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荷花池
Ⅰ 北京西站——動物園(海洋館)——清華北大 路線
方案1:319路 [直達]在地圖上查看方案 換到駕車結果 查詢返程路線
全程約 7.4 公里,需要約 15分鍾
起點:北京西站
終點:動物園
換乘方案:
從 北京西站 出發, 坐 319路, 在 動物園 下車
途徑的公交站點:
第一輛車:319路(北京西站-西苑) (途徑12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北京西站 - 白雲橋西 - 白雲觀 - 白雲路 - 三里河東路南口 - 國家工商總局 - 月壇北街北站 - 展覽路 - 百萬庄東口 - 二里溝東口 - 北京展覽館 - 動物園
方案2:65路上行 [直達]在地圖上查看方案 換到駕車結果 查詢返程路線
全程約 7.1 公里,需要約 14分鍾
起點:北京西站
終點:動物園
換乘方案:
從 北京西站 出發, 坐 65路上行, 在 動物園公交樞紐 下車 步行至 動物園
途徑的公交站點:
第一輛車:65路上行(北京西站-動物園公交樞紐) (途徑15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北京西站 - 北蜂窩路南口 - 北蜂窩路 - 會城門肢緩芹 - 木樨地西 - 木樨地北 - 西城三里河 - 三里河東口 - 國家工商總局 - 月壇北街北站 - 展覽路 - 百萬庄東口 - 二里溝東口 - 北京展覽館 - 動物園公交樞紐
方案1:特4路下行 [直達]在地圖上查看方案 換到駕車結果 查詢返程路線
全程約 8.1 公里,需要約 16分鍾
起點:動物園
終點:清華大學
換乘方案:
從 動物園 出發, 坐 特4路下行, 在 清華大學西門 下車 步行至 清華大學
途徑的公交站點:
第一輛車:特4路下行(前門-國防大學) (途徑13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動物園 - 白石橋東 - 國家圖書館 - 中央民族大學 - 魏公村 - 中國農業科學院 - 人民大學 - 海淀黃庄南 - 海淀黃庄北 - 中關村南 - 中關園 - 中關園北站 - 清華大學西門
方案2:運通205路 [直達]在地圖歷畢上查看方案 換到駕車結果 查詢返程路線
全程約 8.2 公里,需要約 16分鍾
起點:動物園
終點:清華大學
換乘方案:
從 動物園 出發, 坐 運通205路, 在 清華大學西門 下車 步行至 清華大學
途徑的公交站點:
第一輛車:運通205路(西直門外-史各庄) (途徑13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動物園 - 白石橋東 - 國家圖書館 - 中央民族大學 - 魏公村 - 中國農業科學院 - 人民大學 - 海淀黃庄北 - 中關村南 - 中關村北 - 中關園 - 中關園北站 - 清華大學西門
方案3:運通105路上行 [直達]在地圖上查看方案 換到駕車結果 查詢返程路線
全程約 8.3 公里,需要約 17分鍾
起點:動物園
終點:清華大學
換乘方案:
從 動物園 出發, 坐 運通105路上行, 在 清華大學西門 下車 步行至 清華大學
途徑的公交站點:
第一輛車:運通105路上行(中苑賓館-上地環島東) (途徑13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動物園 - 白石橋東 - 國家圖書館 - 中央民族大學 - 魏公村 - 中國農業科學院 - 人民大學 - 海淀黃庄北 - 中關村南 - 中關村北 - 中關園 - 中關園北站 - 清華大學西門
方案4:697路上行 [直達]在地圖上查看方案 換到駕車結果哪物 查詢返程路線
全程約 8.1 公里,需要約 16分鍾
起點:動物園
終點:清華大學
換乘方案:
從 動物園 出發, 坐 697路上行, 在 清華大學西門 下車 步行至 清華大學
途徑的公交站點:
第一輛車:697路上行(菜戶營橋東-頤和山莊) (途徑10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動物園 - 白石橋東 - 國家圖書館 - 魏公村 - 中國農業科學院 - 人民大學 - 海淀黃庄北 - 中關村南 - 中關園 - 清華大學西門
方案5:814路上行 [直達]在地圖上查看方案 換到駕車結果 查詢返程路線
全程約 7.9 公里,需要約 16分鍾
起點:動物園
終點:清華大學
換乘方案:
從 動物園 出發, 坐 814路上行, 在 清華大學西門 下車 步行至 清華大學
途徑的公交站點:
第一輛車:814路上行(天壇南門-建材城東里) (途徑12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動物園 - 白石橋東 - 國家圖書館 - 中央民族大學 - 魏公村 - 中國農業科學院 - 人民大學 - 海淀黃庄北 - 中關村北 - 中關園 - 中關園北站 - 清華大學西門
方案1:743路下行 轉 地鐵2號線 [換乘1次]在地圖上查看方案 換到駕車結果 查詢返程路線
全程約 23.3 公里,需要約 47分鍾
起點:清華大學
終點:北京站
換乘方案:
從 清華大學 出發, 步行至 清華大學西門, 坐 743路下行 在 車公庄南 下車, 換乘 地鐵2號線 在車公庄 上車, 至 北京站 下車
途徑的公交站點:
第一輛車:743路下行(中央黨校北門-西直河) (途徑16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清華大學西門 - 中關園北站 - 藍旗營 - 清華園 - 五道口 - 北京語言大學 - 成府路口西 - 成府路口南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薊門橋北 - 薊門橋南 - 明光橋南 - 文慧橋南 - 索家墳 - 西直門南 - 車公庄南
換乘車站:車公庄
第二輛車:地鐵2號線(西直門-西直門) (途徑9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車公庄 - 阜成門 - 復興門 - 長椿街 - 宣武門 - 和平門 - 前門 - 崇文門 - 北京站
方案2:特4路上行 轉 地鐵2號線 [換乘1次]在地圖上查看方案 換到駕車結果 查詢返程路線
全程約 21.8 公里,需要約 44分鍾
起點:清華大學
終點:北京站
換乘方案:
從 清華大學 出發, 步行至 清華大學西門, 坐 特4路上行 在 阜成門北 下車, 換乘 地鐵2號線 在阜成門 上車, 至 北京站 下車
途徑的公交站點:
第一輛車:特4路上行(國防大學-前門) (途徑18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清華大學西門 - 中關園北站 - 中關園 - 中關村南 - 海淀黃庄北 - 海淀黃庄南 - 人民大學 - 中國農業科學院 - 魏公村 - 中央民族大學 - 國家圖書館 - 白石橋東 - 動物園 - 北京展覽館 - 二里溝東口 - 三塔寺 - 車公庄西 - 阜成門北
換乘車站:阜成門
第二輛車:地鐵2號線(西直門-西直門) (途徑8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阜成門 - 復興門 - 長椿街 - 宣武門 - 和平門 - 前門 - 崇文門 - 北京站
方案3:690路上行 轉 地鐵2號線 [換乘1次]在地圖上查看方案 換到駕車結果 查詢返程路線
全程約 24.3 公里,需要約 49分鍾
起點:清華大學
終點:北京站
換乘方案:
從 清華大學 出發, 步行至 清華大學西門, 坐 690路上行 在 積水潭橋南 下車, 換乘 地鐵2號線 在積水潭 上車, 至 北京站 下車
途徑的公交站點:
第一輛車:690路上行(頤和園-前門) (途徑13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清華大學西門 - 藍旗營 - 五道口 - 北京語言大學 - 成府路口西 - 北京科技大學北門 - 志新北里 - 志新橋北 - 志新橋南 - 牡丹園 - 北太平橋南 - 北京師范大學 - 積水潭橋南
換乘車站:積水潭
第二輛車:地鐵2號線(西直門-西直門) (途徑9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積水潭 - 鼓樓大街 - 安定門 - 雍和宮 - 東直門 - 東四十條 - 朝陽門 - 建國門 - 北京站
方案4:814路下行 轉 地鐵2號線 [換乘1次]在地圖上查看方案 換到駕車結果 查詢返程路線
全程約 22.0 公里,需要約 44分鍾
起點:清華大學
終點:北京站
換乘方案:
從 清華大學 出發, 步行至 清華大學西門, 坐 814路下行 在 阜成門 下車, 換乘 地鐵2號線 在阜成門 上車, 至 北京站 下車
途徑的公交站點:
第一輛車:814路下行(建材城東里-天壇南門) (途徑17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清華大學西門 - 中關園北站 - 中關村北 - 海淀黃庄南 - 人民大學 - 中國農業科學院 - 魏公村 - 中央民族大學 - 國家圖書館 - 白石橋東 - 動物園 - 北京展覽館 - 二里溝東口 - 百萬庄東口 - 展覽路 - 阜成門外 - 阜成門
換乘車站:阜成門
第二輛車:地鐵2號線(西直門-西直門) (途徑8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阜成門 - 復興門 - 長椿街 - 宣武門 - 和平門 - 前門 - 崇文門 - 北京站
方案5:826路上行 轉 地鐵2號線 [換乘1次]在地圖上查看方案 換到駕車結果 查詢返程路線
全程約 24.8 公里,需要約 50分鍾
起點:清華大學
終點:北京站
換乘方案:
從 清華大學 出發, 步行至 清華大學西門, 坐 826路上行 在 積水潭橋南 下車, 換乘 地鐵2號線 在積水潭 上車, 至 北京站 下車
途徑的公交站點:
第一輛車:826路上行(頤和園-呂營花園) (途徑18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清華大學西門 - 中關園北站 - 中關園 - 中關村北 - 中關村一街 - 中關村二橋南 - 科學院小區 - 知春里 - 知春里東站 - 知春路 - 塔院小區南門 - 牡丹園西 - 牡丹園 - 北太平橋南 - 鐵獅子墳 - 北京師范大學 - 小西天 - 積水潭橋南
換乘車站:積水潭
第二輛車:地鐵2號線(西直門-西直門) (途徑9站) 查看本條線路信息
積水潭 - 鼓樓大街 - 安定門 - 雍和宮 - 東直門 - 東四十條 - 朝陽門 - 建國門 - 北京站
Ⅱ 清華北大附近有什麼旅遊景點么
北京大學旅遊景點
未名湖,湖心島,石舫,北京大學燕園石舫遺址,北大紅樓,鍾亭,蔡元培銅像還有很多,你自己去看看就知道了。下面是具體介紹:
未名湖是北京大學校園內最大的人工湖,位於中北部。
形狀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魚雕塑,中央有湖心島,由橋與北岸相通。湖心島的南端有一個石舫。湖南岸上有鍾亭、臨湖軒、花神廟和埃德加·斯諾墓,東岸有博雅塔。
該湖以前靠萬泉河供水,目前靠人工蓄水。冬天結冰期間為滑冰場。
在清朝是圓明園附屬的和珅花園淑春園中人工湖。石舫按照頤和園的石舫修建,但後來上部結構被焚毀,今僅存石質基座。
20世紀20年代成為燕京大學的一部分,校方請設計師亨利·墨菲了規劃校園布局,該湖由錢穆命名為未名湖。2001年,湖附近的「未名湖燕園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們從石獅守衛的北京大學西門進入,不遠處便能看到一對秀麗的華表矗立在辦公樓和廡殿圍合的那半敞開的空間中。繼續漫步向東,無論從哪條路進入以未名湖為主體的園林空間,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在整個的燕園中,未名湖更如煙波浩淼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著萬千星辰,發出瞬息萬變的光芒,在未名湖畔,東可觀湖光塔影;西可看鍾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覽層樓幢影,處處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於是,有人把燕園的精髓概括為「一塔湖圖」。
湖心島
湖心島是當年和珅淑春園的遺跡之一,當年和珅仿圓明園的「蓬台仙島」所建的豪華建築的一景,其後都毀於英法聯軍。
島亭
島亭位於未明湖中心的小島上,八角狀的方亭,使人大有「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感覺。這座方亭就是島亭,整個亭子是木質結構,八根紅色的木柱支撐起重檐瓦當和寶塔狀的亭頂。亭子的木樑上有惟妙惟肖的彩繪,有的彩繪是人物和歷史故事,有的是山水風景,這些完全符合中國傳統的建築特色。亭子的底座是一個約有一米多高的八角形的石台。
北京大學燕園石舫遺址:
位於北京大學燕園未名湖畔,清代這一帶稱淑春園,屬圓明園一部分,乾隆將該園賜給和珅。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淑春園亦遭破壞,僅殘存石舫底座及「臨風待月樓」,即今臨湖軒故
北大紅樓
北大紅樓是北京城內一座具有極不平凡歷史的建築,因其主體由紅磚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紅樓落成伊始,她就成為中國先進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紅樓,紅色的起點。在經歷了中國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的洗禮之後,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紅樓,革命的起點。共產黨的先驅者作為社會先進文化的代表,當年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從此,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北大紅樓歷史一頁
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同時也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在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中,無數先烈用殷紅的鮮血拋灑在古都的熱土上,用錚錚忠骨為這座城市書寫了驕傲。
83年前,在北京故宮的東北角、被稱作沙灘的地方,矗立起了一座包括地上4層、地下1層的「工」字形長條建築。它坐北向南,其西洋式的風格,在當時稱得上北京城最有現代氣息的建築。
但這座建築最具有視覺沖擊力的,還在於它的色彩飢跡神。紅樓是名副其實的紅色,整個建築主體都是用紅磚砌成的,所以從建成起至今一直被叫作紅樓。在陽光的照射下,這幢樓熠熠生輝,充滿活力與希望。
當初的建築者肯定沒有意識到,從這時起,紅色就成了中國歷史的主調,一批批仁人志士從這里走出去,投身於火紅的革命征途。
歲月流逝,這座見證了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紅色建築也飽經了滄桑。受風雨侵蝕,建築的不少處已經可州備以明顯地看出用青磚修葺過的痕跡,但她屹然挺立著,紅色的主調沒有改變,紅樓的名稱仍然被叫響著。
紅樓現在的地址是北京五四大街29號,光從名稱上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條有著許多光榮的大街,而用一個歷史事件來命名一條街,這在北京眾多的道路名稱中恐怕是獨一無二的。在紅樓大門右側的牆壁上,鑲嵌著一塊大理石,上面刻寫著由北京市學生聯合會和北京大學學生會題署的說明:紅樓是北京大學舊址的一部分,是五四運動的重要活動地點之一。李大釗、爛虧毛澤東同志曾在這里工作過。紅樓後面是華北學聯於1947年命名的「民主廣場」。
作為舊址的一部分,說起紅樓,自然需要簡單回顧一下將近一個世紀前的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現位於北京西北角的中關村地區,紅樓在1918年建成。
如果僅僅是一座有年代的紅磚建築,北大紅樓不大可能在1961年3月4日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份殊榮來源於北大紅樓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及共產黨歷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她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
光輝足跡紅色起點
毛澤東曾經明確地指出:「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
1915年,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後改名《新青年》)雜志,他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新文化運動由此發端,成為新的革命風暴到來的前奏。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他提倡在學術上兼容並包,就任後立即聘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年底,李大釗到北大任圖書館主任。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
曾是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創建時14名成員之一的張申府回憶道:「1918年夏,沙灘的紅樓建成,圖書館也搬了進去,佔了紅樓的第一層樓。李大釗的主任室就設在紅樓東南角上的兩間房子里。一時紅樓成了新思想運動的中心,許多進步的教員、學生聚集在這里讀書、座談。」「李大釗到任後,對圖書館的業務進行了一些重大的調整和改革,並開始注意收集有關馬克思學說的書籍以及俄國十月革命以來的著作。」
紅樓一層東南角這間李大釗的辦公室,房號是119。搬入紅樓後不久,李大釗在1918年11月發表了《庶民的勝利》等文章,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次年5月,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並親自撰寫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這是中國人著作中第一次對馬克思主義作系統完整的介紹。
在紅樓這間普通的辦公室里,李大釗主持成立了北方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他還在這里召集過少年中國學會的會員開會,北大紅樓成為北京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活動的重要場所。張申府回憶道:「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圖書館成了北大校內一個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許多激進的學生經常到圖書館和大釗討論各種新的思潮,聽他介紹新的思想。大家也常常在此聚會,探討中國的出路,尋求救國拯民的方法。」
1918年8月,一位面容清秀的年輕人風塵僕僕來到北京,隨後也走進了紅樓,他就是來自湖南,日後改變中國命運,把革命引向勝利的偉人毛澤東。這是毛澤東第一次來北京,當時他和李維漢等24人是為了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而來北京的。事後,毛澤東留在了北京,經人介紹,他結識了李大釗,並在圖書館當一名助理員,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說。毛澤東也開始具體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走上了共產主義道路。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毛澤東曾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精闢地指出:「『五四』運動是在思想上和幹部上准備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鍾亭
(鍾亭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它北面臨湖,正對著北大人極為熟悉的翻尾石魚;南面土山腳下就是乾隆詩碑,詩碑西面不遠處,就是蔡元培像,蔡元培像與乾隆詩碑中間夾著一條小徑,小徑通向湖邊。
鍾亭建於1929年9月,鍾的來歷已無從查證,作為燕京大學的校鍾。鍾上文字清晰可觀,用手輕敲便能發出沉重雄渾的聲響。校鍾原有自己的一套敲鍾方式,不同的方式有著其不同的含義。)
來到燕園的人們,一定不會錯過鍾亭——那個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的小小的六角亭。之所以說不會錯過,是因為小土山的位置極佳,北面臨湖,正對著北大人極為熟悉的翻尾石魚;南面土山腳下就是乾隆詩碑,詩碑西面不遠處,就是蔡元培像,蔡元培像與乾隆詩碑中間夾著一條小徑,小徑通向湖邊。恐怕是建造鍾亭的人擔心我們會繞過不起眼的小土山,而忽略了玲瓏秀美的鍾亭吧,所以在北、西、南分別開出三條蜿蜒的小徑,直通鍾亭,每條小徑都是那種不規則的石塊堆砌而成,這便比規規矩矩的石階多了幾分爬山的感覺。拾級而上,只片刻,便可見鍾亭的全貌了。
鍾亭,有鍾有亭。亭——圓頂六角,上有彩繪;鍾——古色古香,下端鑄成八瓣荷花狀,像姑娘們穿的裙子。鍾體下部雕刻的是波濤洶涌的大海和從海面噴薄而出的旭日。鍾體上部是十二對騰舞滾動的蛟龍戲珠。兩條粗壯的青龍鉸連成的鍾耳懸掛在亭頂的一條橫木上。此外,鍾體上刻有八卦的圖案,還有滿漢兩種文字寫著:「大清國丙申年捌月制」。按此日期算來,從大清國丙申年,即1896年,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這鍾竟比「京師大學堂」誕生得還早些!
據有關考證,原來老北大就是用鍾來報時的,鍾亭之所以亭中有鍾,大概最初的想法就緣於此。在《北大舊事》中,有一位老北大的校友這樣描述當時的鍾聲的:「北大二院的退課大鍾從來不是用電機鈕去控制,而是一架高高的,古舊的朽木座子,上面懸掛著一口黑黝黝的沉沉的鐵鍾,至少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當時學校開辦的時候,當事者不知從哪裡物色得來的,而至今仍由一名年紀已近七十的、滿臉灰白的胡須、身上穿一件退色藍布短襖來敲打,每次約敲十六到十八響。這鍾聲,聲音嘹亮,不但在北大二院,就是在一院、圖書館、研究院、東西齋等地方也沒有不能夠聽清楚的。同學們住在附近胡同裡面的,早晨躺在滿屋陽光的床上,一覺醒來,聽到上課的鍾聲再洗臉漱口都來得急。因此,這鍾聲富有詩情畫意,自非普通的電鍾能及其萬一。」而當時所用的鍾自然不是現在鍾亭里的這口鍾。關於鍾亭內這口鍾的由來,頤和園那座皇家園林里有這樣的記載:「島北側的嵐翠間,1889年慈禧曾做為閱兵台,檢閱李鴻章調來的北洋水師及新畢業的水師學堂陸戰隊學員。為適應演習,把小火輪改為炮艦,東西兩岸排列著炮隊和馬隊。
當時為水師報時的大銅鍾,1900年險被劫走,後來置於燕京大學內,今北京大學內未名湖畔鍾亭內即此物。」
如果鍾會說話,它一定可以講出許許多多的往事給我們聽……或許,從它為北洋水師報時說起,直到它怎樣在八國聯軍的洗劫中逃生;或許,還有數年被荒廢,還有,從怎樣一個地方遷來這湖邊坡上;或許,還有誰把它重新敲響,它怎樣兢兢業業地為一代代學子們把握作息時間;或許,它還記得1929年1月,那個它成為燕京大學校鍾的日子,6月,搬家來到未名湖畔土山支架上,9月,才有了圓頂六柱鍾亭為伴;或許,它還記得原燕京大學行政執行委員會議決議的《撞鍾法》:「每半小時撞鍾一次,自十二時半起撞一下,一時撞兩下,一時半撞三下,……四時撞八下,到四時半復撞一下。如是每四小時循環一次,每日早六時至晚十一時為撞鍾時間。」或許,它還記得撞鍾人數十年如一日,用他的生命和它的生命,在風雨如磐的歲月里,用洪亮深沉的鍾聲激盪著愛國師生的心扉。
蔡元培銅像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早年組織光復會,後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6-1927年間任北京大學校長,為北京大學的發展和中國教育事業做出卓越貢獻。毛澤東同志曾贊譽他:「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銅像是北京大學七七、七八級畢業生捐贈母校的,由著名雕塑家曾竹韶教授創作,北京鋼鐵學院、首都鋼鐵公司協助鑄成。
翻尾石魚
翻尾石魚是圓明園中長春園的遺物。長春園北部的建築群中有諧奇趣(乾隆十二年建),前有一大噴水池。翻尾石魚就是這個噴水池裡的裝飾物。圓明園慘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兩次焚燒、劫掠,使世界名園淪為廢墟,珍貴文物流失殆盡,翻尾石魚也被變賣。後被朗潤園主人載濤買下。燕京大學1930年班畢業時,將此石魚買來送給母校以作紀念。從此,翻尾石魚就在未名湖畔安了家。
臨湖軒
臨湖軒原為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LeightanStuart,1916-1962)的住宅,部分也作為燕京大學接待貴賓和開會的地方。前北大校長馬寅初(1882-1982)也曾住此。現為北京大學貴賓接待室。「臨湖軒」是北大校友、著名作家冰心命名的。
本院西側房曾為林邁可(Michael Lindsay)居室。林邁可,英國學者。1937年受聘為燕京大學經濟學導師,領導創辦牛津大學式的導師制。在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盤據之下,林曾數次秘密訪問華北抗日游擊區,並在淪陷後的北平的八路軍采購葯材和無線電器材。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林氏夫婦在八路軍的幫助下進入抗日根據地,在晉察冀和延安參加抗日工作,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方攜妻及子女返英。解放後林氏曾數次訪華。
斯諾墓
斯諾墓坐落在原花神廟遺址上。墓碑為一長方形的白色大理石,碑上鐫刻著葉劍英題詞"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下注英文。墓旁松柏環繞,綠草如茵。迎面一湖碧水,更覺幽靜肅穆。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1972年)美國新聞記者、作家,生於美國密蘇里州坎薩斯城一個出版印刷業主之家,就讀於密蘇里大學新聞系。
斯諾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又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駐華戰地記者。1942年去中亞和蘇聯前線采訪,離開中國。新中國成立後,曾三次來華訪問,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內瓦逝世。
斯諾是一個正直的美國人,愛好和平,主持正義,他十分關切中國的命運,熱情支持和保護學生的愛國熱情。1935年6月,斯諾又被聘為英國《每日先驅報》特派記者,不久即搬回東城盔甲廠13號居住。
當時正是一二·九運動前夕,燕京大學是中共領導學生運動的重要陣地,斯諾積極參加燕大新聞學會的活動,他們家也是許多愛國進步學生常去的場所,燕京大學的王汝海(黃華)、陳翰伯,清華大學的姚克廣(姚依林),北京大學的俞啟威(黃敬)等等都是他家的常客。地下黨員們在斯諾家裡商量了「一二·九」運動的具體步驟,並把12月9日、16日兩次大遊行的路線、集合地點都告知斯諾夫婦。遊行前夕,斯諾夫婦把《平津10校學生自治會為抗日救國爭自由宣言》連夜譯成英文,分送駐北平外國記者,請他們往國外發電訊,並聯系駐平津的許多外國記者屆時前往采訪。
斯諾夫婦則在遊行當日和其他外國記者跟著遊行隊伍,認真報道了學生圍攻西直門、受阻宣武門的真實情況。他給紐約《太陽報》發出了獨家通訊,在這家報紙上留下了有關「一二·九」運動的大量文字資料和照片。斯諾還建議燕大學生自治會舉行過一次外國記者招待會,學生們再次向西方展示了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
北平淪陷後,斯諾在自己的住所里掩護過不少進步學生,幫助他們撤離北平死城,參加抗日游擊隊或奔赴延安。
1960一1970年斯諾墓曾三次來中國訪問,著《大河彼岸》等書。對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作出了貢獻。1972年在日內瓦逝世,按照他生前遺願,將其骨灰的一部分運來北京,於1973年10月19日安葬在此。來自世紀明德夏令營。
Ⅲ 清華北大的學生是如何學習的
清華北大學生談怎樣提高學習效率(一) 【高徐嬌同學】 很多學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績總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學習效率太低。同樣的時間內,只能掌握別人學到知識的一半,這樣怎麼能學好?學習要講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徑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保證8 小時睡眠。晚上不熬夜,定時就寢。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腦與課本交流。 三、堅持體育鍛煉。 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沒有好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揮。因而,再繁忙的學習,也不可忽視放鬆鍛煉。為了學習而忽視鍛煉,身體越來越弱,學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樣怎麼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四、學習要主動。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於向人請教,結果是鬱郁寡歡,心不在焉,從何談起提高學習效率。這時,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學融洽相處。 每天有個好心情,做事干凈利落,學習積極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譽源,和同學保持互助關系,團結進取,也能提高學習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學習過程中,把各科課本、作業和資料有規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時,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學生查閱某本書時,東找西翻,不見蹤影。時間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尋找中逝去。我認為,沒有條理的學生不會學得很好。 【李渝同學】這里我有一些學習習慣可以參考給大家: 1、租岩 英語每天必練、必讀,而且一定要讀出聲來,多讀才能有好的語感。 2、 對物理化學的常規題要做出速度來,不妨經常試試一個小時能做出多少題來。 3、 數學的計算是難免出錯的,刻意地找一些煩瑣的計算來鍛煉耐心與能力。 4、 對整套的題不要舍這去那的,拿出表來,兩個小時內完成。認真對待之,如考試一般核對計分總結,會有很大的收獲的。 5、 習慣於請教老師,與同學砌磋,這是提高水平的好方法,但一定要三思之後。 三思是有含義的,一個問題琢磨不透,可暫時放一段時間,學習其它內容,也許回過頭來便迎刃而解了。這就是"觸類旁通"的道理。如再不明白,就去請教,這樣印象才會深刻。諸如此類的學習方法還有很多,同學們可自己探索。提高學習效率是每個好學生都應時刻銘記的。 【張煜同學】 學習效率是決定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學習效率呢? 第一點,要自信。很多的科學研究都證明,人的潛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數人並沒有有效地開發這種潛力,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無論何時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這種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種必勝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擺脫失敗的陰影。相反,一個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會一事無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遠的自卑之中。 提高學習效率的另一個重要的手段是學會用心。學習的過程,應當是用腦思考的過程,無論是用眼睛看,用口讀,或者用手抄寫,都是作為輔助用腦的手段,真正的關鍵還在於用腦子去想。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比如說記單詞,如果你只是隨意的瀏覽或漫無目的地抄寫,也許要很多遍才能記住,而且不容易記牢,而如果你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運用聯想的方法去記憶,往往可以記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遺忘。現在很多書上介慶型態紹的英語單詞快速記憶的方法,也都是強調用腦筋聯想的作用。可見,如果能做到集中精力,發揮腦的潛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果。 另一個影響到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緒。我想,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飽滿而且情緒高漲,那樣在學習一樣東西時就會感到很輕松,學的也很快,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學習效率高的時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緒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有較為開朗的心境,不要過多地去想那些不順心的事,而且我們要以一種熱情向上的樂觀生活態度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因為這樣無論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是很有好處的。這樣,我們就能在自己的周圍營造一個十分輕松的氛圍,學習起來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評:學習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學習之外的其他因素,這是因為人的體質、心境、狀態等諸多因素與學習效率密切相關。 怎樣提高學習效率2008-06-28 12:06 經驗一:1、不妨給自己定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可以把功課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時間,例如一小時內完成這份練習、八點以前做完那份測試等等,這樣不僅有助於提高效率,還不會產生疲勞感。如果可能的話,逐步縮短所用的時間,不久你就會發現,以前一小時都完不成的作業,現在四十分鍾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學習的同時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誰都明白,可還是有許多同學在邊學習邊聽音樂。或許你會說聽音樂是放鬆神經的好辦法,那麼你盡可以專心的學習一小時後全身放鬆地聽一刻鍾音樂,這樣比帶著耳機做功課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個晚上都復習同一門功課。我以前也曾經常用一個晚上來看數學或物理,實踐證明,這樣做非但容易疲勞,而且效果也很差。後來我在每晚安排復習兩三門功課,情況要好多了。 經驗二: 學習效率這東西,我也曾和很多人談起過。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某同學學習極其用功,在學校學,回家也學,不時還熬熬夜,題做得數不勝數,但成績卻總上不去其實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也是十分著急的,本來,有付出就應該有回報,而且,付出的多就應該回報很多,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實際的情況卻並非如此,這里邊就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效率指什麼呢?好比學一樣東西,有人練十次就會了,而有人則需練一百次,這其中就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 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勞逸結合。學習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頭腦,所以適當的休息,娛樂不僅僅是有好處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項學習效率的基礎。那麼上課時的聽課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經歷來看,課前要有一定的預習,這是必要的,不過我的預習比較粗略,無非是走馬觀花地看一下課本,這樣課本上講的內容、重點大致在心裡有個譜了,聽起課來就比較有針對性。預習時,我們不必搞得太細,如果過細一是浪費時間,二是上課時未免會有些鬆懈,有時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東西。上課時認真聽課當然是必須的,但就象我以前一個老師講的,任何人也無法集中精力一節課,就是說,連續四十多分鍾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課期間也有一個時間分配的問題,老師講有些很熟悉的東西時,可以適當地放鬆一下。另外,記筆記有時也會妨礙課堂聽課效率,有時一節課就忙著抄筆記了,這樣做,有時會忽略一些很重要的東西,但這並不等於說可以不抄筆記,不抄筆記是不行的,人人都會遺忘,有了筆記,復習時才有基礎,有時老師講得很多,在黑板上記得也很多,但並不需要全記,書上有的東西當然不要記,要記一些書上沒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題與典型解法,這些才是真正有價值去記的東西。否則見啥記啥,勢必影響課上聽課的效率,得不償失。 作題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選"好題",千萬不能見題就作,不分青紅皂白,那樣的話往往會事倍功半。題都是圍繞著知識點進行的,而且很多題是相當類似的,首先選擇想要得到強化的知識點,然後圍繞這個知識點來選擇題目,題並不需要多,類似的題只要一個就足夠,選好題後就可以認真地去做了。作題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作題之後的過程,對於做錯的題,應當認真思考錯誤的原因,是知識點掌握不清還是因為馬虎大意,分析過之後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這樣作題效率就會高得多。 評:夏宇同學對於聽課和做題的建議,實際上反應了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把勁兒使在刀刃上",即合理分配時間,聽課、記筆記應抓住重點,做習題應抓住典型,這就是學習中的"事半功倍"。 【總結】 學習必須講究方法,而改進學習方法的本質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效率的高低,是一個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體現。在學生時代,學習效率的高低主要對學習成績產生影響。當一個人進入社會之後,還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這時候,一個人學習效率的高低則會影響他(或她)的工作成績,繼而影響他的事業和前途。可見,在中學階段就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擁有較高的學習效率,對人一生的發展都大有益處。 可以這樣認為,學習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言外之意,學習成績好未必學習效率高)。因此,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提高學習效率就是提高學習成績的直接途徑。 提高學習效率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探索和積累。前人的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但必須充分結合自己的特點。影響學習效率的因素,有學習之內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學習之外。首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合理利用時間,另外還要注意"專心、用心、恆心"等基本素質的培養.對於自身的優勢、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認識。總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提高學習成績是我們很關心也很重視的一個目的和希望,如何實現這一點,首先讓我們對學習行為做一下基本的了解和分析。 構成學習行為的兩方面是學習環節和學習秩序,環節是針對「點」的事情,秩序是針對「線」的事情,我們通過「點」和「線」的完美結合來解決各個學習單元的問題。而學習方法就是學習環節和學習秩序的不同組合,換句話說,把握好學習環節和學習秩序就可以得到有效率和效果的學習方法。很顯然,做一件事情沒有科學的方法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 讓我們去想像一下「如何炒一盤可口的土豆絲」。顯而易見,保證正確烹飪的程序和完美的烹飪環節是成功的關鍵。大家都知道,如果炒菜的順序不對,比如先放土豆後放油,那最後的味道真是不敢想像,即便炒菜的先後程序沒有錯,但要是土豆絲切的大小不勻或是忘了放鹽,或者鹽放的多了或少了,那麼這道菜最終味道也是不敢恭維的! 我們不僅關注如何設計合理的學習秩序,也同樣關注如何有效地完成學習環節。而學習習慣則是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通常會有的意識和行為,也是一種固有的學習環節和學習模式。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讓我們從一頓早餐說起。 母親要給孩子和丈夫准備一份簡單的早餐,早餐的內容是煮雞蛋、饅頭、小菜和米粥。當她進了廚房,先把饅頭放在籠屜里和水一起熱上,然後淘米;在等水開的時候,把切好的蔬菜涼拌了放入盤里;水開了以後,把米放進鍋里。差不多粥熬了一半的時候,把洗干凈的雞蛋放入粥里。就這樣大約20 分鍾的時間,一份簡單的早餐就做好了。 另外一個主婦也要准備這樣的早餐,不過她是先淘了米,然後熱水,等水開了後,再把米放到鍋里,等粥熬好以後,才開始切菜,等冷盤拌好後,就又開始熱水蒸饅頭,等饅頭蒸熱後,又把雞蛋煮上�6�7�6�7不用我說,您一定知道這份早餐來的是多麼不容易。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還沒有特意強調時間的危機感,只是說明了在結果相同的情況下,操作順序不同,工作效率也不同。而當時間成為關鍵因素,後果可能就是不能完成。 可以看出來,不同的設計,將導致結果和效率的不同,為什麼許多上了初一的學生在面對比小學更多的功課時,往往會手忙腳亂,疲於應付,就是由於沒有具備很好地安排管理學習的能力而造成的。所以,秩序不僅是決定是否能夠正確實現目標的基礎,也是保證是否高效率地完成目標的決定因素。 做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一個合理的安排和方法才能達到目標,而目標是否可以完好實現一定是通過工作程序和工作環節來保證的。所以炒一盤好菜需要方法,想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更需要方法。決定學習方法的好與壞就要看學習環節和學習秩序否科學、合理。 一個合理的學習秩序不僅是達到學習目標的必備條件,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措施。而學習秩序設計的不理想,則可能完全不能實現目標。 還拿那頓早餐為例,如果米沒有淘凈,稀飯會不幹凈,影響食慾;如果蔬菜沒有切開,這會很難下口。 如果學習環節有一塊出現問題,那麼就直接導致不可預計的災難,通常學習環節主環節有聽課、作業、復習等。 由主環節派生的環節是從屬環節,由聽課而產生了從屬環節是預習環節,通常我們將其放在聽課之前;由作業而產生了回憶及檢查環節;由復習而產生了總結歸納環節。 而無論是主環節還是從屬環節,只要有一個環節沒有做好,都會對學習效果產生不利的影響。 人類行為的形成發展需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一定的順序來出現,就像一道完美的菜餚不僅需要適當的烹飪時間和正確的順序,而且需要合適的配料。對於學習來說也是一樣的。老子講「治大國如烹小鮮」,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只要講究、重視方法和秩序,治理國家這樣的大事和做一道小菜一樣容易做好。所以面對學習這個問題,我們更可以說:學好亦如烹小鮮。 本章中我們將對如何做好每個學習環節及安排好學習秩序做詳細的說明和規定。如果您和您的孩子能夠按照本書的要求做的話,我想他們學習成績的提高是指日可待了。 做好每個學習環節和科學地安排學習秩序和學習方法,而對學習方法產生根本影響的因素是學習品質。而學習品質的優劣需要通過學習行為、學習方法來表現,學習品質的養成則受生活品質的影響最大。 良好的生活品質訓練可以使孩子們獲得對生活和學習正確的認識、積極向上健康的態度,充滿責任心和愛心,有強大的意志力和自製力,這些都為學習習慣和作風的養成打下良好的基礎。對學習的科學正確認識有助於學習方法的養成,學習能力對學習行為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證。 我們可以這樣說,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在學習方法方面100%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造成這樣的結果是由於生活品質、學習品質、個性因素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而主要責任人就是家長! 對生活品質、學習品質、個性因素影響最大並起決定性和關鍵性作用的因素是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的能力,其次才是環境因素。雖然家長在後一方面一般是無能為力的,但它與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作用相比要小得多。 所以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我們不僅要真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還需要對影響學習方法的三大因素做分析和研究。為了保證這一切的順利進行,需要家長認真思索是由於自己的什麼不足而造成這些方面的缺陷和失敗。 我們前面談過,構成學習行為的兩方面是學習環節和學習秩序。正是由於學習環節或秩序操作不當,才使孩子在相同的教育背景、差不多的家庭條件以及沒有明顯差距的智商的情況下,學習成績有著天壤之別。究其原因,關鍵是由於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能根據學習本身的要求和規律正確地進行,從中導致了時間的浪費、效率的降低,這就是學習成績不佳的最根本原因。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學生本來抱著很努力的態度去學習,這種缺乏方法的努力最終當然不會給他帶來所希望的成績,所以自己的信心逐漸受到打擊,再加上家長不當的干預,對學習勢必產生焦慮、厭惡和反感,使學生對學習愈發感覺痛苦和煩惱。這樣的情緒始自學習,但卻蔓延到生活的各個部分。由學習的不理想轉化為對生活的失望和痛苦,是很多學生心態的典型表現。所以,不會學習,意味著不會生活。不會學習,也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生活。 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家長,首先應該知道在指導孩子學習前,自己是否對學習有足夠准確和深入的理解,應該明白只有把握好學習環節和學習秩序才可以得到有效率和效果的學習方法。本章談的內容主要是關於學生在學習中需要經歷的環節以及如何安排學習秩序。希望這些概念可以真正地植入你的思想中,只要認識到了並按照要求做到了,相信會讓孩子的學習效率有一個飛躍的。在此,我們希望家長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調整孩子在學習方法上的不足。當然,如果孩子有興趣的話,最好也建議孩子閱讀。 我們認為,一個學生通常的學習環節主要有以下部分組成。主要環節指作業環節、預習環節、復習環節、考試環節等,從屬環節包括改錯環節、檢查環節、回憶環節等。如何保證學習效率就需要合理地把以上環節安排得當,也就是學習秩序的問題。 請家長注意對照本章內容,找出孩子在哪些環節做的不合適,以便改正。根據我們工作的經驗,只要能夠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通常只要30 天的時間,學生的學習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最後,祝你成功!!
Ⅳ 熟悉北大清華兩校的請幫忙!
清華北大風景異
北大、清華被人們談論得很多,但很少有人把這兩座校園當作「值得一游」的景觀去觀
賞。作者不僅這樣做了,而且為讀音設置了游覽的路線,繪制了游覽圖。更有意義的是,作
者對兩座校園的景觀進行了深入的比較。
一個西洋味十足,一個是中國古典園林,但這一中一洋的設計競都出自一位美國建築師
墨菲之手。為清華園、燕園定下首期校園風格的,是美國建築師墨菲(Henry K.Murphy)。
清華園因為他而西洋味十足,燕園則因他而透著中國古典文陵枯遊人園的詩情與畫意敗凱。
1914年,大概是初到中國罷,墨菲在規劃清華校園時,將保存完好的中式園林「清華園
」(工字廳)輕輕地避開了,作現狀保存。而在它的東邊和北邊,操起了他所熟悉的西方園
林的手法:大大的草坪、長長的軸線、西式的建築。於是,1911- 1920年間,由大禮堂、科
學館、同方部、清華學堂、體育館及圖書館等西式院落組成的早期建築先後落成。這批建築
大都採用紅磚砌築,為校園中心區定下了一個明顯的基調,清華師生喜歡形象地稱之為「紅
區」。
到 1920年,已在中國「摸爬滾打」數載的墨菲大概已經對中國的古典園林建築有所了
解,且為其所吸引。在為燕京大學校園作規劃時,他熟練地運用起了中國的古典造園手法:
因地制宜、多軸線穿插、散點地布置建築院落。他將校園主入口(西門)及主教學樓群(貝
公樓一帶)朝西布置,借景西山圍繞著未名湖,北部安排男生宿舍(現德、才、均、備等齋
),東部安排體育活動場地與公共設備用房,南部廣闊地帶布置公共活動房(現南、北閣)
、教學用房(現俄文樓)、女生宿舍(現一至六院)及教工宿舍(燕南園);建築採用中國
傳統風格,亭、台、樓、閣兼有,甚至將校園的制高點水塔也設計成通州一座密檐磚塔的樣
式,放在未名湖東南角。這樣,到1929年,一座有山有湖,有塔有亭,粉牆紅柱、古色古香
的中國園林式校園便基本落成。
墨菲最初規劃的部分,可謂一錘定有,如今已分別成為兩校最具特色的環境景觀。這種
特色也分別得到兩校新規劃者的繼承和發揚,從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校園環境。
清華的科學館和北大的紅樓是最值得瞻仰和留戀的所在,是中國科學文化史上的重鎮清
華園內,橫貫東西的主校道旁,有一座白色三拱的「牌坊」,大拱兩側各嵌兩根陶立克西式
立柱,上有清末要臣那桐書寫的「清華園」三個大字,它便是清華建校之初的主校門——二
校門。這座建築造型奇特,線條流暢精細,外形挺拔清麗,在背後兩棵古柏的呵護下顯得美
麗而有內涵。錢鍾書被破格錄取從這里走過;受清華理學院院長葉企孫特許,由雜貨店小伙
計身份直接進入數學系當文書的華羅庚也曾從這里走過……。文革期間,這座具有象徵意義
的建築物曾經被巨大的毛主席雕像所取代;改革開放後,毛澤東走下神壇,二校門得以重立。
二校門往裡,穿過林陰道,前面豁然便是一方綠色的大草坪。草坪那端,穩穩當當端端
正正坐落著的是巍峨的大禮堂泛著銅綠的圓頂、紅色敦實的牆身,四根漢白玉大石柱撐起的
白色門廊以及泛著金光的大銅門。在藍天綠草之間,大禮堂給人一種不屈不撓、雄渾踏實的
感覺。它是清華園的標志,也是長期以來清華師生尺銷認為是清華人性格的象徵。而位於大草坪
正南端, 1920級校友贈送的日咎上刻著的「行勝於言」,也將清華師生這種朴實進取的性
格特徵表露無遺。
大草坪東側,有「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同方部,及清華學堂。清華學堂是二層
的德國古典風格式建築,青磚紅瓦,坡頂陡起,細部精美。入口設在轉角處,上有那桐書寫
的「清華學堂」四字,春天有校花——紫荊花迎風搖曳。1925年起,學校在這里增設「國學
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格、趙元任,以及著名考古學家
李濟、文學家吳宓等人在這里舉聚,培養了整整一代「國學」研究家。建國初期,梁思成為
主任的清華建築系遷入此樓,曾成為建築系專用系館。那時,一走進大樓的門廳及長廊,一
種濃厚的文化氣息便隨著滿目的名畫奇雕撲面而來,令人心怡。
大草坪西側,大禮堂的西南,有一座外觀普通的三層建築暗紅的磚牆,灰色的坡頂,除
大門上方刻有金字:「SCIENCEBUILDING」及「科學」以外,裝飾極少。它卻是20世紀中國
科學史上不能忽略的建築物——清華科學館。葉企孫、吳有訓、薩本棟、趙忠堯、周培源、
錢三強、王塗昌、王竹溪、錢偉長、林家翹、朱光亞、周光召、李政道、楊振寧、趙九章、
陳省身、華羅庚……單從這些在中國乃至世界燦若群星的科學家名單上,我們也會不由自主
地對這棟建築產生敬意。站在這座建築前,很容易使人想到著名的北大紅樓,北京沙灘那邊
連系著蔡元培、胡適、李大利、魯迅、陳獨秀、毛澤東、錢玄同、辜鴻銘等名家的紅樓。確
實,從某種意義上講,清華科學館與北大紅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份量是一樣的。
楊廷寶和關肇鄴主持的清華圖書館擴建,是新建築與老建築對話的典範。
大禮堂後面的圖書館散發著濃郁的書香。師生們匆匆走過的背影,閃爍著學術的薪火傳
遞。清華圖書館的首期工程始建於1916年,後經1930年及1989年兩次擴建。兩次擴建都表現
出了設計者對老建築的高度尊重,同時又不無創新,在中國現代建築史上享有盛譽。第一次
擴建的設計師是清華校友楊延寶,他與梁思成並稱「南楊北梁」,是我國傑出的建築學家。
第二次擴建則由清華建築學院教授關肇鄴院士主筆設計。雖然經過了兩次擴建,但設計者在
體量及材料細部上充分注意了與老建築的協調,如採用溫暖的紅磚牆,磚迭的拱形門窗符號
等,整座建築給人渾然一體的感覺。楊延寶通過高起的入口門廳實體與舊建築連接,而關肇
鄴則通過新老建築圍合而成的院落,即虛體避讓的入口空間與老建築形成對話,兩者都非常
巧妙,令人嘆絕。楊廷寶設計的入口空間(門廳)通過門前台階拾級而上直到二層,門廳不
大,卻有古色古香的拱券及地板細部及優美的弧形樓梯,讓人感覺一種溫馨的文化氛圍。而
關肇鄴設計的入口院落風格突出的是寧靜,特別是早晨,排隊入館的學生以及清澈見底的大
噴水池更顯得這院落有股醇香的人文氣息,令人陶醉。
7O年前,朱自清在清華近春園遺址,面對月色下的滿塘荷花,寫下了文學史中的散文名
篇《荷塘月色》
大禮堂往西,有一處幽靜的池塘,人稱「水木清華」。晉人謝琨詩雲「惠風盪繁囿,白
雲屯曾阿,寒裳順蘭止,水木湛清華。」「清華」一詞即來源於此。工字廳的後廈至此一變
為「水木清華」一區的正廊,上懸一聯日:「濫外風光歷著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
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瞻盪洵是仙居。」不大的池塘因此而讓人感到空間開闊不小。潔白的朱
自清坐像端坐池塘北邊,靜觀一池靜水裡春夏秋冬的萬千變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提起朱自清,不禁讓人想起《荷塘月色
》里寫的情景。1927年的一個夏夜,朱自清先生站在清華園的近春園遺址(荒島)旁邊,面
對月色下的滿塘荷花,心有所觸,回去寫就了《荷塘月色》這篇清麗脫俗的美文。如今的荒
島,四面環水部分依然滿種蓮藕,夏天六月荷花開時,全島飄香。島上有高大的柏、楊,掩
映著「荷塘月色亭」、「晗亭」等建築物,樹叢竹影下,還有孔子、吳晗等雕像以及埋頭看
書的老師學生。在月朗星稀的夏夜,晗亭旁臨塘的露天舞場荷香裊裊,舞曲悠悠,是清華人
最愛去的地方之一。
當下北大清華的學生出國留學幾乎成了風尚。我曾經戲言這跟美國人MurPhy當年設計的
兩校「風水」有關。你看:清華園的建築幾乎都是西方的式樣,在如此環境下成長,心能不
「洋」么?而北大的燕園,雖然建築全是中國傳統式樣的,而主校門偏偏朝向西邊,朝西者,
西遊去也!
當然這只是戲言。
不過,由西校門等組成的燕園東西主軸線,可以說是墨菲的神來之筆。這條主軸線由當
時的主樓貝公樓定位,跨石橋,穿西門,直指京西玉泉山頂,從而使未名湖畔的博雅水塔與
玉泉山上的玉泉塔遙遙相望,形成巧妙的借景關系。看來,墨菲當初不僅因地制宜地解決了
校園的功能關系,而且,他竟深諳了明朝米萬鍾在經營勺園「更喜高樓明月夜,悠然把酒對
西山」的浪漫,從而一反北京坐北朝南的傳統,將燕園的主校門定向西邊。頂好!
貝公樓為主的院落前,修剪整齊的松柏圍出綠綠的草地,石雕的華表麒麟在陽光下透出
些許威嚴與古樸。貝公樓前兩側的二層教學樓均為廡殿頂建築,往北是同樣屋頂的考古博物
館,貝公樓是歇山加廡殿頂式樣,顯得與眾不同,當年燕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司徒雷登就在這
里辦公,至今這里仍然是北京大學領導的辦公樓。
貝公樓東北角,是兩組「品」字形的原燕大男生宿舍樓(現為德、才、均、備等齋),
與南邊湖山背後原燕大女生宿舍樓群(現一至六院)遙相呼應。男生宿舍品字形院落中間部
分是食堂與公共用房,其庭院與建築有女生宿舍小院的兩倍大,氣勢開敞、豪放,建築體型
雄渾有力,這很像男生的性格特點。而面向未名湖園林空間的南山牆則設計成透空的柱廓形
式,為課余休息的男生們提供了一個敞胸舒懷的觀景交往空間,湖面也因這些透空的柱廓,
飛出的翼角增添了美麗。
女生宿舍則不同,6個小院落對稱朝內地布置在第二體育館為主軸的長方形草地兩側,
小巧而寧靜。每一小院都是由二層小樓圍成的三合院,向草地一邊由小巧的門樓及短牆相隔,
建築精緻親切,院落安全而溫馨,這又很適合女生的喜好。朝向草地的硬山牆上開兩扇六方
形的窗,仿若女生明亮淘氣的大眼睛;而屋下輕輕開了扇圓形的小窗,則像是為女生的眉宇
間點了一粒美麗的硃砂,嫵媚之極。好的建築跟人一樣,是有性格的。能讓人看起來興致勃
勃,甚至浮想聯翩。
走過開敞豪放的男生宿舍,彷彿能聽見費孝通先生從這里開始走向中國鄉土的重重足音
;站在精巧溫馨的女生宿舍前,恍若可見冰心女士曾在這里留下的清麗夢影,不禁想自己也
作它一個……
未名湖是燕園風景最美的地方。這里湖光瀲灧,塔影婆娑;亭立湖心,石船橫卧;石魚
翻尾,欲含塔影;垂柳環湖,崗巒起伏;小橋流水,松柏疊翠。未名湖周圍路面高低不平,
曲折回環,很符合崇尚自然的中國古典造園精神。這曲折幽深的線條吸引了北大學子對新思
想新知識的探求;路面的高低左右則振盪出他們活躍的思想火花及對自由的深刻理解那湖光
塔影、鍾亭落霞,則讓他們生出詩情與畫意……
古板」的清華人生活在中式、美式、德式、希臘、羅馬式、蘇聯式的「多元自由」的建
築環境里,而「自由」的北大人卻生活在『千篇一律」的中國式大屋頂之下。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從此以理工科專業為主,而北京大學則偏重文理科。
因為專業的差別,清華師生給人的感覺是「工程師」、「科學家」型的,踏踏實實,行勝於
言;而北大人給人更多的感覺是「文人騷客」,崇尚思想自由,富有反叛精神。雖然這幾年
兩校已經大力營造多種學科,往綜合性大學發展,但傳統形成的這些「性格特點」依然存在。
這些「性格特點」與他們各自所生活的環境有如下有趣的對比:「古板」的清華人生活在由
中式、美式、德式、希臘羅馬式、蘇聯式等各類建築構成的「生動」的建築環境中;而「活
躍自由」的北大人卻活動在「千篇一律」的中國式大屋頂之下。
現代科學發源於西方國家,而「科學家」清華人就在西式的清華園里工作學習;中國古
典園林從某種意義講就是「文人園」,而作為「文人」的北大人恰好就生活在按中國古典園
林手法規范的燕園里。
有建築系的清華園建國後發展脈絡清楚,有條不紊,由西往東可明顯地分為:「灰區」
(中國古典園林區)、「紅區」(西方古典建築區)、「黃區」(仿蘇建築區)、「白區」
(新科技教學區)。基於西方古典式的建築環境,有西式建築作參考,清華園內建築的發展
可以說相對容易協調。
Ⅳ 清華北大有什麼著名景點
1,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學校園內最大的人工湖,位於校園中北部。形狀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魚雕塑,中央有湖心島,由橋與北岸相通。湖心島的南端有一個石舫。湖南岸上有鍾亭、臨湖軒、花神廟和埃德加·斯諾墓,東岸有博雅塔。是北京大學的標志景觀之一。
2,博雅塔
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藝術造型、環境協調三方面高度統一的建築傑作。博雅塔位於未名湖東南的小丘上,是仿造通州燃燈佛舍利塔、取遼代密檐磚塔樣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園供水水塔,其獨具匠心的設計構思,乃燕園構建的神來之筆。
3,自清亭
清華大學自清亭原名脊指「迤東亭」,在工字廳東牆外的土山上。1978年改名「自清亭」以紀念朱自清先生。「自清亭」匾額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原清華大學書法協會會長、北京清美瓏琥藝術館副館長金德年教授題寫。
4,清華學堂
清華學堂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清華大學校園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10年11月,游美學務處向外務部、學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業館辦法。其中提到,因已確定清華園為校址,故呈請將游美肄業館名稱改為「清華伏皮學堂」。
5,水木清華
水木清華是北京清華園中的景點,位於清華大學工字廳的北側。水木清華被稱作清華園「園中之園」。 水木清華的主體景觀是工字廳後面的一個荷塘,荷塘之畔垂楊山水之中掩映著一幢秀雅的古建築,常與頤和園中的諧趣園相比。
Ⅵ 西安長安王莽千畝荷花池從石油大學坐公交車怎麼去
在東儀路坐905路、917路,西長安街東口下。在西長安街東口坐4-19路,清北村下。
Ⅶ 大學分幾種不同級別,像清華北大這種學校屬於什麼級別
大學分專科、二本、一本、重點院校。清華北大這些學校屬於重點中的重點。
清華大學(英語: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THU),舊稱清華學堂、清華學校、國立清華大學,創辦於1911年4月26日,是一所位於北棗雀京市海淀區清華園的公立高等院校。最初為清政府利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所建留美預備學校「游美學務處」及附設「肄業館」,1925年始設大學部。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文、法、理、農、航天等院系外遷,吸納外校工科,轉為多科性工業大學,在土木、水利、計算機、核能等領域貢獻卓越,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1978年後,逐步恢復理科、人文社科、經濟管理類學科。是985工程、211工程高等院校。
2013年4月,清華在校學生37650名,其中本科生14943名,碩士生14899名,校容校貌博士生7808名,有來凳扒早自124個國家和地區的在校留學生2263名。學校擁有國家重點一級學科22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15個;本科專業66個;清華大學共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8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7個。
校園內綠草青青,樹木成蔭,湖光山色,景色優雅,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築自然形成各具風格的建築群落,為師生創造了適宜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清華園大禮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風雨中挺立數十載,上面刻著清華的校風:「行勝於言」。「行勝於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實,以行證言。
清華校園按照南門主路(學堂路)分為東區、西區。西區校園為老校區,以美式的校園布局和眾多西洋風格的磚石結構歷史建築為特色。大禮堂為中心景觀,圖書館(一、二、三期工程)、科學館、清華學堂、同方部、西體育館及理學院等建築分布其間,原王府庭園工字廳、古月堂、水木清華等古建築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此笑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園遺址)則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園林風格。東區則以1950年興建的蘇式主樓為主體,以及建築館、明理樓、經管學院、逸夫科技館等現代風格的建築物。
在清華二校門北邊小山下,有一塊被清華校友稱為「清華第一碑」的「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這是當年的國學研究院師生為了紀念王國維而立的,碑銘上陳寅恪撰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華學人精神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