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海棠和花下醉

海棠和花下醉

發布時間: 2022-08-25 05:34:01

1. 《不謂俠》和古代哪一首詩詞意境相同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有一類特別有趣,它們所詠對象相同,但各有各的情味、境界。

一,詠蟬

蟬在古代,意味著高潔清高,不類流俗,所以歷代詩家都愛藉以明志。

《唐詩鑒賞辭典》開篇第一首即為唐初虞世南的《蟬》: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而唐初駱賓王所作《詠蟬》如下:

西陸蟬聲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

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晚唐天才詩人李商隱的《蟬》則另有一番滋味:

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

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

我亦舉家清

三首詩都大名鼎鼎,第一首志向高潔,第二首沉鬱深重,第三首則滿腹不平。故前人評之為: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此評精當無比,而此三詩也成為中國詩歌史上詠蟬詩三絕。

二,詠梅

說起詠梅詩詞,簡直亂花漸欲迷人眼,數不勝數,各有奇艷,因為凌寒獨自開的梅花歷來是中國人精神的象徵,是文人們競相吟頌的對象,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十分奪目驚艷的一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李商隱、陸游、林和靖、王冕、毛澤東等人的大作了。

李商隱 之《憶梅》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

長作去年花

陸游之《卜運算元·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林和靖之《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黃金樽 。

王冕之《墨梅》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毛澤東之《卜運算元·詠梅》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簡評之:李商隱為神傷之梅,陸游為寒士之梅,林和靖為雅士之梅,王冕為正氣之梅,而毛澤東則為戰士之梅。

五者俱為詩歌史上最燦爛之星,一同構成中國人精神氣質之諸方面、諸層面,後人從中汲取營養無數。天荒地老,時移事易,唯其光足與日月同輝。

三,秋風

先看唐劉禹錫之《秋風引》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再看唐蘇頲之《汾上驚秋》

北風吹白雲

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

秋聲不可聞。

劉禹錫說秋聲「最先聞」,蘇頲說「秋聲不可聞」,一個可聞,一個不可聞,有意思,那兩者可否互換?或者換上其他的詞,如「不堪聞」、「不忍聞」?

答案是:不可。前者是「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竭力突出一個「孤」字,增加孤清氣氛。而後者筆意蒼涼慷慨、高亢勁健,所以說「不可聞」,聲韻鏗鏘斬釘截鐵,語境相配唯此無他。

古人之煉字,由此可見。

四,吟花

唐劉希夷之《代悲白頭吟》: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四句是不是在其他地方似曾見過?

對的,是林黛玉也即曹雪芹的《葬花吟》:

爾今死去儂收葬,

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儂知是誰?

詩歌之美,隔著如許時光,依舊遙相呼應、各抒心聲。如一粒石子,投在今日之水之央,多年之後,漣漪依舊層層不散。劉公希夷親手敲響的鍾,多年以後,聲波不息如縷,直至曹公雪芹之耳中、心中。二人可謂知音。

五,賞花

先看李商隱之《花下醉》:

尋芳不覺醉流霞

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

更持紅燭賞殘花

再看蘇子瞻之《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

香霧迷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蘇大學士此詩當受李商隱之啟發,慧光一閃,心有靈犀。一樣的憐花,一樣的多情,一樣的仕途坎坷,一樣的絕世才華。所不同的是,李有雅人深致,而蘇多富貴氣象;李詩中有壓不住的傷感氣息,蘇大學士縱使一生多難,卻依舊高唱大江東去,豪放達觀,終成一代文宗,幾近完人。

六,時光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里把李商隱的詩與別的詩作過比較,他認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去年紅花今日開,昨日紅顏今日老」、「花前人是去年身,去年人比今年老」這些名家名句構思「窠臼易成,幾同印板」,惟獨李商隱《憶梅》:「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人之非去年人,即在言外,含蓄耐味。

李商隱終究高人一等,只有文學巨匠曹雪芹不買他賬:李義山不足觀,除了『留得殘荷聽雨聲』一句還稍可,雲雲。不過錢鍾書這般說過了,誰還敢置喙?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

17.4.8整理

運河兒女

千年古老運河流過身邊,運河兒女會有多少喜怒哀樂,多少悲歡離合,像運河流水一樣或浪花奔騰,或波光粼粼,或春水如新,或秋水如歌。 你我真情實意,捎來那段往事,那個故人,那瓣馨香,那片風景。
你的贊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贊賞
展開剩餘內容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路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可拔打24小

2. 蘇軾《海棠》這首詩所寫的海棠花有什麼特點

詩歌的開頭來兩句的景物描寫,用自正面和側面結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種空濛迷離的境界和氣氛。「裊裊」寫其微風吹拂的動態,崇光是高潔美麗的;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獨的心理。
古人對於後兩句詩曾有「造語之奇,構思之巧」的評價,「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被譽為「造語之奇,構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卻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詩人的想像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樣,會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點燃高燭,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語。同時,也化用了李商隱的「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照殘酒」(《花下醉》),卻又無斧鑿之跡。故這首絕句流傳千古。

3. 寂寞萎紅低向雨 的全詩和介紹

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寂寞萎紅低向雨, 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在群芳斗艷的花季里,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她占斷春光的時候,一春花事已經將到盡期。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於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此詩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回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緻,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人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呢!「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其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朴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可謂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並非多餘。「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像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②,那種凄涼冷落實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那麼,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裡起來把火看花,不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么?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於花殘之後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難體味了。

白居易此詩一出,引起後人爭相模仿,李商隱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在殘花萎紅中寄託人去筵空的傷感,比白詩寫得更加穠麗含蓄,情調也更凄艷迷惘。而在豁達開朗的蘇東坡筆下,與高燭相對的花兒則象濃妝艷抹的美女一樣嬌懶動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海棠》)惜花的惆悵已經消溶在詩人優雅風趣的情致之中。無可否認,李商隱和蘇東坡這兩首詩歷來更為人們所稱道,但後人藝術上的成功是由於擷取了前人構思的精英,因此,當人們陶醉在李商隱、蘇東坡所創造的優美意境之中的時候,也不應當忘記白居易以燭光照亮了後人思路的功勞。

4. 惜牡丹花古詩帶拼音

惜牡丹花
作者: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注釋
惆悵:傷感,愁悶,失意。
階:台階。
殘:凋謝。
明朝:明天。
衰:枯萎,凋謝。
紅:指牡丹花。
把火:手持火把。
翻譯
惆悵地看著台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料想明天早晨大風颳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裡我珍惜衰謝的牡丹如火一樣越發紅得濃艷迷人。
賞析
在群芳斗艷的花季里,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牡丹占斷春光的時候,一春花事已經將到盡期。歷代多愁善感的人,對於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後才知惜花,此詩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回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緻,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讀者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讀者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其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朴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那還是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並非多餘。「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像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那種凄涼冷落實在使詩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那麼,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裡起來把火看花,也等於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於花殘之後詩人的心情又會如何,讀者也就不難體味了。
白居易此詩一出,引起後人爭相模仿,李商隱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在殘花萎紅中寄託人去筵空的傷感,比白居易的詩寫得更加穠麗含蓄,情調也更凄艷迷惘。而在豁達開朗的蘇軾筆下,與高燭相對的花兒則像濃妝艷抹的美女一樣嬌懶動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海棠》)惜花的惆悵已經消融在詩人優雅風趣的情致之中。這兩首詩歷來更為人們所稱道,但後人藝術上的成功是由於擷取了前人構思的精英,因此,當讀者陶醉在李商隱、蘇軾所創造的優美意境之中的時候,也不應當忘記白居易以燭光照亮了後人思路的功勞。

5. 李商隱的花下醉是哪個季節

李商隱的《花下醉》描寫的是春季的花。

花下醉

唐代:李商隱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譯文尋得芳菲不覺被美酒陶醉,倚著花樹酣眠紅日已西斜。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後,又舉著紅燭獨自欣賞殘花。


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對花的陶醉流連的小詩。詩歌先以尋花開篇。接著沉醉花中,最後寫酒醒賞花。通篇都圍繞著花來展開。表現出詩人對花的強烈喜愛。可謂愛花之至。

起首兩句先寫了尋芳而醉的過程,流露出一種酣醇滿足之意。「尋芳不覺醉流霞,依樹沉眠日已斜」。在這個美好的春日,詩人一路追尋著繁花的蹤影,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喝得大醉。便在夕陽西下之時,依著花樹沉沉地睡去。詩人因為愛花,所以懷著濃厚的興趣,殷切的心情,特地獨自去「尋芳」;既「尋」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為花之美艷所吸引,流連稱頌,不能自已;流連稱頌之餘,竟不知不覺地「醉」了。「不覺」二字寓意深廣,使花之美、酒之醇以及人之陶醉都包含其中了。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態,筆意極為超妙。「流霞」,將似錦的繁花比作漫天的流霞之意。這里用「醉流霞」,含意雙關,既明指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為艷麗的花所醉。從「流霞」這個詞語中,可以想像出花的絢爛、美艷,想像出花的芳香和形態,加強了「醉」字的具體可感性。詩人借這含意雙關的「醉流霞」表達出生理的醉與心理的醉之間相互作用和奇妙融合。次句「倚樹沉眠日已斜」進一步寫「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覺倚樹(倚樹亦即倚花,花就長在樹上,燦若流霞),由倚樹而不覺沉眠,由沉眠而不覺日已西斜。敘次井然有序,而又處處緊扣「醉」字。醉眠於花樹之下,整個身心都為花的馥郁所包圍、所熏染,連夢也帶著花的醉人芳香。所以這「沉眠」不妨說正是對花的沉醉。這一句似從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進一步寫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下兩句寫酒醒後夜半賞花,更顯出對花之愛。同時也將美好而滿足的氣氛轉至了凄涼與孤寂。「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客已散,酒已醒,夜已深。與前半夜尋芳時熱鬧歡欣的情景截然相反,孤獨之感重又襲來。在這種環境氣氛中,一般人是不會想到欣賞花的;即使想到,也會因露冷風寒、花事闌珊而感到意興索然。但詩人對花的喜愛卻絲毫未減,想要趁著這夜深人靜無人打擾之時,再秉著紅燭獨自欣賞殘花,對花之痴迷已顯露無遺。同時詩句中的「紅燭」與「殘花」又進一步地構成了對比,更顯花之殘。詩人想到日間盛開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許就將落英繽紛、殘紅遍地,一種對美好事物的深刻留連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這最後的時機領略行將消逝的美,於是,便有了「更持紅燭賞殘花」這一幕。在夜色朦朧中,在紅燭的照映下,這行將凋謝的殘花在生命的最後瞬間彷彿呈現出一種奇異的光華,美麗得像一個五彩繽紛而又隱約朦朧的夢境。夜深酒醒後的「賞」,正是「醉」的更進一步的表現,同時也表現詩人對美好事物即將逝去的不舍,憐惜之情油然而生。結句的意境與詩人早年失意科場時之作《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中的「留得枯荷聽雨聲」相似,枯荷與殘花,都是為普通人所忽視的,可是詩人將之與雨滴、紅燭相配合。可謂化腐朽為神奇。使之散發出一種凄美之感,深受讀者的喜愛。蘇軾《海棠》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敞燒高燭照紅妝」即從此句化出。只是略去了李商隱詩中的一些凄涼之感。

整首詩圍繞著花進行,特別是最後一句更顯出對花的痴迷。不僅愛盛開之花。甚至也能從凋落之花中看到美,甚為難得。

6. 海棠 蘇軾 詩歌開頭兩句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這首詩寫的是蘇軾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版「泛崇光」指海權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著香味、空空濛蒙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略顯幽寂,與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作者要燒紅燭陪伴、呵護海棠,另一方面創造了一種氣氛,讓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後兩句極賦浪漫色彩。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認為此詩「造語之工」「盡古今之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被譽為「造語之奇,構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卻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詩人的想像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樣,會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點燃高燭,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語。同時,也化用了李商隱的「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照殘酒」(《花下醉》)卻又無斧鑿之跡。故這首絕句流傳千古。

回答的已經很好了

7. 第一首詩中從哪些地方可看出詩人的醉

花下醉
【唐】李商隱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海棠
【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1)第一首詩中從哪些地方可看出詩人的「醉」?請簡要概括。(3
分)
(2)請分別賞析兩首詩首句的表達效果。
(1)酒酣尋芳;倚樹沉眠;持燭賞花。
(2)①第一首詩
的首句,運用比喻,將似錦的繁花比作漫天的「流霞」,通過詩人尋芳沉醉的過程,寫出了
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流露出酣醉滿足之意。②第二首詩的首句運用疊詞,以「東風裊裊」
寫出了春意的暖融,以「東風裊裊」『崇光」寫出了春意的暖融,「崇光」又指出了海棠花
光澤的高潔美麗,
「泛」
字將景物活化,
為海棠的盛開造勢,
表達了詩人賞花愉悅心情。
(每

2
分,答全給滿分)
【詩歌鑒賞】《花下醉》首句寫出詩人從「尋」到「醉」的過程。因為愛花,所以懷著
濃厚的興趣,殷切的心情,特地去「尋芳」,竟不知不覺地「醉」了。「不覺」二字,傳神
地描繪出詩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的情態,筆意極為高妙。次句進一步寫「醉」字。因迷花
醉酒而不覺倚樹,由倚樹而不覺沉眠,由沉眠而不覺日已西斜,處處緊扣「醉」字。三、四
兩句忽又柳暗花明,轉出新境。酒闌客散,正可靜中細賞;酒醒神清,與醉眼蒙矓中賞花相
比,自別有一番風味;深夜之中,才能看到人所未見的花之情態。
《海棠》這首詩寫的是蘇軾在海棠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
「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也指海棠花光澤的高潔美麗。「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
為海棠的盛開造勢。
次句,
「香霧空濛」
寫海棠的幽香在氤氬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
「月轉廊」

月亮已轉到迴廊那邊去了,
照不到這海棠花,
暗示夜已深。
「只恐夜深花睡去」

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一個「恐」寫出了詩人的擔憂、驚怯之情。末句將愛花的感情
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前面的「只恐」二字,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燒高
燭」遙承前面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
了,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

8. 海棠依舊什麼意思

海棠依舊的意思是: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

出自宋代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原文如下: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8)海棠和花下醉擴展閱讀:

李清照這首《如夢令》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辭面勾勒寫詞時間與環境,昨夜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故把酒以消愁緒,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 「雨疏風驟」十分恰切地寫出暮春時節,風蕭蕭然而雨卻是疏落,渲染了詞人花下醉酒的悵然之感。

即便把酒過後的酣睡濃甜,但仍難「消殘酒」,寫出詞人此刻的慵懶惺忪。此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

9. 【海棠】蘇軾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海棠》
[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
香霧霏霏月轉廊。(亦作'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詩寫的是蘇軾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著香味、空空濛蒙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略顯幽寂,與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作者要燒紅燭陪伴、呵護海棠,另一方面創造了一種氣氛,讓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後兩句極賦浪漫色彩。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認為此詩「造語之工」「盡古今之變」,古人評價後兩句「造語之奇,構思之巧」。
清代詩人查慎行說:「此詩極為俗口所賞,然非先生老境。」寫此詩時,詩人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我們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10.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意思

譯文:詢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她卻說海棠花依舊是昨天那樣。知道嗎?知道嗎?這個時節本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這句詩出自宋代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作於公元1100年前後。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餘醉未消。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卻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知道嗎?知道嗎?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賞析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勾勒寫詞時間與環境,寫出暮春時節的景象,渲染了詞人花下醉酒的悵然之感。後兩句「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中侍女的回答讓詞人喜出望外卻又無奈黯然,
「卻」字道出了「卷簾人」不解詞人心以及詞人的意外之喜。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此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

熱點內容
花卉的手繪圖片 發布:2025-07-27 08:52:10 瀏覽:427
梅花鹿轉讓 發布:2025-07-27 08:47:09 瀏覽:948
家居綠植健康圖片 發布:2025-07-27 08:37:05 瀏覽:135
花卉託管 發布:2025-07-27 08:37:01 瀏覽:623
七夕瀏陽 發布:2025-07-27 08:34:20 瀏覽:483
荷花苞古詩 發布:2025-07-27 08:33:37 瀏覽:625
插花畫初中 發布:2025-07-27 08:31:22 瀏覽:956
鈴蘭花傳說 發布:2025-07-27 08:22:15 瀏覽:938
用茶盤做盆栽 發布:2025-07-27 08:22:14 瀏覽:669
萊陽濯村櫻花2017 發布:2025-07-27 08:20:38 瀏覽: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