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鱓蘭花圖
『壹』 揚州八怪的所指何人
「揚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畫家,說法不盡一致。有人說是八個,有人說不止八個;有人說這八個,有人說另外八個。據各種著述記載,計有十五人之多。因清末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是記載「八怪」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為准。即:汪士慎、鄭燮、高翔、金農、李鱓、黃慎、李方膺、羅聘。至於有人提到的其它畫家,如阮元、華岩、閔貞、高鳳翰、李勉、陳撰、邊壽民、楊法等,因畫風接近,也可並入。因「八」字可看作數詞,也可看做約數。職業而已,不能說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
鄭燮(怪在傳奇)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於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並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圖》。板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並無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卻相通,同時強調構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 板橋這幅《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節屹立而上,直沖雲天,他的葉子,每一張葉子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竹的質感。在構圖上,板橋將竹、石的位置關系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調。竹的纖細清颯的美更襯託了石的另一番風情。這種叢生植物成為板橋理想的幻影。板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之一金農都感嘆說,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板橋有林下風度啊。 有「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板橋的書法, 自稱為「六分半書」,他以蘭草畫法入筆,極其瀟灑自然,參以篆、隸、草、楷的字形, 窮極變化。這幅「兩歇楊林東渡頭」行書,體現了鄭板橋書法藝術獨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頓之間尤為明媚動人。鄭板橋別具一格的新書體,開創了書法歷史的先河。 蘭石圖 石壁蘭竹圖 九畹蘭花圖 高翔(怪在淡泊)
高翔(1688--1753),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江蘇揚州府甘泉縣人,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終身布衣。善畫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從 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畫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亦 善於寫真,金農、汪士慎詩集開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筆,線描簡練,神態逼真。精刻印,學程邃。亦善詩,有《西唐詩鈔》。
晚年時由於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汪士慎為友。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濤死後,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於寫真和刻印。 揚州即景圖一 彈指閣圖二 揚州即景圖二 金農(怪在才) 金農(1687—1764),字壽門,號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平生未做官,曾被薦舉博學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他博學多才,五十歲後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於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思別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華圖》等。他獨創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
精篆刻、鑒定,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 ,風格古雅拙樸,作品有《墨梅圖》、《月華圖》等。又長於題詠,每畫畢,必有題記,一觸之感。也擅長書法,取法於《天發神懺碑》、《國山碑》、《谷朗碑》。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一格,號稱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篆刻得秦漢法。詩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其書畫題跋被輯成有冬心畫竹、畫梅、畫馬、自寫真、雜畫題記等。 墨梅斗方圖 菊花圖 高梧玉立圖 李鱓(怪在命)
李鱓(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廷供奉,因不願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後,至揚州賣畫為生。與鄭燮關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緻 ;後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於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三陽開泰圖 蕉鵝 芭蕉萱石圖 黃慎(怪在悟性)
黃慎(1687-1770後),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壽,菊壯,號癭瓢,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擅長人物寫意,間作花鳥、山水,筆姿荒率,設色大膽。為「揚州八怪」中全才畫家之一。
青年時,學習勤奮,因家境因難,便奇居蕭寺,書為畫,夜無所得蠟,從佛殿光明燈讀書其下。善畫人物,早年師法上官周,多作工筆,後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跡中受到啟迪,以狂草筆法入畫, 變為粗筆寫意。
黃慎的寫意人物,創造出將草書入畫的獨特風格。懷素草書到了黃慎那裡,變為破毫禿穎,化聯綿不斷為時斷時續,筆意更加跳盪粗狂,風格更加豪宕奇肆。以這樣的狂草筆法入畫,行筆「揮灑迅疾如風,」氣象雄偉,點畫如風卷落葉。黃慎的人物畫,多取神仙故事,對歷史人物和現實生活中樵夫漁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繪,給清代人物畫帶來了新氣息。黃慎的人物冊頁《賞花仕女圖》刻畫一美麗女子對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鶴圖》則取材於蘇軾《放鶴亭記》,畫面右側立一白鶴,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飛翔之鶴,童子手挽花籃,卻自顧嘻嘻而樂。 「生平夢夢揚州路,來往空空白鶴歸」(黃慎《題林逋馴鶴圖》),黃慎兩次寓居揚州,先後17年,十里揚州,成為他一生的依戀。他的人物畫最具特色,有《絲綸圖》、《群乞圖》、《漁父圖》等。他的詩被同鄉人雷宏收集起來,編為《蛟湖詩抄》。 抱琴人物圖 鍾馗圖 仕女抱瓶圖 李方膺(怪在倔)
李方膺(1695~1755),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虯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為「揚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後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南京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與李鱓、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 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乾新枝 ,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後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於畫上。 風竹 梅花圖 秋菊圖 汪士慎(怪在人)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工花卉,隨意點筆,清妙多姿。尤擅畫梅,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見稱,清淡秀雅,金農說;畫梅之妙,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畫 繁枝,高西唐畫疏枝。(《畫梅題記》)但從他存世畫梅作品看,並 非全是繁枝,也常畫疏枝。不論繁簡,都有空裹疏香,風雪山林之趣。 五十四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工妙騰於示瞽時,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歲時雙目俱瞽,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款心觀,所謂盲於目,不盲於心。善詩,著有《巢林詩集》。 風雪梅花圖 白桃花圖 春風泄香圖 羅聘(怪在使命)
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又號衣雲、別號花之寺僧、金牛山人、 洲漁父、師蓮老人。清代著名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縣,後寓居揚州,曾住在綵衣街彌陀巷內,自稱住處謂「朱草詩林」。為金農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歷。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他又善畫《鬼趣圖》,描寫形形色色的丑惡鬼態,無不極盡其妙,藉以諷刺當時社會的丑態。兼能詩,著有《香葉草堂集》。亦善刻印,著有《廣印人傳》。金農死後,他搜羅遺稿,出資刻版,使金農的著作得以傳於後世。其妻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並工於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風標圖》(冊頁)、《兩峰蓑笠圖》、《丹桂秋高圖》、《成陰障日圖》、《 谷清吟圖》、《畫竹有聲圖》等。 馴雀圖 指頭畫葫蘆圖 指頭畫仕女圖
『貳』 2、揚州八怪中有些兼善書法,請列舉兩位,並闡述一下他們的書法特點。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於徐渭、石濤、八大諸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並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圖》。板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並無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卻相通,同時強調構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 板橋這幅《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節屹立而上,直沖雲天,他的葉子,每一張葉子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竹的質感。在構圖上,板橋將竹、石的位置關系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調。竹的纖細清颯的美更襯託了石的另一番風情。這種叢生植物成為板橋理想的幻影。板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之一金農都感嘆說,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板橋有林下風度啊。
板橋的書法, 自稱為「六分半書」,他以蘭草畫法入筆,極其瀟灑自然,參以篆、隸、草、楷的字形, 窮極變化。這幅「兩歇楊林東渡頭」行書,體現了鄭板橋書法藝術獨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頓之間尤為明媚動人。鄭板橋別具一格的新書體,開創了書法歷史的先河。
蘭石圖石壁蘭竹圖九畹蘭花圖 高翔高翔 高翔 (1688--1753),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江蘇揚州人,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終身布衣。善畫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從 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畫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亦 善於寫真,金農、汪士慎詩集開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筆,線描簡練,神態逼真。精刻印,學程邃。亦善詩,有《西唐詩鈔》。
晚年時由於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汪士慎為友。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濤死後,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於寫真和刻印。
揚州即景圖一彈指閣圖二揚州即景圖二
『叄』 慨括清代讀書人的人生追求
清代作為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為我們展示了一個風雲變幻、浪卷波翻的歷史時期,而清代文人處於自願或被迫的學術追求和豐富多姿的文化情趣,便是這「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時代的生動寫照。清代初年,改朝換代的大規模血腥搏鬥,老大帝國一旦灰飛煙滅引起的巨大震驚,激烈的民族戰爭和殘酷的民族壓迫,所有的這一切使文人們長歌當哭,抒發亡國的哀痛,宣洩郁憤的情懷,追究興亡的原因,尋找社會的出路。顧炎武是生活在明清之交的一個代表式人物,他早年致力於實用之學,提倡「經世致用」之說,以圖革除君主專制制度的嚴重弊病,世稱「亭林先生」。他成年時正值明清之際政局天翻地覆的變動,出於感慨國難,他將原名「絳」改為「炎武」用於表示自己的愛國志節。當清兵攻掠江蘇常州一帶時,他的繼母王氏悲憤至極絕食而死,臨終對其尊尊告誡:「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國憂家難集於一身的他深刻地認識到,當務之急已不是發揚光大近代文化思想,而是奮身投入抗清復明的民族救亡運動中。文人更是把國破家亡的哀思和悲憤行於文學作品。正如鄒式金在《雜劇三集小引》中說:「邇來世變滄桑,人多懷感。或抑鬱幽憂,抒其禾黍銅駝之怨;或憤懣激烈,寫其擊壺彈鋏之思;或月露風雲,寄其飲醇近婦之情;或蛇龜牛神,發其問天遊仙之夢。」在江蘇,陳沈、顧炎武和歸庄等人,組織了具有反清傾向的「驚隱詩社」。他們往往借歷史事實典故來抒發故國憂思,寄託恢復希望,表明志氣懷抱。顧炎武有《擬唐人五言八韻》六首,分別吟詠了申包胥、班超、諸葛亮、祖逖等人,都是托古言志的作品。王夫之有《詠史》六言詩二十七首,借事實抒寫清初時事,語多諷刺,情甚激憤。清初的文人們面對歷史的興亡交替,一方面不願承認亡國的事實,心中交織著一種破敗感、失落感、憂患感。另一方面,他們從此也就開始了不與清廷合作的態度,直到生命的結束。隨著清朝政府平定三藩之亂和收復台灣,清朝的政權逐漸穩固,清政府採取了尊儒重文、挾以武力的文化政策。他們認識到漢族儒文化的重要,詔封孔子後代並予以官職,恢復科舉,詔令舉薦「山林隱逸,懷才抱德堪為世用」之士,恢復尊孔祭禮表彰學術,進一步籠絡漢族文人。並且與康熙十七年和乾隆元年兩開博學鴻詞科,對一些碩學鴻儒給予特殊禮遇,比如黃宗羲,他曾在浙東四明山聚兵結寨,抵禦清兵,失敗後又東渡日本長崎乞師抗清,後又拒不參加博學鴻詞科,但是清廷仍予禮尊,「史局大議必咨之」,總裁《歷志》,表現出來對文人的寬宏大量實在令人感慨。在禮遇儒士的同時,清廷也強化了士儒的思想鉗制,嚴密控制學校、文人的思想,不惜濫殺無辜,強制推行一套極端專制的文教政策。在學校完全禁止學生的言論結社自由,甚至連學生正常的自發性學習討論也在被禁之列。濫行文字獄則是此政策的集中表現,較之明代尤為過甚,這既有滿清政權對漢族士儒的防範心理及憑暴力誅殺以定根基的立場,也有民族歧視、壓迫等政治文化諸多因素,明顯有整治南方文人的傾向。有人粗略統計,康、雍、乾三朝共興115起文字獄,殺戮最重的有查嗣廷之獄、呂留良獄、「庄氏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曾靜謀反案」等。輾轉羅織,被禍至數百人,妻子聚殲.家產籍沒,世人言及猶覺驚心駭魄。 通過這些文字獄,清政府企圖把漢族文人危及其專制統治的思想扼殺在萌芽狀態。另一方面,與文字獄的殘酷相結合,他們又採取許多方式給文人以榮華富貴,穩定人心。首先是開史館,徵聘士人入館修史;其次是開四庫館閣,收羅天下才士修《四庫全書》,大約有4000多文人花了二十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93551卷的浩大工程。通過這些舉措,統治者標榜「盛世修史」,以這種浩大的文化工程來體現「康乾盛世」,來粉飾太平、歌舞昇平,使康熙、乾隆能夠得以盛世英主而留名後世;通過修史編書,既加強了意識形態權威和思想控制,又表明朝廷對學術文化事業的重視,確定了學術文化事業的導向;把當時的優秀學者文士籠絡起來,控制起來。學術研究和傳授被納入官方軌道,並且給這些學者享受高官厚祿、榮華富貴。於是文人也就大多接受這種恩寵了,專心做自己的學術,而不再問及世事。清代學術也由經世致用引向考據,沉潛經史,徒發思古之幽情,甚至發展到為考據而考據。嘉乾學派興起並走向繁榮,出現了一大批的經學大師,如惠棟、戴震、閻若璩、王引之、紀昀、阮元、王念孫、王鳴盛、段玉裁、錢大昕、江永、焦循等,清朝學術形成了一種鼎盛的局面。這種學術風氣的形成與清朝統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學也有著很重要的關系。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就曾被人們稱為「理學天子」,乾隆時期更是對程朱理學推崇備至。同時清廷還採取了一系列表彰程朱、強化理學的方針政策,箍緊綱常名教的精神枷鎖,一時間,理學如滿天烏雲籠罩大地,彌漫寰宇,形成「寧道孔孟誤,諱言程朱非」的一統局面。但提倡理學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提倡存天理滅人來加強統治基礎,配合著當時高壓的政策。這就使一些文人認識到理學的虛偽和政治功用,早在清初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為代表的文人就出現了反理學的思想,提倡廣征博引,去偽存真。而戴震則是繼他們之後的中堅,公開與義理之學對立,提倡考據之學,首先表現為以疑古精神對古書的辨偽,如閻若璩著有《古文尚書疏證》等,到了乾隆中葉,這種以考據為主的漢學聲勢浩大,成為顯學,甚至還有超越宋學之上的氣勢,這就引起了統治者的重視,乾隆於是下諭,在重申了理學的正統地位的同時,也肯定了漢學的輔弼功能,「崇宋學之性道,而以漢儒之經義實之。」統治者的鼓勵加上考據之學可以不背離統治者的理論准則和最高利益從而避免文字獄的迫害,考據的風氣就全面興起了。在經學、文學、史學、諸子學、音韻、天算、地理、數學、校勘、目錄、輯佚、辨偽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成績。這些成績主要是審訂文獻、辨別真偽、校勘謬誤、註疏和詮釋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證地理沿革等等,這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和方便。清政府兩手政策和社會逐漸走向穩定的結果首先就是抗清知識分子轉向隱居,他們由悲憤走向避世,清末孫靜庵編著的《明遺民錄》就立傳800多人,其中絕大多數是隱遁的知識分子。他們有的隱身山林,杜門謝客;有的遁入佛門,拒絕接受滿族衣冠發式、維護漢家威儀甘願與經卷青燈為伴。他們中有許多選擇了閉門著述,顧炎武、黃宗羲和王夫之等人在抗清失敗復明無望的情況下選擇了以遺民身份隱居著述,他們採取了不與清廷合作的態度,「退而修經典之業」,「窮經以待後王」,不問學問的現實功效,終身隱居治學,他們學問之廣博、著作之豐富、思想之深刻都是前人難以企及的,而且對清朝幾百年的學術和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遺民學者在清初都致力撰寫明史.其功績顯著者有萬斯同、潘檉章、吳炎、張岱、談遷、黃宗羲、查繼佐、以及戴名世和劉繼庄等人。這種風氣的形成,除了中國慣有的重史傳統之外。也和士人最初不承認清代為正統以及懷念明朝等因素有關。清初私撰明史的風尚為後來官修明史在史料考辨、體例編排、人才培養等方面都作了充分的准備。但是隨著老一代遺民隱士的謝世,文人們漸漸忘卻或從來就不知道上輩所經歷的亡國之痛,他們在清朝兩手文化政策的作用下逐漸開始認同清朝的文化。這時商品經濟和城市的發展,社會的繁榮,卻出現了另外一批「隱於市井」才藝雙全的風流名士。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東南地區,特別是在以揚州為中心出現了「揚州八怪」,可以視為清代中葉文人隱於市井的典型。揚州八怪包括哪些人歷來眾說不一,大約包括15位畫家,他們是李方膺、汪士慎、高翔、黃慎、金農、李鱓、羅聘、鄭燮以及李葂、華嵒、閔貞、邊壽民、高鳳翰、陳撰、楊法,因人數不止八,所以又稱為「揚州畫派」。他們當中,有些一生為布衣,有些曾作過一段時間的官,大都出身中下層,經歷了坎坷不平、艱難曲折的生活道路,他們感於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又潔身自好,倔強不恭,在生活和創作中嬉笑怒罵,玩世不恭,被人們稱為狂、怪。他們大多性格豪放,有強烈的個性,多才多藝,詩詞書畫無所不通,用所謂的「狂」「怪」的方式來表達抒發自己的獨特的性靈和藝術個性。他們歷經近百年,繪畫作品數量之多,流傳之廣,令人感嘆。他們聲名遠播,對清代整個畫壇乃至整個文人風氣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繪畫題材廣泛,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蟲魚等無所不有,各有成就。其中以花鳥、人物的成就尤為突出。立意和構圖方面都都極有個性,別出心裁。他們不迴避現實,注重日常生活的描繪。如黃慎常畫漁民、纖夫、乞丐,李鱓畫秋日的蔬菜和莊稼,鄭燮題道:「稻穗黃,充飢腸,菜葉綠,做羹湯,味平淡,趣悠長。萬人性命,兩物擔當。幾點濡濡墨水,一幅大大文章」,憐憫之心和盎然情趣都躍然於紙了。他們還能將常見的題材重新賦予藝術生命,如他們常常把松竹梅菊蘭石等用於表現清高孤傲、憤世嫉俗,抒發心中的不平和憤懣。如金農畫蘭便配上「若被春風勾引出,和蔥和蒜買街頭。」鄭燮也常把蘭花和荊棘放在一起描畫,表現「君子能容納小人,小人也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蘭,其花更碩茂矣」的節操。他們的畫作大膽潑辣,筆墨豪放,鄭燮為黃慎題的一首詩寫出了獨特畫風:「慣看古廟破苔痕,愛寫荒崖亂樹根。寫到神情飄沒處,便無真相有真魂。」他們還注重詩、書、畫三者結合,比如鄭燮就曾「借草書中之長豎,長撇運之」而成蘭葉,「以書之關紐透入書畫」竹之中,詩文與畫相映照,更好的表達作品的思想內涵,畫竹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亂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堪稱結合之代表,表達了在磨難中堅強不屈的精神品格。另外一點,揚州畫派等文人表現出來的反叛精神不僅體現在他們背叛文人畫的傳統審美觀,他們的思想還不合於正統思想。他們的遭遇造就了他們不屈勢、不隨俗、傲骨嶙峋的性格,他們不容於當權者,加上「十里長街市井連」的揚州經濟繁榮,商業發達,使得他們能夠廣泛接觸社會各個階層人士。他們的畫作不僅深度、廣度,而且在情趣上都令人耳目一新。金農就有這樣的題畫:「不趨時流,不幹名譽,叢篁一技,出之靈府」。還有他自己的寫照:「蓄魚於樹鳥棲泉,物性相違更倒顛。洗耳鑿環非矯正,此翁原不受人憐。」自信的人格和人生境界是他們所孜孜追求的目標。他們的叛逆精神不僅體現在畫面上,而且反映在詩文、言論行為方面。他們的詩文掀天揭地,震電驚雷;他們的言談呵神罵鬼,驚心動魄;他們的行為推倒松石,打翻樊籬,不畏天地鬼神,傲然挺立於人世間。
『肆』 揚州八怪代表作品
「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內
鄭燮 蘭石圖容 石壁蘭竹圖 九畹蘭花圖
高翔 揚州即景圖一 彈指閣圖二 揚州即景圖二
金農 墨梅斗方圖 菊花圖 高梧玉立圖
李鱔 三陽開泰圖 蕉鵝 芭蕉萱石圖
黃慎 抱琴人物圖 鍾馗圖 仕女抱瓶圖
李方膺 風竹 梅花圖 秋菊圖
汪士慎 風雪梅花圖 白桃花圖 春風泄香圖
羅聘 馴雀圖 指頭畫葫蘆圖 指頭畫仕女圖
~~~~(>_<)~~~~ 選額哦~~~(*^__^*) 嘻嘻……
『伍』 蘭花象徵意義是什麼
蘭花的寓意是典雅、高潔、愛國、堅貞不渝,它被稱為花中君子。因其品質非內常高潔容,它和水仙、菊花、菖蒲被稱為是花中四雅。蘭花還與梅花、竹、菊花一起被人們稱為「四君子」。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愛蘭、養蘭、詠蘭、畫蘭,古人曾有「觀葉勝觀花」的贊嘆。人們更欣賞蘭花以草木為伍,不與群芳爭艷,不畏霜雪欺凌,堅忍不拔的剛毅氣質,「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5)李鱓蘭花圖擴展閱讀:
四君子:梅花、蘭花、翠竹、菊花。
其品質分別是:傲、幽、澹、逸。「花中四君子」成為中國人借物喻志的象徵,也是詠物詩文和藝人字畫中常見的題材。其文化寓意為:梅,探波傲雪,高潔志士;蘭,深谷幽香,世上賢達;竹,清雅淡泊,謙謙君子;菊,凌霜飄逸 ,世外隱士。他們都沒有媚世之態、遺世而獨立。在四君子之中而唯有梅花被古人的智慧創作出「梅花篆字」。
『陸』 清朝的「揚州八怪」指的是八位什麼
揚州八怪是中國清代中期活動於揚州地區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或稱揚州畫派。「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說互有出入。據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鱔、金農、黃慎、鄭燮(又名鄭板橋)、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書列名「八怪」的,尚有高鳳翰、華嵒、閔貞、邊壽民等,說法很不統一,今人取「八」之數,多從李玉棻說。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後近百年。他們繪畫作品為數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僅據今人所編《揚州八怪現存畫目》記載,為國內外200多個博物館、美術館及研究單位收藏的就有8000餘幅。他們作為中國畫史上的傑出群體,已經聞名世界,把徐渭的潑墨手法發揮到頂峰。揚州八怪生前即聲名遠播。李鱔、李方膺、高鳳翰、李勉,先後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見,或試畫,或授職。乾隆八年,弘歷見到鄭板橋所作《櫻筍圖》,即吟誦了「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璽。乾隆十三年,弘歷南巡時,封鄭燮為「書畫史」。羅聘嘗三游都下,「一時王公卿尹,西園下士,東閣延賓,王符在門,倒屣恐晚;孟公驚座,覿面可知。」
揚州八怪大膽創新之風,不斷為後世畫家所傳承。近現代名畫家如王小梅、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任伯年、任渭長、王夢白、王雪濤、唐雲、王一亭、陳師曾、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潘天壽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揚州八怪」的作品影響而自立門戶。他們中多數人對「揚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評價。徐悲鴻曾在鄭燮的一幅《蘭竹》畫上題雲:「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悲於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在揚州當地還流傳這一種說法:「揚州八怪」是指揚州地區的「醜八怪」。由於揚州八怪的藝術風格不被當時所謂的正統畫派所認同,而且他們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實、現實,他們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們的書畫作品之中,甚至把社會的陰暗面揭露出來。這種行為使得統治者的利益受損,說他們都是畫壇上不入流的「醜八怪」,揚州八怪因此而得名。文藝理論家最後把「揚州八怪」歸納為15人。在揚州當地有紀念館,就立著15人的雕像。鄭燮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
鄭燮(鄭板橋)
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於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並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圖》。板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並無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卻相通,同時強調構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 板橋這幅《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節屹立而上,直沖雲天,他的葉子,每一張葉子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竹的質感。在構圖上,板橋將竹、石的位置關系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調。竹的纖細清颯的美更襯託了石的另一番風情。這種叢生植物成為板橋理想的幻影。板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之一金農都感嘆說,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板橋有林下風度啊。有「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板橋的書法, 自稱為「六分半書」,他以蘭草畫法入筆,極其瀟灑自然,參以篆、隸、草、楷的字形, 窮極變化。這幅「兩歇楊林東渡頭」行書,體現了鄭板橋書法藝術獨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頓之間尤為明媚動人。鄭板橋別具一格的新書體,開創了書法歷史的先河。蘭石圖石壁蘭竹圖九畹蘭花圖高翔高翔
高翔
(1688--1753),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江蘇揚州人,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終身布衣。善畫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從 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畫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亦 善於寫真,金農、汪士慎詩集開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筆,線描簡練,神態逼真。精刻印,學程邃。亦善詩,有《西唐詩鈔》。晚年時由於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汪士慎為友。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
高翔印
濤死後,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於寫真和刻印。揚州即景圖一彈指閣圖二揚州即景圖二金農金農(1687—1764),字壽門,號
金農
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平生未做官,曾被薦舉博學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他博學多才,五十歲後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於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思別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他獨創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精篆刻、鑒定,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 ,風格古雅拙樸,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又長於題詠,"每畫畢,必有題記,一觸之感"。也擅長書法,取法於《天發神懺碑》、《國山碑》、《谷朗碑》。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一格,號稱"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篆刻得秦漢法。詩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其書畫題跋被輯成有冬心畫竹、畫梅、畫馬、自寫真、雜畫題記等。墨梅斗方圖菊花圖高梧玉立圖李鱔李鱔(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廷供奉,因不願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後,至揚州賣畫為生。與鄭燮關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緻 ;後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於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三陽開泰圖蕉鵝芭蕉萱石圖黃慎
黃慎寫意人物
黃慎(1687-1770後),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壽,菊壯,號癭瓢,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擅長人物寫意,間作花鳥、山水,筆姿荒率,設色大膽。為「揚州八怪」中全才畫家之一。青年時,學習勤奮,因家境因難,便奇居蕭寺,"書為畫,夜無所得蠟,從佛殿光明燈讀書其下"。善畫人物,早年師法上官周,多作工筆,後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跡中受到啟迪,以狂草筆法入畫, 變為粗筆寫意。黃慎的寫意人物,創造出將草書入畫的獨特風格。懷素草書到了黃慎那裡,變為"破毫禿穎",化聯綿不斷為時斷時續,筆意更加跳盪粗狂,風格更加豪宕奇肆。以這樣的狂草筆法入畫,行筆「揮灑迅疾如風,」氣象雄偉,點畫如風卷落葉。黃慎的人物畫,多取神仙故事,對歷史人物和現實生活中樵夫漁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繪,給清代人物畫帶來了新氣息。黃慎的人物冊頁《賞花仕女圖》刻畫一美麗女子對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鶴圖》則取材於蘇軾《放鶴亭記》,畫面右側立一白鶴,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飛翔之鶴,童子手挽花籃,卻自顧嘻嘻而樂。 「生平夢夢揚州路,來往空空白鶴歸」(黃慎《題林逋馴鶴圖》),黃慎兩次寓居揚州,先後17年,十里揚州,成為他一生的依戀。他的人物畫最具特色,有《絲綸圖》、《群乞圖》、《漁父圖》等。他的詩被同鄉人雷宏收集起來,編為《蛟湖詩抄》。抱琴人物圖鍾馗圖仕女抱瓶圖李方膺李方膺(1695~1755),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虯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為「揚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後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南京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與李鱓、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 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乾新枝 ,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後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於畫上。
風竹梅花圖秋菊圖汪士慎汪士慎(1686--1759),字近
汪士慎
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工花卉,隨意點筆,清妙多姿。尤擅畫梅,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見稱,清淡秀雅,金農說;畫梅之妙,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畫 繁枝,高西唐畫疏枝。(《畫梅題記》)但從他存世畫梅作品看,並 非全是繁枝,也常畫疏枝。不論繁簡,都有空裹疏香,風雪山林之趣。 五十四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工妙騰於示瞽時,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歲時雙目俱瞽,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款心觀,所謂盲於目,不盲於心。善詩,著有《巢林詩集》。風雪梅花圖白桃花圖春風泄香圖羅聘
羅聘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又號衣雲、別號花之寺僧、金牛山人、 洲漁父、師蓮老人。清代著名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縣,後寓居揚州,曾住在綵衣街彌陀巷內,自稱住處謂「朱草詩林」。為金農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歷。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他又善畫《鬼趣圖》,描寫形形色色的丑惡鬼態,無不極盡其妙,藉以諷刺當時社會的丑態。兼能詩,著有《香葉草堂集》。亦善刻印,著有《廣印人傳》。金農死後,他搜羅遺稿,出資刻版,使金農的著作得以傳於後世。其妻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並工於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風標圖》(冊頁)、《兩峰蓑笠圖》、《丹桂秋高圖》、《成陰障日圖》、《 谷清吟圖》、《畫竹有聲圖》等。馴雀圖指頭畫葫蘆圖指頭畫仕女圖編輯本段怪在何處坎坷波折的身世「揚州八怪」究竟「怪」在哪裡,說法也不一。有人認為他們為人怪,從實際看,並不如此。八怪本身,經歷坎坷,他們有著不平之氣,有無限激憤,對貧民階層深表同情。他們憑著知識分子的敏銳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對丑惡的事物和人,加以抨擊,或著於詩文,或表諸書畫。這類事在中國歷史上雖不少見,但也不是多見,人們以「怪」來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們的日常行為,都沒有超出當時禮教的范圍,並沒有晉代文人那樣放縱--裝痴作怪、哭笑無常。他們和官員名士交流,參加詩文酒會,表現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從他們生活行為中來認定他們的「怪」是沒有道理的。現在只有到他們的作品中,來加以研究。獨辟蹊徑的立意「八怪」(金農、汪士慎、黃慎、李鱓、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不願走別人已開創的道路,而是要另闢蹊徑。他們要創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驚雷雨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來自立門戶,就是要不同於古人,不追隨時俗,風格獨創。他們的作品有違人們欣賞習慣,人們覺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鄭燮自己所說:「下筆別自成一家,長於詩文。」在生活上大都歷經坎坷,最後走上了以賣畫為生的道路。他們雖然賣畫,卻是以畫寄情,在書畫藝術上有更高的追求,不願流入一般畫工的行列。他們的學識、經歷、藝術修養、深厚功力和立意創新的藝術追求,已不同於一般畫工,達到了立意新、構圖新、技法新的境界。不落窠臼的技法中國繪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文人畫自唐宋興盛起來,逐步豐富發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留下大量的作品,這是中國繪畫的驕傲。明清以來,中國各地出現了眾多的畫派,各具特色,爭雄於畫壇。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以「四王」為首的虞山、婁東畫派,而在揚州,則形成了以金農、鄭燮為首的「揚州八怪」畫風。這些畫家都繼承和發揚了我國的繪畫傳統,但他們對於繼承傳統和創作方法有著不同的見解。虞山、婁東等畫派,講求臨摹學習古人,以遵守古法為原則,以力振古法為己任,並以「正宗」自命。他們的創作方法,如「正宗」畫家王琿所說,作畫要「以元人筆直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們跟在古人後面,亦步亦趨,作品多為仿古代名家之作( 當然在仿古中也有創造),形成一種僵化的局面,束縛了畫家的手腳。揮灑自如的筆鋒「揚州八怪」諸家也尊重傳統,但他們與「正宗」不同。他們繼承了石濤、徐渭、朱耷等人的創作方法,「師其意不在跡象間」,不死守臨摹古法。如鄭板橋推崇石濤,他向石濤學習,也「撇一半,學一半未嘗全學」。石濤對「揚州八怪」藝術風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他提出「師造化」、「用我法」,反對「泥古不化」,要求畫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創作素材,強調作品要有強烈的個性。他認為「古人須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石濤的繪畫思想,為「揚州八怪」的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並為「揚州八怪」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揚州八怪」從大自然中去發掘靈感,從生活中去尋找題材,下筆自成一家,不願與人相同,在當時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們常常把自己少見的東西,視為怪異,因而對「八怪」那種抒發自己心靈、縱橫馳騁的作品,感到新奇,稱之為怪。也有一些習慣於傳統的畫家,認為「八怪」的畫超出了法度,就對八怪加以貶抑,說他們是偏師,屬於旁門左道,說他們「示嶄新於一時,只盛行於百里」。贊賞者則誇他們的作品用筆奔放,揮灑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縛,打破當時僵化局面,給中國繪畫帶來新的生機,影響和哺孕了後來像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等藝術大師。特立高標的品行他們對當時盛行於官場的卑污、奸惡、趨炎附勢、奉承等作風深惡痛絕。八人中除鄭板橋、李方膺做過小小的知縣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魯連」、「介之推」為楷模,至死不願做官。就是做過官的鄭板橋也與常官不同。他到山東上任時,首先在舊官衙牆壁上挖了百十個孔,通到街上,說是「出前官惡俗氣」,表示要為官清廉。 「揚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匯在詩文書畫之中,絕不粉飾太平。他們用詩畫反映民間疾苦、發泄內心的積憤和苦悶、表達自己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嚮往。鄭板橋的《悍類》、《撫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八怪」最喜歡畫梅、竹、石、蘭。他們以梅的高傲、石的堅冷、竹的清高、蘭的幽香表達自己的志趣。其中羅聘還愛畫鬼,他筆下的鬼形形色色,並解釋說「凡有人處皆有鬼」,鬼的特點是「遇富貴者,則循牆蛇行,遇貧賤者,則拊膺躡足,揶揄百端」。這哪是在畫鬼,分明是通過鬼態撕下了披在那些趨炎附勢、欺壓貧民的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還了他們的本來面目。 在封建制度極端殘酷又大興文字獄的時代,他們卻敢於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無怪乎當時一督撫搖頭直稱「怪哉、怪哉」。鄧拓在詠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時曾寫道「歌吹揚州惹怪名,蘭香竹影伴書聲」,可以算作對他們「怪」之特點的總結吧。
『柒』 揚州八怪代表作品
「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版
鄭燮
蘭石圖
石壁蘭竹圖
九畹蘭權花圖
高翔
揚州即景圖一
彈指閣圖二
揚州即景圖二
金農
墨梅斗方圖
菊花圖
高梧玉立圖
李鱔
三陽開泰圖
蕉鵝
芭蕉萱石圖
黃慎
抱琴人物圖
鍾馗圖
仕女抱瓶圖
李方膺
風竹
梅花圖
秋菊圖
汪士慎
風雪梅花圖
白桃花圖
春風泄香圖
羅聘
馴雀圖
指頭畫葫蘆圖
指頭畫仕女圖
~~~~(>_<)~~~~
選額哦~~~(*^__^*)
嘻嘻……
『捌』 中國史上,有哪些擅長畫梅的畫家
元代著名詩、畫家王冕(字元章,號稱梅花屋主,是畫梅的名家)
王成喜先生擅寫意花鳥,書法擅隸書、行書,尤擅畫梅,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她象徵著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梅花不僅是清雅俊逸的風度使古今詩人畫家為它贊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為民族的精華而為世人所敬重。中國歷代文人志士愛梅、頌梅者極多;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
李長峰,中國書畫家,國家一級畫師、教授。是近年來崛起有實力的著名畫家,以畫寫意梅花著稱於世,尤其擅長畫巨幅梅花作品。
畫梅名家——邢久海
『玖』 揚州八怪----李鱓都有什麼作品啊
李鱓(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江蘇興化人。他從小喜愛繪畫,十六歲時就有了名氣。他曾經作過山東滕州知縣。他受徐謂、石濤影響較大,畫風粗放,不拘法度,潑墨淋漓,設色清雅,以「水墨融成奇趣」。作品有《秋葵圖》、《松柏蘭石圖》。
『拾』 中國古畫下載,要比較全面的(50分懸賞)
古畫
古代的名畫非常的的多,一個人很能收集全,此為我個人收集的中國各大博物館藏以及國外各館藏在內的各類中國歷代古畫,非常珍貴,還包括一些名家、大師一生所畫的所有畫作全集,裡麵包括了各種佛像、羅漢、浮世繪、山水畫、花鳥畫、字帖經文、人物、唐卡,等,有些是精品修復版的古畫,本文件全部是原畫掃描製作的超高清的原圖文件,一共約3700G的古畫著作,有些單張畫都有2G多大小,對中國古畫熱愛或者對中國古畫有研究的朋友不要錯過此豐富的資源,可以說是目前網路上能收集到的最全的超高清古畫大合集,是我花費了不少時間收集,有一部分是我通過別的網友收藏購買所得,一共花費了不小的代價
此回答中所有一萬五千張名畫可在圖中右下角處獲得
---------------------------------------
篇幅有限只例舉部分名畫目錄:
10-太白山圖-元-王蒙
100-節書遠景樓記-清-劉墉
101-泥金書四得續論-清-高宗弘歷
102-草書後赤壁賦-宋-孝宗趙昚
103-周頌清廟之什圖-宋-宋高宗書馬和之畫
104-魯頌三篇圖-宋-宋高宗書馬和之畫
105-行書歸去來辭-元-趙孟頫
106-草書杜甫秋興八首詩之一-明-祝允明
107-行書七律詩-明-祝允明
108-山莊客至圖-明-文徵明
109-泥金楷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明-文徵明
11-草書千字文-宋-趙佶
110-花鳥十二開-清-李鱓
111-人物草蟲圖-明-杜大成 杜堇
112-梅花水仙圖-明-錢榖
113-寒山拾得圖-明-尤求
114-梅茶山雀圖-明-朱竺
115-書畫合璧圖-明-董其昌
116-行書七律詩-明-董其昌
117-楷書自誥身-明-董其昌
118-歸庵圖-明-倪瑛
119-馬耆煙雨圖-明-盛穎
12-草書洛神賦-宋-宋高宗趙構
120-花卉十開-明-項聖謨
121-萬壑秋濤圖-明-何浩
122-洗馬圖-明-佚名
123-耆英勝會圖-明-佚名
124-山水十開-清-查士標
125-仿古山水十二開-清-楊晉
126-唐解元詩意圖-清-楊晉
127-紀恩圖-清-張伯龍
128-蜀葵宣花圖-清-蔣廷錫
129-桂鶴圖-清-沈銓
13-夏景山口待渡圖-五代-董源
130-雙鹿圖-清-沈銓
131-噉荔圖-清-華嵒
132-牡丹山鷓圖-清-徐揚
134-玉堂富貴圖-清-鄒一桂
135-雜畫十二開-清-金農
136-捧梅圖-清-黃慎
137-山水十開-清-方琮
138-牡丹-清-趙之謙
139-梅花仕女圖-清-任伯年
14-寒鴉圖-宋-佚名
15-神駿圖-五代-韓干
16-秋窗讀書圖-宋-劉松年
17-秋山紅樹圖-宋-蕭照
18-沙汀煙樹圖-宋-惠崇
19-月色秋聲圖-宋-馬和之
2-行書仲尼夢奠帖-唐-歐陽詢
20-瑞鶴圖-宋-宋徽宗趙佶
21-簪花仕女圖-唐-周昉
22-溪堂詩意圖-明-戴進
23-茂林遠岫圖-宋-李成
24-南山積翠圖-清-王時敏
25-松壽圖-宋-馬遠
26-山弈候約圖-遼-佚名
27-竹雀雙兔圖-遼-佚名
28-清明上河圖-明-仇英
29-姑蘇繁華圖
3-滸溪草堂圖-明-文徵明
30-魏園雅集圖-明-沈周
31-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宋-佚名
32-白蓮社圖-宋-張激
33-唐風圖-宋-宋高宗書馬和之畫
34-雪中梅竹圖-宋-徐禹功
天博009-賜蓮圖軸141x62.tif
天博010-雲峰樹色圖.tif
天博011-唐柳公權書蘭亭詩綠絹本26.5x365.3.tif
天博012-春山積翠圖軸.tif
天博014-周臣 香山九老圖.tif
天博015-雪山寒溪圖軸.tif
天博020-石濤 牡丹蘭花圖軸+紙本墨筆.tif
天博022-吳鎮 多福圖軸+紙本墨筆.tif
天博024-賜蓮圖軸+絹本設色.tif
天博025-王謙 冰魂冷蕊圖.tif
天博027-岩阿琪樹圖軸..tif
天博028-通天帖+絹本+26.2x260.4.TIF
天博029-鎖諫圖軸+絹本設色.tif
天博030-歲寒三友圖軸.tif
天博031-蘇漢臣 嬰戲圖頁rgb.tif
天博032-蘇漢臣 嬰戲圖頁.tif
天博033-李唐 濠濮圖卷32x107.tif
天博033-李唐 濠濮圖卷.tif
天博034-漸江 松溪石壁圖軸.tif
天博036-任伯年 雙鹿圖軸.tif
天博037-李流芳 疏樹孤亭軸.tif
天博038-董其昌 疏林遠岫圖軸.tif
天博039--明 丁雲鵬 釋迦牟尼圖軸紙本(出單)140.7×58.tif
天博039-明 丁雲鵬 釋迦牟尼圖軸紙本140.7×58.tif
天博044-金農 佛像軸200.tif
天博045-青山紅杏圖頁+絹本.tif
天博046-千岩萬壑圖軸+絹本設色.tif
天博048-潑墨溪山圖.tif
天博050-蕉林酌酒圖軸.tif
宋 錢選 花鳥圖卷(全卷二版)紙本38x316.7天博.tif
弘仁.tif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圖 軸絹本設色175x66.7天博.tif
明 王謙 冰魂冷蕊圖(絹本)186x111.tif
明 王鐸 王屋圖並詩卷(全卷)紙本29.9X639.8天津博物館.tif
明 王鐸 王屋圖並詩卷(全卷)紙本貨單29.9X639.8天津博物館.tif
明 王鐸 自書石湖等五首卷行書紙本27X253天博.tif
明 祝允明 行草書歸田賦紙本26.5X288天博.tif
明 藍瑛-溪山秋色圖(全卷)絹本 23.8X180.tif
梅清 千峰雪色圖軸+綾本設色+178.5×48cm+天津博....tif
│明 仇英-文姬歸漢圖扇面-X.tif
│明 劉原起-虎丘圖軸-X.tif
│明 周之冕-桃花鴛鴦圖扇面-X.tif
│明 周之冕-群英吐秀圖卷-1-X.tif
│明 周之冕-群英吐秀圖卷-2-X.tif
│明 周天球-蘭花圖軸-X.tif
│明 周天球-草書五言律詩軸-X.tif
│明 周天球-行草書七言律詩扇面-X.tif
│明 周臣-攜琴看山圖扇面-X.tif
│明 唐寅-行書扇面-X.tif
│明 孫克弘-蘭竹圖卷-X.tif
│明 孫克弘-墨竹圖軸-X.tif
│明 孫枝-溪橋林屋圖扇面-X.tif
│明 孫枝-秋江閑釣圖軸-X.tif
│明 孫枝-虎丘山圖扇面-X.tif
│明 張元舉-松亭看瀑圖軸-X.tif
│明 張復-溪山過雨圖卷-X.tif
│明 張宏-山塘短棹圖軸-X.tif
│明 張宏-金山勝概圖軸-X.tif
│明 文從簡-臨唐子畏女兒嬌圖軸-X.tif
│明 文伯仁-登山遠眺圖扇面-X.tif
│明 文嘉-春岸歸騎圖扇面-X.tif
│明 文嘉-竹明風恬圖扇面-X.tif
│明 文嘉-行草書冬日漫七律詩扇面-X.tif
│明 文彭-草書秋雨五律詩扇面-X.tif
│明 文徵明-文石喬木圖扇面-X.tif
│明 文徵明-行書軸-X.tif
│明 文徵明-古木蒼煙圖軸-X.tif
│明 文徵明-行書扇面-X.tif
│明 文震亨-行書軸-X.tif
│明 文震亨-行楷書扇面-X.tif
│明 沈周-落花詩意圖軸-1-X.tif
│明 沈周-落花詩意圖軸-2-X.tif
│明 沈周-落花詩意圖軸-3-X.tif
│明 沈周-落花詩意圖軸-4-X.tif
│明 祝允明-草書扇面-X.tif
│明 祝枝山-草書北郭訪友七言律詩軸-X.tif
│明 袁尚統-古樹棲鳥圖軸-X.tif
│明 袁尚統-維揚古渡圖軸-X.tif
│明 謝時臣-山水圖軸-X.tif
│明 謝時臣-蛾眉雪軸圖-X.tif
│明 錢谷-山水圖扇面-X.tif
│明 陸士仁-秋夜景物圖扇面-X.tif
│明 陸治-天池晚眺圖-1-X.tif
│明 陸治-天池晚眺圖-2-X.tif
│明 陸治-天池晚眺圖-3-X.tif
│明 陸治-山水圖橫幅-X.tif
│明 陳括-平安蓮瑞圖軸-X.tif
│明 陳道復-書畫軸-X.tif
│明 陳道復-草書五言律詩扇面-X.tif
│曾陪炎-X.tif
│李琦魯迅像 55.5-95.5.tif
│汪士鋐 書法-X.tif
│沈周寒雀無聲-X.tif
│沈尹默-X.tif
│沙孟-2.tif
│沙孟海 對聯 五洲四海.tif
│沙孟海-1-X.tif
│沙孟海-X.tif
│浙博藏1-X.tif
│浙博藏2-X.tif
│清王翚一徑至橋去.tif
│清 李世達-仙山樓閣圖軸-X.tif
│清 李方膺-拳石晴梢圖軸-X.tif
│清 李方膺-枇杷圖軸-X.tif
│清 李方膺-瀟湘風竹圖軸-X.tif
│清 李方膺-百花呈瑞圖軸-X.tif
│清 李方膺-竹石圖軸-X.tif
│清 李方膺-菊石圖軸-X.tif
│清 李方膺-魴鯉貫柳圖軸-X.tif
│清 李鱓-冷艷幽香圖卷-X.tif
│清 李鱓-喜上梅梢圖軸-X.tif
│清 李鱓-土牆蝶花圖軸-X.tif
│清 李鱓-松石牡丹圖軸-X.tif
│清 李鱓-玉蘭牡丹圖軸-X.tif
│清 李鱓-石畔秋英圖軸-X.tif
│清 李鱓-魏紫姚黃圖軸-X.tif
│清 汪士慎-蘭竹石圖軸-X.tif
│清 汪士慎-墨梅圖軸-X.tif
│清 汪士慎-梅花圖軸-X.tif
│清 汪士慎-湖石水仙圖軸-X.tif
│清 汪士慎-空里疏香圖軸-X.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