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腔蘭花指
Ⅰ 經常唱崑曲,人會變漂亮嗎
文|朱立·圖|俞妙蘭本人提供 杭州除了山多水多藝術家多,還有一多,票友多。 西湖邊的票友要多少有多少,有唱越劇的,唱京戲的,唱帕瓦羅蒂的,也有唱崑曲的,走到哪裡都能聽到咿咿呀呀的聲音。本塘喜歡崑曲的,恐怕沒有人不知道俞妙蘭。他不是台上光芒四射的名角,而是一個鐵桿票友。 每周一到周六,俞妙蘭和所有上班族一樣,在寫字樓里忙碌。但周日早晨,他和曲社的朋友會不約而同地到西湖邊的金沙港一帶練唱。這一帶比較僻靜,不像一公園六公園那麼喧鬧。偶爾有人路過,感興趣的會停下腳步聽上一小段,不愛聽的路過了也就路過了。 沒有舞台,不穿戲服,不施粉黛,也不需要太多聽眾,就這樣對著一面湖水,自得其樂地一直唱到中午,這才散場。 他是一個雙面人 盯著「俞妙蘭」的名字一直看,一直看,能看出什麼嗎?沒看出來吧,那也很正常,因為我們對傳統戲曲都不夠了解。 好吧,近代伶界有著名的「三大小生」,分別是俞振飛、姜妙香和葉盛蘭。在三個名字里依次取其頭,取起中,取其尾,連起來就是「俞妙蘭」。 不過,俞妙蘭自己沒有交待這名字究竟有什麼來頭,因為「做人不喜歡太張狂」,只說:「名字是師父起的,但我確實姓俞。」他的授業恩師有兩位,都是杭州京劇界有名的老前輩,洪雲艷和葉鳴蘭,其中,葉老師出自「四大名旦」之一尚小雲先生辦的「榮春社」科班。 也許有人想問,既然老師是京劇名家,為什麼教出來的徒弟卻唱崑曲?這個說來話長。俞妙蘭雖然以唱崑曲小生和組織「大華崑曲社」得名,但他會唱的戲遠不止這一種。 至於俞妙蘭的本名,他也不願多提。理由很簡單:「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只要是在和他的工作有關的人際圈子裡,沒有人知道「俞妙蘭」是何許人。 同樣,他每年參加一年一度的蘇州曲友會,不定期地還和票友們在西湖邊的阮公墩、郭庄等地方搭台演出,粉墨登場以後,只求自己唱得入迷,唱得高興。但在各種曲社或票友群里,沒有人會問他平時是做什麼職業的。 正如伶人登台前要先畫臉,俞妙蘭也是一個雙面人,他成功地把自己的時間異常清晰地劃分成完全沒有交集的兩塊。做生意是工作,而真正的生活,是崑曲。 麥克風是多餘的 周日上午在金沙港過完戲癮,下午1點半,俞妙蘭必定準時趕到三里亭附近的一個教室,那裡有三四十位小夥子姑娘兒,正等著聽他教唱崑曲。 放下他的LV包,掏出一支長笛,試了幾個音,一陣清脆的笛聲響起,台下的學生跟著笛子的節奏,像小和尚念經一般開唱:「攜手向花間……」這是《長生殿·驚變》的選段。 俞妙蘭搖搖頭,命令大家都坐正,最好站起來唱。說完,他眉梢一拎,兩眼一瞪,吊起嗓門就唱了幾句做示範,聲音一下蓋過了台下幾十人的嗓門。 「身體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唱不出聲。」俞妙蘭一邊說,一邊指指後腦勺,「氣得往這里走,我們的腦袋就是個天然的擴音器。」說著又是一聲悠長響亮的「咦」穿堂而過。 學生們在課前早就給他准備好了麥克風,就擱在他面前的講台上。不過,上課不到五分鍾,誰都已經聽出來了,俞老師根本不需要麥克風。 唱崑曲憑的是真功夫,而真功夫是長年累月練出來的。 寶石山下瘋狂一把 俞妙蘭從小就是票友,唱戲全憑愛好。 他的老家在嘉興,記不清那時是幾歲了,印象中第一次對戲著迷,是和小夥伴搖著船,來到水邊臨時搭的一片戲台旁邊。那情景,就和魯迅筆下的《社戲》有幾分相似。悄悄翻身上岸,只見有人在台上端坐,膝上支著一桿琵琶,指尖在弦上飛揚,就有曲子像溪水輕擊鵝卵石那樣跳盪出來。接著見那人朱唇開啟,裊裊開唱,歌詞都唱些家長里短的內容,合著琴聲卻非常動聽。 後來他知道,那就是評彈,流行於江浙滬一帶的曲藝。因為好聽,閑來無事的時候,他也會學著大人的樣子搖頭晃腦地哼上幾句,混個嘴熟。 一直到90年代末,他來到杭州,在當時的杭州大學學歷史,業余時間接觸到一些京劇愛好者,一下子就迷上了唱京戲。白天,他在學校上課,每天只有早晚兩頭有空,趁這會兒工夫,就趕緊找地方吊嗓子。話說李陽要不是對著學校里的大石頭拚命念英語,後來也不會成就他的「瘋狂英語」。而俞妙蘭天天對著寶石山腳下的荒草叢生,獨自咿咿呀呀地吊嗓子,一個轉身、一個蘭花指都認真練習,終於從一個老唱不準音的門外漢,找對了感覺,打好了京劇功底。 「唱戲只要入了門,很多環節都是相通的。」在學京戲之後,他才了解到「崑曲」。那一年,崑曲還沒有正式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慢唱,快活 你說崑曲究竟有什麼好聽,一句詞要唱那麼久?你說崑曲究竟有多麼重要,假如不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還會不會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鶩地去看去聽? 這些問題,在俞妙蘭看來都不存在。他會反問:那你說周傑倫的歌有什麼好聽,唱那麼快大家也都喜歡?你說小沈陽為什麼就說了句「我的英文名叫Xiao Shenyang」,全國人民都樂壞了? 「漢語的音韻有不同的表現方法,有人聽出了美,有人愛它的節奏,也有人喜歡它的幽默。其實沒有那麼多為什麼,只不過是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當崑曲像周傑倫的歌一樣流行時,老幼婦孺,甚至是文盲都能開口就唱。」俞妙蘭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 「崑曲,其實不是陽春白雪。」 他以前的經歷,確實也不那麼陽春白雪。剛工作時,他也是從最基層做起,天天在建築工地上幹活。幹活之餘,人家唱歌,他唱戲。十幾年過去,才有了今天的事業。因為崑曲,他還認識了現在的妻子,一位表演崑曲的國家一級演員。 眼前的俞妙蘭,長相干凈,精神奕奕,你很難相信,他真的曾經在建築工地上工作過。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也並不奇怪:「崑曲有雕塑美,經常唱,人也會長得漂亮。」 藝名:俞妙蘭 本名:噓……(只知道他姓俞) 年齡:34歲 職業:某建築公司高層 特徵:鐵桿崑曲票友,專攻小生行當,每周日都和曲社成員在西湖邊唱崑曲
Ⅱ 京劇都包括什麼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它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
一、表現手法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
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徵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
二、行當分類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分、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占行)、凈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
京劇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現的。京劇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的,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凈、丑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里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
生
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並應工猴兒戲)、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 、紅生 、娃娃生。
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青衣(正旦)、花旦、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
凈
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功為主的大花臉,分正凈(重唱功,稱銅錘、黑頭)、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稱毛凈)。
丑
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帶丑、老丑、榮衣丑,並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稱開口跳)等。各個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藝上各具特色。
三、唱腔分類
京劇主要分為「西皮」與「二黃」兩大類。
常見劇目中,有《四郎探母》,楊延輝唱的「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導板」,鐵鏡公主唱的「夫妻們打坐在皇宮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用來起頭大量的唱段,比較常用。諸如此類的還有該劇中楊宗保唱的「楊宗保在馬上傳將令」是小生的西皮導板,《鍘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是凈行的西皮導板,《打龍袍》中國太唱的「龍駒鳳輦進皇城」則是老旦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種類雖然繁多,可過門基本類似,只要聽熟了過門就知道演員要開唱什麼板式了。如果同一出戲中導板太多,琴師會多用不同的花過門伴奏,以免產生聽覺疲勞。
悶簾導板與一般導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員沒有上場的情況下先在幕後唱的,如《消遙津》中的劉協(漢獻帝)在幕內有一大段唱「父子們在宮院傷心落淚」就是悶簾導板,唱完後人物才出場。但這是二黃導板,不是西皮導板。
四、發音技巧
真嗓
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如丹田氣經過喉腔時,演員將喉腔縮小,使之發出比真嗓較高的音調,則稱為假嗓。真嗓與假嗓在行腔時銜接自然,不露痕跡,就能使音域寬廣,高低音運轉自如。京劇的生行(老生、武生、紅生)、凈行、醜行、老旦等行當,在演唱時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則用真假嗓結合。
假嗓
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系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而言。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發聲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抬高,氣流變細。假嗓發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京劇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聲音的剛柔力度有所不同。
左嗓
京劇聲樂名詞。主要指男聲中一種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聲音剛而扁,圓潤不足,有些專唱高調門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純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帶左者。另外,左嗓有時亦用作另一解釋,指嗓音與伴奏樂器不合,即一般所謂的不搭調 。
吊嗓
亦作調嗓。京劇演員的練唱方法,也是演員唱功鍛煉的步驟之一。演員每天除喊嗓、念白外,還須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聲練唱戲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調門,然後適當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過大聲練唱,使聲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於不間斷的鍛煉,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圓潤,氣力充沛,口齒清晰有力,並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關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達曲情,使演唱與伴奏的配合達到水乳交融,進而達成藝術上的相互默契,協調整個唱段的表演風格。
喊嗓
京劇演員練聲方法,通過喊嗓可以鍛煉各個發聲部位,正確地發出各個韻母的本音。喊嗓時間一般在清晨,於空曠地區,大聲喊出「唔」、「伊」、「啊」等單母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復進行。待聲音舒放後,再以唱段進行練習。
丹田音
又名響堂,京劇聲樂名詞。演員歌唱時肺部蓄足氣,小腹用力,氣似從丹田(人身肚臍下約三寸處謂之丹田)發出聲。一般傳統演唱戲曲練聲方法,也認為丹田音最能響堂(即聲音送得遠,聽得清)。
雲遮月
京劇聲樂名詞。這是對老生的圓潤而較含蓄的嗓音的一種比喻。這種嗓音,開始聽來似覺干澀,以後愈唱愈覺嘹亮動聽,使人感到韻味醇厚,潛力無窮,是長期鍛煉而形成的一種優美音質。譚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屬於這一類型。
塌中
京劇聲樂名詞。演員在中老年時期,由於生理關系,發生失音現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員愛護嗓子,到老仍保持母音不變。用假嗓歌唱的演員,老來塌中的較多。
腦後音
京劇發聲的一種。又名背工音。一般發音,氣從丹田而出,經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來。腦後音雖然同樣氣從丹田,但發音時,喉腔稍加壓縮,打開後咽壁,提高軟顎,將聲音送入頭腔,與鼻音相聚,使聲音迂迴在腦後,通過頭腔共鳴,發出一種含蓄渾厚的音調。腦後音發音蒼勁有力,能達遠聞,而近聽又不覺其尖厲。老生和凈角唱腔中,凡遇閉口音(如「一七轍」)的高音,多用此種唱法。旦角唱腔用腦後音者較少,程(硯秋)派唱腔有時用之。
荒腔
亦作黃腔、黃調或涼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不準,習慣上專指略低於調門的變音。大部分都是由於演員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如聲帶變異、耳音不準等。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冒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略高於規定的調門。大部分是由於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有的是由於生理條件(如聲帶)臨時發生故障;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走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不符合規定的節拍。京劇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種不同的板槽,行腔時如背離板眼的規定,失去節拍的分寸,即謂走板。
不搭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或高或低,不合於規定的調門。習稱跑調。
氣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員唱曲時吸氣的方法。京劇各種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演員須掌握准確吸氣方法,才能唱得從容不迫,優美動聽。氣口包括換氣、偷氣兩種。換氣指唱腔間歇中的吸氣,偷氣是在樂句若斷若續中吸氣而不使聽者覺察。
換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時凡遇長腔或拔高處,必先吸氣,作好充分准備。換氣不是停腔再唱或明顯稍頓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間,乘便呼吸,蓄氣待換。唱腔中在何處換氣,因人而異,一般稱為氣口。
偷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換氣時不著痕跡,在觀眾不覺察時偷換。如《捉放曹》中陳宮所唱「馬行在夾道內我難以回馬」,唱完前六字及「內」字長腔,利用「我」這一襯字向內「偷」吸一口氣,以便唱足下面「難以回馬」的腔,即謂之偷氣。
嘎調
在京劇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時,習稱嘎調。如《四郎探母》中楊延輝唱「站立宮門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軍山》中黃忠唱「掃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稱嘎調。
長吭
長(音掌)是增長,吭是嗓音的俗稱,此處指音量。長吭好似加大音量。
砸夯
比喻演員演唱似夯地基時的鼓努為力,含貶意。演員不善於掌握演唱方法,用氣過頭,或使蠻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現笨拙的重音,謂之砸夯。
五、板式分類
京劇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結構形式。通俗的講就是(唱腔節奏。通常有四類:一眼板,三眼板,無眼板,散板。在各種聲腔中,原板是變化的基礎。除原板外,還有慢板、快板、導板、搖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等。
六、京劇臉譜
分類
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凶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
色畫方法
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誇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徵,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可是發展到後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裡、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
七、演繹道具
伴奏樂器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
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
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
舞台道具
砌末是大小道具與一些簡單裝置的統稱,是戲曲解決表演與實物矛盾的特殊產物。砌末一詞在金、元時期已有。傳統戲曲舞台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燭台、燈籠、扇子、手絹、文房四寶、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轎子、車旗、船槳、馬鞭等)。武器又稱刀槍把子(如各種刀、槍、劍、斧、錘、鞭、棍、棒等),以及表現環境、點染氣氛的種種物件(如布城、大帳、小帳、門旗、纛旗、水旗,風旗、火旗、蠻儀器仗、桌圍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據演出需要臨時添置。
傳統的砌末,是有意識地區別於生活的自然形態之物。它們不是實物的仿製品,而是實物在戲曲中的一種藝術表現。這也是砌末能夠與動作、形象相結合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演員沒有上場以前,桌椅只是一種抽象的擺設。如演出皇帝視朝,這張桌子便成了視朝時所需的御案;縣宮坐衙,這張桌子便成了坐衙時所需的公案;朋友宴會,便成了宴會時所需要的酒席。以上是實物實用,但戲曲舞台上的桌椅還可以做代用品。比如用桌子代替山石,人要上山,就站在桌子上,如果這山很高,就用兩張桌子疊起來。要跳牆,就用桌子當牆;要睡覺,將身伏在桌上,用手支住頭。至於椅子所代替的就更多了。舞台上表示從矮山爬到高山去,是從椅子了再登到桌子上,椅子還可以代替窯門,代替牢門等等。桌椅無論代表什麼,都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如戲曲中的布城雖然比較簡陋,但決不追求城的真實再現。布城可以根據城的需要自由調度。
旗幟在舞台上使用很多,如正方形帥字旗、長方形三軍令旗、大纛旗(古代軍隊里的大旗),都是表示元帥及大本營所在地的。還有水旗、火旗、風旗、車旗等等,這些旗幟是在白色方旗上繪綠色水紋、火焰、風、車輪等等。演員執旗,略微顫動,就可以表示波浪起伏、著火、起風、乘車。
戲曲舞台上並不迴避"露假",也不要求一一寫實。揚鞭以代馬,搖槳以代船。
Ⅲ 關於戲曲的作文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每種戲曲都有各自的特點,如京劇的容華美;崑曲的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黃梅戲的悠揚委婉……
為了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我特地去「師學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不見其人,只聞其聲,不用猜就知道張奶奶又在一展歌喉了。
點明來意後,張奶奶樂得合不攏嘴,二話不說便開始教我唱戲了。
張奶奶給我選了一段既簡單又好聽的黃梅戲《天仙配》選段。張奶奶先找來了《天仙配》的音樂讓我欣賞一番,那似乎散發著清香的泥土氣息的黃梅小調使人彷彿感受到了劇情人物的歡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頭歡歌的小鳥……突然,我感到一陣搖晃,猛地睜開眼,才知道是張奶奶正喚醒沉迷於戲曲的我。原來戲早已唱完了。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原來戲曲也並不亞於現在的流行歌曲,同樣挺好聽。
接著張奶奶開始一句一句地教我唱,她唱一句,我學一句。一曲下來,原本婉轉的黃梅戲被我唱得「面目全非」,沒一句是著了調的。在場的叔叔阿姨聽後笑得前仰後合,我不禁愁眉苦臉開始喪失了學戲的信心。奶奶看到我這副表情,便和藹地對我說:「別急,萬事開頭難,只要有毅力一定能學好。」聽了這話,我心頭一熱,信心之火又重新燃起。張奶奶也繼續教我唱。遇到較難的讓我重復練習,不厭其煩地示範唱,直到把我教會為止。幾遍下來,我已能完整並著調地唱下來了。又跟著音樂練幾遍後,我便能與張奶奶一個「牛郎」一個「織女」地對唱起來了。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去嘗嘗。其實,很多東西不能光看錶面,需要親自去實踐,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做事的難易。同時,我還悟出另一個道理,凡事熟能生巧,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如今的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中華文化也從幾千年前的單調,發展到現在的輝煌。
中華文化,范圍廣闊。傳統學科中的數學、醫學、農學;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火葯、造紙術、印刷術;建築中的萬里長城、阿房宮;繪畫中的中國國畫;文學中的中國古典詩詞、小說、神話、寓言;還有書法、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服飾、飲食、武術等等,這些絢麗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變得豐富多彩,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而在眾多的傳統文化中,戲劇,無疑是能夠很好地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和特色的一項文化。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戲劇的發展可以說是隨著文明的出現就出現了,雖然原始的戲劇很粗糙,也可能稱不上是戲劇,但任何一項文明的發展都是要經歷剛開始的粗糙,才能逐漸得趨於完善的。原始的戲劇為後來完美的戲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戲劇從原始社會發展代中國古代,經歷了一個重大改革。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作「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正是從古代的戲劇開始,到如今,戲劇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完美的整體。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眾多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戲劇的發展可以說是相當的成功的,有眾多老一輩的藝術家和群眾們熱衷戲劇,希望將戲劇,這項中華的璀璨文化發揚光大。
然而,戲劇在現在的發展中卻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現代文化的沖擊。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漸漸衰老,新一代的年輕人逐漸崛起,現代文化正和傳統文化商討著一個問題:我們兩個,到底哪一個才能站得住腳呢?我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目,記者到街上進行隨機采訪,對象都是一些年輕人,記者一些老藝術家的名字,問他們知不知道,而大多數被采訪者都表示沒有聽過。現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捲而來,新一代的偶像受到眾多粉絲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間流傳。有許許多多的現代偶像的粉絲對中華傳統文化不屑一顧,認為那樣的藝術、文化不適合喜歡追趕潮流的自己;對老一輩藝術家和傳統節目一無所知,認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並不等於他們也應該去知道。這是多麼令人心寒啊!
當然,我並不覺得追趕潮流不好,我也喜歡新生代的偶像,但是我覺得對於傳統的文化也應該有一定的了解。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現代的文化需要發展,但傳統的文化更需要發揚光大。於是,媒體開始越來越多地把傳統文化向年輕的一代用他們喜歡的方式進行發揚、宣傳,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中國傳統的戲劇;新一代的影星、歌星也開始在自己的影片、歌曲中加入中國傳統元素,利用他們自身的號召力,讓更多的年輕一代對戲劇有更多地了解,為發揚傳統戲劇獻上自己的力量,畢竟,這些年輕的歌手的老師也是上一輩的老藝術家;而老藝術家們也開始在傳統中融入新元素,是傳統戲劇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吸引年輕人,使年輕人不僅追趕潮流也愛上傳統,對戲劇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現在,也有許多外國人喜歡上中國的戲劇,對中華文化也有深入地了解。戲劇,這一中華獨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喜愛。璀璨的戲劇藝術將會在世界的東方放出光芒!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會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嘗嘗。」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呀!今天的語文課上,當我珍惜仔細欣賞了中國別具一格的戲曲時,我真是為之震撼,原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戲曲是那麼的有藝術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外國人又怎麼能比得上?難怪呀,老一輩的人都是那麼的熱衷於這些戲曲,那麼喜愛戲曲。
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們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音樂、影視和網路,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的藝術魅力,我們怎可忘記?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Ⅳ 一篇不少於500字的作文,作文名字叫走戲曲大舞台。
仙居古鎮的路是泥濘的,雨天幾乎難走人;仙居古鎮的路是狹窄的,小車幾乎難停靠;仙居古鎮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幾乎難遇人。我獨自在古鎮走著,一座高大寬闊的古園吸引了我。跨過半膝高的門檻,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別致的戲台。「哦,是戲院。」 五丈高的戲台,散發著神秘的而古樸的氣息,我忍不住東張西望,左摸右敲。「喂,你干什麼?!」 我猛一回頭,驀地發現戲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頭發花白的老人,身強力壯的青年,衣著高貴的富人,衣衫襤褸的窮人……戲台上方,依然人如雲煙。很多人都在上方伸著腦袋,似乎在等待些什麼。孩子們在人群中嬉戲打鬧,一片嘈雜;鄰邊兒有個大媽,同樣在向外張望,還嗑起了瓜子,一個勁兒地往下吐。台下的人都好不情願地看瓜子殼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臉,吵得不可開交,到處是鬧哄哄的一片。「嗆嗆嗆嗆一噌——」全場驟然鴉雀無聲。我也慌忙後退了幾步,想探個究竟。只見一個「紅眼」俏女邁著扭捏的碎步出場了。著裝很是簡單,僅陳舊破爛的戲服,臉上幾抹淡淡的妝術,便繪成了一個角色。她先是用手在臉上遮遮掩掩的,之後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著她飄。耳邊響起一陣如雷掌聲。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 原來是「梁祝」,我擦亮了眼。祝英台蹺著蘭花指左一點,右一指,那表情極為誇張,紅色的粉底反襯著柳般細目,櫻桃小嘴念著歌樣的戲詞,慢慢吟唱著,一個字似乎拖上了幾分鍾。那永遠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轉著。許久,「藍袍」俊生大模大樣從後台繞出來,和著祝英台的曲調唱起來,唱得剛強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則是剛毅,兩者結合就是纏綿。場下幾十個人都激動地吼起來,掌聲似乎從未停過。「喂,孩子你在干什麼呢?發什麼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驟驚。戲曲聲停了,掌聲停了。台上台下所有人都似乎與梁祝一同「化蝶」了,就連那住大媽吐得一地的瓜子殼都不翼而飛了。整所園子依舊冷清冷清的,泥濘泥濘的。惟剩下眼前這個並不相識的百歲老人茫然的眼神。我問這里過去干嗎用,他說表演越劇;我又問這里現在干嗎用,他說這是他們住的地方。據說,留守下來的除上百歲老人便是不滿十歲的孩童,壯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里的人越來越少。沒人聽戲劇,戲台也成了沒用的東西了。但是無論再殘舊、泥濘、冷清……久經歲月的滄桑的一磚一瓦見證了戲曲藝術舊時的輝煌。台下現在只有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個年幼的我,在傾聽著若隱若現的吟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