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顏羞荷花
A.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她的魅力過去今天都在流傳,荷花見了她也會害羞。
出自:西施 / 詠薴蘿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原文:
西施越溪女,出自薴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
勾踐徵絕艷,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翻譯:
西施是越國溪邊的一個女子,出身自薴蘿山。
她的魅力過去今天都在流傳,荷花見了她也會害羞。
她在溪邊浣紗的時候撥動綠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樣悠閑。
確實很少能見她笑起來露出潔白的牙齒,一直像在碧雲間沉吟。
越王勾踐徵集全國絕色,西施揚起娥眉就到吳國去了。
她深受吳王寵愛,被安置在館娃宮里,渺茫不可覲見。
等到吳國被打敗之後,竟然千年也沒有回來。
(1)玉顏羞荷花擴展閱讀:
李白的《詠薴蘿山》,帶領大家穿越兩千年的時空,來到遠古的春秋戰國時期。
那是一個春光明媚的艷陽天,越國大夫范蠡出訪民間,來到薴蘿山下的若耶溪,邂逅溪邊浣紗的西施。只見佳人顧盼生姿,超凡脫俗,天生麗質,嬌媚動人。兩人一見鍾情,遂以一縷浣紗,相訂白首之約。不久,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領兵打進了越國。
越軍被打敗,越王勾踐作了俘虜。范蠡作為人質,跟隨越王夫婦,到了吳國做奴隸。於是,他和西施的姻緣就被耽擱下來。三年以後,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夫婦和范蠡。勾踐回國,卧薪嘗膽,准備十年生聚,力圖報仇雪恥。他採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計,准備用女色擊垮夫差。
西施也被范蠡的愛國熱情感動了,挺身而出,勇赴吳國,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西施遂與范蠡,一葉扁舟,隱遁於太湖煙波之中,不知所終,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與懷念。
B. 「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顏」誰寫誰的
詠薴蘿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古】
西施越溪女,出自薴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
勾踐徵絕艷,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注釋
歷來詠西施的詩很多,優秀的作品也不少,李白的這首《西施》顯得寂寂無名,連同時代詩人王維的《西施詠》也知名於它。但我還是要講它,由它我們可以知道大詩人李白對人生的一些態度。照例列詩如下:
西施
西施越溪女,出自薴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
勾踐征絕艷,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西施本是越國鄉村平凡農家人的女兒,但她天生麗姿,「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從古到今,所有的美麗女子和她比起來都要遜色,她的美貌令清艷的荷花都愧羞不如,「沉魚之容」是謂西施也。
西施不僅美貌,而且情韻動人,得江南女兒之仙態。「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她冰清玉潔,閑情無限。一個「弄」字把女兒家戲水的嬌柔情態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個「閑」字展現了少女的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細心的讀者大可以展開聯想,碧水見手如柔荑浮,清波見眼如秋波橫。古人以「語不露齒、笑不露齒」為美,哪怕牙再皓白細碎整齊,這種「皓齒信難開」是一種含蓄之美。「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比上句更美,因為它情韻更動人。西施為什麼「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呢?其實,這兩句是承接上兩句而來的,場景同一,還在碧水清波里,西施意識到了自己的美,於是以水為鏡,淺窩含笑,對著水中的「碧雲」「沉吟」,自我陶醉起來,一定要注意「碧雲」,說明雲在水裡。這樣,一幅少女浣紗弄水,後來顧「鏡」自憐的圖景便飄在眼前了。一個「吟」說盡了「正當最好年齡的女子」無限心事,此字最妙,喜悅之上似有淡淡的愁緒飄著,叫人又愛又憐了。
「勾踐征絕艷,揚蛾入吳關」,西施從一個「越溪女」成為「吳宮妃」的過程一筆帶過,「絕艷」「揚蛾」再次表現了西施之美。這兩句比較平庸。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在文采上依然平庸,但隱約透露出詩人渴望的人生追求境界,詩人才華卓絕,建功立業理所當然,「杳渺詎可攀」說明李白希望追求的政治成績不是一般的,而是大的作為,是超出一般的「詎可攀」的作為。希望高,而失望多,李白一生痛苦皆由政治期望太高所致。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承接上兩句,再次透露出李白強烈的政治述求。
從全詩,我們不妨把西施的美貌看作詩人才華的自況、自比,西施終於「一破夫差國」,而詩人在政治上一事無成,「千秋竟不還」既有對西施歷史功績的贊賞,也有自嘆自傷的裊裊愁緒升騰。
全詩最有文採的是「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四句。李白又詩雲:「兩人對坐山花開,一杯一杯又一杯」,最後一杯是斟酌給山花的,李白與大自然是無隔離的,故能把景寫活。
C. 古詩詞關於荷花大全
李白 【琴曲歌辭·蔡氏五弄·淥水曲】
淥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
孟郊 【雜曲歌辭·樂府三首】
蓮子不可得,荷花生水中。猶勝道傍柳,無事盪春風。
孟郊 【雜曲歌辭·樂府三首】
蓮花未開時,苦心終日卷。春水徒盪漾,荷花未開展。
李白 【淥水曲】
淥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
李白 【越女詞五首(越中書所見也)】
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孟郊 【戲贈陸大夫十二丈(一作樂府戲贈陸大夫十二丈)】
蓮子不可得,荷花生水中。猶勝道傍柳,無事盪春風。
白居易 【相和歌辭·采蓮曲】
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李白 【口號吳王美人半醉】
風動荷花水殿香,姑蘇台上宴吳王。西施醉舞嬌無力,笑倚東窗白玉床。
白居易 【采蓮曲】
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朱慶餘 【榜曲】
荷花明滅水煙空,惆悵來時徑不同。欲到前洲堪入處,鴛鴦飛出碧流中。
李群玉 【北亭】
斜雨飛絲織曉空,疏簾半卷野亭風。荷花向盡秋光晚,零落殘紅綠沼中。
宋雍 【失題】
斜雨飛絲織晚風,疏簾半卷野亭空。荷花開盡秋光晚,零落殘紅綠沼中。
D.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什麼意思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的意思是:她的美麗容貌過去今天都在流傳,荷花見了她也會害羞。「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出自唐代詩人李白《西施》,這句詩描繪的是天生麗質、嬌媚動人的古代美人西施。
《西施》
西施越溪女,出自薴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
勾踐徵絕艷,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譯文
西施是越國溪邊的一個女子,出身自薴蘿山。
她的魅力過去今天都在流傳,荷花見了她也會害羞。
她在溪邊浣紗的時候撥動綠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樣悠閑。
確實很少能見她笑起來露出潔白的牙齒,一直像在碧雲間沉吟。
越王勾踐徵集全國絕色,西施揚起娥眉就到吳國去了。
她深受吳王寵愛,被安置在館娃宮里,渺茫不可覲見。
等到吳國被打敗之後,竟然千年也沒有回來。
E.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出自誰的作品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這句詩出自大詩人李白,此詩全名叫《詠薴蘿山》,詩的女主角是中國四大美女之首西施。
後面的6句,基本就沒啥新意了,就是對西施後來人生發展的敘述,最後加入了作者的一些情感因子以及對西施的命運慨嘆。大概意思就是:越王勾踐也喜歡美女,准備在全國徵集長的絕美艷麗的女子,西施一聽就從自己的國家跑到吳國去了,至於為何這樣做,只有她自己知道了。吳王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投奔自己,當然高興了,於是就把西施安排在館娃宮里(這在當時應該是女子最高的待遇了),可能是館娃宮太深,一般人誰都不能得見(不是有首詩嗎,說「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意思跟這差不多)。後來,勾踐卧薪嘗膽,勵志圖強,終於打敗了吳國,但筆者瞎猜認為勾踐發動戰爭的原因肯定不是為了西施,不然就太那個了。吳國被打敗了,西施卻不見了。歷經千年,也沒有回來。
這位大美女去哪了呢?或許我們只能在後人對四大美女的傳說或飯後談資中找到一絲答案。
F.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的意思就是:秀麗的顏色遮掩自古到今的美麗色彩,荷花的美麗讓如玉的容顏感到羞愧。
G. ·詠薴蘿山,西施越溪女,出自薴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皓齒信難開,沉
寫的是西施的經歷,這個不難理解吧
有一個溪女名叫西施,住在薴蘿山附近,秀美的容色超過古今任何的女子,就連荷花都為她如玉的面容而羞愧,她在水邊洗衣擾動著碧綠的河水,姿態與水面的清波一樣和諧,皓齒靈舌含而未露,在碧雲之間深思,吳王勾踐請動這個絕色女子,從容進入吳國,崛起於館娃宮中,悠渺而無人可以攀比,大破吳國之後,多年卻不見西施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