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荷花瓶
『壹』 花字怎麼組詞
」花「組詞:花草、窗花、送花、花園、紅花、開花、鮮花、花車、乾花、花葉回、棉花、野花答、花費、花壇、淚花、花紋、菜花、花叢、花冠、綉花、桂花、花瓶、荷花、花絮、曇花、簪花、花環、花紅、腰花、煙花、唐花、花會、松花、扎花、花期、國花、魚花、獻花、鋼花、花銷 等。
附 文言文版《說文解字》:本作華。榮也。從艸從𠌶。凡華之屬皆從華。戶瓜切。
(1)四角荷花瓶擴展閱讀
1、花草:指供觀賞的花和草
巴金 《滅亡》第三章:「花園里很靜,四周只有花草底清香。」
2、窗花:剪紙的一種,多做窗戶上的裝飾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五:「 劉桂蘭 呆在 趙 家,白日照常去工作,下晚回到家裡來,做針線活,或者給 鎖住 剪一些窗花。」
3、花園:種植花木供遊玩休息的場所。也叫花園子
巴金 《滅亡》第三章:「花園里很靜,四周只有花草底清香。」
4、花費:因使用而消耗掉;消耗的錢
巴金 《愛而克的燈火》:「我花費了自己不少的眼淚和歡笑,也消耗了別人不少的眼淚和歡笑。」
5、鮮花:新鮮的花朵
巴金 《隨想錄》二一:「 古然 夫人的墓在我的心裡,墓上的鮮花何曾間斷過。」
『貳』 一口正方形池塘,四角上各長著一棵大樹,有人要把池塘面積擴大一倍,且仍為正方形,而又不影響大樹生長,
在家中種樹對於一些農村中的房屋還是比較常見的,而且不少人甚至會將樹直接種在院子裡面,房前屋後什麼的更是會比較多的。那麼在風水學中,樹不可亂栽,有什麼風水講究?下面讓本期植物風水為你解析。
門窗前不栽樹
在風水學中,大門是氣流進出的主要通道,若是門前立一棵樹的話,不僅會使家宅通風困難,造成宅前穢亂,還會阻擋財運,讓家宅難旺。而窗前近距離栽樹,就容易招致陰濕之氣,不利於居住者的身體健康。所以,門窗前明凈無遮擋,才會有利於家宅通風換氣,讓家人財運亨通,事業發展順利。
大門不對樹林
大門對樹林,容易導致家人眼目不光明,常常會因看錯人而造成很大的損失,也會出現眼部方面的疾病。另一方面,樹林之中具有很嚴重的陰氣,如此正對只會使得家人疾病不斷,災禍難逃,甚至發生血光之災。
院子中央不宜放植栽
院子中心不宜種樹,樹根會破壞平坦的院子。大樹居中,容易擋掉房子的陽光,不利於採光。另外,如果是落葉樹經常掉葉,難於清掃,也有礙美觀和衛生。此外正對自家大門的位置也不適宜。
花粉過多、氣味濃烈的樹不能種植
有些並非凶木,然而由於某些特殊情況,不得不移植到他處。例如杉樹。針葉樹並非凶木,不過它們卻是導致花粉症的主因,實在不得不移植。金木犀的氣味太強烈,一旦成為家人頭痛的原因,那就必須移走。
前門不宜有枯樹
假使所有的樹木均枯萎敗朽,那可能此地的地氣存在問題,人居於此,則人的運氣也會依其運的旺衰而運行。另一方面,枯樹在門前,在視覺、心理上都形成陰影,影響一家人的出行情緒,久而久之,則對居住者會造成不利影響。如果住宅前有枯樹,就應該立即砍除再植新樹、新草坪,或另想它法如遷居。
『叄』 西柏坡荷花酒是不是糧食酒
河北西柏坡釀酒總廠所生產的「荷花」商標系列荷花酒,現已推出:小荷花、大荷花、上品荷花、玉品荷花、金荷花等多個品種,以「文藝范兒的荷花瓶、清秀淡雅的荷花酒」的荷花特色著稱於世,打造一種「幸福、精緻」的理想生活,滿足了廣大消費者作為「特產饋贈、宴會、品鑒、收藏、泡葯、自飲」等多種用途的需求,深受各界用戶的歡迎和好評。
『肆』 看圖猜成語老虎瓶子荷花
虎落平陽
hǔluòpíngyáng
[釋義] 老虎離開深山;落在平地里。比喻有權有勢者內或有實力者失去了自己的容權勢或優勢。平陽:地勢平坦、明亮的地方。
[語出] 清·錢彩《說岳全傳》:「虎落平川被犬欺。」
[正音] 落;不能讀作「là」。
[辨形] 平;不能寫作「屏」。
[近義] 孤雁失群 蛟龍失水
[反義] 放虎歸山 蛟龍得水
『伍』 怎麼把古瓶荷花應用到一個幻燈片
點擊「視圖」、「幻燈片模板」,點擊「復制」,同樣方法在另一個幻燈片操作。粘專貼到另一個屬幻燈片母版上,然後再點擊「視圖」、「常規」,就可以了。
幻燈片:又稱作正片,是一種底片或菲林。常見的規格有135和120兩種。通常是彩色,但特殊目的也有黑白的正片。也可用來印相或放大相片。
現在通常說的幻燈片多指電子幻燈片(演示文稿)。
『陸』 高毅進的代表作品
1、青玉《百壽如意》 2、白玉《三足鏈爐》 3、青玉《雲龍方瓶》 4、碧玉《犀牛》 5、白玉《秋山虎嘯》 6、青玉《爐》 7、翡翠《金玉滿堂鏈瓶》 8、青玉《菊花盤》 9、碧玉《寶鼎》 10、白玉《海棠獸耳爐》 11、青玉《卣》 12、白玉《蘭花瓶》 13、翡翠《福祿壽提壺》 14、白玉《荷花瓶》 15、白玉《三足爐》 16、碧玉《饕餮紋瓶》 17、白玉《花開富貴鏈瓶》 18、青玉《天官耳圓爐》19、青玉《爵杯》 20、白玉《喜鵲登梅壺》 21、碧玉《菊花龍盤》22、白玉《同喜同福瓶》 23、翡翠《天官耳爐》 24、青玉《四方香熏》25、白玉《福祿壽喜瓶》 26、白玉《萬象更新瓶》 27、白玉《喜事連年瓶》28、白玉《牡丹雙龍耳蓋瓶》 29、青玉《鴨彝》 30、白玉《人生如意》
『柒』 什麼是昭陵規模之盛
清初關外陵寢中,規模氣勢堪稱關外諸陵之首的就是盛京昭陵。
昭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它不但是清初關外帝王陵寢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而且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昭陵始建於皇太極病逝的崇德八年(1643年),同年九月第一期工程完工,翌年第二期工程告竣,以後又陸續在陵區增置石雕立象、立馬、坐獅、坐獬豸、坐麒麟各一對,擎天柱四個和望柱兩個。順治八年(1651 年),又從平地上以人工堆起一座土山,封號為「隆業山」,第三期工程結束,昭陵初步建成。從昭陵的建造情況看,陵為平地起建,工程浩大。此後清朝為了宣揚皇太極的文治武功並藉以顯示封建皇權的威嚴,從康熙年間開始先後對昭陵進行多次的改造和擴建,直到嘉慶六年(1801年),昭陵的建設才算最後全部完工,前後歷時長達一百五十九年之久。
昭陵正紅門及兩側袖壁
昭陵平地為陵,坐北朝南,其建築形制與福陵大致相同,但就其建築規模來看,昭陵建築則更加宏偉。以建築藝術水平來講,昭陵的藝術水平也遠在福陵之上。昭陵樓閣高聳,殿堂崢嶸,松柏蔥郁,規模壯麗,它不僅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匯了滿族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陵寢佔地面積為十八萬平方米,平面布局可分為前中後三個部分,也即是三進院落的平面布局。三進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明清陵寢制度的特點之一,在這種布局形式中陵寢由南至北依次分為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神廚、神庫組成;第二個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個院落是寶城和明樓。永陵和福陵的總體布局形式也是採用這種三進院落的布局形式。昭陵的主要建築都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軸線上,中軸線兩側建築採取對稱形式分布,中軸線的最後面就是全部建築的主體。
昭陵華表
努爾哈赤死後其陵寢建在了山水佳勝的天柱山下、渾河岸邊,而皇太極死後其陵寢為什麼卻建在城北的一片平地之上呢?傳說天聰三年(1629年) 皇太極親率八旗兵偷襲明軍把守的寧遠城時,中了當時明朝的寧遠守將袁崇煥設下的埋伏。皇太極落荒而逃,倉皇間馬失前蹄,被甩了出去,跌得頭破血流。明軍在後面緊迫不舍。正在這時,天空中飛來了一群黑壓壓的烏鴉,將他的身子團團地圍住了。追趕而來的明軍遠遠瞧見皇太極躺在地上,四周烏鴉盤旋,便疑其已死,也就不再追趕了,皇太極因此得以死裡逃生。從此,皇太極就把烏鴉看成了神物,並嚴令八旗官兵禁止射殺。皇太極到晚年時,為修築自己死後的陵寢,曾派人四處探尋風水寶地。一天黃昏,皇太極帶領眾貝勒到盛京北郊行圍射獵,正走著,只見一隻野兔狂奔而過,便連忙搭弓驅馬,奮力追趕。可那野兔左蹦右跳轉眼間就竄入草叢不見了蹤影。皇太極正在納悶自己的寶馬怎麼連一隻兔子都追不上的時候,一片聒噪之聲傳了過來,他循聲定睛一看,只見一片荒林之中有一個大土丘,土丘上落著一大群烏鴉。皇太極見此情景趕忙收箭入囊,心想我生前曾受此神物庇護,死後也當如此,於是掉轉馬頭,率眾人打馬而去。十幾年之後,人們便在那座烏鴉落過的大土丘上為皇太極建起了昭陵。
古代封建帝王在陵址的選擇上重視堪輿之術,都選擇佳山勝水之地起建陵寢。昭陵的陵址所在之地也有它的特殊之處,據地質專家考察,昭陵恰恰坐落在沈陽沙土和黃土分布帶的分界線上,陵前是沙土,陵後是黃土,福陵的情況也是如此,這樣的陵址地質特點說明當時的堪輿家們看中的就是這種地質情況特殊的「風水寶地」。
從神橋南下馬碑到正紅門是昭陵陵園平面布局的第一部分。
昭陵下馬碑
下馬碑是人們進入陵園後首先映入眼簾的陵園建築物。昭陵下馬碑共有六座:玉帶河北(今新開河北、北陵公園正門前約一百米處)二座,神橋南二座,東、西紅門前各一座。玉帶河北的二座,上用滿、漢兩種文字刻著「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字樣,其他四座均用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字樣。昭陵的下馬碑都位於陵道的左右兩側,它們是進入陵區的標志。在清代,凡是來此謁陵的文武官員不論職位高低都必須在下馬碑處下馬步入陵區,以表示對墓主的尊崇之意。昭陵下馬碑和福陵、永陵下馬碑一樣,原來均為木製,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的時候,清代統治者為了炫耀「盛世」,乾隆皇帝親自諭令將三陵的所有木製下馬碑改用石制下馬碑,並為昭示大清國的「一統同文之盛」諭示在石碑上鐫刻滿、漢、蒙古、回、藏五體文字。
華表頂部望天犼
矗立在陵道左右兩側的兩根雕著飛龍和卷雲的潔白晶瑩的對稱石柱,就是華表,也叫擎天柱或萬雲柱。昭陵神橋外的華表雕刻得十分精美壯觀。華表通高約八米,柱身周長二米有餘,立在一米高的須彌座上。柱身上雕刻著盤繞飛動的游龍和瑞雲。華表四周有望柱和欄板,上雕方格圖案。望柱系連固欄板的立柱,共有八根,在柱頭上分別雕有獅子,各個姿態優美,活潑可愛。
在昭陵神橋外華表的柱頭上各雕著一個面向南方坐著的石怪獸,只見它身披鱗甲,挺胸昂首,神態威嚴,這種怪獸名叫犼(音吼),人們根據這種立於華表頂端的石犼的姿態以及傳說中它好望的性格,都叫它望天犼。望天犼常常兩兩成對地被安放在皇帝宮殿和陵寢前後,其中一對犼頭向著皇宮或陵寢內,意在希望帝王不要久居宮內,提醒帝王走出皇宮外去了解世風、體察民情,因此這對犼的名字叫作「望帝出」;另外一對犼的犼頭向著宮內,意在希望帝王不要耽戀山水,廢棄政務,提醒帝王趕快回來處理朝政,因此這對犼的名字叫作「望君歸」。華表柱為陵寢增添了幾分庄嚴和威嚴。
昭陵石牌坊
陵道兩旁左右有對稱的一對石獅,在石獅的北面有一座三孔石橋,這就是昭陵神橋。此橋長四十米左右,寬約七米,橋面用規則的青石塊鋪成,光滑平整。橋洞為拱券式,造型優美,橋兩側都有石欄板,每側有欄樁豎立,中間以欄板相連,欄板石雕而成。其石雕圖案簡練、莊重、明快、大方。
昭陵石牌坊建於清嘉慶六年(1801年),全部用遼陽青石雕造而成,石質光潔,晶瑩可愛。牌樓為四柱三樓,單檐歇山式,檐下有仿木構斗拱,正脊及橫枋浮雕花卉、飛龍;上下橫枋之間鑲嵌有透雕八寶、行龍等圖案的欄板。四根柱腳上雕有坐獅四對,獬豸一對,均為圓雕。綜觀整個牌坊雕工精細,形象生動,奇花異草爭奇斗艷,飛禽走獸栩栩如生,華麗雄偉,巧奪天工,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它是昭陵陵寢建築中有代表性的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築。
石牌坊後面就是昭陵的正門——正紅門。在此門前的東西兩側各有三間瓦房。東側的三間瓦房是更衣廳,是皇帝謁陵進祭時更衣、洗漱的地方。西側三間是宰牲廳,是祭祀時宰殺上祭用的豬、牛、羊的地方。
昭陵石牌坊細部
正紅門是昭陵平面布局第二部分的起點,它和方城之間組成了昭陵平面布局的第二部分。正紅門位於整個陵園的正南位置,是陵園的正門,它由三個半圓形的紅色大拱門組成,高達數米,一抹朱紅,銅釘銅環, 鑲嵌其間, 紅中帶黃,氣勢輝煌。整個正紅門是仿北京皇史宬建築而成,雄偉壯觀。紅色大拱門上為一座單檐歇山式門樓,斗拱建築由彩色琉璃構件組成。正紅門三個拱門邊上均有浮雕裝飾,中門浮雕為二龍戲珠圖案,左右紅門為花紋圖案,三個紅門內側各有一方門額。在正紅門中門脊上有寶瓶一個,取寶瓶之音以示保陵平安之意。
在正紅門兩側的磚牆叫作袖壁,壁上浮雕著五彩琉璃蟠龍,故此袖壁又稱龍壁或龍磚看牆。袖壁長八點五米,高五米有餘。上面的巨龍造型極為誇張,只見它昂首張爪,騰空躍起,身披堅甲,光彩奪目,形象生動。在袖壁的兩側有紅色繚牆相接,繚牆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圍牆,將整個陵寢緊緊圍繞起來。昭陵繚牆均用青磚砌成,其中南面牆高九尺八寸,東西牆高七尺八寸,四周長共四百九十五丈九尺。繚牆牆體覆以紅土,故此又有紅城之稱。由於牆體為紅色,所以在繚牆中所開各門也就以紅門相稱了,如正紅門、東紅門和西紅門。東西紅門是在繚牆東西牆正中位置開設的陵寢側門,在東西紅門的南北兩牆之上也建有龍雕袖壁。整個昭陵繚牆秀麗迤邐,肅穆典雅,牆內原植有松樹一千九百二十五棵。東紅門迤東地方還鑄有大鍾一口,並蓋有鍾樓。按清代規定,皇帝謁陵時,行「展謁禮」開左旁門進出。行「大饗禮」時才開正門以供出入。
昭陵石象生立象
正紅門之內是神道,這條神道是用長條的石板鋪建而成。從下馬碑起,一直通向陵寢後部的隆恩殿前,它實際上形成了全陵的中軸線。在昭陵的神道兩側自南向北依次排列著石雕華表一對、石獸六對、大望柱一對。石獸當中依次分為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卧駱駝、立象各一對,共為六對十二個。這些石雕獸群就是清康熙時道士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這首詩中描繪的「十二御林」。這些「御林軍」日夜拱衛著地下皇城的安全,也顯示著皇家的威嚴。
在帝王陵前放置象、馬、獅子、麒麟、駱駝、獬豸還有另一種講究,說是陵寢中的明樓、正殿、城樓、碑樓正門為五級,象、馬、獅子、麒麟、駱駝、獬豸為六獸,即所謂應五級六獸之說。
在昭陵神道兩旁的石獸群前面還立有一對華表,華表柱身雕盤龍雲水紋,通身白色,雲板為墨綠色石材製成,頂部各有一個「望天犼」。頭向陵里。華表底座呈八面形,上雕花紋,四周望柱和欄板各八,互為連接,欄板鏤雕、浮雕,望柱上蹲有四個獅子和四個怪獸,每兩個一組,隔組而設。邁入正紅門環視左右首先看到這一對華表,也使人頓生庄嚴肅穆之感。
昭陵的陵園建築與福陵基本相同,它的獨到之處主要表現在神道兩側的石雕群特點上。昭陵的石雕獸底下都有高一米、寬一點五米、長二點七米的刻著吉祥如意花紋的須彌座,刻工精細,穩重大方。每對石雕獸間隔近十五米左右。石獸或坐或立,意態生動。石雕刻工極為精細,線條簡練遒勁,富於一種韻律感,也呈現出一種質朴簡潔、沉雄渾厚的藝術特色。石雕群在神道兩側自南向北每對之間距離逐漸遞減,成為不明顯的「八」字形,這就彌補了神道短促的不足,在透視感覺上,給人以縱深曠遠之感,從而增加了陵園特有的幽靜、遼闊、肅穆的氣氛。
在昭陵石獸群北面的正中位置,有一座高大的碑樓,這就是有名的昭陵神功聖德碑樓。這座碑樓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玄燁第二次東巡時修建的。碑樓為方形重檐歇山式,四面各開設一個拱門,下有須彌座式台基,樓內為彩繪花藻井,中間豎立著一塊以滿、漢兩種文字鐫刻的「大清昭陵神功聖德碑」,此碑立於龜趺之上,巍峨挺拔,氣勢雄偉。碑樓飛檐翹角,嵯峨壯觀,尤其是旁邊有一對石柱相襯,就更加顯得壯麗非常。
昭陵的神功聖德碑文出於康熙皇帝之手,為御筆親撰。碑文共一千八百一十個字,以工整端莊的楷書體刻成。它以簡潔的文字概括了皇太極的一生,頌揚了他的文治武功。石碑通高五點四五米,寬一點九八米,重達十萬斤,巍然矗立在龜趺石座上。
在昭陵的神功聖德碑樓的北面東西兩側,各有兩座三間青磚瓦房,這些都是當年的祭祀用房。東側南邊的叫儀仗房,是皇帝謁陵時存放旗、傘等祭祀所用儀仗之物的庫房,後為上祭最高官員更衣休息之處;北邊的叫茶膳房,是上祭時烹茶煮奶及上茶官員休息之所。西側南邊的叫膳房,又稱餑餑房(漢語稱饅頭),是上祭時造飯的地方,也是上膳官員休息的地方;北邊的叫果房,是上祭時准備土雜果品鮮貨及上果官員休息的地方。
在以上祭祀用房的北面就是隆恩門和方城。在方城的前門隆恩門前面甬道的兩側,當年栽有八棵松樹,東西兩旁各栽四棵,名叫站班松,也叫配松,這八棵松樹就是俗稱的「八大朝臣」。據說皇太極在位的時候,曾有八大朝臣輔佐朝政。這八位朝臣都是滿洲八旗的首領,他們分別姓佟、關、馬、索、齊、富、安、郎,上朝時文東武西,各有四位分廂侍立。隆恩門前的這八棵松樹,就是這八位朝臣的化身。
八大朝臣在皇太極生前輔弼朝政,在皇太極死後也要表示對他忠心耿耿。為了表示對八大朝臣的崇敬,清朝規定隆恩門前不得再栽種別的樹木。就是在栽種這「八大朝臣」松時,也要由欽天監擇定吉日,特派欽差前來栽種,以示敬重之意。
昭陵碑樓
皇帝生前有朝臣輔佐和軍士衛疆征戰,此外,還有三千六百名「內軍」保護皇宮內院的安全。這內軍里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內侍衛軍,共有一千六百二十五名;一部分叫外侍衛軍,共有一千九百七十五名。在皇帝駕崩之後,這鳳棲龍盤之地自然也要有重兵把守。於是在這象徵皇宮的方城之內,在埋葬皇帝的寶頂周圍,植下一千六百二十五棵松樹,以象徵那一千六百二十五名內侍衛軍巡守於方城。除此之外,又在方城之外如眾星拱月一般,栽下一千九百七十五棵松樹,以象徵那外侍衛軍的一千九百七十五位將士,因此栽種在方城之外的這一千九百七十五棵松樹栽植時都各自成行。在清代,這些栽種在方城內外的松樹歷年增減、遷退均須奏明皇上。
方城是昭陵的主要陵寢建築,它與後面的月牙城及寶城緊密連接,形成了陵園建築的主體部分,這個陵園建築的主體部分也是陵園平面布局的第三部分。
方城的正門是隆恩門。隆恩門是由兩扇朱漆大門所組成,每扇門上各有四十二枚銅釘和一個獸環,兩扇大門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面大拱門。在門楣上方正中位置設有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刻成的「隆恩門」三字立額,門額為黑底白字。在門額的兩側有琉璃龍雕,造型生動。大門的邊上有花紋石雕裝飾。隆恩門的上方是一座三檐歇山式的高大門樓,黃琉璃瓦覆頂,每層檐的四角均懸有風鈴,門樓為彩繪斗拱,在門樓的檐脊上有琉璃獸裝飾。在三層門樓的底層南、北兩面設有供人登臨的樓門,在二層和三層門樓的四面都設有木窗,周圍出廊。據說當年在三層樓上設有金鏈四條,名叫「江山萬代」,在民國年間被人取下,收歸官府保存。以高大的隆恩門為中心,左右延伸成正方形齒狀高牆。隆恩門建築雄偉壯觀,昔日在門樓的最高處向南眺望,沈城全貌盡收眼底。
走進隆恩門轉身沿著門樓兩側的樓梯向上攀登,人們就來到了方城之上,在這里沿著方城的馬道環繞而行,方城內的景況便可一覽無余。
昭陵方城是一座由大塊青磚砌成的長方形的城堡,它的建築規制和裝飾情況與福陵大致相同。城牆南面高九尺八寸,東西兩面均為七尺八寸,整個城牆周長為四百九十五丈九尺。方城除在南面的入城門戶隆恩門上建有門樓之外,在方城的四角之上還各建有一座角樓。四座角樓均為二層歇山式建築,較隆恩門稍矮,每座角樓的下層都開有一個拱門。樓內有木製樓梯可供登樓,在二樓的四面都辟有窗戶,在拱角下懸有風鈴。清人苗君稷在詩中所寫「風嘶鐵馬白雲霄」之句,就是指微風吹動時懸於檐間的這些風鈴鐵片發出的悅耳響聲。昭陵角樓是當時護衛陵寢的官兵警衛瞭望的地方,它也象徵著帝王之威震懾於四面八方。昭陵的方城之上還建存雉堞,每個雉堞高一米有餘,長近七米。在雉堞的中間設有馬道,道寬五點四米,亦由青磚鋪成,它的建築情況與福陵相同,路面也是由外向里傾斜,可能其取意也是與福陵一樣吧。方城內的主要建築有隆恩殿和東西配殿等。
進入方城之後,迎面看到一座壯觀殿宇建築,這就是昭陵的正殿——隆恩殿。隆恩殿位於方城內正中靠北位置,它是方城內的中心建築,是陵墓的享殿,既是用來供奉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後的神牌的地方,也是舉行朝祭大典的處所。
昭陵角樓
隆恩殿坐落在寬敞巍峨的花崗石台基之上,台基為仰覆蓮須彌式,平地起台是滿族的一種風俗。隆恩殿台基高六尺,前部有月台,周圍環以雕刻精美的漢白玉欄桿,其雕刻技法採用透空雕和突起浮雕的形式。這是為關內明清諸陵所不見的,顯示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它在建築藝術史上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除此以外,在台基的邊上還設有石雕的龍頭作為排水的出口,龍頭雕造的巨口大開,頗具神態,每逢暴雨降臨之際,雨水便由龍頭噴涌而出,極為壯觀。這也是昭陵的一景。
昭陵隆恩殿須彌座石雕
昭陵隆恩殿全景
矗立在高高的台基之上的隆恩殿是一單檐歇山式建築,殿頂以黃色琉璃瓦相覆,黃琉璃瓦正中鑲有三顆琉璃寶珠。殿檐下有藍地金字的「隆恩殿」題額一塊,從左至右似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題額四周透雕金色的游龍。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受福之意。隆恩殿共為三間。四門八窗,周圍出廊,共有廊柱二十根環殿而立,大殿為紅柱、紅門、紅窗,窗欞剔透,梁架全部彩繪。殿內立有兩根八角形立柱,梁架均以彩色游龍為飾,中間地方有大暖閣(又稱寢宮或神閣) 一座,形似小房,前有門兩扇,門環用赤金製成。閣內設有寶座、帷帳等卧具,均用黃色雲緞製成。暖閣上部用黃雲龍緞罩頂,名為「披廬帽」。大暖閣內又有小暖閣(又稱佛龕),裡面供奉著帝後兩人的神牌。神牌為金黃色,高約二十厘米,上以黃緞罩之。大暖閣前有帝後的龍鳳寶座兩駕,其兩側還有兩駕兩妃的配座,以表示兩妃居於配合祭享(或稱配食) 的地位。寶座和配座的座墊皆以黃色雲緞製成。寶座前邊設有供桌,是用來擺放祭品的。供桌前面有寶石燒成的銅胎琺琅香爐、燭台和花瓶五種供器一套,為乾隆年間所造,五供底座均以硬木為之,足皆為五,在五供的花瓶之中插有靈芝草。祭祀時,把兩個神牌分別放在龍鳳寶座上,帝後同案,擺供祭祀。此外,殿內還有福全椅二把,分列東西,朝燈四盞,棹四個,盛弓櫃一個,龍毯六張。隆恩殿內的器物多為表示象徵意義的裝飾品。
昭陵隆恩殿
在隆恩殿前的台基上,有三路踏跺,中路為丹陛御路,俗名又叫「龍道」,是由一塊長五點五米、寬近二米的巨石鋪成。巨石上浮雕海水雲龍紋,雙龍在水中翻騰游動。精美華麗,這塊石雕刀法遒勁,極富立體感。舊時無論何人均不準在上面行走。在隆恩殿的正門前還有順鋪長條翠石一塊,長約七八尺,寬約三四尺,其色澤斑斕奪目。據說舊時在隆恩殿前西側還有長方形藍寶石一塊,以往清朝的四品官員即以這種寶石作為頂珠之用。隆恩殿四周所鋪的地磚均為金礦石製成,俗稱皇帝金磚鋪地之金磚就是用這種金礦石製成的。這些鋪在正殿四周的金礦石每當日光斜照的時候,熠熠生輝,不過此景現在卻不易見到了。原來在隆恩殿迤東的地方有帶眼見方的石頭五塊,名叫仗房石,滿語名叫「夾細」。相傳太宗皇帝生前作戰時以此石搭蓋仗房,因太宗愛之,故置之殿前以為紀念。又有人說過去每逢大祭以前,恐怕祭物一時不能齊全,所以先將祭物搬運到這里,放在棚內,此石即作搭棚之用。屆時一聲進祭,不致有遺誤之虞。
隆恩殿兩側還建有東西配殿。東西配殿各為三間,形制與正殿相同,所以名為配殿是因為它是備用之殿,如果趕上正殿修繕的時候,就要將帝後的神牌及其他用品移到這里暫時安放,直到正殿維修完工後,再將帝後神牌和其他用品歸回正殿。
在昭陵隆恩殿後邊,有一個由兩扇門面組成的彩繪木門。這就是石柱門,也叫照牌。所以將此門叫石柱門是因為木門兩側有三丈多高的兩根方形石柱,又因為門側有石柱兩根,所以也叫二柱門。石柱門的上面有一單檐,檐頂覆以黃色琉璃瓦,瓦當上有龍形裝飾,檐的四角各立一琉璃獸和道人騎鳥的琉璃檐飾。石柱門唯有皇帝陵內才可設置,昭陵石柱門是清嘉慶年間增設的。有清一代,每當皇帝來此謁陵時,均須在此門後舉哀。
在石柱門的後面是嘉慶年間增設的石五供。石五供有五種石制的供器排列在一面長條石上。長條石長一丈八尺六寸,寬五尺,呈白色,四周雕刻有裝飾性花紋,它鋪放在一個高約四尺的須彌石座上。
長條石上面所列的供器均以漢白玉雕成,中間的石鼎高約零點八米,上置一海水雲龍紋石帽,石香爐上的兩塊黑紫色石帽是以端溪石製成。因五種供器均為石制,故稱石五供。石五供是用來鎮壓地宮門的,地宮門就在它的下面,有隧道直通地下宮殿。每逢大祭時皇帝要在石五供前舉哀告天。
昭陵欞星門與石五供
石五供北面是券洞門,洞門高二米,長二十一米,門為雙扇朱紅銅釘大門。洞門內壁呈紅色。通過券洞門便可進入連接方城和寶城的月牙城。人們一進入券洞門之內便會感到陰風襲襲,迴音陣陣,充分體驗到皇陵的陰森氣氛。穿過券洞門一進入月牙城,就會看到正面牆上的琉璃照壁,照壁與石柱門一北一南隔門相對。照壁緊貼著月牙城北牆而建,它高五米,寬五點八米,上面覆蓋著黃琉璃瓦和琉璃龍磚。壁體呈紅色,壁檐為綠色,上面雕有荷花和凈瓶,在照壁的四角也雕有荷花。綠色的荷花葉與紅色的壁底相互襯映,紅綠相間,煞是惹人喜愛。據說此壁瓦上所雕制的花紋均有暗號,移啟某瓦即能開啟地宮門進入寶頂下面的地宮,當初是為了維修地宮內部而設的。然而這個暗號的機關位置及開啟方法由於年代久遠早已失傳了。
券洞門之上設有明樓,此為太宗文皇帝的碑樓。碑樓位於券洞門之上的方城城牆正中位置,為一重檐歇山式建築,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十五點三米。樓體為紅色,上以黃琉璃瓦覆頂,八個檐角各懸一個鐵馬,上面立有瑞獸、魚及道人的琉璃像。檐間有藍色彩繪,上畫金龍和其他花紋,中間立有一藍地金字題額,題額從左至右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碑樓四面各開一個拱門,門以木柵為之。樓內立有一塊用漢白玉製成的陵碑,碑高約六米,下以須彌座承之,碑額浮雕二龍戲珠,碑身從左至右依次以漢、滿、蒙三種文字鐫刻著「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樣。明樓內天井為分格彩繪,以「綠」為主色,使樓內更顯肅穆莊重。此樓始建於康熙五年(1666年),後因失火,又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重建。後來又為雷火所燒毀又再次重修。昭陵明樓是全陵的最高建築,崇樓巍峨,氣勢雄偉,站在明樓之上,可俯視昭陵全景。
在明樓的北面,有寶城與月牙城相連。寶城也叫「團城」,在寶城的中間是突起的圓形墳堆——寶頂,寶頂的下面就是幽深的地宮,即皇太極與博爾濟吉特氏的葬身之所。寶城和寶頂是明代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種特有的形式,它的建築方法是在地宮的上面砌築起高大的磚城,然後在磚城內填土,直至形成一個高出磚城的圓頂。在寶城的城牆上建有垛口和女牆,形如小城,因它建在帝王葬身之處,故稱寶城。寶城之上的土堆圓頂也就隨之稱為寶頂了。昭陵的寶城高二丈三尺八寸,周長六十一丈,周圍是磚砌垛口和女牆,在兩側的女牆中間是馬道,道面由外向里傾斜,馬道是用大塊規整的麻石鋪成,寬約二點四米。在女牆的內側有石砌的排水溝和豎井,豎井上有井蓋相覆,頗似現在城市道旁的「馬葫蘆」。每逢雨季則雨水順著排水溝流入豎井,再經過排水管道流到寶城之外。昭陵寶頂高二丈,周長三十三丈。當初寶頂之上塗以白灰,輝煌奪目,「寶頂凝輝」被稱為昭陵一景,現它已為黃土所覆蓋,上面已是草木蔥蘢。據說寶頂上生有榆樹一棵名為「神榆」,相傳有清一代每易一帝,則此榆必發一杈,此樹早已枯死不存了。(現有一榆樹,為昭陵管理人員所栽。) 至於昭陵地宮的內部情況,由於史書上不記載,今天又沒發掘,所以一直是一個誘人的秘密。
昭陵月牙城與明樓
寶城的後面是一座人工堆起的土山,清代統治者認為此山與長白山西麓相連而為一體,有所謂「包羅萬象,統御八荒」之勢,所以在順治八年(1651年) 封此山為隆業山,以寓帝業興隆之意。堪輿家當時也稱此山為「 靠山」,當地人也有稱之為「 龍岡」 或「 龍脈」的。此山高六丈一尺,長一百五十一丈, 山上草木蔥綠,翠鳥啼鳴其間,呈現出一派自然景色,很好地烘託了陵園的氣氛,為陵園增添了不少的風采。
昭陵依山傍水,地勢寬敞,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多姿,金碧輝煌;樓堞高聳,殿宇崢嶸,紅牆綠瓦,異彩紛呈。布局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其間松柏掩映,環境幽靜。它是滿漢文化交融而產生的獨特建築藝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然而這樣一座美麗的帝陵在清代一直是守備森嚴的皇家禁地。其陵山舊制與福陵、永陵大略相同。當時曾設有掌關防、尚茶正、尚膳正、內管領、武職總管等官員掌管陵寢各項事宜。在陵寢周圍設有紅樁、白樁和青樁,以為界標,當時周圍界址為二千五百六十丈。對勞動人民來說它是一種皇權和神權的象徵。在舊中國它也曾歷經磨難。飽經滄桑。
新中國成立後,這一著名的歷史古跡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人民政府多次對昭陵進行修葺,使之受到妥善保護。1963年昭陵被批准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沈陽一處著名的風景游覽區。
『捌』 茅台荷花酒瓶上面寫著生態兩個字,是真的嗎
茅台荷花酒瓶上面寫著生態兩個字是真的嗎?媽的花椒酒瓶上寫著的生產兩個字。那不是真的。
『玖』 荷花瓶中瓶的是什麼酒
蓮花白酒
蓮花白酒酒性柔和,芳香宜人,注於瓷器,上蓋黃雲緞袱,以賞親信之臣。其味清醇,玉液瓊漿,不能過也。
『拾』 酒瓶大肚子細長脖子是什麼酒荷花
西柏坡荷花酒。
1、大荷花酒42度500ml,是由河北西柏坡釀酒總廠發布的白酒產品。總廠地區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
2、酒瓶印有和花標志,瓶口較長,瓶身圓潤,以獨具「文藝范兒的荷花瓶、清秀淡雅的荷花酒」的荷花酒品特色著稱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