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蘭花茶具
A. 青銅器養蘭花
特地查詢了問題相關 供您參考:
蘭花用盆頗多講究。這是養蘭人常常談起的一個話題。一說土燒盆最佳,其特點是透氣性好,可是不好看,時間長了臟兮兮的更不雅觀。而且無機鹽滲出盆外後很難清除,透氣性也隨之變壞,不宜長久使用。有人使用高腳塑料盆,它雖透氣性不佳,但可在盆壁上打孔,一樣有通風透氣之功。只是其盆壁很薄,溫差轉換太快,也算一個不足。講究高雅的多用紫砂盆、瓷釉盆,但也存在透氣性不良之嫌。因蘭花屬高雅花卉,還是以紫砂盆、瓷釉盆為首選。 ii&ckg>]z
一提起紫砂盆、瓷釉盆,人們多擔心透氣不良,造成蘭花爛根。事實證明,養蘭爛不爛根,不在於使用什麼盆,最關鍵的在於用什麼植料。不論什麼植料,絕對不可太細,過細則密不透氣,泥濘不堪,蘭根豈有不爛之理?選擇顆粒狀、疏鬆、透氣、質輕的植料是上策。這種植料透氣性好,含氧率高,理化性也好,絕不會存在積水現象,澆水都是一過性的,即使失誤澆水過量,也不會發生積水爛根的現象。何況,還可以在盆上動動腦筋,增加透氣性。如養蘭所用的瓷釉盆、紫砂盆可以沒有盆底——為了通風透氣,將盆底敲掉。具體做法是;將買來的新盆用小鐵錘一點一點敲掉整個盆底(不僅僅是將排水孔擴大)。動作要輕,不可用力過大過猛,不然會傷害盆體。沒有盆底了,如何裝植料呢?可選用合適的硬塑料板之類的東西,剪成比盆底稍大一點的圓形或方形片,在上面打上許多孔,盡可能地多打,打成篩網狀最為理想。栽蘭時將這個打孔的塑料板放在盆內底部,用來托住植料。這樣既增大透氣性,又不影響盆體的外觀。注意不要用鐵皮、鐵板氧化生銹,極易將孔銹死,失去打孔的價值。栽培時,還應將盆墊高,也是為了通風。當然,使用紫砂盆、瓷釉盆時,掌握適宜的給水量和給水間隔也很重要。這需要在實踐中逐步摸索。比如20~30株一盆的大盆與3~5株一盆的小盆,澆水間隔和澆水量不可等同。根少葉小的春蘭和根系龐大的惠蘭也應區別對待。 !Na@T]J
cY Qm8TR<
所以說只要用的是透氣透水的理想植料,又能把握適時適量澆水的技巧,用什麼盆都是可以的,不必過分計較。 EI)2 c.A
B. 為什麼淘寶上的蘭花姜氏荷有上千元的和幾十元差距太大
你好 有的賣家 是為了信譽 有的賣家信譽起去 就是賣的服務 當然 也不排除是虛假的信息
C. 國寶茶具有哪些以及茶具的介紹
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既有實用價值,又富藝術之美。所以,馳名中外,為歷代飲茶愛好者所青睞。在中國飲茶的發展史上,無論是飲茶習俗,還是茶類加工,都經歷了許多變化。作為飲茶用的專用工具,必然也有一個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主要的茶具種類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為別樹一幟的優秀茶具,明代大為流行。紫砂壺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採用當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由於成陶火溫高,燒結密緻,胎質細膩,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經久使用,還能汲附茶汁,蘊蓄茶味﹔且傳熱不快,不致燙手﹔若熱天盛茶,不易酸餿﹔即使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如有必要,甚至還可直接放在爐灶上煨燉。紫砂茶具還具有造型簡練大方,色調淳樸古雅的特點,外形有似竹結、蓮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銅器形狀的。《桃溪客語》說陽羨(即宜興)瓷壺自明季始盛,上者與金玉等價。可見其名貴。明文震享《長物志》記載: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2.瓷器茶具 我國茶具最早以陶器為主。瓷器發明之後,陶質茶具就逐漸為瓷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1)白瓷茶具:白瓷以景德鎮的瓷器最為著名,其它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的茶具也各具特色。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4年)真宗趙恆下令在浮梁縣昌南鎮建辦御窯,並把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到元代,景德鎮的青花瓷聞名於世,並遠銷國外。(2)青瓷茶具:青瓷茶具晉代開始發展,那時青瓷的主要產地在浙江,最流行的一種叫雞頭流子的有嘴茶壺。宋朝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達到了鼎盛時期,生產各類青瓷器,包括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甌江兩岸盛況空前,群窯林立,煙火相望,運輸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榮的景象。(3)黑瓷茶具:宋代福建鬥茶之風盛行,鬥茶者根據經驗認為建安所產的黑瓷茶盞用來鬥茶最為適宜,因而馳名。宋蔡襄《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這種黑瓷兔毫茶盞,風格獨特,古樸雅緻,而且瓷質厚重,保溫性能較好,故為鬥茶行家所珍愛。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於清代,主要產於福建福州一帶。福州生產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寶砂閃光、金絲瑪瑙、釉變金絲、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銀等品種,特別是創造了紅如寶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藝以後,更加鮮麗奪目,逗人喜愛。 4.玻璃茶具 在現代,玻璃器皿有較大的發展。玻璃質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各異,用途廣泛。玻璃杯泡茶,茶湯的鮮艷色澤,茶葉的細嫩柔軟,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漸舒展等,可以一覽無余,可說是一種動態的藝術欣賞。特別是沖泡各類名茶,茶具晶瑩剔透,杯中輕霧縹緲,澄清碧綠,芽葉朵朵,亭亭玉立,觀之賞心悅目,別有風趣。而且玻璃杯價廉物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玻璃器具的缺點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燙手。 5.金屬茶具 用金、銀、銅、錫等金屬製作的茶具,尤其是錫作為貯茶器具材料有較大的優越性。錫罐多製成小口長頸,蓋為筒狀,比較密封,因此對防潮、防氧化、防光、防異味都有較好的效果。唐代時皇宮飲用顧渚茶,金沙泉,便以銀瓶盛水,直送長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單造價較昂貴,一般老百姓無法使用。 6.竹木茶具 在歷史上,廣大農村,包括產茶區,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價廉物美,經濟實惠,但現代已很少採用。至於用木罐、竹罐裝茶,則仍然隨處可見,特別是作為藝術品的黃陽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種饋贈親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中國歷史上還有用玉石、水晶、瑪瑙等材料製作的茶具,但總的來說,在茶具史上僅居很次要的地位。因為這些器具製作困難,價格高昂,並無多大實用價值,主要作為擺設,用來顯示主人富有而已。
D. 用什麼樣的茶具泡茶最好
如果初學泡茶,或者不喜歡過於細碎繁瑣,可以使用瓷蓋碗泡茶,一個人內喝茶直接用蓋碗品飲,揭蓋容、聞香、嘗味、觀色都很方便。與朋友一起喝茶可以用蓋碗當茶壺泡茶,把茶湯倒入公道杯,再與朋友分飲。
可以說,瓷蓋碗是適合沏泡所有茶的一款茶具。
E. 蘭花瓷茶壺的自述 作文 急急急急急急
有一個很傲氣的茶壺為自己的瓷感到驕傲,為自己的長嘴巴驕傲,為自己的寬把手驕
傲。他前後都有點東西;前邊是壺嘴,後邊是把手,他總是講這個。可是他總不提他的蓋
子,原來蓋子被摔碎過,是粘起來的,算是缺點,而一個人是不樂於談自己的缺點的。可是
別的東西卻是要說的。杯子、奶油罐和糖罐,整套茶具記得茶壺蓋的脆弱當然比記得他漂亮
的壺嘴和講究的把手要清楚得多。茶壺很明白這一點。「我知道他們!」他在心裡說,「我
當然也知道我的缺點,而且我也承認,這裡面有我的虛心、我的謙讓。缺點我們都是有的,
但大家也有自己的天賦。杯子有把,糖罐有蓋,我既有把又有蓋,前面還有一個他們決不會
有的東西。我有一個嘴巴,它使我成了茶桌上的皇後。糖罐和奶油罐負有責任,是增加美味
的女僕,而我是付出者,是女主人。我把幸福分給人類中的口渴者。在我的體內,中國茶葉
泡在滾開的毫無味道的水中。」
這些都是茶壺在他血氣方剛的青年時代說的。他立在擺好茶具的桌上,一隻最纖秀的手
把他揭開。不過長著最纖秀的手的人卻很笨拙,茶壺掉了下去,壺嘴折了,壺把斷了,蓋子
就不值一提了,關於他已經講得夠多的了。茶壺暈乎乎地躺在地上,沸水從裡面流了出來,
他摔的這一跤是很重的,最糟的是,他們笑他,而不是笑那笨拙的手。
「這事我會永遠記住的!」茶壺後來在談到自己的生活經歷時說。「我被人稱為殘廢,
被人擱到了旮旯里。後來當一位老婦人來要飯的時候,又被送給了她。我淪入貧寒,站在那
里不知所措,里外都如此。不過,就在我這樣站立的時候,我的生活開始好轉。可是,我原
來是那樣,現在卻變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樣。我的身體裡面裝進了土,對一個茶壺來說,就
是被埋掉了。不過,土裡放了一個球莖。誰放的,誰給的,我不知道。但不容置疑的是,它
代替了中國茶葉和滾開的水,代替了被摔斷的把兒和嘴兒。球莖躺在土裡,躺在我身體里。
它成了我的心臟,我的活心臟。我以前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心臟。我有了生命,有了力量,有
了精神。脈搏跳動起來了,球莖發了芽,很快就有思想有感覺了。它開放出花,我看到了
它,我扶持著它,在它的美貌中我忘卻了自己。為別人忘掉自己是幸福的!它沒有感謝我,
沒有想到我――它受人羨慕和稱贊。我非常高興,它必定也一樣高興。有一天我聽說它該換
個好一些的花盆。有人攔腰打我,我痛極了,可是花到了一個好一些的花盆裡,我被扔到了
院子里,成了一堆舊碎片躺在那裡。但是我的記憶還在,它是不會喪失的。」
F. 祖傳一個青銅筆筒,不知道是否有價值。請大神幫忙看看,是什麼年代的
清代晚
G. 蘭花茶的蘭花與茶
蘭花,其葉俊秀飄逸,其香清幽恬雅,自二千多年前被孔夫子贊譽為「王者香」以來,聲譽鵲起,備受人們的喜愛和頌揚,為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茶葉,嫩芽香葉,香高味美,是我國人民長期來「開門七件事」之一。
古人曾以蘭質許茶,以蘭入茶,且影響至深。明·張源在《茶錄》中說:「香。茶有真香,有蘭香,有清香,有純香。雨前神具曰真香;火候均停曰蘭香;不生不熟曰清香;表裡如一曰純香。」明·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把曰鑄茶的佳品譽為「蘭雪茶」。他說:「蘭雪茶,曰鑄者,茶味稜稜有金石之氣……。他泉瀹之,香氣不出。煮禊泉,投入小罐,則香氣太濃郁。雜入茉莉,再三較量,用敞口瓷甌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滾湯沖瀉之。真如百莖素蘭同雪濤並瀉也,尋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氣,余戲呼之蘭雪。」據記載,曰鑄雪芽在宋朝即譽為第一茶品。而具蘭香的茶葉-明末清初南京一帶風行的閔汶水茶,時人稱「其色如積雪,其香如幽蘭,其味而味外之味,雖百碗而不厭者。」
茶中並不含蘭,甚至也無蘭香,緣何卻以蘭質評茶,以蘭命茶呢?這除了蘭與茶具有同一物質屬性-香以外,更主要的是千百年來,蘭不僅具備有香祖、香國、天下第一香等美稱,而且,「不以無人而不芳」,「名在深山士林」,贏得了三大中國傳統文化構成的儒、佛、道的共同贊許深深紮根於民族心理之中,而蘭花「清寂、慎獨、自芳」的個性,又恰恰與構成中國茶文化的思想主流相吻合。但畢竟在物與物之間有著各自的個性,隨著人們對茶葉品質要求的提高,開始尋找真正具有蘭花香型的茶葉和加工技術。明·錢椿年他的《茶譜》中對蘭花等鮮花窨制茶葉有了較為詳細的記載:「梅花,茉莉,……蘭薰,皆可作茶,諸花開時,摘其半含放蕊之香全者,量其茶葉多少,摘花為茶,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美,三停茶葉一停花始稱。」
今天,蘭花香成為高檔名茶品質優異的獨特標志,具有天然蘭香的茶和經人工蘭花賦香的茶均是人們所喜愛的茶中珍品。據筆者查閱寧波市第五屆名茶評比會的歷屆名茶評比按語後發現,含天然蘭香或人工賦蘭香的茶葉均獲高分。
蘭花、茶均屬熱帶、亞熱帶。在我國,蘭花分布區域幾乎等同於茶葉;在江浙的廣大山區、雲貴川西南茶區,人工的茶園與自然的蘭花群落交叉分布,而且,蘭花繁殖延續能力強,適應性廣,品種多,春有春蘭,初夏有蕙蘭,夏秋有建蘭,冬春有寒蘭和墨蘭,四季花香不絕;蘭花吐香穩定,花期達1個月左右,釋香盛期為7至10天,且香氣高,香型獨特。因此,在天然蘭香茶沿難以掌握其工藝規律的情況下,蘭花不僅僅是美化生活的一種花卉,而且很有發展。
H. 掛畫里蘭花茶壺有什麼寓意
畫裡面的蘭花茶壺的寓意是表現一種起伏的寓意,你就說它的寓意非常好還不錯能夠保證表現一個人的清高的自信。
I. 蘭花可以泡茶嗎
可以的。
蘭花,其葉俊秀飄逸,其香清幽恬雅,自二千多年前被孔夫子贊譽為「王者香」以來,聲譽鵲起,備受人們的喜愛和頌揚,為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茶葉,嫩芽香葉,香高味美,是我國人民長期來 蘭花茶圖4
「開門七件事」之一。 古人曾以蘭質許茶,以蘭入茶,且影響至深。明·張源在《茶錄》中說:「香。茶有真香,有蘭香,有清香,有純香。雨前神具曰真香;火候均停曰蘭香;不生不熟曰清香;表裡如一曰純香。」明·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把曰鑄茶的佳品譽為「蘭雪茶」。他說:「蘭雪茶,曰鑄者,茶味稜稜有金石之氣……。他泉瀹之,香氣不出。煮禊泉,投入小罐,則香氣太濃郁。雜入茉莉,再三較量,用敞口瓷甌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滾湯沖瀉之。真如百莖素蘭同雪濤並瀉也,尋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氣,余戲呼之蘭雪。」據記載,曰鑄雪芽在宋朝即譽為第一茶品。而具蘭香的茶葉-明末清初南京一帶風行的閔汶水茶,時人稱「其色如積雪,其香如幽蘭,其味而味外之味,雖百碗而不厭者。」 茶中並不含蘭,甚至也無蘭香,緣何卻以蘭質評茶,以蘭命茶呢?這除了蘭與茶具有同一物質屬性-香以外,更主要的是千百年來,蘭不僅具備有香祖、香國、天下第一香等美稱,而且,「不以無人而不芳」,「名在深山士林」,贏得了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構成的儒、佛、道的共同贊許深深紮根於民族心理之中,而蘭花「清寂、慎獨、自芳」的個性,又恰恰與構成中國茶文化的思想主流相吻合。但畢竟在物與物之間有著各自的個性,隨著人們對茶葉品質要求的提高,開始尋找真正具有蘭花香型的茶葉和加工技術。明·錢椿年他的《茶譜》中對蘭花等鮮花窨制茶葉有了較為詳細的記載:「梅花,茉莉,……蘭薰,皆可作茶,諸花開時,摘其半含放蕊之香全者,量其茶葉多少,摘花為茶,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美,三停茶葉一停花始稱。」 今天,蘭花香成為高檔名茶品質優異的獨特標志,具有天然蘭香的茶和經人工蘭花賦香的茶均是人們所喜愛的茶中珍品。據筆者查閱寧波市第五屆名茶評比會的歷屆名茶評比按語後發現,含天然蘭香或人工賦蘭香的茶葉均獲高分。
另外給你介紹一下製作工藝-採摘
從穀雨前後開園,一芽二、三葉制小蘭花茶,一芽三、四葉制大蘭花茶。採回的鮮葉晾乾表面水後,及時付制,力求現采現制。
工藝
分殺青、初烘、足寬餘三道工序。
殺青
殺青用斜鍋,二口或三口一組,砌成一灶。炒茶的竹絲帚分大、中、小三種,大帚竹絲較粗硬,小帚竹絲較細軟,竹絲和把柄各長盡余,徑粗三、五寸,依鮮葉老嫩程度不同而選用。殺青溫度,第一口鍋底見微紅,其餘鍋溫依次下降。投葉量100-150克,不得超過250克。鮮葉下鍋後,用竹絲帚迴旋翻炒,抖散水汽,動作先慢後快。待葉質柔軟時,改用「緊把」將葉子旋入竹絲之間,起揉條作用。「緊把」和「松把」結合,葉子在竹絲帚內吞吐,即「緊把」揉、「松把」透。兩種炒法巧炒結合起來,使葉子既搓捲成條,又保持翠綠色澤,香味鮮爽。殺青用三口鍋,要求「一鍋炒癟、二鍋炒熟、三鍋炒細成條」。 初烘與足烘:初烘溫度高,投葉量少,足烘溫度低,而投葉量多。邊烘邊翻,輕翻勤翻,防止斷芽碎枝。初烘到七成干後,攤涼揀剔後,進行足烘。足干後即裝桶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