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響水縣西蘭花

響水縣西蘭花

發布時間: 2022-07-25 03:15:04

A. 重慶南岸區郵政編碼是多少

重慶南岸區郵政編碼是400064;

郵政編碼通常用阿拉伯數字組成,代表投遞郵件的郵局的一種專用代號專,也屬是這個局投遞范圍內的居民和單位通信的代號。郵政編碼是實現郵件機器分揀的郵政通信專用代號,是實現郵政現代化的必需工具,最終目的是使您的信件在傳遞過程中提高速度和准確性,因此在交寄信件、包裹時務必寫明郵政編碼。為了實現郵件分揀自動化和郵政網路數字化,加快郵件傳遞速度。

(1)響水縣西蘭花擴展閱讀:

我國的郵政編碼採用四級六位數編碼結構。前兩位數字表示省(直轄市、自治區);第三位數字表示郵區;第四位數字表示縣(市);最後兩位數字表示投遞局(所)

郵編是為了實現信件分揀自動化的方案實施,因電腦不能識別中文,但能識別數字。每區域編上代碼,能快速運用電腦分揀,當然要寫的越細越好。

B. 分水鎮的行政區劃

明清時期
本區域行政區劃,明以前無考。明清設里甲制度,甲以下設團、甲、牌三級,民國《萬縣志》記述「甲大者兩分之,曰前後某甲,甲之長謂之團總。視甲之大小設團若干,置團首。團以下十家為牌,牌有首,十牌為甲,甲有長」。這一時期大二甲轄分水、黃泥、大興、三元、王家、瑞池6個場,設團若干。
民國時期
1927年,國民政府改行政管理體制,甲改鄉鎮,甲以下實行保甲制度,即改團為保,大二甲改為黃泥鄉,設保50個。
1929年推行城鄉自治後成立的第二區轄龍鳳鄉等10個鄉鎮。
1929年由黃泥鄉析出部分保設立培文鄉、三元鄉。
1931年撤銷培文鄉、三元鄉、黃泥鄉,並入大二鎮。
1935年改設第三區,鄉鎮改為聯保,轄12個聯保。
1938年改聯保為鄉鎮,培文鄉與三元鄉合並,轄10個鄉鎮,
1941年調整鄉鎮建制,轄14個鄉鎮,此後直到民國38年沒有大的變化。
解放以後
1949年12月建立高升區,轄培文鄉、三元鄉、孫家鄉、分水鄉、三正鄉、高梁鄉、石馬鄉、五梁鄉、順溪鄉、高升鄉10鄉。
1950年3月置分水區,轄培文鄉、孫家鄉、分水鄉、三元鄉4鄉。1951年1月改分水區為五區,劃出三元鄉至14區,劃入三正鄉,轄三正、分水、培文、孫家4個鄉,71個保(其中三正鄉19個保,分水鄉15個保,培文鄉19個保,孫家鄉18個保)。
1951年後,廢除保甲制,建立村政權,71個保全部改為行政村。
1952年9月劃出孫家鄉(見《萬縣組織史》),轄三正、分水、培文三鄉。
1953年行政區劃大調整,1月,從分水析出龍門村建立分水鎮,轄2個段1個村;從培文鄉析出青雲山、鏵頭嘴、袁家山、大興場、楠木寺、金獅嶺等6個村成立興安鄉。2月,響水鄉高興村(原響水鄉13保)3個隊劃歸分水,後設五馬村;響水鄉付家村(此前為八勝宮村)並入石杠村劃歸分水鄉管轄;甘寧鄉三角村劃歸分水鄉,分水鄉石杠、石梯2村劃入新成立的易家鄉歸第14區管轄。6月,從三正鄉析出四方、蘭花、紅椿、楊柳、新屋、新民等6個村建立棗園鄉;從分水鄉析出石燕、黃泥、禮福、白果、紅豆、鳳凰、清坪等7個村建立黃泥鄉;從培文鄉析出龔家山、八角、向廟等5個村成立向廟鄉;從三正鄉析出上石孔、下石孔、石龍、白果、麻柳,分水鄉析出五馬、智德等村組建新石鄉。
1953年7月後,分水區管轄三正、分水、培文、新石、棗園、黃泥、向廟、興安、分水鎮等9個鄉鎮。
1955年12月恢復五區為分水區、撤銷8個小鄉,恢復為三正、分水、培文3鄉(其中新石鄉的智德、五馬劃歸分水鄉,其餘村劃入三正鄉;黃泥鄉所轄村分別並入分水、三元、易家鄉);保留分水鎮,改轄3個段,1個村;劃入高升鄉、石馬鄉、三元鄉(此前,1953年7月劃出易家、瑞池、筆峰、三更、小彎、雙河、新村等7個村組建了瑞池鄉)、易家鄉、孫家鄉。被撤銷的高石鄉(1953年11月成立,辦公地點望月嶺)的回龍村(後與中壩村合並)劃入分水鄉;被撤銷的大梁鄉(1953年1月成立,辦公地點新屋院子)的永角、王興2村劃入三正鄉;甘寧鄉辣子坪村與高升鄉小城村1隊合並為辣子村劃歸三正鄉管轄;被撤銷的高洞鄉(1953年1月成立)的茶坪、牟家2村劃入三正鄉;三元鄉的紅豆村劃歸分水鄉。被撤銷的新石鄉的五馬村與高興村合並成立新的五馬村。全區轄鄉鎮9個,行政村7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364個。
1956年6月,撤銷易家鄉,其石杠、中壩兩村劃歸分水鄉管轄。1958年搞人民公社,11月改鄉為公社,適當合並或改村為管理區隊。全區轄公社7個,鎮1個,共設區隊152個。
1961年4月劃出石馬公社。改公社管理的區隊為生產大隊,並新增設組建了雙豐、紅寨、五馬、砂坪、青龍、楠木寺等生產大隊。4月,從高升公社中析出荊竹、楊見、蒲團、帽合等4個生產大隊,並將楊見分出毛壩,蒲團分出白羊、荊竹分出雙河共7個生產大隊,復置毛壩公社;從三正公社中分出四方、蘭花、新民、新屋、茶坪、牟家、永角、王興等8個生產大隊並將茶坪分出砂坪,永角分出青龍共10個生產大隊復置棗園公社。7月,從分水公社析出禮福、三角等生產大隊復置黃泥公社。12月,從培文公社析出大興場、金獅嶺、袁家山3個生產大隊並將大興場分出楠木、青雲山共5個生產大隊成立大興公社。全區轄10個公社1個鎮,106個生產大隊,804個生產隊。
1966年11月,全區5個公社在「破四舊」時期更名,高升改為光輝、棗園改為紅花、培文改為文武、三元改為燈塔、孫家改為太陽,同時43個生產大隊也更名。
1975年11月全部恢復原名。1979年培文公社紅古大隊劃出花果園大隊,全區增劃53個生產隊,1980年再次增劃190個生產隊。
1981年地名普查毛壩公社更名為茅坪公社,另有38個大隊更名,分水鎮3個居民小組組建成1個社區,全區轄10個公社1個鎮,107個大隊,1個社區,1047個生產隊。
1984年4月,全區公社改為鄉。7月,分水鄉並入分水鎮,直到1992年未有變動,全區轄9鄉1鎮,107個村,1個社區。
1992年10月,分水區建制撤銷,轄區合並組建了三正鎮、培文鎮、分水鎮、這一時期轄區有3個鎮,72個村,6個社區,775個村民小組。
1998年11月,分水鎮析出三角、石梯、金鳳、紅寨、杉林、石杠、禮福、白果、紅豆、清坪等10個村和黃泥社區設立黃泥鄉。培文鎮析出鄧家、梨子、高樓、張家山、大沖、老觀、石硤、花屋、油寨等9個村和三元社區設立三元鄉;析出楠木寺、大興、金獅嶺、青雲山、袁家山等5個村設立大興鄉。1998年12月,經原萬州區天城管委會批准,撤銷分水鎮下壩村、雙豐村,建立敬家河、雙豐、下壩3個社區。這一時期轄區有3鄉3鎮,70個村,9個社區,732個村民(居民)小組。
2004年9月,三正鎮、分水鎮、培文鎮、黃泥鄉、三元鄉、大興鄉合並組建成分水鎮。10月,調整村居規模,合並村、居民小組。
2005年12月,分水鎮轄分水嶺社區、三正埠社區、張家嘴社區三個社區和石碾村、大地村、五馬村、川心村、竹山村、雙紅村、辣子村、四方村、棗園村、茶坪村、王興村、黃泥村、三角村、紅豆村、培文村、郎家村、龔家灣村、八角村、紅古村、大沖村、三元村、花屋村、大興村等23個村,198個村民小組,27個居民小組。 分水鎮地處渝東平行嶺谷區與山地過渡地帶,地貌以丘陵為主,四周山巒重疊,深丘峽谷縱橫,地質復雜,地形多樣,海拔在200~850米之間。
地貌
境內地質復雜,地貌多樣,以低山、丘陵為主,次為低中山。全境最高點為北部悅君山馬鬃嶺,海拔1373米;最低點為西南部的王場河溝,海拔240米,境內相對高差1133米。全境低山、丘陵面積約佔三分之二,低中山和山間平地面積約佔五分之一,極少的平壩和台地零星散布。
地質
境內地質構造線屬於新華夏系第三巨型隆起帶武陵山褶皺帶西緣與大巴山弧形褶皺帶控制的四川菱形構造盆地的北東三角區一隅。多為小褶皺,呈雁形排列,紐狀起伏。其褶皺以鐵峰山背斜和萬縣向斜為主。鐵峰山背斜在白廟入境,境內全長10公里,地層為三疊紀須家河組和中、下侏羅紀。萬縣向斜核心地層為上侏羅紀,由東北向西南在紅古村陳明岩進入忠縣境。
山脈
境內北部為鐵峰山脈,約呈東西走向,在境內東起於荊竹溝,西止於白廟梁,長約10公里,寬約3.5公里。在境內稱為悅君山(地名辦確認)。

C. 鹽城特產是什麼

楊五香腸 東台市傳統名食。有100多年的歷史。相傳為一姓楊排行老五的巧廚在東台城專售熏燒肉製品,尤以香腸為著名,人們稱為「楊五香腸」。近年東台肉製品廠保持「楊五香腸」的傳統製作方法,以精、肥肉8:2配料,加入多種佐料,經腌、灌、烘、涼而成。其特點是色澤鮮艷,美味可口。此品列入《中國名食指南》。 東台魚湯面 東台傳統小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白湯面製作,手藝不凡,馳名遠近。原來這位廚師是選用鮮活鯽魚、鱔骨為主要原料,輔以熟豬油、姜蔥、蝦子等佐料,精心製作成於湯。用這種湯做的白湯面,湯稠如乳,點滴成珠,面白細勻,鮮而不膩。來到東台者不吃餐魚湯面,則是一件遺憾的事。1924年東台魚湯面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獎章。列名《中國小吃譜》。 奇園蟹黃包 鹽城市區的傳統名點。選用鹽城西鄉湖中的母蟹,其蟹個大、膘肥、黃多。和以豬肉、精面等原料製成,其味鮮美。 建湖藕粉圓子 建湖縣傳統名小吃。相傳已有200多年歷史。此咱藕粉圓圓滑透明,富有彈性,柔軟細嫩,呈咖啡色。餡心用藕粉和含甘果肉五仁(桃、杏、棗、瓜子等)為原料,清甜爽口,沁人肺腑。細嚼魚香不絕,避肥膩之諱。營養豐富,有健骨益血之功能。經濟學家費孝通品嘗後,在報刊上撰文評價,稱之為「珍品」。 伍佑醉螺 伍佑鎮特產。選用海灘中的泥螺腌制而成。明代民間早已有製作。每年夏季,選取產自灘塗上的個大、肉厚、不淀沙的鮮泥螺,經清水浸泡後,加入曲酒、赤砂糖等拌和,每天攪動,持續七天方可食用。其特點殼軟透明,酒香濃郁,咸甜適度,細嫩鮮美,為佐酒佳餚。裝壇密封後不變味、不變質,一年後啟封壇口,仍是香氣撲鼻。1982年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土特產之一。行銷上海、四川、武漢等地。 大縱湖醉蟹 用大縱湖的蟹,配以優質曲酒、米酒、淮鹽、花椒、大料浸泡醉制,外觀似活蟹,肉質細嫩,風味獨特。醉味濃郁,香氣沁人,為佐酒佳品。1910年,在國際南洋勸業會上被評為一等獎,並獲獎章一枚。有詩句稱頌:|菊黃桂飄香早,淮揚競誇湖蟹好|。今鹽城市食品廠大縱湖分廠製作的壇裝|大縱湖醉蟹|,已成為佳品,作為宴請和饋贈之物,暢銷海內外。 野鴨灌湯包 鹽城市東部沿海灘塗、窪、洋、河、盪地區的特產野鴨,數量極多。當地鄉民利用為製成一種冬季時令佳品「野鴨灌湯包」。用鴨肉切肉丁,輔以雞湯,伴瘦豬肉丁、蝦籽、濕澱粉為餡心,製成湯包,熱蒸而成。 拆燴推浪魚 鹽城海濱鹹淡水交叉的河港有一種特產紅鮊魚,喜逆水前進,故又名推浪魚。民國初年,鹽城河渠菜館製作此菜,頗有名氣。製法為剔除魚的刺卡,配以火腿、醬瓜、豬油等,用魚湯燴制而成。外形完整,嫩而不碎,湯稠味濃,尤以秋末冬初食用最佳。 燴素魚皮 相傳為清初鹽城兜率寺廚師首創。製法為將山芋粉放入沸水鍋中凝成粉皮,切成長方塊,成魚皮狀,輔以雞湯、火腿、雞脯肉等下鍋燒沸,味道鮮美,清爽可口。 香酥蘆花雀 鹽城市著名野味名菜。相傳已有100多年歷史。鹽城近海多蘆葦,適宜蘆花雀(鶯啼鳥)棲息,在冬季蘆花放雀正肥時,雀聲清脆悅耳,為捕雀高產期,故該鳥又名蘆花囀。把雀取臟洗凈,每5頭雀,用花椒鹽75克,在雀身內外擦至鹽溶化為止。清漬10分鍾左右,雀腹部朝上,放瓷缽內,加黃酒25克,蔥段50克,炸至黃色時取出。裝盤入席,隨帶花椒鹽或番茄沙司佐料蘸食。 生熗條蝦 城沿海地區的名菜。因蝦呈長條形,取名條蝦。又因蝦外殼白里透清,故又名白條蝦。秋冬季南遊產仔,幼蝦於清明前後向北回遊,此時蝦殼柔軟,肉質鮮嫩,又得名「迎春蝦」。用此蝦製成的生熗條蝦名菜,為鹽城歷史上的節令佳品。明代即流傳」生吃螃蟹活吃蝦」,即指醉蟹熗蝦。清代鹽城市區魚市口,就有鮮條蝦市場。民國年間,鹽城街市上以「松濤菜館」、「奇茗菜館」的生熗條蝦最為著名。製法為選用清明前回遊的幼蝦,清明後外殼變硬發紅,肉質轉老,只能熟吃。先剪去蝦爪、須,用冷開水洗凈瀝干,放入盆內,每500克蝦用15克曲酒、0.5克精鹽拌和5分鍾,以殺菌去腥。再放入盤內,調以50克白醬油,30克白糖,15克香醋和適宜的紅腐乳汁、白鬍椒粉、蒜末、薑末等調勻,淋上芝麻油就可品嘗。為酒宴佳餚。 白燉鯔魚 鹽城有海產鯔魚。在沿海港口、河口、港灣內的鹹淡水中,明代已盛產。古人作詩有「鯔魚味美勝鱸魚」之句,人們多取其鮮者清蒸,別有海鮮風味,製作時又保留鮮魚原形,故色味俱佳,肉嫩可口。今沿海仍產鯔魚。黃海飯店廚師張維東精心配料製作的魚更為出名。製作過程為取鯔魚一條重約750克,配以豬板油丁20克,熟火腿10克,水發香菇片10克,筍片10克,醬瓜末5克。先將魚洗凈,在沸水中燙,再沖洗後,擺在長盤內,用上述配料在魚上擺成花卉圖案,加適量的黃酒、精鹽、白糖、蔥段、薑片等,上籠以旺火蒸15分鍾,至魚成白蒜瓣狀。上席時去蔥段、薑片,淋上麻油。其時色味美觀,清香四溢,確有獨特之處,故名白燉鯔魚。 鯮魚餅 鯮魚為鹽城沿海地區季節性魚類。體長,側扁,腹圓,頭部細長呈管狀,鱗細鰾大,鰾可制工業用膠,如干制|魚肚|亦為名貴食品。清初鹽城廚師創制的鯮魚餅,主要製法為去頭、洗凈,在剖開的魚肚中,放入豬肉剁成的茸,醬瓜、醬生薑、香蔥切成細末,加以適量的精鹽、綿白糖、白鬍椒粉、黃酒等拌勻成餡心,放入魚肚內,兩面合起來,製成橢圓形的鯮魚餅,再加麵粉和水、雞蛋清拌成稀糊狀。將平底鍋放在火上,把鍋面上的豬油涮勻,再把魚餅逐個裹上麵粉湖入鍋煎至餅呈兩面乳白色的取出,把餅邊修齊,再加豬油,用火煎成兩面呈金黃色。起鍋淋上麻油、香醋,食時外脆里嫩,味鮮可口。列名入《中國小吃》。 叉烤野雞片 鹽城傳統名菜。鹽城東臨黃海,西襟湖盪,盛產野雞。入冬時雄雉肉多味美,素為時令名菜。尤以叉烤野雞片,外脆里嫩,油潤爽口,更增添野生禽的特有風味。製法為選取野雄雞一隻(重約1000克),將雞肉切成薄片,加黃酒5克、白醬油25克、白糖5克浸漬,再放入斷茸的蝦仁、豬肥肉和適量蔥、薑末、精鹽、白鬍椒粉、濕澱粉,拌成糊狀。再把豬網油洗凈攤開,抹上雞蛋清和蔥、椒末,將烤雞片糊料均勻地鋪在上面,用手疊成長約25厘米、寬約20厘米的長方塊,用絲網夾緊烤熟。抹以芝麻油,改切菱形裝盤,隨帶甜面醬、鹽、青蒜花等佐料即成。 四鰓鱸魚 響水縣特產,產於灌河中下游。魚身呈青灰色,兩側和背鰭上有黑色斑點,因鰓蓋上有一條較深的折皺,外觀好象是四個鰓,得名「四鰓鱸」。常見每條3-5斤左右,大者可達數十斤。每年「芒種」前後,為鱸魚最肥美季節。百里灌河,漁船競發,張網捕撈。此時,響水、雙港、陳港等地市面上隨時可見。四鰓鱸魚肉質潔白肥嫩,烹調後肉似蒜瓣,湯汁呈乳白色,濃稠粘唇,清香似桂花散氣。色、香、味均佳,可與「松江鱸魚」媲美。 青蒲籪蟹 東台市溱東鎮的青蒲一帶,那裡河大水深,港叉密布,盛產螃蟹,個個體壯黃多,殼呈青色,綠眼睛,白腿毛,臍小肉壯。青蒲漁民在河中設籪捕取,年產4000擔以上,遠銷海內外。 東溝茶干 其品種有蝦子茶乾和五香茶干兩種,風味獨特,歷史悠久。蝦子茶干多作為禮品定做的。市場上有售以五香茶干居多。特點是:老嫩適宜,香咸可口,掰開來是豎絲子。 板湖百葉 阜寧縣板湖一帶特產,故稱「板湖百葉」。在蘇北地區頗有盛名。製法為黃豆浸泡後,磨成豆漿,上鍋燒開、點鹵,成鹵後,經壓榨就成。主要過程有三難,即點鹵難、澆百葉難、剝百葉難。特點是色澤淡黃,細薄均勻,香嫩可口。每市斤約10至12張。 下灶蠶豆 東台市安豐鎮下灶村獨有的特產。明清時被列為貢品。這種蠶豆,粒形扁圓,大如拇指,豆身中間略呈凹陷,形似牛腳,俗名「牛腳扁」。奇異的是,若把「牛腳扁」換一個地方種植,就是與下灶村一埂之隔,長出來卻面目全非,不是顆粒較小,就是味道不佳。當年,這里的寺廟庵堂都競相選用「牛腳扁」豆瓣做湯下面,湯白如乳,其味鮮美。興化學士李春芳來安豐求學於王艮門下,每逢青豆上市時,師生兩人最喜採食品賞。後來,李春芳當上宰相,就把「牛腳扁」大蠶豆進貢給皇帝,得到贊賞。從此「下灶蠶豆」年年進貢,並還指派官員購運青豆和干豆,作御膳之用。明清兩朝,皆沿用此豆。那時的下灶村,成了「御豆園」。據說,當年韓國鈞任江蘇省省長時,就用此蠶豆招待劉少奇、陳毅,並作為土特產饋贈。陳毅把這份禮物特地分送給傷病員嘗新,傳為佳話。蠶豆剝皮,色乳白,煮熟後肉質起沙,吃口鮮嫩。干豆可作「蘭花豆瓣」。 白首烏粉 濱海縣素有「首烏之鄉」美稱。相傳清咸豐年間就有種植。首烏是可葯食兩用的滋補品。濱海縣利用這一土特產,辦了首烏製品廠。所產總渠牌精製白首烏粉,以首烏塊根為原料,經清洗、去皮、去雜、粉碎、過篩、粉乳沉澱、分離、烘乾等工序製作而成。產品呈粉狀,潔白帶光澤。榮獲鹽城市「傳統特產品獎」,暢銷全國各地及港、澳和東南亞一帶。 湖光牌溏心皮蛋 建湖縣傳統特產。選用里下河地區盛產的新鮮鴨蛋,經過選照、分級後,裝入有純鹼、石灰、茶葉、食鹽、氧化鋁的盛器與開水進行化合,並在冷卻了的缸中泡製約一個月左右,再取出包上料泥,外沾稻殼。再將料泥包的蛋,裝入陶瓷缸之中,用木蓋封口,再用麻布片、麻繩包紮好,存放於通風乾燥的庫內。約一年時間,才可外運出口。 雪松牌溏心皮蛋 濱海縣再制蛋加工廠的產品。選用新鮮鴨蛋,經配製料液,澆鹵泡蛋等若干工序精製而成。主要特點是去殼後蛋體完整,蛋白凝固為半透明體,呈茶綠色或棕褐色。較堅韌,有彈性,蛋黃為溏心,略帶硬心。在蛋黃、蛋白中伴有松柏枝狀花紋,食味清涼,須嫩鮮美,色、香、味俱全。1984年被評為商業部、江蘇省優質產品。經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日本、模里西斯、澳門、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瀛橋牌芝麻辣醬 鹽城市醬醋廠產品。以標准麵粉作佐料,輔以小磨麻油,通過太陽能曬醬房天然發酵釀制而成。色澤鮮艷,醬香濃郁,甜辣適口,味道鮮美。1984年被國家商業部、江蘇省評為優質產品。 葛武嫩薑片 葛武傳統特產。葛武醬製品廠保留並發展了這一傳統產品,精選寒露前3天適時採收的鮮嫩生薑,嚴格掌握腌制、切片、上料,鮮、甜濃醬乳泡製等13道工序。尤以切片難度最大,老技師郭傳美刀工不凡,切的薑片薄如紙,晶亮透明。1979年10月出席全國供銷合作社在青島召開的「食品工藝技術表演大會」,榮獲「寸姜百刀,片薄透明」的評語。產品新芽牌嫩薑片,食後有助療胃寒、痛經、感冒等保健作用。1986年獲江蘇省優質產品稱號。 五醍漿大麴 濱海縣五醍漿酒廠產品。五醍漿大麴始釀於清乾隆年間,曾有「隔牆三家醉,開壇十里香」之美譽。取用八灘鎮鴨蛋汪水質優良、軟硬度適中的地下泉水,以優質高梁為原料,以小麥、大麥、安豆精心製作麥曲為自然糖化發酵劑。合理配料,精心操作,低溫入池,掐頭去尾,分段截酒,分級貯存,精心勾兌,理化指標、衛生指標均符合標准,達國家名酒指標。具有色清透明,窖香馥郁,綿甜冽甘,入口圓潤,口味悠長的獨特風格。素以「香、醇、綿、甜、凈」著稱,成為宴席上的美酒,饋贈親友的上乘禮品。1971年與洋河、雙溝一同登上江蘇名酒的金榜。1979、1984年獲得江蘇省優質食品證書。1986年向低度發展,已生產6個系列26個品種。1987年五醍漿特曲、五醍漿特液(38度),又榮膺江蘇省優質食品稱號。1988年的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上,38°五醍漿特液、39°金香液等分別獲金、銀、銅牌。38°五醍漿特液在中國質量監督檢驗技術委員會在北京舉辦江蘇省的名、優酒質量跟蹤中,獲消費者滿意獎,並頒發「龍吟杯」。生產的五大系列29個品種已暢銷上海、北京、山東、江蘇、青海、新疆等地,並在港、澳、台及東南亞一帶享有盛譽。 伍佑糖麻花 伍佑風味名點。因坯形如繩,俗稱油繩。相傳有200多年歷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淮安府時,鹽城縣令曾以此進貢,大獲贊許。由於用料講究,工藝求精,素以香、甜、酥、脆聞名。加之狀如雙龍盤旋,小巧玲瓏,色澤赤紅鮮亮,入口油而不膩,甜中有香,成為居家、旅遊、饋贈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輔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產量猛增到數萬斤,已獲省優質產品合格證書。 阜寧大糕 相傳乾隆皇帝曾嘗過此糕,賜名為「玉帶糕」。選用優質糯米、純潔白糖、精製油脂及特級蜜餞加工而成。具有色白、片薄、滋潤、細軟、卷得起、放得開等特點。口味香甜,營養豐富,老少皆宜。製作過程有炒米、粉碎、潤粉、熬糖、成型,即泡、回、捂、切等工藝。由於從選料至製作功夫獨到,口味美好,每逢冬令時節,人們爭相購買。春節期間,家家必備,親友互相拜訪,主人最先拿出招待的食品,就是大糕。以取其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步步登高」之意。阜陽牌阜寧大糕,1988年榮獲商業部優質產品證書和獎杯。在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上獲銀獎。1990年在全國婦女兒童用品40周年博覽會上,被授予銀質獎。 特種工藝和民間工藝品 發綉 東台工藝美術品廠產品。發綉又稱墨綉,起源於唐代佛教盛行時期,民間信女們將自己的秀發剪下,在綢或絹上綉成如來佛或觀音菩薩。焚香膜拜,以示虔誠。用人發代替絲線,是我國勞動婦女的智慧和創造。因發綉不褪色和變形,但技術要求極高,流傳甚少。南宋時發綉《東方塑像》和明代韓希孟所作發綉《彌勒佛》,分別在英國倫敦博物館和日本正倉院作為珍寶收藏。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唯一發綉《停琴佇月圖》,也是韓希孟所綉。到清代發綉已瀕臨絕跡。東台工藝美術廠的刺綉藝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運用了滾、纏、接、套和虛實等針法,採用黃、灰、赭、白等多種人發,並利用深淺濃淡之發作為|色線|,按圖賦色,畫綉結合,創造出|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彩綉。所綉的《魯迅像》、《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以及花卉、動物、亭台樓閣和山水等藝術佳品,在廣州出口交易會上首次展出時,客商爭相觀賞,成為藝術珍品。1981年,東台發綉在全國工藝品旅遊紀念品評比中獲優秀作品獎,1983年又獲國家外經部頒發的質量優秀證書。1985年天工牌發綉被評為江蘇省優質產品。1986年,發綉《寒山寺》在日本展出。因圖中碑文里鑲有4根頭發,上刻有《楓橋夜泊》的詩句。日本觀眾對在4根頭發上刻的28個漢字深有興趣,排著長隊,輪流在顯微鏡中觀看。 焰花 濱海縣焰花廠產品。1985年全國焰花質量評比中獲優質產品獎,1987年復檢,仍保持名優產品稱號。這是在傳統工藝基礎上用科學的配料方法精製而成。工藝精湛,技術難度大,安全性能好。具有造型美觀,小巧玲瓏,形象逼真,價格低廉,室內外均可燃放等特點。燃放時間5秒鍾。燃放時,呈現紅、綠兩種光環;在光環中,兩次出現與家用的菜碟、酒杯同樣的圖像效果,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花炮 建湖縣傳統工藝品。明末清初,建湖李家莊李逸仙善於製作鞭炮、焰火。此後代代相傳,成為遠近聞名的花炮世家。李家花炮的品種有,高空焰花、手持焰花、地面焰花和鞭炮四大類。特色花炮有天女散花、彩蝶飛舞、「九條龍」。點燃後如流星飛箭,騰空時噴射九道彩光,猶如九龍搶珠,深受歡迎,遠銷全國各地。 木雕 東台曹氏祖傳工藝。清咸豐年間有曹俊鵬者傳世傑作最多。興化縣戴家窯關帝廟神龕前的畫板,雕刻了山靜水流,花木蔥郁,山洞中有十八羅漢,身不盈寸。玲瓏剔透,姿態各異。東台商會曾有一件精品「鹽區風光」,在直徑約一尺的木盤中,雕有鹽場的「一井五塘」,即鹵井和燒火塘、紅鹵塘、抽港塘、揩灰塘、拔灰塘,還有鹽灶、鍋撇 、鹽廩。灶民勞動,牯牛拖車運鹽,草叢中還有奔跑的獐、兔,形象逼真,再現了鹽場風光。鹽灶上對聯,字細如菜籽,精巧細膩。 彩塑 濱海縣彩塑至清末還流行用膠泥捏神像、捏戲文臉譜等。解放以後濱海、響水成立了工藝廠,專生產工藝產品。新產品有90多種。如富有傳統特色的「鵲橋相會」。取材於敦煌壁畫的「天女散花」。還有取材於現實生活的『武術鮮花』、「夜讀」等作品,栩栩如生。濱海、響水一帶的彩塑工藝品,銷往美、英、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為鹽城市主要外貿產品之一。 羽扇 以東台市安豐場唐家產品最著名。選用海東鸛翅膀上的羽毛,精心製作而成。清初孔尚任在鹽城疏浚淮河海口時,收到友人送他的一把海江鸛羽扇,贊不絕口,即以「羽扇」為題,賦五律一首:「客寄雙團扇,名家制不同。剪胎雲閃爍,織柄玉玲瓏。偶爾投懷內,曾經度海東。漫然松下客,為我贈清風。」 回答者: 楊五香腸 東台市傳統名食。有100多年的歷史。相傳為一姓楊排行老五的巧廚在東台城專售熏燒肉製品,尤以香腸為著名,人們稱為「楊五香腸」。近年東台肉製品廠保持「楊五香腸」的傳統製作方法,以精、肥肉8:2配料,加入多種佐料,經腌、灌、烘、涼而成。其特點是色澤鮮艷,美味可口。此品列入《中國名食指南》。 東台魚湯面 東台傳統小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白湯面製作,手藝不凡,馳名遠近。原來這位廚師是選用鮮活鯽魚、鱔骨為主要原料,輔以熟豬油、姜蔥、蝦子等佐料,精心製作成於湯。用這種湯做的白湯面,湯稠如乳,點滴成珠,面白細勻,鮮而不膩。來到東台者不吃餐魚湯面,則是一件遺憾的事。1924年東台魚湯面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獎章。列名《中國小吃譜》。 奇園蟹黃包 鹽城市區的傳統名點。選用鹽城西鄉湖中的母蟹,其蟹個大、膘肥、黃多。和以豬肉、精面等原料製成,其味鮮美。 建湖藕粉圓子 建湖縣傳統名小吃。相傳已有200多年歷史。此咱藕粉圓圓滑透明,富有彈性,柔軟細嫩,呈咖啡色。餡心用藕粉和含甘果肉五仁(桃、杏、棗、瓜子等)為原料,清甜爽口,沁人肺腑。細嚼魚香不絕,避肥膩之諱。營養豐富,有健骨益血之功能。經濟學家費孝通品嘗後,在報刊上撰文評價,稱之為「珍品」。 伍佑醉螺 伍佑鎮特產。選用海灘中的泥螺腌制而成。明代民間早已有製作。每年夏季,選取產自灘塗上的個大、肉厚、不淀沙的鮮泥螺,經清水浸泡後,加入曲酒、赤砂糖等拌和,每天攪動,持續七天方可食用。其特點殼軟透明,酒香濃郁,咸甜適度,細嫩鮮美,為佐酒佳餚。裝壇密封後不變味、不變質,一年後啟封壇口,仍是香氣撲鼻。1982年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土特產之一。行銷上海、四川、武漢等地。 大縱湖醉蟹 用大縱湖的蟹,配以優質曲酒、米酒、淮鹽、花椒、大料浸泡醉制,外觀似活蟹,肉質細嫩,風味獨特。醉味濃郁,香氣沁人,為佐酒佳品。1910年,在國際南洋勸業會上被評為一等獎,並獲獎章一枚。有詩句稱頌:|菊黃桂飄香早,淮揚競誇湖蟹好|。今鹽城市食品廠大縱湖分廠製作的壇裝|大縱湖醉蟹|,已成為佳品,作為宴請和饋贈之物,暢銷海內外。 野鴨灌湯包 鹽城市東部沿海灘塗、窪、洋、河、盪地區的特產野鴨,數量極多。當地鄉民利用為製成一種冬季時令佳品「野鴨灌湯包」。用鴨肉切肉丁,輔以雞湯,伴瘦豬肉丁、蝦籽、濕澱粉為餡心,製成湯包,熱蒸而成。 拆燴推浪魚 鹽城海濱鹹淡水交叉的河港有一種特產紅鮊魚,喜逆水前進,故又名推浪魚。民國初年,鹽城河渠菜館製作此菜,頗有名氣。製法為剔除魚的刺卡,配以火腿、醬瓜、豬油等,用魚湯燴制而成。外形完整,嫩而不碎,湯稠味濃,尤以秋末冬初食用最佳。

D. 老漢大棚種植為什麼能走上脫貧致富路

66歲的羅會兵曾是江蘇省響水縣興南村裡有名的貧困戶。近年來,在江蘇省精準扶貧等政策的支持下,羅會兵通過租賃大棚,種植西瓜、西蘭花等作物,2016年收入近10萬元,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最近幾年,國家積極引導,菜農的科技水平不斷高,我國的蔬菜生產正在逐步走向世界。溫室大棚節水灌溉技術應運而生。若是能夠吃苦耐勞,不愁不能脫貧致富。

E. 貴州特色生態旅遊路線有哪些

在這里為你推薦一些少為人知的路線:
1、湄潭鳳岡休閑養生之旅
線路:貴陽—湄潭(天下第一茶壺、浙大舊址)—鳳岡(茶海之心)
特色:鳳岡和湄潭的茶園比較多,茶旅配套設施建設得比較好,各有特色。
2、石阡「貢茶之鄉」尋茶之旅
線路:貴陽—江口梵凈山—團龍村「中國茶樹王」—銅仁買茶—石阡(泡溫泉,品石阡苔茶)
特色:梵凈山茶品好,但是茶體驗的線路沒有完全開發,是一條綜合的旅遊線路
3、貴定早春嘗新之旅
線路:貴陽—雲霧山—盤江—音寨
特色:音寨旅遊是休閑度假和農家樂結合的最佳典範,雲霧山的茶園四季可以旅遊。
4、傳統制茶之旅
線路:貴陽—西江苗寨—朗德、蘭花苗寨—雷公山響水岩瀑布下露營
特色:雷山被稱為苗疆聖地,雷公山茶園與大山相連,適合徒步扎帳篷露營。
5、丹寨深山珍品之旅
線路:貴陽—丹寨—金鍾茶園採茶—高腰村採茶—揚武鄉學蠟染、卡拉村體驗編鳥籠—石橋村古法造紙
特色:品丹寨硒鋅茶,生態田園體驗游精品線,更是返璞歸真的民族風情文化體驗之旅。
這些旅遊線路都是良好的生態旅遊線路,非常適合休閑度假、緩解壓力。

F. 鹽城的特產

楊五香腸
東台市傳統名食。有100多年的歷史。相傳為一姓楊排行老五的巧廚在東台城專售熏燒肉製品,尤以香腸為著名,人們稱為「楊五香腸」。近年東台肉製品廠保持「楊五香腸」的傳統製作方法,以精、肥肉8:2配料,加入多種佐料,經腌、灌、烘、涼而成。其特點是色澤鮮艷,美味可口。此品列入《中國名食指南》。

東台魚湯面
東台傳統小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白湯面製作,手藝不凡,馳名遠近。原來這位廚師是選用鮮活鯽魚、鱔骨為主要原料,輔以熟豬油、姜蔥、蝦子等佐料,精心製作成於湯。用這種湯做的白湯面,湯稠如乳,點滴成珠,面白細勻,鮮而不膩。來到東台者不吃餐魚湯面,則是一件遺憾的事。1924年東台魚湯面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獎章。列名《中國小吃譜》。

奇園蟹黃包
鹽城市區的傳統名點。選用鹽城西鄉湖中的母蟹,其蟹個大、膘肥、黃多。和以豬肉、精面等原料製成,其味鮮美。

建湖藕粉圓子
建湖縣傳統名小吃。相傳已有200多年歷史。此咱藕粉圓圓滑透明,富有彈性,柔軟細嫩,呈咖啡色。餡心用藕粉和含甘果肉五仁(桃、杏、棗、瓜子等)為原料,清甜爽口,沁人肺腑。細嚼魚香不絕,避肥膩之諱。營養豐富,有健骨益血之功能。經濟學家費孝通品嘗後,在報刊上撰文評價,稱之為「珍品」。

伍佑醉螺
伍佑鎮特產。選用海灘中的泥螺腌制而成。明代民間早已有製作。每年夏季,選取產自灘塗上的個大、肉厚、不淀沙的鮮泥螺,經清水浸泡後,加入曲酒、赤砂糖等拌和,每天攪動,持續七天方可食用。其特點殼軟透明,酒香濃郁,咸甜適度,細嫩鮮美,為佐酒佳餚。裝壇密封後不變味、不變質,一年後啟封壇口,仍是香氣撲鼻。1982年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土特產之一。行銷上海、四川、武漢等地。

大縱湖醉蟹
用大縱湖的蟹,配以優質曲酒、米酒、淮鹽、花椒、大料浸泡醉制,外觀似活蟹,肉質細嫩,風味獨特。醉味濃郁,香氣沁人,為佐酒佳品。1910年,在國際南洋勸業會上被評為一等獎,並獲獎章一枚。有詩句稱頌:|菊黃桂飄香早,淮揚競誇湖蟹好|。今鹽城市食品廠大縱湖分廠製作的壇裝|大縱湖醉蟹|,已成為佳品,作為宴請和饋贈之物,暢銷海內外。

野鴨灌湯包
鹽城市東部沿海灘塗、窪、洋、河、盪地區的特產野鴨,數量極多。當地鄉民利用為製成一種冬季時令佳品「野鴨灌湯包」。用鴨肉切肉丁,輔以雞湯,伴瘦豬肉丁、蝦籽、濕澱粉為餡心,製成湯包,熱蒸而成。

拆燴推浪魚
鹽城海濱鹹淡水交叉的河港有一種特產紅鮊魚,喜逆水前進,故又名推浪魚。民國初年,鹽城河渠菜館製作此菜,頗有名氣。製法為剔除魚的刺卡,配以火腿、醬瓜、豬油等,用魚湯燴制而成。外形完整,嫩而不碎,湯稠味濃,尤以秋末冬初食用最佳。

燴素魚皮
相傳為清初鹽城兜率寺廚師首創。製法為將山芋粉放入沸水鍋中凝成粉皮,切成長方塊,成魚皮狀,輔以雞湯、火腿、雞脯肉等下鍋燒沸,味道鮮美,清爽可口。

香酥蘆花雀
鹽城市著名野味名菜。相傳已有100多年歷史。鹽城近海多蘆葦,適宜蘆花雀(鶯啼鳥)棲息,在冬季蘆花放雀正肥時,雀聲清脆悅耳,為捕雀高產期,故該鳥又名蘆花囀。把雀取臟洗凈,每5頭雀,用花椒鹽75克,在雀身內外擦至鹽溶化為止。清漬10分鍾左右,雀腹部朝上,放瓷缽內,加黃酒25克,蔥段50克,炸至黃色時取出。裝盤入席,隨帶花椒鹽或番茄沙司佐料蘸食。

生熗條蝦
城沿海地區的名菜。因蝦呈長條形,取名條蝦。又因蝦外殼白里透清,故又名白條蝦。秋冬季南遊產仔,幼蝦於清明前後向北回遊,此時蝦殼柔軟,肉質鮮嫩,又得名「迎春蝦」。用此蝦製成的生熗條蝦名菜,為鹽城歷史上的節令佳品。明代即流傳」生吃螃蟹活吃蝦」,即指醉蟹熗蝦。清代鹽城市區魚市口,就有鮮條蝦市場。民國年間,鹽城街市上以「松濤菜館」、「奇茗菜館」的生熗條蝦最為著名。製法為選用清明前回遊的幼蝦,清明後外殼變硬發紅,肉質轉老,只能熟吃。先剪去蝦爪、須,用冷開水洗凈瀝干,放入盆內,每500克蝦用15克曲酒、0.5克精鹽拌和5分鍾,以殺菌去腥。再放入盤內,調以50克白醬油,30克白糖,15克香醋和適宜的紅腐乳汁、白鬍椒粉、蒜末、薑末等調勻,淋上芝麻油就可品嘗。為酒宴佳餚。

白燉鯔魚
鹽城有海產鯔魚。在沿海港口、河口、港灣內的鹹淡水中,明代已盛產。古人作詩有「鯔魚味美勝鱸魚」之句,人們多取其鮮者清蒸,別有海鮮風味,製作時又保留鮮魚原形,故色味俱佳,肉嫩可口。今沿海仍產鯔魚。黃海飯店廚師張維東精心配料製作的魚更為出名。製作過程為取鯔魚一條重約750克,配以豬板油丁20克,熟火腿10克,水發香菇片10克,筍片10克,醬瓜末5克。先將魚洗凈,在沸水中燙,再沖洗後,擺在長盤內,用上述配料在魚上擺成花卉圖案,加適量的黃酒、精鹽、白糖、蔥段、薑片等,上籠以旺火蒸15分鍾,至魚成白蒜瓣狀。上席時去蔥段、薑片,淋上麻油。其時色味美觀,清香四溢,確有獨特之處,故名白燉鯔魚。

鯮魚餅
鯮魚為鹽城沿海地區季節性魚類。體長,側扁,腹圓,頭部細長呈管狀,鱗細鰾大,鰾可制工業用膠,如干制|魚肚|亦為名貴食品。清初鹽城廚師創制的鯮魚餅,主要製法為去頭、洗凈,在剖開的魚肚中,放入豬肉剁成的茸,醬瓜、醬生薑、香蔥切成細末,加以適量的精鹽、綿白糖、白鬍椒粉、黃酒等拌勻成餡心,放入魚肚內,兩面合起來,製成橢圓形的鯮魚餅,再加麵粉和水、雞蛋清拌成稀糊狀。將平底鍋放在火上,把鍋面上的豬油涮勻,再把魚餅逐個裹上麵粉湖入鍋煎至餅呈兩面乳白色的取出,把餅邊修齊,再加豬油,用火煎成兩面呈金黃色。起鍋淋上麻油、香醋,食時外脆里嫩,味鮮可口。列名入《中國小吃》。

叉烤野雞片
鹽城傳統名菜。鹽城東臨黃海,西襟湖盪,盛產野雞。入冬時雄雉肉多味美,素為時令名菜。尤以叉烤野雞片,外脆里嫩,油潤爽口,更增添野生禽的特有風味。製法為選取野雄雞一隻(重約1000克),將雞肉切成薄片,加黃酒5克、白醬油25克、白糖5克浸漬,再放入斷茸的蝦仁、豬肥肉和適量蔥、薑末、精鹽、白鬍椒粉、濕澱粉,拌成糊狀。再把豬網油洗凈攤開,抹上雞蛋清和蔥、椒末,將烤雞片糊料均勻地鋪在上面,用手疊成長約25厘米、寬約20厘米的長方塊,用絲網夾緊烤熟。抹以芝麻油,改切菱形裝盤,隨帶甜面醬、鹽、青蒜花等佐料即成。

四鰓鱸魚
響水縣特產,產於灌河中下游。魚身呈青灰色,兩側和背鰭上有黑色斑點,因鰓蓋上有一條較深的折皺,外觀好象是四個鰓,得名「四鰓鱸」。常見每條3-5斤左右,大者可達數十斤。每年「芒種」前後,為鱸魚最肥美季節。百里灌河,漁船競發,張網捕撈。此時,響水、雙港、陳港等地市面上隨時可見。四鰓鱸魚肉質潔白肥嫩,烹調後肉似蒜瓣,湯汁呈乳白色,濃稠粘唇,清香似桂花散氣。色、香、味均佳,可與「松江鱸魚」媲美。

青蒲籪蟹
東台市溱東鎮的青蒲一帶,那裡河大水深,港叉密布,盛產螃蟹,個個體壯黃多,殼呈青色,綠眼睛,白腿毛,臍小肉壯。青蒲漁民在河中設籪捕取,年產4000擔以上,遠銷海內外。

東溝茶干
其品種有蝦子茶乾和五香茶干兩種,風味獨特,歷史悠久。蝦子茶干多作為禮品定做的。市場上有售以五香茶干居多。特點是:老嫩適宜,香咸可口,掰開來是豎絲子。

板湖百葉
阜寧縣板湖一帶特產,故稱「板湖百葉」。在蘇北地區頗有盛名。製法為黃豆浸泡後,磨成豆漿,上鍋燒開、點鹵,成鹵後,經壓榨就成。主要過程有三難,即點鹵難、澆百葉難、剝百葉難。特點是色澤淡黃,細薄均勻,香嫩可口。每市斤約10至12張。

下灶蠶豆
東台市安豐鎮下灶村獨有的特產。明清時被列為貢品。這種蠶豆,粒形扁圓,大如拇指,豆身中間略呈凹陷,形似牛腳,俗名「牛腳扁」。奇異的是,若把「牛腳扁」換一個地方種植,就是與下灶村一埂之隔,長出來卻面目全非,不是顆粒較小,就是味道不佳。當年,這里的寺廟庵堂都競相選用「牛腳扁」豆瓣做湯下面,湯白如乳,其味鮮美。興化學士李春芳來安豐求學於王艮門下,每逢青豆上市時,師生兩人最喜採食品賞。後來,李春芳當上宰相,就把「牛腳扁」大蠶豆進貢給皇帝,得到贊賞。從此「下灶蠶豆」年年進貢,並還指派官員購運青豆和干豆,作御膳之用。明清兩朝,皆沿用此豆。那時的下灶村,成了「御豆園」。據說,當年韓國鈞任江蘇省省長時,就用此蠶豆招待劉少奇、陳毅,並作為土特產饋贈。陳毅把這份禮物特地分送給傷病員嘗新,傳為佳話。蠶豆剝皮,色乳白,煮熟後肉質起沙,吃口鮮嫩。干豆可作「蘭花豆瓣」。

白首烏粉
濱海縣素有「首烏之鄉」美稱。相傳清咸豐年間就有種植。首烏是可葯食兩用的滋補品。濱海縣利用這一土特產,辦了首烏製品廠。所產總渠牌精製白首烏粉,以首烏塊根為原料,經清洗、去皮、去雜、粉碎、過篩、粉乳沉澱、分離、烘乾等工序製作而成。產品呈粉狀,潔白帶光澤。榮獲鹽城市「傳統特產品獎」,暢銷全國各地及港、澳和東南亞一帶。

湖光牌溏心皮蛋
建湖縣傳統特產。選用里下河地區盛產的新鮮鴨蛋,經過選照、分級後,裝入有純鹼、石灰、茶葉、食鹽、氧化鋁的盛器與開水進行化合,並在冷卻了的缸中泡製約一個月左右,再取出包上料泥,外沾稻殼。再將料泥包的蛋,裝入陶瓷缸之中,用木蓋封口,再用麻布片、麻繩包紮好,存放於通風乾燥的庫內。約一年時間,才可外運出口。

雪松牌溏心皮蛋
濱海縣再制蛋加工廠的產品。選用新鮮鴨蛋,經配製料液,澆鹵泡蛋等若干工序精製而成。主要特點是去殼後蛋體完整,蛋白凝固為半透明體,呈茶綠色或棕褐色。較堅韌,有彈性,蛋黃為溏心,略帶硬心。在蛋黃、蛋白中伴有松柏枝狀花紋,食味清涼,須嫩鮮美,色、香、味俱全。1984年被評為商業部、江蘇省優質產品。經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日本、模里西斯、澳門、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瀛橋牌芝麻辣醬
鹽城市醬醋廠產品。以標准麵粉作佐料,輔以小磨麻油,通過太陽能曬醬房天然發酵釀制而成。色澤鮮艷,醬香濃郁,甜辣適口,味道鮮美。1984年被國家商業部、江蘇省評為優質產品。

葛武嫩薑片
葛武傳統特產。葛武醬製品廠保留並發展了這一傳統產品,精選寒露前3天適時採收的鮮嫩生薑,嚴格掌握腌制、切片、上料,鮮、甜濃醬乳泡製等13道工序。尤以切片難度最大,老技師郭傳美刀工不凡,切的薑片薄如紙,晶亮透明。1979年10月出席全國供銷合作社在青島召開的「食品工藝技術表演大會」,榮獲「寸姜百刀,片薄透明」的評語。產品新芽牌嫩薑片,食後有助療胃寒、痛經、感冒等保健作用。1986年獲江蘇省優質產品稱號。

五醍漿大麴
濱海縣五醍漿酒廠產品。五醍漿大麴始釀於清乾隆年間,曾有「隔牆三家醉,開壇十里香」之美譽。取用八灘鎮鴨蛋汪水質優良、軟硬度適中的地下泉水,以優質高梁為原料,以小麥、大麥、安豆精心製作麥曲為自然糖化發酵劑。合理配料,精心操作,低溫入池,掐頭去尾,分段截酒,分級貯存,精心勾兌,理化指標、衛生指標均符合標准,達國家名酒指標。具有色清透明,窖香馥郁,綿甜冽甘,入口圓潤,口味悠長的獨特風格。素以「香、醇、綿、甜、凈」著稱,成為宴席上的美酒,饋贈親友的上乘禮品。1971年與洋河、雙溝一同登上江蘇名酒的金榜。1979、1984年獲得江蘇省優質食品證書。1986年向低度發展,已生產6個系列26個品種。1987年五醍漿特曲、五醍漿特液(38度),又榮膺江蘇省優質食品稱號。1988年的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上,38°五醍漿特液、39°金香液等分別獲金、銀、銅牌。38°五醍漿特液在中國質量監督檢驗技術委員會在北京舉辦江蘇省的名、優酒質量跟蹤中,獲消費者滿意獎,並頒發「龍吟杯」。生產的五大系列29個品種已暢銷上海、北京、山東、江蘇、青海、新疆等地,並在港、澳、台及東南亞一帶享有盛譽。

伍佑糖麻花
伍佑風味名點。因坯形如繩,俗稱油繩。相傳有200多年歷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淮安府時,鹽城縣令曾以此進貢,大獲贊許。由於用料講究,工藝求精,素以香、甜、酥、脆聞名。加之狀如雙龍盤旋,小巧玲瓏,色澤赤紅鮮亮,入口油而不膩,甜中有香,成為居家、旅遊、饋贈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輔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產量猛增到數萬斤,已獲省優質產品合格證書。

阜寧大糕
相傳乾隆皇帝曾嘗過此糕,賜名為「玉帶糕」。選用優質糯米、純潔白糖、精製油脂及特級蜜餞加工而成。具有色白、片薄、滋潤、細軟、卷得起、放得開等特點。口味香甜,營養豐富,老少皆宜。製作過程有炒米、粉碎、潤粉、熬糖、成型,即泡、回、捂、切等工藝。由於從選料至製作功夫獨到,口味美好,每逢冬令時節,人們爭相購買。春節期間,家家必備,親友互相拜訪,主人最先拿出招待的食品,就是大糕。以取其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步步登高」之意。阜陽牌阜寧大糕,1988年榮獲商業部優質產品證書和獎杯。在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上獲銀獎。1990年在全國婦女兒童用品40周年博覽會上,被授予銀質獎。

特種工藝和民間工藝品

發綉
東台工藝美術品廠產品。發綉又稱墨綉,起源於唐代佛教盛行時期,民間信女們將自己的秀發剪下,在綢或絹上綉成如來佛或觀音菩薩。焚香膜拜,以示虔誠。用人發代替絲線,是我國勞動婦女的智慧和創造。因發綉不褪色和變形,但技術要求極高,流傳甚少。南宋時發綉《東方塑像》和明代韓希孟所作發綉《彌勒佛》,分別在英國倫敦博物館和日本正倉院作為珍寶收藏。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唯一發綉《停琴佇月圖》,也是韓希孟所綉。到清代發綉已瀕臨絕跡。東台工藝美術廠的刺綉藝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運用了滾、纏、接、套和虛實等針法,採用黃、灰、赭、白等多種人發,並利用深淺濃淡之發作為|色線|,按圖賦色,畫綉結合,創造出|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彩綉。所綉的《魯迅像》、《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以及花卉、動物、亭台樓閣和山水等藝術佳品,在廣州出口交易會上首次展出時,客商爭相觀賞,成為藝術珍品。1981年,東台發綉在全國工藝品旅遊紀念品評比中獲優秀作品獎,1983年又獲國家外經部頒發的質量優秀證書。1985年天工牌發綉被評為江蘇省優質產品。1986年,發綉《寒山寺》在日本展出。因圖中碑文里鑲有4根頭發,上刻有《楓橋夜泊》的詩句。日本觀眾對在4根頭發上刻的28個漢字深有興趣,排著長隊,輪流在顯微鏡中觀看。

焰花
濱海縣焰花廠產品。1985年全國焰花質量評比中獲優質產品獎,1987年復檢,仍保持名優產品稱號。這是在傳統工藝基礎上用科學的配料方法精製而成。工藝精湛,技術難度大,安全性能好。具有造型美觀,小巧玲瓏,形象逼真,價格低廉,室內外均可燃放等特點。燃放時間5秒鍾。燃放時,呈現紅、綠兩種光環;在光環中,兩次出現與家用的菜碟、酒杯同樣的圖像效果,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花炮
建湖縣傳統工藝品。明末清初,建湖李家莊李逸仙善於製作鞭炮、焰火。此後代代相傳,成為遠近聞名的花炮世家。李家花炮的品種有,高空焰花、手持焰花、地面焰花和鞭炮四大類。特色花炮有天女散花、彩蝶飛舞、「九條龍」。點燃後如流星飛箭,騰空時噴射九道彩光,猶如九龍搶珠,深受歡迎,遠銷全國各地。

木雕
東台曹氏祖傳工藝。清咸豐年間有曹俊鵬者傳世傑作最多。興化縣戴家窯關帝廟神龕前的畫板,雕刻了山靜水流,花木蔥郁,山洞中有十八羅漢,身不盈寸。玲瓏剔透,姿態各異。東台商會曾有一件精品「鹽區風光」,在直徑約一尺的木盤中,雕有鹽場的「一井五塘」,即鹵井和燒火塘、紅鹵塘、抽港塘、揩灰塘、拔灰塘,還有鹽灶、鍋撇 、鹽廩。灶民勞動,牯牛拖車運鹽,草叢中還有奔跑的獐、兔,形象逼真,再現了鹽場風光。鹽灶上對聯,字細如菜籽,精巧細膩。

彩塑
濱海縣彩塑至清末還流行用膠泥捏神像、捏戲文臉譜等。解放以後濱海、響水成立了工藝廠,專生產工藝產品。新產品有90多種。如富有傳統特色的「鵲橋相會」。取材於敦煌壁畫的「天女散花」。還有取材於現實生活的『武術鮮花』、「夜讀」等作品,栩栩如生。濱海、響水一帶的彩塑工藝品,銷往美、英、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為鹽城市主要外貿產品之一。

羽扇
以東台市安豐場唐家產品最著名。選用海東鸛翅膀上的羽毛,精心製作而成。清初孔尚任在鹽城疏浚淮河海口時,收到友人送他的一把海江鸛羽扇,贊不絕口,即以「羽扇」為題,賦五律一首:「客寄雙團扇,名家制不同。剪胎雲閃爍,織柄玉玲瓏。偶爾投懷內,曾經度海東。漫然松下客,為我贈清風。」
回答者:
楊五香腸
東台市傳統名食。有100多年的歷史。相傳為一姓楊排行老五的巧廚在東台城專售熏燒肉製品,尤以香腸為著名,人們稱為「楊五香腸」。近年東台肉製品廠保持「楊五香腸」的傳統製作方法,以精、肥肉8:2配料,加入多種佐料,經腌、灌、烘、涼而成。其特點是色澤鮮艷,美味可口。此品列入《中國名食指南》。

奇園蟹黃包
鹽城市區的傳統名點。選用鹽城西鄉湖中的母蟹,其蟹個大、膘肥、黃多。和以豬肉、精面等原料製成,其味鮮美。

建湖藕粉圓子
建湖縣傳統名小吃。相傳已有200多年歷史。此咱藕粉圓圓滑透明,富有彈性,柔軟細嫩,呈咖啡色。餡心用藕粉和含甘果肉五仁(桃、杏、棗、瓜子等)為原料,清甜爽口,沁人肺腑。細嚼魚香不絕,避肥膩之諱。營養豐富,有健骨益血之功能。經濟學家費孝通品嘗後,在報刊上撰文評價,稱之為「珍品」。

伍佑醉螺
伍佑鎮特產。選用海灘中的泥螺腌制而成。明代民間早已有製作。每年夏季,選取產自灘塗上的個大、肉厚、不淀沙的鮮泥螺,經清水浸泡後,加入曲酒、赤砂糖等拌和,每天攪動,持續七天方可食用。其特點殼軟透明,酒香濃郁,咸甜適度,細嫩鮮美,為佐酒佳餚。裝壇密封後不變味、不變質,一年後啟封壇口,仍是香氣撲鼻。1982年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土特產之一。行銷上海、四川、武漢等地。

大縱湖醉蟹
用大縱湖的蟹,配以優質曲酒、米酒、淮鹽、花椒、大料浸泡醉制,外觀似活蟹,肉質細嫩,風味獨特。醉味濃郁,香氣沁人,為佐酒佳品。1910年,在國際南洋勸業會上被評為一等獎,並獲獎章一枚。有詩句稱頌:|菊黃桂飄香早,淮揚競誇湖蟹好|。今鹽城市食品廠大縱湖分廠製作的壇裝|大縱湖醉蟹|,已成為佳品,作為宴請和饋贈之物,暢銷海內外。

拆燴推浪魚
鹽城海濱鹹淡水交叉的河港有一種特產紅鮊魚,喜逆水前進,故又名推浪魚。民國初年,鹽城河渠菜館製作此菜,頗有名氣。製法為剔除魚的刺卡,配以火腿、醬瓜、豬油等,用魚湯燴制而成。外形完整,嫩而不碎,湯稠味濃,尤以秋末冬初食用最佳。

G. 監利有多少個鄉鎮

截止2018年,監利縣轄3個鄉、18個鎮、2個管理區。

監利縣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南枕長江,與湖南省岳陽市一橋相連;北依東荊河,與仙桃、潛江相鄰;西帶白鷺湖,接壤江陵、石首;東襟洪湖,與洪湖市共享天然湖區。

截至2018年底,監利縣轄21個鄉鎮(其中3個鄉、18個鎮),和2個管理區、1個經濟開發區、67個社區居委會、323個建制村,總人口156.6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2.8億元,全縣國土面積3460平方公里。

展資料:

中華民國廢府設道,監利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監利屬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後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監利縣是紅軍、新四軍和解放軍的根據地。

1928年就建立有蘇維埃政權,屬鄂西聯縣政府。1930年9月,在監利成立了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1931年12月,在監利縣周老嘴成立了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

1943年至1946年間,在監利西北地區設立監利縣人民政府,縣東北地區設立監沔行委會,均屬襄南政務委員會領導

1947年至1949年縣北已成為解放區,屬監沔縣民主政府管轄。1949年4月監利縣解放,屬沔陽專區。1949年5月,成立監利縣人民民主政府,縣政府駐周老嘴,7月遷至容城。

1950年3月改為監利縣人民政府,初屬沔陽專區。 1951年2月改屬荊州專區。1994年10月隨荊沙合並屬荊沙市。1996年12月荊沙市改稱荊州市後屬荊州市。

1950年監利縣的巴山垸、三合垸、廣山垸、五號垸、剪刀池等地域,洪水港直屬甲及普豐垸、蘆席灣、保安垸各一部分地區劃歸湖南省岳陽縣;湖南省岳陽縣的復興垸、三益鄉、十合垸、丘江垸、克成垸、中洲垸、熊家垸,及永固垸、新挽垸、固成垸的各一部分地區劃歸湖北省監利縣(1950年7月)。

1990年10月,監利縣被國家統計局列為全國前10名糧食大縣之一。農業部確定老江河漁場為長江四大家魚種質資源天然生態庫。

1991年5月,監利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生態農業試點縣。2001年,撤銷周溝鄉,並入周老嘴鎮;撤銷周河鄉,並入汴河鎮;撤銷觀音寺鄉,並入紅城鄉。

H. 監利縣共有幾個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監利縣轄18個鎮、3個鄉。共有65個居委會、767個村委會。
容城鎮 鎮政府駐容城,人口123051人,面積103平方千米。轄15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茶庵、順城、城南、南門、前豐、天府、民建、聯放、國慶、團結、七根檀、楊灣、同心、劉八台、平橋、民建、同心、團結、劉八台、國慶、前豐、七根檀、聯城、城西、馬鋪、裴家、沈柳、平橋、半路堤、五嶺、三呂、老台、新市、江心台、永逸、新洲、四台、廟嶺、畜牧、橫嶺、新建、柴民。
朱河鎮 鎮政府駐朱家河,人口88580人,面積150平方千米。轄4個居委會、50個村委會:一居、二居、三居、下車街、趙祠、孫橋、江十、長江、乃灣、倉市、豐樹、花園、瞿鋪、王巷、鍾月、蘆陵、跑馬、朱塔、城建、羿嶺、北港、民主、阮堤、李莫、鄉鑰、高堤、沈黃、杜上、連灣、仁義、細河、宋河、中南、建設、李朋、中北、余揚、東張、軍李、瞿吳、西張、崔嶺、青山、雙石、新張、迎接、庄屋、周胡、付良、麥齋、李溝、王鋪、官溝、周劉。
新溝鎮 鎮政府駐新溝嘴,人口91502人,面積193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45個村委會:一居、二居、楊林、三中、嚴家、永固、英勇、東荊、七楊、義和、雙剅、謝家、雙岑、新生、阮家、喬家、熊馬、朱堤、孫場、秦陽、順鳳、中心、新南、雷河、橫台、白馬、紅陽、中岑、新紅、砂礬、向陽、全心、光明、梅湖、交通、丁橋、清水、夏橋、史橋、祝場、付家、柳口、趙場、晏橋、報國、夾河、沙洪。
尺八鎮 鎮政府駐尺八口,人口72509人,面積165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52個村委會:一居、二居、三居、李河、黃嶺、馮王、郭段、魏陽、陳馮、彭巷、蔡劉、祝河、永紅、三紅、白橋、陶市、周祠、王巷、孫木、團湖、塗薛、孫鋪、東湖、沙港、三塘、毛河、老屋、殷萬、藍鋪、何灣、朱王、小嶺、許楊、胡楊、高河、鄧嘴、張台、鄒口、潘胥、郭魏、潭港、老堤、吳爾、高雄、季黨、高馬、紅廟、付柳、鄭楊、薛湖、橋頭、季郭、林塘、何當、劉廟。
上車灣鎮 鎮政府駐上車灣,人口41577人,面積125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一居、二居、三居、新墩、南港、蘇易、曹橋、支劉、師橋、長池、潘揭、伏河、鄭家門、楊嶺、周門寺、范祠、郭垸、任鋪、王塘、丁劉、採花、黃花、重陽、煙墩、分洪、恆興、關廟、蔬菜、姜劉、朝門。
白螺鎮 鎮政府駐白螺磯,人口44840人,面積156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一居、二居、引港、鳳凰、先鋒、新明、聯盟、工農、陽光、韓埠、支許、賀沈、王李、毛橋、賀劉、五里廟、瞿李、紅墩、張先、雷劉、高黃、朱田王、荊紅、荊江、薛橋、六弓洲、萬馬、紅山、楊林山。
汴河鎮 鎮政府駐汴河,人口61444人,面積180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2個村委會:汴河、嚴堖、朱灣、伏興、何家、陳橋、謝窯、鄭拐、徐嶺、胡灣、莫橋、聶灣、匡灣、楊祠、貓渡、三灣、賓鋪、葉林、蘆河、西王、元陽、郭鋪、郭曹、鄧廟、南河、剅口、排六、何廟、告湖、尹橋、王堰、項河、匡老、王垸、興旺、午台。
周老嘴鎮 鎮政府駐周老嘴,人口68189人,面積120平方千米。轄4個居委會、40個村委會:周老嘴、周溝、新建、陳沱、張場、磚豆、向橋、嚴橋、天竺、團洲、胡場、揭家、愛華、魯橋、火輪、新橋、長河、七台、羅家、燎原、新民、施家、雷家、陳沱、李家、夾港、白洋、中河、郭陽、中嶺、大李、趙家、新場、湖口、老台、雙鳴、孫小、土地、周溝、金光、趙港、曾王、陳羅、新河。
龔場鎮 鎮政府駐龔家場,人口19235人,面積115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23個村委會:一居、二居、三居、白馬、王家、秦場、明星、愛國、愛民、張李、迎豐、五星、紅軍、龍河、龔場、高紅、雙灣、劉潭、秦廖、白衣、北溝、劉場、新莊、鄧家、鄭家、渡口。
分鹽鎮 鎮政府駐分鹽,人口54696人,面積17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3個村委會:分鹽、青龍、前途、南廟、河山、蘭花、沙河、姜油、土地、彭灣、大河、古墩、南胡、八一、扒旦、胭河、皇蓬、唐豆、桃花、排橋、橫堤、永鎮、易台、分鹽、中老、應山、玉牛、北剅、關廟、胡家、五姓、楊長、直河、回市。
毛市鎮 鎮政府駐毛家口,人口57323人,面積135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35個村委會:一居、二居、三居、毛家口、光榮、丁家、連福、肖巷、趙港、陳趙、卸市、聯盟、楊灣、柘福、老河、崔吳、玉石、群力、南剅溝、唐堡、海螺、平田、老台、長嶺、姚鋪、雙橋、雙碾、孟河、義興、石碼、鏡台、陳鋪、林長、包鋪、斗湖、甲湖、李家門、上觀廟。
福田寺鎮 鎮政府駐福田寺,人口42254人,面積104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付家、福田、柳關、黃金、新菱、文化、血廟、付家、彭口、老拓、項楊、福田、蘇尹、菱牌、任淵、三灣、十姓、杜劉、小河、金雞、雙紅、灘垸、聯化、天成、民生、凡三、四沿、麻嶺、柳湖。
黃歇口鎮 鎮政府駐大興,人口61075人,面積175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40個村委會:黃歇、余卜、通盛、大河、李場、白河、中灣、中橋、陳河、黃歇、伍場、水府、鳳凰、余卜、高黃、新熊、黃家、王河、伍嶺、春光、前李、新河、官屋、徐家、大興、周易田、王場、霞光、鄧橋、嚴場、青陽、陳剅、古井、羅橋、新洲、易楊、董家、吳橋、黃壇、新閘、東港、三台。
網市鎮 鎮政府駐網埠頭,人口52984人,面積114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28個村委會:網市、三官、北口、小潭、高橋、扒頭、杉樹、新河、三官、高廟、劉橫、王廟、廟剅、三聖、鐵嘴、明剅、公道、大潭、網市、新豆、周台、顧廟、橫堤、鐮刀、劉當、建新、童剅、北口、鐵廟、預市、碾橋。
汪橋鎮 鎮政府駐汪橋,人口69340人,面積148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38個村委會:干南、干北、蓮台、陳黃、連港、南剅、紅剅、西灣、古堤、章清、朱湖、官壋、張橋、何港、上村、胡灣、中坊、金熊、溫王、白湖、花園、汪巷、嚴場、上坊、畢家、八甲、滄湖、走馬、李湖、蔡湖、蓮台、閘上、河泊、何灣、周口、龔港、楊台、鐵前、趙家、柳家、汪橋。
程集鎮 鎮政府駐程家集,人口58458人,面積14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7個村委會:程集、姚集、千和、田月、河嶺、三弓、堤頭、張馬、南橋、河南、新垸、張巷、河北、三崗、磚橋、永和、張套、王公、程集、新溝、三橋、新觀、楊柘、鄒集、廖橋、下灣、永聯、永豐、袁河、河頭、四車、周橋、廖王、朱橋、羅王、付堤、永太、曾周。
三洲鎮 鎮政府駐鹽船套,人口37010人,面積207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1個村委會:鹽船、東北、三號、王塘、熊洲、羅洲、潘陽、王墩、後洲、鹽船、肖咀、白沙、順生、上梓、下梓、五弓、溝子、上沙、下沙、新堤、南堤、老嶺、開河、復興、沙套、何堡、曹嶺、文老、韓壋、石岑、仕仁、雙合。
橋市鎮 鎮政府駐橋市,人口47414人,面積165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33個村委會:橋市、河橋、龔張、蔡邵、底湖、血黃、南唐、唐段、何橋、三岔、石閘、沙嶺、劉河、黃楊、北岸、黃汪、鄒謝、趙許、劉汪、橋張、陶張、南吳、長垸、北吳、橋良、橋市、碼頭、龔王、樓房、安橋、舒垸、小塔、克塘、雷王、袁劉。
紅城鄉 鄉政府駐火把堤,人口103199人,面積254平方千米。轄5個居委會、72個村委會:火把、觀音、太馬、劉鋪、、鄢鋪、火把、楊新、太平、羅家港、同福、鮑家門、郭河、新台、黃駒、和平、潭口、金平、雞鳴、白家灣、聯湖、勝利、觀音、游家嶺、八屋塔、楊潭、六台、夏王、木橋、姜吳、何趙、橫豐嶺、哀吳、新港、何王、板橋、窯圻堖、裴鋪、毛老淵、鄒鋪、長江、迎春、洪水橋、石橋、湛港、、清河、沙嶺頭、李家、朝陽、鄢鋪、姜老灣、先鋒、黃灘、劉鋪、荷花、楊垸、姜鋪、古江、三房、鄧王、薛李、王湖、同勞、高吳、四合、爐火、流水、新添、周庵、潘王、龍套、太馬、下灣、齊心、曾廟、趙夏、楊鋪、農科。
棋盤鄉 鄉政府駐三盤棋,人口39841人,面積127平方千米。轄25個村委會:棋盤、新灣、桐湖、南灣、黃橋、北謝、彭劉、高灣、高潮、孫灘、碼頭、潘河、龍灣、月池、接駕、孫雄、侯王、角湖、菊蘭、劉橋、響水、沈塘、金塘、瞿張、三墩。
柘木鄉 鄉政府駐柘木橋,人口49802人,面積202平方千米。轄4個居委會、46個村委會:柘木、天育、薛潭、聶何、陡星、赤湖、橋港、汪王、高劉、薛家、萬興、開湖、何李、湖濱、天育、華垸、燕子口、龔塘、小垸、蚌湖、賴橋、魏家、新莊、李灣、姜堤、付橋、柘木、池口、肖橋、薛潭、孫良、月陽、長江、熊王、增產、孫張、萬李、施栗、華新、何埠、大王廟、六楊、天鵝、中心、彭阮、聶河、南昌、茶埠、黃家岑、張廟。
其他 人口64634人,面積204平方千米。
大垸農場 駐流港,人口40920人,面積146平方千米。
荒湖農場 駐毫口,人口23714人,面積56平方千米。

I. 現在西蘭花多少錢

全國之大,各地蔬菜價格不同,目前本地西蘭花大超市賣每斤6元左右。

熱點內容
嬰兒百合 發布:2025-08-25 14:10:27 瀏覽:723
綠植豪宅 發布:2025-08-25 14:01:25 瀏覽:343
插花表示 發布:2025-08-25 13:50:31 瀏覽:777
白百合馮 發布:2025-08-25 13:50:18 瀏覽:974
冬天綠植通風 發布:2025-08-25 13:48:30 瀏覽:891
丁香三棱茶 發布:2025-08-25 13:38:31 瀏覽:183
百合TTL 發布:2025-08-25 13:32:22 瀏覽:852
知乎情人節 發布:2025-08-25 13:26:24 瀏覽:775
經十東路花卉 發布:2025-08-25 13:20:31 瀏覽:158
美肌之匙櫻花 發布:2025-08-25 13:08:24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