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季子盆景
『壹』 季子投師出自於哪
此典出自耿定向《權子》。
商季子特別喜歡玄學,帶著錢財雲游四方,只要遇見戴黃帽子的道士,就跪下來請求人家賜教。碰巧一個騙子想騙他的錢財,欺哄他說:「我是得道的人,你如果跟隨我雲游,我會傳道給你。」季子聽信他的話,跟隨他四處遊玩,騙子想尋找機會,但沒找到,而季子卻不斷催促他傳道。一天,他們來到江邊,騙子估計有機可乘,於是欺騙他說:「道在這里啊!」季子問題:「在哪裡·」騙子說:「在船檣桅頂端,你自己爬上找罷!」季子於是把錢袋放在桅桿下,急忙順著桿子往上爬,騙子在下面拍手連連催促他說:「快上!快上!」季子爬上頂端沒法再上,忽然恍然大悟抱著桅檣歡呼道:「得道了!得道了!」騙子抓起錢袋趕忙逃走了。季子已經從桅桿上下來,卻還歡呼不止。旁觀者說:「唉,愚蠢啊!那是個騙子,拿了你的錢財逃走了。」季子說:「他是我師傅啊!他是我師傅啊,這也是在教我啊!」
『貳』 披裘公貧而有志
披裘公是吳國的人。延陵季子外出遊玩,看見路上有別人丟失的金子。正值盛夏五月,有一個披著羊皮襖背著柴經過這里的人,季子對他說:「你把你那邊地上的金子撿起來。」背柴的人把鐮刀丟到地上,瞪大眼睛,將手一甩,說:「你怎麼站在高處眼界卻如此低下?外貌高雅,說話卻那麼粗俗?我五月天披著皮衣背柴,難道就是撿人家丟失的金子的人嗎?」
季子向他道歉,詢問他的姓名與字型大小。背柴的人說:「你是個只看重外表的人,哪值得我告訴你我的姓名字型大小呢?」於是披裘公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其中「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語姓字也」的譯文:你是個只看重外表的人,哪值得我告訴你我的姓名字型大小呢
(2)黃季子盆景擴展閱讀
一、原文
《披裘公貧而有志》出自戰國
黃姬水《貧士傳》
披裘公者,吳人也。延陵季子出遊,見路有遺金。時夏五月,公披羊裘而負薪①而過之,季子呼公取焉。公投鐮於地,瞑目拂手而言曰:「子何居之高而視之下,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吾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遺金者?」季子知其為賢者,請問姓字。公曰:「吾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語姓字也」遂去。
二、文章寓意
窮,不可怕。再窮,人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窮了,心要窮了,就真窮了。所以說,人應貧而有志,窮而有節,要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選文中的披裘公就是一位這樣的人。
『叄』 黃仁穎的簡介
然唐主一介武夫,目不識丁,而樞密使安重(宰相)又識字不多,章奏常讀不通。明宗無奈,只得設置端明殿學士,黃仁穎首當其最佳人選,並歷迪功郎、四門學正、內閣中書舍人、端明殿掌院學士職,負責通讀和協助處理章奏。黃仁穎在京都為官十年,素性清儉,門無私謁。長興四年(933),唐主明宗病歿。翌年,閔帝李從厚即位,朝政由宰相馮道與趙鳳主共同主持。然遭奸相安重的排擠,被貶為主客郎中,繼受封為後唐節度使。又歷末帝李從軻、石敬瑭二朝。然見朝政無所建言,黃仁穎大失所望,於廢帝清泰四年(937年)辭官告歸,在潘湖歐厝里過隱居生活。南唐建隆三年(962)十一月卒於家,享年六十二歲。南唐李煜帝賞其才,特賜謚號為「文傑」,其裔以歐陽為氏。著有《黃狀元文集》五卷,其詩《新都行》載於《中華姓氏詩選》黃氏卷第四頁:「縹涉空中絲,朦朧道傍樹;惹彼花上露,翻茲歲月知;苒蒻花枝注,悠揚畫中詩;天長春日暮,何計脫纏綿?」。時泉士多工於文學,而能文者,必曰歐陽詹;能學者,必言黃君仁穎。歐陽詹以文行稱於八閩,黃仁穎以學節顯於世始於宋初。宋重和元年潘湖族人為祀「以不二爭第一」、文章德業雙馨的狀元黃仁穎,繼承和發揚歐陽詹的愛國愛鄉精神,特建潘湖仁穎書院,以志前賢。 配唐進士四門助教歐陽詹曾孫女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孫女、歐陽澥長女、歐陽郴妹,其故宅在潘湖湖口仁穎書院,葬福建晉江潘湖獅山頭狀元嶺。子三長子歐陽偃(歐陽修曾祖父本姓黃)因年幼家貧,無力攻書,遂贅於舅父吉州通判歐陽郴家,為養子(歐陽澥長女歐陽郴妹)隨母姓,南唐泉州鄉貢進士,歷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次子黃傴徙居莆陽之太湖,季子黃佢析居泉郡之龜山;俱泉州鄉貢進士;外孫三觀旦曄、外曾孫修 。
『肆』 滿族姓氏 「崔」的旗人名是什麼
崔季子
崔姓起源: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伋嫡長子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姜太公姜尚的兒子丁公伋,是西周時期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有個嫡子名季子,本應按禮制繼承齊國君位,季子卻讓位於姜得(史稱讓國叔乙,即齊乙公姜得),自己則採食於封地崔邑。
在姜季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之為崔氏,世代相傳至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滅商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為公爵。數傳至齊丁公時,有嫡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於叔乙。
叔乙繼位後,封季子卿大夫把崔邑(今山東鄒平縣魏橋鎮崔八村)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季子後裔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發展成為今天的崔姓。
(4)黃季子盆景擴展閱讀
分布:
先秦時期,崔姓有人曾為齊國的卿大夫,活動在山東地區。秦漢時期,崔姓發展很快,成為河北地區的大族,以此為源地向四周播遷,大凡崔姓尋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漢至宋,官宦不絕。
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連國姓李氏也屈於其後,可見崔姓的輝煌。尤其在唐朝時期最為顯耀,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後,崔姓分布更為廣泛,清初崔姓進入了台灣。
宋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陝西,這三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山東、安徽、江蘇等多省。當時的豫、冀、秦中原地區地區為崔姓聚集中心。
當代崔姓的人口已達到420多萬,為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5%。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中原地區河南、山東、河北三省的崔姓占崔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安徽,廣東,江西,浙江。
『伍』 黃荃、黃居寀、黃居寶、徐熙 是什麼時代的代表畫家
黃荃,字要叔,成都人。五代十國西蜀畫家。主要創作活動在後蜀時期。
黃居寀,〔五代〕字伯鸞,成都(今屬四川)人,黃筌 季子。
黃居寶 ,五代,後蜀。黃筌的次子
徐熙, 五代南唐傑出畫家。江寧(今南京)人。其性情豪爽曠達,志節高邁,善畫花竹林木,蟬蝶草蟲。
希望對你有用!!
『陸』 披裘公貧而有志的翻譯
披裘公是吳國的人。延陵季子外出遊玩,看見路上有別人丟失的金子。正值盛夏五月,有一個披著羊皮襖背著柴經過這里的人,季子對他說:「你把你那邊地上的金子撿起來。」背柴的人把鐮刀丟到地上,瞪大眼睛,將手一甩,說:「你怎麼站在高處眼界卻如此低下?外貌高雅,說話卻那麼粗俗?我五月天披著皮衣背柴,難道就是撿人家丟失的金子的人嗎?」
季子向他道歉,詢問他的姓名與字型大小。背柴的人說:「你是個只看重外表的人,哪值得我告訴你我的姓名字型大小呢?」於是披裘公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其中「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語姓字也」的譯文:你是個只看重外表的人,哪值得我告訴你我的姓名字型大小呢
(6)黃季子盆景擴展閱讀
一、原文
《披裘公貧而有志》出自戰國 黃姬水《貧士傳》
披裘公者,吳人也。延陵季子出遊,見路有遺金。時夏五月,公披羊裘而負薪①而過之,季子呼公取焉。公投鐮於地,瞑目拂手而言曰:「子何居之高而視之下,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吾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遺金者?」季子知其為賢者,請問姓字。公曰:「吾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語姓字也」遂去。
二、文章寓意
窮,不可怕。再窮,人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窮了,心要窮了,就真窮了。所以說,人應貧而有志,窮而有節,要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選文中的披裘公就是一位這樣的人。
『柒』 黃荊子煮豬肚子
這道菜是很補的,本來黃季子就是一味很好的中葯,而且煮豬肚子,豬肚子也是一個很好的,很補的一個菜料。
『捌』 季子泡白酒有什麼好處
季子是什麼東西?是李子泡酒吧。
李子果泡酒的功效堅信很多人全是不清楚的,關鍵是由於李子果在平常我們是立即服用的,非常少會用以泡葯酒,因此我們能夠掌握一些李子酒的功效與作用。李子酒是能夠促消化及其清理肝臟的,還能夠有利排尿減少血壓等,針對美白皮膚及其治療便秘是有非常大協助的,大夥兒能夠在平常適度的食用一些李子酒。
3、李子酒還能減少血壓 李子果核仁中含苦杏仁甙和很多的人體脂肪油,葯理學確認,它有明顯的利濕降血壓功效,並可加速腸道蠕動,推動乾躁的排便排出來,另外也具備止咳祛痰的功效。李子果連核泡葯酒,也具備顯著的利濕降血壓功效,另外還能消咳止咳化痰。這也是喝水果酒比吃水果好的原因。
4、李子酒能夠養顏美容 李子果含有膳食纖維素和阿拉伯膠,對治療便秘和美白皮膚有優良的實際效果。喝李子酒能夠除去臉部黑色斑,優化皮膚
『玖』 民國時期的南黃北景指的是誰
楠黃指黃侃,北景指景耀月。
1、黃侃
1886.04.03-1935.10.08,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初名喬鼐,後更名喬馨,最後改為侃,字季剛,又字季子,晚年自號量守居士,湖北省蘄春縣人。 1886年4月3日生於成都。1905年留學日本,在東京師事章太炎,受小學、經學,為章氏門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任教授。人稱他與章太炎、劉師培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
1914年後,曾在北京大學、武昌高等師范(武漢大學前身)、北京師范大學、山西大學、東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金陵大學等學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學期間,向劉師培學習,精通春秋左氏學的家法。1935年10月8日歿於南京,年僅49歲。二十世紀有不少著名學者皆出其門下,如楊伯峻、程千帆、潘重規(潘氏為其婿)、陸宗達、殷孟倫、劉賾、黃焯等。黃侃在經學、文學、哲學各個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在傳統「小學」的音韻、文字、訓詁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稱他與章太炎、劉師培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他主張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研究應以《說文》 和《廣韻》 兩書為基礎,他重視系統和條理,強調從形、音、義三者的關系中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學,以音韻貫穿文字和訓詁。
2、景耀月
1881—1944,字太招,別署大招、帝召、瑞星、秋綠、秋陸。山西芮城人。18歲中秀才,20歲中舉人。受書於閻敬銘,被譽為大器天成。有較厚實的國學基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舉人。後留學日本,得法學士學位,並參加了同盟會。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舉為議長。草擬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並參與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任南京政法大學校長。北伐之後,致力於學術研究,離開政界,擔任過北平天主教機關報《益世報》的編輯。後執教於上海中國公學、北平大學法學院、東北大學各大院校,專心著述,為國育才,弟子遍於南北。1937年秋創立夏學會,進行抗日活動。1944年4月2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62歲。
『拾』 黃潤的有關黃潤的世系族譜
知平江縣知縣徹謹序
莆陽興化軍城黃氏族譜序二 興化縣黃氏源於黃國江夏郡中徙光州旋入閩為元方字彥豐十傳為入莆始祖岸公唐末黃巢起兵岸公五傳為隱士獻公入游洋鞏溪又六傳為太常寺卿公中庸遷興化軍城舊西門文賦里雷山巷黃宅綿瓜瓞於無窮以其漳郡西林漳溪家譜在焉是以譜存則宗於雷山中庸公修譜之不謬而類於後者徹公君子過而見之求續桂晚生嘗聞漳郡西林仲公裔有家譜桂每每為之留心焉偶茲者至西林漳溪譜得楷公撰資觀音寺記其間序述鞏溪始祖獻公興化軍城西雷山巷初祖中庸公先賢有為之吾宗望族也繼之子孫當以敦親為念以族親為心則斯譜之重修勿缺冀於若而人也因謁席訪漳郡西林遂閱諸祖譜而系之言首簡謹以為序宋寧宗嘉定乙亥臘月拜謁漳郡西林
中奉大夫太常寺卿中庸公八世孫賜會魁進士翰林編修桂續修
莆陽鞏溪軍城黃氏族譜序三
黃之先出於伯益受封於黃以國為姓遷潢川定城西為黃國始祖六十五世老公周朝冀牧遷光州七十一世歇公入楚國為相封春申君致仕後入居江夏郡為江夏始祖祖七十六世霸公西漢遷河南太康宣帝為昭世名相謚定候八十一世黃香遷江夏黃香天下無雙東漢賢相其子瓊公東漢桓帝忠候相繼為相孫琬公復入為賢相江夏安陸聲振宇內九十世元方字彥豐官晉安太守由湖北安陸史遷福州黃巷有萬巷書樓福州烏石山榴花洞一百零一世岸公唐聖歷戊戌以才德兼全科登進士桂州剌史封開國公謚忠義遷莆陽延壽里黃巷一百零五世唐處士黃獻遷興化縣廣業里鞏溪哲裔大魁族曰定樞相族曰祖舜鼎元族道山曰朴長洲曰由赫然於宋而耀然於外一百一十一世中庸宋鄭獬榜進士太常寺卿中奉大夫居興化軍城西雷山巷黃宅分五房長曰偊居雷山巷次曰仲居漳郡城季曰修居何岩里四曰佃居東岩里五曰伸居德仁里其後曰徹曰鍾曰豐曰府曰龍曰燾曰勛曰真曰桂登科相繼以甲第顯名時羨四代聯登人文丕振科第蟬聯而巋然隆隆家聲鞏溪流遠雷山巍然瓜瓞綿綿擅勝興化巨鄉馳名郡志歷六世顯於宋爾止子孫世代續之斯譜公介則無憾矣
宋咸淳庚午年臘月望日岸十五世孫賜進士第宋翰林院館閣校勘安石謹識
莆陽龍溪黃氏宗譜
一代 岸公唐秘書監沖長子字宗極號魁傑初居黃州江夏中徙光州固始後徙福州候官自少俊逸能文章其遠祖元方嘗以道學倡閩有萬卷書樓在烏石山榴花洞曾祖韜之官弘文館學士大父芳公官晉安司馬參軍母蘇氏唐聖歷戊戌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進士歷官弘文院編修徐州牧桂州剌史陳十要道於明皇治為天下第一疏天寶乙未年謝桂事歸終養有惠政封開國公自福唐候官三山黃巷遷莆陽延壽里國歡院黃巷為入莆黃巷始祖配趙氏封開國夫人繼邱氏吉國夫人唐高宗上元甲戌年正月初五日辰時生唐肅宗至德丙申年三月廿九日子時卒朝廷哀之壽八十有三進秩金紫光祿大夫謚忠義合葬延福寺後靈源山之原朝九華山案外生峰穴下有田四水朝堂如玉帶穴形太極圖與黃崗祠對境子三謠典樂
崖公唐秘書監沖次子字宗楹號魁梧唐高宗儀鳳丙子年七月初七日子時生唐肅宗乾元戊戌年十二月廿九日戌時卒葬雙陽山配胡氏子三長諱風居仙游雙陽山次諱雅居候官黃巷季諱頌居閩縣五虎山
二代 謠公岸長子字延翰唐開元庚申登明經科癸酉年登狀元徐征榜進士授閩縣令清慎廉能民稱善治唐武則天久視庚子年五月初八日生唐代宗大歷癸丑年九月初七日卒壽七十有四配朱氏姜氏封沛國夫人葬延福院西子十英蓋華革莫俱朱氏出慕字孟華著字伯華範字仲華蒞字玄華薦字季華俱姜氏出
典公岸次子字延林官永春令唐武則天長安壬寅年九月初一日生唐德宗建中庚申年十一月初二日卒配趙氏子四頂字袞干碩字袞坤穎字袞山頡字袞河
樂公岸季子字延院唐武則天長安乙卯年七月十四日生唐德宗貞元庚辰年十月十五日卒配林氏子三明字裳龍暉字裳麟旭字裳犀
三代 英公謠長子行干一配何氏葬囊山院西九峰山子一昌宗
蓋公謠次子行干二配邱氏葬囊山院西九峰山子一昌期
華公謠季子字萼華行干三唐代宗永泰乙巳年登狀元蕭逋榜進士授散騎常侍性端重質實諾不欺凌居官以清慎為著唐玄宗開元庚午年十月初十日生唐德宗貞元庚辰年三月初三日卒壽七十有一析居前黃配常氏夫人封金紫光祿大夫葬莆陽上林東黃山子二昌齡昌朝
革公謠四子行干四修煉於福州岵山唐朝太和中升仙於鰲橋世稱岵山真君祀有祝禱必應廟今猶存郡志通志有載
莫公謠五子行干五唐永泰戊申年明經及第官大理評事配孔氏林氏葬金坑上有碑析居後黃子三昌岌昌裔昌業
慕字孟華謠六子官於瓊州知府遂居焉
著字伯華謠七子官雷州推官遷山東黃縣
範字仲華謠八子官黃州通判徙湖廣黃州
蒞字玄華謠九子官崖州知州居海南崖縣
薦字季華謠十子官於嘉興知縣遂居焉
頂公典長子字袞干行干六唐玄宗開元庚午年十二月十九日生唐德宗貞元甲申年九月初五日卒年配何氏子一恭公
碩公典次子字袞坤行干七配洪氏遷仙游楓亭黃厝
穎公典季子字袞山號文峰行干六徙居惠安文峰山
頡公典四子字袞河行干六配王氏徙龍溪浦南
明公樂長子字裳龍行干十三唐玄宗開元壬申年七月十五日生唐德宗貞元庚辰年十二月廿七日卒年配王氏無出特立昌期子准公為嗣
輝公樂次子字裳犀行干十四配吳氏子二建伊建億居後黃
旭公樂季子字裳麟行干十五配吳氏子二建海建滬建池
四代 昌宗英公子行坎一配王氏葬九峰山子二長汝霖出繼頂公為嗣次觀
昌期蓋公子行坎二配詹氏葬九峰山子一準公出繼敬公為嗣
昌齡華長公子行坎三唐貞元甲戌年官大理寺評事配孔氏葬前黃山子三岣衍嶢
昌朝華次子字文曲行坎四唐貞元戊寅年登狀元李隨榜進士授浙江金華令唐代宗大歷丙午年四月十四日生唐文宗開成庚申年十二月初一日卒壽七十有五配康氏安人葬九峰山之原子四峰倜峻獻
昌岌莫長子行坎五唐貞元初賜中憲大夫配鄭氏葬國歡院北子二涅盤崇精俱入寺為僧
昌裔莫次子行坎六唐貞元庚辰年官汀州寧化令配周氏世居後黃附兄墓於九峰山子一阮公
昌業莫季子行坎七唐太和甲寅年官至戶部郎中配周氏世居福州閩縣五虎山葬大田驛東山後浮蒼茶園邊子三方山烏山道山
恭公頂公子官工部員外郎唐玄宗天寶丙戌年七月廿八日生唐穆宗長慶辛丑年二月十五日卒年配陳氏無出特立從兄昌宗長子汝霖為嗣
恭公明長子字袞干行干七唐玄宗天寶戊子年十月廿二日生唐穆宗長慶壬寅年十二月初八日卒年配林氏無出特立從兄昌期子准公為嗣
五代 汝霖恭嗣子昌宗長子行艮一唐肅宗乾元已亥年七月十六日生唐文宗開成丙辰年十一月初十日卒配王氏子一秀公
觀公昌宗次子行艮二唐給事中配阮氏世居候官縣東山子三舜元舜臣舜俞徙候官分浙江吉安泰和
准公明嗣子昌期子行艮二唐憲宗元和庚寅年正月十七日生唐僖宗廣明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配王氏子一禿公
岣公昌齡長子行艮四官福州長史配林氏子一官奉議大夫昭武大夫諱如規
衍公昌齡次子行艮五官潮州長史遂居焉配薜氏子一如現
嶢公昌齡季子行艮六官大理寺評事配孔氏子六長瑜徙長安次琰徙成都季璩徙寧波四琚徙順德五瑤徙江西黃崗六璞居候官
峰字景聳行艮七昌朝長子官儀同三司使配朱氏為興化郡城阮巷始祖葬上寺西子一確
倜公字景周行艮八昌朝次子唐德宗貞元庚辰年二月初五日生唐僖宗廣明庚子年十二月十二日卒配朱氏葬上林東黃山子一滔生子珦大理評事配鄭氏歐氏子五長子仁願生子任居太湖季子仁憲居莆禧四子仁干居刺桐仁愈居東里而次子仁穎庶出配韋中令歐陽澥女生子偃泉州鄉貢進士南唐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贅於舅父潘湖歐厝吉州推官歐陽郴家由福建晉江潘湖歐厝遷居江西永豐沙溪歐厝配工部尚書李稠女生子二觀曄配鄭晚女生子修
峻公昌朝季子字景崇行艮九唐太和甲寅年進士歷官固始縣丞候官令諫議大夫遷永福始祖配孟氏安人封候官縣君子一碣
獻公昌朝四子字景陟行艮十官散騎常侍華孫閩縣令謠曾孫開國公岸玄孫回唐末冠亂五季紛爭黃巢舉兵於關中偕子曹自涵頭黃巷隱入興化縣廣業里游洋之鞏溪為鞏溪黃氏始祖唐憲宗元和庚寅年七月初七日生唐僖宗光啟丁未年十一月十五日卒壽七十有八配唐儒士趙自勤女合葬永福梧桐潼關教忠院山南子一曹
涅盤昌岌長子又名文矩字崇法囊山開山唐元和中應閩王賜妙應大師通志郡志皆有載
崇精昌岌次子又名忱童號本寂大師建蒙山寺創撫州曹山禪院字崇法囊山開山唐天復間坐化謚元澄葬曹山通志郡志皆有載
阮公昌裔子行艮十三官金華主簿葬國歡院配沈氏傳鑒後衙東城牆頭黃洋子一蟾公
六代 確公峰子官虞部郎中為黃石東井郡城阮巷南安清源峰之始祖子一珂公
滔公倜子字文江唐朝乾寧乙卯進士官監察御史唐文宗開成庚申年正月初六日生唐太祖干化辛未年十一月廿五日卒著有泉山秀名為莆文章初祖配陳氏子一珦公
碣公峻子字德磊行震廿二謚忠義贈司徒獻胞侄閩小將從王審知由光州固始仕閩歷候官令福州通判御史中丞兼諫議大夫尋除漳州剌史徙婺州剌史遷威勝軍節度副使唐光啟庚戌年董昌反公以死爭之為昌所害子一環公
曹公隱士獻公子字宜官行震廿三唐文宗開成庚申年二月初十日生唐哀帝天祐丙寅年十二月初十日卒年六十有七配興化縣平頂山儒士平昌君女合葬鞏溪寺山北子三俶珍佩
秀公汝霖子字裳冠行震十唐憲宗元和壬辰年九月十九日生唐昭宗光化戊午年十二月初十日卒配林氏子一韜公
禿公准子字裳龍唐文宗開成庚申年四月十六日生唐未帝貞明乙亥年十月十五日卒配徐氏子一德公
七代 珂公確子徙南安莆峰六傳遷郡城阮巷分黃石東井福州晉安岵山蓮花洋里
珦公滔子字玉卿唐懿宗咸通庚寅年二月初五日生五代後晉出帝開運甲辰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鄭氏歐氏傳廬陵烏門刺桐里橫溝子五長仁願仁穎仁憲仁愈仁干
環公碣子字福周行仲八一贈承事郎媳林氏舉家同時殉節越州鏡湖南事載昌敗詔贈大司徒謚忠義配康氏崇祀忠義祠從父難贈承事郎全家百口均遇害特立珍次子裕為嗣
俶曹公長子字民玉行畢十四宋奉禮郎配林氏遷居興化府仙游縣慈孝里大林後分興化府城南拱辰門合葬白沙子一祜行離九孫二通遇官從事郎配陳氏葬香泉院曾孫長諱闕次諱閭遷永福白雲山下
珍公曹次子碣公嗣子官民寶行畢十八唐天復辛酉年特旨錄授奉禮郎為從叔司徒後唐懿宗咸通庚寅年五月廿八日生五代後晉高祖天福癸卯年十一月十二日卒壽七十有四配興化後村南唐團練使趙仁澤女封安人葬永福廿五都梧桐潼關教忠院山南獻公墓右側考嫡曹公而嗣唐忠義司徒碣公俱並祀子二祐裕
佩公曹季子字民聲行畢廿三配王氏合葬潯洋山東裔居南門子一祿行離十二宋初以忠義子孫辟授國子監學正後唐僖宗干符已亥年正月廿五日生五代後周恭帝顯德庚申年十月十八日卒配林氏葬馬洋子祿居永福一都龍嶼玄孫毓敏裔孫適選遠科第甚多為大魁之族
韜公秀子官御史大夫行畢十一唐文宗開成已未年正月廿一日生唐未帝貞明乾化乙亥年十月十二日卒配吳氏子一彬恭
德公禿子字建德後唐懿宗咸通庚寅年二月廿二日生五代後漢高祖乾祐戊申年十月初二日卒配洪氏居後黃子一源公
八代 仁願珦公長子唐昭宗干寧丙辰年正月十六日生南唐恭帝庚申年十二月初五日卒配王延鈞之女居莆陽太湖子二俊儀
仁穎珦公次子庶出字福祐號潘湖翁後唐丁亥科狀元累官至端明殿內閣掌院學士唐昭宗光化庚申年三月十五日生南唐恭帝壬戌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唐進士四門助教歐陽詹曾孫女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孫女歐陽澥長女歐陽郴妹歐陽氏子三長諱偃歷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贅於舅父歐陽郴家次諱傴舉明經季諱佢舉鄉薦俱泉州鄉貢進士著有黃狀元集五卷孫三觀旦曄
仁憲珦公季子官犀埔縣令配林蘊孫女居莆禧子四信仿伸伓佺
仁干字福迪珦公四子配鄭氏居黃巷裡後街子四倜俙俶儻
仁愈字福衡珦公五子官平夷令裔居莆陽石庭配林氏子二倔價
祜公俶子俶行離九配鄭氏子二遇通
祐公珍長子字福順行離十以忠義子孫薦授四門學正知金堂縣事晉迪功郎唐昭宗光化庚申年八月十六日生宋太祖開寶庚午年十月廿五日卒壽七十有一配秘書丞林君徽公之長姐封安人金堂縣君合葬馬洋山子二達逵
裕公珍次子字福富行離十六配林氏居東流後埔祿公佩子字福貴行離十二宋初以忠義子孫授國子監學正唐未保大年間官於光州固始縣御史中丞配方氏子二逞遑
祿公佩公子唐未帝貞明庚辰年二月十二日生宋真宗天禧丁巳年十月廿五日卒配宋秘書丞林徽妹葬馬洋祭坑子二連運
彬恭韜公子官工部員外郎唐懿宗咸通癸巳年十月廿六日生後漢隱帝庚戌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陳氏子三徽卿揚卿昌卿
源公德子泉唐昭宗乾寧乙卯年十一月初八日生北宋太祖開寶庚午年二月廿九日卒配施氏子二永福永祿
九代 通公祜長子行坤一配周氏子二闕閭
遇公祜次子行坤三配宋氏子二誾閣
達公祐長子字載道行坤四宋真宗景德丙午貢太學祥符已酉補上舍以子寵貴封大理評事五代後漢隱帝庚戌年九月十三日生宋仁宗景祐乙亥年十二月廿六日卒壽八十有六居興化縣鞏溪東協律配宋大理寺丞陳拱妹封安人合葬後坑山南子三安定寵
逵公祐次子字守道行坤八宋仁宋天聖乙丑貢太學丁卯補上舍以子寧貴贈運判朝議大夫配清河崔子方女贈碩人子四憲寧寶寬
逞公裕長子行坤二宋咸平庚子貢生入太學辛丑補上舍以子寧貴贈朝議大夫配何氏子二雋完
遑公裕次子行坤六寓京都碧溪黃厝耋年居候官縣道山黃宅後晉高祖天福庚子年十月初十日生宋真宗大觀庚寅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殿中丞薜巒妹子三容庸亨
連公祿長子行坤五祥符中舉鄉薦官禮部主事配宋著作郎郎中方慎言妹居永福潼關子二宛守
運祿公次子行坤七宋太祖開寶庚午年六月廿一日生宋仁宗慶歷戊子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方氏子享
十代 安公達長子字錫居行兌五官甯海軍長史配陳氏葬後坑子一大學
定公達次子字錫保後改名容字錫忠行兌八配陳氏林氏葬後坑子一小學
寵公達季子字錫甫行兌十七宋仁宗景祐甲戌登狀元張唐卿榜進士官大理寺評事宋真宗咸平庚子年正月初八日生宋神宗元豐庚申年十月十五日卒年八十有一配安人宋氏葬井源山子一中庸
憲逵長子行兌一宋長史子二長諱願學次諱志學
甯逵次子行兌二宋治平二年進士官轉運使居仙游鯉城子一勉學
寶逵季子行兌三吏員子一勵學
寬逵四子行兌四官朝請大夫子一務學
雋逞長子行兌六官宋訓導子宋紹聖甲戌進士儋州知州諱顯從孫沔元符庚辰進士
完逞次子行兌七官宋主簿子一昱
宛遑長子行兌八官學正子一晃
守遑次子行兌九官訓導子一晁
十一代顯公雋子字長明號玉庵行金一宋紹聖甲戌年進士官儋州知州由興化軍城入仙邑開族祖配林氏攜家葬玉塔山南子二長諱淵居仙邑玉田次諱源居度尾錦邱為錦邱之祖
昱公完子字長昌號田庵行金三配平氏子一沔宋元符庚辰進士官廣南路提點朝請大夫孫二長諱倚將仕郎剞次諱鎬博羅知縣曾孫南一
大學安子行金十九襲父恩補登仕郎配方氏葬張墓林子二師孔師孟
小學定子行金廿配宋氏子二長諱師顏次諱師貢
中庸大理評事寵子字長行號軍城居士行金二十自游洋鞏溪遷興化軍城文賦裏舊西門雷山巷黃太常寺卿第之祖宋仁宗皇祐癸巳年登狀元鄭獬榜進士歷官北海縣令太常博士故相馬溫薦其才除浙江提刑入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後孫曾雀起時羨四代聯登八進士實乃六世聯登十二進士宋仁宗天聖癸亥年正月初四日生宋哲宗元符庚辰年九月初七日卒年七十八公忠貞體國善平冤案能斷奇案與包拯韓琦歐陽修齊名為官在朝為蔡京所惡入元祐黨禁有詩選在莆風清籟集配安人周氏葬永福西林梧桐錦屏山下廿八都廣業裏龜嶺教忠寺山北側門人狀元宰相鄭僑其墓在焉祀鄉賢通志興化郡志莆陽比事有傳子五長偊次仲季修四佃五伸
十二代 師孔大學長子字宗魯行木十六以子國鎮貴贈朝散大夫配令人胡氏子三長諱國鎮次諱國錄季諱國鍾
師孟大學次子字宗鄒行木十七元豐壬戌進士官司法參軍葬白沙子一縱
師顏小學長子行木廿一配伊氏
師貢小學次子行木廿二配顏氏
偊公中奉大夫太常寺正卿中庸長子字從吉行號梅庵行木十八居興化縣游洋龍溪唐涯匪襲父恩補承事郎宋紹聖甲戌特奏進士初封奉禮郎尋擢侍御史與配安人崔氏宋皇祐庚寅年五月初八日生宋建炎戊申年八月十五日卒年七十九合塋吳唐山繼配晉邑仁和裏邱氏子二長徹崔氏出次敵諱龍字常龍邱氏出
仲公中庸次子字從仁號雷庵晚號漳溪行木廿九以父恩賜迪功郎由興化軍城西文賦裏雷山巷黃太常寺卿第徙漳州郡西林城之漳溪裏隱居不仕宋皇祐癸已年三月初三日生宋宣和庚子年十月廿五日卒配方氏蘇氏合葬興化軍城西雷山宮西子二長諱徼次諱微
修公中庸季子字從善號何岩行木卅十官翁源令配陳氏封安人宋至和乙末年八月十四日生宋宣和乙丑年五月十一日卒居何岩子二長宋進士理學大儒諱鍾次諱鍾
佃公中庸四子字從德號東岩行木卅一官朝散郎配戴氏宋嘉祐丁酉年十二月廿六日生宋建炎戊申年四月十六日子二長諱徽次諱徵
伸公中庸五子字從學號北岩行木卅二官承事郎居德仁裏宋嘉祐庚子年十二月初二日生宋建炎庚戌年七月廿二日卒配王氏子二汝賢汝貴
沔昱子字朝宗宋元符庚辰進士官秘書閣修撰配林氏子二長南一宋紹熙庚戌進士次師錫淳熙辛丑特奏進士
淵公顯長子字從深號玉田行木卅三宋紹聖甲戌與從兄偊同年登科官大理寺評事配何氏子二長諱良徙居德化縣清泰裏為承澤之始祖其裔又分居湖阪次諱有徙居賴店玉田為玉田之始祖
源顯次子字從泉子二長諱櫃次諱樞
十三代 國鎮師孔長子字子芳行水十五宋元符庚辰進士官福建路提刑興化郡志有傳居郡城坊巷子希閔
國錄師孔次配洪氏居永福龍井子希閭
國鍾師孔季配林氏居永福龍井子希閶
縱公師孟子字子泛行水十五配洪氏張氏子一元會裔居仙邑度尾湘溪裏
徹公侍御史偊長子字常明號太甲晚號鞏溪居士行元十七宋宣和甲辰登狀元沈晦榜進士平江令著鞏溪詩話十卷宋神宗元豐辛酉年八月十五日生宋孝宗隆興甲申年六月廿一日卒年八十四配陳氏林氏安人子四長豐次廓季府四廙
龍公乳名敵御試前帝所忌命改曰龍字常龍號太乙號檗谷逸叟行元十八侍御史偊公次子宋紹興庚辰梁克家榜特奏進士官龍溪令由興化縣游洋龍溪遷居龍溪縣衙棄官隨母邱氏歸於晉邑仁和里檗谷因樂其山水遂居焉宋政和壬辰年八月初五日生宋慶元庚申年十二月十一日卒配游洋龍溪方氏繼配晉邑潯海施氏葬石龜嶺古月亭子三長諱洲次諱濤季諱瀛
十四世 仙錫諱洲號厚卿行火十七龍公乳名敵長子分居烏林後坑游洋龍溪方氏孺人出為晉邑後坑之祖卒葬後坑山之原子一潘山裔居東石湖頭鄉黃宅
仙舉諱濤字雲賓號檗卿晚號鶴皋行火十八龍公乳名敵次子居仁和檗谷遂為檗谷之祖潯海施氏出卒葬煙墩山之原子二長諱子文次諱子海
仙逸諱瀛號永卿行火十九龍公乳名敵季子司教於南漳卒於官裔居龍邑觀音山北溪頭黃宅潯海施氏出
十五世潘山字叔番號雷山後人行土四十二仙錫子配下輦曾氏女經郡城南獅山腳舊鋪古有神道碑建於此子鎮山分居烏林後坑
子文字公章行土四十三仙舉長子配青陽蔡氏女子四長逞行一郎次遑行二郎季道行三郎四暹行四郎
子海字公深行土四十七仙舉次子配塔頭孫氏女子五長迂行廿六郎次達行廿七郎季逵行廿八郎四連行廿九郎五遇號行三十郎
子田字公坦行土四十八仙逸長子配林氏分支永坑台灣甚多
念楚字公垣行土四十九仙逸次子配劉氏分徙漳州觀音山北溪頭黃宅
十六世鎮山潘山子字士壘行五郎配蔡氏子潛隱
鎮崗子文長子字士岡行一郎配許氏子二潛隉潛陶
鎮嵐子文次子字士風行二郎配林氏子潛隍
鎮嵛子文季子字士俞行三郎配陳氏子二潛隅潛際
鎮崮子文四子字士固行四郎配洪氏子潛陛
鎮嵩子海長子字士高行廿六郎配蔡氏子二君陽君陸
鎮崇子海次子字士宗行廿七郎配吳氏子君倀君仲君仨
鎮岩子海季子字士石行廿八郎配蔡氏子二君陟君陣
鎮崖子海四子字士圭行廿九郎配施氏子君陌
鎮岸子海五子字士干行三十郎配李氏子二君附君隨
十七世潛隱鎮山子字首甫配洪氏子一周塘居晉邑東石湖頭為湖頭之祖
君仲鎮崇次子字亞甫博學能文著有族譜圖序配許氏子一順
十八世周塘潛隱子字宗魯配蔡氏子二長敬齊次梓里
順公君仲子字宗和明正統海寇攻讀掠泉州順公率鄉勇抵禦眾寡不敵殉於陣中謚義烈葬東山配林氏子容
十九世敬齊周塘長子隨父遷居東石湖頭
梓里周塘次子分衍二房五柱
容公字祥哲號質直君仲子明正統間隨父捍禦倭寇父旌表義烈容公乃贅於郡中余家遂為檗谷入郡塗山街歐安館黃宅之祖卒於石井子克復
二十世克復明正德以子潤貴例贈大中大夫晉階中憲大夫松江知府祀鄉賢子二潤深
廿一世潤號東石克復長子正德庚辰科進士官山西左布政使司參政祀鄉賢子一伯敬
深克復次子旌表孝子明正德間泉州知府同知理問子一伯憲
廿二世伯敬潤子世居泉郡塗山街歐安館黃厝子國彥
伯憲深子以子國賢貴贈南京工部司務世居泉郡塗山街歐安館黃厝子國賢
廿三世國彥伯敬子亞魁明隆慶丁卯科鄉試舉人第七名官榮府左長史子彝
國賢伯賢子文魁明已卯科鄉試舉人中式第七十三名貢士官戶部郎中子萼
廿四世彝國彥子以子景仿貴封戶部主事晉階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子五景明景昉景昭景曄景曦
萼國賢子明萬曆癸未科進士未仕子景煥
廿五世景明彝長子官明崇禎間歷官廣西按察使司浙江金衢兵巡道
景昉彝次子字大犀號東崖累官至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景昭彝季子以兄蔭官知縣
景曄彝四子官溫州別駕
景曦彝五子官游擊
景煥萼子文魁隆武丙戌中式第廿六名舉人
鞏溪軍城十一世孫晚生君仲拜謁軍城府西巷黃侍中第族親謹撰本族譜圖序
廿五世孫浙江提督學政景明文淵閣大學士景昉續修
廿八世孫世孫清福建澎湖協鎮副總府必成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