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燈金屬
A. 點河燈是什麼意思
是一種漢族民間祭祀及宗教活動,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進行。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夏歷七月初七,是民間鵲橋會節日,又叫乞巧節、女兒節,人們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鵲橋,便在人間河流放燈,讓牛郎認路快步與織女相會。宋代以後不少文人詩文中有此記載。
起源:
漁獵時代,人們駕舟出海下湖為免風暴肆虐,在過危礁險灘或風大浪高時,用木板編竹為小船,放祭品點上蠟燭,彩紙做帆及燈籠放水中任其漂流,向海神祈保平安。這一習俗至今仍在台灣、福建、廣東漁民中流行,叫綵船燈。
奴隸社會的公元前11世紀周代,周公輔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設宴慶祝,「流水泛酒」,「羽觴隨波流」,夜以日續,放酒杯的盞上點燈,曲觴流杯演變的燈酒逐波。
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順風,用紙、布、綢、塑料、金屬製作河燈,漂浮到金門、馬祖,燈壁寫有親人團聚、兩岸三通、早日一統、振興中華祝詞,燈船上還裝有慰問信和禮品,使放河燈又有了新的時代氣息。
「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河燈一放三千里,妾身歲月甜如蜜」、「放河燈,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謠、竹枝詞,可證習俗的久遠
B. 請問放河燈是什麼節日的習俗
三月三、乞巧節、中秋節、七月十五。
放河燈(也常寫為放「荷燈」),是華夏民族傳統習俗,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它流行於漢、蒙古、達斡爾、彝、白、納西、苗、侗、布依、壯、土家族地區,各地在三月三、乞巧節、中秋節晚上水邊,常放河燈。
道教、佛教在夏歷(農歷)七月十五(也稱七月半,鬼節,中元節,盂蘭盆節)舉行宗教節日時也放河燈,因此一般人誤認為放河燈是宗教活動。
(2)荷花燈金屬擴展閱讀
民俗專家蔡利民介紹說,中元夜看河燈是民間一大盛會。夜幕降臨,市民扶老攜幼,群集於城河兩岸,萬頭攢動,爭觀河燈。頭一批河燈,大多為粉紅色的荷花燈,燭光熠熠。
宛如一朵朵蓮花盛開水面。接著是星形燈和各式魚燈,還有各種動物燈、寶塔燈等。無數盞河燈在水上綿延一片,緩緩漂流而去,蔚為壯觀,使人流連忘返。
C. 河燈···
中國傳統農歷節令有所謂「三元」: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拜祭祖先和逝去的親友,在舊時又俗稱「鬼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亦在同一天。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是描述中元節的著名詩作,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紙質木座。人們在中元夜將河燈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作為我國人民一項古老的習俗,每年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的中元節,老百姓都要在河中放燈以求平安和吉祥。而實際上從農歷六月開始,一直到中秋節期間,人們都愛放河燈。
一、放河燈的簡介
放河燈,是華夏民族傳統習俗,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它流行於漢、蒙古、達斡爾、彝、白、納西、苗、侗、布依、壯、土家族地區,各地在三月三、七巧節、中秋節晚上水邊,常放河燈。
道教、佛教在夏歷七月十五舉行宗教節日時也放河燈,一般人誤為放河燈是宗教活動。
實際上,放河燈民俗起源甚早。
蒙古河燈原始社會,限於對大自然認識的局限,較長時間,人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吉祥溫暖的象徵,戰勝寒冷飢餓的神靈。漁獵時代,人們駕舟出海下湖為免風暴肆虐,在過危礁險灘或風大浪高時,用木板編竹為小船,放祭品點上蠟燭,彩紙作帆及燈籠放水中任其飄流,向海神祈保平安。這一習俗至今仍在台灣、福建、廣東漁民中流行,叫綵船燈。奴隸社會的公元前11世紀周代,周公輔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設宴慶祝,「流水泛酒」,「羽觴隨波流」,夜以日續,放酒杯的盞上點燈,曲觴流杯演變的燈酒逐波。春秋時代的《詩經》,記載了秦洧兩水秉燭招魂續魄、執蘭除凶的民俗。奴隸社會是侵略鄰國、戰爭不斷的社會,用船載火攻城摧寨時,對陣亡將士水葬,船筏置鮮花燃燈已成慣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圍篝火歌舞活動,「舉燈蟾魄圓」。晉代在每年月亮最圓最亮之夜,「縱情玩月、火燭竟宵」、「載船玩月」。這些活動,比漢代出現的道教、漢晉傳入我國的佛教都早。
民間的悼念親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進行。漢晉以後,宗教影響日益擴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導辦水陸法會,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燈。唐肅宗於759年詔天下設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誕日為放生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屆時舉燈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養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蓮戲,不少詩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燈歡騰的詩篇。此後,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並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或道場活動。
一些地區放河燈不限於七月半,三月三歌節、鍋庄節、上巳節、三月節,也放河燈。姑娘少女對這個習俗特別鍾愛,往往在節日夜,自製小燈籠寫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願順水飄流。
夏歷七月初七,是民間鵲橋會節日,又叫情人節、女兒節,人們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鵲橋,便在人間河流放燈,讓牛郎認路快步與織女相會。宋代以後不少文人詩文中有此記載。
在江南,病癒的人及親屬製作河燈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災禍,時間自然不限於七月半。「紙船明燭照天燒」,就是對這一習俗的生動描述。江河湖海上船隻,見到漂來的燈船主動避讓,以示吉祥。
我們鄰國日本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少男少女亦有沿河順水放燈祈福的習俗。
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順風,用紙、布、綢、塑料、金屬製作河燈,漂浮到金門、馬祖,燈壁寫有親人團聚、兩岸三通、早日一統、振興中華祝詞,燈船上還裝有慰問信和禮品,使放河燈又有了新的時代氣息。
成都在漢代是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代有揚一益二之說,游賞之風冠於西南,聞名天下。後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宮詞中,有「法雲寺里中元節,又是官家降誕辰」記載,可見盛行中元節之早。「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河燈一放三千里,妾身歲月甜如蜜」、「放河燈,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謠、竹枝詞,可證習俗的久遠
二、資源縣「七月半」河燈節
每年農歷七月十三至十四兩日是廣西桂林市資源縣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河燈歌節。每當節日來臨,漢、瑤、苗各族同胞以民風濃烈的傳統習俗來紀念他們的祖先。
節日里,他們舉行盛大的集會,各鄉的舞獅隊、舞龍隊、河燈隊、藝 術表演隊都要匯集到城裡大顯身手。夜暮降臨時,人們將自己製作的各式各樣的河燈點亮一起放到江中隨波而去,以此寄報告寄託對先人的懷念,並祈禱先人對子孫的保佑。放逐河燈,其景十分壯觀,五彩繽紛,滿江輝煌。賞燈之後,便是徹夜的文藝表演和山歌比賽。次日滿街的群眾,擁擠在城鄉物資交流的集市上。人流、物流、燈流、歌流、將這個小小山城掀得沸騰起來,一派太平盛世的繁榮景象。 境內漢、苗、瑤等民族雜居,民風淳良敦厚,勤勞儉朴,崇禮尚義,和睦相處,交往密切,習俗相近而各具特色,每年中元節(農歷七月十四日)各族民眾燒香燭,化紙錢,紀念祖先,心願相同,方式各異。縣城大埠頭在中元節之夜,盛行放河燈祭神祭祖,燈式多樣,有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寶蓮賜福、龜鶴延年、龍鳳獻瑞、麟趾呈祥燃燭其間,隨波逐流,滿江輝煌,五彩繽紛。觀燈人群相互喝彩,共祈祖先保佑,天下昇平,國泰民安,賜福消災,風調雨順,人旺業興。外來客商亦爭相投放河燈,以圖吉祥。五排山區是苗、瑤民聚居地,相傳中元節是苗族祖先定居五排之日,為緬懷先祖功德,每年七月半舉行歌會,男女老少集會於橋亭、溪畔,互對山歌,歌聲悠揚,彼落此起,連續三天三夜,經此懷念祖先,訴說人間世事,抒發男女愛情,贊頌美好生活 。
隨著民族文化頻繁交流,苗、瑤、漢等民族的風俗民情水乳交融,互相結合,相得益彰,逐淅形成了在縣城舉行農歷「七月半」河燈歌節盛會。自1995年始,資源縣委、政府加以引導,進行組織,使民間的傳統節日成了資源的旅遊品牌,成為莊稼活宣傳促銷、為資源經濟服務的重要媒介,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六屆,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盛會期間,各族人民雲集縣城觀光,資江兩岸三天三夜,歌聲繚繞,整個縣城籠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觀河燈,領略「萬盞河燈漂資江」的人間奇觀,更是盛況空前。近兩年來,廣邀名人前來搭台演出,為節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資源縣 "七月半」河燈歌節已列為2008年中國百生十大生活游之一。
D. 鬼節的時候為什麼要放河燈
傳說一
是很多溺來水而亡的孤鬼,源為了投胎,往往會拉人下水讓其溺死,來換取自己投胎的資格。民間就用「放河燈」的方式為它們超度,希望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間。
傳說二
放河燈是中元節的傳統習俗,放河燈既可以寄託人們對先人的思念,還意味著將厄運隨著逝水東流,一去不返。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這項古老的習俗大約起源於南北朝梁武帝時期,當時只是僧人在放生池裡放河燈,後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人們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的美好習俗。
傳說三
宋代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連戲。此後,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並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或道場活動。
E. 魅力四射的花燈有哪些
花燈,又名「彩燈」,起源自漢代懸掛在廳堂樑上的照明燈具。傳說,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為慶賀這一功業,在宮廷里張燈結綵,大擺宴席,盞盞宮燈,各呈艷姿。後來,宮燈的製作工藝傳人民間。「宮燈」之名,因此而生。隋煬帝大業元年(605)正月十五,在洛陽陳設百戲,遍布宮燈,飲宴暢游,全城張燈結綵,半月不息。到唐朝時因社會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大。元宵佳節,華燈初上,男女老幼,傾城而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外出賞燈。數里長街,鼓樂齊鳴,燭火沖天,到處人山人海。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志。
我國歷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考究,種類繁多,名稱別致,有流蘇燈、霓虹燈、宮燈、蓮花燈、紗燈、吊燈,還有滿天星、俏媳婦、一朵花、蒺藜球、金鯉魚……千姿百態,五彩斑斕。從造型上看,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玩賞的走馬燈。中國的花燈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扎、刺縫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出產的竹、木、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經彩扎、裱糊、編結、刺綉、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製作而成。
宮燈
宮燈起源自宮廷,是中國彩燈獨具特色的手工藝品之一。它以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息而聞名於世。因為長期為宮廷使用,除去照明外,還要配以精細復雜的裝飾,以體現帝王的富貴和奢華。正統的宮燈造型為八角、四角、六角形,各面花屏圖案內容多為龍風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等。宮燈用料特別考究,大多是紅木、紫檀木、花梨木、楠木等貴重木。
材,甚至以昂貴的金銀裝飾,製作要求精細,雕、鏤、刻、畫缺一不可。
宮燈種類繁多,主要有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
走馬燈
走馬燈又稱跑馬燈、串馬燈。外形呈宮燈狀。在走馬燈內中主軸上端裝一風火輪。風輪周圍或貼人物故事,或用線吊起騎馬之類的剪紙。當燈籠內燈燭點燃後,熱氣上升,形成氣流,因而推動葉輪旋轉,於是剪紙隨輪軸旋轉。它們的影子投射到燈籠紙罩上,燈屏上便出現人馬追逐、物換景移的影像,故名走馬燈。
走馬燈雖是個玩具,但與近代燃氣輪機的工作原理是一致的,是中國古人的一項重要發明。
無骨花燈
無骨花燈起源於唐朝,當時人稱無骨花燈為「唐燈」,也叫「神燈」。
相傳,唐開元年間,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了路,被一仙女所救,並贈他「神燈」一盞。此燈造型另0致,工藝獨特,製作精美,小巧玲瓏。更神奇的是,燈身沒有骨架,全部是用一種「水上漂」的綉花針刺成各種花紋圖案的紙片粘貼而成,且輕巧能飛。它引領秀才安全返家。秀才回家後,為了紀念這一奇遇,按「神燈」的模樣進行仿製,製成後懸掛在自家門前。人們見後都深感驚嘆,紛紛進行仿製。此後,這盞「神燈」的製作工藝便流傳於民間。
無骨燈是由刺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紙片粘貼而成。因此製作時,首先要繪畫好底樣,然後在需要的紙片上針刺圖案,再把做好的紙片粘貼起來,最後用水質的顏料上色、裝飾。
龍燈
在我國城鄉,特別是南方地區,均有舞龍燈的習俗,為節日添加了喜慶氛圍。龍燈的形象各有特點,多用竹、木、布、紙等紮成。龍身每節長一米五左右,每一節稱一檔。組成龍身的節都是單數,如九節、十一節和十三節。表演的形式上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南方各地夜間舞龍燈,在每節上均點起燈,舞動時巨龍翻飛,氣勢不凡。
面燈
面燈,就是用面做的燈。正月十五前,家家用各種麵食製作燈彩,用豆面做的叫「銀燈」,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燈」,用蕎麥面做的叫「鐵燈」。
面燈凹處放油插捻點燃,節日過後吃掉。
面燈的形狀多種,有碗燈、龍燈、勺子燈、屬相燈、動物燈等。一般面燈要做成碗狀,稱為碗燈。勺子燈,是孩童們最喜歡的,是大人專門為孩子製作的燈。勺子燈的做法是把面捏成勺子的形狀,並捏一個小老鼠趴在勺子沿上,小老鼠的眼睛用花椒粒代替。到了晚上,在勺子里倒人植物油,用一根火柴梗纏上棉花,而後把棉花浸濕了油後點燃,寄託著長輩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殷切祝福。
常見的動物燈有狗、雞、魚、龍、豬等。按傳統習俗,它們被擺放在相應的地方。點亮的狗形面燈要放在家門口,使它保家護院;點亮的雞形面燈放在雞柵邊,祝願家雞們不生病、多下蛋;魚燈要放在水缸上,祝願合家幸福、財源順水來;豬燈被放在豬圈旁,祝願家畜興旺;龍燈要放在糧食囤上,祝願新的一年五穀豐登。
河燈
亦稱放水燈,是一種流傳於全國的習俗,大多在上元、中元和中秋進行,有超度亡魂、祈福娛樂等多重含義。河燈普遍做成荷花狀,固定在木板上,入夜在河中施放。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晚,江蘇等地的群眾用各色彩紙做精巧玲瓏的船形燈,裝上蠟燭或少許豆油、燈草,由老者架小船燃放。河燈漂浮水面,隨波逐流,五光十色,十分美觀。
F. 古代有幾種燈具
五種,分別是:豆形燈、壺形燈、蓮花燈、長信宮燈、燭台
一、豆形燈:
1、豆形燈一般為淺盥,盤中常立燭釺,細葫蘆形或近似葫蘆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年的豆形燈,燈盤外壁常有數道瓦紋,並逐漸緩收成底。漢代的燈盤均作直壁,平底,腹壁和底之間呈明顯的直角折棱。
2、豆形燈盤壁常刻有銘文,自銘為「錠」或「鐙」。一般高度在一、二十厘米左右,也有高達三十厘米的。有的在燈盤口沿,伸出一葉形鋬,便於手執;有的燈盤呈圓環凹槽形,用三叉托連在把座上。
二、壺形燈
1、平底無釉,通體施醬色釉,腹部下垂,重心下移,胎體厚重,穩重適用,燈把呈半圓形,飾兩道弦紋,美觀易拿,移動方便。這種壺形燈,長嘴,可放入燈芯,壺口較小,這樣油在較封閉的壺體內很難揮發,這種壺形燈較宋代注水的省油燈,節油效果理佳。
三、蓮花燈
1、蓮花燈是一種傳統民俗和民間宗教活動用品。因燈形似蓮花,故名。佛教各種燈種之一,觀音大士專用,佛光普照,蓮花燈照亮每個人的心,普照全天下。
2、蓮花燈傾注著中國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神奇瑰麗的色彩純真質朴的藝術境界,煥發出現代傳統民俗藝術的獨特光彩。
四、長信宮燈
1、宮燈的整體造型是一個跪坐著的宮女雙手執燈。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鑄而組裝成的。宮女體中是空的,頭部和右臂還可以拆卸。宮女的左手托住燈座,右手提著燈罩,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以手袖作為排煙炱的管道。寬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燈的頂部。
2、燈罩由兩塊孤形的瓦狀銅板合攏後為圓形,嵌於燈盤的槽之中,可以左右開合,這樣能任意調節燈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強弱。燈盤中心和釺上插上蠟燭,點燃後,煙會順著宮女的袖管進入體內,不會污染環境,可以保持室內清潔。
3、宮燈的造型構造設計合理,許多構件可以拆卸。 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推測宮燈內燃燒的的物質是動物脂肪或蠟燭。宮燈表面沒有過多的修飾物與復雜的花紋,在同時代的宮廷用具中顯得較為樸素。
五、燭台
1、古人燃燭都有燭台,用以扦插蠟燭和承接滴淌的蠟油。一個設有尖針的承盤,考究的,會鑄造成各種工藝造型,亦不乏多層的燭台,點滿蠟燭後,猶如銀花火樹,光芒燦爛。材質有銀、銅、鐵、錫、木、瓷、瓦等多種。
2、燭台上面或鍛造,或雕鏤,或彩繪,或以倒模工藝鑄造出各種紋飾,是一種集實用性、工藝性、觀賞性、裝飾性為一體的生活用具。其中多有歷代工藝名家的作品,在設計和製作工藝上時有巧思和創新,既能陳設觀賞,又可摩挲把玩。
G. 荷花型的生日蠟燭的歌聲停不下來了。。 又沒有開關。
花蕊那塊有根金屬絲,拿刀弄斷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