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18羅漢
❶ 誰知道18羅漢都叫什麼名字啊
十八羅漢
--------------------------------------------------------------------------------
時間: 2005-11-28 16:49:10
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
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十八」這個數是一個吉數,中國文化中的許多數量表達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藝」、「十八學士」等。佛教中也有許多「十八」,,如「《十八部論》、「十八界;、「十八變」;「十八層地獄」等,「十六羅漢」變為「十八羅漢」顯然與這種「十八」情結有關。
十八羅漢是在十六羅漢的基礎上加上另兩位而形成的。
最早記錄這件事的是宋代蘇軾,他在《自南海歸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羅漢》;文中一一列舉出十八羅漢的姓名,前十六位羅漢即《法住記》中列的十六羅漢名,新增補的兩位羅漢,第十七位是「慶友尊者」,即《法住記》的作者;第十八位是「賓頭盧尊者」。這與第一位其實是同一位,只不過一個用全稱,一個用尊稱。後來,宋代志磐在《佛祖統計》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見解,認為第十七位應是迦葉尊者;第十八位應是君徒缽嘆尊者,也就是「四大羅漢」中不在「十六羅漢」中的那兩位。
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間,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認為第十七位羅漢應是降龍羅漢即迦葉尊者;第十八位應是伏虎羅漢,即彌勒尊者。皇帝欽定,自此十八羅漢就以御封為准了。
藏傳佛教十八羅漢的第十七位是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彌勒。
十八羅漢取代十六羅漢後,影響越來越大,十八羅漢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廟中則比較常見,一般塑在大雄寶殿中,作為釋佛或「豎三世佛」的環衛存在。
回答者:哈迷VS玉米 - 魔法學徒 一級 12-6 14:54
http://www.lsylf.home.sunbo.net/show_hdr.php?xname=QLL8111&dname=IT35911&xpos=1
回答者:yinlong2004 - 舉人 四級 12-6 15:03
1、因竭陀尊者 Arhat Angaja
按乾隆時期章嘉國師所編《三百佛像集》所定十八尊者次第,因竭陀尊者應為第一。相傳他有出生於火中的不凡身世。長大後非常富有,他將自己的全部財產施捨與四方眾人成為比丘,後來獲阿羅漢果位。
因竭陀尊者雙手合掌於胸前,持住拂子和吊起的香爐,一印度信徒跪拜於前,尊者身旁根雕供桌上,供有經書和無量壽佛。上界為無著。
2、阿氐多尊者
Arhat Aiita
阿氐多尊者,出生於古印度一富人之家,由於從不去追求財物,其善德使他成為具有廣博智慧和成就之人,並獲得了阿羅漢果位,阿氐多的意思是「不可擊敗的
人」 。
阿氐多尊者頭戴披巾,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石上靜修。身旁侍者持幢而立,前方一白鹿翹首緩步而米。上界為薩迦五祖貢嘎寧布和其修行本尊大千摧破佛母。
3、伐那婆斯尊者
Arhat Vanavasin
伐那婆斯尊者垂足坐於山石上,面帶微笑地注視著前方的風鳥,他右手結期克印,可以降克各種火害和妖魔;左手持拂子,信徒受到拂子的涼風可以避免「三惡業」。樹葉間為無著弟子世親,正在辯繹說法;紅色光環圍繞的是白度母。尊者下藏文之意為:「居住在森林中的人」。
4、迦里迦尊者
arhat Kalika
迦里迦尊者,出生於古印度一富豪之家,出生時身上散發出甜蜜的豆蔻花香氣,因此得名,後皈依佛法獲阿羅漢果位。
迦里迦尊者身著綠紅兩色漢式僧裝,雙手持握金臂釧,結跏趺坐於松下石上,弟子手持香甜聽其說法。上界為光明佛母,龍樹之再傳弟子阿仁德瓦坐於蒼松之間。
5、伐闍 羅佛多尊者
Arllat Vajriputra
伐闍羅佛多尊者,父親為古印度一國王,母叫多吉姆(金剛女),伐闍 羅佛多,
藏語意譯即為「金剛女之子」。在聖者引導下,他舍棄王位繼承權出家為僧,後
獲阿羅漢果位。伐闍 羅佛多尊者左手持拂子,右手結期克印,食指尖射出一束光芒,照亮一片祥雲,雲中坐尊勝佛母,薩迦五祖之第五祖巴思巴結跏趺坐於松枝間
6、迦諾迦伐蹉尊者
Arhat kanakavatsa
迦諾迦伐蹉尊者,意為「金象仔」,出生於古印度一富人之家,時一母象也產下一隻能屙金的象仔,遂得此名,後騎金象出家為僧,並獲得阿漢果位。
迦諾迦伐蹉尊者手持袈裟背繩,半跏趺坐於岩石上,與手托袱系法缽的侍者一同向下注視著前來獻寶的龍王。上界有智行佛母化現樹叫,及六庄嚴之一的釋迦光。
7、跋陀羅尊者
Arhat Bhadra
跋陀羅尊者之父饒桑,曾為釋迦牟尼之父凈飯王的馬車御手。跋陀羅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後出家為僧,系統鑽研佛法,獲得阿羅漢果位。
跋陀羅尊者右手持經書,左手結印,半跏趺坐於一巨大山石上。側旁立舞獅侍者,前有仙鶴振翅起舞。岩石上置鮮桃及袱系法缽。上界為觀音菩薩坐於光環和祥雲之中,印度祖師乘浮雲而至,山腰間建有佛塔。
8、迦諾迦跋黎墮闍尊者
Arhat kanankabharadhvaja
迦諾迦跋黎墮閻尊者,出生於古印度一富人之家,據說出生時掌中握一枚金幣, 每當拿走一枚又新生一枚,奇妙之極,故取名「具金」。長大後他常將財富施捨眾人,後出家被釋迦牟尼收為弟子,獲阿羅漢果位。
迦諾迦跋黎墮闍尊者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岩石上。法稱大師坐於樹問,綬 帶鳥落於大師身旁,祥雲之上為隨求佛母。
9、巴古拉尊者
Arhat Bakula
巴古拉尊者,於釋迦牟尼出生前七十年出生,出家為苦行僧人後,只用樹皮作衣
衫,潛心研究佛法,終獲阿羅漢果位,「巴古拉」是一種樹的名稱。
巴古拉尊者於捧口吐各色市珠的鼬鼠,含義是凡觸摸或看見過尊者手中鼬鼠的信徒都將獲得「五欲」的快樂。身旁設有行供桌,擺放著經書、蠟燭、法缽和香爐。身後寺心、佛塔隱約山間,瀑布層層垂落。祥雲托出彌勒佛,樹間顯現龍樹大
10、羅喉羅尊者
Arhart Rahula
羅喉羅尊者,十六羅漢中釋迦牟尼之子,因遍學小乘和大乘渚教法,獲得阿羅漢果位,「羅喉」意為能引起日月食的魔。
羅喉羅尊者垂足坐於胡椅中,腳踏蓮花,手捧金冠,那是他到三十三天化緣時所
得贈物,具有去除內心慾念之法力。侍者手捧經書及如意寶缽。上界為蓮花生大師和燃燈佛
11、注荼半托迦尊者
Arhat Chudapanthaka
注荼半托迦尊者者生性愚鈍,常因背不下經而遭嘲笑,但他卻堅定不移地修持佛
法,終成阿羅漢果。釋迦牟尼將他說成是改變他人觀念的比丘中最傑出的一位 。
注荼半托迦尊者雙手作禪定印,結跏趺坐於山石卜,神情專注。座前是懷抱小獅戲耍雄獅的侍者。樹間化現金剛手菩薩和阿底峽大師。
12、賓度羅跋羅墮尊者
Arhat Pindola Bharadhvaja
賓度羅跋羅墮尊者舒式坐於松樹下,左手托缽,右手持筆翻挑石桌上經書,書旁香爐青煙裊裊。侍者持羽扇而立。祥雲托文殊菩薩,松枝間為喇嘛丹巴·索南堅贊。
13、半托迦尊者
Arhat Panthaka
半托迦尊者手托經書,結跏趺坐於岩石上。祥雲問有著印度僧裝的尊者攜眷屬前往上方三十三天傳播佛法,那裡有天神送給尊者的禮物——被稱作「花蕊」的美麗岩宮。上界有大孔雀佛母和薩迦五祖之第二祖索南孜摩。
14、那迦犀尊者
Arhat Nagasena
那迦犀尊者,原為北印度色瑪一王子,長大後放棄王位繼承權出家為僧,獲阿羅漢果位,釋迦牟尼稱贊他為斷絕塵緣弟子中最好的一位。
那迦犀尊者左手持禪杖,右手持插有鮮花的寶瓶,半跏趺坐於樹下。兩只小猴摘下鮮桃獻與尊者,氣氛生動活潑。樹梢問化現綠度母,山石間有薩迦五祖之第三祖扎巴堅贊坐於蓮花座上。
15、戒博迦尊者
Arhat Gopaka
戒博迦尊者出生於古印度洛瑪巾,因出生後全身瘡疤,常用布纏,因此得名,意為「隱者」。長大後聽釋迦牟尼講法,心生敬意,出家為僧,後獲阿羅漢果位。
戒博迦尊者雙手捧經書端於胸前,半跏趺坐於石上,侍者持禪杖立於其後,腳下伏卧一隻猛虎。松間為薩迦五祖之第四祖薩迦班智達,上界為其修行本尊。
16、阿秘特尊者
Arhat Abheda
阿秘特尊者,出生於印度王舍城一富有的婆羅門家庭,生來十分漂亮,因此得名,意為「無比的」,釋迦牟尼稱贊他是弟子中慈悲心最大的。
阿秘特尊者雙手持菩提佛塔,據說是尊者到須彌山北面的羅剎居地去時,為幫助他禳除羅剎魔力,由釋迦牟尼贈與他的。山石供桌上擺有經書、香爐和寶瓶等供物,前面有西藏的祥瑞動物嬉戲追逐,身後為湍急的河水自天邊而落。上界有金剛手菩薩化現山間,大乘法王居於古松枝間。
17、達摩多羅尊者
Dharmatala
達摩多羅尊者右手持禪杖,左手持拂子,身背經篋,頭罩華蓋,奔走途中,身旁猛虎相隨。前方可見無量光佛坐於塔中,另有粉色祥雲前托佛塔,延綿而下至世間,這種畫法來自漢地明代羅漢畫像。上界有光芒四射的白度母化現。
18、布袋和尚
Havashang
上界為薩迦五祖之一的八思巴。
參考資料:http://www.rg-gd.net/printpage.asp?BoardID=7&ID=40739
❷ 十八羅漢花怎麼養殖
羅漢果花生長特性:性喜溫暖濕潤和肥沃土壤,在半陰條件下生長良回好,一般盆栽室內越冬答。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繁殖方法分播種或扦插均可。(1)播種 於4月或10月進行穴播。(2)扦插 嫩枝插成活率較高,可於春秋兩季進行。
栽培管理:苗木生長緩慢,注意要水肥供給,土壤經常保持濕潤可促生長,生長期注意剪除側枝,以保中心主幹生長,同時修剪時注意整體樹形,苗木移植需帶土坨移植。
北方盆栽時,夏季不宜暴曬,並防止盆內積水,溫度低於5℃時應進房,並控制澆水。
病蟲害:夏季高溫,乾燥時易發生紅蜘蛛和介殼蟲,可用石油乳劑噴殺。
❸ 18羅漢魚養單還是雙
18羅漢魚攻擊性很強,只能單養,就算兩只同養一個魚缸,都必須用玻璃板從中間隔開,真誠告誡。
❹ 18羅漢各是什麼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
坐鹿羅漢:賓羅跋羅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
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隋閣,是一位托化緣的行者。
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過江似蜻蜓點水。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靜坐羅漢:諾距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
看門羅漢:注茶半托迦尊者,為人盡忠職守。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沉思羅漢:羅怙羅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馴象師。
歡喜羅漢:迦諾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
托塔羅漢:蘇頻陀,是佛陀所收最後一名弟子,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以論「耳根清凈」聞名,故稱挖耳羅漢。
❺ 18羅漢指的是那18位羅漢
十八羅漢:
托塔羅漢 | 探手羅漢 | 過江羅漢 | 芭蕉羅漢專 | 靜座屬羅漢 |
騎象羅漢 | 看門羅漢 | 降龍羅漢 | 舉缽羅漢 | 布袋羅漢 |
長眉羅漢 | 開心羅漢 | 喜慶羅漢 | 挖耳羅漢 | 笑獅羅漢 |
伏虎羅漢 | 沉思羅漢 | 騎鹿羅漢 |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 ,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
❻ 500羅漢和18羅漢有什麼不同
【五百羅漢】
我們常常可以在許多名山大寺是見到五百羅漢的形象,或雕塑、或繪畫,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充滿佛教特色和異邦風貌。羅漢是梵語「阿羅漢」的略稱,是小乘聖者的果位。關於五百羅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參加第一次結集或第四次結集的五百比丘。二是常隨釋迦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十誦律》卷四:「今日世尊與五百羅漢入首波城。」《法苑珠林·奢彌跋諺佛緣》:「過去久遠九十一劫,有婆羅門名延如達,好學廣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羅漢是。」不過諸經典均未說明具體的名字事跡。在佛經中,「五百」往往作為眾多的約數,未必有具體的指稱。《大明續藏經》收有南宋高道素所錄《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一卷,列舉第一羅漢阿若憍陳如到第五百羅漢願事眾。今佛寺中所塑五百羅漢像,多依之列名。關於五百羅漢的民間傳說不少,亦常見之於文藝作品中。如《西遊記》第五八回:「如來見他走時,即下令大眾動手,早有四菩薩、八金剛、五百阿羅(漢)、三千揭諦、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觀音、木叉一齊圍繞。」【十八羅漢】
據唐·玄奘所譯《法住記》所說,「十六羅漢」受釋迦牟尼佛的囑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這「十六羅漢」的名稱是:賓度羅跋羅惰闍、迦諾迦伐蹉、迦諾迦跋厘多闍、蘇頻陀、諾距羅、跋陀羅,迦理迦、伐闍羅弗多羅、戍博迦、半托迦、羅怙羅、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和注荼半托迦。佛寺中或供「十六羅漢」,或供「十八羅漢」。然而,「十八羅漢」並沒有經典上的根據,是二種附會之說。增添的兩位「羅漢」:或謂是《法住記》的作者慶友(斯里蘭卡人)和澤者玄奘;或謂是慶友和《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的作者摩拿羅多;或謂將第一尊賓度羅誤為賓度羅和賓頭盧兩人再加上慶友……至少有五、六種說法。民間則將增添妁兩位稱為「降龍」、「伏虎」。這在小說《濟公全傳》中亦有反映。五代張玄等始繪十八羅漢像,宋·蘇軾作《十八大阿羅漢頌》:「今於海南得此十八羅漢像,以授子由弟,使以時修敬。」宋、元以後,「十八羅漢」流行民間,連神魔小說《西遊記}中也有「十八羅漢斗悟空」的故事。
❼ 18羅漢手串忌諱
沒有什麼要注意的,如果有的話,那就是要多念佛。
戴佛珠主要是為了修福,能帶來好運氣就好。材質、年代、價錢、款式、戴法等都關系不大。
一、佛珠的棵數有三種情況:
1、一般念佛以7、49、108的整數倍來計算,因此,佛珠是7棵、49棵或者108棵比較符合規格;
2、以適合戴在手上的長度設置棵數,便於攜戴;
3、隨便確定的棵數,沒有章法的。
二、佛珠的開光:1、到寺院直接請開過光的佛珠;2、自已請佛珠,然後到寺院請師父開光。開光儀式主要是弘揚佛法,廣為宣說諸佛菩薩的功德。
佛珠可開光,可以不開光。沒有開光的佛珠也可以直接便用。
三、其實,佛珠的價值不在於收藏,而在於使用。使用的好,任何材質的佛珠都是無價之寶。
佛珠又叫念珠,念珠是用來念佛計數用的,只要精進念佛就行了,什麼材質、棵數多少、價錢多少、款式怎樣、以及怎樣配戴都關系不大,只要能完成每天的功課就行了。
四、功課就是修行人為了使自已能夠精進念佛,給自已確定一個數量,作為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比如每天念三萬遍「南無阿彌陀佛」,這就需要使用念珠或者計數器來計算自已念了多少遍,完成任務了沒有。這樣做是為了便於持之以恆,形成習慣,是非常棒的修行行為。
五、可以用關鍵詞「念佛感應」、「讀經感應」、「讀地藏經感應」、「放生感應」等等,在網上找到很多精彩的文章,都是真實例子。典型的文章有:《一個女孩隱形的翅膀》、《求姻緣的感應分享和理論方法大匯集》、《放生三年了》、《我同修工作搞定,我也加薪,三星期內我家年收入增加十四萬人民幣!》等。
六、信佛念佛修行是可以改變命運的。有一本書,叫做《了凡四訓》,作者詳細介紹了他自已求事業順利、健康、財富、子女的經過,並寫成書,網上有,找來看吧。原著是古文,但網上有現在文譯本,可以找譯文來看。
〈命自我立〉作者袁黃,明朝著名的全能天才。史書這樣評論他:大明朝從來不缺天才,但象袁黃這樣的全能天才是不多見的。他的造旨遍及行行業業、方方面面。無論什麼學問,只要他想學,一學就通、一學就精。他把自已成功的經驗總結為四點,寫成書。袁黃法號了凡,因此,〈命自我立〉又叫〈了凡四訓〉。
(心愉原創作品,歡迎轉載,無需註明出處,功德無量)
❽ 18羅漢是那18個
十八羅漢
作者:佚名 轉貼自:浙江佛教 點擊數:2446
十八羅漢是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的,因此,先說十六羅漢。
佛經中講,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們遵佛的囑托,不入涅盤,常住人間,普度眾生。最早北涼、道泰譯的《入大乘論》中說:「尊者賓頭盧、尊者羅骺羅如是等十六諸大聲聞----守護佛法,」但未列出其餘十四人的名字。最早十六羅漢的名字,是從何處來的呢?是唐、玄奘法師譯的《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簡稱《法住記》)中最早記載的。
「阿羅漢」有三義:
其一曰「殺賊」,殺滅煩惱之賊;
其二曰「應供」,謂應受人天供養;
其三曰「無生」,謂不在受生死輪回的束縛,已達不生不滅的境界。
十六羅漢的名稱:賓頭盧突羅奢(俗稱「坐鹿羅漢」)、迦諾迦伐磋(「喜慶羅漢」、知一切善惡法)、迦諾迦跋厘惰奢(「舉缽羅漢」)、蘇頻陀(「托塔羅漢」)、諾矩羅(「靜坐羅漢」)、跋陀羅(「過江羅漢」、意思為賢者)、迦理迦(「騎象羅漢」、佛的侍者)、伐奢羅弗多羅(「笑獅羅漢」、意思為「金剛子」)、戍博迦(「開心羅漢」、意思為「賤民」或「男根斷者」,出家前是個宦者)、半托迦(「探手羅漢」、意思為「路邊生」)、羅骺羅(「沉思羅漢」、釋迦牟尼的親生兒子)、那伽犀那(「挖耳羅漢」、意思為「龍軍」,習慣上稱「那先比丘」)、因揭陀(「布袋羅漢」)、伐那娑斯(「芭蕉羅漢」)、阿氏多(「長眉羅漢」、佛的侍者)、注荼半托迦(「看門羅漢」、是半托迦的弟弟)。
十六羅漢的形象:是後來的藝術家憑著自己的想像畫出來的,原本沒有定型的形象。現存最早的十六羅漢雕像在杭州煙霞洞,是吳越王的妻弟發願所造。
後來如王維、貫休、李公鱗、張僧鷂、仇英等著名畫家都畫過十六羅漢圖。
十八羅漢是怎麽來的呢?古代的中國人認為「九」是吉利數,因此總認為「十六」沒有「十八」(兩個「九」)好,如「十八般武藝」、「十八學士」----唐朝以後,十六羅漢又被加了兩個尊者,成「十八羅漢」。
最早知道「十八羅漢」的是北宋的蘇東坡,他自民間得到蜀、簡州、金水張氏所畫之「十八羅漢圖」,但十八羅漢的名字蘇東坡卻未列出。
宋代的志磐在其《佛祖統記》中認為:第十七位羅漢和第十八位羅漢應該是迦葉尊者與君徒缽嘆尊者(《彌勒下生經》中記載)。
直到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活佛認為:十八羅漢的最後兩位應該是降龍羅漢(迦葉尊者)和伏虎羅漢(彌勒尊者),降龍伏虎很合中國人的口味,在加上是欽定,從此十八羅漢便被規定了下來。
西藏認為嘎沙雅巴尊者是降龍羅漢,納達密答喇尊者是伏虎羅漢。
有些寺廟除十六羅漢外,另加上玄奘和彌勒,或錯將第一尊者賓頭羅跋羅惰奢分為二人再加慶友,有的將《因果見識頌》作者摩那羅多和《法住記》作者難提密多羅認為是降龍和伏虎,都不對。
五百羅漢:他們的來歷,有以下幾種說法。
其一指跟隨佛祖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其二指參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結集三藏或第四次結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其三指言五百羅漢為五百大雁所化(見《賢愚經》),其四說五百羅漢的前身是五百蝙蝠(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其實,在任何佛經中都沒有記載五百羅漢的名號,「五百」,只是言其多而已。
至於五百羅漢怎麽到中國以及他們的名字----略!不過,由於五百羅漢人數眾多,面孔一時難以分清,以至有些人借機混了進來,硬充羅漢。如成都寶光寺的羅漢堂內,康熙和乾隆分別被塑為奢夜多尊者和直福德尊者。
在佛教中,羅漢所證的果次於佛和菩薩,因此地位也比他們低,他們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
羅漢的修行非常好,所以是「金身」,但從普度眾生的角度來考察,就很難說了。
因此,菩薩的地位要比他們高的多。菩薩為了入世救世,有時甚至犧牲自我,不計個人得失,是這些「小乘」羅漢不能比的。在很多的佛經中,釋迦牟尼佛經常呵罵阿羅漢,說他們是「焦芽敗種」,自私自利,是應該向菩薩好好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