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玉帶扣

荷花玉帶扣

發布時間: 2022-08-28 12:37:53

1. 明代玉帶扣是什麼樣的

玉帶鉤、玉帶扣、玉帶銙皆可納入古代服飾用品范圍,從玉帶鉤的沿襲和發展來看,主要流行在戰國至漢代和宋代以後的兩個時期,這與漢代以後帶鉤被帶扣替代,以玉帶扣、玉帶銙表達身份、等級、權力的風氣有關,玉帶鉤完成了由實用向精神轉變的過程。

最早的玉帶鉤在良渚文化遺址中就有發現,至今不下十幾件,這些玉質帶鉤是用事先修整好的長方形玉塊切割鑽磨而成,一端為穿繩的孔,另一端是用於勾系的帶鉤,用法是鉤首向里,向外的是一略呈弓弧的長方形而看不見鉤首,鉤首較長,束帶牢實不易脫鉤,實用性較強,從其設計的精美程度看,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帶鉤已經具有了禮器的性質。

帶扣在古時的稱謂很多,如「師比」、「帶鐍」、「鉤蹀」等等,中原帶鉤直呼為帶鉤,「師比」則應是北方對帶扣的稱呼,有將帶扣稱作「銙」的,這和將帶扣與帶鉤等同一樣,都是謬誤。《胡服考》中「其帶之飾則於革帶上列置金玉,名曰『校具』,亦謂之『鞊』,亦謂之『環』」。「唐中葉以後,不謂之環而謂之銙」,並稱「校具」即「鉸具」,以上所舉其實是指革帶上的裝飾,並非指帶扣本身,「鉸」為裝飾之意,鉸具就是施飾之器,這與玉帶銙的形制更為接近。

從結構上看,帶扣主要有環孔和舌針兩部分,功用是裝於帶頭便於解結。帶扣主要有死舌和活舌兩種,死舌固定在扣環一側;活舌則可以轉動自如,死舌固定在扣孔邊上,不能活動,比較接近帶扣的原始型。北方地區帶扣一開始便用於人身束帶,中原地區的帶扣是從馬具開始的。大約從西漢始,帶扣開始用於身體束帶,到兩晉時,帶扣的使用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不同規格和不同質料的帶扣分別為不同階層的人所用。唐代《新唐書·輿服志》記載把帶扣分為三品

以上用金玉,以下分用金、銀、石、銅、鐵幾類,這是關於玉帶扣少見的文字記述。與玉帶鉤功能相同的玉帶扣似乎很少有實物出土,這與之後的玉帶銙和之前實用束腰的玉帶鉤有不同之處。

2. 玉圖騰腰帶扣一般是哪個年代使用

玉帶扣 從先秦到清末都有使用。

民國 螭龍紋玉帶扣

戰國 獸面紋玉帶扣

戰國 獸面紋玉帶扣

清代 白玉帶扣

明末清初 白玉帶扣

明末清初 白玉帶扣吉祥如意玉帶扣吉祥如意玉帶扣..

3. 無錫博物館裡面有什麼東西

無錫博物館裡面的藏品有:春秋青銅吳王僚劍、五代楊凝式行書《韭花帖》、元春水玉帶扣、朱元璋手諭卷、光緒蟠桃會泥塑等。
1、春秋青銅吳王僚劍
青銅吳王僚劍長41厘米,寬2.7厘米,莖長9.5厘米。劍整體呈窄長扁條形,無格無首,前鋒尖銳,兩刃近鋒略內收,向後漸寬,劍身中線起脊,直通莖末。劍身裝飾有斜「王」字形暗紋。兩縱靠近莖的地方鑄銘文12字。銘文是:「攻敔王者彶自乍(作)元用劍」。
2、五代楊凝式行書《韭花帖》
《韭花帖》的紙本,縱26厘米,橫28厘米。此帖是五代書法家楊凝式的行書代表作。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唐昭宗朝登進士第,有文辭,善筆札,歷仕梁、唐、晉、漢、周,累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楊少師」。
3、春水玉帶扣
春水玉帶扣由帶扣和帶鉤兩部分組成,「春水」玉帶扣長8.3厘米,寬6.7厘米,厚2.2厘米。白玉質,玉質溫潤,因埋藏於地下長達600餘年之久,故器身遍布土沁及灰斑;整體呈橢圓形,中部微微凸起,底部有扁環襯托。
4、朱元璋手諭卷
這份珍貴的詔令,是朱元璋傳世極為罕見的親筆手書之一。全卷紙本,縱35.9厘米,橫58.7厘米,文14行,共118字。文意是告示手下大將徐達,日後擒獲敵寇不必再押解回來處理,可以直接在軍中就地處決。
5、光緒蟠桃會泥塑
這件文物的來源頗為傳奇。清光緒十年(1884)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後的五十壽誕,全國各地官員都為送賀禮之事絞盡腦汁。當時的無錫縣令別出心裁,呈送給慈禧太後一件名為「蟠桃會」的大型惠山泥塑作品。

4. 清代玉帶扣有什麼特徵

一件清代玉帶扣,通長12.25厘米,高3.95厘米、厚2.07厘米,白色,長方形板狀體,正面浮雕龍紋,龍頭居中,身部捲曲。帶鉤扣鼻為一龍頭,帶扣孔呈半圓形,背面為方槽形穿孔。

5. 陳楚故地淮陽縣的太昊陵的建築群是怎樣的

陵位於陳楚故地中心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三陵」之一。

原佔地面積875畝,是一座氣勢磅礴、規模雄偉、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群。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

太昊陵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興建,是我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全廟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

這幾十座建築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

太昊陵南臨碧波盪漾的萬畝龍湖。沿湖濱北行70米,是一道寬約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邊界。橫跨蔡河的11米寬的石橋,名曰「渡善橋」,俗稱「面橋」,意思是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和遊客,來到這里已和「人祖爺」見面了,應萬心歸善。橋全長25米,敞肩式青石橋,橋頭四石獅護衛。

過橋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門午朝門。此門建於明代。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制。

前有台,台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有硬山式「八」字牆,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它的東西兩側相距24米左右,有饅頭式卷棚頂東天門和西天門。

過了午朝門,中軸線上主甬道青石鋪墁,兩旁古柏參天,庄嚴肅穆。距午朝門約30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

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陵牆,通往蔡河,在陵牆外側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帶扣」。

過玉帶橋前行不遠,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俗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內有券門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穿過道儀門,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築,上懸一石匾,名為「先天門」,是清代建築,與道儀門一樣,都是為歌頌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飛翠高閣三間,灰筒瓦覆頂,周匝迴廊,台正中有一磚砌拱門。

過先天門為太極門廣場。中間有玉帶路橫貫東西,東通內城的「三才門」和外城的「東華門」,西通內城的「五行門」和外城的「西華門」。

廣場北面與先天門相對為「太極門」,舊稱太極坊或戟門。它是太昊陵東西南北的中心,與「兩儀門」、「四象門」、「三才門」、「五行門」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而定名的。

太極門在古建築中屬三間三樓柱不出頭式木牌樓,築於高台之上,台高五級。東有角門名「仰觀」,西有角門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中觀萬物,創先天八卦,肇始華夏文明。

過太極門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東南角有鍾樓,西南角有鼓樓。東西對峙,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重檐歇山式建築,下部為直壁式台基,上部為灰色筒瓦覆蓋,樓內有木梯可達上層。

鍾樓上懸有明鑄巨鍾一口,撞之,其聲悠揚。鼓樓內掛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悅耳。鍾鼓二樓,層檐凌空,昭穆對峙,晨鍾暮鼓,響徹陵區。

與太極門相對應,迎面為「統天殿」,俗稱「大殿」,建於明代,是陵廟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重點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龍鳳大脊,屋面覆以黃色琉璃瓦,脊上裝飾考究。

中為三節彩釉吉星陶樓,樓下有一龕,龕內書有「太昊伏羲殿」5字,左右配以二十八宿代表天上的28個星座;殿四挑角為龐涓、子都、韓信、羅成「四絕人」等吻獸。

殿內有「丈八木龕」,雕工精細,造型莊重。龕內塑有伏羲像,頭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手托八卦,赤腳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

殿內牆壁上嵌有青石浮雕《伏羲聖跡圖》,分別為履巨人跡、伏羲出世、都於宛丘、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作甲歷、興禮樂、造干戈、諸夷歸服、以龍紀官、崩葬於陳。

殿前有月台,這里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

環統天殿、鍾鼓二樓,為東西廊房,共42間,呈曲尺狀,前有迴廊、欞子門窗、花磚大脊、吻獸裝飾、彩繪檐椽、紅柱綠窗。東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兩儀門」,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門」,兩門東西相對。

下得統天殿後門台階,便是等級僅次於統天殿的「顯仁殿」,俗稱「二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高台走廊,周圍巨柱林立,結構朴實、端莊、嚴謹。

統天殿與顯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門,又稱「寢殿」,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灰筒瓦覆頂。

該殿下為古城門式門洞,門洞上方嵌有陰刻楷書「太始門」3字,右懸「繼天立極」,左懸「贊神明」鐵匾。上築寢殿,兩廂有台階、角門,可以繞殿循游,因此又稱「轉廂樓」。整座建築始建於明代,分三次壘砌而成。

樓內立有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稱「御碑亭」。它是太昊陵保存的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開頭有「洪武四年」字樣。

太昊陵內存古碑有200餘通,碑文大多是為伏羲歌功頌德的,還有一部分是記述對陵內建築重修或增修的經過,最多的是各地民眾來「朝祖進香」的紀念碑。而皇帝派大臣來祭祀的,則名為「御祭碑」。

寢殿後面是「先天八卦壇」。該壇青磚壘砌,為直壁式等邊八角形,周有青石壓條。壇面以青磚砌先天八卦圖,卦序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中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龍馬負圖」,俗稱「四不像」。

先天八卦壇之後便是紫禁城,城內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尋」。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

陵墓前豎有一塊巨型墓碑,字大徑尺,既無題跋又無年款。

太昊陵的午朝門

太昊陵陳州伏羲碑林

6. 家裡有件和田玉,好像是明代的玉帶扣!不知道現在市場價位多少

這是一款新疆和田玉,青白山料質地,腰帶扣,如果是明代制式,一般為四塊,八塊組合(根據官職),這是其中的兩塊。

玉質緻密,油潤,料質很好,包漿自然,白度一般,個人判斷,應該是到代的真品。

一套齊全的,拍賣成交價是八十幾萬,2016年的拍賣記錄,但散裝的,價格要低很多,一般民間收藏,大概五萬以內成交居多。

7. 請問我這個腰帶扣是什麼年代的

這個皮帶扣是暗拉扣,鍍銅,是大約上世紀80——90年代產品。皮帶打眼,皮帶扣上鉤子進入皮帶孔,遮蓋皮帶孔,現在已經基本淘汰。

8. 傳說伏羲建造人類第一座城池叫陳都,不知考古是否確認有這座城池

有的,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淮陽縣有伏羲陵。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位於河南省東部周口市10縣市中心,屬周口市。清雍正十二年置淮寧縣,1913年改淮寧縣為淮陽縣,轄21個鄉、鎮、場。面積1469平方千米,人口135萬。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C,年降水量741.2毫米,無霜期216天。區內主要有紡織、食品、機械製造等行業。主要土特產有黃花菜、槐山羊、陳州驢等。旅遊景點有太昊陵建築群、龍湖、平糧台古城遺址等。
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相傳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創華夏民族遠古之文明:制網罟,教民漁獵,開畜牧業之先河;畫八卦,分陰陽,奠定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造土損,制琴瑟,始有中華之古樂:定姓氏,制嫁娶,革除原始社會之群婚習俗;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歷史上曾三次建都,三次為國。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創下先天八卦和龍圖騰,燃升了人類文明的聖火。 5000年前,炎帝神農氏在此建都始稱陳,嘗百草藝五穀,開創了中國農業的先河。3000多年前,周武王封舜後媯滿於陳,建陳國。道教始祖老子生於陳國苦縣,這里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為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
上古時代,這里一直是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陳風》10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范仲淹等文壇巨匠留下歌詠淮陽的千百名篇。縣城所在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位於萬畝龍湖之中。佔地875 畝的太昊伏羲陵廟聳立龍湖北岸, 殿宇巍峨, 金碧輝煌,位居全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輝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16000畝)的萬畝龍湖風景名勝區,是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聖地。 陳楚故城
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淮陽留下了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有史可查的達32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庄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周圍五省數百縣市農民雲集進香,日均2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平糧台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 我國唯一一座有史書記載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兩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遺址。考古發掘出九個「中國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國城市建設歷史推進到4700年前,史學界稱之為「華夏第一城」,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考古發掘」。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7處,淮陽縣城所在地就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東漢時期的陳王劉崇墓,是至今考古發掘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磚石結構墓。 平糧台宛丘古城
面積16000多畝龍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領部族從甘肅天水沿黃河東下,在這里擇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因此可以說,龍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湖中景點眾多,全國獨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觀16處,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畫中」的中原水城獨有特色,被譽為「中原明珠」、「內陸奇觀」。這是一片歷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靈之水,《詩經·陳風》:彼澤之陂,有蒲有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是對3000年前龍湖美景的真實描寫,這里奼紫嫣紅的蓮花,是商周時代留下的優良種群;茂密生長的蒲葦,曾是夫子「陳蔡絕糧」的充飢美食;絕無僅有的白龜,把羲皇「一畫開天」的傳說變成了史實;這里盪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華民族數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七台八景聲名遠播。剪枝公園被稱為「淮陽獨秀」、「天下奇觀」。淮陽泥泥狗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俯拾皆是。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據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證:五億七千萬年前,在中國境內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況下,就出現了淮陽古陸。 65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畫八卦,肇始了華夏文明;他造干戈、飾武功,統一四海,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綜合各個部落的特點,創造了龍的圖騰,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後炎帝神農繼都於太昊之舊墟,易名為陳。神農氏在這里嘗百草,藝五穀,率領先民步入農耕社會。所以說,淮陽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體的象徵。夏,陳屬豫州。商,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後裔媯滿於陳,並把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建陳國,築陳城; 以國為姓,陳胡公媯滿便是陳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孫、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陳姓遍天下,淮陽是老家」。道教創始人老子就生於陳國苦縣。戰國時期,楚頃襄王遷都陳城,歷經38年,史稱郢陳,故淮陽又稱「陳楚故城」。秦時這里初設陳縣,後置陳郡,公元前196年,以陳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陽。在六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淮陽五次建都,四次封國,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則國,統制則郡,南北迭轄,州縣兼置,始終是豫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3年,國務院撤消淮陽專區,才改為縣治。所以考古學家稱: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陽,六千年看淮陽。 陳胡公鐵墓
淮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被歷代帝王稱為「開物成務」之風水寶地。被稱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在這里著書講學長達四年之久,為他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留下了「陳蔡絕糧」千古佳話。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有《陳風》十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等文壇巨匠在這里都留下了歌詠淮陽的不朽佳篇。包公陳州放糧也發生在這里。 陳王劉崇墓
太昊陵
太昊陵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於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一。原佔地面積875畝,是一座氣勢磅薄、規模雄偉、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群。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
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庄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二月二廟會達3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同志參觀太昊陵後,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四個大字。 朱總理題的羲皇故都
該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全廟南北長750米,佔地875畝。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幾十座建築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頒詔「禁民芻牧」。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採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御書祝版;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後,陵與廟祀。日見崇隆並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盪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築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陳(今淮陽),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復置守陵戶。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知州張志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天順六年(1462年),復加修葺,立後殿、鍾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成化六年(1470年)增高鍾鼓樓、彩繪殿宇;萬曆四年(1576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1745年),發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外城垣,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昊陵南臨碧波盪漾的萬畝龍湖。沿湖濱北行70米,是一道寬約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邊界。鳥瞰全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跨蔡河的11米寬的石橋,名曰「渡善橋」,俗稱 弦歌台
「面橋」,意思是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和遊客,來到這里已和「人祖爺」見面了。應萬心歸善。橋全長25米,敞肩式青石橋,橋頭四石獅護衛。 過橋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門———午朝門。此門建於明代。通高10.35米,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制。前有台,台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有硬山式「八」字牆,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它的東西兩側相距24米左右,有饅頭式卷棚頂東天門和西天門。 過了午朝門,只見中軸線上主甬道青石鋪墁,兩旁古柏參天,庄嚴肅穆。距午朝門約30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陵牆,通往蔡河,在陵牆外側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帶扣」。過玉帶橋前行不遠,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群眾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內有券門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穿過道儀門約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築,上懸一石匾.名為「先天門」,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築,與道儀門一樣,都是為歌頌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飛翠高閣三間,灰筒瓦覆頂,周匝迴廊,台正中有一磚砌拱門。此門原無登臨階梯,二十世紀70年代為方便遊人,在兩旁建了旋梯,遊人可憑閣遠眺。 過先天門為太極門廣場。廣場南北長73米,東西寬66米。中間有玉帶路橫貫東西,東通內城的「三才門」和外城的「東華門」,西通內城的「五行門」和外城的「西華門」。廣場北面與先天門相對為「太極門」,舊稱太極坊或戟門。它是太昊陵東西南北的中心,與「兩儀門」、「四象門」、「三才門」、「五行門」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而定名的。此門在古建築中屬三間三樓柱不出頭式木牌樓,通高7.6米,築於高台之上,台高五級。東有角門名「仰觀」,西有角門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中觀萬物,創先天八卦,肇始華夏文明。 過太極門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東南角有鍾樓,西南角有鼓樓。二樓通高11.2米,東西對峙,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重檐歇山式建築,下部為直壁式台基,上部為灰色筒瓦覆蓋,樓內有木梯可達上層。鍾樓上懸有明鑄巨鍾一口,撞之,其聲悠揚。鼓樓內掛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悅耳。鍾鼓二樓,層檐凌空,昭穆對峙,晨鍾暮鼓,響徹陵區。 與太極門相對應,迎面為「統天殿」,俗稱「大殿」,建於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廟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重點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龍鳳大脊,屋面覆以黃色琉璃瓦,脊上裝飾考究:中為三節彩釉吉星陶樓,樓下有一龕,龕內書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座;殿四挑角為四絕人(龐涓、子都、韓信、羅成)等吻獸。殿內有「丈八木龕」,雕工精細,造型莊重。龕內塑有伏羲像,頭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手托八卦,赤腳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殿內牆壁上嵌有高1.2米、長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聖跡圖》,分別為履巨人跡、伏羲出世、都於宛丘、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作甲歷、興禮樂、造干戈、諸夷歸服、以龍紀官、崩葬於陳。殿前有月台,面積300多平方米。這里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殿、台周圍有青石欄桿,它和《伏羲聖跡圖》均為1998年大修時新增設。 統天殿環統天殿、鍾鼓二樓,為東西廊房,共42間,呈曲尺狀,前有迴廊、欞子門窗、花磚大脊、吻獸裝飾、彩繪檐椽、紅柱綠窗。東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兩儀門」,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門」,兩門東西相對。顯仁殿下得統天殿後門台階36.2米,便是等級僅次於統天殿的「顯仁殿」,俗稱「二殿」。該殿通高16.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高台走廊,周圍巨柱林立,結構朴實、端莊、嚴謹。 顯仁殿
統天殿與顯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門,又稱「寢殿」,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築,通高16.66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灰筒瓦覆頂。該殿下為古城門式門洞,門洞上方嵌有陰刻楷書「太始門」三字,右懸「繼天立極」,左懸「贊神明」鐵匾。上築寢殿,兩廂有台階、角門,可以繞殿循游,因此又稱「轉廂樓」。整座建築始建於明代,分三次壘砌而成。樓內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稱「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現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開頭有「洪武四年」字樣,故有傳說現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宮建造的。民間傳說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兵起義,打了個敗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後有追兵,在走投無路之時,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廟內,祈禱說:「人祖爺若能保我平安無事,今後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宮殿,替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廣說也奇怪,他話音剛落,一隻蜘蛛立即在廟門口飛快地結起了蛛網。元兵追到廟前,見蛛網封門,便追向別處。後來,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於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達前來,重修了太昊陵。 太昊陵內現存古碑有二百餘通,碑文大多是為伏羲歌功頌德的,還有一部分是記述對陵內建築重修或增修的經過,最多的是各地民眾來「朝祖進香」的紀念碑。而皇帝派大臣來祭祀的,則名曰「御祭碑」,目前已所剩無幾。 寢殿後面是「先天八卦壇」。該壇與寢殿相距5.22米,青磚壘砌,為直壁式等邊八角形,徑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壓條。壇面以青磚砌先天八卦圖,卦序為乾(三三)、兌 (三三)、離(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龍馬負圖」,俗稱「四不象」。據傳,這四不象為古代一個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對先天八卦各執一詞,爭訟不已,沒有一個能說到底蘊之處,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資鑄造了一隻四不象立於此壇中,用以警示後來人。 先天八卦壇之後便是紫禁城,城內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尋」(一尋相當於今8市尺)。方座邊長182米,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豎有一塊巨型墓碑,高3.46米,寬80厘米,字大徑尺,既無題跋又無年款。因此,關於碑文書者與年代,其說不一。《淮陽縣志》上說:碑文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後一字「似陵又似隴」,又說「相傳此碑為蘇文忠女弟巾書或以為蘇長公。」還有人說是魏晉人所書。不過關於蘇東坡女弟蘇小妹巾書傳說較廣。說是宋神宗年間,重修陵廟,工將竣,欲於陵墓前建一豐碑,以壯觀瞻。知蘇東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著,便派人前往,請他書寫「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紙墨字條送到如舟署里,適值東坡出城遊玩未歸,其女弟蘇小妹偕女僕同到書室,見桌上墨紙齊全,書興大發,因無大筆,就用她的汗巾,一氣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寫完。東坡回來見了,喜出望外,認為蒼老古勁,可傳千古。求書者來取,東坡即付之。此外還有傳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說蘇東坡遊玩回來,見蘇小妹前面六字寫得蒼勁有力,卻把「墓」錯寫成「莫」,甚為惋惜,蘇小妹在一旁則只笑不語。蘇東坡望著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連連稱贊:「妙,妙」。原來,蘇小妹是以大地為土。此三說不知究以何說為是,或三說均非,因年代久遠,風化日曬,後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無可考證。
太昊陵風景(15張)蓍草園
陵墓的後面是「蓍草園」。《淮陽縣志》記載:「太昊陵後有蓍草園,牆高九尺,方廣八十步。」此為淮陽的八景之一——「蓍草春榮」。傳說伏羲就是根據白龜龜背圖案,采來蓍草「揲蓍畫卦」,創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稱為「神蓍」。據說全國只三處生長此草:一為山東曲阜,一為山西晉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歷代帝王每當春秋二季派大員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復命時都必須帶回一束蓍草作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蓍草園
太昊陵除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外,在統天殿和顯仁殿之間的外側,東有三觀:岳飛觀、老君觀、元都觀。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觀:女蝸觀、玉皇觀、天仙觀、三清觀。這七觀,現僅存岳飛觀,其它六觀有待恢復。在太昊陵,傳說中的各神不說,就連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門外有更衣亭五間,外城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午門西側的東天門前有石牌坊,曰開物成務,西天門前有石牌坊,曰繼天立極。這些也有待恢復。 陵區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數千株。在陵區的東南隅,有一座被稱為「淮陽獨秀」、「華夏一絕」的松柏造型公園。1996年6月,中央電視台在一、二、四套節目《九州神韻》欄,均作了專題報道,題目為《松柏造型天下奇》。該公園建於1957年,有各種松柏造型200餘種。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觀,令遊人留連忘返。 太昊陵以其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令人肅然起敬,嘆為觀止。清人雷方曉在一首詩里寫道;「宛上龍蟠面碧湖,巋然岳峙一陵孤;功開天地規模大,道冠皇王氣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無限感慨地賦詩:「朝思暮想妻子女,夢里同游太昊陵。」

熱點內容
海棠果句子 發布:2025-07-21 23:23:09 瀏覽:82
馬兒菜花卉 發布:2025-07-21 23:20:55 瀏覽:487
小黃楊木盆景 發布:2025-07-21 23:20:06 瀏覽:473
2017情人節什麼時候 發布:2025-07-21 23:12:08 瀏覽:347
水仙花語文 發布:2025-07-21 22:52:20 瀏覽:161
花卉百科pdf 發布:2025-07-21 22:51:59 瀏覽:772
一朵花的3b編程 發布:2025-07-21 22:49:20 瀏覽:309
一條狗一朵雲打一成語 發布:2025-07-21 22:47:50 瀏覽:773
金花茶是茶花嗎 發布:2025-07-21 22:42:13 瀏覽:569
牡丹江工廠招工 發布:2025-07-21 22:39:53 瀏覽: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