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艾青蘭花

艾青蘭花

發布時間: 2022-09-14 17:20:07

A. 種花人的夢 艾青 全文

養花人的夢
作者:艾青
在一個院子里,種了幾百棵月季花,養花的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每個月都看見花。月
季的種類很多,是各地的朋友知道他有這種偏愛,設法託人帶來送給他的。開花的時候
間先後編排。各卷卷首都有說明,卷末附有注釋。第1—33卷,那同一形狀的不同顏色
的花,使他的院子呈現了一種單調的熱鬧。他為了使這些花保養得好,費了很多心血,
每天給這些花澆水,鬆土,上肥,修剪枝葉。
一天晚上,他忽然做了一個夢:當他正在修剪月季花的老枝的時候,看見許多花走
進了院子,好像全世界的花都來了,所有的花都愁眉淚睫地看著他。他驚訝地站起來是
各自的實踐創造的,它們之間是不可還原的。反對唯經濟,環視著所有的花。
最先說話的是牡丹,她說:「以我的自尊,決不願成為你的院子的不速之客,但是
今天,眾姐妹們邀我同來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本書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
我就來了。」
接著說話的是睡蓮,她說:「我在林邊的水池裡醒來的時候,聽見眾姐妹叫嚷著穿
過林子,我也跟著來了。」
牽牛彎著纖弱的身子,張著嘴說:「難道我們長得不美嗎?」
石榴激動得紅著臉說:「冷淡裡面就含有輕蔑。」
白蘭說:「要能體會性格的美。」
仙人掌說:「只愛溫順的人,本身是軟弱的;而我們卻具有倔強的靈魂。」
迎春說:「我帶來了信念。」
蘭花說:「我看重友誼。」
所有的花都說了自己的話,最後一致地說:「能被理解就是幸福。」
這時候,月季說話了:「我們實在寂寞,要是能和眾姊妹們在一起,我們也會更快
樂。」
眾姊妹們說:「得到專寵的有福了,我們被遺忘已經很久,在幸運者的背後,有著
數不盡的怨言呢。」說完了話之後,所有的花忽然不見了。
他醒來的時候,心裡很悶,一個人在院子里走來走去,他想:「花本身是有意志的,
而開放正是她們的權利。我已由於偏愛而激起了所有的花的不滿。我自己也越來越覺得
世界太狹窄了。沒有比較,就會使許多概念都模糊起來。有了短的,才能看見長的;有
了小的,才能看見大的;有了不好看的,才能看見好看的……從今天起,我的院子應該
成為眾芳之國。讓我們生活得更聰明,讓所有的花都在她們自己的季節里開放吧。」
1956年7月6日

B. 文學的主要表現手段是什麼

文學作品的主要表現手法,指的是人稱運用、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語言特點等方面的問題。
1. 人稱運用:
第一人稱:增強文章的真實感,敘述親切自然,便於作者抒發感情。
第二人稱:營造作者與讀者面對面交流的氛圍,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
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2.表達方式
(1)敘述手法
順敘:按照時間或空間順序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倒敘:從結尾或情節中的某一段寫起,造成懸念,引人人勝。
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補充、豐富、深化原敘述的作用。
平敘:也稱「分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平行地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2)描寫手法
人物描寫: 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行動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
作用: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特點,展示(揭示)人物內心世界
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生動再現景物特徵,營造一種氣氛,創造身臨其境之感,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為下文的議論、抒情作鋪墊。
環境、場面描寫:
細節描寫:對人物富有特徵的外貌、動作、神態等細節進行特寫式的描摹刻畫。細膩准確傳神鮮明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
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
工筆細描:精雕細刻,具體傳神,纖毫畢現;
白 描:簡筆勾勒輪廓,簡潔傳神,在樸素的語言中寓含深情
正面描寫:也稱直接描寫,通過作者的視角從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
側面描寫:也稱間接描寫,通過第三者的視角表現人物、事物,或者通過對其他人物、事物的描寫從側面烘托突出主要人物、事物。
點面結合: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狀態,最充分地表現思想,抒發感情。
描寫角度:動靜,遠近,古今、表裡、俯視、仰視與平視,整體與局部,視覺、聽覺、味覺與觸覺。
(3)抒情手法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可以淋漓盡致地表達情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抒發了女詞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發了文天祥精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英雄氣概。
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常見的有托物言志 、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抒情含蓄蘊藉(可以委婉含蓄地表達情感)
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反襯)
3.表現手法
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點在於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相似之處,使一定的思想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形象性和表現力。象徵具有一定的比喻性,但又比一般的比喻內容更深廣,更有概括性。比如,梅花象徵堅貞,蘭花象徵高潔,牡丹象徵富貴,竹子象徵氣節,紅豆象徵相思,浮雲象徵遊子,秋扇象徵棄婦,子規象徵悲愁。
對比:用一事物與另一相對的事物進行比較,從而鮮明、形象地突出事物的某一特點,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的某種感情。

C. 小藍花的作品賞析

《小藍花》,一共九行,每一行的字數也不多,語言十分單純,單純得就像小藍花。
「小小的藍花/比秋天的晴空還藍/比藍寶石還藍//小小的藍花/是山野的微笑/寂寞而又深情」。
詩的語言的單純,是詩人的追求。這也是形成艾青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艾青深深懂得,詩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的單純,是詩的要求,也是詩美的要求。
托爾斯泰說:「我確信在人類語言中真正美的,只有單純的美,這是我素所不知的。」羅曼·羅蘭說:「……簡潔,單純,明白……荷馬藝術的要素。」這些語言大師們,都是在強調語言的單純美。艾青自己說:「我們要求詩的語言比散文的語言更純粹,更集中,因而概括力更高,表現力更強,更能感動人。」
《小藍花》這首詩,語言的單純是讀者一接觸便能感覺到的。詩中沒有鋪張的語言,更沒有雜亂的詞語,其詩句就像海水淘洗過的珍珠,字字單純而明亮。
前三行寫小藍花開的地點,「開在青色的山坡上/開在紫色的岩石上」。同時,詩人還注意到了色調的搭配,有意以」青色」和「紫色」來襯托小藍花,語言很乾凈明麗。中間三行突出地寫小藍花的「藍」,「比秋天的晴空還藍/比藍寶石還藍」。這里只用了兩個比喻,把小藍花清澈、晶瑩的藍色,寫得可感可觸。不僅把「藍」寫出來了,還把這「藍」給人的美好感覺也寫出來了。最後三行寫小藍花的神態,「是山野的微笑/寂寞而又深情」。也只是兩句,把小藍花的可愛,進一步推到讀者面前。
要把詩的語言寫得這樣單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詩的語言要求從生活中選擇鮮活的語言。要能從生活中選擇鮮活的語言,就必須熟悉生活,熟悉生活中的語言,並作長久地積累。
其次,生活中的語言並不就是詩的語言,詩人在寫詩的時候,必須有一個加工過程。根據內容的需要,根據情緒的需要,來選擇語言。當然,詩的語言不是文字游戲,不然的話,語言的加工就無根據了。
「所謂『加工』,就是去掉那些日常用語中不純粹的東西。這種加工過程,可以拿鐵礦如何經過鍛煉成為鐵,鐵經過鍛煉成為鋼的過程來說明。這種『單純』、『簡潔』、『明白』,是只有當一個人在思想和感情上都經過一些鍛煉才可能達到的。」(《詩的形式問題》)
可見,詩的語言的單純並不是唾手可得的。
詩人欣賞小藍花,對小藍花有一片深情,而如何表達這種感覺呢?小藍花是美麗而又單純的,詩人就以單純的語言來表達。似乎是天然而成,沒有進行加工,實際上詩人是經過一些「鍛煉」才得到的。藍色的秋天的晴空讓人心曠神怡,藍色的寶石讓人珍愛,用這些來形容小藍花之藍,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小藍花熾愛的心情,也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小藍花本身的素質。
這里,關鍵是對小藍花的理解,有了理解才能產生感情,准確地把握住了感情才能選擇適當的語言。「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人認識了事物的本質,才能達到語言的『單純』。」(《詩的形式問題》)
小藍花在大地上開放著,那是大地選擇的一種單純的語言、具有魅力的語言,也就是詩的語言。

D. 中國十大詩人資料和代表作有沒有

NO.1胡適

編輯

徐志摩

詩人徐志摩(1897.1.15~1931.11.19),浙江海寧市硤石鎮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南湖、海谷、雲中鶴等筆名。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E. 湖心亭看雪的全文每一個字都帶拼音

湖(hú)心(xīn)亭(tíng)看(kàn)雪(xuě)

崇(chóng)禎(zhēn)五(wǔ)年(nián)十(shí)二(èr)月(yuè),余(yú)住(zhù)西(xī)湖(hú)。大(dà)雪(xuě)三(sān)日(rì),湖(hú)中(zhōng)人(rén)鳥(niǎo)聲(shēng)俱(jù)絕(jué)。

是(shì)日(rì)更定(gēngdìng)矣(yǐ),余(yú)拏(ná)一(yī)小舟(xiǎozhōu),擁(yōng)毳(cuì)衣(yī)爐火(lúhuǒ),獨(dú)往(wǎng) 湖(hú)心(xīn)亭(tíng) 看(kàn)雪(xuě)。霧(wù)凇(sōng)沆(hàng)碭(dàng),天(tiān)與(yǔ)雲(yún)、與(yǔ)山(shān)、與(yǔ)水(shuǐ),上(shàng)下(xià)一(yī)白(bái)。湖(hú)上(shàng)影(yǐng)子(zi),惟(wéi)長(cháng)堤(dī)一(yī)痕(hén)、湖(hú)心(xīn)亭(tíng)一(yì)點(diǎn)、與(yǔ)余(yú)舟(zhōu)一(yī)芥(gài)、舟(zhōu)中(zhōng)人(rén)兩(liǎng)三(sān)粒(lì)而(ér)已(yǐ)。

到(dào)亭(tíng)上(shàng),有(yǒu)兩(liǎng)人(rén)鋪(pū)氈(zhān)對(ì)坐(zuò),一(yī)童(tóng)子(zǐ)燒(shāo)酒(jiǔ),爐(lú)正(zhèng)沸(fèi)。見(jiàn)余(yú)大喜(dàxǐ),曰(yuē):「湖(hú)中(zhōng)焉(yān)得(dé)更(gèng)有(yǒu)此人(cǐrén)?」拉(lā)余(yú)同(tóng)飲(yǐn)。余(yú)強(qiáng)飲(yǐn)三(sān)大白(dàbái)而(ér)別(bié)。問(wèn)其(qí)姓(xìng)氏(shì),是(shì)金(jīn)陵(líng)人(rén),客(kè)此(cǐ)。

及(jí)下(xià)船(chuán),舟(zhōu)子(zǐ)喃(nán)喃(nán)曰(yuē):「莫(mò)說(shuō)相(xiàng)公(gong)痴(chī),更(gèng)有(yǒu)痴(chī)似(sì)相(xiàng)公(gong)者(zhě)。

F. 堂皇的意思

堂皇的意思:盛大,雄偉。形容房屋宏偉豪華。也形容詩文詞藻華麗。

堂皇:[ táng huáng ]

引證解釋:

1.亦作「 堂隍 」。廣大的殿堂。

《西京雜記》卷三:「 文帝 為太子立 思賢苑 ,以招賓客。苑中有堂隍六所。」

2.特指官吏治事的廳堂。

《漢書·胡建傳》:「當選士馬日,監御史與護軍諸校列坐堂皇上。」

3.形容氣勢宏大。

宋 張耒 《大禮慶成賦》:「堂皇二儀,拓落八極,以定萬世之業。」

4.猶冠冕堂皇。

清 泣紅 《胭脂血彈詞·誓師》:「如火如荼兵氣揚,勤王名號正堂皇。」

拓展資料:

1,華廈再富麗堂皇,也只是墳上樓閣。

2,人們喜歡富麗堂皇的牡丹,喜歡嬌紅似火的杜鵑,但我更喜歡那朴實無華的花中君子蘭花。

3,勝利城規模宏大,宮殿壯麗,一派富麗堂皇。

4,故宮的建築富麗堂皇,氣魄雄偉。布局嚴整,達到我國建築史上的藝術高峰。

5,我喜歡牡丹的富麗堂皇,我喜歡水仙的潔白高雅,我喜歡月季的雍容華貴,但我更喜歡菊花的堅貞不屈、傲霜鬥雪!

G. 簡要說明牛漢「詠物詩」的特點

牛漢
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曾用筆名谷風。遠祖系蒙古族。1923年10月生於山西定襄縣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14歲之前一直在鄉村,放牛、拾柴火、唱秧歌、練拳、摔跤、弄泥塑、吹笙、打群架,是村裡最頑皮的孩子,渾身帶著傷疤,一生未褪盡。上了兩年小學連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對,總把「承」字寫錯。父親是個具有藝術氣質和民主自由思想的中學教員,大革命時期在北京大學旁聽過,舊詩寫得頗有功力。他十歲以後就入迷地翻看父親所藏的那些似懂非懂的書刊。母親教他誦讀唐詩。母親生性憨直倔強,他的性格上繼承了她的某些感情素質。抗日戰爭爆發後,隨父親流亡到陝西,在西安叫賣過報紙,學過幾個月繪畫,徒步攀越隴山到達天水,進入一個專收戰區流亡學生的中學讀書。入迷地畫畫寫詩,幾次想去陝北魯藝學習未成。1940年開始發表詩,1941年在成都發表詩劇《智慧的悲哀》,1942年發表在桂林《詩創作》上的《鄂爾多斯草原》,引起詩歌界的注視。同時,他被《詩墾地》一群年輕詩人鄒荻帆、阿壠、曾卓、冀汸、綠原等清新的詩作強烈吸引。1943年考入設在陝西城固的西北大學俄文專業。1945年初在西安主編文藝期刊《流火》。1948年夏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1948年8月進入華北解放區。建國初期,在大學、部隊工作過。1955年5月因胡風案被拘捕審查,直到1980年秋才得到平反。70年代在湖北咸寧幹校勞動期間,詩從悲憤的心靈里突然升起。1979年以來,創作了約二三百首詩。

牛漢是40年代成長起來的詩人,經過了長期的坎坷磨難之後,在中國文學的新時期,他又恢復了詩的活力。他的詩集《溫泉》榮獲中國作家協會優秀詩集獎。牛漢的詩,兼有歷史的深度和心靈的深度,兼有對於社會現實的體驗和生命的體驗,兼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牛漢自述說,他三四十年來,喜歡並追求一種情境與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詩。這種詩,對於現實、歷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經過長期的沉澱、凝聚或瞬間的升華和爆發,具有物象和可觸性。詩不是再現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經過拚搏和一步一滴血真誠的探索思考,不斷地發現和開創生活中沒有的情境,牛漢說他每寫一首詩,總覺得是第一次寫詩,它與過去任何一首詩都無關系,懷著近乎初學寫詩時的虔誠和神秘感。在人生和詩歌領域,不停地抗爭、探索、超越、發現,沒有發現新的情境,決不寫任何一行詩。評論家當然可以從他幾十年的詩作之中看出來可尋的軌跡,而事實上他一生的創作,是奔突飛馳的,不是有岸的河流。他寧願在創作中一生不成熟、不老練、走不到盡頭,生命永遠帶著令人可嘆的新的創傷。詩集《溫泉》里的詩,可以說都是情境詩,這里的詩多數都寫於」文化革命」中的「五七幹校」。如果把這些詩從生活情境剝離開來,把它們看作是一般性的自然詩,就難以理解這些詩意象的暗示性與針對性,很難理解產生這些情緒的生活境遇。在「五七幹校」,他默默地寫的這些詩有著同一的感情動向與構思的脈絡,幾乎成了條件反射,許多平凡小事當時常常會突然點燃他隱藏在深心的某些情緒。那時,對他來說,只有詩才能使靈魂在窒悶中得到舒暢的呼吸。因此這些他心裡一直覺得很沉重的詩,都不可避免地帶著悲凄的理想主義的基調。《鷹的誕生》讓人想起一句西方格言:「鷹有時比雞飛得低,但雞永遠也飛不到鷹那麼高。」這首詩寫詩人對於鷹的嚮往,「五七幹校」這艱險危難的地理政治環境,是可以比喻成誕生鷹的窠的。《毛竹的根》表現了詩人非常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那屬於詩的東西。乾涸發燙的土地里,斫斷的毛竹根沁出了一絲清水。這本是很平常的詩,但它激起了詩人的想像和體驗,毛竹的生命力啟發了詩人的生命力。《蛇蛋》富於藝術刻畫,而且通篇是藝術刻畫,詩人藉此抒發了對於生命的復雜而奇異的感受。《悼念一棵楓樹》是一首發掘很深的詩。砍樹是很尋常的事,砍樹也確是可以象徵什麼,然而,在這首詩里,詩人有獨到的發現,和深入的開掘,這就不尋常了:「但它的生命內部/卻貯蓄了這么多的芬芳」,而且,「芬芳/使人悲傷」。這些刻畫與描寫,使我們想起有一種偉人,當他倒下之後,人們才感覺到他的價值。人們愈認識這價值,就愈悲傷。《巨大的根塊》的構思也是奇異的:頑強的生命總是深深地埋在地底下,最耐燃燒的東西里都有長久凝聚的熱力。《華南虎》是一首名詩,藝術刻畫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這樣說,自從里爾克那首《豹》問世以來,任何詠動物的詩都要在它的面前經受考驗,因為《豹》實在太好了。比之於《豹》,牛漢有自己獨特的觀察角度和深刻的屬於自己的感受。在這里,除了正面描寫虎的血淚、悲憤之外,詩人從觀眾與老虎的關系觀察,用觀眾的膽怯、絕望、可憐、可笑來襯托虎的安詳而卧。華南虎是一切受迫害的偉人的象徵,而那些觀眾則象徵著一切偉大壯麗的東西被毀滅時以可悲看客身份出現的支持者;這些人是渺小的,然而他們卻有在籠外張望老虎的權利。《蘭花》很有詩趣,意味深長:找不到蘭花不是因為蘭花不存在,而是因為辨別不清蘭草和野草。《麂子》很感人,如果詩人沒有博大的愛心,是無論如何也寫不成最後兩行詩的。《傷疤》的創作過程是:因為詩人有傷疤,他才能發現樹的傷疤;只因詩人體驗深切,他才能說出「所有的傷疤下面/都有深深的根啊」這樣石破天驚的話。

姓 名: 牛漢
筆 名: 谷風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23
民 族: 蒙族

原名史成漢。山西定襄人。中共黨員。1943年考入西北大學外語系學俄語專業,1946年因參加民主學生運動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判刑二年,1949年後歷任人民大學研究部學術秘書,東北空軍直屬政治部黨委委員兼文教辦公室主任,人民文學出版社黨委委員,《中國文學》執行副主編,《新文學史料》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五四文學編輯室主任,編審。1995年因胡風一案劃為胡風反革命分子被關押二年,直到1979年秋平反。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現為中國詩歌協會副會長,中國作協全國名譽委員。

著有詩集《彩色生活》、《祖國》、《在祖國面前》、《溫泉》、《愛與歌》、《蚯蚓和羽毛》、《牛漢抒情詩選》等十餘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華散文珍藏本·牛漢卷》等七本,詩話集《學詩手記》、《夢遊人說詩》2本。近幾年日本、韓國匯編出版了牛漢的詩選集。

《悼念一棵楓樹》獲1981年-1982年文學創作獎,《溫泉》獲全國優秀新詩集獎。

我和華南虎(牛漢)

十年來,我到過桂林兩次。每次歸來,有幾個友人總要問:「老兄,寫了幾首風景詩?」我說沒有寫,他們都不相信。他們說,桂林的山水那麼美妙,怎麼會無動於衷呢?不寫詩對不住桂林。是的,每當航行在碧青的灕江上,兩岸拔地而起的青嫩的山峰,山的顫動的倒影,蔥蔥鬱郁的竹篁,還有那煙雨迷濛的水墨畫似的情境,著實把我深深地迷住了。但是,當時與過後,我並沒有萌生過寫風景詩的念頭。我曾就這個事實與綠原談論過。我對他說,在美麗的山山水水面前,我寫不出詩來,我沒有描畫純凈的自然美的情緒。我的心靈似乎更容易被那種遼闊與壯美的境界和大自然中某些能夠引人震驚的、在困境中堅毅不屈的現象或生態所觸動,除開屬於個人氣質的因素之外,還由於不善於純客觀地描繪事物,寫所謂的「自然詩」。如果主客觀之間沒有某種機緣,我是無法憑借冷靜的技巧寫一行詩的。綠原去過桂林,也沒有寫出一首贊美灕江風景的詩。但有不少詩人,游一趟桂林或黃山,可以寫出十幾首、幾十首詩。他們寫柳煙、細雨、漁家姑娘、碧流、翠峰,我佩服他們這種捕捉詩情畫意的本事。我去過黃山,游得也很暢快,登上天都峰,目睹了雲海日出,卻只寫了一首短詩《昆蟲的歌》。我在詩里說,黃山是「人的聖地」,也是「昆蟲的聖地」。我到過玲瓏剔透的鼓浪嶼,寫了一首《生命》,我歌頌了一株在巨岩的頂端困厄與頑強地生長著、姿態蒼老而佝僂的榕樹。我認為,對一個詩作者來說,他們應當寫出與眾不同的「特殊」的情境與形象,他寫的詩誰也無法摹仿,而且他自己以後也無法寫第二首相似的詩。這種產生詩的特殊的情境與機遇,不能無中生有地虛構。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不能強加於別人。

1973年6月,我第一次去桂林時,寫了一首《華南虎》,連我自己事先也沒有料到竟然寫了一首大煞桂林風景的老虎詩。老虎,按它的氣質與形象,很難與桂林山水聯系起來。但是,我卻以憤激的情緒寫了一隻體態並不出眾的虎。有生以來,我多次見到虎。那些虎,比桂林的這只華南虎,要威武得多。1951年,在齊齊哈爾見過一隻囚放鐵籠不久、狂吼不已的東北虎,在北京動物園見過不下三五隻老虎。但都沒有動過寫虎的念頭。前面說過,我的氣質不是喜歡寫壯美的事物嗎?為什麼沒有寫狂吼如雷的東北虎?一般說,我這個人對生活的感應還不算遲鈍,但讓我冷靜地剖析我當時的感應,使之理論化,確沒有這個本領。我只能盡量真實地寫下當時形成詩的經過。

冷靜地想想,1973年的當時,我如在另一個地方,遇到老虎,不見得能寫出這首《華南虎》。桂林動物園的這只虎,給我的靈魂以震驚的是它的那幾只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還有牆上帶血的抓痕,一下子把我點爆了起來。當時,我在湖北咸寧文化部幹校,絕大部分學員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別的城市,我是屬於少數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不待說,情緒是異常沉重的。那天,桂林的天氣燠熱難當。我和兩位同伴坐在幾棵夾竹桃樹陰下一條石凳上休息。——桂林的夾竹桃不是盆栽,它是高大的樹,有三四丈高,滿樹粉紅的花朵,發出了我熟悉的甜甜的氣味,否則真難相信它就是夾竹桃。對面是桂林動物園,由於無聊,我們走進園內。炎炎如火的陽光,蒸烤著一個個鐵籠,裡面大半是蟒、蛇,還有幾只猴。在最後一排鐵籠里,我們看到了這只華南虎。正如我在詩里寫到的那樣,它四肢伸開,沉沉地睡著(?)。我看到血淋淋的爪子,破碎的,沒有爪尖,最初我還沒有悟過來,我記得有人告訴過我,動物園的老虎,牙齒、趾爪都要剪掉或鋸掉。這只虎,就用四隻破碎的趾爪,憤怒地絕望地把水泥牆壁刨出了一道道深深淺淺的血痕,遠遠望去像一幅絕命詩似的版畫。我立在鐵籠外好久好久,我想看看虎的眼睛。人的眼睛是靈魂的窗子;虎的眼睛也應當是靈魂的窗子。但它始終沒有轉過臉來。這四隻虎爪已經足夠使我的靈魂感到慚愧。我想,從遙遠的長江南岸來桂林,原只是想在大自然無邪的懷抱中解脫一下,現在我居然還作為一個觀眾,有興趣來欣賞被囚禁的老虎。我沒有老虎那不馴的氣魄,不但自慚形穢,而且覺得心靈卑劣,於是,匆匆離開。我並沒有聽到虎嘯,但期待著1951年在嫩江岸上聽到過的東北虎那樣的怒吼。我從來沒有聽過比虎嘯更凄厲的更洪亮的聲音,我即使再悲憤,拼出全生命的血氣,也吼不出如此強勁的聲音。

回到幹校時,當天就匆匆寫了這首《華南虎》。寫得比較長,大約在一百行上下。我寫詩有個弱點,不凝練。綠原多次提醒我說,不論做人,還是作詩,都應當盡力凝練,抒情詩一般不要超過一百行。我生活作風散漫,寫詩常常拖沓,不深刻,感情不集中,很不講究結構。綠原的話,十分中肯。因此,1979年,我整理謄清這首詩的時候,我刪去枝枝蔓蔓的東西,剩下不到五十行。去年編集子時,我在文字上作了少許改動,結尾添了兩行:

還有滴血的,

巨大而破碎的趾爪!

我覺得,華南虎不羈的靈魂,掠過人們的頭頂,騰空而去,總屬虛幻,即使讓人看見它的「火焰似的斑紋,火焰似的眼睛」,總感到還沒有寫出最震懾人心的那個特殊的形象,應當讓滴血的趾爪掠空而過,讓虎爪的受傷的血,一滴一滴,像灼熱的熔漿,灼痛那些沉悶而麻痹的靈魂!最後添的這兩行,我感到滿意。一首詩,必須給讀者留下一點難忘的與眾不同的形象。人們常說,每首詩有一個「核」,有一個感情的爆發點;有了這一點,才能把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感情交融起來。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我相信,這首《華南虎》,如果失去滴血的趾爪,而且最後不出現騰空而過的具有動感的形象,它就會顯得平淡無奇。

這首詩,有一處寫得或許過於簡略了,最後一節開頭兩行「我終於明白……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原來寫得較具體,寫到了我當時自責的心情;但我不願意過多地剖析自己,覺得那樣「聯系思想」,有點一般化,公式化,還不如一筆帶過,留下空白,讓讀者去思索。我的這個考慮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刪得太苦,「我終於明白……」用省略號隱去了我的許多內心活動,只用「羞愧」二字點出我的心情。如果詩的最後一節的頭兩行,單獨成為了一節,前後各空一行,可能更好,使讀者讀到這里,停頓一下,思考思考我隱去的復雜的感情。

這幾年我寫的詩,包括這首《華南虎》在內,我努力在詩的意境上開拓得深遠些。每首詩,從第一節到尾,是一個完整的藝術生命,每一行、每一個字都是完整的生命的一個有機的部分,不應再多一點或少一點,它的表現形態(不僅是外在的形式)是與詩的情境、形象以及它的氣韻和節奏,是一次完成的。當然達到這個境地是困難的。這只是我的一個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歌德說過,每首詩都應當寫明創作的時間,這對了解詩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華南虎》表現的那種情感只能從那個歷史時期的特點去體會。就我個人來說,我當時只能這么寫老虎,而當時奇遇似的讓我看見了這只虎,而這只虎與我當時的境遇何其相似啊!

(選自《夢遊人說詩》,華文出版社2001年版)

解讀牛漢的詩

余 瑋

「我的詩不是個人的自傳,而是歷史大傳的一個微小的細節,是歷史結出的一枚果子。我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歷史的一個活生生的、新鮮的斷層,有一種史詩的痛感。」又說:「我和我的詩所以這么頑強地活著,絕不是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為了對歷史進行報復。我的詩只是讓歷史清醒地從災難中走出來。」
——牛漢
「我的詩只是讓歷史清醒地從災難中走出來。」

見證「苦難」

在牛漢的情境詩中,其美好的生命意象,常常置身於險惡的情境之中:有的處在被槍口瞄準的危急關頭,如《麂子》;有的已經被暴力所「殺害」,如那株被砍倒的楓樹;但更多的仍然是在嚴酷的生存境遇中,被邪惡蹂躪成傷殘,如《華南虎》、《半棵樹》、《巨大的塊根》等等。但是它們並沒有倒下,而是在扭曲變形中頑強地生存,堅忍、果敢地與險境相抗爭。總之,牛漢情境詩中意象與情境的審美關系,常常是生命意象的反抗力量,與險惡情境中殘酷暴力的相互沖突和相互博斗。牛漢情境詩中沉重的苦難感與強大的力量感,就是由此產生的。作品將源於生命的沉痛和至死不移的人格追求,寓於有相似遭遇的動物和植物身上,以一種象徵性形象或意境來表現。
艾青說:「苦難比幸福更美。」艾青是新詩史上,第一個不使苦難在筆下失重的大詩人。當年,血氣方剛的牛漢,就是衣袋裡裝著艾青的《北方》詩集,走上抗日和寫詩的道路。艾青對牛漢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也是終生的。艾青的《北方》詩集之所以具有史詩的分量,就在於獨創了許多凝聚著民族苦難的情境。牛漢也像艾青那樣,努力去開創詩歌中獨特的苦難情境。他說:「如果沒有發現新的情境,決不抒寫一行詩。」
牛漢說:「我的詩不是個人的自傳,而是歷史大傳的一個微小的細節,是歷史結出的一枚果子。我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歷史的一個活生生的、新鮮的斷層,有一種史詩的痛感。」又說:「我和我的詩所以這么頑強地活著,絕不是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為了對歷史進行報復。我的詩只是讓歷史清醒地從災難中走出來。」以一個見證人的身份,表現特定歷史時期的民族苦難,祈盼中華民族永遠不會再一次重復這樣的大災難,是牛漢詩歌創作的「自定義」。
真正經歷過大災大難的人,最能理解幸福。

幸福不是享受

「1955年被捕,反革命帽子戴了25年,沒有公民權,更沒有發表作品的權利;不斷地勞動改造,在單位里也乾乾編輯,一搞運動就叫你抄卡片去。然後到農村去勞動,一勞動就兩年、三年。一到過節,就把我們轟到八達嶺去幹活……那個時代非常可笑,非常荒謬,更談不上幸福」。牛漢說:「大概一個悲痛的人,一個經歷了這么多誤解、歪曲、迫害和打擊的人,真正經歷過大災大難的人,最能理解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空洞的,不是現實的享受。幸福是發自內心的精神追求,是一種理想的境界。」
牛漢這一輩子,遭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難:流亡、飢餓、受迫害、被捕、監禁、坐牢、受審判、勞動改造,什麼重活都干過……的確稱得上是一種「痛苦而豐富的人生」,他的詩就是這種生命痛感的真實記錄。如果說他的早期詩作在傳達這種痛感時還顯得過於激烈和外露的話,那麼經過煉獄般生活磨難後的詩風則變得深沉和凝重了。「要讓我談苦難太容易了,我的詩里都有,血淚、憤怒、控訴……但是,之所以我沒有向苦難低頭,沒有潰退,沒有逃亡,沒有墮落,沒有投降,沒有背叛自己的良心,沒有背叛人文精神,沒有背叛詩。是因為我相信一定有一種更高尚的,超脫一切現實規范、一切利益計較的人文境界、人文精神,值得我去追求。這本身就是幸福的一部分,你說它是幸福也可以。」
在牛漢看來,幸福就是這樣不斷地追求、發現、突破、再追求的過程。「為了詩,為了文學,我可以付出一切。在任何情況下我都沒有放棄詩,沒有停止文學創作。我的詩跟我一生的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寫的是帶有自傳性的內心活動,詩反映了我的生命狀態。」
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個傑出者,但是我的確是個不同尋常的虔誠的跋涉者。

生命的動力

他說詩是他生命的動力,沒有詩也就沒有他今天。2003年5月,訪問中國的馬其頓作家協會主席斯來列夫斯基在中國作家協會向牛漢頒發了「文學節杖獎」。該獎是馬其頓作家協會設立的一項國際性文學獎。「當得知馬其頓共和國的『文學節杖獎』授予我時,頓時感到十分慚愧和不安。節杖,在我的心目中是個博大而高遠的意象,它不僅象徵庄嚴和神聖,還顯示著凜然巍然的權威。而我,不過是一個朝向人類詩歌聖境苦苦跋涉的平凡的老人而已;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動盪嚴酷的生涯之中,曾渴望為理想世界的創建,全身心地將自己燃燒干凈:血漿、淚水、筋骨,還有不甘寂滅的靈魂,都無怨無悔地為之奉獻。或許就是由於這點執著而且痴情的精神,才得到讀者的理解和信任;也可以說正因為個人的命運始終與國家的安危和民族不滅的信念息息相關,才熔鑄成我的真實的人和詩的氣質。」
在現當代詩壇,牛漢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在中學生中間,更因為他的不下10篇詩文入選了人教版教材及中國香港和韓國的學生課本,而有著無數的粉絲。在最近《詩選刊》搜狐網舉辦的中國首次詩歌讀者普查中,68萬讀者投了他的票。在評出的十大受喜愛的詩人中,牛漢排第5位。「得到讀者的認可,我很欣慰。」
「在中國眾多的詩人之中,在詩歌的創作領域中,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個傑出者,但是我的確是個不同尋常的虔誠的跋涉者。我雖平凡卻十分堅毅。」牛漢說:「我一生寫過多少首詩,從未計算過,但是有一點我是清楚的,我的詩絕大部分是沉重的,這的確是我的終生遺憾。多少年來,我一直渴望寫一些甜蜜的柔和的詩篇,我苦苦地寫詩也正是為了能嘗到一滴從未嘗到的蜜。在中國近百年的歷史中,作為一個真誠的詩人,沒有寫過一首苦味的詩的詩人幾乎沒有。如果有誰自命為詩人,卻從未寫過一首苦味的詩,我絕對不信任這個詩人的品質,我更不會欣賞他或她的詩。我多麼渴望自己的詩能讓讀者咂出一點未來的甜蜜。」
「並不是因專家鑒定這塊石頭才突然變得珍貴起來,我從地下遇到它的那個瞬間就感到它的靈性。」

石緣

牛漢的書房不大,但整面牆是書架。書,橫的、豎的,密密匝匝,大部分是詩集和文學作品。記者注意在案頭和書櫥里有許多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石頭,從形態到色澤全是些未經洗磨打光的天然石,通體裸露著不馴的野性。牛漢與這些石頭有著不同尋常的情誼。
詩人指著一個用精緻的木盤托著的大石頭談開了——那是牛漢在湖北古雲夢澤服勞役時,有一次在炎炎的陽光下翻土,面前突然出現一塊鵝黃色的石頭,他彎下腰身,捧起了它,它比一般石頭重得多,牛漢用裸身的熱汗擦凈了它,它像被喚醒睜開眼睛似地閃射出凝重而深情的光芒。一位古典文學專家把它接過手,掂了又掂,摩挲了又摩挲,還用舌尖舐舐,對牛漢說:「你找到塊寶貝,多半是田黃,不過打磨起來極難。它在地下至少埋沒了幾萬年了。」這位古典文學專家又說:「可以斷成石料,打磨成最名貴的圖章石。」牛漢心想:為什麼要傷害它,把它肢解為圖章?不能,決不能!應當保存它完美的形象,也可以說是一個經神聖的土地孕育而成的詩的意象。
「並不是因專家鑒定這塊石頭才突然變得珍貴起來,我從地下遇到它的那個瞬間就感到它的靈性;偌大的一片未開墾的荒地,全是褚色的膠泥,為什麼只發現這一塊石頭,它怎麼能經受了幾萬年的深埋而沒有化為泥土?」牛漢帶回宿舍後,藏在枕邊,夜裡常常摩挲它,擱在額頭,沁涼沁涼的,彷彿有一股清瑩的泉水浸潤著他燥熱的肌體。「我曾試圖寫一首詩,但沒有寫成。只記得想寫它3個高潔的品性:第一,它堅硬,經得住埋沒,抗得住腐化;第二,它沉默,耐得住寂寞;第三,它心中聚著不滅的火,遇到打擊,能燦然迸發出來。這塊石頭(就是托在木盤里的)給了我大的智慧和力量。我從此學會了石頭的沉默,發現沉默是最堅固的語言,沉默是最深遠的境界,如卡夫卡所說,一個人或許能逃得過歌聲(還有詛咒),但絕逃不出捕捉不到的沉默,沉默是一個沒有盡頭的世界。」
魁偉的身材,炯炯放亮的眼神,聲如洪鍾,穩健昂首的步伐,要不是一頭華發,硬朗得你跟本無法與他80多歲的年齡相並聯系——舉止言談精氣神十足。采訪的那天,沒想到恰好是牛漢83歲的生日,中國作協和詩刊社的領導先後向他祝賀生日。「我腰板很直!不,我的脊樑很直。」牛漢的話幽默而有詩的味道。現在,每每有人稱羨他身體健康時,他總說多虧了那20多年的勞動改造。一切的不幸被一句輕松的幽默帶過,無數的磨難已化作斑斕的人生。
牛漢的夫人吳平可謂是名門之後,她的爺爺曾任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相當於教務長),是後期桐城派的領袖人物。吳平曾在河南洛陽一帶和牛漢一起做黨的地下工作。吳平在晚年因為骨折而多年卧床不起,全憑牛漢一人照料。「現在,老伴走了,我已成了孤家寡人,也無家務瑣事纏身,又可一心一意專事寫作了。」
「我現在的生活挺好的,閑人一個,粗茶淡飯,飯後無事看看書,看看電視,出去散散步,有時候跟年輕人談談心。現在我的人生到達了這樣一個開闊、自在的境界,可以談自己的心裡話、真話,把心中的疙瘩、塊壘吐出來,本身是一種舒暢的感覺,你說是幸福也可以。」牛漢這位山西漢子真有些口直心快

H. 關於植物的現代詩小詩10字

1、《油菜花》

從南到北,一片黃

從西到東,一片黃

隨著春風的吹動

像金色的大海洋

海浪一浪還比一浪高

像徜徉在媽媽的懷抱

2、《桃花》

每當我推開窗

四處張望

你都會張開嘴巴

大聲歌唱

只見你拿起你的粉色喇叭

吹出一首動聽的歌曲

好像在開心地訴說著什麼

我想了好一會兒



原來你在告訴人們春天的到來

3、《樹葉》

二月三月

樹葉青青綠綠

五月六月

樹葉密密濃濃

嘩啦嘩啦掉下

變成光頭

那又是什麼時候

(8)艾青蘭花擴展閱讀

體裁特點: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現代詩的主流是自由體新詩。自由體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形式上採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內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有些詩歌的思想情感是通過比喻、象徵意義來體現的。理解這類詩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展開聯想和想像,准確把握詩歌形象的內涵,以便加深對感情的理解。

I. 牛漢的著作

代表作品:《鄂爾多斯的草原》、《彩色的生活》、《螢火集》、《悼念一棵楓樹》、《華南虎》、《半棵樹》等。
牛漢(1923年10月2日-2013年9月29日),本名原為「史承漢」,後改為「史成漢」,又名「牛漢」,曾用筆名「谷風」,山西省定襄縣人,蒙古族。當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和作家,「七月」派代表詩人之一。1940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寫詩,近20年來同時寫散文。曾任《新文學史料》主編、《中國》執行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名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他創作的詩廣為傳誦,曾出版《牛漢詩文集》等。
牛漢於2013年9月29日7時30分在北京家中病逝,享年89歲。他的追悼會在10月9日上午在八寶山舉行,11月29日上午,人民文學出版社在京為其舉行追思會。

J. 冰天雪地里誰高舉火把這首詩是誰寫的

冰天雪地里誰高舉火把是現代詩人紀材尚所寫。

《梅花——獻給教師節》。現代:紀材尚

冰天雪地里

誰高舉火把

帶人們向春進發

刺骨寒風下

誰拋灑暗香

惹眾花草競發芽

梅花呀

你鞠躬盡瘁

終將自己的青春年華

化作初春的第一抹朝霞

拓展資料:梅花是薔薇科李屬的落葉喬木,有時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學名為Prunusmume。梅花通常在冬春季節開放,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也與松樹、竹子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

梅花原產於中國,後來引種到韓國與日本,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及葯用價值。中國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重多。梅花是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熱點內容
插花的講究 發布:2025-07-08 09:36:21 瀏覽:38
畫的櫻花樹 發布:2025-07-08 09:36:18 瀏覽:944
酵素櫻花漱口水好用嗎 發布:2025-07-08 09:36:06 瀏覽:888
切花玫瑰肥 發布:2025-07-08 09:23:44 瀏覽:762
花語柔情 發布:2025-07-08 09:20:00 瀏覽:666
啟功墨牡丹 發布:2025-07-08 09:19:53 瀏覽:254
黃樓花卉批發市場 發布:2025-07-08 09:14:17 瀏覽:873
浪花一朵朵第18集 發布:2025-07-08 09:14:16 瀏覽:237
海棠盼兮 發布:2025-07-08 09:08:10 瀏覽:823
尖角玫瑰 發布:2025-07-08 09:07:31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