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海棠賦
① 《海棠賦之深宮》最新txt全集下載
海棠賦之深宮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時值三月,天氣已轉暖,微風陣陣,海棠花輕盈飄落,灑點溪中,逐波而去,此景雖美,卻莫名有點感傷。撿起水中的一朵粉海棠,置於鬢發,水中倒映出自己的嬌容,娥眉青黛,明眸皓齒,桃笑李妍。青蔥柔荑戲水,輕呤:「一樹花開二月欣,枝柔葉茂獨斯文,緋霞淡彩風流韻,占卻春光五六分。」
「好詩!」好豪邁的聲音。
我趕忙站起轉身。眼前站著兩位雙十左右的男子,一位懷抱寶劍,身著湖藍色長袍,年紀雖不大,卻讓人覺得心思慎重沉穩。而另一位身著白袍,龍章鳳姿,天質自然,眉宇間有種難以形容的貴氣,剛才那聲音就發至此人之口。
「小姐好才情!」那男子向我邁近了一步,他微笑著,眼中有絲戲謔,「小姐在此等哪位才子嗎?」
聽他此語,不禁有些嬌羞,但不頗對他的戲謔感到厭惡,好生生的一副皮囊,本性卻如此劣質。於是開口應道:「是啊,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意思是說,一個女孩子本來跟某帥哥有個約會,可是她等啊等等啊等,心上……
請採納
② 封丘縣遺跡的作文
封丘縣文物遺址
(一)青堆遺址:青堆遺址在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高出地面約4米。遺址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遺物有石器、灰陶(條紋、方格紋)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又發現蚌鐮、陶罐、陶瓮。
(二)古黃池碑:古黃池古黃池在縣城南113公里處的壩台村東,周穆王曾游於此。據《封丘縣志》載:「天子東游於黃澤。歌曰:黃之池,其馬噴沙,黃之澤,其馬噴玉。」故春秋時稱黃池。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吳王夫差率軍於黃池大會諸侯,與晉爭做盟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池之會。今僅存古黃池碑一通,建磚砌碑樓加以保護。
(三)陳橋驛:陳橋驛站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陳橋鎮。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此「黃袍加身」發動兵變,開創了大宋300年基業。這里作為出過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揚天下,注入史冊,一度成為護衛京都開封的四大名鎮之一,是宋文化的源頭,也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四)古平丘:周景王十六年(前529),晉召公為國君,為鞏固先主霸業,與齊國爭霸,「公會劉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於平丘」。7月又同盟於平丘。據《封丘縣志》載,平丘春秋時屬衛。故址在縣城東南25公里黃陵鎮平街村。
(五)蟲牢:蟲牢又名桐牢亭,俗稱桐窩。春秋時屬鄭地,今居廂鄉桑村東北牢坑為其遺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晉景公召齊、衛、朱、杞等9國諸侯在鄭地蟲牢開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蟲牢之會。
(六)翟母進飯處:楚漢戰爭時,劉邦敗於項羽,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飢餓中在縣城西北隅遇翟母給家人送飯,便向她乞食充飢,翟母贈飯。劉邦稱帝後,為翟母修祠封墓,樹碑立傳。原有「漢高祖遇翟母進飯處」石碑一通,因年久,碑身風化已殘。
(七)息氏墓:位於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戰國時期,宋康王偃驅車出遊,來到青堆,途中見一女子貌美過人,心懷惡念。為能看到她,就令人在青堆村東頭築起一座高台(青陵台)。宋康王差人訪問其家,知是宋康王舍人韓憑妻息氏,要韓憑將其妻獻給他。韓憑夫婦不從,韓憑在台下自殺,息氏投台而死。宋康王命將他們夫妻分葬道路兩旁,不準合墓。後兩墓各長一棵梓樹,根結於下,枝交於上,此為相傳故事「相思樹」。息氏墓前現存石碑一通,為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縣王賜魁所立。
(八)城隍廟:位於縣城東大街路北,坐北向南。1983年,重新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創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縣丞張宗海建。弘治十一年(1498),知縣袁仕重建。萬曆十一年(1583),知縣郝國章重修,方亭1座,大門、二門各3間,城隍廟後殿二門上建樓,東西廂房各7間,後寢宮3間,東通錫印宮。清順治九年(1652),河決廟毀,知縣余縉建後殿5間,邑人周維曰升等續建樂樓3間。清乾隆六年(1741),知縣戴兆彳復重修。光緒二十年(1894),謝葆榮主宰封丘時重修大殿3間,拜殿3間,東西廂房各7間,二皂廳、三官廟、土地祠、羅祖廟3間、廣生殿3間、火房3間。修補東屋6間,東樓4間。民國12年(1923),又將大殿、寢宮兩廊、皂君殿、老君殿、牆垣重修。1928年,塑像被廢,設自治籌備處,繼為民眾教育館。1936年,設初級小學。1947年,設中正小學。1958年,拆除戲樓,改建為大門3間和臨街房4間,添建東西廂房各3間,設縣文化館。1978年,老君殿廢。2000年,重修寢宮。今存大殿3間,拜殿3間,大門3間,臨街房4間,東西廂房各10間,寢宮3間。
(九)使君(墓)祠:位於縣城東北2.5公里的王村鄉廟崗村東南隅。1983年,重新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使君,東漢末封丘人,任徐州刺史,為官勤政愛民。天大旱,視察民情。卒後葬於廟崗。元至大年間(1308~1311),為他建祠。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縣王賜魁將墓護以牆垣。墓呈八角形,尖頂,上植柏樹一株,四季常青。嘉慶三年(1798)立墓碑,乾隆、道光、光緒年間累修。民國30年(1941)重修。1980年、1984年、1994年、1996年屢修。光緒六年(1880),敕加「普佑」封號,頒發「千里秋成」匾。今存山門、使君殿、廣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門和古碑4通,古柏1株。
使君墓天爺廟山門
(十)天爺廟:位於居廂鄉安上集村東南隅土崗上。相傳,它始建於明代。廟碑載:清順治十七年(1660)重修,康熙、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繕。現存山門、大殿、後殿等。山門設正門和側門,大殿梁架有彩繪,後殿為兩層樓,彩畫梁架,山門有台階,兩側有井兩眼,東西對照。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覆蓋。
(十一)關帝廟:位於城關鎮西關村東南部。相傳,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順治九年(1652)毀於水,康熙元年(1662)重修,宣統元年(1909)、民國15年(1926)先後修繕。其規模原佔地面積20餘畝。今存大殿1座,帶卷棚拜殿3間,歇馬涼殿3間,有清代關公塑像等3尊,宋代鐵天官像1尊。
(十二)兩程夫子祠:位於馮村鄉永頭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程氏遷居此地,為敬奉先祖而建。兩程夫子程顥、程頤為宋代理學家,對後世影響很大。這里有山門、大殿、照壁和東西廂房,增修二亭,大殿內奉兩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顧余烝嘗」匾和對聯1副。兩廂敬奉兩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兩尊,古碑兩通。
(十三)兩程夫子祠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於縣城東大街路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9年,美國牧師海玉節兄弟傳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長大教堂1座。另有牧師住所1座,二層樓房,西式建築。以上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是縣境內所有教堂中規模最大、最高的建築。
(十四)東仲宮節孝坊:位於陳固鄉東仲宮村,在路中間,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為表彰孫承緒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為2層3間4柱坊,中間高,兩側低,中間可通人、車。中間檐下書「聖旨恩榮」4個大字,第2層橫書「已故生員孫承緒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紋,石質。
(十五)何家鋪牌坊:位於司庄鄉何家鋪村東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年間。中間高,兩側低,4柱3間2層石牌坊,頂部屋脊式。由於沙土深埋,坊體書寫內容與雕飾不明。
(十六)八角井:位於潘店鄉潘店村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潘美所建。八角井筒分為三部分,第一套井筒直徑4米,深4米許;第二套井筒直徑35米,深4米許;第三套井筒直徑3米,深4米。對此井多次開挖未見底,因出水多無法下挖。由於年久井筒有所損壞。1980年修繕後,井的地面口徑35米。
(十七)玄帝廟:位於王村鄉後大馬寺村。此處舊有玄帝殿、碧霞行宮、濟祖殿和東西廂房。今重建。據重修濟源廟記碑記載,該廟始建於明萬曆以前。重修濟源廟記碑,對於考察古代濟水在封丘流向有重要意義。此廟中有古樹「龍頭拐」一株,造型別致,誘人圍觀。許長慶墓
(十八)許長慶墓:位於曹崗鄉清河集村西北約1公里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河集村為豫劇祥符調發源地。許長慶(1868~1927),豫劇教育家、活動家,清河集人。他從小熱愛戲曲事業,繼父業,青年時代開始掌管科班事務。光緒十三年(1887),創辦「小天興班」,辦班8期。20多年中培養演員、琴師和鼓師200餘名,為河南戲曲舞台培養了大量人才。
(十九)何家琪墓:位於馮村鄉小里薛村西,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緒元年(1875),在河南鄉試中考取舉人第三名,曾報名入闈。因時局動盪,放棄仕途,就任洛陽教諭,後升汝南教授。著有《講學規約》、《講志聖社規》、《天根文抄》、《天根詩抄》等。他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時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二十)《海棠賦》碑:《海棠賦》碑因蘇軾撰寫《海棠賦》,鐫於石上而得名,碑身高196米,寬0.8米,厚0.22米。碑陽刻《海棠賦》:「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滿山總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遺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惜無言揩病目。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燕子飛來定鴻鵠。天涯流落俱何念,為飲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還獨來,落雪紛紛哪忍睹。」行草相間,末尾有鈞陽馬文升、東里高拱、蘭陽艾維新等人的跋語,皆為草書。額篆「宋賢墨寶」四字,碑側鐫趙孟所畫的竹蘭葡萄,並有明宣宗朱瞻基的跋語,延陵吳寬的題詩,碑身原刻艾維新撰文及明天啟五年(1625)黃陵集所產靈芝圖。
宋元豐二年(1079),蘇軾在黃州定惠院居住時,樹木雜草滿院,特賦詩一首,曰《海棠賦》,寫在卷上。至明朝,鈞陽馬文升往役安南,在市場上獲得此卷。後轉到艾維新之手,刻於石上保存。雍正六年(1728),大山呼重修關帝廟時,艾維新令孫將碑賣給廟內。1958年縣文化館將此碑運至館內保存。
(二十一)塔兒經碑:塔兒經碑上刻經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闊上銳如塔狀,故得此名。碑高227米,寬07米,厚0165米。據載,經文為宋時蘇小妹所書,字徑三分,端楷顏體。其右下角載汲縣王諫書、鄢陵劉允成臨。碑陰上半部系蘇軾《西江月》一首,行草相間,詞內容為:「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烈士紀念塔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乃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空頭,未轉頭時是夢。」行草相間。其側有吳興趙孟、柏山人宋廣和中州艾維新的跋語。下部系太常鮮於伯機書七言絕句一首:「絕頂深秋生夜涼,鶴飛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還有鄢陵吳寬、蘭陽艾維新的跋。碑額「宋元名筆」四字。此碑由鄢陵劉永成臨,汲縣王諫書,鮮於伯機書七絕,經艾維新刻於石上,至艾公令孫從其墓東靈芝寺於清雍正五年(1729)賣給大山呼關帝廟內。1958年將此碑運至縣文化館內保存。
(二十二)烈士紀念塔:縣烈士紀念塔是1952年為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坐南朝北,塔高225米,原在烈士公園。塔上銘刻著全縣革命烈士歷史事跡和部分烈士名單。上有時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嵇文甫,中國人民解放軍平原省濮陽軍區司令員孫正乾,中共濮陽地委書記宋玉璽、專員劉鏡西、副專員劉東明,縣委書記和縣長孔再生等人的題詞。紀念塔為磚石水泥結構,分5層。第一層為塔基,呈圓形;第二層12個石面,12個碑誌;第三層6個面,6個碑誌;第四層6個面,每面都鑲嵌著斗大的燙金字,正南面寫著「封丘縣烈士紀念塔」;最高層系尖頂6面均安裝玻璃,有燈。最高處飾五星。
1965年增修水泥圍牆和欄桿,四角4個花池,塔前建圓形大花池。1982年後,烈士公園成為縣政府駐地。2001年10月,按原貌搬遷至振興路東段縣烈士陵園內。2002年4月建成。
(二十三)十一烈士犧牲處:位於王村鄉陳王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47年10月11日拂曉,封丘縣一區宣傳委員李聚寶率一區幹部布置工作,突然被國民黨河南省保安第二旅王三祝部四面圍住,敵人發起猛攻。李聚寶他們以樓作屏障,用槍射擊、擲手榴彈、磚砸,一連打退敵人數次進攻,誓死與樓共存亡。最後,敵人放火燒樓,他們血戰6小時,壯烈犧牲。1983年5月,縣政府將十一烈士犧牲處定為革命遺址。
(二十四)國務院獎狀:1958年封丘縣應舉人民公社在農業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績顯著,受到國務院嘉獎和表揚,榮獲獎狀一面。獎狀紙質,高50厘米,寬70厘米,裝在玻璃框內。現為國家一級文物,由新鄉市博物館保管。 (一)青堆遺址:青堆遺址在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高出地面約4米。遺址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遺物有石器、灰陶(條紋、方格紋)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又發現蚌鐮、陶罐、陶瓮。
(二)古黃池碑:古黃池古黃池在縣城南113公里處的壩台村東,周穆王曾游於此。據《封丘縣志》載:「天子東游於黃澤。歌曰:黃之池,其馬噴沙,黃之澤,其馬噴玉。」故春秋時稱黃池。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吳王夫差率軍於黃池大會諸侯,與晉爭做盟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黃池之會。今僅存古黃池碑一通,建磚砌碑樓加以保護。
(三)陳橋驛:陳橋驛站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陳橋鎮。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此「黃袍加身」發動兵變,開創了大宋300年基業。這里作為出過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揚天下,注入史冊,一度成為護衛京都開封的四大名鎮之一,是宋文化的源頭,也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四)古平丘:周景王十六年(前529),晉召公為國君,為鞏固先主霸業,與齊國爭霸,「公會劉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於平丘」。7月又同盟於平丘。據《封丘縣志》載,平丘春秋時屬衛。故址在縣城東南25公里黃陵鎮平街村。
(五)蟲牢:蟲牢又名桐牢亭,俗稱桐窩。春秋時屬鄭地,今居廂鄉桑村東北牢坑為其遺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晉景公召齊、衛、朱、杞等9國諸侯在鄭地蟲牢開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蟲牢之會。
(六)翟母進飯處:楚漢戰爭時,劉邦敗於項羽,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飢餓中在縣城西北隅遇翟母給家人送飯,便向她乞食充飢,翟母贈飯。劉邦稱帝後,為翟母修祠封墓,樹碑立傳。原有「漢高祖遇翟母進飯處」石碑一通,因年久,碑身風化已殘。
(七)息氏墓:位於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戰國時期,宋康王偃驅車出遊,來到青堆,途中見一女子貌美過人,心懷惡念。為能看到她,就令人在青堆村東頭築起一座高台(青陵台)。宋康王差人訪問其家,知是宋康王舍人韓憑妻息氏,要韓憑將其妻獻給他。韓憑夫婦不從,韓憑在台下自殺,息氏投台而死。宋康王命將他們夫妻分葬道路兩旁,不準合墓。後兩墓各長一棵梓樹,根結於下,枝交於上,此為相傳故事「相思樹」。息氏墓前現存石碑一通,為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縣王賜魁所立。
(八)城隍廟:位於縣城東大街路北,坐北向南。1983年,重新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創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縣丞張宗海建。弘治十一年(1498),知縣袁仕重建。萬曆十一年(1583),知縣郝國章重修,方亭1座,大門、二門各3間,城隍廟後殿二門上建樓,東西廂房各7間,後寢宮3間,東通錫印宮。清順治九年(1652),河決廟毀,知縣余縉建後殿5間,邑人周維曰升等續建樂樓3間。清乾隆六年(1741),知縣戴兆彳復重修。光緒二十年(1894),謝葆榮主宰封丘時重修大殿3間,拜殿3間,東西廂房各7間,二皂廳、三官廟、土地祠、羅祖廟3間、廣生殿3間、火房3間。修補東屋6間,東樓4間。民國12年(1923),又將大殿、寢宮兩廊、皂君殿、老君殿、牆垣重修。1928年,塑像被廢,設自治籌備處,繼為民眾教育館。1936年,設初級小學。1947年,設中正小學。1958年,拆除戲樓,改建為大門3間和臨街房4間,添建東西廂房各3間,設縣文化館。1978年,老君殿廢。2000年,重修寢宮。今存大殿3間,拜殿3間,大門3間,臨街房4間,東西廂房各10間,寢宮3間。
(九)使君(墓)祠:位於縣城東北2.5公里的王村鄉廟崗村東南隅。1983年,重新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使君,東漢末封丘人,任徐州刺史,為官勤政愛民。天大旱,視察民情。卒後葬於廟崗。元至大年間(1308~1311),為他建祠。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縣王賜魁將墓護以牆垣。墓呈八角形,尖頂,上植柏樹一株,四季常青。嘉慶三年(1798)立墓碑,乾隆、道光、光緒年間累修。民國30年(1941)重修。1980年、1984年、1994年、1996年屢修。光緒六年(1880),敕加「普佑」封號,頒發「千里秋成」匾。今存山門、使君殿、廣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門和古碑4通,古柏1株。
使君墓天爺廟山門
(十)天爺廟:位於居廂鄉安上集村東南隅土崗上。相傳,它始建於明代。廟碑載:清順治十七年(1660)重修,康熙、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繕。現存山門、大殿、後殿等。山門設正門和側門,大殿梁架有彩繪,後殿為兩層樓,彩畫梁架,山門有台階,兩側有井兩眼,東西對照。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覆蓋。
(十一)關帝廟:位於城關鎮西關村東南部。相傳,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順治九年(1652)毀於水,康熙元年(1662)重修,宣統元年(1909)、民國15年(1926)先後修繕。其規模原佔地面積20餘畝。今存大殿1座,帶卷棚拜殿3間,歇馬涼殿3間,有清代關公塑像等3尊,宋代鐵天官像1尊。
(十二)兩程夫子祠:位於馮村鄉永頭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程氏遷居此地,為敬奉先祖而建。兩程夫子程顥、程頤為宋代理學家,對後世影響很大。這里有山門、大殿、照壁和東西廂房,增修二亭,大殿內奉兩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顧余烝嘗」匾和對聯1副。兩廂敬奉兩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兩尊,古碑兩通。
(十三)兩程夫子祠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於縣城東大街路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9年,美國牧師海玉節兄弟傳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長大教堂1座。另有牧師住所1座,二層樓房,西式建築。以上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是縣境內所有教堂中規模最大、最高的建築。
(十四)東仲宮節孝坊:位於陳固鄉東仲宮村,在路中間,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為表彰孫承緒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為2層3間4柱坊,中間高,兩側低,中間可通人、車。中間檐下書「聖旨恩榮」4個大字,第2層橫書「已故生員孫承緒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紋,石質。
(十五)何家鋪牌坊:位於司庄鄉何家鋪村東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年間。中間高,兩側低,4柱3間2層石牌坊,頂部屋脊式。由於沙土深埋,坊體書寫內容與雕飾不明。
(十六)八角井:位於潘店鄉潘店村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潘美所建。八角井筒分為三部分,第一套井筒直徑4米,深4米許;第二套井筒直徑35米,深4米許;第三套井筒直徑3米,深4米。對此井多次開挖未見底,因出水多無法下挖。由於年久井筒有所損壞。1980年修繕後,井的地面口徑35米。
(十七)玄帝廟:位於王村鄉後大馬寺村。此處舊有玄帝殿、碧霞行宮、濟祖殿和東西廂房。今重建。據重修濟源廟記碑記載,該廟始建於明萬曆以前。重修濟源廟記碑,對於考察古代濟水在封丘流向有重要意義。此廟中有古樹「龍頭拐」一株,造型別致,誘人圍觀。許長慶墓
(十八)許長慶墓:位於曹崗鄉清河集村西北約1公里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河集村為豫劇祥符調發源地。許長慶(1868~1927),豫劇教育家、活動家,清河集人。他從小熱愛戲曲事業,繼父業,青年時代開始掌管科班事務。光緒十三年(1887),創辦「小天興班」,辦班8期。20多年中培養演員、琴師和鼓師200餘名,為河南戲曲舞台培養了大量人才。
(十九)何家琪墓:位於馮村鄉小里薛村西,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緒元年(1875),在河南鄉試中考取舉人第三名,曾報名入闈。因時局動盪,放棄仕途,就任洛陽教諭,後升汝南教授。著有《講學規約》、《講志聖社規》、《天根文抄》、《天根詩抄》等。他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時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二十)《海棠賦》碑:《海棠賦》碑因蘇軾撰寫《海棠賦》,鐫於石上而得名,碑身高196米,寬0.8米,厚0.22米。碑陽刻《海棠賦》:「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滿山總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遺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惜無言揩病目。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燕子飛來定鴻鵠。天涯流落俱何念,為飲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還獨來,落雪紛紛哪忍睹。」行草相間,末尾有鈞陽馬文升、東里高拱、蘭陽艾維新等人的跋語,皆為草書。額篆「宋賢墨寶」四字,碑側鐫趙孟所畫的竹蘭葡萄,並有明宣宗朱瞻基的跋語,延陵吳寬的題詩,碑身原刻艾維新撰文及明天啟五年(1625)黃陵集所產靈芝圖。
宋元豐二年(1079),蘇軾在黃州定惠院居住時,樹木雜草滿院,特賦詩一首,曰《海棠賦》,寫在卷上。至明朝,鈞陽馬文升往役安南,在市場上獲得此卷。後轉到艾維新之手,刻於石上保存。雍正六年(1728),大山呼重修關帝廟時,艾維新令孫將碑賣給廟內。1958年縣文化館將此碑運至館內保存。
(二十一)塔兒經碑:塔兒經碑上刻經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闊上銳如塔狀,故得此名。碑高227米,寬07米,厚0165米。據載,經文為宋時蘇小妹所書,字徑三分,端楷顏體。其右下角載汲縣王諫書、鄢陵劉允成臨。碑陰上半部系蘇軾《西江月》一首,行草相間,詞內容為:「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烈士紀念塔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乃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空頭,未轉頭時是夢。」行草相間。其側有吳興趙孟、柏山人宋廣和中州艾維新的跋語。下部系太常鮮於伯機書七言絕句一首:「絕頂深秋生夜涼,鶴飛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還有鄢陵吳寬、蘭陽艾維新的跋。碑額「宋元名筆」四字。此碑由鄢陵劉永成臨,汲縣王諫書,鮮於伯機書七絕,經艾維新刻於石上,至艾公令孫從其墓東靈芝寺於清雍正五年(1729)賣給大山呼關帝廟內。1958年將此碑運至縣文化館內保存。
(二十二)烈士紀念塔:縣烈士紀念塔是1952年為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坐南朝北,塔高225米,原在烈士公園。塔上銘刻著全縣革命烈士歷史事跡和部分烈士名單。上有時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嵇文甫,中國人民解放軍平原省濮陽軍區司令員孫正乾,中共濮陽地委書記宋玉璽、專員劉鏡西、副專員劉東明,縣委書記和縣長孔再生等人的題詞。紀念塔為磚石水泥結構,分5層。第一層為塔基,呈圓形;第二層12個石面,12個碑誌;第三層6個面,6個碑誌;第四層6個面,每面都鑲嵌著斗大的燙金字,正南面寫著「封丘縣烈士紀念塔」;最高層系尖頂6面均安裝玻璃,有燈。最高處飾五星。
1965年增修水泥圍牆和欄桿,四角4個花池,塔前建圓形大花池。1982年後,烈士公園成為縣政府駐地。2001年10月,按原貌搬遷至振興路東段縣烈士陵園內。2002年4月建成。
(二十三)十一烈士犧牲處:位於王村鄉陳王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47年10月11日拂曉,封丘縣一區宣傳委員李聚寶率一區幹部布置工作,突然被國民黨河南省保安第二旅王三祝部四面圍住,敵人發起猛攻。李聚寶他們以樓作屏障,用槍射擊、擲手榴彈、磚砸,一連打退敵人數次進攻,誓死與樓共存亡。最後,敵人放火燒樓,他們血戰6小時,壯烈犧牲。1983年5月,縣政府將十一烈士犧牲處定為革命遺址。
(二十四)國務院獎狀:1958年封丘縣應舉人民公社在農業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績顯著,受到國務院嘉獎和表揚,榮獲獎狀一面。獎狀紙質,高50厘米,寬70厘米,裝在玻璃框內。現為國家一級文物,由新鄉市博物館保管。
③ 趙執信紀念館的趙執信故事幾則
清朝,在淄博,孝婦河畔出了三位赫有名的人,那就是上游博山境內的著名詩人、官至翰林的趙執信;中游淄川境內世界短篇小說一代宗師蒲松齡;下游桓台境內一代詩宗、文壇領袖,官至刑部尚書的王漁洋。現在我向大家先介紹一下清朝著名詩人趙執信。趙執信,出身於官宦世家。從小受到嚴格的封建教育,五六歲能作詩,出口成章,人稱為「神童」。成年後,官至翰林院贊善,人稱趙翰林。趙翰林小時候有幾件趣事,在這里我給大家講來聽聽。有一天,教書先生在園子里散步,忽然看見碧綠茂盛的蓖麻葉很像人的手掌,於是詩興大發,信口吟道:「堰頭蓖麻伸手要啥?」正恰,這時趙執信也在院里玩耍,聽到先生之言,便望瞭望水池裡盛開的荷花,略一思索,馬上說道「池中荷花攥拳打誰?」先生聽了,見是小學生趙執信,心中暗暗高興。
趙執信上學的書房附近,住著一家貧女,孤苦伶仃,度日艱難。趙執信是富家子弟,便偷偷地周濟她點麵食、衣物等,這事,傳到先生耳朵里。先生怕發生意外,壞了趙家的名聲,影響趙執信的前途。就借一聯語來警告他。先生出的上聯是:「鑽狗洞,偷櫻桃,不知是誰?」趙執信心中早已明白,便理直氣壯對曰:「跳龍門,折桂枝,那就是我」。先生聽了之後,覺得此子不凡,前途不可限量,不能等閑視之。
有一年,趙府大興土木,擴建宅院。很短的時間內,趙執信與工匠們混熟了。他一有空便跑去和工匠師傅們聊天,大家早就聽說趙府的少爺聰明伶俐,對答如流,能詩善文,有意想考考他,試試他的才華。一天,師傅們把趙執信叫來說:「少爺,我出個題考考你行不行?」趙執信毫不猶豫地答道:「行啊!請師傅出題」。一位老師傅說:「我就以蓋房子為題,出個上聯,你對下聯吧!」於是說:「俯瓦、仰瓦、瓦對瓦」趙執信聚精會神地聽了後,連說:「好上聯,好上聯。」於是就立刻答道:「橫磚、豎磚、磚頂磚。」 清康熙三年,吏部尚書孫廷銓辭官不做,回顏神為民。因為孫廷銓是康熙皇帝的老師,顏神人稱他為孫閣老。趙執信在上學讀書的時候,孫閣老已回鄉數年了。一天,孫閣老晚飯後到孝婦河邊去散步,偶然發現河裡有一少年正在摸魚。這少年身穿綠褲綠褂,兩手亂抓亂摸,濺起的水花將全身濕透了,很有意思。孫閣老越看越愛,就和他開玩笑道:「出水青蛙著綠衣。」這少年忽聽岸上有人奚落他是青蛙,抬頭見是一位身穿紅袍的老者,他回敬道:「落湯螃蟹穿紅袍」。孫閣老聽罷,看了看自己一身紅衣,不禁哈哈大笑,連聲說對得好。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這少年就是城裡趙府上的公子趙執信,心裡想:這小子才思這樣敏捷,又長得天庭飽滿,地闊方園,氣宇軒昂,他日必是國家棟梁。於是,孫閣老親自倒提媒,將他的侄孫女許配給趙執信為妻。
有一年,孫閣老被康熙皇帝召見,康熙皇帝為了叫孫閣老在京多住幾日,便想了一條妙計:在宴會上康熙對他說道:「朕,現在撰一上聯,孫愛卿來對下聯,愛卿啥時對上,就啥時回府。」孫閣老聽了,趕緊離座參拜道:「請賜上聯,容老臣來對。」於是康熙便指著灑在龍案上的點點滴滴的瓊漿玉液道:「冰涼酒,一點二點三點。」這上聯,猛一聽並不難,但仔細一琢磨,很難以工對。於是,孫閣老便耐著性子住下來,成天里苦思冥想來揣摩對對,但始終也沒有確切的下聯。每天唉聲嘆氣,愁眉苦臉。一個老家人,知道這事後,就走近孫閣老附耳小聲道:「奴才想來想去,要想對得好,閣老可派人回家問貴孫婿……」。閣老一聽,頓開茅塞,立即派一個得力家人,忽忽返回顏神,向太夫人告之此事。太夫人一聽,馬上到趙府將趙執信叫來,如此這般講了一遍,趙執信聽了,神態自若道:「不必著急,這有何難。」說著提筆立即寫出了下聯,密封好交給來人。家人連夜趕路進京面交閣老,孫閣老打開一看,高興地合不上嘴了。這日皇帝宴請孫閣老,見了面就問道:「愛卿,下聯對上了沒有」孫閣老答道:「老臣已思得一聯,恭呈萬歲御覽。」康熙帝接過去一看,下聯是: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康熙帝連聲稱妙,贊不絕口,龍顏大悅,厚賞閣老。
成年之後,趙執信是清代一位有骨氣、有才華的優秀詩人,同時也是一著名的詩論家、書法家。他出身於官宦世家,曾祖父趙振業是明朝天啟乙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入清後做過山西、江南兩省布政司參議;叔祖趙進美,系明朝崇禎庚辰進士,入清後,曾任福建按察使。趙家在當時當地可謂赫赫大家。趙執信自幼受到當時朝內秘書院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孫廷銓的喜愛與賞識。據說,孫廷銓曾以《海棠賦》為題試趙執信才華,見其才思敏捷,聰穎過人,當面贊許他「遠大器也」。趙執信也因此成了孫延銓的孫女婿。趙執信的一生也深受這位 「為文從政,一本經術」的老夫子的影響。同時,趙執信又是刑部尚書、著名詩人王士禎即王漁洋的甥婿。趙執信一生坎坷。其人生大致經歷了青年時期的仕宦生活,壯年時期的漫遊生活和老年時期的隱居生活三個階段。憑借自己過人的才華,趙執信17歲考中舉人第二名。18歲中進士,並入選翰林院檢討。23歲任山西分試正考官。25歲升右春坊右贊善,並兼任翰林院檢討。然而正當他春風得意時,卻發生了轟動全國的「國恤中宴飲觀劇案」。趙執信因在康熙佟皇後病逝尚未除服的「國恤」期間,被友人洪升邀請觀(長生殿),被黃六鴻告發,以「國恤張樂大不敬」之罪,革職除名,當時他只有28歲。趙執信的許多朋友,無不對他的才華和遭遇表示惋惜,孫莪山曾在詩中寫道:「秋谷才華近絕濤,少年科第盡風流。可惜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里,他一直沒能再踏入上層社會。趙執信具有一種清高的人格和對人生、對世事不怨不悔的超然精神,對《長生殿》事件的態度頗能說明這一點。事發後,有不少當事者千方百計開脫自己,極個別的人甚至不惜味了良心出賣朋友,而趙執信卻說:「余至考功,一身任之」。把此次事件的責任盡攬子自身。他拒絕向刑部官員行賄,結果被革職削籍。之後,他也沒有像慎行那樣改名再登第,而是閑置終身。當他晚年寄居蘇州時,得友人馮躬暨告知有復官機會,他寫詩表示謝絕:「解道蕭韶能得鳳,何妨一鶴不來儀。」 趙執信18歲中進士,踏上仕途,28歲便被迫離開京城,前後只有10年時間,但嚴酷的現實卻使他較早地成熟起來。他看透了官場的齷齪、世態的炎涼,尤其是對統治集團內部的爾虞我詐、相互傾軋和某些勢利小人的趨炎附勢,阿諛奉承,極其厭惡。他要潔身自愛,保持人格,不與那班人同流合污,加之他認為自己有才華,有能力,不夠謙虛待人、謹慎行事,必然使其成為被排擠的對象。所以,在他的筆下一度曾透出一種孤寂感和悲涼感。他在《除草》、《蟬》等詩中,都傳達出這樣一種情緒。比如,康熙二十一年,在所作《蟬》一詩中吟道:「蛻化知何故,傳聲秋樹端。虛隨貂作飾,剩有露為餐。蟋蟀勞相和,螳螂遣暫安。嚴霜休太逼,已怯早來寒。」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趙執信雖身處宦海時,仍能體會到百姓疾苦,其憂國憂民的意識展現於筆端。他在23歲時,曾在出典山西鄉試的途中,作詩《道旁碑》,深刻揭露了道路兩邊許多功德碑的虛偽性、欺騙性,再現了勞動人民受之約束和 精神上的雙重壓迫。青年時期的仕宦生活以《長生殿》事件為結局,也是趙執信人生中一個重大轉折。如果說,在此前趙執信要實現自我還有些顧慮的話,這時的他徹底解脫了,盡將一腔憤恨與不平傾瀉於筆端。自被削職到63歲(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 年)時,是趙執信在全國各地的漫遊時期。他以此排遣心中煩惱,在山水景物中尋求思想上的慰藉。通過漫遊,深入社會,接近人民,體察民情民意,訪問了許許多多知心朋友。他由官場的黑暗逐漸認識到了社會的黑暗,由個人的不幸逐漸認識到了廣大人民的痛苦。經過這一時期的漫遊,趙執信的思想和文學創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他的平民意識在思想中越來越多,他和平民百姓多接觸一分,對掌權者之憤恨就增加一分。正是在與平民百姓的不斷接觸中,他的思想與感情得到了真正的深化和升華,他個人與掌權者之間的矛盾也逐漸社會化。他把漫遊時期的所見所聞,寫成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在趙執信的創作中,無論是詠物詩、懷古詩,還是那些新樂府式的「民怨詩」,都力求對社會、對讀者產生一種影響,以期引起讀者或贊同、或同情、或怒恨的情感共鳴。現實主義是他詩作的一貫風格。他同情人民,一生寫下許多優秀的現實主義詩篇,收錄在他的《飴山詩錄》里。該詩集共19卷,收錄趙執信詩歌1044首。趙執信的詩有的反映清初時期人民的苦難生活和給人民造成苦難的原因,如《大堤嘆》寫的是水災,《紀旱》寫的是旱災,《刈割二十韻》寫的是霜災,《記蝗》寫的是蟲災等等。但趙執信不僅對天災有怨恨,更對人禍有指責。在《記蝗》中,他勸說蝗蟲不要吃農民的莊稼,最好到達官貴人的公館里安家落戶,表現了對統治集團的厭惡。在康熙四十四年的《碧波行》里,他把批判矛頭指向了最高統治者——皇帝:「連江千里號悲風,無由吹入長楊宮。翠華春日此徘徊,何不卻趁清秋來。」指責皇帝不要只到江南遊山玩水,應到江北察看一下災情,體察一下民情。在《題搜山圖卷》中,他借畫面上的群妖,鞭撻了統治集團中荒淫無恥的大小官員。趙執信重社會、重讀者,表現了一個封建知識分子強烈的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其詩作也因此充分體現了現實性,由此與王漁洋在詩壇上倡導的形式主義作風和宗派主義傾向針鋒相對,出現了清初山左詩壇上一樁著名的「詩壇公案」。王漁洋是清初詩壇盟主,是「神韻說」的倡導者。在他的影響下,詩壇形成了形式主義和宗派主義傾向。而受到嚴羽和吳喬思想影響較深的趙執信,則主張「詩中要有人在」,反對作家無病呻吟,脫離現實;主張「詩之外要有事在」,強調詩歌的現實主義和教育意義;主張「文以意為主,以語言為役」,要求形式服從內容,語言為內容服務;主張作家「從其所進」,自由選擇藝術風格,反對以「神韻」的惟一尺度衡量作品的好壞。他的詩論專著《談龍錄》,針對「神韻說」而作。趙執信還號召作家繼承《詩經》、漢樂府和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傳統,不要被當時的形式主義詩論所迷惑。他的主張雖有過激之處,但基本觀點是正確的。他的以上主張擊中了形式主義詩風的要害,確有可取之處。
趙執信63歲時結束了漫遊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他雖然隱居,但關心現實、關注社會的思想沒有變,反映現實的筆也沒有放。7歲時雖因病失明,但仍筆耕不輟,又出詩作百餘首。他的作品語言樸素,立意新穎,至今仍有許多作品廣為流傳。 縱觀趙執信一生,作為仕宦中的他,的確不幸,然而,作為詩人、一個優秀的現實主義詩人,卻正是由於這種「不幸」成就了他這樣一個「抱奇才、負奇才」的奇人。
④ 海棠賦之深宮txt全集下載
海棠復賦之深宮 txt全集小說制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卷一 第12節 隆恩盛寵
連續近半月,皇上都留宿蝶棠坊,早上去給皇後請安時,各嬪妃尖酸含譏,皇後的臉色也很難看。我雖知這樣不好,可又捨不得見到他的那份歡雀。星空中的月牙已成圓玉盤,今日是十五,按禮他是跟皇後在一起的。我托著雙腮,倘若我們真只是對平凡的夫妻……
習慣了他在身邊,輾轉反側,迷迷糊糊中,我聽到有衣物的「嗦嗦」聲,睜開眼,那一張俊逸的臉就近在眼眸,溫和的氣息呼散在我的臉上,有些許的微癢。
「皇上?」
「怎麼不等我就睡了。」
「今日是十五呀,皇後那……」
他伸出食指在唇邊做了個噤言的動作:「你這里怎麼除了守門的公公,宮內連個值班的宮女也沒有?」
我一聽,撲哧笑了:「皇上是餓了吧。值班宮女是我讓她去睡了的。」
他摸摸肚子有點孩子般無奈的表情:「只得讓公公去御膳房了。」
「這一來一去得花多少時間呀,言兒給皇上做您最喜歡吃的芙蓉糯米粥。」我掀開被子下了床。
「言兒真好。」
當我做好了粥,端著快到暖閣時……
⑤ 封丘縣的名勝特產
特產
●李金梅毛筆:封丘縣李金梅筆庄,創建於清代咸豐年間,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與安徽毛筆製作技藝屬於同宗同源。該毛筆精選上等山羊毛、鼠狼尾毛、石獾毛、紫毫、過冬鼠須等動物毛料,經過選毛、脫脂、去絨、理毛、齊筆、清雜、匯筆、梳筆、捏筆、護筆、蹲筆、捆筆、栽筆、膠筆等八十多道工序精製而成。以製作「純紫尖」筆工藝最具代表性,精選雲南純野山兔毛加工而成。
●青堆樹莓:樹莓富含天然阿司匹林,具有抗感冒功效。樹莓飲料具有防癌、抗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感冒、美容養顏、抗衰老、護發護齒、解渴、增加食慾等功效。樹莓又稱覆盆子,全身皆可入葯,是中葯中一種重要的葯材 。
主詞條卷尖
●卷尖:卷尖是河南省封丘縣漢族傳統名菜,屬於豫菜系。由大肉、雞蛋、芡粉以及各種調料製作。曾被宋太祖趙匡胤封為「御用菜」。是河南封丘傳統宴席上最常見的葷菜之一。
●石榴:封丘石榴據《封丘縣志》記載,西漢武帝時,陳橋鎮便有了栽培石榴的記載。 在清朝初年,曾是河南貢品石榴。最有名的有鋼石榴、鐵石榴、紅石榴、酸石榴和白石榴等品種。
主詞條封芹延菠
●芹菜:封丘芹菜栽培歷史悠久,當地自古有「封芹延菠」之稱,號「貢芹」,又簡稱「封芹」、「琉璃脆(慈禧太後賜名)」。 據《封丘縣志》記載:「芹菜四時均有。而春種、夏移、冬成者,嫩而無渣,為封特產。 大將石守信獲恩賜貢芹,故有「封隱勛臣天下貢,丘野一方雪底芹」藏頭藏尾聯相傳。 民族英雄岳飛之孫、南宋文學家岳珂在其詩《宮詞一百首》中,亦有「金花詔紙夜封芹,首錄先朝社稷臣」之句表述。
●留光火燒:《後漢書》記載:公元23年,光武帝東游曾駐此地,賜名「劉光」,後演變為「留光」。光武帝在此品嘗到內軟外酥、色香味俱佳的火燒,大加贊賞。
名勝
●青堆遺址:青堆遺址在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高出地面約4米。遺址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遺物有石器、灰陶(條紋、方格紋)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又發現蚌鐮、陶罐、陶瓮。
●陳橋驛:陳橋驛站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陳橋鎮。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此「黃袍加身」發動兵變,開創了大宋300年基業。這里作為出過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揚天下,注入史冊,一度成為護衛京都開封的四大名鎮之一,是宋文化的源頭,也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平丘:古平丘位於封丘縣城東南25公里黃陵鎮平街村。據《封丘縣志》載,平丘春秋時屬衛。
●古黃池:在古代封丘的歷史上,為抵禦南方強楚的北侵,北方諸侯曾在封丘先後三次召開兵車之會。其中以黃池之會規模最為龐大。封丘的「古黃池」稱謂就是來源於此。
●息氏墓:息氏墓是戰國息氏貞烈之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就是創作於此。
●翟母井:據歷史記載,在楚漢戰爭中,劉邦被項羽打敗,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贈飯。劉邦得帝後,為報答翟母的恩情,下旨為翟母封墓修祠,地名改為「封丘」,還把翟母家中的那口水井賜名為「翟母井」。封翟母為封丘侯,設封丘縣於延鄉。
●使君祠:據《後漢書》記載,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墓呈八角形,尖頂,上植柏樹一株。今存山門、使君殿、廣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門和古碑4通,古柏1株。光緒六年(1880年),敕加「普佑」封號,頒發「千里秋成」匾。
●城隍廟:城隍廟,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
●石佛寺:胡村石佛寺的始建,無記可考,只有到明朝正德年間重建胡村石佛寺時才刻碑記之。
●蟲牢:蟲牢又名桐牢亭,俗稱桐窩。春秋時屬鄭地,今居廂鄉桑村東北牢坑為其遺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晉景公召齊、衛、朱、杞等9國諸侯在鄭地蟲牢開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蟲牢之會。
●天爺廟:天爺廟位於封丘縣居廂鄉安上集村東南隅土崗上。相傳,它始建於明代。廟碑載: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康熙、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繕。現存山門、大殿、後殿等。山門設正門和側門,大殿梁架有彩繪,後殿為兩層樓,彩畫梁架,山門有台階,兩側有井兩眼,東西對照。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覆蓋。
●關帝廟:關帝廟位於城關鎮西關村東南部。相傳,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順治九年(1652年)毀於水,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宣統元年(1909年)、民國15年(1926年)先後修繕。其規模原佔地面積20餘畝。今存大殿1座,帶卷棚拜殿3間,歇馬涼殿3間,有清代關公塑像等3尊,宋代鐵天官像1尊。
●兩程夫子祠:兩程夫子祠位於馮村鄉永頭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程氏遷居此地,為敬奉先祖而建。兩程夫子程顥、程頤為宋代理學家,對後世影響很大。這里有山門、大殿、照壁和東西廂房,增修二亭,大殿內奉兩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顧余烝嘗」匾和對聯1副。兩廂敬奉兩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兩尊,古碑兩通。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於縣城東大街路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9年,美國牧師海玉節兄弟傳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長大教堂1座。另有牧師住所1座,二層樓房,西式建築。
●東仲宮節孝坊:東仲宮節孝坊位於陳固鄉東仲宮村,在路中間,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為表彰孫承緒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為2層3間4柱坊,中間高,兩側低,中間可通人、車。中間檐下書「聖旨恩榮」4個大字,第2層橫書「已故生員孫承緒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紋,石質。
●何家鋪牌坊:何家鋪牌坊位於司庄鄉何家鋪村東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年間。中間高,兩側低,4柱3間2層石牌坊,頂部屋脊式。由於沙土深埋,坊體書寫內容與雕飾不明。
●八角井:八角井位於潘店鄉潘店村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潘美所建。清順治本《封丘縣志》:「八角井,在縣東二十里潘店。井有八角,不方不圓,旁有九井雲。」
●何家琪墓:何家琪墓位於馮村鄉小里薛村西,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緒元年(1875),在河南鄉試中考取舉人第三名,曾報名入闈。因時局動盪,放棄仕途,就任洛陽教諭,後升汝南教授。著有《講學規約》、《講志聖社規》、《天根文抄》、《天根詩抄》等。他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時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海棠賦碑:海棠賦碑因蘇軾撰寫《海棠賦》,鐫於石上而得名。
●塔兒經碑:塔兒經碑上刻經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闊上銳如塔狀,故得此名。據載,經文為宋時蘇小妹所書,字徑三分,端楷顏體。其右下角載汲縣王諫書、鄢陵劉允成臨。
●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塔是1952年為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塔上銘刻著封丘縣革命烈士歷史事跡和部分烈士名單。
●青龍湖: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8公里處的「青龍湖」與黃河僅一堤之隔,是清乾隆二十年(1761年)黃河決口時留下的一處自然湖泊。湖水面積2200畝,蓄水量300萬立方米,南北長6.5公里,平均水深2米以上,最深處可達8米。因水深色青,南北狹長,宛如巨龍,故稱青龍湖。
●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黃河下游濕地區,由封丘縣和長垣縣境內部分黃河灘塗、背河窪地組成,長70公里,平均寬度3.5公里,總面積22780公頃。保護區內共發現有鳥類達156種,野生獸類12種,兩棲、爬行動物9種,魚類32種,植物745種。鳥類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鳥類10種,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29種。
●黃河曹崗險工:黃河河南段因泥沙含量大,河床一般比堤背面高3米~13米,稱之為「懸河」。曹崗險工處,黃河河道由東西流向急轉為南北流向,形成橫河,河水急沖堤壩,形成險中之險,臨背懸差為全河之最,世稱黃河第一險工。 方言俚語
河南封丘方言中有非常豐富的子尾變韻。從語音形式上看,這些子尾變韻更傾向於合音,是一種特殊的合音音變;從詞語構成角度來說,子尾大部分附加在名詞後面,也可以附加在動詞、形容詞、或者短語後面,從而構成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是名詞化標記。
封丘方言中韻母共有33個,動詞在變韻的韻母共有25個,只有韻母為[e a o TM ιοÇυÇχο]時動詞不變韻。動詞的主要韻母主要是向著[εο]兩個及它們的變韻形式變化,即向著楊母音的方向演變。動詞韻母的韻尾出現了弱化甚至脫落。當韻母為開口呼和齊齒呼時,動詞的主要母音變韻變作[←→E],當韻母為合口呼和撮口呼時,動詞的主要母音變作[□],而當主要母音為[e]時,變韻為[Φ]。動詞的主要母音變韻,即它們的介音沒有弱化或者脫落,而是韻腹變化,韻尾脫落。
韻母為[□□]時,韻母變作[←→];韻母為[ε ai an ei en](韻母為[e]時大部分是不變韻的)時變作[E];韻母為[i]或有[i]介音(即為[i in ian] )時,韻母變作[iE];韻母前有介音[u](即為[uai uei uan uen])時,韻母變作[uE];韻母為[y]時,韻母變作[yE]。韻母為[au ou aN eN]時,韻母變作[□];韻母有[i]介音的[iau ion iN iaN]時韻母變作[i□];韻母為[u]或有[u]介音的後鼻音(即[u uN uaN])時,主要韻母變作[u□];韻母是[yN]時變作[y□]。動詞重疊表完成時,兩個都變韻,若不表示完成義,則不便韻。
文化現象
封丘縣城東南20公里處的清河集村是豫劇祥符調的發源地(開封市祥符區也是祥符調發源地)。
地方風俗 ●生子習俗●蛋俗:《封丘縣續志》載:「婦將生子,母家必預制衣帽以被不時,及臨蓐,招穩婆收生,書柬報母家,母付以雞子。」 ●嫁娶習俗封丘縣流傳:去(娶)的早,趕雞叫,婚禮儀式舉行越早越好,趕早不趕晚,最好是在雞叫之前,這樣兩人才能白頭偕老,即:夜半嫁娶。
●婚前習俗: 下禮:其實也是婚禮的一部分。婚禮一早,男方將准備好的兩架盒子,一架禮盒,一架穿著盒,抬送女方。禮盒上還要有三樣東西,一把掃帚、一塊磚樣大的曲、和一隻公雞。 送賀:特指給男子送賀禮,是慶賀男子娶妻的一種禮俗。 壓床:又稱壓喜床,壓新床等,中國漢族婚俗之一。青年男女結婚的頭天晚上,新郎家要請兒女雙全的老人把床鋪好,然後新郎請一個或者兩個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寢。 添箱:又稱添房。婚姻禮儀。是接到男家請期後,女家將嫁女的吉日寫成喜貼,送往各親友家,凡接到喜貼的親友,一般均以錢物為禮送至女家賀喜。 ●嫁娶步驟:壓箱;迎禮;上轎;下轎;看新人;婚燈;叫九。
●婚後習俗: 鬧房:也叫鬧洞房,就是新婚花燭夜親朋畢集飲酒,歡呼戲謔或惡作劇至深宵達旦,謂之:「鬧房」。 瞧親:婚後後第二天,新娘的伯、叔、舅、姑父、兄弟等到新郎家裡瞧看,稱為「瞧親」。同時給新娘送餃子、果子等吃食。古時為第三天「瞧親」,現在改為第二天,第三天回門。 開拜:是指新婚後第二天黎明,新娘早早起床,洗漱完畢,從櫃子里拿出轉為公婆准備的兩封果子,到公婆屋裡拜見。新郎新娘磕頭後承上禮品再向老人問安。 回門:回門又稱歸寧,是指女子出嫁後首次回娘家探親。新婚夫婦新婚的第三天後回岳父母家,對於新娘來說,則是初為人婦後回到自己的娘家。新郎回門興鬧,咋鬧都不能惱。 聽房:鬧新房舊俗。新婚夜暗中偷聽新婚夫婦的談話和動靜;合巹(jǐn):結婚禮儀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在結婚當天的新房內共飲交杯酒(合歡酒);宴客,宴請賓客,力求排場。 ●結婚其他習俗:
塗抹新娘:新娘剛到新浪家門口,就會被迎親隊伍中的一夥人抹上一臉鞋油,而這時新娘是不會做出反抗舉動的。
帶彩回家:封丘縣婚禮上在舉行婚禮當天,女方一般只有大嫂和朋友到新郎家,臨走時,搶親的功臣們會在大嫂及同行好友臉上抹一些鞋油。帶彩回家說明了封丘縣婚禮習俗中保留著原始搶婚的習俗。 喪葬習俗●喪葬步驟:小殮、守靈、哭喪、大 殮、出殯、路祭、祭奠日等。 傳統節令習俗●傳統節令習俗:(漢族)春節 、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六月六、七月七、冬至節、祭灶節、除夕。(回族)開齋日、宰牲節、聖忌。 土建習俗建造新屋上樑之日,貼對聯、紅方。中午時分,鳴放鞭炮,工匠師傅抱斗登上樑頭,將斗中所盛「瓢梁糕(小饅頭)「和糖果一把一把撒向圍觀的人,邊撒邊誦詞,眾人食糖搶饃十分熱鬧。 文學典故
●翟母進飯:楚漢戰爭中,劉邦被項羽打敗,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贈飯。劉邦得帝後,封翟母為封丘侯,設封丘縣於延鄉。
●付諸東流:出處:《封丘作》詩:「生事應須南畝田,世事盡付東流水。」
●爭長黃池:《史記·趙世家》:「晉定公三十年,定公與吳王夫差爭長於黃池(封丘縣古名),趙簡子從晉定公,卒長吳。」
●黃澤之地:古時期黃帝在「鼎湖(黃池)」鑄造「東(天)」、「西(地)」、「南(人)」三個寶鼎後,乘黃龍升仙的荊山(荊隆宮)之地。
●玉門豐沮:雷氏被黃帝封在封丘荊龍宮鄉「玉門豐沮(封鉅)」,「玉門」為昆侖山三皇五帝「中央之國」。
●陳橋柳園:黃河中游南岸有渡口叫柳園(現隸屬於開封市),北岸有渡口叫陳橋(現隸屬於封丘縣),隔河相望。村中住著放羊小伙陳橋和養蠶姑娘柳園,從小青梅竹馬,一天黃河決口將兩人分開,因為兩人愛情感動了河神,河神搭了一座浮橋使之團聚。後來陳橋和柳園化為河神,保護一方百姓。
●系馬槐:古越人金夢麟《題系馬槐》詩碑,詩中贊道:「千古興王地,擎天一柱巍。」
●其他典故
班昭《東征賦》:「涉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
王策《黃池芳草》詩曰:「春色滿黃池,細草和煙碧,放犢牧兒聞,緩騎王孫惜,一自霸圖空,千載成塵跡」。《封邑舊志》記載黃池芳草是封丘八景詩之一。
唐朝劉長卿《登吳古城歌》:「黃池高會事未終,滄海橫流人盪覆」。 時間作品作者清初《滿江紅·自封丘北岸渡河至汴梁》陳維崧縣名歷史
封丘為「古封父之國」,丘,墳墓也,封丘即封父墳墓的所在地。封父是古代部落聯盟酋長炎帝的後裔。一說為漢高帝因封翟母墓而置,即西漢置封丘縣。後幾經廢置,隋復置封丘縣。
姓氏發源
●封氏: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說:「封氏出自夏諸侯封父之後,其地汴州封丘縣有封父亭,即其所都,周初國滅……子孫以國為氏。」
重大事件
中國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一說公元前17世 紀),商軍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擊敗夏軍,滅亡夏朝的一次戰爭,即鳴條之戰。
春秋時期,五霸中的齊、晉、吳諸國,曾先後在封丘縣結盟稱雄。
戰國時為抵禦南方強楚的北侵,北方諸侯曾在封丘先後三次召開兵車之會。即:蟲牢之會(公元前586年)、平丘(今封丘縣城東25公里平街村)之會(公元前529年)、黃池之會(公元前482年),其中以黃池之會規模最為龐大。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率兵駐扎陳橋驛,發起兵變,黃袍加身,開創了大宋王朝300年基業,使中國由亂到治,由分裂走向統一。
1958年6月,毛澤東主席在《紅旗》雜志創刊號上發表了《介紹一個合作社》一文,向全國70多萬個合作社推薦封丘縣應舉農業生產合作社「很有些發人深省的東西」。
民族文化
●吹奏樂:吹奏樂以吹為主,輔之以伴奏,以達到音韻和諧,悅耳動聽。如嗩吶輔之以笙、笛、弦、琴、鼓、梆等。常見的節目是「百鳥朝鳳」、戲劇「三哭殿」、「七品芝麻官」、「秦雪梅弔孝」、「三上轎」、「穆桂英掛帥」、「寇準背靴」等。
●管弦樂:管弦樂是以銅鼓、長號、曲號、套管號、提琴、胡琴等合奏曲,其特點是:吹奏起來氣宇軒昂,「文化革命」時期中斷。
●打擊樂:打擊樂以大撓、大釵、大鼓、小鼓、大鑼、小鑼、二釵、梆子、邊鼓、手板、碰鈴等配合起來,混合敲打。主要是造成聲勢,烘托氣氛,用於舞台和民間文藝活動。
●民歌:封丘縣舊社會的民歌大都是揭露剝削階級、歌頌英雄人物、喜慶豐收的內容。
新中國建立以後,為歌頌翻身後的好日子,歌頌共產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毛澤東思想,歌頌四化建設,人民群眾而自編了很多熱情洋溢的民間歌曲。
●民間文藝:封丘縣民間文藝活動已久,新中國建立後,民間文藝活動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迅速發展起來。活動於縣城和農村的有獅子舞、高蹺、旱船、秧歌、抬老四、龍燈、二鬼摔跤、大頭和尚、放煙火、騎小驢、推小車等。
●封丘縣大盛班:封丘縣大盛班成立於清代中葉。是封丘縣衙壯丁班管理的豫劇戲班。民國時期曾由孟廣仁領班。當時流傳俗諺雲:「願看大盛班的赤脊樑(戲箱簡陋),不看義成班的花衣裳(戲箱好)。」
●封丘縣民樂班:封丘縣留光鄉榆林村在清末時,每於年節玩大頭和尚。1938年日本侵佔該地後,社火玩不成,但尚有少數人會唱,經戲迷郭中倡導,便組織了一個豫劇科班,初名龍虎班,後改民樂班。
⑥ 北京有哪些景區在春天可以賞花
北京春天可以賞花的地點有,北京玉淵潭公園、鳳凰嶺、天壇、北京植物園、平谷桃花海、元大都、龐各庄、頤和園、潭柘、中山公園、大覺寺、景山牡丹園。
北京春天賞花先去北京玉淵潭公園看櫻花、鳳凰嶺看梨花、天壇看玉蘭、北京植物園賞牡丹、平谷看桃花、元大都看海棠、龐各庄觀梨花、頤和園里看玉蘭和梅花、潭柘看玉蘭花、中山公園看鬱金香、大覺寺觀賞玉蘭花、景山牡丹園看牡丹。
⑦ 封丘縣城有啥好玩的地沒
●青堆遺址:青堆遺址在縣城東北16公里的青堆村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高出地面約4米。遺址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遺物有石器、灰陶(條紋、方格紋)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又發現蚌鐮、陶罐、陶瓮。
●陳橋驛:陳橋驛站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陳橋鎮。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此「黃袍加身」發動兵變,開創了大宋300年基業。這里作為出過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揚天下,注入史冊,一度成為護衛京都開封的四大名鎮之一,是宋文化的源頭,也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平丘:古平丘位於封丘縣城東南25公里黃陵鎮平街村。據《封丘縣志》載,平丘春秋時屬衛。
●古黃池:在古代封丘的歷史上,為抵禦南方強楚的北侵,北方諸侯曾在封丘先後三次召開兵車之會。其中以黃池之會規模最為龐大。封丘的「古黃池」稱謂就是來源於此。
●息氏墓:息氏墓是戰國息氏貞烈之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就是創作於此。
●翟母井:據歷史記載,在楚漢戰爭中,劉邦被項羽打敗,落荒而逃,路過延鄉(今封丘縣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贈飯。劉邦得帝後,為報答翟母的恩情,下旨為翟母封墓修祠,地名改為「封丘」,還把翟母家中的那口水井賜名為「翟母井」。封翟母為封丘侯,設封丘縣於延鄉。
●使君祠:據《後漢書》記載,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墓呈八角形,尖頂,上植柏樹一株。今存山門、使君殿、廣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門和古碑4通,古柏1株。光緒六年(1880年),敕加「普佑」封號,頒發「千里秋成」匾。
●城隍廟:城隍廟,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
●石佛寺:胡村石佛寺的始建,無記可考,只有到明朝正德年間重建胡村石佛寺時才刻碑記之。
●蟲牢:蟲牢又名桐牢亭,俗稱桐窩。春秋時屬鄭地,今居廂鄉桑村東北牢坑為其遺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晉景公召齊、衛、朱、杞等9國諸侯在鄭地蟲牢開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蟲牢之會。
●天爺廟:天爺廟位於封丘縣居廂鄉安上集村東南隅土崗上。相傳,它始建於明代。廟碑載: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康熙、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繕。現存山門、大殿、後殿等。山門設正門和側門,大殿梁架有彩繪,後殿為兩層樓,彩畫梁架,山門有台階,兩側有井兩眼,東西對照。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覆蓋。
●關帝廟:關帝廟位於城關鎮西關村東南部。相傳,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順治九年(1652年)毀於水,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宣統元年(1909年)、民國15年(1926年)先後修繕。其規模原佔地面積20餘畝。今存大殿1座,帶卷棚拜殿3間,歇馬涼殿3間,有清代關公塑像等3尊,宋代鐵天官像1尊。
●兩程夫子祠:兩程夫子祠位於馮村鄉永頭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程氏遷居此地,為敬奉先祖而建。兩程夫子程顥、程頤為宋代理學家,對後世影響很大。這里有山門、大殿、照壁和東西廂房,增修二亭,大殿內奉兩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顧余烝嘗」匾和對聯1副。兩廂敬奉兩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兩尊,古碑兩通。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於縣城東大街路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9年,美國牧師海玉節兄弟傳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長大教堂1座。另有牧師住所1座,二層樓房,西式建築。
●東仲宮節孝坊:東仲宮節孝坊位於陳固鄉東仲宮村,在路中間,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為表彰孫承緒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為2層3間4柱坊,中間高,兩側低,中間可通人、車。中間檐下書「聖旨恩榮」4個大字,第2層橫書「已故生員孫承緒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紋,石質。
●何家鋪牌坊:何家鋪牌坊位於司庄鄉何家鋪村東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年間。中間高,兩側低,4柱3間2層石牌坊,頂部屋脊式。由於沙土深埋,坊體書寫內容與雕飾不明。
●八角井:八角井位於潘店鄉潘店村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潘美所建。清順治本《封丘縣志》:「八角井,在縣東二十里潘店。井有八角,不方不圓,旁有九井雲。」
●何家琪墓:何家琪墓位於馮村鄉小里薛村西,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緒元年(1875),在河南鄉試中考取舉人第三名,曾報名入闈。因時局動盪,放棄仕途,就任洛陽教諭,後升汝南教授。著有《講學規約》、《講志聖社規》、《天根文抄》、《天根詩抄》等。他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時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海棠賦碑:海棠賦碑因蘇軾撰寫《海棠賦》,鐫於石上而得名。
●塔兒經碑:塔兒經碑上刻經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闊上銳如塔狀,故得此名。據載,經文為宋時蘇小妹所書,字徑三分,端楷顏體。其右下角載汲縣王諫書、鄢陵劉允成臨。
●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塔是1952年為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塔上銘刻著封丘縣革命烈士歷史事跡和部分烈士名單。
●青龍湖: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8公里處的「青龍湖」與黃河僅一堤之隔,是清乾隆二十年(1761年)黃河決口時留下的一處自然湖泊。湖水面積2200畝,蓄水量300萬立方米,南北長6.5公里,平均水深2米以上,最深處可達8米。因水深色青,南北狹長,宛如巨龍,故稱青龍湖。
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
●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黃河下游濕地區,由封丘縣和長垣縣境內部分黃河灘塗、背河窪地組成,長70公里,平均寬度3.5公里,總面積22780公頃。保護區內共發現有鳥類達156種,野生獸類12種,兩棲、爬行動物9種,魚類32種,植物745種。鳥類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鳥類10種,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29種。
●黃河曹崗險工:黃河河南段因泥沙含量大,河床一般比堤背面高3米~13米,稱之為「懸河」。曹崗險工處,黃河河道由東西流向急轉為南北流向,形成橫河,河水急沖堤壩,形成險中之險,臨背懸差為全河之最,世稱黃河第一險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