
2.4.10 老火 over-fired 火氣程度重於高火。
2.4.11 陳氣 stale odour 茶葉陳化的氣息。
2.4.12 劣異氣 gone-off and tainted odour 煙、焦、酸、餿、霉等茶葉劣變或污染外來物質所產生的氣息。使用時應指明屬何種劣異氣。
2.5 滋味術語
2.5.1 回甘 sweet after taste 回味較佳,略有甜感。
2.5.2 濃厚 heavy and thick 茶湯味厚,刺激性強。
2.5.3 醇厚 mellow and thick 爽適甘厚,有刺激性。
2.5.4 濃醇 heavy and mellow 濃爽適口。回味甘醇。刺激性比濃厚弱而比醇厚強。
2.5.5 醇正 mellow and normal 清爽正常,略帶甜。
2.5.6 醇和 mellow 醇而平和,帶甜。刺激性比醇正弱而比平和強。
2.5.7 平和 neutral 茶味正常、刺激性弱。
2.5.8 淡薄 plain and thin 入口稍有茶味,以後就淡而無味。 同義詞 和淡;清淡;平淡
2.5.9 澀 astringency 茶湯入口後,有麻嘴厚舌的感覺。
2.5.10 粗 harsh 粗糙滯鈍。
2.5.11 青澀 green and astringency 澀而帶有生青味。
2.5.12 苦 bitter 入口即有苦味,後味更苦。
2.5.13 熟味 ripe taste 茶湯入口不爽,帶有蒸熟或悶熟味。
2.5.14 高火味 high-fire taste 高火氣的茶葉,在嘗味時也有火氣味。
2.5.15 老火味 over-fired taste 近似帶焦的味感。
2.5.16 陳味 stale taste 陳變的滋味。
2.5.17 劣異味 gone-off and tainted taste 煙、焦、酸、餿、霉等茶葉劣變或污染外來物質所產生的味感。使用時應指明屬何種劣異味。
2.6 葉底術語
2.6.1 細嫩 fine and tender 芽頭多。葉子細小嫩軟。
2.6.2 柔嫩 soft and tender 嫩而柔軟。
2.6.3 柔軟 soft 手按如綿,按後伏貼盤底。
2.6.4 勻 even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澤等均勻一致。
2.6.5 雜 uneven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澤等不一致。
2.6.6 嫩勻 tender and even 芽葉勻齊一致,嫩而柔軟。
2.6.7 肥厚 fat and thick 芽頭肥壯,葉肉肥厚,葉脈不露。
2.6.8 開展 open 葉張展開,葉質柔軟。 同義詞 舒展
2.6.9 攤張 open leaf 老葉攤開。
2.6.10 粗老 coarse 葉質粗梗,葉脈顯露。
2.6.11 皺縮 shrink 葉質老,葉面卷縮起皺紋。
2.6.12 瘦薄 thin 芽頭瘦小,葉張單薄少肉。
2.6.13 薄硬 thin and hard 葉質老瘦薄較硬。
2.6.14 破碎 broken 斷碎、破碎葉片多。
2.6.15 鮮亮 fresh bright 鮮艷明亮。
2.6.16 暗雜 ll and mixed 葉色暗沉、老嫩不一。
2.6.17 硬雜 hard and mixed 葉質粗老、堅硬、多梗、色澤駁雜。
2.6.18 焦斑 scorch batch 葉張邊緣、葉面或葉背有局部黑色或黃色燒傷斑痕。
3 綠茶術語
3.1 干茶形狀術語
3.1.1 細緊 wiry 條索細長緊卷而完整,鋒苗好。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和黃茶干茶形狀。
3.1.2 緊秀 tight and slender 緊細秀長,顯鋒苗。此術語也適用於高檔條紅茶干茶形狀。 同義詞 苗秀
3.1.3 蝌蚪形 tadpole shape 圓茶帶尾,條茶一頭粗。
3.1.4 圓頭 roundy piece 條形茶中結成圓塊的茶。
3.1.5 盤花 spiral 含芽尖,加工精細,炒製成盤花圓形或橢圓形的顆粒。
3.1.6 捲曲 curly 呈螺旋狀或環狀捲曲。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干茶形狀。
3.1.7 細圓 fine round 顆粒細小圓緊,嫩度好,身骨重實。
3.1.8 圓緊 round and tight 顆粒圓而緊結。
3.1.9 圓結 round and tightly 顆粒圓而結實。
3.1.10 圓整 round and normal 顆粒圓而整齊。
3.1.11 圓實 round and heavy 顆粒稍大,身骨較重實。
3.1.12 粗圓 coarse and round 顆粒稍粗大尚成圓。
3.1.13 粗扁 coarse and flat 顆粒粗松帶扁。
3.1.14 團塊 round drop 顆粒大如蠶豆或荔枝核,多數為嫩芽葉粘結而成。
3.1.15 扁癟 flat and thin 葉質瘦薄無肉,扁而干癟。
3.1.16 黃頭 yellow head 葉質較老,顆粒圓結,色澤露黃。
3.1.17 扁削 sharp and flat 扁茶邊緣如刀削過,不起絲毫皺折。
3.1.18 尖削 sharp 扁削而尖鋒顯露。
3.1.19 扁平 flat 扁直坦平。
3.1.20 光滑 smooth 表面油潤發亮。
3.1.21 光扁 smooth and flat 扁平光滑。
3.1.22 光潔 smooth and clean 表面尚油潤發亮。
3.1.23 挺秀 tender and straight 挺直、顯鋒苗、造形秀美。
3.1.24 緊條 tightly 扁條過緊。
3.1.25 狹長條 narrow 扁條過窄、過長。
3.1.26 寬條 broad 扁條不緊過寬。
3.1.27 折疊 unflat 葉張不平呈皺疊狀。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干茶形狀。
3.1.28 寬皺 broad and shrink 扁條折皺而寬松。
3.1.29 渾條 roundy leaf 扁條不扁呈渾圓狀。
3.1.30 細直 fine and straight 細緊圓直、兩端略尖,形似松針。
3.2 干茶色澤術語
3.2.1 綠翠 green jade 碧綠青翠、鮮艷。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3.2.2 嫩綠 tender green 淺綠嫩黃。此術語也適用於湯色和葉底。
3.2.3 深綠 deep green 綠得較深,有光澤。
3.2.4 墨綠 black green 深綠泛烏有光澤。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干茶色澤。 同義詞 烏綠
3.2.5 綠潤 green bloom 色綠而鮮活。富有光澤。
3.2.6 起霜 silvery 表面帶銀白色有光澤。
3.2.7 銀綠 silvery green 色深綠表面銀白起霜。
3.2.8 灰綠 greyish green 綠中帶灰,光澤不及銀綠。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干茶色澤。
3.2.9 青綠 blueish green 綠中帶青。此術語也適用於綠茶葉底色澤和烏龍茶干茶色澤
3.2.10 黃綠 yellowish green 以綠為主,綠中帶黃。此術語也適用於綠茶湯色和葉底;黃茶干茶和葉底的正常
色澤及白茶不正常的干茶色澤。
3.2.11 綠黃 greenish yellow 以黃為主,黃中泛綠。此術語也適用於湯色和葉底。
3.2.12 露黃 little yellow 面張含有少量黃朴、片及黃條。
3.2.13 灰黃 greyish yellow 色黃帶灰。
3.2.14 枯黃 dry yellow 色黃而枯燥。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干茶色澤。
3.2.15 灰暗 greyish ll 色深暗帶死灰色。
3.2.16 灰褐 greyish auburn 色褐帶灰無光澤。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干茶色澤。
3.3 湯色術語
3.3.1 綠艷 brilliant green 綠中微黃,鮮艷透明。
3.3.2 淺黃 light yellow 黃色較淺。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和白茶湯色。
3.3.3 深黃 deep yellow 黃色較深。此術語也適用於白茶和黃茶湯色。
3.3.4 紅湯 red liquor 湯色發紅,綠茶已變質。
3.3.5 黃暗 yellow ll 色黃而暗。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色澤。
3.3.6 青暗 blue ll 色青而暗。此術語也適用於綠茶、壓制茶和紅茶葉底色澤。
3.4 香氣術語
3.4.1 一般綠茶香氣術語
3.4.1.1 馥郁 fragrance 芬芳持久,沁人心肺。此術語也適用於烏龍茶和紅茶香氣。
3.4.1.2 鮮嫩 fresh and tender 具有新鮮悅鼻的嫩茶香氣。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香氣。
3.4.1.3 鮮爽 fresh and brisk 新鮮爽快。此術語也適用於綠茶滋味、紅茶香味和烏龍茶滋味。
3.4.1.4 清高 clean and high 清香高而持久。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和烏龍茶香氣。
3.4.1.5 清香 clean aroma 清鮮爽快。此術語也適用於烏龍茶香氣。
3.4.1.6 花香 flowery flavour 茶香鮮悅,具有令人愉快的似鮮花香氣。此術語也適用於烏龍茶和紅茶香氣。
3.4.1.7 板栗香 chestunt flavour 似熟栗子香。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香氣。
3.4.1.8 甜香 sweet aroma 香高有甜感。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烏龍茶和條紅茶香氣。
3.4.2 烘青花茶香氣術語
3.4.2.1 鮮靈 fresh lovely 花香新鮮充足,一嗅即感。
3.4.2.2 濃 heavy 花香濃郁,強烈持久。
3.4.2.3 純 pure 花香、茶香比例調勻,無其他異雜氣。
3.4.2.4 幽香 gentle flowery flavour 花香文靜、幽雅柔和持久。
3.4.2.5 香薄 thin aroma 花香短促,薄弱 同義詞 香弱
3.4.2.6 香浮 weak aroma 花香浮於表面,一嗅即逝。
3.4.2.7 透蘭 magnoma 茉莉花香中透露玉蘭花香。
3.4.2.8 透素 tea aroma 花香薄弱,茶香突出。
3.5 滋味術語
3.5.1 爽口 brisk 有刺激性,回味好,不苦不澀。此術語也適用於烏龍茶和紅茶滋味。
3.5.2 鮮濃 fresh and heavy 鮮潔爽口,富收斂性。此術語也適用於紅茶滋味。
3.5.3 熟悶味 stewed taste 軟熟沉悶不爽。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和紅茶滋味。
3.6 葉底術語
3.6.1 青張 blue leaf 夾雜青色葉片。此術語也適用於烏龍茶葉底色澤。
3.6.2 靛青 blue 藍綠色
4 黃茶術語
4.1 干茶形狀術語
4.1.1 扁直 flat and straight 扁平挺直。
4.1.2 肥直 fat and straight 芽頭肥壯挺直,滿坡白毫。形狀如針。此術語也適用於黃綠茶和白茶干茶形狀。
4.1.3 梗葉連枝 whole flush 葉大梗長而相連。
4.1.4 魚子泡 scorched points 干茶有如魚子大的突起泡點。
4.2 干茶色澤術語
4.2.1 金黃光亮 golden bright 芽頭肥壯,芽色金黃,油潤光亮。
4.2.2 嫩黃光亮 tender yellow bright 色淺黃,光澤好。
4.2.3 褐黃 auburnish yellow 黃中帶褐,光澤稍差。
4.2.4 青褐 blueish auburn 褐中帶青。此術語也適用於壓制茶干茶、葉底色澤和烏龍茶干茶色澤。
4.2.5 黃褐 yellowish auburn 褐中帶黃。此術語也適用於烏龍茶干茶色澤和壓制茶干茶、葉底色澤。
4.2.6 黃青 yellowish blue 青中帶黃。
4.3 湯色術語
4.3.1 黃亮 yellow bright 黃而明亮。有深淺之分。此術語也適用於黃茶葉底色澤和白茶湯色。
4.3.2 橙黃 orang
❸ 黃頭銀身什麼蛇(頭是黃色有三條銀路由頭到尾)
草腹鏈蛇
草腹鏈蛇(學名:Amphiesma stolata)為蛇亞目游蛇科腹鏈蛇屬下的一種無毒蛇,俗名黃頭蛇、花浪蛇、土地公蛇、草尾仔蛇。草腹鏈蛇是無毒的小型蛇類,體長最大約90公分,體色為灰褐色和黃褐色花紋交錯,身體前半部有明顯的黑色橫紋,橫紋兩端各有一白色斑點。全身由鏈狀花紋交織,體背側有兩條黃色的線縱貫到尾端。幼體頭和頸部是紅色,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變成黃色,最後和身體其他部分一樣變成灰色。日行性,性情溫和,體冷。特別喜食蛙類、樹蛙,偶爾也吃昆蟲。卵生。主要生活於水域附近,棲息於平原、高原、盆地、低海拔山區以及河邊、溪流、山坡、路邊、水田邊、農墾地、草生地。其生存的海拔范圍為215至1880米。半水棲日行性為主,好出現在及干凈的溝渠,近年來由於農葯的使用,數量大幅減少。體型不大最大約90公分,全身由鏈狀花紋交織,體色斑駁。
❹ 我的黃頭烏龜身上下巴都有掉皮怎麼回事
我的黃頭烏龜身上下巴都有掉皮怎麼回事?這是正常的成長的過程。
❺ 山楂為什麼有青頭黃頭
山楂,可食用植物,仁果類水果,質硬,果肉薄,味微酸澀。 落葉灌木。枝密生,有細刺,幼枝有柔毛。小枝紫褐色,老枝灰褐色。能防治心血管疾病。山楂是我國特有的葯果兼用樹種。
山楂樹一般生於山谷或山地灌木叢中,適應能力強。它的樹冠整齊,枝葉繁茂,果實鮮美可愛,容易栽培,是人們田旁、宅園、道路綠化的良好觀賞樹種。
山楂花是白色的,後期變粉紅色,果實球形,熟後深紅色,表面具有淡色小斑點。果實較小,像算盤珠,直徑0.8cm~1.4cm。表面棕色至棕紅色,並有細密皺紋,頂端凹陷,基部有果梗連接樹枝。
山楂果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山楂酸、檸檬酸、蘋果酸、糖類、鈣、鐵、磷、等多種營養物質、山楂果中含有的解脂酶能促進脂肪類的食物消化,促進胃液分泌和加胃內酶素的功能。山楂果具有消積化滯、收斂止痢、活血化淤、擴張血管、強心、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臟活力、興奮中樞神經系統、軟化血管及利尿和鎮靜作用。經常吃山楂果還具有增強心肌、抗心律不齊、調節血壓及膽固醇的功能。最新研究發現山楂果中含有一種牡荊素的化合物,山楂果提取物對癌細胞體內生長、增殖和浸潤轉移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這種物質有抗癌的作用。在山楂果中提取的汁液能阻斷亞硝胺的合成,抑制黃麴黴素的致癌作用。如果人體出現消化不良的問題,食用山楂果和大米一起煮來吃,這樣還可以助消化,又可以起到輔助抗癌的作用。
山楂果有重要的葯用價值。山楂果能健脾開胃、消食化滯、活血化痰。山楂果含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胡蘿卜素、澱粉、蘋果酸、構櫞酸、鈣和鐵等物質,具有降血脂、血壓的作用。
山楂果既是好吃的水果,又是促進人們健康的良葯。
❻ 用於採光瓦的不飽和樹脂怎樣才能解決它的黃頭耐候性
發黃這是樹脂本身的一個特性,如果選擇優質產品,其發黃的顏色會好很多!同樣,耐候性也會好很多!
❼ 請問這個是什麼蛇 黃頭綠身棕色尾巴。。。頭是橢圓的 前面遛狗發現
灰腹樹棲錦蛇,無毒,游蛇科原錦蛇屬的大型無毒樹蛇,稀有,放了吧。我國沒有紅尾樹棲錦蛇或叫紅尾鼠蛇。網路可查望採納。
❽ 請問黃頭側頸龜是水龜還是兩棲的
黃頭側頸龜是水龜,可以深水魚缸里養。
黃頭側頸龜畏寒。水溫18℃左右食量減少,黃頭側頸龜屬於熱帶龜,不能冬眠。長期處於低溫環境中易病,適宜水溫為25~32℃。家中飼養最好保持30℃左右水溫且不能讓它冬眠。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如水草、果實等,也吃一些死魚。
人工飼養條件下,肉類、小魚、蝦及混合飼料均食,少量食綠色菜葉,如空心菜葉、生菜葉等。幼體黃頭南美側頸龜性情溫和,成體龜受驚嚇時,有伸頭襲擊抵抗的舉動。黃頭側頸是一種非常溫順的水龜,很少見它們之間爭斗和撕咬,身體適應能力強,飼養相對容易,如果把水溫和光照把握好,都可以養的很好,隨著個體的不斷長大,別忘了給它們更充足的活動空間。
(8)黃頭樹盆景擴展閱讀:
黃頭側頸龜的分布: 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蓋亞那、巴西、玻利維亞。
黃頭側頸龜在非洲種屬都相對較多,不僅分布於非洲大陸,也見於馬達加斯加島,其中分布最廣泛的普通側頸龜(Pelomesa subrufa),不僅幾乎遍布非洲側頸龜的整個分布范圍,還跨過紅海到達了阿拉伯半島的西南部,成為亞洲現存的唯一側頸龜亞目的成員,也是側頸龜亞目現存分布最北的成員。
南美洲的側頸龜雖然種類不多,但是數量比較多,常常布滿南美洲河流的岸邊。南美側頸龜中包括一些體型巨大的成員,其中有些南美側頸龜如(Podocnemis expansa)背甲長達一米。如其它大多數大型淡水龜不同,這些大型南美側頸龜食植物性食物而非動物性食物。
黃頭側頸龜是以植食為主的物種。在人工飼養下,它們會進食許多水生植物,水果,以及多種深綠色的菜蔬(請勿喂菠菜和卷心萵苣)。長葉萵苣,菊苣,羽衣甘藍,西葫蘆,蘋果,葡萄之類的,它們都頗樂於接受。鱒魚和鯰魚飼料也可適當投喂。高動物蛋白的餌料將會損害這種龜的長期健康,這就像已經證明過剩的動物蛋白也會損害其他食草類爬行動物的健康一樣。
❾ 買黃頭側頸龜是違法的嗎
是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規定,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或者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違反狩獵法規,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進行狩獵,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9)黃頭樹盆景擴展閱讀
成年個體重約1千克,屬中型龜類。成體橢圓形。頭中等大,黑褐色,頭頂部和側面有淡黃色或橘紅色的斑紋,吻鈍,喙呈流線型。眼大,頸粗,伸頭時, 頭頸部從側面伸岀;
縮頭時,向一側彎曲頭頸來使頭部折回到甲內。背甲長達68厘米,幼龜背甲淡橄欖色,成龜的背甲顏色較深,背甲呈橢圓形,頂部隆起,中央有一條嵴棱,背甲前後邊緣不呈鋸齒狀。腹甲淡黃色,腹甲前端呈半圓形,後緣缺刻,腹甲前部較後半部大,間喉盾較長,並且將喉盾分隔開,但不隔開肱盾。
四肢灰褐色,後肢邊緣有3枚大鱗片,上有硬質鱗片,趾間具蹼,前肢5爪、後肢4爪。尾短,灰褐色。雄龜尾部較長、泄殖孔距腹甲後緣較遠;雌龜尾短、泄殖腔孔距腹甲後緣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