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的舞
㈠ 荷花舞是什麼舞種
荷花舞是中國傳統民間舞蹈的一種,它在中國西北地區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有著深厚的根基。這里不僅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也是周代文化的傳承之地。
荷花舞的起源與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緊密相連。周代的農耕習俗和文化傳統為荷花舞的誕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種舞蹈不僅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還成為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慶陽市西峰區因其豐富的荷花舞文化而聞名。享譽世界的「荷花舞」就發源於此,它不僅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還被收錄進了《20世紀中國民族舞蹈經典》中。因此,中國民俗學會特別授予慶陽市西峰區「荷花舞之鄉」的美譽。
荷花舞不僅是一種舞蹈藝術形式,更是當地民眾精神生活的體現。它通過優美的舞姿和動人的旋律,展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每到荷花盛開的季節,這里的人們便會聚集在一起,通過荷花舞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
荷花舞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了無數舞者的關注。它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通過這種舞蹈,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
荷花舞不僅僅是一種舞蹈,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承載著慶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荷花舞,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感受那份來自古老土地的深情。
㈡ 荷花舞首演時間
荷花舞首演時間是1953年。
《荷花舞》舞蹈取材於流傳在隴東、陝北的民間舞「荷花燈」。曾有劉熾等藝術家對其進行過加工,1953年,戴愛蓮首演以高超的編舞技法進行了再創造,以比興的手法,表現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以「盛開的荷花」象徵欣欣向榮的祖國。舞蹈形象鮮明、動作流暢、結構凝煉,於簡潔中見功力。
《荷花舞》歌詞:
萬里無雲好晴天。
啊看那荷花在水面。
千萬朵花兒數著它好。
人人見了心喜歡。
千萬朵花兒數著它好。
人人見了心喜歡。
荷花朵朵放光彩。
微風輕輕迎面吹來。
荷花點頭笑顏開。
啊烏烏青紗頭上戴。
微風輕輕迎面吹來。
荷花點頭笑顏開。
㈢ 舞蹈《詠荷》的作品介紹
碧綠的荷葉,嬌嫩抄的荷花,映襲襯著妙齡少女俏麗的臉龐的,荷葉羅裙,相互交映,組成了一幅美好和諧的畫面,請欣賞由陳依盈、湯邁同學帶來的漢族雙人舞《詠荷》。
《詠荷》融合了多種舞蹈元素,風格飄逸,以古典舞的韻味、優美輕盈的舞姿、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把古典民族舞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3)荷花的舞擴展閱讀
詠荷舞的創作來自於《采蓮曲》唐王昌齡
采蓮姑娘的綢裙子綠得如同荷葉一般,鮮艷的荷花正迎著姑娘的臉龐盛開。采蓮姑娘掩映在盛開的荷塘中時隱時現,直到聽見了《采蓮曲》的歌聲,才知道她們正忙著采蓮。這首詩重要寫采蓮姑娘的俏麗容貌
亭亭玉立的碧綠荷葉和妙齡少女的綠色羅裙融為一體,嬌嫩的荷花映襯著少女俏麗的臉龐。荷葉和羅裙,荷花和面龐相互烘托,交相輝映,共同組成了一幅美好和諧的圖畫。這里寫采蓮少女的衣著容貌,色彩鮮艷而不庸俗,洋溢著濃重的生活力息。
後兩句寫動景,由於荷葉和羅裙、荷花和人面融為一體,所以采蓮姑娘稍微一動就不見了蹤影,直到聽見歌聲才知道她們在荷塘中采蓮。
㈣ 荷花舞是根據哪個民間舞創作而來的
分類: 文化/藝術 >> 舞蹈
問題描述:
謝謝指教!!!!!
解析:
,《荷花舞》的原始素材來自隴東。隴東民間秧歌表演中有一種「小場子」,名叫
「走花燈」(也叫「蓮花燈」)。民間的「走花燈」主要由兒童扮演。表演時,兒童踩
在荷葉狀的盤子上,由一老者領隊指揮,邊舞邊唱。所唱的多是民間秧歌時調,內容以
祈祝風調雨順和吉祥納福為主。戴愛蓮憑著長期對民間藝術的學習和研究,加上她獨到
的藝術眼光,在對民間「走花燈」的動作風格、形式特點、情緒基調等做了比較深入的
分析和研究之後,三易其稿,幾度修改。最後定稿的《荷花舞》,無論是主題、人物還
是結構、動作語言,都與民間「走花燈」有了很大的不同。戴先生把兒童的「走花燈」
改為女子群舞,把領隊指揮的老人換成女子領舞「白荷」;在舞蹈語匯和手法上,主要
採用傳統的「圓場」碎步和大調度隊形變化,以表現群荷在水面上飄動的流暢感和自由
感;在藝術處理上,更是調動各種手段,從人物造型到動作設計,從舞蹈的空間構圖到
舞蹈的行進線路等,多方面強化領舞「白荷」與群荷的對比與呼應,於統一中追求著變
化和豐富。《荷花舞》高潔的意境,秀美的色彩,如畫的構圖和渾然天成流暢之至的舞
蹈,自它誕生之始便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在「文革」以後再度復排上演時,《荷花舞》
依然嫵媚動人,光彩如初。
㈤ 荷花舞的編導是誰
當時中央戲劇學院很快就組成了《荷花舞》的創作組,由院領導李伯釗總負責,劉熾、劉行、喬谷三人負責舞蹈的音樂創作,程若負責作詞,戴愛蓮、馬祥麟、劉熾負責舞蹈的編排。舞蹈的基本素材採用的是流傳在隴東、陝北一帶的秧歌舞中的小場子「蓮花燈」,又名「走花燈」。在舞台上表演者穿著具有唐朝風格的長裙,裙下墜著荷葉盤,也叫「蓮花盤」。
對荷花舞的介紹
荷花舞是中國民間舞蹈之一,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是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遺俗和農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間荷花舞文化的歷史人文環境,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享譽世界舞台、載入《20世紀中國民族舞蹈經典》的「荷花舞」就源千這里,慶陽也因此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荷花舞之鄉」。
㈥ 荷花舞的由來
「荷花舞」原名「雲朵子」、「地遊子」,又稱「地飄兒」、「雲影子」、「地雲回子」等,隨著歷史答的變遷也叫「跑花燈」、「蓮花燈」、「荷花舞」。源於周族的賽社祭祀活動,在巫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一種「乞雨」的巫神活動。西峰區內廟宇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廟會或春節時,社火隊都排演「雲朵子」。它是民間社火中長期保留的娛樂節目。
荷花舞集曲藝、音樂、紙扎、民間美術於一體,從「雲朵子」、「雲影子」、「蓮花燈」等民俗觀念醞釀成的漢族民間舞蹈,不僅僅是西峰區域歷史,也是中國農耕文化源頭地的歷史遺存,也是中國農業文明在漢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產物。它的特徵是道具別致,由雲盤、雲朵、油燈、蓮花構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極強,反映了周代農耕活動的文化內容。雲盤象徵甘霖,雲朵象徵四海太平,油燈象徵五穀豐登,蓮花象徵祥和潤澤。由此構成的意念來自周代祭祀中的賽社活動,象徵遠古農耕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存的企盼,期冀風調雨順,太平盛世的民間觀念。
㈦ 荷花舞的傳統
荷花舞的隊形有龍擺尾、燕穿梭、十字套的隊形變化,它的藝術價值是壯觀中寓柔雅,輕捷中有平穩,所以又稱「地飄兒」、「地遊子」,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僅表現了農耕民族對主宰降雨的龍的崇拜,以燕子的穿梭寓意生機和甘霖普降及剪子股的十字花套隊形表示太平,表達漢民族文化的心態和靈魂的舞蹈創造,是地方傳統文化對遠古龍、鳳文化的傳承,是中國古文化對地方民俗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