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窯荷花碟
1. 燒制青白釉瓷器的窯口有哪些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窯燒製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並風靡國內外,至南宋時形成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鎮外,安徽、福建、湖北、廣東、廣西等地都有燒青白釉瓷器的窯場。那麼,這個龐大的窯系究竟有多大,包含哪些窯口呢?為方便喜愛青白瓷的藏友收藏研究,現將各地燒造青白釉瓷器的窯場資料加以整理,介紹於下:
一、江西
景德鎮窯:在青白瓷窯系中產品質量最好的窯口。目前發現燒造青白瓷的窯場有宋代的湖田、湘湖、南市街與柳家灣等處,五代時曾燒造青瓷與白瓷的楊梅亭、石虎灣、黃泥頭等處窯場宋代時也改燒青白瓷。器型有盤、碗、瓶、壺、罐、盒、枕等;裝飾有刻、劃、篦劃、篦點、印花等技法;紋飾題材有花卉、飛鳳、水波紋等。北宋後期吸取北方定窯的芒口覆燒法,碗、盤等圓器大都口沿無釉,形成粗糙的芒口。
南豐白舍窯:目前查明的窯場燒造年間為宋代,燒瓷品種為青白瓷,器型以盤、碗為主,此外還有注壺、盞托、盒子、缸、缽、罐、瓶、枕等。裝飾方法有刻、劃、篦劃、貼花,以刻花紋居多。刻剔月梅紋為一枝梅花與一彎新月遙遙相對,與吉州窯畫、刻的月梅紋飾有異曲同工之妙。窯址中還出現有一種青白釉醬口碗,其他窯口甚為少見。南豐窯青白瓷的色調與景德鎮製品有所區別,景德鎮的釉色偏青,而南豐窯的偏白。
吉州窯:宋代著名民間瓷窯,窯址在永和鎮。燒瓷品種繁多,以黑釉瓷最著名,其青白釉瓷的器型主要有碗、高足碗、罐、洗、盒、枕、燈、壺、三聯盒、點褐彩騎狗俑等;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圖案有鳳紋、花卉紋、柳斗紋、菊瓣紋等;裝燒也借鑒北方定窯的覆燒法。
贛州窯:窯址在七里鎮,宋代時燒刻劃花青白瓷,元時燒青白釉。發現較多的器型是高足杯,而最具特色的是柳斗杯,杯里施青白釉,外部素胎刻柳斗紋,頸部飾有一周凸起的乳釘紋。韓國新安海底沉船出水瓷器中有與此相同的柳斗紋罐,屬贛州窯產品。
二、安徽
繁昌窯:窯址位於柯家沖,燒制的青白瓷器型有執壺、盒、碗、盤、枕、瓶、罐等,瓷胎較薄,釉面光潤,有開片。器物以光素無紋者居多,也有少量刻花、印花裝飾。另繁昌駱沖窯以及涇縣窯頭嶺、窯峰等窯場也燒造有青白瓷。
三、福建
福州窯:燒造青白瓷的窯址位於距福州15公里的北峰宦溪鄉窯,是一處宋元時期窯址,以燒造青白瓷數量較多。器型有注子、注碗、罐、瓶、缽、器蓋、缸。有光素與劃花間篦劃紋兩種裝飾。
同安窯:同安窯是唐至元代閩南地區外銷瓷產地。汀溪水庫附近的三處宋元窯址以燒造珠光青瓷為主,也燒造有部分青白瓷,器型有瓶、壺、碗、杯、缸、盤等,紋飾與青瓷基本相同,盤、碗里心有劃花間篦劃或篦點紋,碗心修坯時多有一小圓窩。瓶、罐、缸外部多刻劃一組細線條交叉組成的斜十字紋,印花有朵花、魚紋,多見於盤內。
南安窯:唐至清代晉江地區外銷瓷產地。燒制青白釉器的東田窯距南安縣城18公里,器型以各式盤、碗居多,如里飾卷葉、蓮瓣、草花、水仙、折枝花紋,外劃蓮瓣紋的青白釉碗、劃草花紋洗。盒子的造型有瓜式、菊瓣式等,胎較厚,盒身較高。此外還有瓶、罐、高足杯等器型。
浦城窯:唐至元代民間瓷窯。其中的大口村窯場以燒青白瓷為主,器型有碗、盤、盒、罐、缽及各式壺,釉色有湖藍與灰青色,器身多印有陽紋裝飾。堆塑瓶數量較多,有的瓶身飾以褐色彩繪。
廈門窯:宋代閩南外銷瓷產地,窯址在廈門東瑤一帶,遺物有青釉、青白釉、黑釉等器物。青白釉器有劃花碗、起線紋瓶等。
德化窯:宋至清代沿海地區外銷瓷的主要產地之一,目前已發現180餘處古窯址,其中的碗坪侖窯和屈斗宮窯都是宋代燒造青白瓷的主要窯場。碗坪侖窯宋代燒制青釉、青白釉及近似白釉的器物。其中青白釉器有瓶、壺、罐、缸、盤、碗、軍持、盒子等器型。有專門製作盒子的作坊,盒蓋上陽紋印花,題材豐富,各種動植物題材達一百多種。碗、盤、瓶等器物上劃花間篦劃紋技法的應用也較多。屈斗宮窯宋元時期則以燒造青白瓷為主,器物有碗、高足碗、盤、折腰盤、瓶、罐、壺、盒、軍持等。裝飾有印花與劃花,印花在盤、盒、軍持上比較多見,劃花常應用在瓶、碗等器物上。
仙游窯:境內發現的宋代窯址同時燒造青釉、青白釉、黑釉瓷器。
永春窯:宋元時期以燒青白瓷為主。宋代時以蓬萊窯器質量最好,其中以碗為大宗產品,其中以內飾劃花間篦劃紋、外飾蝴蝶紋的最具地域特色。青白釉盒子的數量僅次於碗,造型多樣,蓋面印有牡丹、蓮花及折枝花紋,一些盒上還飾有醬紅色彩繪。
莆田窯:宋元時期外銷瓷產地之一。其中靈川窯是專燒青白瓷的窯場,遺物有盤、碗、洗,碗盤內有陽紋印花裝飾,洗外印細線條蓮瓣紋,其裝飾、器底都與德化窯較為接近。距縣東12公里的西天尾窯生產的青白釉器有劃花篦劃紋盤、碗。
安溪窯:宋至清代晉江地區外銷瓷產地。宋元時期以燒青白瓷為主,亦有少量青瓷。青白瓷器型有各式盤、碗、瓶、壺、軍持、盒子等。碗有六瓣花口的造型,有的里飾6條凸線,有的飾劃花間篦劃紋,有的外刻復線、內飾篦劃紋,中心刻團菊紋,還有光素的、飾大小菊瓣紋的或唇口較寬的,形式多樣。軍持腹部比較豐滿,胎較厚,器身飾醬彩。盒子有大小多種形式。多飾陽紋卷枝紋,印紋線條比德化窯的紋飾粗。
泉州窯:宋元時期晉江地區外銷瓷重要產地。其東門外碗窯鄉窯址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出土物有碗、盤、印花盒、菊瓣盒、蔗段盒、洗、盤托以及印花盒的素坯。
漳浦窯:宋元時期閩南沿海地區古瓷窯。其境內的竹樹山窯、南山窯、羅宛井窯、南門坑窯、仙洞窯等宋元時期燒造青釉與青白釉瓷器。青白瓷有碗、盤、碟、壺等,裝飾以劃花間篦點紋為主,有的碗外飾蓮瓣紋。
閩清窯:宋元時期閩東地區民間瓷窯。燒瓷品種有青釉、青白釉及黑釉。其青白釉器的造型、紋飾與青釉相似,胎體較厚,有刻劃花裝飾,紋飾以荷花居多,亦有菊瓣紋。出土的唇口大碗、中碗標本較多。
連江窯:宋元時期閩東沿海地區外銷瓷產地。其浦口鎮所屬井頭里、錦上窯及西山頂幾處窯址以燒青白瓷為主,有精粗兩種產品,精品數量少,白胎;粗者胎釉偏灰。器物有唇口、直口、敞口各式碗以及盤、碟等,多光素無紋,胎較厚重,製作較粗糙,碗、盤里心多無釉,有少量飾劃花間篦劃紋,質量較好。
建陽窯:宋代黑釉瓷器的著名產地,但宋元時期也燒造少量的青釉和青白釉瓷器。
南平窯:宋元時期瓷窯,窯址位於閩江上游南平境內的茶洋。燒瓷品種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綠釉等。青白釉器物有壺、盤、碗、缽、多嘴壺、蟠龍蓋瓶、執壺、小罐、高足杯、盞托等;裝飾多為印花,花紋有陽紋與陰紋之分,印花盤、碗的折枝花紋還間有「蔡」「玉」「壽」「福」等字樣。
光澤窯:宋代閩北民間瓷窯。其茅店、寨里等窯址燒造青白釉及黑釉瓷,其中青白瓷的數量較多,胎體潔白,造型多樣,裝飾有印花雙鳳、飛鶴、蝠鹿、蝴蝶、雙魚、水藻及花卉紋。釉色有的純正,有的偏灰、偏黃。燒法有正燒與覆燒兩種。
邵武窯:宋至清代閩北地區民間瓷窯,窯址在邵武四都青雲山,是一處以燒制青白瓷和白瓷為主的瓷窯,同時兼燒黑釉瓷器。其窯上村後門山窯與巴掌山窯燒青白釉小杯、高足杯、碗、碟、盤、罐等器。杯、高足杯有八方形,小盤有折腰形,造型精美。
泰寧窯:宋元時期閩西北民間瓷窯,主要生產青瓷、青白瓷及黑瓷。青白瓷器物有高足杯、菊瓣盤、燈、香爐等,爐中有的飾刻花,有的盤、碗里印「壽」「用」等字樣。
建寧窯:宋元時期瓷窯,窯址位於縣城西南的蘭溪。經實地調查,發現宋元時期燒制青白釉劃花碗、杯、盤、壺、器蓋、瓶、谷倉罐等器,有些質量很好,顏色類似景德鎮湖田窯器。
崇安窯:宋至明代閩北民間瓷窯,在崇安(今武夷山市)境內已發現多處宋代窯址,其中燒制青白瓷的有兩處,出土有盤、碗、杯、碟、洗、盒,其中苑埂窯產品質量最精。因崇安北部與江西交界,青白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景德鎮和南豐窯的影響。
建甌窯:宋代閩北瓷窯,燒瓷品種有青白釉、黑釉。青白釉器型有盤、碗、高足杯、壺、盞托、罐、花口碟等;裝飾技法有印花與劃花,印花紋飾有蓮花紋、魚紋、嬰戲紋等,劃花紋飾有花卉紋及劃花間篦劃紋。青白瓷釉色有兩種,一種為湖藍色釉,與景德鎮青白瓷造型、花紋、燒法都相似;另一種為灰白釉,質量較粗糙。
羅源窯:宋至清代瓷窯,窯址位於福建羅源八井村碗窯里。宋代時燒造青瓷、青白瓷、黑瓷。其中青白瓷有碗、盤、碟、缽及執壺等,裝飾有篦劃牡丹等花卉紋。
寧德窯:宋元時期閩東北民間瓷窯,窯址位於寧德飛鶯鎮及扶搖鄉,燒瓷品種有黑釉和青白釉兩大類。青白釉器質量較粗糙,釉色偏灰,胎體厚重,部分碗足較高,有的碗外劃有細線紋或花瓣紋,少量碗心有細線劃花裝飾。器型除各式碗外,還有小杯,造型特徵為足高且外撇。
寧化窯:閩西地區宋元瓷窯。已發現的泉上窯出土標本有青白釉及黑釉器物。青白釉器物有印花綉球菊瓣紋盤、印花蓮池游鴨紋碗、刻花篦劃紋碗、印花洗等。
四、廣東
潮州窯:宋代生產外銷瓷的重點瓷窯之一,窯址在潮安。潮安宋時屬潮州,故名。其中以筆架山窯址規模最大,堆積最為豐富,產品有青白釉、青釉、黑釉和褐黃釉瓷器。青白釉為其主要產品,器物種類齊全,有碗、盤、碟、杯、執壺、瓶、爐、罐、盂等,其中喇叭口細長流壺與浮雕蓮瓣紋爐最為典型,鳳頭壺與魚形壺也是該窯的特色產品。裝飾方法主要有刻花、劃花、篦劃和褐色點彩四種,劃花間篦劃紋經常用於壺、瓶、罐、碗等器物,劃花線條纖細流利,篦劃紋短而直的多,彎曲的少,褐彩裝飾見於造像上。
西村窯:廣東宋代瓷窯,窯址位於廣州西北,主要燒瓷品種有青白釉、青釉、黑釉、褐釉及低溫綠釉,其中青白釉比例最大。其青白釉產品釉的基調為白色,有的呈淡青色,也有的略帶灰或淡黃色。器型有鳳頭壺、折沿盆、碗、杯、爐、瓶、罐、拍鼓、盤、盒、枕等。裝飾有刻花、劃花、刻劃花、印花、彩繪、點彩、浮雕、捏塑,其中以褐色點彩及彩繪最具特色,方法是首先在坯體上刻、劃花,再進行彩繪或點彩。彩繪盤、碗口徑一般在25~35厘米之間,紋飾有折枝花,筆法簡練;點彩也常見於大件碗、盤里部,刻劃紋飾後再點幾個或幾組彩點。
惠州窯:北宋時期瓷窯,窯址位於惠州郊區東平窯頭山,出土瓷器標本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醬色釉等。青白釉瓷器胎色多為灰白色,其碗、杯、壺是該窯具有代表性的產品。
興寧窯:宋代瓷窯。窯址主要分布在永和鎮崇新、廉豐、竹居廬等處,宋代燒制青白釉盤、碗、壺、杯等器物,胎白而薄。
封開窯:宋代瓷窯,窯址位於縣城東南約20公里處的都苗村。燒製品種有青釉、青白釉,器物風格與西村窯及潮州筆架山窯相似,唯工藝較為粗造。
惠陽窯:宋至明代廣東沿海地區瓷窯。位於窯頭山的宋代瓷窯以燒青白瓷為主,釉色不穩定,有標準的青白色,也有淺青、淡黃或淺灰等色。裝飾有刻花、印花,紋飾內容豐富,造型多樣。
五、廣西
藤縣窯:晚唐至宋代瓷窯。宋代專燒青白瓷的窯場位於中和圩,器物有碗、盤、碟、盞、盒、壺、缽、燈、爐、枕等,胎體薄,質細膩,釉質瑩潤,釉色偏白。裝飾採用劃花、印花,多飾於碗內。
容縣窯:宋代瓷窯。燒青白瓷的窯址位於縣城以西,器型中以碗最多,此外還有杯、盞、盤、壺、缽等。裝飾方法採用刻、劃,刻花紋樣有菊瓣紋、蓮瓣紋,常見於碗、杯、爐等器物;劃花多飾於碗、盤內。
北流窯:宋代瓷窯,以燒青白瓷為主。此處青白瓷釉色偏白,外施釉至足底,圈足矮淺。素麵器物有碗、盤、碟、杯、瓶、壺、罐,印花裝飾多飾於碗內。紋飾有纏枝花、折枝花、鳳紋、海水魚紋、魚穿蓮花和嬰戲紋。此外還有少量青白釉施褐彩小碗。
六、湖北
武昌窯:宋代瓷窯。目前發現的燒制青白瓷的窯場有位於梁子湖西岸的土地堂鄉青山窯,這里燒造有青釉、青白釉、白釉瓷。青白釉器物以碗、盤為主,裝飾有劃花間篦劃紋、蓮瓣紋,花口碗及起線紋器物也有一定數量,質量好的與景德鎮青白瓷相似。
鄂城窯:唐至宋時期瓷窯,窯址位於鄂城梁子湖一帶,燒瓷品種有青釉、青白釉。青白瓷多為碗類,胎質細密潔白,釉色泛灰,有劃花裝飾。
七、湖南
衡東窯:宋至清代瓷窯,宋元時期製品有彩瓷與青白瓷兩大類。青白瓷窯場主要分布在縣城以北的小初鄉、油麻鄉、大橋鄉一帶,產品有碗、杯、盤、瓶、罐、壺、高足杯、壇、盞等。胎較白,釉色白中泛青或泛黃。碗、盤、杯等多採用覆燒或砂粒墊燒,覆燒者口部無釉。裝飾有印花花卉紋,也有在碗外壁印一周回紋,下印蓮瓣紋,時代為宋代。
耒陽窯:宋元時期瓷窯。其青白瓷受江西瓷窯影響,器型有碗、盤、杯、燈、高足杯、執壺瓶、爐等。碗、盤採用覆燒法,口部無釉。裝飾採用印花、刻花工藝,紋飾題材有纏枝或折枝蓮花、菊花,還有的在器外壁飾蓮瓣、菊瓣紋,並常採用聯珠紋、勾連雲雷文作邊飾。
八、江蘇
境內金壇發現有元代青白瓷窯址,燒制刻粗蓮瓣紋的青白釉平底碗;無錫發現宋代青白瓷窯址,質量較為粗糙。
九、浙江
境內目前只發現有江山窯宋元時期燒制青白瓷。因江山毗鄰江西,受景德鎮、南豐窯影響,青白瓷產品的造型、紋飾都與江西產品近似,器物以劃花碗較多,胎較厚重,釉色偏灰,其次還有印折枝花菊瓣盒、三獸足八卦爐、花口瓶、盤、壺等器型。
2. 秘色瓷蓮花碗的設計工藝
五代 通高13.5厘米 碗高8.9厘米 口徑13.9厘米 盞托高6.6厘米
這件蓮花碗是五代越窯秘色瓷精品,也是蘇州博物館三件國寶文物之一。蓮花碗由碗和盞托兩部分組成。碗為直口深腹,外壁飾浮雕蓮花三組,盞托的形狀如豆,上部為翻口盤,刻劃雙鉤仰蓮兩組,下部為向外撇的圈足,飾浮雕覆蓮二組。該碗共由七組各種形態的蓮花組成。瓷胎呈灰白色,胎質細膩緻密,顆粒均勻純凈,托心平整,正中鏤有一小圓孔直通器底,孔邊刻「項記」窯工(作者)二字,施青釉,釉層厚且通體一致,光潔如玉,如寧靜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綠,正如唐陸龜蒙《秘色瓷器詩》中描繪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目千峰翠色來」,和陳萬里先生形容的「一泓清漪的春水」般的湖綠色,器形敦厚端莊,比例適度,線條流暢,豐腴華美,通體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構思巧妙,渾然天成。
荷花即蓮花,自古以來被人們不厭其煩吟詠的題材,它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美德賦予人格意義。荷花有著良好的生長環境和獨特的嬌艷娉婷的姿態,而更有清幽、恬適的微妙詩意境界,被文人逸士借景移情寄託多種情感和思緒。漢魏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蓮花就被融入一種神秘的宗教色彩,象徵著極樂凈土和再生的生命意義,成為佛教藝術的主要題材之一,被廣泛用在凈土環境、佛座、雕刻、繪畫之中,由此可見,該蓮花碗的設計者項氏不僅是一位匠心獨具的造型藝術家,而且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所以說這件越窯青瓷蓮花碗是一件境界極高的精神產品,佛法與藝術是如此完美地統一在這件舉世無雙的千古不朽之作中。
3. 中國古代的瓷器窯都有那些
山西省:
平定窯:
在今山西平定縣,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金,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其產品特徵與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白,白瓷釉色潔白,黑瓷漆黑。(2) 白瓷產品受邢窯和定窯影響,造型裝飾與兩窯有共同處。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盤等。宋代的印花蓮瓣紋碗,蓮瓣的輪廓劃以雙復線,具有定窯作風。(3) 黑瓷器物有印花碗、剔劃花盤以及北方習見的露胎五角、六角紋盤碗等器。(4) 碗、盤底足一般平切,足內無釉。
介休窯:
在今山西介休縣,故名。創燒於宋初,歷金、元、明、清四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白釉黑花及黃褐釉印花瓷等。其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淺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內無釉,足端一般平切。(2) 早期白瓷器物胎體厚重,晚期受頂窯影響,產品胎體趨薄,有薄胎印花碗、盞,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內飾直線凸紋。產品主要為盤、碗、罐、盞、盆、蓋碗等日用器皿。(3) 白瓷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等,印花紋飾布局完整,線條清晰,與定窯有共同點,但不講究均衡對稱。常見圖案裝飾有纏枝花卉、嬰戲牡丹等。(4) 受磁州窯影響,生產白釉劃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種。器物普遍敷化妝土,紋飾以折枝花葉紋為主,紋飾部分因用料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盤、碗內心露胎五角、六角紋亦多見,還有一種白地紅花的劃花裝飾,也為特色品種之一。(5) 碗、盞等器的裝燒方法採用支釘墊燒,碗內多為纏枝花卉。盤、洗則四面飾以孩童盪船紋飾,是介休窯的獨特紋飾,不見於其它瓷窯。金代產品器內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體。
霍窯:
在今山西霍縣,故名。又稱彭窯。創燒於金而盛於元,結束於清代,以燒白瓷為主。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體白而細膩,但不緻密。釉色潔白。(2) 產品有仿定窯折腰盤、盞托、洗、高足杯、蓋罐等,口沿極薄,製作規整。(3) 裝飾僅見少量印花,大多光素無紋。見有折腰盤內印六條直線紋的。(4) 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內無釉,足內旋痕明顯。金代盤碗挖足較深,器內刮釉一圈(即&xqypic澀圈&xqypic)。元代產品挖足較淺。(5) 裝燒方法採用支釘疊燒,碗盤器內及器足一般留有5個小支釘痕,與定窯不同。(6) 定窯白釉有淚痕特點,霍窯沒有。(7) 元代還燒白地黑花品種,胎色灰黃,胎質較松,產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8) 明清兩代繪花卉的較多,也有少量書寫文字的。
大同窯:
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燒於元代。以燒黑瓷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釉瓷。其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黃,胎體較厚。(2) 黑釉烏黑發亮,茶葉末釉表面無光。器物內外均施釉。(3) 器形有小口瓶、雞腿壺、罐、盆之類,以弦紋瓶及剔劃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線條粗獷,因剔得較深,可見參差的刀痕。紋飾有卷草、水波、古錢綉球紋及魚紋等。
渾源窯:
在今山西渾源縣,故名。始燒於唐,終於元代,產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兩種。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唐代有白瓷和黑瓷兩種產品,胎呈淺灰白色,胎質較粗糙,有黑點雜質且有小氣孔,普遍敷有化妝土。產品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種。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胎;玉璧底碗的底心均施釉。有里施外釉,外施黑釉的碗,這種裝飾唐代中僅河南鞏縣窯有類似製作,但鞏縣窯釉面不光亮,外釉烏黑;渾源窯則釉面光潤,外釉介於黑、褐之間,具有其獨特風格。除碗外,特色器形有唇口小罐,口沿凸起一道圓唇,平底,罐外印席紋裝飾。還有一種碗形淺式、敞口、平底研磨器,器內劃刻橫、直線,線紋凸起,利於研磨。(2) 金、元產品仍以白瓷和黑瓷為主,白瓷的特徵; 1. 白釉多呈牙黃色,胎、釉之間敷化狀土。 2. 器形有碗、盤、罐、瓮、枕等器。 3. 器物分光素和帶裝飾兩大類,裝飾技法與劃花、剔花、印花、貼花、繪花等,常見紋飾有葵花、葉紋、S形曲帶紋等,紋飾剔、劃花後露胎,呈咖啡色。 4. 白釉印花盤均採用疊燒法,盤心留有不同數量的支燒痕跡。白釉繪花盤有採用刮釉疊燒的,盤心一圈無釉,具有金代製作特徵。黑瓷的特徵:1釉色烏黑滋潤,流釉性較大,普遍敷化妝土。 2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為多。 3裝飾技法有劃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後剔刻裝飾花紋,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襯托出黑色的花紋。紋樣與白瓷題材相同,布局疏郎,線條簡練。有一種紋飾是剔出一個小圓圈,中間留一朵小花,空地劃一些花紋,這種方法是別的瓷窯中少見的。(3) 金、元時期還仿燒頂窯、鈞窯和磁州窯器物。仿頂器物僅仿印花裝飾技法,但紋飾題材與裝燒方法均與頂窯不同。仿鈞器物主要仿鈞天藍釉大碗,造型與釉色與鈞窯有差別。仿磁州窯有白地黑花盤、碗及枕等器物,盤、碗紋飾為簡單的花草,枕面則胎較薄,易碎。(4)白釉剔花裝飾品種,河南修武當陽峪窯也有製作,兩窯的主要區別如下表:當陽峪窯 渾源窯剔花露胎呈深或淺咖啡色 呈深咖啡色白花 雪白 灰白或牙黃色化妝土 潔白 內含黑點雜質紋飾 以方格輔助紋飾為其特色 以S形曲帶紋飾為其特色技巧 成熟 稍差。
懷仁窯:
在今山西懷仁縣,故名。始燒於金代,歷經元明兩代,以燒黑瓷為主。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黃,較粗糙,胎體厚重。 (2) 產品大多是瓶罐之類,以罐為多。 (3) 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及剔花兩種,紋樣多數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紋,只用單線劃成,不剔空地。有的則是把空地劃成席紋。此外,以弦紋裝飾瓶多見。
陽城窯:
在山西陽城縣,故名。文獻少有記載,窯址於 1980年在陽城東關外的窯畔間發現。以燒制白瓷為主,多為盤、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盤,顯系仿定窯作品;定窯生產的大蓋缸等,在該窯址中也有發現。胎色較灰,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妝土。
盂縣窯:地在山西盂縣而名。文獻最早記載見於《元一統志》:「石甘有窯十處在盂州。」《永樂大典》:「盂縣磁窯一座,在縣東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縣磁窯坡發現了窯址。產品以白瓷為主。有印花、刻花等裝飾也有的以鏤空裝飾器足。
蒲州窯:
在山西省永濟,因舊屬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窯。以燒法花器而稱著,胎骨為土定、所燒瓷器,釉色鮮麗,色色俱佳,藍如寶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黃似金箔,而孔雀綠一色,尤以妍麗。花紋以花草為多,也有用開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長治窯:
在今山西長治八義鎮,故名。燒瓷品種有白釉、白釉紅綠彩、 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畫折 枝花卉,有畫魚紋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這種碗晉南地 區金墓出土過。白釉有刻花及畫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簡練,黑 花多繪於碗內或罐外,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為數較少。
交城窯: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燒於唐,以白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 還發現有黑釉斑點拍鼓殘片較多。宋代有發展,仍以白瓷為主,也有當時北方 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還燒制白釉釉下赭彩繪裝飾,特徵與介休窯大體 相同,赭彩有呈桔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珍珠地劃花裝飾種有枕、洗等器, 但產量較少。
榆次窯: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數屬榆次縣,故名。 此窯產瓷,明初已有記載,孟家井柏靈廟明弘治三年 (1490)重修碑記中說:「榆次縣治之北六十里有鄉曰孟 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窯址遺存大 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風。
陝西省:
耀州窯:
在今陝西銅川市,宋屬耀州,故名。始燒於唐代,北宋中期以後達鼎盛,終於元代。 燒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醬色釉瓷等品種,以青瓷最負盛名。其青瓷產品的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 (2)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姜黃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為其它青瓷所不見。 (3)器型豐富,盤 、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頗具特色,爐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4)唐末、五代青瓷採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5)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水波紋外一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盪鞦韆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是,早期於器面刻 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6)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7)元代產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玉環底足,足內心有乳 狀凸起。(8)晚唐、五代盤、碗一般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有3個支釘痕。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金、元時期一般採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一缽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旬邑窯:
在今陝西旬邑縣,故名。燒瓷於金、元,以青瓷為主。其產品特徵是:( 1) 胎色灰白,釉色青黃。因距耀州瓷較近,燒瓷具耀州窯特徵。(2) 裝飾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紋飾有花卉、海水、牛等題材。(3) 金代產品盤、碗的內心多刮釉一圈,與耀州窯金代瓷器特徵相似。
山東省:
淄博窯:
在今山東淄博市,故名。根據考古發現,窯址一處在寨里,燒造瓷瓷,年代為北齊,是目前已發現的南北朝時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窯址。另一處在磁村,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代。唐代以燒黑瓷為主,宋代燒白瓷 ,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紅綠彩、絞胎等品種。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北齊時期產品 1胎體一般較薄,胎質粗,色帶灰白。 2釉色深淡不同,有青褐色的,也有青黃的;釉面厚薄不勻,雜有黑色斑點。後期採用二次上釉法,釉層加 厚,明亮光澤。 3器物以碗、盤、缸為主,造型與南方青瓷略同。但修坯不太細致,底足多挖成凹形。 4裝飾主要是刻劃蓮瓣紋和同心圓紋。 5採用三足支釘疊燒,器物內心留有三足支釘痕。 (2) 唐代產品 1黑瓷釉色瑩潔滋潤,色黑如漆。 2器物以碗為多,還有壺、罐、爐、瓶等。葫蘆瓶造型獨特,大底,頸肩之間無雙系。 3器物底部均為平底,有的中心微內凹。底足厚,有的厚達2厘米以上。 (3) 金代產品 1裝飾出現蓖劃紋。 2碗心都有一圈刮釉。
河北省:
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縣,唐屬邢州。故名。以燒白瓷為主,是唐代最負盛名的白瓷窯,與同時代著名的越窯所產青瓷齊名。白瓷分粗細兩類,其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粗白瓷 1胎色白,胎體厚重,胎釉之間敷一層化妝土。 2釉色銀灰,積釉處泛青或泛黃。 3產品有碗、杯、壺、罐、缽和直口平底盤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內滿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較明顯,部分器物足底外緣有一道切削斜棱。 6光素,無紋飾。(2) 細白瓷 1胎白而細潔,瓷花程度高,胎質堅實緻密,胎體厚重。 2釉色白潤如雪,微閃黃或閃青,釉厚處呈淺水綠色。 3不施化妝土。 4產品有碗、盞、瓶、罐、噴、盒和燭台等,其中鳳頭壺、皮囊壺和穿帶壺等別具一格。 5碗類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牆壁略高於內牆或相當,挖足較淺(玉環底)或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為器內外、足心滿釉,足端露胎。 7光素,無紋飾。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書「翰林」款,為官用瓷。
定窯:
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產品特徵及鑒定要領是:( 1) 唐、五代產品胎色灰白,較粗,胎釉之間往往敷一層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唇口多見。底足見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種,平底碗一般外施黃釉內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無釉露胎;圈足碗則足端無釉,足內有釉。尤以印花魚鳥紋海棠式碗別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劃「易定」和「官」字款。(2) 北宋產品:1 胎薄而輕,胎色潔白。 2 白釉呈乳黃色,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器外壁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 3 器形以盤、碗、碟、盒和枕為多,還有凈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4 主要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紋為多,常見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整齊,講究對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劃花常見蓮紋、水塘雙魚和蓮池游鴨等,刻劃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劃紋飾的極少見。 5 北宋早、中期定窯覆燒法尚未出現,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著墊燒的砂粒或支燒痕。北宋後期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稱「芒口」,其它部分滿釉。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銅的邊圈,芒口為定窯產品的一大特徵。 6 北宋定窯器底有刻劃「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見於盤、碗、小罐等外底部。(3) 金代產品胎質細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與北宋定窯並無多大差別。但裝飾大為遜色,無論印花還是刻劃花,均差於北宋產品,少有佳作。紋飾流行印花石榴紋、印花犀牛望月紋及刻劃花萱草紋,還有纏枝石榴、纏枝菊、鴛鴦紋等等。盤、碗內心印雙魚,器內壁鴛鴦蓮花或牡丹飛鳳也常見。燒造方法除一部分產品繼續採用北宋後期的覆燒法,燒制「芒口」瓷外,一部分產品則採取砂圈疊燒法,器物的內底(以盤碗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產品有紋飾,較好的一般採用覆燒法,反之,往往採用沙圈疊燒法。(4) 宋代景德鎮所仿定窯瓷器,稱為「粉定」,亦採用覆燒法,口沿無釉,用金屬鑲包口沿,刻劃花水平也較高,幾可亂真。區別之處是景德鎮仿定瓷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徵,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磁州窯:
在今河北磁縣,宋屬磁州,故名。始燒於宋代,終於明代。產品以燒白瓷、黑瓷為主,品種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醬彩、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劃花、綠釉黑彩、紅綠彩等等,以白釉黑花為主要特徵,是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有兩種,一種質地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質地粗松,呈紅褐色。(2) 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 普遍使用化妝土,器內一般多不掛釉。(4) 以生產瓶、罐、盒、碗、缸、瓮、枕等日用品為主,還生產玩具。枕以長方形和如意頭枕面方座兩種形式為多,枕底有的「張家造」、「趙家造」等款字。(5) 裝飾題材豐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馬戲、熊戲、孩童釣魚、池塘趕鴨、蹴球等,線條流暢,風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對比強烈,最具特色。(6) 白釉劃花盤、碗採用疊燒法,器內均有5個條形支燒痕跡。珍珠地劃花色調為橙紅色,色彩鮮艷。(7) 器物上常見題寫唐、宋詩詞及通俗的詩句民諺作為紋飾。(8) 元代產品特點是厚重,碩大,渾圓,大盆,大罐,枕多見。紋飾主要有雲龍、雲鳳、雲雁和魚藻紋等等。
曲陽窯:
因在河北省曲陽縣境澗磁村,故名。這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定窯白瓷產地。在澗磁村窯區的北宋堆積層下,有晚唐五代的黃釉、黃綠釉、褐綠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習慣上將這部分宋以前的遺存稱作 「曲陽窯」。曲陽窯白瓷器皿,有碗、盤、托盤、注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器形特點是沿口均折邊成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圈餅狀實足,也有玉壁形底的。胎骨厚實,斷面較粗,胎色略呈灰,黃。採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部至底部不施釉。釉的質地隨器物不同而異,胎體厚重的器物施釉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白里泛黃,釉水凝聚處多呈淚痕狀;釉面不開片。胎質細膩潔白者;則施很細的白釉,釉面瑩潤,潔白如玉,是曲陽窯白瓷的佳作。五代時期的白瓷,以唇口碗較多。唇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後把碗口翻折過來粘合,使口外形成一條凸出的口唇。
賈壁村窯:
窯址在河北省磁縣賈壁村,故名。是一處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窯場。所燒青瓷瓷質可分為兩類:一類胎質細膩,瓷化良好,顏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綠色釉,流釉現象不甚顯著;另一類胎色青灰,顆粒較粗,有黑色斑點,瓷化較差,胎面施透明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現象。品種以碗、高足盤、缽為多。特徵為胎體厚重,件大而不變形,器內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於迭燒,器內均有三個支釘痕,裝飾除缽劃有花瓣紋和波浪紋以外,其它均以光素無紋飾為主。器物成形主要用輪製法。
遼寧省:
江官屯窯:
在遼寧遼陽市江窯屯,因名。為遼金時期民窯。創燒於遼晚期,盛於金。以燒白釉粗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黃,黑釉色純黑。所燒器物,以碟、碗、杯、盤、瓶等生活器皿為多。均旋化妝土,黑釉產品多粗糙大器。
遼陽窯:
在今遼寧遼陽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燒瓷以白釉粗瓷為主, 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體較粗, 均掛化妝土。白瓷燒杯、碗、盤、瓶、罐等器,黑釉則燒大器, 此外,還燒黑釉、白釉、小俑、狗、馬、駱駝等小玩具。
內蒙古:
遼上京窯:
在內蒙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的遼上京臨潢府故城的皇城內,故名。為遼代晚期的官窯。窯場規模不大,但燒制瓷器較精。從遺存瓷片中看,瓷胎很細、紙白、不上化妝土、瓷化程度高、無吸水性。釉色多純白,偶有淡青或閃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溫的綠釉器。器皿有杯口長頸瓶、長把執壺器, 海棠花式長盤和方盤等。仿定窯製品的盤、碗、瓶、罐、盂、盒等器,極精細。
林東窯:
在遼寧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故名 「林東窯」。為遼代民窯,窯場規模大,專燒茶葉末綠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質粗黃厚重,硬度高而堅致。茶葉末綠釉器以雞腿瓶為最多;黑釉器則多瓷、罐,其中以雙耳小罐為多。
赤峰窯:
也稱 「缸瓦窯」。在今內蒙昭烏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窯屯,故名。窯址出土有帶「官」字銘文的窯具,證明為遼代官窯。所燒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為主,器皿有杯、碗、盤、碟、壺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盤為多,黃釉有雞冠壺和鳳首瓶。赤峰遼應歷九年(959)駙馬墓出土的白瓷帶「官」字銘文盤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徵看,是缸瓦窯產品。
甘肅省:
安口窯:
在甘肅省的平涼,華亭的安口,因名。舊有 「隴上窯」之稱。始燒於唐代,宋元時期以燒制黑瓷&xqypic鐵銹花&xqypic和青瓷。至明清燒制黑陶與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為主。
蘭州窯:
在今甘肅蘭州,故名。最早見於《元一統志》蘭州土特產, 簡略提到產瓷器,有窯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蘭州志》 山川條:「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數十,皆產煤,州民賴 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經火不裂,故多窯冶,水 岔在州東南六十里,亦有窯冶。」經調查阿干峪,發現元代黑瓷 窯址一處,以黑釉碗為主,《蘭州志》所記初步得到證實。
湖南省:
長沙窯:
在今湖南長沙市銅官鎮,又名銅官窯。以燒制青瓷為主,兼燒少量的白釉、褐釉、醬釉、綠釉和藍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窯。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黃褐和微帶紅色,後者往往再敷一層化妝土。胎體較疏鬆。(2)釉色多種,以青釉為主,青釉青中帶黃色者為多。釉面均有細小紋片。(3)產品以盤、碗、碟、杯、壺、瓶、燈等日常生活用品為主,還有豬、羊、馬、獅、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豐滿端莊,線條圓潤柔和;後期趨於秀麗。以壺為例,前期腹體圓渾,短頸,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單曲柄,條形橫系豎系。後期多為瓜棱腹,喇叭口,細長頸,圓管長流,雙曲柄,模製印花耳系。(4) 裝飾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繪及印花、貼花、彩色斑點等。釉下、釉中彩繪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繪以簡單草率的花草紋,以後逐步演進到褐、綠兩種彩色,一種是以筆直接繪畫紋飾,另一種是在胎上先刻劃紋飾輪廓,然後在刻線上填繪褐綠彩。以彩色斑點作裝飾較普遍,始飾以大圓斑四組,漸變為小斑點組成的紋飾,大圓斑有褐色、褐綠色兩種,小斑點則多數為褐綠或褐藍相間的紋飾。貼花多裝飾在壺、罐腹部,題材有人物、鳥獸、雙魚、葡萄和圓景等,在紋飾上多施以醬釉圓斑。晚唐出現印花裝飾工藝,主要見於盤、碗、碟的器內,紋飾以花卉居多,較簡練。此外,以詩和商品宣傳文字為題材的裝飾也多見。(5) 碗、盤、碟一類器物採用疊燒,器心與器底均無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墊燒,故燒成後一般都不存在痕跡,僅個別噴心發現3枚支釘痕,其中一部產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蓋美化。此外,盤心有作方塊狀露胎的。盒類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無釉露胎。罐類器物則平底內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無釉露胎。
岳州窯:
在今湖南湘陰縣,唐屬岳州,故名,燒瓷於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白,胎較薄、較輕,胎體不太緻密。(2) 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黃或醬綠色的。釉撥且光亮,釉面有細小紋片和氣泡,胎釉結合不好,易剝落。隋代產品均施半釉,內壁與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現象。(3) 器物有碗、盤、缽、瓶、高足盤、四系罐、八棱短流壺等。碗足以圓餅形和玉壁形足多見,高足盤、淺盤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風格。(4) 裝飾以印花為主,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裝飾著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高足盤盤心紋飾多達30種以上,尤其是盤中心部位的多層花紋裝飾,為其它各窯所不見。此外,還見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5) 裝飾方法與長沙窯基本相同,五代時有所改進,採用支釘支燒,所燒盤、碗底部均留有4-6個小而圓的支燒痕。
湘陰窯:
在今湖南湘陰,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 共發現三處,以縣城內遺址為最早,出土遺物都具隋 代作風,器身多有印紋裝飾,僅高足盤心紋飾即達三 十種以上,為同時期其他瓷窯所少見。鐵罐嘴遺址標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屬典型唐代式樣,為唐代岳州 窯的一部分。烏龍嘴遺址多印花魚紋碗,碗心飾團菊一朵,有宋代特徵。
安徽省:
壽州窯: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屬壽州,故名。共發現隋唐窯址六處,是唐代著名的黃釉瓷產地之一。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隋代產品 1隋代燒青瓷,胎質堅硬,胎體較厚,胎色青灰;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 2釉色青中帶黃或帶綠,光澤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 3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蓮瓣紋、單弦紋、復弦紋、波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採用帶狀或團花狀。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2) 唐代產品 1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 2釉色以黃為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
蕭窯:
在今安徽蕭縣白土鎮,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金。唐代燒黃、白、黑釉瓷器,入宋 以後主要燒白瓷。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 唐代產品 1胎體厚重,胎質不純,呈焦黃色,胎體內雜有不少白、黑或紅褐色微粒。 2黃釉瓷產品釉色黃中閃綠,流釉處成墨綠色,積釉處有小開片。 3蕭窯與壽州窯相距較近,深受壽州窯影響,產品工藝特徵與壽州窯基本相似. (2)宋、金代產品 1胎色有灰白和焦黃兩種。胎質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黃者粗。 2以白瓷為主,釉色白,釉薄處灰暗無光,釉厚處呈牙黃色,並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還 兼燒黃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種。 3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故碗、盤等器內心和底足留有支釘或托珠痕,一般3個。 4器形除碗盤外,還有枕、雙耳罐、小件瓷塑動物等。
繁昌窯:
在今安徽繁昌縣,故名。燒瓷於宋代,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較薄,胎色白中閃青,釉面光潤。(2)碗盤類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顯,底足可分三類; 1平底內凹。 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產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溫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無紋飾,碗內心飾團花紋較多見。(5)採用墊餅墊燒,器物足內無釉。
淮南窯:
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稱名。是一處隋代的青瓷窯場。燒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胎質堅硬、 細膩、擊之音脆。胎壁較厚、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 氣孔和鐵質斑點。青色釉為透明玻璃質、光澤好。釉層 厚薄不均,釉厚處色濃,釉薄處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帶 綠,有的青中帶黃
4. 汝窯瓷器特點
在眾多的宋朝文化中,汝瓷文化更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汝窯瓷器也同樣以精湛的工藝水平、秀美的造型風格、高雅素凈的神韻讓一批又一批的收藏者們為之傾倒。汝窯瓷器有以下六大特點:在其瓷器的藝術造型上以簡約為主;汝窯瓷器在其整體的重量上是十分輕盈的;汝窯瓷器在其胎體斷面之處接近之處產生香灰色,香灰胎是汝窯瓷器所獨有的特點之一;汝窯瓷器的釉層面十分輕薄,這也是與其他瓷器最大的不同之處;汝窯瓷器的碎片化;汝窯瓷器的底色呈現出粉紅色。
宋代五大名窯之說,始見於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
清代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說:「吾華制瓷可分三大時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鈞窯,亦甚可貴。」由於柴窯未發現窯址,又無實物,因此通常將鈞窯列入,與汝、官、哥、定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5. 當代十大名窯哪十大
由上海大學、南京藝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收藏》雜志、新浪收藏、藝超網聯合主辦,全國26個省市區收藏協會協辦的首屆「當代名窯」評選活動已於12月15日在人民大會堂圓滿結束。榮獲「當代十大名窯」傳承獎的企業是:
(鈞瓷、定瓷、汝瓷、龍泉瓷、耀州瓷、德化瓷、琺琅瓷、潮州瓷、法藍瓷、宜興紫砂十大門類)河南省大宋官窯瓷業有限公司、福建省德化縣中國白陶瓷有限責任公司、河北省曲陽定瓷有限公司、河南省汝州市玉松汝瓷有限公司、浙江省龍泉正聰青瓷研究所、江西省景德鎮市熊建軍琺琅彩瓷有限公司、陝西省銅川市耀州窯唐宋陶業有限公司、景德鎮法藍瓷實業有限公司
(台灣企業)、廣東省潮州市弘揚陶瓷有限公司、江蘇省宜興呂堯臣呂俊傑紫砂藝術館
河南省大宋官窯瓷業有限公司、鈞窯,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與鈞台一帶,因古鈞台而名。始燒於唐代,盛於北宋,金元時繼續燒造,以燒制乳濁釉瓷為主,兼燒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而聞名,北宋徽宗定為御用珍品,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中國奢侈品聯盟體成立後,中國元素十大奢侈品品牌亮相,河南鈞瓷與中國奢侈品牌靠近了一步。大宋官窯鈞瓷名品,與茅台等品牌一起入選。
福建省德化縣中國白陶瓷有限責任公司
德化瓷 中國福建德化生產的白色瓷器。瓷質細膩純凈,透光度良好,釉色純白、明亮瑩潤。主要品種有日用細瓷和陳設藝術瓷。建白瓷(即象牙白)、高白瓷和藝術瓷雕是德化瓷中3大獨特產品。北宋時期,德化就用龍窯大量燒制青瓷、青白瓷和白瓷,並出口外銷。到了南宋,清瓷生產中斷,白瓷興起。家春嶺、太平宮等窯場出品的白瓷,器型大,胎體薄,白度高,透光度好,已達較高水平。當時的陶瓷器成型以陶輪拉坯和陶模印坯為主,採用篾劃刻花、印花等裝飾法。
河北省曲陽定瓷有限公司
定瓷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在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定窯是繼邢窯而起的白瓷窯場。器型在唐代以碗為主,宋代則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定窯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徵之一。
汝州市玉松汝瓷有限公司
汝瓷 位於河南省汝州市西環路北段。是專業從事汝窯、汝瓷研究,宋代汝瓷復仿製品與工
藝汝瓷設計生產的企業。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復仿製基地,河南省旅遊局指定的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公司注冊資金600萬元,廠區面積一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四千多平方米;擁有高工程師1名,工程師2名,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4名,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5名,從事陶瓷加工工八年以上技工20餘名;生產用球磨機2噸、1噸各一台,中試用球磨機500KG、300KG、200K各一台,實驗用球磨機30KG、15 KG、10 KG、5 KG各一台;陶瓷燒制窯爐3立方、2立方、1.5
立方、0.5立方各一座;生產車間2400平米,設施齊全。是河南省規模最大,技術力量最為厚的汝瓷生產企業。公司董事長孟玉松女士,系高級工程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河南省古陶瓷協會理事,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民協認定的汝瓷傑出傳承人,河南省陶瓷協會認定的「有突出貢獻的陶瓷藝術大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古陶瓷專家。汝瓷在我國宋代被列為五大名瓷(汝、官、鈞、哥、定)之首,時被欽定為宮廷御用瓷。汝州是汝瓷的故鄉,汝瓷造型古樸大方,其釉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
龍泉市正聰青瓷研究所
龍泉瓷 創辦於1996年,中國龍泉青瓷協會會員單位,是著名的龍泉青瓷專業生產廠家。所長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毛正聰先生集五十多年藝術精華,主持科研,生產為一體。本所擁有多中、高級工藝美術師,技術力量雄厚,生產設備先進,產品品種豐富。曾多次完成國家總理禮品的定製任務。正聰青瓷研究所為青瓷研究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廣大青瓷愛好收藏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台。青瓷是中國著名傳統瓷器的一種。在坯體上施以青釉(以鐵為著劑的青綠色釉),在還原焰中燒制而成。我國歷代所稱的縹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這種瓷器。唐代越窯、宋代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等,都屬於青瓷系統。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朴、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於世。「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為瓷中之寶,珍奇名貴!
6. 天福窯印荷花蝶舞盤子還有典藏有誰知道是什麼年代的
天福窯印荷花蝶舞盤子現代半機械化生產,市場價格幾百元。
天福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