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花韻腳
A. 演唱陝北傳統民歌的語言要求
陝北民歌 這是一部用老钁鐫刻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傳世巨著,這是黃坡黃水之間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響遏行雲,全掃靡靡之音;一聲入耳,盪氣回腸,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她,便是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是陝北人民最親近的伴侶,是陝北勞動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陝北民歌昂揚著黃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著黃河兒女最通俗的 詞彙和最亮麗的激情。她是我們黃土地的母語和家園,更是我們黃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陝北民歌她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這種既通俗又亮麗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壇聖殿之上,用小調小曲宣洩黃鍾大呂之勢。
在陝北,人們的喜、怒、哀、樂哪一種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來表達。無論是站在崇山峻嶺之巔,還是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進在一馬平川的大路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悠揚歌聲。這就是陝北民歌。「女人們憂愁哭鼻子,男人們憂愁唱曲子。」實際上,陝北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民歌。黃土高原上,既有婆姨們如泣如訴的低婉吟唱,又有後生們的「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回盪。陝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陝北民歌種類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調、攬工調、酒歌、秧歌、勞動號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陝北套曲、二人台、風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調等,以小調和信天游為主。
小調,以敘事為主,一般都有場景,有人物,有故事情節,還有細節描寫。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攬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較長的敘事體民歌。
信天游(在與內蒙古接壤的地區叫「順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帶叫「山曲」)是廣泛流行於陝北的一種民歌,篇幅比較短小,是即興創作的產物,可以根據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們下地幹活,上山放羊,進林子砍柴,趕毛驢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開嗓子歌唱起來。它語言質朴,節奏明顯,韻腳多變,一般為兩句體結構,上下句押韻,不隔句押韻。以七字句或十字句為基礎,上句主比興或寫景狀物,下句多主點意,虛實結合,曲調悠揚高亢,粗獷奔放,節奏鮮明,韻腳和諧,抒情色彩濃。充分體現了陝北人的豪放性格。它兩句一段,段與段之間可分可合,也可獨立為一首,類似「散曲」。
陝北民歌反映社會生活內容十分豐富。現在所流行的陝北民歌,大部分產生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既有反映社會變革的內容,也有「長工歌」的內容,反映陝北人民對封建統洽階級的壓迫、剝削的反抗,特別是革命歷史民歌,是一批珍貴的革命歷史資料。像著名的《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在8000餘首陝北民歌中,這類作品畢竟是少數。多數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婦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親,出門人思念家鄉,年輕人談情說愛,夫妻吵嘴逗趣等。還有,石匠們用歌聲來裝飾那單調的石錘聲;農民們用歌聲驅逐寂寞和憂愁;趕牲靈的人將那悠揚的歌聲灑滿崎嶇的羊腸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婦用歌聲傾吐心中哀怨。這些基本上是抒發感情的。此外,陝北人還用民歌形式來為日常生活服務:貨郎用歌聲來叫賣,農民用歌聲來祈雨,逢年過節時用歌來慶祝、娛樂,男婚女嫁用歌來舉行儀式,喝酒時用酒歌來猜拳,用歌來進述歷史故事,用歌來搞社交,用歌來記敘重大歷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談情說愛,用歌來記敘新人新事,甚至上墳哭靈也以歌代哭。乃至丑聞千里,以歌傳之;奇人怪事,以歌頌之。
在8000首陝北民歌中,反映愛情生活、婚姻問題,或與這個內容有關的作品,佔全部民歌的80%。被譽為勞動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幾乎全是這個內容。因此,信天游又被說成是「愛的海洋」。
陝北人平時最愛唱的民歌是情歌。舊社會青年男女戀愛、婚姻不能自主,他們只好用歌聲來表達對封建婚姻的不滿和對愛情的追求。由於自然條件等原因,從前陝北經濟落後,農民生活艱苦,男人成群結伙到外省給人攬工,即『走西口」。丈夫臨走之前,妻子多方叮嚀,娓娓動聽,情意綿綿,抒情色彩極濃。如膾炙人口的《走西口》:
走路你走大路,
莫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兒多,
拉活解憂愁。
住店你住大店,
不要住小店。
小店裡賊娃子多,
操心把你偷。
睡覺你睡中間,
不要睡兩邊。
操心那挖牆賊,
挖到你跟前。
喝水你喝長流水,
不要喝泉水。
泉水裡蛇擺尾,
操心喝壞你。
吃煙你自打火,
不要和人家對火。
梢林里綠林響馬,
操心那蒙汗葯。
……
「走西口」的人一去經年不回,家裡的妻子想起丈夫時,或手搖紡車,邊搖邊唱,或立於門前,低吟淺唱,抒發他們對遠方親人的眷戀之情:
豌豆開花一點紅,
拿針縫衣想哥哥。
想哥哥想得見不上面,
口含冰糖也像苦黃連。
大河沒水養不住魚,
妹子離不開哥哥你。
一對百靈子鑽天飛,
多會兒盼得見上你。
……
同是反映當地婚俗的陝北民歌,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點。《蘭花花》、《大女子要漢》和《我給你尋個好婆家》等3首歌對嫁娶方式均有描寫,但因時代不同,嫁娶的方式也不同。《蘭花花》中是古老的傳統嫁娶方式,買賣婚姻,新媳婦過門要坐轎,還有「三班子吹來兩班子打」。到了《大女子要漢》時代,反封建的思想情緒已形成一股潮流,「大女子」敢說敢幹,敢於向父母提出要求出嫁,婚禮也簡單化了,騎馬代替了坐花轎。而在《給你尋一個好婆家》這首歌里,女主人公已是「自己的主意自己拿」,嫁娶方式也不是頭上蒙蓋頭,腳上穿綉鞋,而是「騎著馬,戴著花」,和新郎「說說笑笑進婆家」。
陝北民歌貼近生活,反映生活真實,感情色彩濃,情歌尤其這樣。《想你實想你》中的主人公是位未出閣的大姑娘,其中有一段是這樣抒發她的感情的:
想你想你實想你,
渾身上下都想你;
頭發梢梢想你呀,
紅毛頭繩難掙呀;
腦瓜皮皮想你呀,
榆林梳子難梳呀;
眼睫毛毛想你呀,
白天黑夜難閉呀;
眼睛仁仁想你呀,
淚水顆顆難收呀;
舌頭尖尖想你呀,
酸甜苦辣難嘗呀;
……
如果說是只是人物內在思想感情的揭示,那麼這首信天游 《拉手手》卻是人物行為動作的描寫:
你要拉我的手,
我要親你的口,
拉手手,親口口,
咱二人疙嶗里走。
歌子四句,通俗易懂,男女主人公雖然大大咧咧,但動作自然,情緒輕松,可謂是陝北的一首絕唱。
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原因,陝北經濟落後,文化不發達,加之人口稀疏,居住分散,因而,封建意識對這里的統治,相對來說比較薄弱。一些邊遠山區從前曾流傳過《三大怪》的民謠:「沙子打牆牆不倒,婆姨嫁漢漢不惱,嫖客跳牆狗不咬」。可見陝北思想意識之一斑。
陝北民歌在陝北廣泛流傳,一般陝北人或多或少都能唱幾首,田間地頭勞作時,行路時,均可聽到歌聲。農閑休息,茶餘飯後,人們常聚在一起輪番演唱。除了這種日常生活中群眾自然流傳外,還有兩種流傳方式:一是民間歌手和藝人們的流傳;二是一些風俗活動中集體或個人的流傳。如「過事情」、迎送嫁娶、祭奠、祈時、秧歌等活動,都得唱歌。又如《迎親歌》中就有「落腳歌」、「走紅氈」、「拜天地」、「撒帳」、「上頭歌」、「送兒女歌」等。
[編輯本段]民歌藝術家
〖貟恩鳳〗
中國著名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銀鈴"。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聲樂學會理事、陝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名譽團長。
員(音:yun)恩鳳1940年生於西安,由於從小受到陝西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民間音樂、戲曲藝術的熏陶,造就了她多姿多彩的演唱才能。1951年十一歲的恩鳳就步入了文藝工作者的行列,她演唱了大量陝北傳統民歌和數以千計的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走的是一條堅實的民族聲樂藝術道路。幾十年來,她滿腔熱情地為人民歌唱,她的歌聲深深地紮根在人民心中。她的演唱充滿著真摯、催人向上的激情,洋溢著陝北地區濃郁的生活氣息,為陝北民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強烈地感染著廣大聽眾和觀眾,受到熱烈歡迎。
1965年以來,恩鳳隨中國藝術團、友好代表團出訪過蘇聯、捷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日本、泰國、菲律賓、美國、香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自1980年起,恩鳳先後在西安、洛陽、上海、北京等地舉辦過四十多場獨唱音樂會,獲得了高度贊譽。為獎勵她對我國聲樂藝術事業作出的貢獻,恩鳳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
〖賀玉堂〗
1949年生,陝西省安塞縣文化局局長,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陝西分會會員。延安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賀玉堂生於歌手世家,從小酷愛民歌,日積月累,耳濡目染,練就一副金嗓子。他的歌聲高亢激越,優美動情。經專家測試,其發音高度為高音F,比舉世聞名的帕瓦羅蒂的高音C高出三度。一曲"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水流千里歸大海"無不令人心搖魄動,盪氣回腸。
賀玉堂自幼貧寒坎坷,純朴善良,蘊藉豐厚,黃土情深。經他收集整理、創作改編的陝北民歌達千首之多,信手拈來,即興清唱,真切感人,嘆為奇響。多年來為老百姓隨時演唱並為七十餘部中外電影、電視配唱,潤飾主題,錦上添花。
1986年賀玉堂在首屆中國民歌音樂比賽中獲演唱二等獎,創作三等獎,被中宣部正式命名為"民歌大王"。
〖王向榮〗
榆林市民間藝術團獨唱演員,著名民歌演唱家,榆林市府谷縣人,被譽為「西部歌王」。
他演唱的陝北民歌曲調豐富,內容廣泛,行腔自如,風格獨特。
曾多次獲國家、陝西省獎勵,數次參加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演出活動,並出訪歐洲、日本、香港、台灣等地,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歡迎與好評。經典歌曲《黃河船夫曲》經他原唱後傳遍全中國。
〖孫志寬〗
榆林市民間藝術團獨唱演員,著名民歌演唱家,榆林市神木縣人,信天游「歌王」。l986年參加全國首屆民歌通俗歌曲大賽,獲金孔雀杯獎。後又兩次獲全國民歌大賽金獎、陝西省藝術節一等獎。由他原唱的《淚蛋蛋泡在沙蒿蒿林》、 《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流傳全國。
曾出訪歐洲、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今年又獲央視12頻道西部民歌大賽信天游最佳歌手獎。
〖郭雲琴〗
榆林市民間藝術團獨唱演員,榆林市米脂縣人,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百靈鳥,1986年獲全國首屆民歌通俗歌曲大獎賽優秀演唱獎、兩次獲陝西省藝術節演唱一等獎。出版有演唱專輯。曾出訪歐洲、日本、香港等地。
〖劉美蘭〗
府谷縣文化館青年獨唱演員。曾獲榆林青年歌手大賽一等獎,並於1998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表演。
獲得晉、陝、蒙民歌二人台大賽一等獎;第二屆中國西部沙湖杯民歌(花兒)歌手邀請賽獲三等獎。
2004年1月,在CCTV「清逸佳雪杯」民歌大賽中榮獲對唱組比賽金獎。
2004年2月,在陝西省榆林市和山西省呂梁地區聯合舉辦的傘頭民歌大賽中,榮獲特等獎。
〖王小怡〗
榆林市民間藝術團青年獨唱演員,榆林市綏德縣人。曾多次獲陝西省聲樂比賽一、二等獎,隨團出訪新加坡。
出版有陝北民歌演唱集(與他人合作)
〖賀 斌〗
榆林市民間藝術團青年獨唱演員,榆林市橫山縣人。
曾獲陝西省聲樂比賽二等獎,隨團出訪新加坡。
出版有陝北民歌演唱集(與他人合作)
〖雒翠蓮〗
綏德縣黃土地藝術團獨唱演員,榆林市綏德縣人。
曾獲榆林市、陝西省民歌大賽一等獎。
由她演唱的數首民歌被中國唱片公司和陝西省音樂廣播電台收錄出版、播放。
〖許文華〗
榆林市藝術學校聲樂講師,榆林市橫山縣人。
1995年獲陝西省推新人聲樂大賽優秀演唱獎,2002年獲陝西省文藝調演演唱二等獎。多次參加省內外演出,受到觀眾的好評。
〖溫永凱〗
榆林市府谷縣文工團獨唱演員。1998年獲秦晉蒙三省五旗縣民歌、民樂大賽二等獎、2002年參加了山西電視台「走進大戲台」欄目、並獲演出獎;2003年8月,榮獲陝西省「農穗卡」杯民歌大賽二等獎、2004年1月,獲中央電視台「清逸佳雪」杯西部民歌電視大賽銅獎、2004年2月,獲秦晉傘頭、民歌大賽優秀獎。
〖雒勝軍〗
綏德縣黃土地藝術團獨唱、小品演員,榆林市綏德縣人。
曾出訪荷蘭、法國,兩次參加中國民間藝術節,2002年獲第三屆中國西部「沙湖杯」民歌(花兒)歌手大賽金獎,2004年1月獲央視西部頻道民歌大賽最佳風采獎。
〖郝全林〗
榆林地區文工團獨唱演員。國家二級演員,民歌手,陝西省音樂家協會、戲劇協會會員。
九七年獲陝西省聲樂大賽民間唱法二等獎,同年代表陝西參加黃河流域16省區民歌大賽獲銅獎。並代表陝西參加「七大古都」迎國慶進京獻禮演出獲特別貢獎。
九九年獲陝西省聲樂大賽民間唱法一等獎。
二000年代表陝西省參加中央電視台「步步高」全國青年歌手大賽獲優秀獎。
二00一年參加陝西省秦腔清唱大賽獲一等獎,同年代表陝西參加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清唱大賽獲金獎。
二00四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清逸佳雪杯」西部民歌大賽,原生獨唱獲銅獎。
〖馮曉榮〗
姓名:馮曉榮
性別:男
政治面貌:黨員
家庭成員:父親、母親、弟弟
出生日期:1980年8月21日(農歷)
畢業院校:陝西省教育學院(音樂系)
愛好:音樂創作、吉他、唱歌、古典文學、電腦游戲
喜歡的顏色:黑、白
歌曲推薦:
帶有陝北特色的歌曲:《紅光》《那是一個誰》《二後生》《記憶里的昨天》
關於退耕還林保護環境的歌曲:《風花碧草》 電視劇主題的歌曲:《此生如煙》《珍惜》 流行樂:《愛像一場紛飛雨》 抗震救災的歌曲:《無數雙手溫暖世界》 校園民謠:《給你幸福》《秋日戀雨》《西藏之愛情》《雨滴》 流行搖滾:《逝》《四季》《感慨》《落日》 自述:
我出生在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很普通的一個家庭。父親是一名人民警察, 母親是一名醫生。父親在我小的時候就經常教我唱歌,平時還總愛彈彈電子琴,吹吹笛子。受父親的影響我從小就喜歡唱唱跳跳。在幼兒園時就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小童星了! 上了初中後因學習不好,平時還總愛聽歌,遭到了家人的反感。後來因受不了家人的訓斥和沒完沒了的冷嘲熱諷就選擇了當兵......
到了軍營是我人生最大的一次轉折....我遇到了教我彈吉它和讓我跨入音樂之門起門老師。之後我就深深迷戀上了吉他,後來自己又開始嘗試創作歌曲。就這樣一步一步為自己在音樂的道路上奠定 基礎。
退伍後經朋友介紹,來到延安第一個演藝酒吧「古仔幽吧」跑場。在這里認識了很多音樂上的朋友 也對我今後的演藝生涯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正當我的音樂夢想不斷收獲時我被分配到了延安煉油廠工作......
一個新的環境一個和音樂毫無聯系的陌生地方。我失落了,連自己往日肆無忌憚的歌聲也沒有了。 每當夜晚來臨的時候我都會感到害怕,因為那時我是最孤獨的人.....
工作之後才發現自己除了音樂,其他的什麼都不會。於是我又抱起了吉他開始瘋狂的練習。 在這段時間我忘記了和任何人聯系,每天練琴9小時以上。後來我發現我喜歡上了黑夜,愛上了孤獨。 當自己重新樹立起人生目標的時候,發現對音樂的認識和知識還遠遠不夠,於是我選擇了上學......
起初上大學的夢想又遭到了家人的反對,但固執的我還是背起了行囊踏上了我的求學之路......
大學兩年的生活讓我對人生、音樂、生活、自我的看法有了重新的認識,在音樂的道路上有了質的飛躍!當自己夢想畢業後仍留在西安時,種種壓力逼迫我又回到了原工作單位......
但大學畢業的我再也不會感到氣餒,仍舊抱著我的音樂夢想向前奔跑。自己雖然在一個遠離音樂的角落, 但我的歌聲帶著我的音樂翅膀在互聯網上到處飛翔。我感到我還是很快樂的!
當小小的收獲正在悄悄喜悅時,又有幾位懷著和我同樣夢想的年輕人和我走到了一起。我們組建了現在這支「叢林狼樂團」!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會感到孤獨和傷感,因為無論在那裡都有他們的陪伴,我的歌聲再也不會感到無助和蒼涼,因為加入了力量的聲音......
個人簡歷:
1980年8月21日出身於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
1987年----1992年在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小學讀小學
1992年----1994年在陝西省延川縣永坪中學讀初中
1994年----1996年在陝西省延川縣就讀高中
1996年----1999年在江蘇省南京市六合縣86923部隊82分隊服役
2000年----今在延安煉油廠電氣車間工作
演藝簡歷:
1997年在部隊開始學習吉他,
1999年退伍後在酒吧跑場,
2000年轉學電吉他並組建自己的第一支搖滾樂隊-「918樂隊」
2002年曾榮獲「延安市地稅杯青年歌手大獎賽」第二名
2002年8月受延安電視台文藝部邀請製作個人專訪。
2003年7月受延安電視台文藝部邀請製作樂隊專訪。
2004年曾用原創歌曲《秋日戀雨》榮獲「中國大學生校園歌手大獎賽」
陝西賽區二等獎。同年前往北京參加決賽榮獲三等獎。
2005年受西安電台邀請做客『西安交通音樂廣播』 並推廣作品《風花碧草》
2005年9月「TOM」網全國巡演代表陝西在西安雁塔北廣場與劉嘉亮、劉剛等同台演出。
2005年底被陝西古城熱線評為年度最佳原創歌手獎。
2006年5月原創歌曲《西藏之愛情》連續4周打入中國原創音樂榜前6位。
2007年6月樂團成功舉辦了專場演唱會!
2007年底參加了「魅力延安」春節聯歡晚會
2008年2月接受延安電視台相約星期天欄目組的專訪。
2008年4月參加陝西省職工文藝調演獲得音樂組二等獎,馮曉榮原創作品《二後生》獲最佳原創作品獎。
2008年5月參加共青團延安市委、延安電視台舉辦的《第十二屆延安市十大傑出青年》頒獎晚會。
〖王二妮〗
王二妮小檔案:
王二妮,1985年生於陝北安塞縣,
1999年畢業於榆林百花藝術學校,現為安塞縣民間藝術團主要演員。
1999年獲延安青年歌手大獎賽一等獎。
2000年獲陝西省MTV大獎賽三等獎。
2001年獲21世紀首屆全國農民歌手大獎賽一等獎。
2002年在陝西省第三屆藝術節上領唱《三十里鋪》,獲一等獎。
2004年獲第十界全國推新人大賽優等獎、安塞縣 「新秀杯」第三屆陝北民歌大賽「特殊貢獻獎」。參加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回延安》節目的演出。
2005年被授予第一屆安塞縣「十佳青年」稱號。
曾在電影《信天游》,電視音樂片《走西口》中擔任主唱。
近年來隨劇團到德國、泰國出訪演出,多次在北京、上海、香港、廣西、山東、山西等地參加文化演出等活
B. 陝北高原的概況
陝北民歌——黃土高原民俗風情的畫卷
在陝北,人們的喜、怒、哀、樂哪一種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來表達。無論是站莊重山峻嶺之巔,還是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進在一馬平川的大路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悠揚歌聲。這就是陝北民歌。
「女人們憂愁哭鼻子,男人們憂愁唱曲子。」實際上,陝北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民歌。黃土高原上,即有婆姨們如位如訴的低婉吟唱,又有後生們的「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回盪。陝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陝北民歌種類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調、攬工調、酒歌、秧歌、勞動號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陝北套曲、二人台、風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調等,以小調和信天游為主。
小調,以敘事為主,一般都有場景,有人物,有故事情節,還有細節描寫。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攬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較長的敘事體民歌。
信大游 (在與內蒙古接壤的地區叫「順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帶叫「山曲」)是廣泛流行於陝北的一種民歌,篇幅比較短小,是即興創作的產物,可以根據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們下地幹活,上山放羊,進林子砍柴,趕毛驢拉煤炭,心行所感,便放開嗓子歌唱起來。它語言質朴,節奏明顯,韻腳多變,一般為兩句體結構,上下句押韻,不隔句押韻,以 7字句或 10字句為基礎,上句主比興或寫景狀物,下句多主點意,虛實結合,曲調悠揚高亢,粗擴奔放,節奏鮮明,韻腳和諧,抒情色彩濃。充分體現了陝北人的豪放性格。它兩句一段,段與段之間可分可合,也可獨立為一首,類似「散曲」。
歌舞曲,主要是指秧歌活動中的各種演唱形式,如船曲、燈曲、拜年調(又稱大套高蹺)等。這類作品多為即興之作,有些形式在長期的演唱活動中已形成相對固定的程式,演唱時只須把要唱的內容臨時加進去即可,演唱時以一領眾合為主。
榆林小曲是流傳於榆林城內的一種民歌形式。可分為兩類:一類與小調差不多,只是曲譜有所不同;另一類以反映城市生活、閨怨情思、香樓哀怨的內容為主,市井味足,語言也文縐縐的。在演唱形式上,一般採用坐唱、聯唱的形式,有音樂間奏,有領唱,有合唱,段落分明,情緒起伏大。
二人台是流傳於神木、府谷一帶的一種民歌形式,顧名思義,是一種以角色為主的演唱形式,角色限於兩個人,一男一女,一般是扮演一夫一妻,角色為秧歌中的裝扮,在秧歌活動中演唱,與晉西北、內榮古一帶流行的二人台大同小異,是民歌、民間舞蹈和民間小戲三類形式的結合體,有戲劇味。
陝北民歌反秧社會生活內容十分豐富。現在所流行的陝北民歌,大部分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40年代,既有反映社會變革的內容,也有「長工歌」的內容,反映陝北人民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的反抗,特別是革命歷史民歌,是一批珍貴的革命歷史資料。像著名的《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在8000餘首陝北民歌中,這類作品畢竟是少數。多數作品反映的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例如:小媳婦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親,出門人思念家鄉,年輕人談情說愛,夫妻吵嘴逗趣等。還有,石匠們用歌聲來裝飾那單調的石錘聲;農民們用歌聲來驅逐寂寞和忱愁;趕牲靈的人將那悠揚的歌聲灑滿崎嶇的羊腸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婦用歌聲傾葉心中哀怨。這些基本上是抒發感情的。此外,陝北人還用民歌形式來為日常生活服務:貨郎用歌聲來叫賣,農民用歌盧來祈雨,逢年過節時用歌來慶祝、娛樂,男婚女嫁用歌來舉行儀式,喝酒時用酒歌來猜拳,用歌來進述歷史故事,用歌來搞社交,用歌來記敘重大歷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談情說愛,用歌來記敘新人新事,甚至上墳哭靈也以歌代哭,乃至丑聞千里,以歌傳之;奇人怪事,以歌頌之。
在8000首陝北民歌中,反映愛情生活、婚姻問題,或與這個內容有關的作品,佔全部民歌的80%。被譽為勞動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幾乎全是這個內容,因此,信天游又被說成是「愛的海洋」。
陝北人平時最愛唱的民歌是情歌。舊社會青年男女戀愛、婚姻不能自主,他們只好用歌聲來表達對封建婚姻的不滿和對愛情的追求。由於自然條件等原因,從前陝北經濟落後,農民生活艱苦,男人成群結伙到外省給人攬工,即「走西口」。丈夫臨走之前,妻子多方叮嚀,娓娓動聽,情意綿綿,抒情色彩極濃。請看膾炙人口的《走西口》:
走路你走大路,
莫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兒多,拉活解憂愁。
拉活解憂愁。
住店你住大店,
不要住小店。
小店裡賊娃子多,
操心把你偷。
睡覺你睡中間,
不要睡兩邊。
操心那挖牆賊,
控到你跟前。
喝水你喝長流水,
不要喝泉水。
泉水裡蛇擺尾,
操心喝壞你。
吃煙你自打火,
不要和人家對火。
梢林里綠林響馬,
操心那蒙汗葯。
「走西口」的人一去經年不回,家裡的妻子想起丈夫時,或手搖紡車,邊搖邊唱,或立於門前,低吟淺唱,抒發他們對遠方親人的眷戀之情:
豌豆開花一點紅,
拿針縫衣想哥哥。
想哥哥想得見不上面,
口含冰糖也像苦黃連。
大河沒水養不住魚,
妹子離不開哥哥你。
一對百靈子鑽天飛,
多會兒盼得見上你。
同是反映當地婚俗的陝北民歌,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點。如《蘭花花》、《大女子要漢》和《我給你尋個好婆家》等3首歌對嫁娶方式均有描寫,但因時代不同,嫁娶的方式也不同。《蘭花花》中是古老的傳統的嫁娶方式,買賣婚姻,新媳婦過門要坐轎,還有「三班子吹來兩班子打」。到了《大女於要漢》時代,反封建的思想情緒已形成一股潮流,「大女子」敢說敢幹,敢於向父母提出要求出嫁,婚禮也簡單化了,騎馬代替了坐花轎。而在《給你尋一個好婆家》這首歌里,女主人公已是「自己的主意自己拿」,嫁娶方式也不是頭上蒙蓋頭,腳上穿綉鞋,而是「騎著馬,戴著花」,和新郎「說說笑笑進婆家」。
陝北民歌貼近生活,反映生活真實,感情色彩濃,情歌尤其這樣。《想你實想你》中的主人公是位未出閣的大姑娘,其中有一段是這樣抒發她的感情的:
想你想你實想你,
渾身上下都想你;
頭發梢梢想你呀,
紅毛線頭繩難掙呀;
腦瓜皮皮想你呀;
榆林梳子難梳呀;
眼睫毛毛想你呀,
白天黑夜難閉呀;
眼睛仁仁想你呀,
淚水顆顆難收呀;
舌頭尖尖想你呀,
酸甜苦辣難嘗呀;
……
如果說只是人物內在思想感情的揭示,那麼這首信天游《拉手手》卻是人物行為動作的描寫:
你要拉我的手,
我要親你的口,
拉手手,親口口,
咱二人疙嶗里走。
歌子四句,通俗易懂,男女主人公雖然大大咧咧,但動作自然,情緒輕松,可謂是陝北的一首絕唱。
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原因,陝北經濟落後,文化不發達,加之人口稀疏,居住分散,因而,封建意識對這里的統治,相對來說比較薄弱。一些邊遠山區從前曾流傳過《三大怪》的民謠:「沙子打牆牆不倒,婆姨嫁漢漢不惱,嫖客跳牆狗不咬」。可見陝北思想意識之一斑。
20世紀70年代以前,陝北一些地方因沒人會寫字,逢年過節只好用碗底蘸墨在紅紙條上扣圈以代替對聯,當地人稱為「扣對聯」。在某些農村,即使有人能寫出來,也沒人認識它,寫了又有何益?解放前,在陝北農民眼裡,黑圈和黑字是沒有什麼區別的。長期以來,農民沒有什麼文化娛樂生活,即使偶爾看一回小戲,他們也不叫看戲,而叫「看紅火」(熱鬧)。他們只好靠自己的歌喉去誦物誦事,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於是陝北民歌,便應運而生。這是一種既易於掌握,也易於流傳的文藝娛樂形式。久而久之,民歌便逐漸形成不同的相對穩定的體裁和形式,如上面提到的小調、信天游、祈雨調、酒麴、勞動號子、神官調等。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的變化,每一體裁和形式也隨之發展和變化。例如,著名的《東方紅》這首歌,就是從一首純粹的情歌,發展為歌頌黨的領袖的頌歌。最早傳統民歌《誰也不能賣良心》原歌詞是:
煤油燈,明又明,
紅豆角角雙抽筋。
紅豆角角雙抽筋呼咳喲,
誰也不能賣良心。
這是一首情歌,在此基礎上改填新飼,又成了 《騎白馬》:
蕎麥花,紅登登,
咱二人為朋友為個甚?
三哥哥當了八路軍,
一心去打日本。
……
騎白馬,挎洋槍,
三哥哥吃了八路軍的糧,
有心回家看姑娘,
打日本顧不上。
在《騎白馬》這首歌的曲調上填新歌詞又成了《移民歌》:
山川秀,天地平,
毛主席領導陝甘寧。
迎接移民開梢林呼兒咳喲,
邊區遍地是黃金。
……
1943年,民間歌手李有源創作了《移民歌》的第一段:
太陽升,
東方紅,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他為人民謀生存,
……
不久,佳縣移民隊在向延安進發的路上,擔任移民隊副隊長的李增正(李有源的侄子)唱起了這首歌,接著移民們你一句我一句地湊了一路,終於創作了這首 《移民歌》。後來在《移民歌》的基礎上,又改為《東方紅》。
陝北民歌在陝北廣泛流傳,一般陝北人或多或少都能唱幾首,田間地頭勞作時,行路時,均可聽到歌聲。農閑休息,茶餘飯後,人們常聚在一起輪番演唱。除了這種日常生活中群眾自然流傳外,還有兩種流傳方式:一是民間歌手和藝人們的流傳;二是一些風俗活動中集體或個人的流傳。如「過事情」、迎送嫁娶、祭奠、祈時、秧歌等活動,都得唱歌。又如《迎親歌》中就有「落腳歌」、「走紅氈」、「拜天地」、「撒帳」、「上頭歌」、「送兒女歌」等。 油糕
由軟米、大棗精製而成,經植物油炸後,其味清香細膩、香甜可口。
錢錢飯
這本是陝北缺糧人家的一種度荒飯,多和米糠、秕谷同煮,藉以充飢。而現在已成為粗糧細做的風味飲食。其做法為,將黑豆經水浸泡膨脹,放在石碾上碾壓成片,形如銅錢,故人稱「錢錢飯」。 煮時按豆錢二成米八成對摻起來,逐次下鍋,等豆錢半熟時,再放入小米。當豆錢漂浮於粥面上時就可以食用了。錢錢飯粘糊爽口,香濃味美,尤其是寒冬里,喝一碗錢錢飯驅寒保暖,愜意極了。據說貂蟬就是常吃錢錢飯才變得美艷動人的。
涼粉
由純天然植物綠豆或蕎麥加工而成,清爽可口,酸、辣、香味具全,具有清熱解毒,消暑止渴之效。
煎餅
由精製蕎麥糝加工而成,可與豆腐乾、熱豆腐、各種炒菜相配,食用方法多樣,涼爽味鮮,口感舒適,有減脂抗癌之功效,是一年四季均可食用的最佳食品。
蕎面
由精製蕎麥製作成粉條狀,與陝北羊腥湯相配食用,味道鮮美可口,有減脂降壓的功效。
羊雜碎
由羊的頭、蹄、血、肝、心、腸、肚、肺等燴制而成,有很好的滋補效果。
果餡
把麵粉加油和勻,擀成長片,捲起壓窩,包入調好的餡,放入烤爐反復翻烤至熟。特點是酥香甘甜。根據餡的內容,可分作棗果餡、糖果餡、豆沙果餡。
抿節
抿節在陝北方言中讀「抿節兒」,節音兒化,所以也寫作「抿尖」。抿節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麥磨合而成的雜面,將和好的面團放在密布篩孔的特製抿節床上,用手掌抿壓而下,成一寸來長的小節,呈扭曲狀。抿節營養豐富,清淡可口,易於消化吸收。食時,將抿節下鍋煮熟,澆以素湯,湯內有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等,並佐以韭黃、芝麻、辣醬、香菜等,其味清淡可口,帶一股豆香味。此乃陝北麵食中的佼佼者,食者必點之品種。
油饃饃
圓形,環狀,炸熟後,金黃似銅錢,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徵。黃米磨面、細籮,用軟米熬成滾米湯燙面,置熱炕發酵。面發後,攤製成一個個中間有孔的小圓餅,入油鍋炸至紅褐色即可。
洋芋擦擦
取洋芋若干,用擦子擦成寸長的薄片兒,拌入花椒、蔥絲、姜粉、鹽未等,同麵粉攪勻,上鍋蒸熟。食用時,盛入大碗,調入蒜泥、辣面、醬、醋和蔥熗清油,酥綿可口,久吃不厭。
密汁南瓜
用陝北優質八棱南瓜,削皮去籽,平剖兩半,再順天然瓜溝切為若干小瓣,拼復完整,入鍋蒸熟後,澆以糖汁。口感綿軟,香甜怡人。南瓜富含維生素a、c、鈷、鋅等營養元素,對糖尿病及肥胖症有獨特療效。
碗砣
做法是用蕎麥仁加水滲透碾壓,漸漸加水,摻成糊狀,過濾去渣,稠度以掛勺為宜。而後將粉糊盛碗入籠,旺火蒸熟後晾涼,從碗中脫出成,故名碗。
陝北米酒
這種用軟黃米加工成的酒酸甜適口、消膩暖胃,是冬季佐餐的好飲料。賀敬之曾在他的《回延安》詩中贊道:「一口口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足見米酒的引人之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