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舊醉
㈠ 塵緣如夢 海棠依舊 出自哪裡
宋 李石《雨中花慢》:瀲灧雲霞,空濛霧雨,長堤柳色如茵。問西湖何似,粉面初勻。盡道軟紅香土,東華風月俱新。舊游如夢,塵緣未斷,幾度逢春。蓬萊閣上,風流二老,相攜把酒論文。最好是、四娘桃李,約近東鄰。別後使君須鬢,十分白了三分。是人笑道,醉中文字,更要紅裙。
宋 劉瀾《齊天樂》:玉釵分向金華後,回頭路迷仙苑。落翠驚風,流紅逐水,誰信人間重見。花深半面。尚歌得新詞,柳家三變。綠葉陰陰,可憐不似那時看。劉郎今度更老,雅懷都不到,書帶題扇。花信風高,苕溪月冷,明日雲帆天遠。塵緣較短。怪一夢輕回,酒闌歌散。別鶴驚心,感時花淚濺。
宋 劉景翔《念奴嬌》:甚情幻化,似流酥圍暖,酣春嬌寐。不數錦篝烘古篆,沁入屏山瀋水。笑吐丁香,紫綃襯粉,房列還同蒂。翠球移影,媚人清曉風細。依約玉骨盈盈,小春暖逗,開到燈宵際。疑是九華仙夢冷,誤落人間游戲。比雪情多,評梅香淺。三白還堪瑞。塵緣洗盡,醒來還又蔥翠。
宋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宋 張炎《聲聲慢》:因風整帽,借柳維舟,休登故苑荒台。去歲何年,游處半入蒼苔。白鷗舊盟未冷,但寒沙、空與愁堆。謾嘆息,問西門灑淚,不忍徘徊。眼底江山猶在,把冰弦彈斷,苦憶顏回。一點歸心,分付布襪青鞋。相尋已期到老,那知人、如此情懷。悵望久,海棠開、依舊燕來。
㈡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是什麼意思
【作者簡介】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現山東章丘)人,宋朝傑出的女詞人,也是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
-------------------------------------------------------------------------------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裡,雨點稀疏,晚風急猛,雖然酣睡了一宵,還是余醉未消.問那捲簾的侍女,園中的海棠花怎麼樣了?她卻告訴我說,海棠花還跟原先那樣.唉,你知道嗎?知道嗎?一夜的風雨過後,海棠樹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賞析】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說此詞是化用
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卧卷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
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風驟」十分恰當的寫出了暮春的特點,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濃睡不消
殘酒」則寫出了人物現在的狀態,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
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後者寫室內,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
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
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地向「卷簾人」詢問.一個「試」字,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她不願意春天就這么快的過去.「試」字將不忍問卻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
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孰料,「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讓她出乎意料,雖然她內心渴望海棠依舊,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後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簾人」
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海棠依舊」從後面應和了前面「問」的內容,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卻」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後的意外
之情,還隱隱道出了「卷簾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卷簾人」粗疏淡漠之間的對
比.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
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知否」來糾正「卷簾人」的答復,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知否」讓人讀來頗覺清新.「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
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綠」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紅」代指枝頭的花朵,「肥」替換
了「多」,「瘦」替換了「少」,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如《草堂詩余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而更深一
層,「紅」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裡的喜悅心情.這樣「紅瘦」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
人物地傷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
作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這首小令寫法別致.
它曲折委婉,意境層層疊進,雖只六句,卻幾度轉承,時時宕開一筆.同為傷春之作,作者並沒有像其他詩篇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傷惆悵,而是通過聽
覺、視覺等側面營造暮春時節的氛圍,從客觀現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從而能夠更加強烈的引起讀者的共鳴.
其次,作者通過主人公與「卷簾人」的對
話來展開全文.這種寫法,不僅是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腦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顯得緊湊而有內容.同時還將人物的心境
通過話語表現出來,更顯得真實可信.此外作者在對話中稍加點綴,如「試」、「卻」等字,將人物情感的轉折細膩地刻畫出來,對比著描寫了兩個人物的情感心
思.
再者,成功地運用代指手法.以「綠」「紅」代指葉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語言上更顯凝練,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詳述,此處即不重復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
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
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
「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
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
話後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
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
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
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象她的
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
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
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
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
《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看來皆非虛譽.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
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蓼
園詞選》雲:「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
㈢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是什麼意思
女主人聽了,嗔嘆道;「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出自南宋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詞的大意是:
1、昨夜雨疏風猛。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
2、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3、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華,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3)海棠依舊醉擴展閱讀:
賞析:
1、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濃睡"時如何知屋外"風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
2、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
3、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
4、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㈣ 海棠依舊是什麼意思
「海棠依舊來」四個字出處:源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由詩中所表達的內容與情感可知,海棠依舊寓意著惜春憐花,對春光的留戀與惜別,寄寓著對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
㈤ 海棠依舊這個詞的全部是什麼啊
全部詞抄:
昨夜雨疏風驟襲,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釋義:
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
於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
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出處:宋代詞人李清照寫的詞《如夢令》。
(5)海棠依舊醉擴展閱讀:
《如夢令》有兩首,海棠依舊是第二首。
寫作背景
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出遊歸來的少女詞人,泛舟於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著青春的愉悅。這一情節,猶如青春溪水裡一朵可愛的浪花,在詞人的記憶中不息地跳動著。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此詞當是詞人回憶青年之作。
㈥ 李清照應是綠肥紅瘦 ,卻道海棠依舊 是哪首詩 全詩翻譯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原文】: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作者】:李清照
【朝代】:南宋
【體裁】:詞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二十六宥;可"二十五有 / 二十六宥"通押。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譯文】
昨夜雨小風急,我從沉睡中醒來,酒醉沒有全消。試問卷簾的侍女,她卻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應是綠葉更加茂盛,紅花卻已凋零。
【賞析】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寫作手法】
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
【集評】:
黃蓼園《寥園詞選》:「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
胡雲翼《宋詞選》:李清照在北宋顛覆之前的詞頗多飲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種極其悠閑、風雅的生活情調。這首詞在寫作上以寥寥數語的對話,曲折地表達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寫得那麼傳神。「綠肥紅瘦」,用語簡練,又很形象化。
《唐宋詞百首詳解》:這首詞用寥寥數語,委婉地表達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潑、平易、精煉,極盡傳神之妙。
㈦ 李清照應是綠肥紅瘦 ,卻道海棠依舊 是哪首詩 全詩翻譯
你好!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內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容紅瘦!
海棠依舊寓意著惜春憐花,對春光的留戀與惜別,寄寓著對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
譯文:
昨夜雨點疏落風勢猛烈,沉沉地睡了一覺也消不了殘留的醉意。試著問那捲簾的侍女,卻回答說
海棠花依舊鮮嫩。
知不知道啊?知不知道啊?應該是葉兒茂盛花兒凋零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㈧ 海棠依舊什麼意思
海棠依舊的意思是: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
出自宋代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原文如下: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8)海棠依舊醉擴展閱讀:
李清照這首《如夢令》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辭面勾勒寫詞時間與環境,昨夜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故把酒以消愁緒,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 「雨疏風驟」十分恰切地寫出暮春時節,風蕭蕭然而雨卻是疏落,渲染了詞人花下醉酒的悵然之感。
即便把酒過後的酣睡濃甜,但仍難「消殘酒」,寫出詞人此刻的慵懶惺忪。此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
㈨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情感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詞作。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它寫的是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
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原詞: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釋義:
昨夜雨小風急,我從沉睡中醒來,酒醉沒有全消。試問卷簾的侍女,她卻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應是綠葉更加茂盛,紅花卻已凋零。
(9)海棠依舊醉擴展閱讀:
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據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後。
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㈩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出自《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詞作。
主要內容為: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全詞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後人對此詞評價甚高,尤其是「綠肥紅瘦」一句,更為歷代文人所激賞。
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庄《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注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雲:「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注。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濃睡之後酒力還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我們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麼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並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於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後的這層「惜花」之意,那麼對以下數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看來皆非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