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蘭花嗎
『壹』 山西呂梁山野生蘭花有嗎
沒有,在我國境內,野生蘭資源分布區的最北端約在湖北北部一帶,再向北方就沒有野生蘭花分布了。
『貳』 蘭花的生長習性,山西運城的
春蘭的生長習性 ⑴喜散光、畏強光 春蘭的植株較矮小,野生時,上有喬木遮陽,下有灌木、雜草再擋去部分散射光照,長期生長於相對較少散射光照的環境里,養成了只喜少量散射、溫射、折射的散光照,而畏忌強光照的生態習性。通常盡可能讓其沐浴晨光,冬春上午9:00後,便給予半遮蔭;夏秋上午8:00起給予半遮蔭,9:30後給予75﹪的遮蔭,午時給予85﹪~90﹪的遮蔭,16:00又恢復到75﹪的遮蔭。 ⑵喜涼爽,畏悶熱 春蘭野生時,有喬木、灌木雜覃為其雙重遮蔭擋光,加上山風常拂。盡管在驕陽似火的盛夏金秋,它的生長環境仍然是涼爽的。因此棚室氣溫不宜超過28~30℃。室溫過高了,老株提前衰亡,新株出現高溫害,下部葉片萎黃或易感染菌病害。 ⑶喜偏干,忌過濕 喜偏干,是指基質排水流暢、基質不積水,且幹得快。基質不達偏干,勿澆水。忌過濕,既指基質不宜長時間潮濕,也指空氣相對溫度勿過高。一般休眠期空氣溫度保持在45﹪~50﹪,但勿低於40﹪;生長期空氣溫度保持在70﹪~75﹪,勿高於80﹪(高檔線藝蘭可保持80﹪的空氣相對溫度)。 ⑷喜通風,忌憋悶 喜通風是指養蘭環境,保持蘭葉端能微微晃動,空氣清新,但忌大風猛襲,以防嫩株葉基損傷和葉片相互碰撞摩擦而造成機械性損傷。通風降溫和通風降濕,宜開啟蘭架下的排氣扇和棚室頂的通風扇,吹葉扇的風力一定要小。忌憋悶,即指棚室空氣要對流好,而且忌煙塵廢氣的污染。 ⑸需春化,忌過暖 春蘭花芽分化於夏末,發育伸長於金秋,休眠於寒冬,冬末至翌春,花蕾發育膨大。由於它長期適應冬季的寒冷氣候,在花蕾發育期,需要有一個相當於「春化階段」的低溫期,方能正常開花。春化階段,棚室溫宜保持5℃左右、0℃以上,持續近月之久後,便可逐漸升高至12℃以下,花蕾便能正常發育膨大而正常開花。 如果花蕾發育期氣溫過高,花蕾極易萎凋。開花期氣溫高於15℃,營養生長活躍而抑制開花,易導致開品欠佳、花朵早謝、花期明顯縮短。 因此在春化階段,沒有凍害的地區,應把盆蘭置於無光照,且通風良好的室外或走廊上。在采溫防凍的高寒地區,應把盆蘭置於客廳或無采溫的室內。這樣也多可正常開花。 建蘭的生長習性 建蘭的主要生長習性是: ⑴較耐旱而不耐水漬 建蘭的根系粗大而壯旺,假鱗莖明顯而圓大,能貯藏較多的水分和養料,可維持近半個月的偏干。它的葉片角質層較厚,葉面光滑油亮,葉背也較光滑,葉背之氣孔也呈下陷狀,因此它具有較強的耐旱性。但它的根系也和其他地生根蘭一樣,不耐水漬,而要求用疏水透氣性能強的基質栽培。 ⑵喜中溫而不耐嚴寒 建蘭分布於亞熱帶地區,常長於林緣等光照較充足的地帶。因此它喜夏秋無酷熱,冬季無零下酷寒的生長環境。 蕙蘭的生長習性 蕙蘭多原生於北回歸線以北至北緯34°的海拔較低、雨水偏少、光照充足、多霜雪、壤土貧瘠的林野中。這里特定的生態條件養成了它根系粗壯發達、葉狹長、厚硬、粗糙,生長緩慢的特點。引種馴化,宜參照如下幾點: ⑴喜陽光充足,霧露滋潤 遮蔭網,宜設置活動式,中午光照過強應有50﹪的遮蔭,其餘時間敞開不遮,讓其沐浴陽光、霧露。 ⑵喜土乾肥足,空氣濕潤 喜基質偏干是因原生地少雨,土壤多乾燥,就迫使根的趨水性功能的高效發揮,而有根系粗壯的可能。馴化栽培的基質宜粗糙,疏水透氣性能喲,方能不怕細雨淋和常有基質偏乾的可能。蕙蘭的生長緩慢,是與其原生地土質較貧瘠有關,故應適當追施有機肥。 由於蕙蘭的原生地雨水偏少,空氣濕度很低,它的光合作用原料之一的水分偏少,所製造的食物少而導致生長緩慢。在馴化栽培時,基質偏干勿過久,生長期空氣濕度宜不應低於60﹪。 ⑶能耐寒耐熱,勿嬌寵太過 蕙蘭野生時,確有很強的耐寒、耐熱力,但經人工馴化栽培,其抗逆性已大為減弱,一般不讓其忍受零下低溫的困擾和32℃以上高溫的煎熬。平時管理可粗放些,讓其短時間淋雨也無妨。 ⑷需要適量,方能開花 據蕙蘭的耐寒特性,在葉芽的緩長期,便是花原基的形成期,力求氣溫不高於23℃。冬季早春的生長休眠期,便是花芽生長發育期,力求氣溫不高於15℃,以滿足其生殖生長所必需的氣溫。 春劍的生長習性 春劍多生長於海拔800~2500米的高山谷地之常綠闊葉林帶。它的主要生長習性如下: ⑴喜濕潤,忌高燥 春劍多原生於常綠闊葉林峽谷中,在那裡,土壤、空氣都較濕潤,因此形成了喜濕潤、忌高燥的生長習性。要求培養基質疏水透氣性能良好,澆施水肥後,幹得快。當基質偏於少水分時,就應及時澆水,勿讓其偏干太久。生長期空氣相對濕度宜調控於75﹪~80﹪,休眠期不應低於50﹪。 ⑵喜散陽,忌烈日 峽谷的光照時間不長,又有常綠闊葉林蔭的遮掩,只有短時間的散射光照。因此它喜散陽,忌烈日。喜冬春之晨光,9:00後就宜半遮蔭;夏秋8:00後就宜有70﹪左右的遮蔭密度;午間家80﹪~85﹪的遮蔭密度;16:00後可70﹪的遮蔭密度。 ⑶能耐寒,忌高溫 春劍於冬季在長江流域能露天栽培。可見它有很強的耐寒特性。當然一經人工引種馴化後,其耐寒等抗逆性,必將大為減弱,休眠期以不低於0℃為宜。由於它能耐寒,必然就怕高溫,不僅生長期氣溫宜調控在28~30℃之間,夜間應比日間低6℃以上,而且冬季度春化後至花前,日間氣溫也不宜超過15℃,夜間以8~10℃為宜。 ⑷需春化,忌過暖 春劍也和春蘭一樣,冬冷後,花蕾發育膨大前,需要有近月的5℃左右的低溫春化階段,方能正常開花。度春化後至開花期的氣溫也應調控在10~15℃之間,太高了,營養生長活躍而抑制生殖生長,致使花朵早凋謝。 墨蘭的主要生長習性 ⑴喜陰,而忌強光 據多次實地考察,墨蘭多生長於向陽密林間。據華南師范大學國蘭研究中心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植物系的實驗發現:墨蘭光合作用的光補償點,約為春季晨光之半,光的飽和點約為夏季中午光強的10﹪~15﹪。這就充分地證實了墨蘭是典型的陰性植物。陽光過強,極會產生日灼害。因此冬春宜有60﹪~70﹪的遮蔭密度;夏秋宜有85﹪~90﹪的遮蔭密度。 ⑵喜溫暖,而忌嚴寒 墨蘭的生長適溫為25~28℃,休眠期適溫為白天12~15℃,夜間8~12℃。它不耐3℃以下的低溫,即使是僅有短暫性的2℃以下的低溫也會產生凍害。 ⑶喜濕,而忌燥 墨蘭原生於雨水充沛的南方林野,喜濕而忌燥。生長期需要有75﹪~80﹪的空氣相對濕度,冬季需要有50﹪以上的空氣相對濕度。基質表面偏干,就需盡快澆水,切勿偏干過久。 ⑷喜肥,而忌濁 據有關部門測定:墨蘭的葉與假鱗莖均含有大量的磷,其老根也有極強的吸收磷的能力,因此墨蘭的需磷量較少;墨蘭株粗葉闊,對氮的需求較大。墨蘭葉闊,需要較多的鉀素營養,株葉的木質素與纖維素才能有效地增多而增強株葉的支撐力,不至於軟弱不支。因此墨蘭對肥料三要素的適合比例為氮35﹪:磷20﹪:鉀45﹪。 墨蘭雖喜肥,但切忌肥料濃度高和頻頻施肥,而是要求化肥0.1﹪,有機液肥1﹪~0.2﹪,每隔15~20天施1次。 蓮瓣蘭的生長習性 蓮瓣蘭的主要生長習性是: ⑴蓮瓣蘭主產於亞熱帶南部與熱帶北緣之低緯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區。處於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和太平洋的東南季風之交匯地帶,當地具有溫和、濕潤、雨量適中的氣候特點,又同時具有高寒、溫暖、悶熱的氣候特點。該地區的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冬季最冷時的平均氣溫低達零下7℃;夏秋最熱時的平均氣溫僅有16℃左右。主產於氣溫偏低之滇西和滇西北的蓮瓣蘭,飽受偏低氣溫的熏陶,養成了較耐寒的特點(經引種馴化過的種苗,它的耐寒性已大有減弱)。由於該地區的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其間夾有許多低海拔的河谷地帶,大小河流、瀑布、澗泉縱橫交錯;雲霧、水氣彌漫。因此又養成了它不耐熱的生態習性。 ⑵較耐蔭而不耐日灼 蓮瓣蘭的原生地,植被良好,雨量適中,空氣濕度高,而它的葉片角質層薄,因此它具有較耐蔭而不耐強光照的生長習性。 ⑶喜叢植忌單植 蓮瓣蘭假鱗莖小,葉細長而質薄,如掰拆散植,便失去了同舟共濟的條件而減弱了抗爭力,常易因灑水、鼓風而傾倒。因此它喜3~4株連體叢植,忌拆散單植。 寒蘭的生長習性 實際上,寒蘭的得名因為它的主花期在秋末冬初氣候開始轉寒的時節,並非它得耐寒。它的主要生長習性有: ⑴喜土干、氣濕的生長環境 寒蘭多原生於背西北、朝東南的半山腰林野,其下常有溪流、山澗迂迴。還同於它葉狹長、質薄、背面粗糙、角質層偏薄。因此它喜基質常偏於,而空氣濕度較高的生長環境。 ⑵喜涼爽、無嚴寒的氣候 半山腰之林野通風良好,夏秋涼爽,冬春無嚴寒。在馴化實踐中,也證實寒蘭的耐寒、耐熱力,僅是在墨蘭與建蘭之間。 ⑶喜成簇深植 寒蘭為地生根蘭中,最會開花的種類。開花多,消耗太過,而導致了它常有營養生長疲頓,抗逆性減弱,株體早衰,發芽率較低的生長特性。因此不宜過多掰散植,同時也要求適當深植(以埋沒假鱗莖為度)。
『叄』 山西境內、最好是太原、哪裡有蘭花養殖基地啊
迎澤公園東門。還有東山上有基地,具體哪忘記了
『肆』 蘭花花到底是哪的
還應該是山西的,因為陝西的信天游之類的比較出名,所以世人誤認為是陝西的,其實是山西的,就像啊寶一樣。
『伍』 各省省樹(省花)是什麼
北京市是月季、菊花;天津市 是月季;上海市是白玉蘭; 重慶市是川茶花;河北省是太平花;張家口市是大麗花;山西省是榆樹梅;浙江省是蘭花;
遼寧省是天女花、吉林省是君子蘭、黑龍江省是丁香、山東省是牡丹、江蘇省是茉莉;江西省是杜鵑花;福建省是水仙;台灣省是蝴蝶蘭;河南省是臘梅;湖北省是梅花;湖南省是荷花;四川省是芙蓉花;
青海省是鬱金香;雲南省是茶花;香港特別行政區是洋紫荊;澳門特別行政區是蓮花。
(5)山西有蘭花嗎擴展閱讀:
青海省省花鬱金香的由來: 鬱金香原產中亞及周圍地區,即我國「天山上的紅花」。在花卉的天地里,鬱金香堪稱為大名鼎鼎的洋花。
它的確切起源已難於考證。但現時多認為源錫蘭及地中海偏西南方向,至1863年傳至荷蘭。嗨,好傢伙。熱愛奇花異卉的荷蘭人一下子把鬱金香捧上了天。他們對它那種美妙的酒杯形花朵竟如痴如醉。
鬱金香的名字來自於拉丁文的 "lband" 或 "turban"。"turban"意指穆斯林的頭巾。之所以這么起名字是因為它們的球狀花骨朵看起來象是穆斯林教徒戴的頭巾。
鬱金香最初產自地中海,1554年從土耳其引入歐洲。從此馬上風行起來,到了17世紀成了荷蘭瘋狂金融投機商們競相追逐的目標。1637年,荷蘭的鬱金香市場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