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架拳
① 太極拳運動包括那幾種形式
走架,套路形式。
推手,對抗形式。
散手,實戰形式。
器械,健身形式。主要包括:太極刀、太極劍、太極棍、太極尺、太極扇、太極浮塵........
② 誰有木蘭拳二十八式的詳細說明啊
1、舒雁展翅 2、請拳起舞
3、彈雪金蓮 4、鳳凰出巢
5、彩袖翻飛 6、推雲播雨
7、百鳥朝鳳 8、丹鳳朝陽
9、鷂子翻身 10、龍飛鳳舞
11、落花流水 12、孔雀開屏
13、嫦娥奔月 14、左右踩蓮
15、雁落平沙 16、西施浣紗
17、左右搖肩 18、金蟬脫殼
19、撥雲見日 20、風掃梅花
21、飛燕撲蝶 22、宿鳥投林
23、青鸞飛嘯 24、黃鶯落架
25、猛虎聽風 26、左右浪子踢球
27、巧坐金蓮 28、請拳收式
③ 木蘭拳和花木蘭有什麼關系
貌似,沒關系!木蘭拳是由上海市木蘭拳協會會長應美鳳老師經過近二十年的潛心研究創編而成。它將太極拳基本功,氣功要領,武術技擊基本功,體操基本功及舞台藝術造型有機結合,以吐納之道和陰陽二氣合理運動為理論依據,動靜結合,在動的過程中,讓思想隨著優雅的音樂意守拳路而自然入靜,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實踐證明,它對腰腿痛、關節痛、心臟病及失眠等病症有積極的治療效力和預防作用,對減肥以及對中老年婦女的體形健美更有顯著功效。
花木蘭只是個人!
④ 國漫《木蘭:橫空出世》觀眾反響如何
木蘭橫空出世,上映三日即橫空消失。止步國漫上映預告片,引起熱議非常多。避開國慶節三天於10月3號上映。現在接受央視采訪,有話說道指在經典之作上合理改編,塑造一個真中國真木籃板更真實,接地氣的女巾幗英雄形象,更俠之義者為國為民。
從本部木蘭橫空出世,國漫劇情來看。發木蘭的形象在中華大地上蜂蜜千年的最重要原因。對中國傳統倫理精神的認同與歌頌。木蘭的中情校情切中了所有中國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真中國歷史是這樣的。鼓勵社會到封建社會都是男權統治社會。才有女子無才便是德。還有三從四德等,束縛女權的道德觀和制度等
木蘭橫空出世,劇中木蘭拳塑造成當朝刁蠻耍橫的公主。毫無顧忌喊打喊殺。如擋我者殺,不符合歷史常態,人物形象。
個人覺得花木蘭橫空出世,劇本真的不符合中國歷史事實。不到真中國真木蘭的改變,相反有太多的亂編。
木蘭橫空出世,創作團隊能正視文藝,尊重真實性。創造更符合國情,真正接地氣的真中國曾木蘭的優秀影片。
⑤ 女子武術名稱
詠春拳:
詠春拳是中國拳術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於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於福建詠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為拳名,故明「詠春拳」,亦有以嚴氏名詠春,稱之為「詠春拳」者。此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於一身的拳術。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為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盪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黏、摸、熨盪、偷、漏和「二字鉗陽馬」的身形步法為標志。憑藉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法。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龍曾跟隨葉問系統地學習過詠春拳,可以說,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與詠春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葉問的十大弟子分別是張學健、何金鉻、招允、盧文錦、黃淳梁、王喬、倫佳、梁挺、李小龍、徐尚田。現分布於世界各地。
木蘭拳:
木蘭拳是在傳統「木蘭花架拳」的基礎上,吸取部分體操、舞蹈動作而形成的一項武術健身運動。由於它具有武、舞結合,輕柔美健、易學易練、老少皆宜的特點,所以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尤其是廣大婦女的青睞。
⑥ 木蘭拳的招式動作
中國木蘭拳系列包括徒手拳、單扇、雙扇、單劍、雙劍、單圈、雙圈、雙匕首、武扇、拂塵、花棍等十二個主題歌活動操等附加套路。木蘭拳以「美」著稱,它博取民間各流派之長,熔剛健有力的武術功架和優美瀟灑的民族舞姿及戲劇、氣功健身原理於一爐,既能強身祛病,又能自如觀賞。它節奏快慢多變,張弛有效,演練時強調「精、氣、神」,注重以神領形,以形傳神。
木蘭拳拳勢優美,簡便易學,很能適應現代人們健身健美的需求,作為一種科學的健身方法,對人體很多方面的疾病都有著良好的防治效果。
⑦ 木蘭拳的起源
拳派起源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上海靜安公園內的晨練隊伍里,一種形式獨特的健身運動漸漸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伴著動聽的中國民樂,女性健身者,身輕如燕,體態優美,一招一式無不令人聯想到那些刻畫於敦煌壁畫上的婀娜風韻——這便是木蘭拳的開始了,當時,它尚被稱作「木蘭花架拳」。
這套拳法起初是上海民間拳師楊文娣從崆峒派花架拳部分套路中演化創編的,起初她只是每日清晨時分於上海靜安公園內獨自練習,豈料時間一久,引起了周圍晨練者尤其是女性晨練者的興趣,紛紛詢問那是什麼拳法。當時,楊女士自謙地認為她自己的花架拳僅為一些皮毛,並且還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進行了一些改編,實在不算是正宗的花架拳,於是便以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之名命名拳法,「木蘭花架拳」得以誕生。或許是木蘭花架拳的套路「似舞似武」,柔中帶剛,同時也沒有傷筋動骨的危險,因此在當時頗得中青年女性的青睞,前來「拜師學藝」的人們絡繹不絕,楊女士收了不少徒弟,其中最出名的無疑是後來被稱為「七仙女」的七大弟子,他們也是楊女士最早的一批嫡傳弟子。
楊文娣女士去世後,她的眾多弟子秉承師教,四處傳播,自發形成的民間流派有:王式(王倩娥)、祝式(祝文健)、應式(應美鳳)、施式(施慧鶴)、凌式(凌建達),使原本難免顯得有點先天不足的木蘭花架拳,形成了既風格各異,又相映成輝的各種流派,後接受上海武術院馮如龍先生的提議,把木蘭花架拳改稱為「木蘭拳」。
許是冥冥之中某種力量的牽扯,木蘭拳在經歷了一段百家爭鳴但卻紛爭不斷的日子後,終於有機會擺脫各流派狹隘框框,形成高雅、科學和更具有藝術魅力的完整體系。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時任大世界治安保衛科長的李鋼先生慧眼獨具,充當了一回「伯樂」,他發現了當時尚處於民間流傳階段的木蘭拳的價值,經他發起,成立了「中國大世界武術競技交流中心」,進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有上級批文的木蘭拳活動機構「中國木蘭拳大世界總會」。隨後,他還和工作人員一起,邀請了各流派代表和各方人士展開研討匯編活動。對各流派拳路進行提煉並增加新的內涵,從而形成了標志著木蘭拳向高層次發展的「中國木蘭拳」。從那以後,木蘭拳終於擺脫了散布於晨練隊伍中的民間健身運動的命運,轉而成為「有組織有紀律」的正式機構,上海大世界便是它的「根據地」。
作為「中國木蘭拳」的創立者,李鋼意識到,若想將木蘭拳發揚光大,勢必得建立起一整套健全的體系作為發展的有力後盾。於是,他利用業余時間,聘請一批業余兼職高級老師集體匯編出書,在一番精心策劃、構思和創編後,中國木蘭拳形成了十二個基本套路和十個附加套路、十個精品演出套路,六個養生簡化套路的科學體系。從套路名稱到拳譜,從表現形式到套路格局,從使用道具和音樂選配等都作了一系列的定位。於是,木蘭拳開始蓬勃發展起來:1992年被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拍成世界第一部木蘭拳科教電影;1993年4月通過注冊成立了上海大世界木蘭拳藝術院;1996年被中央十部委確立為全民健身首批項目而入選(中華體育健身方法徵集第一卷);1994年7月國家武術協會宣布「木蘭拳為中國武術界第130種新拳種」;1998年4月,國家體育中心推出木蘭拳三個規定套路:拳、扇、劍。從此每屆運動會,木蘭拳都被列入武術比賽項目之一。
花架拳是崆峒派武藝, 上世紀在上海民間流傳。被大家一致公認的「木蘭拳」單傳先師楊文娣女士便是在花架拳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木蘭花架拳」的最早雛形。
有趣的是楊女士又是從哪裡學來的花架拳呢?在所有介紹木蘭拳的資料中,這始終是個謎。有人說楊女士是從某一神秘的江湖高人那裡學來的;更有一種說法稱,該神秘高人其實就是崆峒派掌門燕飛霞。
在張源俠所著《內家功夫不傳之秘》一書中曾經提到過,確有一位這樣的神秘高人,且有名有姓,在上海花架拳圈子裡是眾人皆知的,只是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此高人的名字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不再被人們所提及,反倒是「木蘭花架拳」經由楊女士及其眾弟子的不懈努力日益發展壯大了起來。
⑧ 木蘭拳是中國武術的第130 種新拳種,包括哪些類型的套路
木蘭拳是由上海市木蘭拳協會會長應美鳳老師經過近二十年的潛心研究創編而成。
中國木蘭拳系列包括徒手拳、單扇、雙扇、單劍、雙劍、單圈、雙圈、雙匕首、武扇、拂塵、花棍等十二個主題歌活動操等附加套路。木蘭拳以「美」著稱,它博取民間各流派之長,熔剛健有力的武術功架和優美瀟灑的民族舞姿及戲劇、氣功健身原理於一爐,既能強身祛病,又能自如觀賞。它節奏快慢多變,張弛有效,演練時強調「精、氣、神」,注重以神領形,以形傳神。
木蘭拳拳勢優美,簡便易學,很能適應現代人們健身健美的需求,作為一種科學的健身方法,對人體很多方面的疾病都有著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