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擬古決絕詞諫友
❶ 《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 柬友》譯文
前世有緣,今生相逢,依稀當初,恍然如夢。初次相逢,一見傾心,美麗邂逅,浪漫溫馨,淺淺一笑,情愫於心。表情達意,心有靈犀,感覺美好,如花初綻,真誠清純,如水透明。相處和諧,情投意合,牽掛久久,思念深深,難忘甜蜜,銘刻於心。浮生若斯,真情如是,情生情死,乃情之至。初遇情結,難以釋懷,月明之夜,春風輕送,心扉吹動,塵封往事,歷歷在心,甜美重現,流淌夢中。日久生變,心有嫌隙,時光飛逝,真情難留。誤會猜測,流言蜚語,瑣碎雜事,爭吵不休,情感漸淡,距離愈遠,驀然回首,背影已遠,留戀依稀,憂傷美麗,已成過去,定格回憶。如今變心,差強人願,借口卻是:情人之心,本來易變,思想當初,珍惜緣分,情深不移,何能如此,揮手遠去,讓人痛惜?遙想當年,明皇貴妃,真誠相愛,悱惻纏綿,七夕節上,長生殿中,對天盟誓,生死相隨,深情繾綣,千古流傳。安史之亂,明皇蒙難,攜同太真,倉皇離京,顛沛流離,歷經磨難。行之馬嵬,軍士嘩變,聲討貴妃,以平民怨。明皇無奈,被迫賜死,貴妃明義,以死報情。香魂一縷,悠悠而去,兩情別離,肝腸寸斷,痛徹於心,悔恨不已。山水一程,蜀道難行,塊壘於心,憤恨難平。冷風凄雨,鵑啼猿鳴,夜深人靜,雨灑幽窗,銅鈴聲聲,傷心欲絕,痛不欲生,紅塵碧海,恩愛痴情,悲歡離合,相思成夢。明皇情深,令人感嘆,擇婿如斯,夫復何求?即便殉情,心又何怨?情路坎坷,命運多舛,始亂終棄,薄情寡義,心緒難平,唏噓慨嘆。
❷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是詩還是詞
有的版本這首詞叫做【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柬友】,不管是木蘭花,還是木蘭花令,都已經指明了這首詞的性質,這是一首詞,詞牌名是木蘭花,又名木蘭花令,
木蘭花這個詞牌比較特殊,一般而言宋詞的句式長短不一,又叫長短句,可是木蘭花這個詞牌基本的形制是七言八句,跟七律的形式有點像,不過從平仄格律的細微處以及句式的風格來看,都是符合詞的特點,所謂詩庄詞媚曲俗是也。詞這種文學體裁本來就是從格律詩發展而來的,形式上與律詩有點相像也是無可厚非的。
1、
從格律的細微處來說,七律的韻腳只有在第一句和偶數句才會押韻,而木蘭花在第五句也押韻,這是七律絕對沒有的,而且律詩多數壓平韻,仄聲韻的律詩不是沒有,但所佔的比例很小。木蘭花令是壓仄韻的。
2、
還有,律詩要遵守粘對的規則,也就是每一聯的出句要和上一聯的對句起句相同,也就是說,卻道故心人易變,這一句是仄起句式,按照律詩的規則下句應該是仄起,可是,驪[lí]山語罷清宵半,這一句是平起,如果是律詩的話,這種格式叫做折腰體,屬於一種違反格律但是勉強承認的律詩,如果是嚴格符合律詩格律的句子,驪[lí]山語罷清宵半,,這一句的格律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比如是語罷驪山春夜半,這才是符合律詩規定的句子。
3、
還有一點,如果是律詩,中間兩聯,應該是嚴格對仗的,而這首木蘭花令中間兩聯,也就是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顯然是不對仗的。
詞譜
木蘭花令,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太和正音譜》注「高平調」。按《花間集》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其七字八句者為《玉樓春》體,《木蘭花》則韋詞、毛詞、魏詞共三體,從無與《玉樓春》同者。自《尊前集》誤刻以後,宋詞相沿,律多混填。柳永《樂章集》入「仙呂調」,雙調小令。全詞共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韻。
詞牌格律
對照例詞:【宋】蘇軾《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上片)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下片)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1]
❸ 納蘭容若《木蘭詞 擬古決絕詞柬友
納蘭容若《木蘭詞 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注釋】
人生若只如初見:意思是說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
何事秋風悲畫扇: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意思是說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故人,指情人。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倖,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謂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意思是縱死而分離,也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
連起來就是: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的甜蜜,那樣的溫馨,那樣的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❹ 如何賞析納蘭性德的《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戀人之間如果能像剛戀愛的時候那樣。剛開始總是海誓山盟、卿卿我我的。如果總能這樣,就不會出現時間長了,感情淡了,甚至變心負心(秋扇見捐)的情況了。一二句是一體的,這兩句容易理解。
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開始時相親相愛,後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這兩句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故人如何理解,應該說理解成戀人、情人也不算錯,但按字面的解釋就有問題。前一句意思我理解是相戀了很久的愛人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就這么就變了,幾許無奈、幾許悲哀)。後一句的理解問題最多,我理解成:反而說情人間相處得久了,感覺無聊了,就不由得容易變心了。重點是這兩句中的故人的故如何理解,只解釋成戀人、情人還不夠吧。
《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 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將楊玉環賜死。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理解成李楊二人當初發願立誓,後來雖然一方為一方而死,也不生怨。 比喻感情忠貞,至死不渝。
何如:怎麼樣?理解成比較好象不合適。薄倖:這里未必是否定批判,古書中的此詞多是愛語,相當於現在的「冤家」。當初的誓言就這么算了。引用七夕長生殿的典故,譴責薄倖郎雖然當日也曾訂下海誓山盟,如今卻背情棄義!
這里的柬友應該是寫給一位朋友,根據納蘭的性格和詞風,這首詩恐怕是為安慰一位失戀的朋友所做,當然失戀的應該是個男性,這里是從女性的角度寫一首詞來安慰朋友。最後兩句明寫女子遭遺棄後的抱怨,暗寫當初兩人山盟海誓,而女子如今負心。當然最大的可能是當初兩人訂有私情,而後來女方迫於某壓力,不得不另嫁他人,而男方無法接受,所以作者勸他,寬慰朋友接受現實,並引用典故說明感情的事自古如此,要多想開些。
❺ 古詩品讀 《木蘭辭 擬古決絕詞柬友》
《木蘭花 擬古絕決詞諫友》
作者:納蘭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
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
夜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兒,
比翼連枝當日願。
該詞大意為:
人生如果只像剛剛相識那樣,又怎麼會有今日的相離相棄(秋扇見捐)呢?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卻說情人之間本來就容易變心。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生死相隔,也沒有一絲怨恨。怎麼能比得上唐明皇呢,縱死分離,至少曾經有過「比翼連枝」的誓言。
納蘭以一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負心的錦衣郎,起句極為新奇,本來兩情相悅,恨不能朝朝暮暮,然而如若知道遲早分離,倒不如保持「初見」時的那種若即若離的美好。然後描繪變心人往往指責滿懷痴情卻被無端拋棄的一方先變心,失戀女子的愛恨情殤可見一斑。最後引用七夕長生殿的典故,譴責薄情郎雖然當初也曾訂下山盟海誓,如今卻背棄情義。…
納蘭詞總是給人一種蒼涼的凄美。該闕詞僅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就足以讓人感慨萬千,安意如在講到這里的時候,非常高度地評價了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後面的話其實是可以省去不看的。其他七句,是為了迎合這個詞牌而存在的。而這一句是泄露的天機,在浩瀚如煙的詞海里,也是獨絕的存在。實在難找到可以和這句話相比肩的句子。用力去想,好像也只有元好問的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勉強可以相當。」安意如和納蘭確實是一對跨時空的情侶,令人好生羨慕!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很多相遇相知的故事,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張愛玲也曾說過:「於千萬人中遇見你所遇見的,於千萬年之間,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好趕上了。」…所以,相遇本身就是一種緣,一種大造化!
初見總是伴隨著驚艷,傾情,往往有深入人心窩的美感與震撼。初見,像春天初放之花,芬芳而溫馨,自然而純真,於是,或相知或相守或回憶,美妙彌漫生命…
人生如初見,當時間靜靜流逝,當世事如輪輾過我們的心房,我們還能保持著初見時的激情與真摯,那該是多麼美好,多麼令人嚮往的一種境界啊!
但是,一個「若」字,將所有的意境全部打破,原來這種亘古不變,恆久如初的感情只是一種假設,只是歷經滄桑後的人心中的一個美麗而又沉重的夢幻與希冀。世事如輪,人心易變,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再也沒有了那初見時朦朧的美。「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美妙已經湮沒在了那荒蕪人煙的弋壁。就連《詩經》中的愛情也經不起時間的沖刷,「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多麼深情,多麼熾熱的愛情誓言啊!可是最後也免不了「及爾偕老,老使我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悲涼。初見的傾心隨著時光流逝而風化,隨歲月蒼老而銹跡斑斑…
故事往往都以凄慘的結局而告終。長信宮中的班婕妤,縱使淚水滴破臉頰,也改不了秋扇見捐的命運;馬嵬坡上,三郎賜死了楊玉環,背叛了曾經「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於是樂天才會有「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嘆息。
「愛情用來遺忘,感情用來摧殘,忠誠用來背叛,在時之洪流中起落,人心常常經不住世事熬煮」安意如說。
他立在殘陽梳窗之下,看落葉蕭蕭,是西風又來過?翻起他心中沉睡的記憶…這一切的一切,都不得不讓人感嘆:情到濃時情轉薄!往事不勝思吶!
或許只有於若即若離之間,才能透出初見的朦朧;或許只有邂逅,才能創造出最美好的境界;或許只有在夢境,才能回眸又見春山翠,婉爾一笑寄真情~
❻ 納蘭性德《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 柬友》 什麼意思
一、於在春《清詞百首》:「題目寫明:模仿古代的《決絕詞》,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斷絕關系的堅決表態。這里用漢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楊玉環的典故來擬寫古詞。雖說意在『決絕』,還是一腔怨情,這就更加深婉動人。」 二、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決絕意謂決裂,指男女情變,斷絕關系。唐元稹曾用樂府歌行體,摹擬一女子的口吻,作《古決絕詞》。容若此作題為『擬古決絕詞柬友 』,也以女子的聲口出之。其意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交友之道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一般認為: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等。這里的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詞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纏綿。汪刻本於詞題「擬古決絕詞」後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論,則這「閨怨」便是一種假託了,這怨情的背後,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無非借閨怨作隱約的表達罷了。故有人以為此篇是別有隱情,無非是借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那負心的錦衣郎的。 這里的柬友應該是寫給一位朋友,根據納蘭的性格和詞風,這首詩恐怕是為安慰一位失戀的朋友所做,當然失戀的應該是個男性,這里是從女性的角度寫一首詞來安慰朋友。最後兩句明寫女子遭遺棄後的抱怨,暗寫當初兩人山盟海誓,而女子如今負心。當然最大的可能是當初兩人訂有私情,而後來女方迫於某壓力,不得不另嫁他人,而男方無法接受,所以作者勸他,寬慰朋友接受現實,並引用典故說明感情的事自古如此,要多想開些。
好像也有人說他是和友人斷絕關系的。。。
你可以看看蘇櫻的《納蘭容若詞傳》有寫到過這首詩,賞析得不錯。
❼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詩詞大意
木蘭花來·擬古決絕詞自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此詞描寫了一個為情所傷的女子和傷害她的男子堅決分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棄以及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的典故,通過「秋扇」、「驪山語」、「雨霖鈴」、「比翼連枝」這些意象,營造了一種幽怨、凄楚、悲涼的意境,抒寫了女子被男子拋棄的幽怨之情。
❽ 納蘭性德《木蘭詞 擬古決絕詞柬友》的翻譯
木蘭詞·擬古來決絕詞柬自友
朝代:清代
作者:納蘭性德
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一作: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一作:淚雨零 / 夜雨霖)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譯文
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
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❾ 納蘭性德《木蘭辭 擬古決絕詞柬友》賞析
《木蘭辭·擬古決絕詞柬友》納蘭性德詞作賞析
【原文】
《木蘭辭 擬古決絕詞柬友》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通本做「雨罷」。娛園本做「語罷」。)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該詩被收錄於《飲水詞》
【注釋】
①人生句:意思是說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那樣地(的)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
②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 》,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③等閑二句:意思是說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驪山二句:《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 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參見《浣溪沙》(鳳髻拋殘秋草生)「講解」。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倖,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謂 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意思是縱死而分離,也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亦可通。
【講解】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始見《花間集》韋庄詞。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但《太和正音譜》謂:《花間集》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其七字八句者為《玉樓春》體。故本首是為此體,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則皆押仄聲韻。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等。這里的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詞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纏綿。汪刻本於詞題「擬古決絕詞」後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論,則這「閨怨」便是一種假託了,這怨情的背後,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無非借閨怨作隱約的表達罷了。故有人以為此篇是別有隱情,無非是借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那負心的錦衣郎的。
【點評】
一、於在春《清詞百首》:「題目寫明:模仿古代的《決絕詞》,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斷絕關系的堅決表態。這里用漢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楊玉環的典故來擬寫古詞。雖說意在『決絕』,還是一腔怨情,這就更加深婉動人。」(1984 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
二、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決絕意謂決裂,指男女情變,斷絕關系。唐元稹曾用樂府歌行體,摹擬一女子的口吻,作《古決絕詞》。容若此作題為『擬古決絕詞柬友 』,也以女子的聲口出之。其意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交友之道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❿ 納蘭的:《木蘭詞 擬古決絕詞柬友》 是寫給誰的什麼意思
「何事秋風悲畫扇」「驪山語罷清宵半」分別用了班婕妤和楊貴妃的典故
這首詞回大意上是想表達對曾經的美好回答憶的眷戀,以及人心易變的幽怨。(個人觀點)
至於寫給誰,有多種說法,有說是寫給初戀女友的,有說是寫給朋友的,各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