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後妃

荷花後妃

發布時間: 2022-09-01 04:08:08

① 清代妃嬪日常日用陶瓷等級 皇後該用什麼樣的陶瓷,宮中的陳設都是啥,每年的貢品有啥最好從皇後寫到答應

妃嬪日用瓷器配額

妃嬪的日常用度包括宮分、鋪宮。宮分是上自皇太後,下至貴人、常在、答應等人每年按等級所供應的不同品種、數量的金銀、布匹,以及每月、每日所供應的糧肉、菜蔬、副食等,包括綢緞、貂皮、米面、炭蠟等項。鋪宮是指皇太後、皇後、妃嬪以及福晉等人宮內所用不同等級、品種、數量的金屬器皿、瓷器、漆器等。在等級森嚴的清宮大內,由於妃嬪的名位不同,在日常用度的數量上存在著明顯差異,依其等級而遞減。

鋪宮中瓷器的配額,主要有各種類型的碗、杯、盤、碟、盅等,在顏色、紋飾和數量上都有嚴格的等級。據《國朝宮史》「經費」條記載,後宮用瓷共分6個等級:



一、皇後

皇後在後宮的地位等同於皇帝在前朝的地位。先由太後從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再由皇帝冊封。一般冊封一位皇後(以玉如意為示,得如意者為後)和兩位妃。這樣冊封的皇後地位最高,所生長子一般封為皇太子。其配額的瓷器數量是:「黃瓷盤二百二十,各色瓷盤八十;黃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黃瓷碗一百,各色瓷碗五十,黃瓷盅三百,各色瓷盅七十,各色瓷杯一百,瓷渣斗四。」


二、皇貴妃

皇貴妃這一名號始於明朝成化年間憲宗追封寵妃萬貴妃為皇貴妃,清朝沿用,在皇後之下設皇貴妃一人。其配額的瓷器數量是;「白里黃瓷盤四,各色瓷盤四十,白里黃瓷碟四,各色瓷碟十五;白里黃瓷碗五十,各色瓷碗五十,白里黃瓷盅二,各色瓷盅二十,瓷缸二。」據清《稱謂錄》記載:「本朝,皇貴妃位在貴妃上……冊封之禮,皇貴妃以冊、寶,妃以冊印。」


三、貴妃

貴妃,南朝宋武帝時始置,隋至清代一直沿用,地位次於皇後(明清時設皇貴妃地位高於貴妃)。其瓷器配額是:「黃地綠龍瓷盤四,各色瓷盤三十;黃地綠龍瓷碟四,各色瓷碟三十;黃地綠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四十;黃地綠龍瓷盅二,各色瓷盅十五;瓷缸一。」


四、妃

妃,皇帝的妾,清代妃的地位次於貴妃。其瓷器配額是:「黃地綠龍瓷盤二,各色瓷盤二十;黃地綠龍瓷碟四,各色瓷碟八;黃地綠龍瓷碗四,各色瓷碗三十;黃地綠龍瓷盅二,各色瓷盅十二;瓷缸一。」


五、嬪

嬪,皇帝的妾,在清代地位次於妃。其瓷器配額是:「藍地黃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十八;藍地黃龍瓷碟四,各色瓷碟六;藍地黃龍瓷碗四,各色瓷碗二十;藍地黃龍瓷盅二,各色瓷盅十,瓷缸一。」



六、貴人

據《稱謂錄》記載:「東漢定製,皇後之下即貴人也。本朝貴人位在妃、嬪之下,而貴人之下即是常在、答應,同此一稱,而位之尊卑與東漢時異矣。」其瓷器配額是:「綠地紫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十;綠地紫龍瓷碟二,各色瓷碟四;綠地紫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十八;綠地紫龍盅二,各色瓷盅十。」


七、常在

常在為明、清後宮第六等級的嬪妃,其地位在貴人之下。其瓷器配額是:「五彩紅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八;五彩紅龍瓷碟二,各色瓷碟四;五彩紅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十;五彩紅龍盅二,各色瓷盅六。」


八、答應

秀女人宮後,一般封答應。貴人以上得出自世代顯貴人家,貴人以下只須從拜唐阿子女中挑選。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孫。其瓷器配額是:「各色瓷盤八,各色瓷碟四,各色瓷碗十,各色瓷盅六。


綜上所述,《國朝宮史》記述的後宮用瓷主要分為各色釉瓷器、黃釉瓷器(單色釉)、色地龍紋瓷器(花釉)、五彩紅龍瓷器(彩繪)等品種與類型。


妃嬪日常吃食定額:


皇太後:豬一口、羊一隻、雞、鴨各一隻、新粳米二升、黃老米一升五合、高麗江米三升、粳米粉三斤、白面五十一斤、蕎麥面一斤、麥子粉一斤、豌豆折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兩五錢、盆糖八兩、核桃仁四兩、松仁二錢、枸杞四兩、曬干棗十兩、豬肉十二斤、香油三斤十兩、雞蛋二十個、麵筋一斤八兩、豆腐二斤、粉鍋渣一斤、甜醬二斤十二兩、清醬二兩、醋五兩、鮮菜十五斤、茄子二十個、王瓜二十條、白蠟七枝(內一枝重五兩,三枝各重三兩,三枝各重一兩五錢)、黃蠟二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蠟二十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更蠟一枝(夏重五兩、冬重十兩)、紅蘿炭(夏二十斤、冬四十斤)、黑炭(夏四十斤、冬八十斤)。


皇後:豬肉十六斤、(盤肉)羊肉一盤、雞鴨各一隻、新粳米一升八合、黃老米一升三合五勺、高麗江米一升五合、粳米粉一斤八兩、蜂蜜四兩、核桃仁二兩、松仁一錢、枸杞二兩、曬干棗五兩、豬肉九斤、豬油一斤、香油一斤六兩、雞蛋十個、麵筋十二兩、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一斤、甜醬一斤六兩五錢、清醬一兩、醋二兩五錢、鮮菜十五斤、茄子二十斤、王瓜二十條、白蠟五枝(內一枝重三兩,四枝各重一兩五錢)、黃蠟四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蠟十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更蠟一枝(夏重五兩、冬重十兩)、紅蘿炭(夏十斤、冬二十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


皇貴妃:豬肉十二斤、羊肉一盤、雞一隻(或鴨一隻)、陳粳米一升五合、白面五斤、白糖五兩、核桃仁一兩、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八兩(每月)、干棗一兩六錢,香油六兩,雞蛋四個,麵筋四兩,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五錢,清醬八錢,醋二兩五錢,鮮菜十斤,茄子八個,王瓜八條,白蠟二支,黃蠟二支,羊油蠟五支,紅籮炭夏十斤、冬十五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十兩(每月)


貴妃:豬肉九斤八兩,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十五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三合五勺,白面三斤八兩,白糖三兩,核桃仁一兩,干棗一兩六錢,香油六兩,雞蛋四個,麵筋四兩,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五錢,清醬八錢,醋二兩五錢,鮮菜十斤,茄子八個,王瓜八條,白蠟二支,黃蠟二支,羊油蠟五支,紅籮炭夏十斤、冬十五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八兩(每月)


妃:豬肉九斤,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十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三合五勺,白面三斤八兩,白糖三兩,核桃仁一兩,干棗一兩,香油六兩,雞蛋四個,麵筋四兩,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五錢,醋二兩五錢,鮮菜十斤,茄子八個,王瓜八條,白蠟二支,黃蠟二支,羊油蠟二支,紅籮炭夏五斤、冬十斤,黑炭夏二十五斤、冬四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八兩(每月)

嬪:豬肉六斤八兩,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十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三合,白面二斤,白糖二兩,香油五兩五錢,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醋二兩,鮮菜八斤,茄子六個,王瓜六條,白蠟二支,黃蠟二支,羊油蠟二支,紅籮炭夏五斤、冬八斤,黑炭夏二十斤、冬三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八兩(每月)


貴人:豬肉六斤,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八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二合,白面二斤,白糖二兩,香油三兩五錢,豆腐一斤,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醋二兩,鮮菜六斤,茄子六個,王瓜六條,白蠟一支,黃蠟一支,羊油蠟一支,紅籮炭冬五斤,黑炭夏十八斤、冬二十五斤,六安茶葉七兩(每月),天池茶葉四兩(每月)

常在:豬肉五斤,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五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二合,白面二斤,白糖二兩,香油三兩五錢,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醋二兩,鮮菜六斤,茄子六個,王瓜六條,白蠟二支,羊油蠟一支,黑炭夏十斤、冬二十斤

答應:豬肉一斤八兩,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五隻(每月),陳粳米六合,白面二斤,隨時鮮菜二斤,黃蠟一支,羊油蠟一支,黑炭夏五斤、冬十斤


在「正大光明」匾下,寶座台上設皇帝宴桌。席上珍饈佳餚十分豐盛,並具有滿族特色。計有熱菜二十品,冷盤二十品,湯菜四品,小菜四品,鮮果四品,瓜果,蜜餞果二十八品,點心、糕、餅等麵食二十九品,共計一百另九品。萬壽節家宴,大多用銅胎鍍金的掐絲琺琅「萬壽無疆」盤碗。盤碗底有「子孫永寶」款。元旦,除夕等大宴一般用青玉盤碗。在寶座台下,分東、西兩個擺陪宴桌。東邊頭桌為皇後宴桌,設寶座,皇貴妃以下不設座位。家宴的陪宴者,有皇後,貴妃,妃,嬪,貴人,常在,公主等;宗親宴的陪宴者,有親王、郡王、貝勒、阿哥等。設多少陪宴桌,視陪宴者人數而定。皇後獨自一桌,其餘二人一桌。桌上擺熱菜,冷盤,糕點,瓜果等十五品。大宴的菜餚以雞、鴨、鵝、豬、鹿、羊、野雞、野豬肉為主,並有燕窩、香蔁、蘑菇、木耳、鮮菜等等。
皇後獨自一桌,其餘二人一桌。。。



據史籍記載,皇後(包括皇太後)每人應享有金餐具36件,銀餐具98件,各種細瓷盤、碗、杯、盅、勺等340件,另有象徵身份的「 位份碗」,黃地黃里暗雲龍瓷碗660件。


皇貴妃、皇貴妃及以下無金餐具,銀餐具7件、各式細瓷盤、碗、杯、盅、勺等121件;貴妃銀餐具6件,各式細瓷餐具64件;妃銀餐具6件,各式細瓷餐具64件。她們的「位份碗」分別配有38件、18件、14件


嬪銀餐具6件,各式細瓷餐具40件,「位份碗」 是藍地白里香雲龍碗12件。

貴人(貴人及以下無銀餐具)各式細瓷餐具32件,「位份碗」 是綠地白里紫雲龍碗10件。

常在各式細瓷餐具26件,「位份碗」是白地白里五彩紅雲龍碗10件。

答應各式細瓷餐具26件,無「位份碗」。

貴人用綠地紫龍瓷盤



妃嬪服飾:


清代女貴族穿著的禮服較為繁瑣,同時也更能反映出保留的許多滿族服飾舊俗。以皇後禮服為例,除朝冠、朝服外,額上束金約,頸下飾領約,朝服內襯朝裙,外罩朝褂,朝珠戴三盤,又胸前所垂彩帨與耳上所飾耳墜等皆在禮制之內。清制,皇太後、皇後的禮服等級完全一樣,皇貴妃禮服稍次一等,貴妃以下袍服皆用金黃色,其餘飾品等級遞降。


皇後朝冠·
皇後朝冠除中央頂飾三層金鳳外,朱緯上還綴一周金鳳共7隻和金翟1隻,位於後面的金翟向腦後垂珠為飾,皇後為五行二就,冠後又垂護領。

【典 制】
皇太後、皇後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絨為之,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鳳,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東珠一。朱緯上周綴金鳳七,飾東珠各九,貓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小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五行二就,共珍珠三百有二,每行大珍珠一。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明黃絛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

皇貴妃、貴妃所戴朝冠,其質與皇後朝冠相同。冬用薰貂,夏以青絨為之。上綴朱帷。其冠頂、朱緯等之飾,亦與皇後朝冠相同。惟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顆,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東珠、珍珠各四;末亦綴珊瑚。冠後護領與皇後朝冠相同。

貴妃之冠服袍及垂絛,皆為金黃色,余制均與皇貴妃相同。

妃之朝冠,頂為二層,貫東珠各一,皆以金鳳,飾東珠九,珍珠十七,上銜貓睛石。朱緯上周綴金鳳五,飾東珠七,珍珠二十一;後金翟一,飾物與貴妃朝冠相同。惟翟尾垂珠為珍珠一百八十八顆,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冠後護領亦與貴妃相同。

嬪之朝冠,頂為二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翟,飾東珠九,珍珠十七,上銜砢子。朱緯上周綴金翟五,飾東珠五,珍珠十九。後金翟一,飾珍珠十六,翟尾垂珠,為珍珠一百七十二顆,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與妃之朝冠制同。


皇後朝服·

皇後朝服與皇帝朝服有明顯區別:肩部襲朝褂處加緣,披領及袖皆石青色,不飾十二章,所飾龍紋亦分布不同。

皇後朝袍是皇後在朝祭之時所穿禮袍。朝袍之制三,皆為明黃色。其一,披領及袖皆石青色,片金加貂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綉文為金龍九,間以五色雲。中無襞積,下幅八寶平水。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袖相接處行龍各二。其二,披領及袖皆石青色,夏用片金緣,冬用片金加海龍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綉文為前後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其三,領袖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中無襞積,後開裾。余俱如貂緣朝袍之制。領後垂明黃絛,飾珠寶。

皇貴妃之朝袍均與皇後制同。

貴妃之朝袍為金黃色,余制均與皇貴妃同。

妃之朝袍制同貴妃。

嬪之朝袍用香色,其制亦與妃同。


·皇後朝褂·
朝褂即後妃及貴族女性在朝會、祭祀等儀禮場合套在朝袍外面的禮褂。清代後妃的朝褂形制大致分三種,皇太後、皇後、皇貴妃朝褂飾五爪金龍紋,貴妃、妃、嬪朝褂飾五爪蟒紋。皇子福晉以下朝褂形制只一種,皆飾蟒紋。
皇後朝褂是皇後在朝祭之時套在朝袍外的禮褂。朝褂制三,皆為石青色,片金緣。其一,綉文為前後立龍各二,下通襞積,四層相間,上為正龍各四,下為萬福、萬壽之文。其二,綉文為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其三,綉文前後為立龍各二,中無襞積,下幅八寶平水。領後皆垂明黃色絛,其飾之珠寶無定。

皇貴妃之朝褂均與皇後制同。

貴妃之朝褂為金黃色,余制均與皇貴妃相同。


妃、嬪之制同貴妃。
【典 制】
皇太後、皇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緣,綉文前後立龍各二,下通襞積四層相間,上為正龍各四,下為萬福萬壽。領後垂明黃絛,其飾珠寶惟宜。


皇後朝裙·
朝裙為後妃及女貴族在朝會、祭祀等儀禮場合穿在朝袍裡面的禮裙。朝裙形制只一種,用料為緞,夏天用紗。朝裙原形制為半身,以帶束腰,後為穿著方便,有上連衣褂者。
皇後朝裙冬用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織金壽字緞,下用石青行龍妝緞,皆用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用片金緣。

皇貴妃之朝裙,均與皇後服制同。

妃之朝裙,均與貴妃服制同。

嬪之朝裙,皆同妃制。


·皇後朝珠·

皇後朝珠須佩戴三盤,東珠一盤正佩於胸前,另外兩盤珊瑚朝珠交叉於胸前,由左右肩斜掛至肋下。且女性所戴朝珠兩串記念的一側在右胸前,與男性正相反。只有皇太後、皇後才能佩戴東珠串成的朝珠。皇貴妃以下至妃為蜜珀1串、珊瑚2串,嬪以下至鄉君為珊瑚1串、蜜珀2串。

皇後朝服所配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珠寶雜飾適宜。皇後吉服所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絛為明黃色。

皇貴妃朝服所配朝珠三盤,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盤。絛明黃色。

貴妃朝服所配朝珠,絛為金黃色,余制與皇貴妃相同。

妃之朝珠,與貴妃服制同。

嬪之朝珠三盤,一盤為珊瑚,兩盤為蜜珀。吉服朝珠一盤。絛用金黃色。
【典 制】
皇太後、皇後朝服御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珠寶雜飾惟其宜,絛皆明黃色。


清代服飾中,有兩個不成文的規定。其一:後妃、公主、福晉下至七品命婦在穿便服時,如果服飾上面要織、綉花卉,均應為應季的花卉。例如冬季所穿的便服上,多織綉冬季里開放的花,像梅花、水仙等;夏季里多是荷花百合牡丹、萱草、石榴等,春天裡多是蘭花、綉球、桃花、杏花等,秋天裡則是菊花、桂花、秋海棠之類。如果穿了綉有其他季節的的花卉的衣服,就會被認為不合適宜。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貴族出入場合里,貴婦格格互相攀比下,你要是穿錯了花卉的衣服,那難看絕對不是一般能夠忍受的。


其二:在清代帝後大臣的服飾中,不論朝服還是便服,單、夾、棉、皮都要應其時,順其節。只要季節一到,無論天氣冷暖,都要穿那個季節的衣服。而且換了應季節的衣服之後,不能再穿回原來的衣服。就如現在這樣的天氣,冬末春初,但一換上春裝,天在冷,不能再拿出冬天的棉衣來穿。要是夏末秋初,就算天再熱,也不能再穿夏裝,否則就是抗旨不遵。而且更搞的是《大清會典》竟然還有明確規定換裝的時間:「每歲春季換用涼朝帽及夾朝衣,秋季換用暖朝帽及緣皮朝衣,於三九月內,由部擬旨,預期請旨。」每年三月要換春裝,九月要換冬裝,只要詔書一下,天氣再變化,也不允許換回去。否則這抗旨的罪名可不是鬧著玩的。可是誰也不是傻子,熱了還可以忍忍,冷了豈不是要凍死?而且北方的天氣,早晚溫差比較大,中午時候太陽燦爛,暖烘烘的,一早一晚,卻涼颼颼的。於是清朝的衣服里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服裝。人們在春天的夾衣里塞一層薄薄的棉花,表面上看是春裝,其實已經經過了實質的改造。夏裝里也是如法炮製,在天氣冷下來,但是皇帝還沒下詔書換冬裝的時候穿,實在是明智。這頗類似於古代的窮人,因為家裡沒錢,所以剛開春就把冬衣當了求生活,天一冷下來,沒有辦法只好在春裝里隨意套點棉花禦寒。可憐的後妃格格,王公貴族,一個個弄得跟窮人似的。於是清代的服飾里就出現了這種怪異的隔季服飾,在夏季紗衣里絮棉花


妃嬪住所: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仁門,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前後檐開門,次、梢間均為檻牆、檻窗,門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贊德宮闈」匾。天花圖案為二龍戲珠,內檐為龍鳳和璽彩畫。室內方磚墁地,殿前有寬廣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配殿南北各有耳房。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各建耳房。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亦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後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後、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宮。清沿明舊。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現在未對遊客開放,平日里總是大門緊閉,外人難睹真容。

宮為兩進院,正門南向,名承乾門。前院正殿即承乾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內外檐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檻牆、檻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窗。室內方磚墁地,天花彩繪雙鳳,正間內懸乾隆皇帝御題「德成柔順」匾。殿前為寬敞的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崇禎七年(1634年)安匾於東西配殿曰貞順齋、明德堂。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建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飾以旋子彩畫。後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延禧宮,是東六宮中比較冷僻的宮院,受寵的妃嬪都不選擇在這里居住。延禧宮東有蒼震門,是宮中太監和匠役勤雜人員出入內廷的唯一門戶,所以關防難以嚴密。

500年間,這里頻頻發生火災,延禧宮成了重建次數最多的一座宮院。宣統元年,繼承了慈禧財產的隆裕太後斥資百萬,要在這里修建一座水晶宮,派太監小德張主管。方案是在院中砌一個直徑數丈的水池,在池中建起一座三層的圓形宮殿。以銅鐵為樑柱,以玻璃為牆壁,地板也都以玻璃磚為之,屋頂上安放玻璃魚缸數口。這樣就完全可以抗拒火災了。但是,工程只進行到一半,溥儀就退位了。


永和宮,
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久居此宮。其後,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永和門,前院正殿即永和宮,面闊5間,前接抱廈3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栱,繪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皆為檻牆,上安支窗。正間室內懸乾隆御題「儀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頂棚,方磚墁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東西配殿的北側皆為耳房,各3間。

後院正殿曰同順齋,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明間開門,雙交四椀槅扇門4扇,中間兩扇外置風門,次間、梢間檻牆,步步錦支窗,下為大玻璃方窗,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門為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裙板隔扇門,窗為步步錦支摘窗,飾萬字團壽紋。明間正中設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上懸慈禧御筆「有容德大」匾。東側用花梨木透雕喜鵲登梅落地罩,西側用花梨木透雕藤蘿松纏枝落地罩,將正間與東、西次間隔開,東西次間與梢間用隔扇相隔。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台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鞦韆,現鞦韆已拆,鞦韆架尚在。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

② 形容「後宮嬪妃」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傾國傾城、美如冠玉、出水芙蓉

③ 古代皇宮有哪些妃子遊玩的地方,就像御花園這樣的。

湖--------------------
【荷花池】開滿了奇異美麗的荷花,引得許多後妃前去觀賞。
【鯉魚池】養有成千上萬條珍異鯉魚,眾多貴妃前來喂養,因此沒有圍欄,難免會發生一些意外。
【漣鳶湖】宮廷第一湖,景色秀美怡人,生長著許多並蒂蓮。
【墨潟湖】此處景色宛如一幅潑墨,乃吟詩作畫之佳處,引於具|才德|之妃前去賞曰。
【鸞鳶池】此池水淺之,池底遍滿鵝卵石,引得喜愛戲水之人前去遊玩,赤腳在那池中戲耍、撲水,常去游覽者為生性好玩的格格及公主。
【宓雪湖】奇異之湖,湖水呈白色,如雪,故名|宓雪湖|。
【沁心湖】位於東宮偏側、是一個較大的湖泊、景色尤為壯觀、看夕陽起落、唯有沁心湖
【瑤庭湖】:位於西宮偏側、雖不算很大、但是猶如瑤池仙境般、淡淡香霧、似夢似幻。旁有瑤亭。
【雪月湖】:位於南宮偏側、湖水清澈透、內有金鯉嬉戲、有明水清映明月,煙渺戲金鯉之說。
【雲影湖】乃雲影園中心的一個湖,每日早晨會有霧,十分神秘,雖神秘但是景色怡人。
【映柳湖】:位於北宮片側、湖泊不大、湖邊柳樹成蔭、一片青翠、柳條迎風擺動、猶如仙子起舞、旁有柳亭。

台-----------------
【纖羽台】傳說流星劃過之夜,這里會飄落下羽毛,可是卻從未有人見過,故而,這個傳說被人漸漸淡忘。不過纖羽台景色秀麗,尤其是下雪之後,所以,這里也常常有後妃前去賞景。
【琉瓔台】景色甚好,生長著奇妙香花,珍奇異草,更妙之處便是能觀賞到曼妙星空,彷彿一伸手就能摘下一顆星,所以,一到夜晚,後妃們便爭先恐後來賞景。可唯一不足之處便是這里的護欄較低,再加上夜晚後妃之多,故而經常發生一些糾牽。
【柒舞台】乃尊皇公主常賞景、舞蹈,而且景色秀逸,不久,便成了後妃最佳觀賞點之一。
【櫻染台】設有數個玉椅,只有庶尊品或庶尊品以上之人才方可來此一游。
【菡瓔台】在蕁櫻園附近生長著一株百年櫻花樹,濃香四處散發,後來被皇帝看重,因此將香櫻台建在此處,故名為香櫻台。

亭--------------------
【欣若亭】此亭位於沁心湖中央,在亭中可觀賞沁心全湖美景,可在此釣魚,玩耍,
是妃嬪們最愛去的地點之一。
【寰妺亭】坐落於龍殿附近,空氣清新,乃地位較高之妃常常遊玩之地。
【墨冷亭】坐落於宓雪湖之上,乃賞月觀煙火的最佳之處,但須坐船才可抵達。
【寂瓔亭】坐落於漣鳶湖,清清冷冷,寒風刺骨,卻仍有數多妃子被引去賞景。須坐船抵達。
【媣浵亭】坐落在漣鳶湖中,賞月、觀煙火、釣魚、嬉鬧玩耍之佳處,眾多妃子前去賞景之,難免會發生些事情,也是演繹虐戲最多之處。須坐船抵達。

④ 清朝時期後妃仕女服飾有什麼特點

旗袍表現為合領右衽,袖長至腕,袍長至足,兩胯開衩,領、袖、裾皆飾有寬緣花邊,清代後妃仕女皆以著旗袍為主,貴夫人及名流仕女也有喜穿大襟長褂的,後妃、官太太的服飾皆以錦緞精綉,所綉紋樣據《御香縹緲錄》記載,「在冬季用黃色臘梅花,春季用牡丹花,夏季用荷花,秋季用菊花。所有宮內宮外的朝臣妻子服飾皆要綉花,若不合季式,還得領個抗旨罪名。」因此,季花成為清代仕女服飾的重要特點。

⑤ 神話中的十二花神是誰

1、正月·梅花 - 花神梅妃

(5)荷花後妃擴展閱讀

在百花的傳說中,以農歷中的十二個月令的代表花,與司十二月令花神的傳說最令人神往。十二花神是中國民間傳說,農歷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人們稱之為花朝節,因此中國民間便有一個花朝之慶。

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舉行。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隨著季節時令的替換,百花也以各種不同的容顏繽紛了大地。百花的玉容笑貌,為人們的生活平添了無數浪漫情趣。愛花惜花之人,自然也為百花留下許多動人的傳說。

因此,在中國,百花各有其司花之神,也各擁有一段美麗的故事,而歷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詠百花,弄出許多趣聞軼事來,從而造就出十二個月的花神來。

花朝節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花朝節與中秋節相對應。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可見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

花朝節在全國范圍內廣泛盛行,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690~705年)。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習俗。田汝成所撰的《熙朝樂事》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

但到了宋代,花朝節的日期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據《廣群芳譜》載:「東京(即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翰墨記》載:「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可見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

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這種現象,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情合理的。

中國民間傳說農歷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清代蔡雲有詩雲:「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綉,尚勞點綴賀花神。」

講的正是百花盛開為花神祝壽的景象,而歷代文人墨客賞玩百花仙子,文筆下竟弄出許多趣聞軼事來,渲染出了十二個月的花神來,使得一年中「日日有花開,月月有花神」了。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仙霓社在滬演出《牡丹亭·游園驚夢》時,添加花王及十二花神,邊歌邊舞,以活躍場面,增強藝術效果,受到稱頌。但花王和十二花神及與其配戲之神仙與劇情大多無關,同時將劇中主角杜麗娘與柳夢梅亦當作花神,也僅是從演員舞蹈表演著意。

⑥ 古代的皇宮里有哪些庭院比如說妃子們遊玩的地方,就像御花園什麼的!謝謝

1荷花池【開滿了奇異美麗的荷花,引得許多後妃前去觀賞。】
2鯉魚池【養有成千上萬條珍異鯉魚,眾多貴妃前來喂養,因此沒有圍欄,難免會發生一些意外。】
3漣鳶湖【宮廷第一湖,景色秀美怡人,生長著許多並蒂蓮。】
4宓雪湖【奇異之湖,湖水呈白色,如雪,故名|宓雪湖|。】
5墨潟湖【此處景色宛如一幅潑墨畫,乃吟詩作畫之佳處,引於具|才德|之妃前去賞曰。】
6鸞鳶池【此池水淺之,池底遍滿鵝卵石,引得喜愛戲水之人前去遊玩,赤腳在那池中戲耍、撲水,常去游覽者為生性好玩的格格及公主。】
7無名小池【此池無名,人煙也稀少,景色恰常,寧靜無比,只那喜愛清靜之人前去一游。】

②---園:
1御花園【宮斗經典之處哦~】
2百花園【到處都種滿了玫瑰、薰衣草、茉莉、紫羅蘭鮮花,奇香驚人。】
3奇花園【種滿了奇花異草,芳香異人,蝴蝶紛飛,優美之極。】
4蕁櫻園【園內長滿了櫻花,各種品類,散發陣陣清香。花瓣飄落,景色十分秀美,引而喜愛櫻花之妃前去觀賞。

地點③---天台:
1纖羽台【傳說流星劃過之夜,這里會飄落下羽毛,可是卻從未有人見過,故而,這個傳說被人漸漸淡忘。不過纖羽台景色秀麗,尤其是下雪之後,所以,這里也常常有後妃前去賞景。】
2琉瓔台【景色甚好,生長著奇妙香花,珍奇異草,更妙之處便是能觀賞到曼妙星空,彷彿一伸手就能摘下一顆星,所以,一到夜晚,後妃們便爭先恐後來賞景。可唯一不足之處便是這里的護欄較低,再加上夜晚後妃之多,故而經常發生一些糾牽。】
3柒舞台【乃尊皇公主常賞景、舞蹈,而且景色秀逸,不久,便成了後妃最佳觀賞點之一。】
4櫻染台【設有數個玉椅,只有庶尊品或庶尊品以上之人才方可來此一游。】
5菡瓔台【在蕁櫻園附近生長著一株百年櫻花樹,濃香四處散發,後來被皇帝看重,因此將香櫻台建在此處,故名為香櫻台。】

④---亭:
1寰妺亭【坐落於龍殿附近,空氣清新,乃地位較高之妃常常遊玩之地。】
2墨冷亭【坐落於宓雪湖之上,乃賞月觀煙火的最佳之處,但須坐船才可抵達。】
3寂瓔亭【坐落於漣鳶湖,清清冷冷,寒風刺骨,卻仍有數多妃子被引去賞景。須坐船抵達。】
4漓媣亭【坐落在漣鳶湖中,賞月、觀煙火、釣魚、嬉鬧玩耍之佳處,眾多妃子前去賞景之,難免會發生些事情,也是演繹虐戲最多之處。須坐船抵達。】
5媣浵亭【坐落御花園之中,亭柱為大理石,內設玉石桌、玉石椅。觀景最佳之處。】
6柒染亭【坐落荷花池之上。】
7柒潟亭【坐落鯉魚池之上。】
8鸞寒亭【坐落在百花園之中。】
9茖溪亭【坐落在奇花園之中。】

⑤---橋:
1南屏珠橋【接連在宓雪湖與漣鳶湖之間,上刻精緻雕花,鑲有上等珍珠,無比華麗。來往妃子眾多。】
2栁汐橋【坐落於荷花池與柒染亭之中。】
3茗珞橋【坐落於鯉魚池與柒潟亭之中。】

⑥---林子:
1紫竹林【清新雅緻,空氣甚佳,早晨時刻乃後妃觀賞高峰期。林中竹子呈紫色,故名紫竹林。】
2桃林【桃花盛開時,滿園桃花,香氣宜人,此園桃花如一片朝霞,絢麗多姿,此處是後妃最喜歡的地方之一。】

⑦---宮殿:
1冷宮【受懲罰的妃子所待得地方。】
2鳳鳶宮【妃子聚集之處,金碧輝煌,易發生爭執。】
3儲秀宮【給秀女殿試之處。】

⑦ 古代後宮嬪妃宮斗地點

常見宮斗地點:
地點一:花園
——御花園【後妃們最常去的地方,也是宮斗最多的地方】
——百花園【此園內栽種天下奇花異草,一年四季是後妃公主最愛之地】
——倚梅園【每臨冬季,別處都是雪白一片,此處卻紅梅盛放】
——曲荷園【位於沁心湖西面】
——雲影園【雲影園內的東西十分幽雅,有一處十分神秘】
地點二:湖泊
——沁心湖【宮內第一大湖,景色優美怡人,深受眾人喜愛,也是後妃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
——太液池【宮內第二大湖,分位東池和西池兩部分,西池為主池,湖中有三座小島,即:蓬萊、方丈、瀛洲,每一座島的景色都非常優美怡人】
——昕雪湖【宮內第三大湖,景色優美怡人,深受眾人喜愛,也是後妃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
——幽月湖【此湖為月形,在此望月,思鄉之情不覺油然而生,中秋時節,圓月正好位於湖中央】
——蓮花池【位於曲荷園內,池內栽種蓮花,每逢夏天,蓮花盛放,令人賞心悅目】
——雲影湖【乃雲影園中心的一個湖,每日早晨會有霧,十分神秘,雖神秘但是景色怡人】
——荷花池【易出事的地方、同時也易巧遇貴人、閑雜人等眾多】
——鯉魚池【乃御花園中養魚的池塘,雖不大,但有上百條鯉魚,十分惹人喜愛】
地點三:小島
——蓬萊島【位於太液池中心,景色優美怡人】
——瀛洲島【位於太液池,景色優美怡人】
——方丈島【位於太液池,景色優美怡人】
——昕月島【位於沁心湖西面,景色十分優美,島上綠樹成蔭】
地點四:亭子【亭子皆為綠琉璃瓦頂,黃瓦剪邊,檐下樑枋施小點金旋子彩畫,絢麗多彩,金碧輝煌。】
——雲悅亭【位於御花園東邊的一座亭子,散步累了可在此處休息聊天】
——輝湘亭【位於御花園內,亭內設有翡翠桌和白玉椅。四柱都是由大理石築成】
——龍澤亭【宮中第一大亭,龍澤亭是專供帝後們釣魚、賞月、觀焰火的地方,其餘四亭是文武官員陪釣的地方】
——澄祥亭、滋香亭【於龍澤亭左邊,澄祥亭為重檐,滋香亭為單檐】
——誦瑞亭、浮翠亭【於龍澤亭右邊,誦瑞亭為重檐,浮翠亭為單檐,五亭合稱為五龍亭】
——悅凌亭、韻嵐亭【在昕雪湖幽簾山兩側,由一座橋連著】
——欣若亭【此亭位於沁心湖中央,在亭中可觀賞沁心全湖美景,可在此釣魚,玩耍,是妃嬪們最愛去的地點之一】
——絲雨亭【沁心湖昕月島靈羽山山頂,空氣 清新,景色優美,需坐船去】
——熙思亭【幽月湖中的一座亭子,可在此賞月觀火,需坐船去】
——靈惜亭【位於太液池蓬萊島中心,供皇上後妃們釣魚、賞月、觀焰火,需坐船去】
——昕夢亭【位於太液池瀛洲島中心,供嬪妃們嬉鬧玩耍,釣魚賞月,需坐船去】
——寧畫亭【位於太液池方丈島中心,供陪同官員們釣魚、賞月、觀焰火;後妃們也可到此遊玩,需坐船去】
地點五:天台
——纖羽台 【每當夜晚有流星劃過,十分美麗】
——琉瓔台【最容易發生命案的地方】
——問月台【欄桿很低】
——韻語台【此台看起來十分清雅秀麗,由大理石所築,台內事物全由白玉所雕】
——鈺簾樓【位於昕雪湖幽簾山半山腰的一個小台,帝後妃嬪最喜歡在此賞月、觀焰火】
——曖雨台【位於沁心湖東面的一個水上平台,需坐船去】
地點六:橋
——南屏珠橋【連接沁心湖和欣若亭的橋,此橋兩邊由玉石雕琢而成,典雅華麗】
——玉屏橋【連接悅凌亭和韻嵐亭的橋,南面是悅凌亭,北面是韻嵐亭】 ——蘭雪橋【連接昕雪湖和幽簾山的一座橋,此橋典雅莊重,樸素】
地點七:樓閣
——摘星樓【來此處的人一般都是在晚上來,夜望星空,漫天繁星,給人以神秘幽靜的感覺】
——望月閣【和摘星樓一樣,來此處的人都喜歡晚上來,賞月本是讓人心平氣和的感覺,可是後妃們來此是為何事就無人所知(註:此樓欄桿較低)】
——藏書樓【此樓藏萬卷書,妃子侍女皆可進去參閱,愛書之人更是常去】
地點八:林子
——梅林【靜謐、風景優美、有點凄涼】
——紫竹林【後妃賞竹之處,此林有治病、養神、靜心之功效】
——桃林【挑花盛放時,滿園桃花,香氣怡人,此園桃花如一片朝霞,絢麗多姿,此處是後妃最喜歡的地方之一】
地點九:長廊
——通往各個妃子寢宮的長廊【請安時經常偶遇,戰爭一觸即發】

⑧ 古代的皇宮里有哪些庭院比如說妃子們遊玩的地方,就像御花園什麼的!

宮:古代帝王的
住所

神廟
,前者如:故宮,後者如:雍和宮。
個人覺得
未央宮
好聽。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
神佛
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寶殿,後者如:太和殿。
我自己喜歡的名字:朝露殿、紫宸殿(小說上看的)
室:房屋或內室。梅香室
蘭沁室
竹骨室
菊馨室(瞎起的)
院:院子,如:瀟湘院、
蘅蕪院
亭:有頂無牆的小型建築,如:醉翁亭。
陽春亭,
白雪
亭,
陶然亭

樓:二層以上的房屋。月華樓(觀月之用)
榭:建築在台上的房屋,如:流雲水榭。
閣:四周設欄桿
迴廊
的樓,如:七寶閣
廊:屋檐之下的過道,如:九曲迴廊。
軒:有窗的
長廊
或小室,如:惜抱軒。
水平有限,想不到很多好的名字,不過你們那個群一定很好玩~~~

⑨ 唐朝的後宮服飾要求。(後妃、侍婢與女官)

後妃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
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襦的領口常有變化,
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
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
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開放,在繼承了前朝的舒展、飄逸、明快等風格後,服飾色彩樣式也愈加豐富多采,多以紅、紫、黃為等鮮艷的暖色調為主要色調
★女著男裝
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禮記 內則》曾規定,「男女不通衣服。」盡管事實上不可能這么絕對,但是女子著男裝,常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唐以前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象,但那不屬於女著男裝,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於游牧民族的影響
★胡服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
隨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內的民族裝束,令唐代婦女耳目一新。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婦人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
」關於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於石刻線畫等古跡。較典型者,即為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褲,足登高腰靴。《輿服志》雲,「中宗後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當為此種裝束
至於女官和宮女,當時應該也是穿著襦裙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⑩ 蓮花夫人的故事

蓮花夫人的故事

在《雜寶藏經》里,釋迦講了一則與他自己有關的故事。他說:
很久很久以前,大雪山裡住著一位仙人,出於婆羅門貴族,叫做提婆延。他棄絕塵世,入仙修道。然而按照婆羅門教規,為人若不生男育女,死後卻不能升天。這是苦行與人倫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怎樣才能兩全呢?提婆延苦思冥想,終於發明了一個法子:每天,他總是對著一塊光滑的石頭解小便,把自己的精液連同小便一起瀉到石頭上。小便是鹹的,有一頭母鹿喜歡鹹味,便天天來舔。舔來舔去,精氣入腹,竟懷孕了。
母鹿自知腹中的胎兒屬於提婆延,足月時,便來到提婆延棲身的山洞,產一下個女孩,長得姣好無比。這女孩的胞衣是一朵潔白的蓮花,所以為孩子取名為蓮花女。提婆延採用間接授精法獲得這個女兒,喜歡非常,悉心撫養,長到一十四歲,出落得似玉如花。更可奇的是,此女漫遊山間,步履踐踏之處,處處皆生蓮花。而今山坡上的所謂雪蓮,即是當年蓮花女的足跡。
有一天,國王烏提延率眾出獵,來到雪山,只見遍地生花,清芬四溢,不禁縱目觀賞,嘖嘖贊嘆。忽見蓮花叢中,有一頭母鹿昂首嘶嗚,其聲呦呦,如泣如訴。國王大喜,匆忙拈弓搭箭,瞄準鹿臀。正當箭在弦上將發未發之際,那鹿突然掉頭狂奔。國王哪裡肯放,即刻拍馬窮追。追一程,轉過一個谷口,母鹿不見了。國王駐馬定睛搜索,眼前竟又出現了奇觀:有一絕色女子,悠遊在山坡上,足跡所至,蓮花朵朵,顧盼所及,草木生輝。國王揉揉眼皮,看得呆了,心想:寡人的後宮佳麗如雲,竟沒有一個比得上她,若不能娶她為妃,豈不令寡人斷魂,愣乎乎地枉為一國之主!又想:寡人的後宮嬪妃如麻,至今卻不曾生下一個嬌娃,他日不光是大好的江山無人繼統,就連寡人的魂靈兒也難登天堂。若能娶得此女,天可憐見為寡人生育後代,豈不了卻一塊心病!想到這里,情不自禁,便尾隨蓮花女來到一處洞穴。女子隱入洞中,仙人出洞迎接。國王見仙人道貌岸然,思忖八成兒是此仙女之父,連忙合十問訊,仙人亦稽首還禮。互通姓名之後,國王便啟口求婚。仙人提婆延預知這本是五百年前註定的事情,當即慨然應允,從洞中喚出蓮花女來,交付國王烏提延帶回宮中。
烏提延娶了蓮花女,冊封為蓮花夫人,整日耳鬢廝磨,如膠似漆,竟對後宮諸姬不屑一顧,這就未免引起醋海洶洶,酸風滾滾。
有一天,蓮花夫人倒在烏提延懷里,揪著他的鬍子說:「看你,年紀一大把,膝下無女無兒,想要啵?」烏提延把她摟得更緊:「是啊,夫人,這就指望你了!」「不生就不生,一生就是五百個!」她伸出一隻巴掌。烏提延又驚又喜:「好樣兒的!什麼時候?」「說生就生,明兒見。」
第二天,蓮花夫人讓宮女預備下一隻大籮筐,在筐里墊上木棉,然後關上門,脫掉褲子蹲進去。只聽得篤、篤篤、篤……接連「篤」了五百下,下出五百個菠蘿般大小的蛋,拿被子捂上——過不了幾天,竟然從這一籮筐里鑽出五百個胖娃娃。蓮花夫人下蛋累了,便躺到綉床上蒙頭大睡。
這件事轟動了整個宮廷。正宮娘娘聽說,直氣得七竅生煙。另一個妃子聳了聳肩頭,慢吞吞地說:「娘娘,別著急。」便把臉湊到娘娘腮幫子上,咬了一陣耳朵:如此這般。娘娘的臉皮逐漸地由緊變松,由松變皺,笑了:「嗯,好主意!」什麼主意呢?原來這個妃子叫娘娘趁蓮花夫人睡覺的時候,用五百個面團去調換那五百隻蛋,再把蛋扔到恆河裡去。娘娘立即派手下的心腹去辦。不多一會,心腹回來報告:「啟稟娘娘,辦好了,神不知鬼不覺。啊呀,那五百個大蛋,滾瓜溜圓,看樣子個頂個兒都是公的,虧她下得出!」
娘娘放心了,隨即去見國王:「陛下,恭喜賀喜!」「喜從何來?」烏提延問。「陛下還不知道嗎?蓮花夫人下了五百個蛋,個個圓不溜秋,孵出來准都是王子,這不是大喜事嗎?」烏提延聽了,把鬍子捋了捋,一蹦老高,飛奔到蓮花夫人房裡,只見地上放著一隻大籮筐。掀開被子一看,再伸手一捏,臉色陡變:「啊,咄!這哪裡是蛋,分明都是面團團。」這一氣非同小可,鬍子都翹起來了,隨即把蓮花夫人從床上拽下來,不由分說左右開弓,摑了兩記耳光,大吼一聲:「來人哪,把她打入冷宮!」可憐,蓮花夫人懵懵懂懂地被拖了出去,在冷宮里孤身一人,流淌了二十年又苦又澀的眼淚。
話分兩頭。且說這五百個蛋扔下恆河,順流而下,飄到薩但菩國。薩但菩王與五百個王妃正在河邊洗澡玩水,見到此蛋,便命人撈將起來,分送給妃子們,不多不少,正好一人一個。
妃子們把蛋帶回宮里,過不幾天,蛋殼破裂,從裡面鑽出一個個活潑可愛的胖小子。薩但菩王高興極了,認為這是上蒼所賜,命妃子們好生撫養。
光陰過得真快,轉眼過了二十年,這五百個胖小子全都長成了威風凜凜的大力士,薩但菩國也因此強盛起來。國王想:我與烏提延國向來冤家對頭,何不趁此國力強盛之際,興兵討伐,報仇雪恨!於是立命五百力士率領兵馬,直奔恆河上游而來。
烏提延國王得報,嚇出一身冷汗。心想:一個大力士我便吃不消,何況五百!這這這,怎生是好?幸虧他心有靈犀,急中生智,立刻策馬進入雪山,找仙人提婆延求計。
提婆延正在入定,閉著眼說:「賢婿,何必驚慌,你且將小女蓮花夫人放出來,令她到陣前卻敵可也。」烏提延道一聲謝,回到宮里,請出蓮花夫人,為她梳妝打扮,讓她騎上大象,晃晃悠悠,來到陣前。那五百力士正在陣前耀武揚威,見夫人出來,一齊彎弓搭箭,要把她射成刺蝟一般。咦,怎麼搞的,力士們忽然覺得胳膊軟了,手腕酥了,渾身像一攤爛泥,動彈不得。此時,仙人提婆延亦駕雲而來,在空中大聲喝道:「呔,孩兒們不得無禮!騎象的蓮花夫人是爾等生身之母,烏提延國王是爾等生身之父,倘若傷害他們一根毫毛,必將永墮阿鼻地獄!」力士們聞聽此言,半信半疑,驚訝不已。
為了證實提婆延的告誡,蓮花夫人在象背上解開衣襟,露出膨隆雙乳,用兩手分別擠壓乳房,即從左右兩顆乳頭中各噴出二百五十道乳汁射入敵陣,道道乳汁俱入五百力士口中。力士們嘗到乳汁的滋味,知是母乳,立即滾鞍下馬,向父母懺悔認罪,同時乞求養父母薩但菩王及王妃們罷兵修好。從此,兩國一直和睦相處,成為兄弟之邦。因此功德,五百力士及兩國國王後來都無師自通,成就佛道。蓮花夫人及薩但菩國的五百王妃,也被接引到忉利天上享福去了。唯有烏提延國王的正宮娘娘及幾個干壞事的妃子和仆從,被罰進了阿鼻地獄。
釋迦講完了上述故事,問眾弟子:「你們知道仙人提婆延是誰嗎?」眾弟子相顧茫然。釋迦說:「不是別人,正是你們的師傅我。不是現在的我,而是往昔前世的我。」眾弟子慌忙合十,贊嘆乃師道行久遠,功德不可思議。
按:人與某種動物交感而生人,是古代部族起源神話中的普遍題材。烏提延部族也許奉鹿為先祖,薩但菩部族也許奉鳥類為先祖,故有母鹿舔仙人精而生女和嬪妃拾河中卵而孵子的傳說。後經人們按照各自的意願加以合並、增刪、篡改,以至生出因無嗣而求偶,因嫉妒而害人,因宿怨而仇殺,以及調和生身與養身父母之間的關系等情節。佛經的編造者揀拾和糅合這些情節,安在釋迦上,又成了釋迦的本生故事之一。

熱點內容
芙蕖的花語 發布:2025-07-19 05:17:06 瀏覽:489
海棠木原木色 發布:2025-07-19 04:49:06 瀏覽:338
馬蘭花國畫 發布:2025-07-19 04:15:58 瀏覽:691
病嬌百合漫 發布:2025-07-19 03:58:46 瀏覽:856
佛山市百合網 發布:2025-07-19 03:47:57 瀏覽:142
七夕svg 發布:2025-07-19 03:17:24 瀏覽:697
惜顏花語 發布:2025-07-19 03:06:05 瀏覽:819
花卉和人畫 發布:2025-07-19 02:53:18 瀏覽:884
百合漫畫交 發布:2025-07-19 02:53:07 瀏覽:666
茶花女字數 發布:2025-07-19 02:52:56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