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商丘荷花豫劇團簡介

商丘荷花豫劇團簡介

發布時間: 2021-02-09 11:41:48

A. 河南省每個城市的市花

1、鄭州市——月季;開封市——菊花;平頂山市——月季;洛陽市——牡丹

2、焦作市——月季;鶴壁市——迎春;新鄉市--石榴;安陽市——紫薇。

3、商丘市——月季;許昌市——荷花;漯河市——月季;駐馬店市——月季石榴。

4、信陽市——月季、桂花;南陽市——月季;三門峽市——月季;鄢陵——蠟梅。

(1)商丘荷花豫劇團簡介擴展閱讀

1982年,洛陽市人大常委會正式將牡丹定為市花。洛陽牡丹品種繁多,花色甚豐,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復色等9大色系,以及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托桂型、綉球型、皇冠型、金環型、千層台閣型、簍子台閣型等十種花型。

如今洛陽牡丹種植面積已達10餘萬畝,1100多個品種,初步建立「邙山萬畝牡丹產業帶」和「洛南隋唐城遺址萬畝高效農業觀光園」。牡丹遍布全城園林景點、街頭花壇、機關庭院和城郊園圃。在科技進步推動下,洛陽牡丹已實現四季開花,盛花期不斷延長。

洛陽牡丹也源源不斷地進入國際市場。洛陽人以花為媒,廣交朋友,花會搭台,文化、經貿、旅遊唱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一年一度的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至今已成功舉辦了31屆。

2008年,洛陽牡丹花會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1月,洛陽牡丹花會升格為國家級節會,更名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牡丹文化節不僅是洛陽對外交流的溫馨紐帶,更是洛陽走向世界的多彩橋梁和世界了解洛陽的芬芳名片。

B. 閆立品的藝術歷程

抗日戰爭爆發後
閻立品同其他藝人們一樣,備受日本鬼子和漢奸的欺凌,為了抵制鬼子漢奸們和那些土豪劣紳視藝人為玩物的行徑,她將滿頭青絲一揮而去,住到偏遠的農村,寧願吃糠咽萊,寧願餓死也不在城裡給鬼子漢奸們演戲。抗戰勝利後,雖然閻立品恢復了演出,而且依然在河南各地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但她對在社會上盛行的「捧角」之風越來越厭惡,她說:「我寧為貞潔貧,不為污濁名。千兩金,萬兩銀,我也不能出賣人格。」為了回絕各種頻繁的堂會、「宴請」,她毅然戒了葷腥,從此吃素。
閻立品不僅不畏權勢,不向邪惡勢力低頭,表現了一個正直藝人的骨氣,同時在藝術上也是嚴於律己,不隨波逐流,不為一時的「紅火」而犧牲自己的氣節。從40年代開始,她就有意識地「凈化」自己所演的一些劇目。她給自己約法三章:「粉戲」不演,臟詞不唱,傷風敗俗的動作不做。凡是她要演出的劇目她都要盡可能地(有時也請一些有文化、有知識的人)進行修改整理後再上台演出。為此,她在各地演出時結識了一些當地的名人雅士,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但使得她自己的文學修養日漸豐厚,而且這些人們也對她演出的劇目提出不少誠懇的看法,使閻立品在修改劇本時受益頗多。她不僅演技高超,而且藝德高尚,故而在觀眾中有著很高的聲望。觀眾贈送她的各種詩詞、旗、匾多不勝數,但最讓她珍視的是當年在扶溝演出時觀眾送給她的一幅題字「品潔藝精」。閻立品認為這是現眾對她最真切的希望,她將自己的名字「桂榮」改為「立品」,以勉勵自己:立業需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此後她便以閻立品之名遍行河南各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閻立品加入了商丘人民豫劇團,曾趕南京、上海等地演出。她在豫劇演員中獨具的藝術特點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評。1954年初,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收閻立品和評劇名演員新鳳霞為弟子,這是梅先生第一次收地方戲演員為徒。梅先生在多次看了閻立品的演出後說,她臉上的戲變得很快,表演很細,是地方戲中少有的閨門旦。此後,在梅先生的指點下,閻立品開始主工閨門旦,同時對豫劇閨門旦的劇目進行研究整理。在梅先生的指點下,閻立品在表演、化裝等方面都有了一個新的飛躍,同時唱腔也有了新的變化。為了拓展豫劇閨門旦行當的演出劇目,她還先後移植演出了《碧玉簪》、《盤夫索夫》等。
1955年
閻立品由商丘調往洛陽市豫劇二團。1957年生性耿直的她被錯劃為右派,直到1958年調往信陽地區豫劇團後方恢復演出。在信陽的幾年中,她對《秦雪梅》一劇進行了改革,從劇本到表演,從演唱方法到唱腔設計都有了新的探索。可以說在此時她開始形成了自己有別於他人的藝術風格。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
閻立品被視為「黑線人物」而備受折磨,被剝奪演出權利達10年之久,直至粉碎「四人幫」後才得以恢復演出的權利。重新登上舞台的閻立品憑借著自己深厚的藝術功力和在身處逆境時都一刻未曾停止的藝術追求,一登台便引起巨大轟動,她的代表劇目《秦雪梅》、《藏舟》、《西廂記》等上演後不僅好評如潮,而且許多老觀眾再睹其芳華之後激動不已,有人稱她是「白發少女,青春不衰;荷花出水,梅花重開」。

C. 豫劇簡介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

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

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

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

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

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自從出現女演員後,著名的演員有:王玉枝、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等。解放後的著名演員有:魏雲、王善朴、高潔、陳新理、馬琳、柳蘭芳等。

(3)商丘荷花豫劇團簡介擴展閱讀

在中國地方戲大家族中,有許多源遠流長、魅力獨具的劇種,崑曲、越劇、黃梅戲、川劇、豫劇等,可以列出一串很長的名字。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這些劇種大都只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內流傳,「變臉」雖奇但不出川,崑曲雖美但不過江,黃梅戲雖俏但只存在於一定的區域。

唯有豫劇不同,它雖是河南的地方戲劇種,但它的影響早已超出了河南。有案可查,豫劇在最興盛時期,流傳到包括台灣在內的20多個省市區,從三秦大地到「天府之國」,從青藏高原到東海之濱,皆有豫劇的專業院團和固定的觀眾群體。

就是在戲曲不很景氣的今天,豫劇還仍然在全國13個省市保留著167個專業劇團、1300多個業余劇團的十萬從業人員。僅就這一點而言,全國其他任何一個地方戲劇種都只能望其項背。可以說,豫劇雖然姓「豫」,但豫劇不是河南豫劇,而是中國豫劇,是「大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深厚的文化傳承上。一種曲調,一種聲腔,一種語言,其實都是一種文化載體,它承載著一種文化基因,延續著一種文化傳統。豫劇產生於河南,它的母體是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豫劇經過300多年的發展,不僅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戲劇種,更成為一枝傳承中原文化的藝術奇葩,中原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戀家念祖的故土情結、有容乃大的天下意識、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始終是豫劇表現的主要內容。這種深厚的文化滋養,使豫劇有了一種先天的文化優勢。

我們在欣賞古希臘悲劇時,總會感受到一種仰視而見的威嚴崇高,一種無法抗拒的精神力量,為什麼?就是因為古希臘悲劇的文化母體是產生於人類軸心時代的古希臘文明,它喚醒的是一種人類的共同記憶。

同樣,我們在欣賞其他地方戲時,可能只喚醒對局部文化某一個階段的記憶,但欣賞豫劇時則不同,那種家國情懷,那種鄉土氣息,那種酣暢淋漓會撲面而來,中華民族的堅忍不拔、錚錚鐵骨、大義擔當,會立即喚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整體記憶。

正是承載了這種深藏於一代又一代人血液里、靈魂中的文化基因,豫劇被賦予了一種巨大的生命氣場。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一聽到豫劇,哪怕是不經意之間,就會從心底迸發出一種家國意識,升騰起一種民族自豪,從而實現精神的回歸。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超強的傳播能力上。一個劇種的產生發展,必然依賴於一定的文化土壤,一旦離開了這種文化土壤,這個劇種就很難生存下去。如越劇也曾在全國20多個省市有專業劇團,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最後又回到了它的原生地。

但豫劇不同,它走到哪裡就會在哪裡落地生根,具有超強的傳播能力和頑強的適應性。很難想像,半個多世紀之前一個小小的豫劇隊到達台灣,在兩岸長期隔絕的情況下,它竟然能頑強地生存下來,並成為台灣與京劇並列的兩個公辦劇團之一。豫劇之所以能夠傳播到全國20多個省市區,原因在於它是與中原文化一起向外傳播的。

試想,當年台灣如果沒有50萬河南籍老兵,也就不可能成就台灣豫劇團。因為在兩岸隔絕的狀態下,聽豫劇就是台灣老兵排遣鄉愁的文化寄託,就是他們思鄉的文化想像。

豫劇在全國其他省份的發展大概也如此,如果沒有當年數萬河南戍邊將士,沒有當年無數河南支邊知青,沒有當年大批河南人向外遷徙,就不可能有新疆、青海、甘肅、四川等省豫劇團的出現。

可以說,河南人出現在哪裡就會把中原文化帶到哪裡,當然承載著中原文化基因的豫劇也就會被帶到哪裡。正是中原文化「根」文化的特性和兼容並蓄的品格,為豫劇的傳播提供了動力,並最終成就了中國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取得的豐碩成果上。作品是一個藝術家的立身之本,同時也是一個劇種繁榮的標志。衡量一個劇種是否有創新的活力,最關鍵的是看它能否不斷地創作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作品。在這一點上,豫劇恰好作出了最生動的說明。

歷史上,河南曾創作出《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朝陽溝》《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眾多豫劇經典劇目,一個《朝陽溝》就傳承了三代人,演出了5000餘場,為中國戲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同時,還產生了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唐喜成、牛得草等一大批聞名全國的豫劇名家,他們如璀璨的明星,閃耀在新中國的藝術天空。

新世紀以來,豫劇更是厚積薄發,突飛猛進,《程嬰救孤》《鍘刀下的紅梅》《清風亭上》《香魂女》《常香玉》《村官李天成》《蘇武牧羊》《焦裕祿》等,接連獲得「文華」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大獎,數量雄居全國地方戲劇種之冠,展示了豫劇繁榮發展的強勁活力。

正如一些專家所言,新世紀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河南戲劇的崛起,而河南戲劇的崛起主要是豫劇的崛起,形成了全國戲劇看河南、河南戲劇看豫劇的大好局面,標志著豫劇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敢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爭鋒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應該有拿到世界上去交流的勇氣與構想,因為,只有在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夠去了解世界,才能夠去認識自己。在這一點,豫劇也進行了很好的實踐與嘗試。

自2008年起,豫劇《清風亭上》赴巴黎參加中國戲曲節,赴土耳其參加第14屆黑海國際戲劇節;

《大祭樁》赴義大利參加阿維利諾國際戲劇節,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交流演出;

《畫皮》赴比利時參加第九屆那慕爾國際藝術節;豫劇電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榮獲第48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

河南豫劇團還與台灣豫劇團合作,在新加坡舉辦「亞洲豫劇論壇」。

此外,在配合「中非合作論壇」「歡樂春節」「中韓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等國家重大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都有豫劇人的身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豫劇《程嬰救孤》先後赴義大利、法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交流演出,並登上紐約百老匯舞台,而且完全按照百老匯的游戲規則,採用市場化的商業運作模式,開創了中國地方戲首登百老匯舞台的先河。

戲曲電影《程嬰救孤》榮獲第15屆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最佳外語戲曲片獎,刷新了中國戲曲電影在該領域里的空白。日前,該劇組又接到國外有關機構邀請,今年將第三次赴美到百老匯、好萊塢演出,並到加拿大開展文化交流。

豫劇代表著中華文化,站在了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對話的最前沿,不僅提振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為民族文化參與人類跨文化交流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豫劇之「大」體現在全國豫劇交流合作的大格局上。長期以來,由於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全國豫劇院團一直缺乏深入的交流,更談不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但這種局面現在終於被打破。

2013年7月,河南豫劇院成立之後,以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心繫全國豫劇的發展,既管好腳下又兼顧天下,上任伊始就多次到外省調研豫劇在當地的生存狀況,並盡最大努力對他們進行幫扶,如邀請新疆石河子豫劇團到河南參加黃河戲劇節,並在河南巡演;派專人到河北沙河市,幫助組建沙河市豫劇團。

為加快全國豫劇人才的培養,促進全國豫劇院團的交流合作,2015年又先後舉辦了「首屆全國豫劇高級表演人才培訓班」「全國豫劇院團交流工作會」。

為展示全國豫劇的藝術風采,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河南)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主辦,河南豫劇院、恆品文化·戲緣承辦的「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已於3月12日在北京拉開帷幕,來自全國6個省市13個豫劇院團的23台優秀劇目輪番上演。

這是全國豫劇首次聯合在北京展演,其時間之長、劇目之多、陣容之大,在豫劇發展史上尚屬首次,在全國地方戲中也首開先河,標志著全國豫劇交流合作、協同發展的大格局已經形成,必將促進豫劇在全國的繁榮發展。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黨和國家大力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大豫劇」奏起的是中國戲曲的盛世交響,展現的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也吹響了豫劇進軍全國和世界的集結號。「大豫劇」的旗幟將更多地飄揚在世界各地,成為「中國夢」中最動人的華彩篇章。

D. 豫劇的著名演員

1,張寶英

張寶英,女,漢族,1940年12月生,畢業於安陽豫劇院。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國內家一級演員,1959年拜容豫劇大師崔蘭田為師,是崔派優秀傳人,是當今豫劇十大名旦之首。

2,牛淑賢

牛淑賢,河南商丘柘城縣人。國家一級演員,豫劇名旦。豫劇皇後陳素真大師的掌門弟子。

3,王清芬

王清芬,1943年出生於河南新鄉人,豫劇旦角名家、國家一級演員。13歲開始學戲,15歲登台演出,主攻閨門旦、花旦。國家一級演員。

4,虎美玲

虎美玲,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國家一級演員,豫劇名旦,主攻青衣、閨門旦,兼花旦、刀馬,且能反串小生。代表劇目主要有《花木蘭》、《破洪州》、《斷橋》、《白蛇傳》、《粉黛冤家》、《奇妙姻緣》、《五女拜壽》、《紅燈記》等。

5,李喜華

李喜華,1952年生,女。藝名李品梅。湖北襄陽人。湖北省豫劇團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E. 商丘豫劇二團米兒妹真名

好防佳抄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襲滅時。士隱聽得明白,心下猶豫,意欲問他們來歷。只聽道人說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營生去罷。三劫後,我在北邙山等你,會齊了同往太虛幻境銷號。"那僧道:"最妙,最妙!"說畢,二人一去,再不見個蹤影了。士隱心中此時自忖:這兩個人必有來歷,該試一問,如今悔卻晚也。

F. 豫劇曹君秋是國家幾級演員

曹君秋,生於1968年,出身於梨園世家,1980年進入柘城縣豫劇團, 2000年調入商丘市豫劇二團。曹君秋的唱腔吐字清晰、嗓音甜潤、聲情並茂,表演逼真、耐人尋味,塑造了許多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藝術形象。她主攻花旦、閨門旦、青衣、老旦、帥旦,曾先後跟隨著名表演藝術家馬金鳳、閆立品、牛淑賢、宋桂玲老師,學習了他們的優秀劇目《花打朝》、《穆桂英掛帥》、《對花槍》、《大祭樁》、《洛陽橋》、《抬花轎》。

曹君秋演出的劇目曾多次獲獎。其中1991年在河南省舉辦的「新星杯」戲曲青年大賽中,以《洛陽橋》「梳妝」一折榮獲「新星杯」一等獎。1999年又在商丘舉辦的戲劇青年大賽調演中,在《抬花轎》中擔任女主角並榮獲表演一等獎,深得專家和評委們的高度贊賞。2009年她在《啞女告狀》一劇中因成功扮演了掌賽珠而獲得河南省第二屆縣區級及民營專業團體戲劇大賽表演一等獎。

曹君秋,女,漢族,三級演員。1968年1月出生於梨園世家,自幼受父熏陶,酷愛戲劇事業。1980年參加柘城縣豫劇團,後調入商丘市豫劇團任演員,主攻花旦、閨門旦、青衣和帥旦。

1984年曾進修跟隨馬金鳳奶奶學習並拜閆、馬兩派弟子趙小梅為師,學習《洛陽橋》、《穆桂英掛帥》、《花打朝》等劇目。由於藝術上的不斷追求和努力在許多劇目中擔綱主演,受到觀眾和內行的一致好評,並於1994年獲省比賽二等獎;1991年、2001年分別獲省、市戲劇大賽一等獎;1999年獲商丘戲劇大賽一等獎等,多次被評為劇團和文化局的先進工作者和區里的「三·八紅旗手」。

G. 牛淑賢的介紹

牛淑賢(1946年—),河南商丘柘城縣人。國家一級演員,豫劇名旦。豫劇皇後陳回素真大師答的掌門弟子。有「五歲紅」之美譽,當代豫劇十大名旦,河北邯鄲東風豫劇團團長,現已退休,曾獲得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中國國寶級藝人稱號,亞洲傑出藝人金獎。1990年,中國劇協主席曹禺曾稱牛淑賢為:「承前啟後,豫劇之光」;中國劇協副主席趙尋譽她為:「當代豫劇大王,當代豫劇皇後」。並且,《人民日報》、《中國戲劇報》、《中國文化報》、《文藝報》、《上海文化藝術報》、香港《文匯報》等數十家報刊,以「中國豫劇第一名旦」、「當代豫劇皇後」進行報道。2003年受到美國紐約市文化局、林肯市藝術中心、美華藝術協會聯合頒發的「亞洲終身藝術成就獎」等,現為中國戲曲學院特聘教授。

H. 豫劇的介紹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1,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近幾年,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據文化部統計2,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全國(省級一、二團,市級一、二團,縣級一、二團等)共有豫劇團300多個,民營豫劇團1300多個,從業人數10萬多人。3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被國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編167個院團。

I. 豫劇王鳳銀是幾級演員

王鳳銀,女,漢族復,制中共黨員,三級演員。1972年2月出生於山東曹縣,1988年考入河南省戲曲學校表演專業,1991年畢業後一直在商丘市豫劇團任演員,主攻青衣、老旦。
王鳳銀隨團十幾年來由虛心好學、刻苦練功,在諸多劇目中擔任主要角色,和劉忠河老師配戲,曾在《打金枝》、《三打金枝》中飾演國母;《清風亭》中飾演賀氏;《血濺烏沙》中飾演程氏;《包青天》中飾演秦香蓮;《仇大姑娘》中飾演大姑娘等角色。飾演的角色受到觀眾和內行的一致好評。《賣苗郎》一劇中飾演柳迎春受到張寶英老師的指導和認可,並於2002年2月正式拜張寶英為師。
王鳳銀由於工作態度好和藝術精湛,曾在1992年河南電視大獎賽中獲一等獎;2001年「英協杯」河南青年戲劇大賽中獲優秀獎;2003年河南第三屆青年戲劇大賽中獲二等獎。並多次被評為劇團和文化局的先進工作者和區里的「三·八紅旗手」。

J. 戲曲蓮花庵簡介主要內容

《蓮花庵》又名《坐觀》,豫劇傳統劇目。1980年滎陽縣豫劇團首次搬上舞回台,譽滿豫、答陝、晉、甘等省。主演劉福梅,導演王大槍,音樂設計韋志忠,舞美設計劉憲明。
劇中故事講述了商人張儀出外討債。將家中十二把鑰匙交與兒媳劉春英,店中生意由其子張旭經營。此事曹繼妻王氏嫉妒,借和尚化齋之機,誣劉與和尚私通。張旭偏聽偏信,欲殺妻消恨。在幼子寶童苦求下,強逼劉春英離家為尼。張儀討債返里,聞訊悲憤交集,閱劉春英留之書信,方知王氏居心叵測。張旭亦幡然悔悟。祖孫三人前往尼庵,幾經周折,將劉接回。途中,王氏欲殺人滅口,被人鄉親拿獲。張旭痛訴偏聽偏信招致大禍的慘景,求得劉春英諒解,夫妻歸於好,合家團圓。
此劇為青衣應工,是劉福梅的代表劇目。1980年由牛世勤整理後,剔除了淫穢、因果報應等糟粕,加強了悲劇色彩。隨著劇情發展,劉福梅把劉春英這一悲劇人物刻劃得栩栩如生。

熱點內容
課文荷花講解 發布:2025-05-15 08:55:02 瀏覽:259
七夕狗狗 發布:2025-05-15 08:54:18 瀏覽:285
東京櫻花作用 發布:2025-05-15 08:47:22 瀏覽:297
茶花直乾式 發布:2025-05-15 08:36:23 瀏覽:427
一朵小夢 發布:2025-05-15 08:35:45 瀏覽:97
在家插荷花裝飾好不好 發布:2025-05-15 08:34:58 瀏覽:847
崇璞丁香結 發布:2025-05-15 08:34:56 瀏覽:569
丁香色英牛圖片大全 發布:2025-05-15 08:30:30 瀏覽:727
情人節內涵與 發布:2025-05-15 08:18:53 瀏覽:11
大劍百合向 發布:2025-05-15 08:18:46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