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荷花的和尚
Ⅰ 一個和尚手裡拿個荷花是什麼成語
拈花一笑
niān huā yī xiào
[釋義] 比喻心心相印、會心
[語出]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版·釋迦牟尼佛》:「世尊在權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Ⅱ 畫上荷花和尚畫的下一句是什麼
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墨翰林書
有一天,李調元來到川東的一座山上,廟中長老素聞李調元之名,趕緊親自前來接待。長老和尚也很好客,領著李調元山前山後、廟里廟外,看了一個盡情盡興。並把他請入方丈室中,辦了一席很豐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調元見長老和尚幾次欲言又止,料定他還有事相求,就主動問他。長老和尚這才說出原委。
原來,這座寺廟中有幅畫,是這位長老的師傅畫的,畫的是三兩枝出水的荷花。當時正逢江南地才子唐伯虎遊玩到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辭,懸腕展臂,龍飛鳳舞寫下幾個大字:
「畫上荷花和尚畫」
當時的長老和尚剛要提問,唐伯虎就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此對的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說完甩筆而去。可多少年過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對得出下聯來。
李調元聽長老和尚怎麼一說,興趣陡增,馬上要長老和尚把畫給他看,果然畫妙字絕,地道的唐伯虎真跡。他望著這個對子一尋思,才發現其中的妙處。原來,這句七字對,無論正念反讀音都一樣,難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調元對畫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長老和尚說:「大和尚,請借墨硯一用!」長老和尚將大號提筆一支捧到李調元面前說:「請大人錦上添花!」只見李調元提筆在手,略一沉思,便緊靠唐伯虎對聯之旁,寫下一聯:
「書臨漢墨翰林書」
從此,這幅畫就作為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掛在這個方丈室中了。
Ⅲ 畫上荷花和尚畫的下句
書臨漢墨翰林書
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墨翰林書
有一天,李調元來到川東的一座山上,廟中長老素聞李調元之名,趕緊親自前來接待。長老和尚也很好客,領著李調元山前山後、廟里廟外,看了一個盡情盡興。並把他請入方丈室中,辦了一席很豐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調元見長老和尚幾次欲言又止,料定他還有事相求,就主動問他。長老和尚這才說出原委。
原來,這座寺廟中有幅畫,是這位長老的師傅畫的,畫的是三兩枝出水的荷花。當時正逢江南地才子唐伯虎遊玩到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辭,懸腕展臂,龍飛鳳舞寫下幾個大字:
「畫上荷花和尚畫」
當時的長老和尚剛要提問,唐伯虎就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此對的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說完甩筆而去。可多少年過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對得出下聯來。
李調元聽長老和尚怎麼一說,興趣陡增,馬上要長老和尚把畫給他看,果然畫妙字絕,地道的唐伯虎真跡。他望著這個對子一尋思,才發現其中的妙處。原來,這句七字對,無論正念反讀音都一樣,難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調元對畫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長老和尚說:「大和尚,請借墨硯一用!」長老和尚將大號提筆一支捧到李調元面前說:「請大人錦上添花!」只見李調元提筆在手,略一沉思,便緊靠唐伯虎對聯之旁,寫下一聯:
「書臨漢墨翰林書」
從此,這幅畫就作為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掛在這個方丈室中了。
Ⅳ 跪求下聯.上聯是;河裡.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雨中魚兒羽兒釣來漁者愉。我覺的梅間的還不錯。希望能交更多愛好者
Ⅳ 畫上荷花和尚畫,下聯是什麼
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由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唐伯虎在一座寺廟所留版,下聯清代李調元所作為:書臨權漢貼翰林書。
上聯是唐伯虎在一座寺廟所留,整個上聯採用了迴文兼諧音的巧妙,它的正讀和反讀都是一樣的讀音,整體十分精妙,並且和當時的場景十分貼切的結合在一起。
至於下聯同樣十分精妙,同樣是由古人李調元所留,「書臨漢貼翰林書」同樣運用了迴文兼諧音且不管平仄還是已經是十分對稱。
(5)拿荷花的和尚擴展閱讀:
「畫上荷花和尚畫」的典故
一年夏天,唐伯虎獨自一人來到山中遊玩,發現山上有座寺廟,決定到裡面借宿一晚。他來到寺廟,詢問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和尚是否可以借宿一晚,小和尚說需要問師父。唐伯虎走進寺廟,在院子里看到一位高僧正專心致志地畫畫,他並沒有打擾,而是默默站在一旁觀看。
高僧畫的是一幅荷花圖,完成了這幅畫,才發現唐伯虎站在他的身後。經過短暫的交談後,兩人探討了一番繪畫技巧以及詩詞歌賦,頓時產生了相見恨晚的感覺。
第二天一大早,唐伯虎就向高僧告別,高僧有萬般的不舍,望唐伯虎能為他昨天畫的那副畫題字。唐伯虎想了一會,提筆寫了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但他並沒有接著寫出下聯,就離開了。
Ⅵ 一個僧人拿著一支荷花叫什麼成語
一個僧人拿著一支抄荷花叫什麼成語?
答案是【拈花一笑】
拈花一笑[niān huā yī xiào]
【解釋】:比喻心心相印、會心。
【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示例】:伊為新至我,我是舊來伊,~,心是口。
◎清·李漁《奈何天·巧怖》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Ⅶ 荷花與和尚在一起怎麼解釋
書中給我抄的感覺就是 慧思和尚是紙月的爸爸 他們一起回慧思的老家了。書中有很多暗語的 比如慧思和尚是突然來到油麻地的,像是一個教書先生,紙月身世不明,會寫很漂亮的毛筆字 會背很多詩 最直接的一句就是當他們走了之後 油麻地的人並沒有感覺什麼不對 就像是一對父女在這住了幾年 然後又回了老家一樣
Ⅷ 有一幅畫一個老和尚手拿著蓮花站著一個小和尚坐著什麼意思
現在是末法時期大部分寺廟都還進行著釋迦牟尼如來的佛法,網路搜一下:佛說法滅盡經,內這是釋迦牟尼如來臨終容時所說的話。現在是彌勒總佛祖主持著這個世界,釋迦牟尼如來的佛法已經滅亡,現在是迴光返照的現象。現在要看彌勒真經,要信彌勒總佛祖的新佛法,彌勒總佛祖的新佛法沒有南天、沒有西天、沒有地獄,也沒有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的報應。彌勒總佛祖的佛法是三界合人成一界,一切諸佛仙神附人體,以後人就是佛仙神。還有將一切疾苦,一切劫難統統消除,實現真正的共產主義!但是彌勒總佛祖的新佛法只渡忠心善良之人。在當今娑婆世界:五毒日盛吃人心,妖魔鬼怪舞翩躚,忠心之人難取一,善良之人取二分。
Ⅸ 和尚坐在荷花邊什麼意思
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墨翰林書
有一天,李調元來到川東的一座山上,廟中長老素聞李調元之名,趕緊親自前來接待。長老和尚也很好客,領著李調元山前山後、廟里廟外,看了一個盡情盡興。並把他請入方丈室中,辦了一席很豐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調元見長老和尚幾次欲言又止,料定他還有事相求,就主動問他。長老和尚這才說出原委。
原來,這座寺廟中有幅畫,是這位長老的師傅畫的,畫的是三兩枝出水的荷花。當時正逢江南地才子唐伯虎遊玩到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辭,懸腕展臂,龍飛鳳舞寫下幾個大字:
「畫上荷花和尚畫」
當時的長老和尚剛要提問,唐伯虎就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此對的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說完甩筆而去。可多少年過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對得出下聯來。
李調元聽長老和尚怎麼一說,興趣陡增,馬上要長老和尚把畫給他看,果然畫妙字絕,地道的唐伯虎真跡。他望著這個對子一尋思,才發現其中的妙處。原來,這句七字對,無論正念反讀音都一樣,難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調元對畫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長老和尚說:「大和尚,請借墨硯一用!」長老和尚將大號提筆一支捧到李調元面前說:「請大人錦上添花!」只見李調元提筆在手,略一沉思,便緊靠唐伯虎對聯之旁,寫下一聯:
「書臨漢墨翰林書」
從此,這幅畫就作為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掛在這個方丈室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