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簫獨奏曲
㈠ 簫有什麼好聽的曲子
(有圖)A商調式幻想曲1.gif
A商調式幻想曲2.gif
A商調式幻想曲3.gif
阿里山,你可聽到我的笛聲.JPG
阿詩瑪敘事詩.GIF
八板.JPG
百鳥引.jpg
版納之夜.jpg
北斗贊.JPG
邊防騎兵.jpg
波湖漁歌.JPG
布穀鳥來了.JPG
步步高1.jpg
採茶忙.gif
採茶忙.JPG
草原牧笛.JPG
草原巡邏兵.JPG
禪院鍾聲.JPG
巢湖泛舟.JPG
朝元歌.JPG
吹支山歌給黨聽.gif
春到拉薩.JPG
春到水鄉1.JPG
春到水鄉2.JPG
春到水鄉3.JPG
春到水鄉4.JPG
春到湘江.gif
春風得意.gif
春風得意1.gif
春風得意2.gif
春耕時節01.jpg
春耕時節02.jpg
春耕時節03.jpg
春綠江南岸1.gif
春綠江南岸2.gif
春滿草原1.JPG
春滿草原2.JPG
春滿草原3.JPG
春曉岳陽樓.JPG
春遊.JPG
春之歌.JPG
打靶歸來.JPG
打穀機的笑聲.jpg
大長今.gif
大二番.JPG
大青山下.JPG
大揚周.jpg
笛譜勘誤.txt
頂嘴.JPG
洞庭漁歌.JPG
對花.JPG
二凡.JPG
放風箏.JPG
沸騰的工地.jpg
豐收花兒漫高源.JPG
楓葉1.JPG
楓葉2.JPG
楓葉3.JPG
鳳凰台上憶吹簫.JPG
鳳蕭聲動.青玉案.jpg
佛上殿.gif
拂上殿1.JPG
拂上殿2.JPG
嘎達梅林01.jpg
嘎達梅林02.jpg
嘎達梅林03.jpg
趕路.JPG
高原行.JPG
歌兒獻給解放軍.JPG
姑蘇行.JPG
古剎幽鏡.JPG
古鎮情01.jpg
古鎮情02.jpg
故里傳佳音01.bmp
故里傳佳音02.bmp
故里傳佳音03.bmp
故鄉的回憶.gif
掛紅燈.JPG
關山月.jpg
寒江殘雪.JPG
寒山僧蹤.JPG
和平鴿.JPG
荷塘月色.gif
荷塘月色2.gif
紅領巾列車奔向北京.GIF
花梆子.gif
花好月圓01.gif
花好月圓02.gif
花泣.JPG
化蝶.gif
畫扇面.JPG
懷念.gif
歡樂的牧童.JPG
歡樂的准葛爾1.jpg
歡樂的准葛爾2.jpg
歡樂的准葛爾3.jpg
歡樂歌.JPG
黃河邊的故事.JPG
黃鶯亮翅.JPG
火車向著韶山跑.gif
霍拉舞曲.gif
家鄉贊1.gif
家鄉贊2.gif
家鄉贊3.gif
江河情.gif
江河水.jpg
江南好1.JPG
江南好2.JPG
江南好總譜01.JPG
江南好總譜02.JPG
江南好總譜03.JPG
江南好總譜04.JPG
江南好總譜05.JPG
江南好總譜06.JPG
江南好總譜07.JPG
腳踏水車唱山歌.JPG
節日.JPG
今昔.JPG
金秋.jpg
金蛇狂舞.JPG
錦城春曉.gif
京調.JPG
京劇流水板.JPG
看秧歌01.jpg
看秧歌02.jpg
可愛的一朵玫瑰花.jpg
快樂的小笛手.JPG
蘭花花01.jpg
蘭花花02.jpg
蘭花花03.jpg
蘭花花04.jpg
蘭花花05.jpg
蘭花花-1.jpg
蘭花花-2.jpg
蘭花花-3.jpg
蘭花花-4.jpg
蘭花花-5.jpg
蘭花花-6.jpg
琅琊神韻.JPG
離騷.JPG
良宵引.JPG
列車奔向北京.jpg
劉胡蘭之歌(笛子協奏曲主旋律譜).GIF
流浪者之歌.JPG
柳生靜雲竹林吹簫曲.JPG
柳葉青.JPG
爐台的春天.GIF
綠洲.JPG
亂世桃花.jpg
駱駝隊.JPG
馬蘭姑娘1.JPG
馬蘭姑娘2.JPG
賣菜.JPG
梅花三弄(竹笛).JPG
梅花三弄.JPG
苗嶺的早晨(口笛曲).bmp
苗嶺的早晨(口笛曲).gif
明月幾時有.jpg
茉莉花.JPG
木蘭辭.JPG
牧場歡歌.JPG
牧笛.JPG
牧民新歌.JPG
南山吟1.JPG
南山吟2.JPG
南山吟3.JPG
南綉荷包.JPG
南韻.gif
鬧花燈.JPG
農村一日.jpg
農家樂.jpg
農民翻身.JPG
帕米爾的春天.JPG
平沙落雁.jpg
蒲鄉情韻.GIF
凄涼犯.jpg
秦川情.JPG
秦川抒懷.JPG
青年舞曲.jpg
青山翠竹.JPG
清明上河圖.GIF
清泉話喜訊.JPG
慶豐收(李版)01.gif
慶豐收(王版).JPG
慶豐收02.gif
慶豐收03.gif
慶勝利.JPG
秋蝶戀花.JPG
秋湖月夜.JPG
瑞麗美.gif
薩瑪哈之舞.JPG
塞上鐵騎.JPG
賽馬.JPG
三.六.jpg
三六.JPG
三五七.JPG
山村小景.jpg
山村迎親人.JPG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JPG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01.JPG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02.JPG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03.gif
山東小開門.JPG
山歌.jpg
山歌與採茶調.JPG
山區風光.JPG
陝北好.JPG
上下聯.jpg
收割.JPG
雙合鳳.GIF
水鄉(半).JPG
水鄉船歌.JPG
水鄉豐收人歡暢.JPG
水鄉新貌.JPG
水鄉音詩.JPG
絲綢之路幻想組曲1.JPG
絲綢之路幻想組曲2.JPG
絲綢之路幻想組曲3.JPG
蘇武歸旌.JPG
蘇武牧羊1.JPG
蘇武牧羊2.JPG
塔塔爾族舞曲.JPG
太湖春.JPG
天地作合1.JPG
天地作合2.JPG
聽泉.gif
推枕著衣.JPG
晚歸.JPG
萬古奇緣.JPG
萬年紅.JPG
望江南1.JPG
望鄉二.jpg
望鄉三.jpg
望鄉一.jpg
威尼斯狂歡節1.jpg
威尼斯狂歡節2.jpg
威尼斯狂歡節3.jpg
我駕鐵牛心歡暢1.gif
我駕鐵牛心歡暢2.gif
我是一個兵.JPG
無窮動.gif
五梆子.JPG
婺江風光.JPG
婺江新生.JPG
西湖春曉1.JPG
西湖春曉2.JPG
西湖春曉3.JPG
西湖春曉4.JPG
西皮花板.JPG
洗衣歌001.jpg
洗衣歌002.jpg
洗衣歌003.jpg
喜報.JPG
喜看豐收景.JPG
喜慶1.JPG
喜慶2.JPG
喜慶3.JPG
喜相逢.JPG
喜新婚.JPG
喜訊傳來樂開懷.JPG
下鄉.JPG
仙劍問情1.JPG
仙劍問情2.JPG
鄉歌.JPG
鄉情-房德和1.jpg
鄉情-房德和2.jpg
鄉情-房德和3.jpg
鄉情-房德和4.jpg
嚮往.JPG
蕭與樂隊《鳳蕭吟》組曲.gif
小八路勇闖封鎖線.GIF
小放牛.JPG
小李飛刀.gif
笑傲江湖.JPG
心聲1.jpg
心聲2.jpg
心聲3.jpg
行街.JPG
杏花天影.jpg
綉金匾.jpg
雪山上的歌.JPG
延河春早.JPG
雁盪秋色.JPG
揚鞭催馬運糧忙.JPG
陽光照耀著帕米爾.JPG
野營路上.JPG
沂河歡歌.JPG
沂蒙情.JPG
沂蒙山歌.JPG
沂蒙山好風光01.jpg
沂蒙山好風光02.jpg
沂蒙山抒懷.jpg
憶歌.JPG
蔭中鳥.JPG
音韻01.gif
音韻02.gif
音韻03.gif
詠荷.JPG
幽蘭逢春.gif
油田的早晨.JPG
游園1.jpg
游園2.jpg
漁舟唱晚.JPG
月夜.gif
月夜愁01.jpg
月夜愁02.jpg
雲南山歌1.jpg
雲南山歌2.jpg
雲南山歌3.jpg
雲南山歌4.jpg
雲慶.JPG
雲雀.JPG
運肥忙.JPG
早晨.JPG
早秋.jpg
棗園春色.JPG
摘棉花.JPG
折桂令1.JPG
折桂令2.JPG
折桂令3.JPG
鷓鴣飛.JPG
中花六板.JPG
竹跡.JPG
妝台秋思.JPG
妝台秋思1.JPG
追風的女兒 的簡譜.jpg
紫竹調.JPG
走西口(笛子協奏曲主旋律譜).GIF
醉卧山林.JPG
㈡ 中國誰吹的笛子好聽
中國誰吹笛子好聽:這個標題不好回答。
演奏水平各有所長,各有側重。好聽,還與個人喜好、欣賞水平等等有關。
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也各有所長,各有側重。
1、南北二派:
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南派則常用顫音、打音、疊音、振音等等技巧。
此外,經過幾十年來大量演奏家的不斷實踐,創造出了諸如循環換氣、循環吐音、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飛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
北派笛子的風格剛勁粗獷,他們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梆笛的管身較短較細,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
南派笛子的風格典雅清麗,他們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曲笛的管身較長較粗,音色渾厚柔和,清亮圓潤、悠揚委婉,主要流行於中國江南地區。
2、比較有名的演奏家:
近代著名的男笛子演奏家有:趙松庭、馮子存、陸春齡、劉森、劉管樂、俞遜發、蔣國基、伍國忠、簡廣易、李大同、江先渭、魏顯忠、周林生、王鐵錘、曾永清、繆宜民 (美國)、杜如松、張維良、張向華、詹永明、王次恆、戴亞、劉海成,陳濤、陳中申、馬迪、孔慶寶、鄧邦國、瞿同慶、高明、蔡敬民、劉鳳山、郝益軍、張延武、榮政、鄔滿棟、周波、向思義、孫曉東、易加義、郭新旺、譚炎健、劉寬忍、黃尚元、耿濤、曲祥、曲廣義、李增光、李鎮、許國屏、周可奇、吳良松、孔建華、梁培印、胡結續、戴樹紅、韓寶康、劉強、王彥、劉鐵男、周丕君、劉含有、蔡拯、林斯昆、鄭濟民、陸金山、王鍵、元修和、何維清、張平、蔣寧、高純華、鮑敖法、劉貞伶、林谷珍、李娟、趙也、曾明、杜沖等。
女笛子演奏家有:唐俊喬、曾格格、陳悅、劉貞伶、姜妍、蔣寧、蔣真、李霜壅、李娟、揚帆、鄭盼、王瑩瑩、張瑩瑩、常箏、楊嵐、孫楚泊、范臨風、馬雲鶴、陳昀穎等。
3、比較優秀的演奏家介紹:
趙松庭,被稱為「江南笛王」,(1924~2001年),東陽人,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教育家、竹笛作曲家、南派笛藝代表人物、浙派笛藝創始人。他先後出版了《笛藝春秋》、《笛子演奏基礎教程》等著作,是我國第一位成功研製排笛、骨笛和銅管雙笛的竹笛大師。曾創吹笛循環換氣法。創作笛子獨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風光》等。
馮子存:綽號" 吹破天",1904出生於河北陽原縣。是大家都熟悉的笛界北派的代表人物和很有貢獻的老前輩,無論他在笛子演奏還是笛曲創作方面,都具有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代表作《喜相逢》、《放風箏》、《五梆子》、《黃鶯亮翅》、《掛紅燈》、《萬年紅》.....。
陸春齡:1921年9月出生於上海。笛子演奏家,我國一代笛子宗師。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江南絲竹學會會長,被譽為「神笛」、「魔笛」和「笛王」。創作的笛曲,以《今昔》、《喜報》和《江南春》更為膾炙人口。
劉管樂:1918年1月24日劉管樂出生於河北省安國縣,其代表作《蔭中鳥》和《賣菜》,不失為北派梆笛作品中的精品,為了進一步挖掘竹笛的表現潛力,劉先生對傳統六孔笛進行了結構改良,先後開發出七孔、八孔、九孔竹笛,使竹笛在音域、調域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從而加強了竹笛的表現力和藝術實踐上的運用范圍。
俞遜發自1971年至今曾先後創作、改編了近20餘首笛子獨奏曲。其中有《秋湖月夜》(俞遜發、彭正元作曲)於1984年獲全國民族器樂作品一等獎,又於1993年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作品獎。《琅琊神韻》於1984年獲上海音樂之春優秀創作獎;《赤日》於1986年分別獲上海音樂之春創作、演奏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蔣國基先生的演奏,立足南派,南北相融,兼容並蓄,形成極富江南水鄉情調的藝術風格。代表作有《水鄉船歌》、《採桑曲》、《雁盪秋色》、《憶江南》、《西子湖畔採茶忙》、《秦川抒懷》馬迪於一九八○年所創作,取材於陝北地方戲曲音樂,激揚豪放抒發對欣欣向榮的秦川由衷地贊美之情。秦川泛指陝西、甘肅秦嶺以北的平川地帶。
4、比較經典的笛子歌曲:
《喜相逢》:原為內蒙古一首民間樂曲,後來流傳到張家口一帶,成為河北梆子和二人台等地方戲曲的過場音樂,常用於戲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塵等動作的伴奏,經馮子存改編為笛子獨奏曲。
《鷓鴣飛》:原是湖南民間樂曲,陸春齡。也用於簫獨奏或絲竹樂合奏。後經笛子演奏家陸春齡改編,注入了江南絲竹的風格,使樂曲更加清麗動人。
《五梆子》:原為華北地區流行的一首器樂曲牌。曲調優美健朗,常用於戲曲過門。該曲牌經馮子存整理加工後,賦予樂曲以粗獷豪爽、熱情奔放的個性,梆笛特殊技法的安排和運用,使樂曲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牧民新歌》:我國著名笛子演奏家簡廣易先生於1966年以內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的曲子。作品以濃郁清新的民族民間音樂風格,親切感人的旋律、活潑跳動的節奏展現出內蒙古大草原的風光和牧場上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現了新時期牧民的精神風貌。另有代表作《山村迎親人》。
《帕米爾的春天》:竹笛考級常見曲目,但有不同版本,九級是劉富榮編曲,十級是李大同編曲,李大同先生編曲的笛子獨奏曲《帕米爾的春天》採用了塔吉克族的典型節奏7/8拍子,以塔吉克族民歌為創作素材,吸取了塔吉克族民歌《美麗的塔什庫爾干》主題旋律創作而成,樂曲歡快跳躍頗具歌唱性和舞蹈性。樂曲描繪了帕米爾高原壯麗的風光,表達了塔吉克族人民純朴豪放的性格和熱愛祖國、熱愛生活和熱愛勞動的情懷,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塔吉克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歡樂情緒和生活在社會主義祖國懷抱中的無比幸福喜悅心情。
《春到湘江》:創作於1976年。作者寧保生,樂曲表現了湘江兩岸生機勃發的春色美景和湘江兩岸人民建設家園的火熱干勁及對家鄉明天激情滿懷的美好憧憬。樂曲共分引子、如歌地行板、歡騰的快板、尾聲等幾部分。
《聽泉》:詹永明曲,代表作品有《聽泉》、《西湖春曉》、《婺江歡歌》、《斷橋會》、《秋敘》、《長恨綿綿》、《春耕時節》、《蘭花花》等。
《三五七》:原是浙江婺劇亂彈唱腔,以笛子為主要伴奏樂器,旋律流暢華麗。由趙松庭先生改編為同名笛子獨奏曲。
《姑蘇行》:採用崑曲音調,具有江南風味。樂曲典雅,表現了古城蘇州(古稱姑蘇)的秀麗風光和人們游覽時的愉悅心情。此曲的作者是著名笛子演奏家江先謂先生江南絲竹音樂演奏風格的掌握尤其地道。六十年代他採用江南民歌和崑曲音調為素材,還創作並演奏了《腳踏水車唱山歌》《水鄉船歌》蔣國基作於1975年。樂曲原名《蠶鄉船歌》,是以浙江民歌《柳元郎》的曲調為音樂素材而創作的,樂曲描繪了江南水鄉碧波粼粼的秀麗風光和水鄉人民喜慶豐收的歡悅情景以及蓬勃向上、充滿生機的畫面。
㈢ 十大著名笛子曲是哪些
十大著名笛子曲是:《梅花落》、《月光下的鳳尾竹》、《牧民新歌》、《姑蘇行》、《春到湘江》、《喜相逢》、《牧笛》、《鷓鴣飛》、《黃鶯亮翅》、《揚鞭催馬運糧忙》。
1、《梅花落》
《梅花落》是漢樂府中二十八橫吹曲之一,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歷唐宋元明清數代一直流傳不息,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梅花落》也是一首大角曲,用於特定的朝廷儀式,由專門人員演奏,隸屬一定的部門。
2、《月光下的鳳尾竹》
《月光下的鳳尾竹》是由我國作曲家施光南創作的傣族樂曲,詞作家、詩人倪維德作詞。該曲以其悠揚的曲調、娓娓動聽的旋律,給人心曠神怡的感覺,讓人不由聯想起那鬱郁蔥蔥的鳳尾竹林,那別具一格的傣家樓閣撒落在竹林間,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
5、《春到湘江》
《春到湘江》是寧保生先生1976年創作的竹笛名曲,另有古箏演奏家王中山根據其改編的古箏曲。
自問世以來,就以其鮮明的湖南花鼓音樂特色,時而激情如火,時而流暢清雅的旋律,引起了全國廣大笛子演奏者的熱烈反響,並受到了笛子愛好者的特殊青睞,不但被多種笛子出版曲集爭相出版。
㈣ 二胡名曲有哪些
二泉映月 最有名了
1、二泉映月
二胡獨奏曲。
《二泉映月》是我國民族器樂曲中不可多得的傳世之作。曲中二泉,即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作者華彥鈞(阿炳)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家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人生。作者運用二胡五個把位的演奏,配合多種弓法的力度變化,流露出壓抑悲愴的情調,繼短小的引子後,旋律呈微型流動,恰似作者端坐在泉邊沉思往事。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出現六次,它從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而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各種技法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申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揮發。此曲纏綿情深,如泣如訴,具有深厚的民族風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大江南北廣泛流傳,深受喜愛。
2、良 宵
二胡獨奏曲。
原名《除夜小唱》,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創作於1928年。《良宵》是作者除夕與學生、友人歡聚時的即興之作。在除夕之夜歡樂情緒感染下,作者興致頗高,邊拉邊記譜,頃刻而成。此曲音樂形象單一、抒情、清新、明快,給人以怡然自得之感。樂曲充分發揮二胡各把位演奏的性能特點。全曲分三段,第一段主要在上把上演奏,旋律流暢、渾厚如歌;第二段主要在中把演奏,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主要在下把演奏,旋律昂揚、華彩多姿。全曲短小精悍,一氣呵成。作者通過輕盈柔和、灑脫自如的旋律,生動描繪了他與友人歡敘守歲、共度良宵的愉悅心情。六十餘年來,此曲仍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曲中表現出的歡樂和激情,達到樂器性能的極致發揮,是二胡曲中的精品。
3、聽 松
二胡獨奏曲。
華彥鈞(阿炳)曲。相傳宋朝時候,金兀術被岳飛打敗、狼狽逃竄至無錫惠泉山下,躺在聽松石上,心驚肉跳地傾聽宋朝兵馬喊聲震天的聲音。此曲便是描寫這個故事,所以又名《聽宋》。這一說法雖屬牽強附會,但樂曲氣魄豪邁,感情奔放,也可作此解。作者通過松濤借物詠懷,在贊揚民族英雄岳飛軍威的同時,傾注了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和堅定自信的意志。曲調剛勁有力、跌宕起伏;結構前後對稱、主體突出。氣魄宏大的引子,猶如呼嘯的松濤震盪山谷,使人感受到一種堅毅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樂曲的旋律進行酣暢,一氣呵成。前半部以微弱的顫音和斷奏引出強有力的號角音調,後半部採取不規整的自由變化重復。全曲速度和力度倏忽多變,具有戲劇性效果。在演奏上大都採用一字一弓,就是在極快速度的十六音符時也字字清楚有力,這是樂曲氣勢豪放的因素之一。此曲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情感強烈而氣勢磅礴,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4、空山鳥語
二胡獨奏曲。劉天華歷經十年做成此曲。標題采唐代王維詩句「空山不見人」之意。作者以富於民族性的旋律,在民間傳統演奏手法的基礎上,運用專業創作技巧、構成一首結構完整、富有詩意的樂曲,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樂曲描寫了深山幽谷中群鳥歡鳴,生氣盎然的景象。樂曲以擬聲手法模仿百鳥啁啾聲,在音樂中深深滲透了作曲者的情感。結構上共五段,另加引子和尾聲。引子猶如山林召喚,空谷回聲,意境深遠、靜穆,引人神往。接著,非常活躍的旋律進行,作為「人」的形象出現,在全曲貫串始終,時而單獨出現,時而與鳥鳴結合,宛若自然景色給予「人」的清新愉悅心情與自由自在的鳥語交織融會。樂曲中使用了輪指(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快速按同一音)、大幅度滑音演奏手法和旋律上大三和弦的分解,表現了作者在創作上的革新精神,使二胡這一古老的樂器面目一新。
5、寒春風曲
二胡獨奏曲。
華彥鈞(阿炳)作曲。樂曲的一部分曲調、演奏手法與《二泉映月》相近,但曲調較多地在明亮音區進行,更為活潑流暢,舒展寬廣,使聽者感覺到明媚的春天正在走近。阿炳(1893-1950),是我國著名的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曾一度淪為街頭流浪藝人,飽受苦難,雙目失明。阿炳作品很多,是我國音樂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琵琶曲《昭君出塞》、《龍船》;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松》等。其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動人心,充滿藝術的生命力。
6、 月 夜
二胡獨奏曲。
劉天華作曲。1918年夏天,劉天華在月下納涼,不禁觸景生情,信手操起二胡望月抒懷,樂思如流。寫成了此曲的初稿,六年後定稿。樂曲旋律舒展柔美,委婉質朴,在以級進為主的旋律進行中,不時出現六度、七度和八度的大跳音階,跌宕生姿、不拘一格。全曲分三段,主要採用展衍的旋法,如春蠶吐絲,連綿不斷;每斷尾句是固定終止型,具有一唱三嘆的特點,好似作曲家由衷的贊嘆聲。全曲有月白風清的意境,但更多的則是感情的抒發、志趣的流露,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詩人劉方平的《月夜》詩:「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7、流波曲
二胡獨奏曲。
民間藝人孫文明的代表作。作者是浙江紹興人,幼年雙目失明,因喪父生活貧困,只得背井離鄉,以算卦糊口。後專攻胡琴演奏,靠賣藝為生。樂曲是他流落他鄉困苦生活的自我寫照。解放後,隨著生活改善、心情開朗,先後創作了《彈六》、《流波曲》、《四方曲》,《人靜安心》等八首二胡曲。並在演奏技法上進行探索和創造,如《彈六》一曲為模仿彈弦樂器,不用千斤;在《人靜安心》一曲中嘗試採用四胡八度定弦,以奏出八度和音;創造類似洞簫音色的技巧用於《夜靜簫聲》等。
8、病中吟
二胡獨奏曲。
《病中吟》又名《安適》或《胡適》,是劉天華的處女作,1915年初稿,1918年定稿。曲名即「人生向何處去」之意。1915年,作者遭到失業、喪父,貧困打擊,積郁成疾,病中想拉二胡以遣愁緒,又被親友視為不務正業。他感到處境艱難,前途渺茫。在此種心境下,孕育了《病中吟》旋律初稿,把當時鬱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適的感嘆,逆境中的掙扎和走投無路的痛苦,都傾注在樂曲中。但這並不是一首絕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內心獨白。樂曲第一段表現了苦悶彷徨,「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旋律如泣如訴、纏綿委婉。第二段節奏果斷有力,旋律較為急速,表現了一種要從苦悶的重壓下解脫出來的願望,以及誓與周圍黑暗勢力作斗爭的抱負。第三段和尾聲表達了奮斗的意志不斷加強和在逆境中掙扎前進的感嘆和苦衷。當音樂的發展到達頂點時,旋律忽然中斷、情緒急轉直下,十二度的下行滑音、造成了一種回腸欲斷的悲慟效果,全曲在宛如痛苦呻吟一般的顫音中結束。作者在標題中提出的人生「安適」的問題,通過音樂的時而幽咽微吟,時而激憤高歌,時而深情傾訴,時而呻吟嘆息,表現得淋漓盡致。
9、三寶佛
二胡獨奏曲。
樂曲中的《三汲浪》曾被揚琴家嚴老烈改編為廣東音樂《旱天雷》,表現了人們在久旱逢甘霖時歡欣的情緒。樂曲的其他部分婉轉悠揚,節奏流暢,二胡及配器的演奏都作了細致處理,使音樂更為動聽。
10、光明行
二胡獨奏曲。
劉天華作於1931年春。這是一首振奮人心的進行曲,旋律明快堅定,節奏富有彈性,表現了舊時社會知識分子不斷追求進步和光明的心情。在樂曲中,用主和弦的分解進行構成號角式音調,在樂曲中占著主導的地位。全曲共分四段,另有引子和尾聲。在我國民族音樂傳統可用的循環變奏的基礎上,採用西洋的復三部曲式的特點,結構嚴整。在引子中,可以聽到堅定整齊的步伐行進聲,然後出現小鼓式的敲擊節奏和昂揚的音調。第二段進行曲風格的旋律,舒展流暢,優美如歌。第三段以富有彈性的音型加以重復、移調,不斷呈現,猶如人們踏著矯健步伐,昂首闊步地前進。尾聲中,當情緒發展到高潮時,又運用了緊縮重復的手法,使音樂更加熱烈;最後又出現了模擬軍號聲的主三和弦分解進行的旋律,這一切都使全麴生氣勃勃,充滿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和對光明前途的樂觀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