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澱時代

荷花澱時代

發布時間: 2025-09-19 00:40:22

1. 《荷花淀》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有哪些

《荷花澱》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孫犁是解放區小說創作中獨樹一幟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荷花澱》透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美學價值,成為我國現代小說史上短篇小說的佳作。
《荷花澱》以他的家鄉冀中平原為背景,具體描寫了抗日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艱苦抗戰的斗爭生活,反映了他們升上德爾人性美和人情美,表現了抗日根據地人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偉大精神。在藝術手法上,孫犁講究語言的清新、自然、明快,講究構思的靈巧絕妙,創造了一種詩情畫意之美。
1通過日常生活反映時代風貌 《荷花澱》這篇小說,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冀中人民與日本侵略者斗爭的題材,表現的是根據地人民積極樂觀,英勇頑強的愛國精神,以及敢愛敢恨,無私無畏的偉大氣魄。但作者並沒有寫刀光劍影、縱橫廝殺的戰斗場面,只是從戰爭側面給我們講述了一段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作品雖然寫了一次戰斗,但重點是寫男女村民齊心協力,互相配合,共同對敵的場面,而且將故事情節放在如詩書畫的荷花澱這個背景中。這種以小見大的寫法,讓我們從這朵生活的浪花看出時代的激流,通過日常生活畫面展現時代風貌。
1.1普通的人物,平凡的生活 說它寫的是普通的人物,平凡的生活,是因為小說主人公不是叱吒風雲的英雄,而是普通平凡的百姓。在那個團結戰斗的集體里,我們只知道有個叫水生的;在那一群聰明能乾的青年婦女中,我們只知道其中一個是水生女人。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們姓什麼,叫什麼,長得什麼樣。但正是普通的他們用勤勞、智慧、果敢、能幹,才創造出那個充滿時代特色的生活。 小說雖然表現的是抗日題材,但真正用來寫戰爭(伏擊戰)的,只有耐亮十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大多筆墨用來寫月夜編席、夫妻話別、借故尋夫、探親遇敵等場面,這些充滿生活情趣的場面,凸顯了那個特定時代的人物的精神風貌,「著力表現戰爭年代人民樸素簡單的美好心靈和剛強果敢的高尚情操。」
1.2普通人物的平凡思想和感情 作者描寫的恰是這些普通、平凡的人的普通平凡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小說一開篇給我們展現的是平靜、溫馨的勞動生活場景。水生嫂月夜織席:「柔滑修長的葦眉子,在她懷里跳躍著,不久,在她身下就編成一大片。」多麼美的一幅勞動生活圖畫!白洋淀有多少「水生嫂」在勞動?「六月里,無數的船隻運輸銀白雪亮的席子出口,各地的城市、村莊就有了花紋細密、又精緻的席子用了。」可見,他們沒有因戰爭而消沉,沒有因敵人的侵略、騷擾而驚惶失措。相反地,身處惡劣的戰爭環境,卻保持正常、健康、美好的人格,有著普遍正常的勞動生活。這樣正畝搏看來,我們更加佩服作者採用這樣以日常生活來表現重大主題的高妙之處。你看,女人一邊織席,一邊等丈夫歸來,結果丈夫報名參了軍,明天就走了。在艱苦的戰爭年代,這意味著什麼?但水生嫂畢竟是那種明大義、顧大局,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她具有中國勞動婦女共有的光榮品質——勤勞、善良、勇敢、體貼。
水生嫂只是說出:「你走了,我不攔你」的話。在這里,作者並沒有有意拔高,水生嫂是普普通通的一員,自然實際的問題擺在面前,於是情不自禁地又問:「家裡怎麼辦?」。一場深情的夫妻話別,沒有海誓山盟,生死別離,卻是一些如何生產,如何斗爭的生活瑣事的對話:「你明白家裡的難處就好了。」「千斤的擔子你先挑吧,打了鬼子,我回來謝你。」「我走了,你要不斷進步,識字、生產」「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拚命」„„樸素的語言寫出了白洋淀人民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的熱愛,對和平安謐的勞動生活的珍惜,對信服美好的愛情生活的嚮往。作者正是通過這些執著深厚的感情,揭示了他們所具有的人性美、人情美。孫犁在談自己創作體會時說:「我在延安的窯洞里的一盞油燈下,用自製的墨水和草紙,寫了這篇小說„„我寫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寫出了所有離家抗日的戰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兒子的、丈夫的人們的感情。」在作者看來,像水生嫂這樣的勞動婦女,她們普通、平凡,但舉祥她們卻是白洋淀最美,最有代表性,最值得歌頌的人。
1.3反映生活的真實 真正好的文學作品,不是憑空想像,虛構某些場景,而是反映生活的真實。《荷花澱》即是這樣的作品,作者在寫了夫妻話別這一真實的生活場景後,又寫出了聰慧含蓄的「水生嫂們」的藕斷絲連。她們羞於明言,表裡不一,冒險 尋夫中透露出對丈夫難以割捨,關心他們安危冷暖的情愛。這種愛既朴實無華,又真摯火熱。當他們尋夫未果時,她們也失望,也傷心,也罵,這不正是勞動婦女平常、真實的感情的流露嗎?她們在回來的路上,偶遇敵船,為了逃命,把船搖進那不知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雖然成了戰士們伏擊戰的誘餌,但年輕的媳婦們並不是有意去參加一次戰斗,這恰是他們尋夫未果這一情節的結果。這樣的情節發生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場景,有什麼理由懷疑它的真實性呢?我們只能為作者這獨具匠心的構思叫好。
《荷花澱》是一篇戰爭題材的小說,但作者卻運用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充滿抒情、詩意的語言,另闢蹊徑,開創了戰爭小說的新局面。 《荷花澱》的藝術之新突出表現在小說運用詩情畫意的筆調給人一種詩情畫意的美感。有研究者稱本文為詩化小說,我以為並不過分。試想讀過《荷花澱》後,你很難記出幾個面目真切的人物,更不會對其中的戰斗場面有什麼深刻的印象,但你絕不會忘記那長著茂密蘆葦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飄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的荷花澱。孫犁先生本人談過:「這篇小說引起延安讀者的注意,我想是因為同志們常年在大西北工作,習慣於那裡的大風沙氣候,忽然見到白洋淀水鄉的描寫,刮來的是帶有荷花香味的風,於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鮮吧。」這就非常中肯地道出了小說吸引人的根本原因。小說開頭,在我們面前鋪開了一幅被作者充分詩化的,如同仙境般的「荷花圖」水生嫂便在這樣的環境中編者席,「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這是個多麼清新、靜美的世界,多麼富有詩意的勞動場景。開篇這段婦女月夜織席歷來被認為最富有詩意而膾炙人口的一段。這里既有白洋淀明麗的地方色彩,也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甚至還彌漫著荷花清新的香味,應該說這一場景的描寫,本身就是一首詩、一幅畫。作者運用充滿詩情畫意的筆調,來描寫普通的勞動生活,為全篇定下了活潑歡快的抒情基調,這在描寫戰爭的小說中,當然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不僅把勞動生活寫得那麼富有詩意,更難能可貴的是把戰斗生活也同樣寫得富有詩意。請看「伏擊戰」一段。當女人們心驚膽戰的探出頭來,竟然發現,荷花突然變成了人,變成了女人們到處尋找的心上人,這是一個多麼富有戲劇性的情節。仗打完令了,戰士們的心情多麼愉快呀,他們玩著水底撈魚的拿手戲,泅到水底打撈戰利品;他們嬉笑著,用荷葉頂在頭上,檔住正午的太陽。透過這幅圖景,我們發現作者將這場戰斗設在荷花叢中,把人與淀中的荷葉荷花融為一體,相互映襯,寫得有聲有色,富有情趣,因此用充滿詩意的筆調來描寫、歌頌白洋淀人民的勞動和戰斗的生活,確是本篇小說的顯著特色。而追求這種抒情的詩意,也就成了孫犁創作的明顯風格。這種風格,還可見於孫犁的其他作品中。如《紀念》中寫母女夜談:「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張木梨,它常年在天空游動,密密層層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種子。」這里與其說語言清新優美,抑或是想像豐富、自然,倒不如說充滿一種抒情的詩意。
2.2巧
2.2.1結構安排巧妙。
「孫犁小說的結構既嚴謹縝密,又輕巧靈活,他不注重故事的完整和情節的曲折離奇,常由一連串的生活畫面連綴而成一幅幅美好的畫面。」小說以水生嫂她們的活動為明線,以水生等戰士的活動為暗線,兩線既平行推進,又互相交織,巧妙地構成故事發展的情節,富有藝術魅力。 小說從明線開始,寫水生嫂在月下織席,等丈夫回來,通過夫妻談話,我們知道暗線中的水生他們正在開會,討論成立地區隊。原來兩條線同時展開了活動。夫妻話別,兩條線交織在一起,這一絕妙的構思,既使人了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又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反映了人物性格、心理、覺悟等。女人們尋夫的情節是明線的進一步發展,強化。通過女人尋夫不著的失望、傷心、說笑,反映出暗線的戰士們認真訓練,秘密轉移等一系列活動,當「明線」的女人們搖船回家,遇到敵人逃命時,而暗線的戰士們已在荷花澱裡布下天羅地網,專等敵人來送死。荷花澱里的那場激戰,兩條線再度交織在一起,打完仗,戰士轉移,暗線消失而明線中的婦女又說笑起來。小說結尾,寫青年婦女們學射擊,敵人圍剿百頃葦塘時,她們配合子弟兵作戰呢!這一結尾,既點明了暗線戰士們一直不畏生死、跟敵人斗爭,又反映婦女們既辛勤勞動,又直接投身於戰斗的氣概。此時,兩條線又合而為一。雖然這種雙線結構的文章不乏其例,但像本文這樣,兩條線各自發展,共同推進,水乳交融在一起,比較少見。
2.2.2巧設出人意料的情節
作者善於用巧,製造懸念,創設一些出人意料的情節,使本來平淡、簡單的故事,變得跌宕起伏,曲折動人,真正達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夜深人靜,水生嫂等丈夫回來,可是等呀等,等到很晚,沒想到丈夫回來卻是與家人辭行;女人們去馬庄尋夫,可來得不巧,昨晚還在,半夜裡不知開到哪裡去了;尋夫撲空,本來掃興,可又那麼「湊巧」,歸途遇上日軍的大船;女人搖船逃進荷花澱,卻無意把敵人引入了戰士們的伏擊圈,女人們不僅絕處逢生,還在此時此地見到各人丈夫的臉。2這些巧,推動了情節發展,豐富了人物形象,使作品變得耐人尋味,搖曳多姿。

2. 孫梨寫荷花澱時是啥背景呀准確一點

作品的時代背景:本文寫於1945年春,當時抗日戰爭已經進入最後階段.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正回在不斷發展壯大,抗日根答據地也在不斷擴大.在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中,根據地的廣大群眾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同仇敵愾,奮起抗敵,表現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為保衛祖國,維護民族的獨立與尊嚴,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荷花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冀中抗日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為題材,經過精心構思譜寫出的一曲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贊歌.

記得加分啊

3. 孫梨《荷花澱》寫作的時代背景是怎麼樣的

《荷花澱》以抗日戰爭時期冀中水鄉白洋淀人民組織地方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內斗生活為背景,著容重刻劃了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婦女的形象。通過尋夫、遇敵、戰斗等情節和行動,表現了她們的成長過程和他們英勇抗敵的愛國思想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小說筆調清新、活潑,語言優美、流暢,通篇充滿輕快歡樂的氣氛,洋溢著濃郁的詩情畫意和鄉土氣息,有「詩體小說」之稱。作品發表後,在文藝界影響很大,許多作家都研究和學習其寫作技巧和藝術風格,不久就形成了一個文學流派—,即「荷花澱派」。代表作家有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以孫犁為首的「荷花澱派」和以趙樹理為首的「山葯蛋派」,是我國現代文學後期最有影響而又各具千秋的兩大文學流派。

4. 《荷花澱》述評

      《荷花澱》成文於1945年。那時抗日戰爭已走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走過最艱難的時間,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勝利的曙光已顯現。抗日根據地在不斷擴大。時代的背景影響了小說中的感情基調,有一種樂觀,有一種信心,「打走了鬼子,我回來謝你」,有一種英雄主義的情節:」遇到鬼子,誰敬謹還不會趴在哪打槍」,「有槍,在淀里就和他們幹上了」,反應出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斗爭精神,斗爭組織,農村的形勢,互助組,有游擊組組,游擊隊,有大部隊,反應出《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對抗日戰爭的論斷,怎麼和日本鬼子斗爭,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真實又詩意的反應出那個歷史階段,白洋淀年輕婦女的精神風貌,深明大義,樂觀,體貼,愛丈夫,愛家鄉,勇敢。也反應出根據地和其它地區的關系:出口貨物到各地,白洋淀席。

    作品以客觀的視角進行敘述,通過人物的言行舉動反映人物,沒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只是客觀的描述,在字里行間,熔鑄著作家對白洋淀年輕女子的贊頌喜愛。景物描寫頗有詩情畫意,月色,荷花,荷香,浩盪的水面。戰斗場面如兒戲,輕松就獲得勝利,消滅敵人,獲得戰利品,血與火的考驗沒有表現出來。

      語言的地方風味並不濃郁,「你乾的是光榮的事,我不攔你」「亮察基你走,我不攔你,家裡怎麼辦」「我走了你要進步,識字,生產」「一群落後份子」,不像口語,倒像是進步的腦袋殼的對話。和《靜靜的頓河》中戰爭場面,送丈夫去打仗,等情節比較,看出《荷花澱》的作家參與的戰斗,經歷的戰斗是小的或沒有的。對人物的理解有太多的自我虛構幻想的內容,當然畢竟是小說嘛。語言的凝練含蓄優美還是有的。表現力是強的,葦媚子在她懷里跳躍,丟字。

        塑造的是人物群像,白洋淀的女人,年輕媳婦們,重在她們的精神氣質。月色,荷花,都在襯托著她們的勤勞,勇敢,愛丈夫,深明大義。內心有對丈夫的關愛體貼理解不舍,支持丈夫們的打鬼子,保家衛國。

      時間有月夜,那夜水生嫂們,在月下,等候去區里開沒州會丈夫們回來,編著席子,一直到後半夜,話別。幾天後,秋天,冬天。有慢有快,有省略,有跳躍。地點呢,小葦庄,馬庄,淀里。

   

     

5. 求荷花澱的簡介 快

孫犁(191—2002),原名孫樹勉,河北安平人。孫犁幼時家境貧寒.據說外祖母拆了個破雞籠才有柴火給產後的母親熬的飯。但他從小就接觸並喜愛文學藝術,上小學時就常看河北梆子和各種地方戲,村裡德勝大伯說的評書、村人劉四喜的藏書《金玉緣》、山西來的說書人的鼓詞和充滿著歡樂與痛苦的童年牛活,都給孫犁深深的影響,這對他以後的創作和作品風格的形成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安國縣上高小時,孫犁就開始閱讀文學研究會的反映現實生活的小說。14歲那年,他來到保定西關育德中學讀書,更愛上了新文學,尤其是魯迅的文章。他也喜歡讀茅盾、巴金、葉聖陶的作品和外國作家梅里美、普希金、契訶夫、高爾基的小說,這些作品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精練、含蓄、明快的藝術風格,都深刻影響了孫犁。而十月革命以後的蘇聯文學作品,更使孫犁受到了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熏陶。因此,本想報考郵政學校的孫犁,選定了以「反映現實生活並推動現實牛活前進」的文學作為自己的事業。此間,他還讀了很多哲學、倫理、文化、社會學和生物學方面的書。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知識基礎。

高中畢業後,他曾在河北省白洋淀邊同口鎮當了一年小學教員,「清晨黃昏,我有機會熟悉這一帶的風上和人民的勞動、生活」。他作品中白洋淀兒女的形象及荷淀、葦塘的風光就是作家在此基礎上的體驗。

1937年,孫犁在冀中投身抗日洪流,從事革命文化工作。那「隨手可以拾到的碎小石塊,隨便向那裡一碰,都可以迸射出火花來」的時代,給了他深厚的生活體驗,加上他獨到的分析觀察和從古今中外大帥的作品中學到的精湛的藝術技巧,形成了他忠於生活真實、追求和歌頌美、為人生也就是為人民的藝術觀,並逐步發展完善為至今仍有許多人在學習的獨具特色的文學流派。

1949年1月15日,孫犁隨軍進人天津,在《天津日報》社工作。他發現並培育了一批很有才華的工人作者。1956年後的十年間,孫犁一直在病中,加上文革十年,前後約二十年一直擱筆。從1977年7月開始,又重新開始創作,「老作家煥發青春」,寫出了許多優美的作品。

孫犁從1930年開始發表小說、散文作品,到1949年創作了三十多篇小說,結集出版過《荷花澱》(1947,小說散文合集)、《蘆花盪》(1949)、《囑咐》(1949)和《采蒲台》(1950)等,還寫過輔導文學青年的小冊子《文藝學習》。解放後寫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村歌》和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散文集《津門小集》,論文集《文學短論》等。1981年孫《犁文集》出版,後又陸續發表了許多散文、雜文、小說、文藝隨筆等,結集的有《晚華集》、《秀露集》、《無為集》、《遠道集》、《如雲集》、《曲終集》、《陋巷集》、《尺澤集》、《澹定集》、《老荒集》及《耕堂雜錄》、《芸齋小說》等。孫犁一生的創作不算很多,但他在中國新文學史上卻有重要的影響。

其早年的主要作品,首先是關於抗日戰爭的。「其次是反映解放戰爭和土地改革的作品,還有根據地生產運動的作品」。對這些作品,作者認為:「我最喜歡我寫的抗日小說,因為它們是時代、個人的完美真實的結合,我的這一組作品,是對時代和故鄉人民的贊歌。我喜歡寫歡樂的東西。我以為女人比男人更樂觀,而人生的悲歡離合,總是與她們有關,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寫到她們。」

寫於1950至1953年間的《風雲初記》,展現的就是偉大抗日戰爭初期的風雲變幻。作者描寫了冀中根據地一個叫王龍堂的小村莊。十年前.這個村莊第一次打出紅旗。後來暴動失敗,但紅旗不倒,十年前參加過農民暴動的英雄人物高四海和他的兒子高慶山,如今又帶領著勞動群眾投身於火熱的抗日戰爭,人民革命蓬勃地發展起來。通過對各階級各階層的人對待抗日的不同態度的描寫,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高四海、高慶山、春兒、芒種、李佩鍾等正面人物和俗兒、高疤這樣的反動、落後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春兒等農村青年婦女的形象的塑造.更使這部小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小說與散文的合集《白洋淀紀事》,收入1939到1953年間的58篇作品,其中有32篇「抗日小說」,而以女人為主人公的就有21篇,佔三分之二,且大多數都篇幅短小,沒有緊張的戲劇性沖突和曲折的故事情節,以生活見長,頗有詩意。《出走以後》里的王振中,出走前被封建婚姻羈絆在一個頑固落後的家庭里,出走後則在短時間內變成了另一個人,洗去了愁悶,面頰紅潤,舉止大方,充分展示出了解放區人民思想境界的提升和價值觀念的巨變。《吳召兒》中的吳召兒,熱情爽朗,堅定樂觀,時代氣息強烈。《山地回憶》通過「我」與妞兒在河邊拌嘴以及後來她為我做襪子的描寫,讓我們備感軍民魚水之情的溫暖和真切。《白洋淀紀事》中的自然環境描寫,也讓人稱贊不已。作者往往幾筆,就做到了「象、意」並茂,情景交融。如《采蒲台》中,作者這樣寫解凍的白洋淀:「風越刮越大,整整颳了一夜。第二天.我從窗口一看,淀里的凌一些也不見,全盪開了,一片汪洋大水,打的岸邊劈劈啪啪的響。」讓人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立體地感受到了白洋淀的風光。

而寫於1949年初的中篇小說《村歌》,反映了冀中平原土改後農民翻身獲得土地的喜悅並自發組織互助組的情形。寫於1956年的《鐵木前傳》,說的是鐵匠傅老剛和木匠黎老東以及他們的下一代九兒和六兒兩代人友誼變化的事。遠在抗戰前,傅老剛和黎老東就結成「親家」——親密無間.相互照顧的兩家。抗日開始的那年,傅老剛把女兒九兒帶了過來,並生活在黎老東的村裡。兩家人相依為命,而九兒和黎老東家的六兒也在這相依為命中「青梅竹馬」,發展起了友情。到抗戰結束傅老剛回老家看望臨別時,二人已成了真親家。黎老東在根據地,上改中分到好地,領到二兒子的撫恤糧,又收到在大津做生意的大兒子的現款,生活富裕起來了。他新買了宅子,還忙著發家致富,盼「親家」早日回來與他合作打好大車,然後去賺錢。這時,越發貧困的傅老剛帶著女兒再次來到村裡,_二位老友相聚.可黎老東對老友感情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最後一次鐵木合作中,二人似乎成了「東家和僱工」的關系,於是傅老剛「他叫出女兒來,提起水桶,潑滅了爐灶」,二人多年的友誼宣告破裂。六兒也因他父親的影響,無心上進。沉迷於賺錢、玩樂,整天和小滿兒呆在一起,九兒則積極上進,六兒和九兒也因志向不同,友情(甚至是剛剛發展了一點的愛情)完結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農業合作化初,作者沒有像柳青《創業史》那樣,通過梁三老漢和梁生寶的父子關系來揭示這種兩條道路的斗爭對十人們思想的影響,而是從經濟狀況變化之後鐵木二人的友誼悲劇這樣一個側面來寫,這是因為作者覺得「進城以後,人和人的關系,因為地位,或因為別的,發生了在艱難環境中意想不到的變化。我很為這種變化所苦惱」。作者側重寫人情變化,寫人生,寫內心感受,即從人情與道德角度切入生活,別具一格。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篇小說中的一個性格復雜的獨特人物——小滿兒。她美麗、熱、大膽、伶俐,卻又狡黠、尖刻,乃至有點放盪;她聰明能於卻又常常逃避開會、學習,野性難馴;她被人稱為「落後的女人」,但內心非常自尊,充滿著對幸福的渴求,生命力充盈。這是在那個年代徘徊在人生交叉路口的「圓形人物」。這樣豐滿復雜形象的成功塑造,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技巧與風格。

茅盾先生曾稱贊過孫犁的風格:「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多風趣而不落人輕怫。」

孫犁晚年的(齋小說)風格大變,古樸凝重,篇幅極短,且後附「芸齋主人」的議論,蘊含了作者一生的思索和睿智。這位精神田園的執著守望者,在晚年形成了自己崇尚自然之道的美學思想。

下面就來專門談談孫犁的代表作《荷花澱》。它寫於延安,發表於1945年5月15日《解放日報》副刊。作品的主要內容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區的一個農村裡,有七個青年要去參軍,在縣里報了名。他們怕家裡人拖後腿,就公推廠一個叫水生的游擊組長回去跟他們的家裡人說明白。水生連夜趕回家,到別人家裡做了些說服工作,又與妻子話別,第二天便匆匆走了。過了兩天,這些青年婦女想去看看參了軍的丈夫,給他們捎點衣裳。她們偷偷坐在一隻小船上,劃到對面的馬庄去。可部隊剛好在前一晚開走了。於是她們回家,路上碰到了一隻日本鬼子的大船。她們拚命地逃,鬼子在後面窮追不舍。在她們把小船劃進荷花澱里的同時,埋伏在淀里的一支部隊給了鬼子迎頭痛擊,打沉敵船,全殲鬼子。她們這時才發現,原來伏擊鬼子,在危急關頭救了她們性命的,正是她們想見的新參軍的丈夫。戰士們完成了任務,又見到了愛人,高高興興地帶著戰利品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了。這年秋天,這群婦女也學會了射擊,在冬天配合子弟兵作戰。

作品肯定了人民戰爭,熱情歌頌了根據地人民英勇、樂觀和自覺的精神。但藝術表現上卻別開生面、情趣盎然,可以說達到了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標志著孫犁短篇小說創作的成熟,體現了孫犁小說的鮮明特色。

第一,善於運用日常生活畫面來展示時代風貌。作者在五千多字的篇幅中,用來寫伏擊戰的只有十分之一的文字,重要筆墨都用來寫夫妻話別、探親遇敵、見到丈夫等場面,但這些平凡的場面卻別有深意。如夫妻話別,寫的是水生他們報名參軍抗日,可作者沒將筆墨放到水生他們如何報名的場面上,而是通過水生嫂識大體、顧大局,勇挑家庭重擔,支持丈夫參軍的舉動,寫出了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人民尤其是年輕婦女的崇高品德和革命覺悟。丈夫走了幾天後,水生嫂和女伴們想念丈夫,借日去看他們,足見愛之深。而愛得那麼深切又能毫無怨言地送自己的丈夫參軍,更見民族大義。親眼見到丈夫的伏擊戰後,她們說「回去我們也成立隊伍」,「她們配合子弟兵作戰」。這樣的「兒女情」,正是對新時代英雄兒女的一曲贊歌。《荷花澱》的續篇《囑咐》(1946),寫的是離家八年的水生回家,只呆了一晚又匆匆與妻子離別的故事。水生嫂的臨別囑托看似夫妻告別的日常畫面,寫出的卻是廣大人民的囑托、歷史的囑托,反映了解放區人民對解放戰爭的全力支持和殷切希望。孫犁的小說致力於挖掘日常生活畫面中解放區勞動人民尤其是婦女的新風貌和高貴品質,「至於那些年輕婦女,我已經屢次聲言,她們在抗日戰爭年代,所表現的識大體,樂觀主義以及獻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體投地的程度」。時代精神最閃亮之處被孫犁捕捉到了,顯示出他小說的敏銳和深刻。

第二,善於運用白描手法,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這、點是和孫犁的藝術追求分不開的。孫犁不止一次地說過,他很喜歡普希金、梅里美、果戈理、契訶夫、高爾基的作品,「我喜歡他們作品裡那股浪漫氣息、,詩一樣的調子,和對美的追求」(《勤學苦練》),要「表現真善美的極致」。《荷花澱》一開篇,寥寥幾筆.就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飽含著詩情畫意的風景畫,同時也是風俗畫。「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女主人公在這美麗的畫中,愈見其心靈手巧、勤勞能幹。勞動生活也不似往常那般枯燥,而以一種詩意般的描寫將勞動的愉快表現得含蓄、優美,作者對於鄉下、對於人民的贊美和想念也全在這畫里。這是一幅白描的畫,但畫中分明有詩,一首不露痕跡的「抒情詩」,顯得那麼浪漫。又如後面的文字:「她們輕輕劃著船,船兩邊的水嘩,嘩,嘩。順手從水裡撈上一棵菱角來,菱角還很嫩很小,乳白色。順手又丟到水裡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穩穩浮在水面L生長去了。」描寫於凈利落,照實寫出卻處處彌漫著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展示出一幅解放區安閑寧靜的美好生活畫面,更激發人們對破壞這種生活的鬼子的痛恨。

第三,善於運用對話和細節描寫人物。如寫水生嫂和四個年輕婦女想念丈夫卻又找借口的那一段:「我不想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我本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雖每人只一句,卻活畫出了處於戰爭環境中的一群活潑可愛的青年婦女形象。她們在見到丈夫後回來的路L的那些議論也是如此。孫犁不但善於通過外在的言談舉止塑造人物,而目,善於捕捉日常生活的典型細節。例如,當水生說「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時,「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葦眉子劃破了手」,內心瞬間劇烈的心理活動,藉助手指的震動傳達出來。聽了丈夫的解釋後,她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低著頭說出這句話,與仰著頭、歪著頭、笑著說、撇著嘴說是不同的。它生動地表現了這時的妻子對丈夫那種愛中有怨,怨中有愛的復雜感情和矛盾心理。這主要得益於作者對家鄉人民話語、動作的熟悉,是作者生活、思想和藝術修養深厚的一種表現。

第四,語言簡潔、優美,富於詩情畫意。大家常喜歡用「詩的語言」來概括孫犁的作品的語言。孫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詩意,並善於運用飽含詩情的筆觸來表現它。不論是對話,還是敘述、描寫,用的哪怕是最通俗的口語,都能像詩句一樣優雅。如幾個女人沒見到丈夫往回走時,有句這樣的話:「可慌(高興的意思)哩,比什麼都慌,比過新年,娶新——也沒見他這么慌過!」一個「慌」字生動地表現了青年婦女那種既興高采烈又急不可待的心情,看到了青年們火熱的心。而那位女人說到「娶新」時,心裡一羞,臉上一紅,靈機一動,舌頭一卷,忙把吐到嘴邊的「媳婦」兩字咽下去了,詩境一般地顯現了人物心靈深處的一閃念。

孫犁的小說有其獨特的貢獻。在40年代的解放區文學創作中,盡管題材風格上有差別,但主題與旋律卻基本相同,即對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揚,形成了一種「政治、功利」的敘述模式。而孫犁小說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這一流行格局,並為現代文學民族化、現代化的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與趙樹理側重探索農民在革命斗爭中如何成長的「變」的過程不同,孫犁以充滿詩意的筆致側重於歌頌「變」之後的人民群眾的「新」與「美」,不按流行格局去表現,而是將藝術的聚焦點對准他們內在的心靈世界,為那個風起雲涌的年代習慣於大風沙的「延安讀者」帶來了「帶有荷花香味」的風。在孫犁的影響下,出現了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房樹民、苑紀久等一批作家,形成了「荷花澱派」,可謂影響深遠。

熱點內容
山茶花成品 發布:2025-09-19 01:32:24 瀏覽:535
張蘭花豆 發布:2025-09-19 01:04:16 瀏覽:739
丁香路芳甸路 發布:2025-09-19 00:45:53 瀏覽:809
荷花澱時代 發布:2025-09-19 00:40:22 瀏覽:35
家庭盆景擺放 發布:2025-09-19 00:37:30 瀏覽:108
免費做盆景 發布:2025-09-19 00:24:18 瀏覽:517
茶花小五寶 發布:2025-09-19 00:04:25 瀏覽:475
茶花園邵東 發布:2025-09-18 23:55:13 瀏覽:589
君蘭花會 發布:2025-09-18 23:54:12 瀏覽:16
情人節入選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發布:2025-09-18 23:53:23 瀏覽: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