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棠散文
1. 描寫海棠花的文章散文
《海棠花未眠》文 / 春風淚
凌晨四點起來,發現海棠花未眠。
——題記
世上本沒有美,因為用心生活的人多了,也便有了美。
宋玉之於《登徒子好色賦》一文中曾提到:東家之子,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施朱則太赤,著粉則太薄……姑且不論歷史上是否存在過這樣一個美人,但至少宋玉是用心去觀察過東家之子,用心去發現東家之子的美。
是故人生之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一顆去發現美的平靜之心。
「和氏璧」,多美好的一塊玉,可是有誰曾想到它原本不過是陋石中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呢?是卞和,用他的手與腳去喚醒了玉石工匠的心。於是世界上便有了玉石工匠用心雕琢的「和氏璧」遺傳於世,讓它成了我國歷史上的文化瑰寶。
美,是存在於世上的點滴之中,只要我們肯用心去發現生活。
飄零的落葉,我們不能只去看秋的蕭條,更應看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化的關懷、呵護美;看到那落葉歸根的遊子鄉愁美。
六道輪回,人道可謂得上是最苦的了。但,因為人生是有美所包圍起來的,所以芸芸眾生都不曾後悔為人。美學宗師朱光潛窮其一生的精力去發現美、研究美、論述美,然而他所窺見的仍不過是美的冰山一角而已。是故美學鼻祖也沒有論述完美。由此可見,美,早已融入了生活中的瑣碎。
現代都市人,整日抱怨生活的苦,生活的累,誰還有一顆平靜的心呢?其實,美在我們這個時代並沒有藏匿消失,相反,他更加的繁榮昌盛。倘若你靜下心來去觀察,你會發現:靜物是凝固的美,動物則是流轉的美;直線是流暢的美,曲線則是婉轉的美;寧靜的村莊是淡雅的美,喧鬧的城市則是繁華的美。
朋友,讓我們一起以一顆平靜的心去觀察生活。那樣,你會發現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也許,你會在某天的凌晨四點起床後突然發現,海棠花未眠。
2. 經典散文有哪些
《為了忘卻的紀念》 魯 迅
《中秋的月亮》 周作人
《天涯處處皆芳草》 曹靖華
《信心與反省》 胡 適
《雨》 劉半農
《夢與現實》 郭沫若
《說中年》 陳衡哲
《春的林野》 許地山
《沒有秋蟲的地方》 葉聖陶
《讀書的藝術》 林語堂
《敦煌游記》 張恨水
《哀思》 陳西瀅
《白楊禮贊》 茅 盾
《水樣的春愁》 郁達夫
《蘆溝曉月》 王統照
《鬼的世界》 許欽文
《印度洋上的秋思》 徐志摩
《化作春泥更護花》 豐子愷
《春的警鍾》 廬 隱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海燕》 鄭振鐸
《春風》 老 舍
《世紀末的悲哀》 瞿秋白
《櫻花贊》 冰 心
《野草》 夏 衍
《賦得春早》 俞平伯
《死人復活的時候》 胡 風
《談話的藝術》 梁實秋
《西山的月》 沈從文
《西湖的雪景》 鍾敬文
《尋夢》 巴 金
《彭德懷速寫》 丁 玲
《又是一年春草綠》 梁遇春
《雨的滋味》 施蟄存
《毛主席向著黃河笑》 臧克家
《花潮》 李廣田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春雨》 繆崇群
《愛晚亭》 謝冰瑩
《龍年談龍》 柯 靈
《鑒湖魂》 羅大岡
《難老泉》 吳伯簫
《晨光》 張中行
《蟬的歌》 艾 青
《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 錢鍾書
《終身大事》 蕭 乾
《春歸燕園》 季羨林
《春意掛上了樹梢》 蕭 紅
《讀書若樂》 楊 絳
《可貴的山茶花》 鄧 拓
《秋海棠》 何其芳
《文化問題斷想》 金克木
《夜的進行曲》 葉 紫
《夢之歌》 陳荒煤
《書的夢》 孫 犁
《故鄉的雨》 唐
《茶花賦》 楊 朔
《天安門之夜》 葉君健
《花與鳥》 賈植芳
《浮雲》 嚴文井
《富春江畔》 碧 野
《巍巍太行山》 劉白羽
《紅葉》 蘇 青
《霧里峨嵋》 吳祖光
《秋天裡的春天》 陳 原
《霧失樓台》 黃秋耘
《夜宿泉州》 郭 風
《書的故事》 黃 裳
《冬青樹》 林海音
《海灘拾貝》 秦 牧
《溫馨何處》 吳冠中
《路標》 魏 巍
《葡萄月令》 汪曾祺
《月夜寒簫》 穆 青
《臨江樓記》 何 為
《三峽賦》 峻 青
《賦得三十五年早春》 吳小如
《十月長安街》 袁 鷹
《故我依然》 黃宗英
《重陽成都行》 文潔若
《霞落燕園》 宗 璞
《逍遙游》 餘光中
《閑話鼻煙壺》 鄧友梅
《岳陽樓遠眺》 林 非
《尋瀑》 從維熙
《大峽谷去來》 邵燕祥
《天涯海角》 王 蒙
《鄉魂》 馮驥才
《往事如煙》 三 毛
《煌煌上庠》 卞毓方
《夜雨詩意》 余秋雨
《領略巫山》 周 濤
《細雨夢回》 肖復興
《冰山之父》 張承志
《春秋賦》 趙金光
《踏雪尋梅》 張抗抗
《詩魂》 趙麗宏
《黃陵柏》 賈平凹
《清歡》 林清玄
《塞上五記》 王安憶
3. 中國著名的經典散文有哪些
1、《為了忘卻的紀念》
《為了忘卻的紀念》是魯迅先生為了紀念"左聯"五烈士,於一九三三年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這篇著名雜文。魯迅先生為了紀念「左聯」五烈士,於一九三三年寫下了《為了忘卻的紀念》,這篇著名散文。
文章並沒有全面的寫五位烈士的事跡,而是著重寫了兩位,其餘的三位只簡約的點到而已,作者回憶自己與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學事業與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觸。
特別記敘了他們被捕後的獄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頌揚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與人品。有有力地控訴了國民黨反動派屠殺人民的罪行,同時還抒發了作者懷念烈士、憎愛分明、堅信革命一定勝利的思想感情。
2、《星空》
《星空》是郭沫若創作的詩歌,載於1923年出版的詩集《序詩》中。其不再禮贊"光芒萬丈的太陽",而是仰望幽光閃爍的"星空",不再是要"赤裸著雙腳",永遠和地球"母親"相親,而是羨慕"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男,漢族,中國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學,後接受斯賓諾沙、泰戈爾、惠特曼等人思想,決心棄醫從文。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積極從事新文學運動。
郭沫若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與實踐歷時70餘年。青年郭沫若的書法得到社會承認,始於辛亥年間。
3、《春風》
作家老舍先生所寫的散文《春風》,老舍一生共寫了約計800餘萬字的作品,被稱為「人民藝術家」。1924年夏應聘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中文講師。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志連載,立刻震動文壇。
老舍,中國小說家、劇作家。生於1899年,卒於1966年,滿族,祖籍北京。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畢業於北京師范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
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
4、《印度洋上的秋思》
《印度洋上的秋思》是一篇原刊於1922年12月29日《晨報副刊》的散文,作者是近代詩人徐志摩。本書通過描繪印度Ganges河邊"一對情醉的男女"承受月光的祝福的故事來詮釋詩人的愛情理想。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詩社成員,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時,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飛機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墜機去世。
5、《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著名文學家朱自清所寫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年春天,國民黨反動派繼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又在廣州發動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
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身為知識分子的作者也處於苦悶彷徨中,他不滿黑暗的現實,但對革命力量還缺乏認識,看不到前進的方向,在如此復雜的心緒之下,他借景抒情,寫出了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這是屈原被流放時請太子卜為自己占卦時說的話,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4.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散文,我只要名字
巴金《鳥的天堂》
畢淑敏《提醒幸福》
冰心《病榻囈語》
碧野《天山景物記》專
巴金《懷念蕭珊》
冰心屬《一隻木屐》
蔡元培《洪水與猛獸》
曹靖華《花》
岑桑《殘雪斷想》
冰心《小橘燈》
杜文和《侏儒記》
方誌敏《可愛的中國》
陳早春《家鄉的小橋》
方誌敏《清貧》
廢名《芭茅》
方紀《揮手之間》
豐子愷《漸》
馮驥才《珍珠鳥》
豐子愷《廬山面目》
馮雪峰《發瘋》
馮牧《瀾滄江邊的蝴蝶會》
馮亦代《向日葵》
高風《金黃的大斗笠》
馮至《在贛江上》
高士其《笑》
郭風《松坊溪的冬天》
郭沫若《芭蕉花》
郭沫若《銀杏》
菡子《黃山小記》
何其芳《遲暮的花》
何其芳《雨前》
何為《第二次考試》
胡適《我的母親》
胡山源《睡》
黃秋耘《丁香花下》
季羨林《幽徑悲劇》
馮友蘭《人生的境界》
賈平凹《丑石》
簡媜《水問》
賈平凹《弈人》
蹇先艾《茅店塾師》
簡媜《夏之絕句》
瞿秋白《一種雲》
峻青《海濱仲夏夜》
翦伯贊《內蒙訪古》節選
柯靈《巷》
老舍《濟南的冬天》
5. 描寫海棠花的優美散文
碧沙崗一年一度的海棠節到了。爸爸、媽媽帶我去那裡賞花。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萬花叢中一點綠。那就是海棠花的葉子。因為海棠花的奪目,這些或濃或淡的綠葉就不那麼引人注目了。
在擺放盆景的一邊,有一排屏風。一面是栩栩如生的海棠花,一面是文人墨客寫下的一首首贊美海棠的詩。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宋朝蘇軾寫的《海棠》:東風裊裊返崇光,向吳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次賞花之旅,我親眼目睹了海棠的風采。
6. 名家描寫花的散文有哪些
名家描寫花的散文有:郭沫若的《石榴》、葉靈鳳的《夏天的花》、汪曾祺的《花》、季羨林的《海棠花》、冰心的《櫻花贊》、林語堂的《孤崖一枝花》、林徽因的《蛛絲和梅花》等。
《石榴》是1942年郭沫若所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選自郭沫若文藝散文集《丁東草》。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託情懷,通過對石榴的具體生動的描繪,歌頌真善美,贊揚了不怕威壓、奮發向上的品格精神,也含蓄地抒發了作者執著堅定的信念和熱切地追求。
(6)周海棠散文擴展閱讀:
這些以「花」為題的經典散文均收錄在《人間·名家經典散文書系:花》中,作者是黃芳、陳子善,在2014年6月1日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
《人間·名家經典散文書系:花》共收編以花為題的名家經典散文55篇。中國素來是一散文大國,古之文章,已傳唱千世。而至現代,散文再度勃興,名篇佳作,亦不勝枚舉。散文一體,論者盡有不同解釋,但涉及風格之豐富多樣,語言之精湛凝練,名家又皆首肯之。
因此,在時下「圖像時代」或曰「速食文化」的閱讀氣氛中,重讀散文經典,便又有了感覺母語魅力的意義。 本著這樣的心願,我們對中國現當代的散文名篇進行了重新的分類編選。比如,春、夏、秋、冬,比如風、花、雪、月……等等。
這樣的分類編選,可能會被時賢議為機械,但其好處卻在於每冊的內容相對集中,似乎也更方便一般讀者的閱讀。 這套叢書將分批編選出版,並冠之以不同名稱。選文中一些現代作家的行文習慣和用詞可能與當下的規范不一致,為尊重歷史原貌,一律不予更動。
網路-石榴 (郭沫若的作品)
網路-櫻花贊
網路-人間·名家經典散文書系:花
7. 名家散文作品,要200字左右,帶賞析,200字及以上,但別太多,拜託啦!
白色的山茶花——席慕容
山茶又開了,那樣潔白而美麗的花,開了滿樹。
每次,我都不能無視地走過一棵開花的樹。
那樣潔白溫潤的花朵,從青綠的小芽開始,到越來越飽滿,到慢慢地綻放,從半圓,到將圓,到滿圓。花開的時候,你如果肯仔細地去端詳,你就能明白它所說的每一句話。
就因為每一朵花只能開一次,所以,它就極為小心地決不錯一步,滿樹的花,就沒有一朵開錯了的。它們是那樣慎重和認真的迎接著唯一的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過一棵開花的樹,都不得不驚訝與屏息於生命的美麗。
(字數:195)
作品賞析:我驚訝於這種美麗。
這是詩人席慕容寫的一篇散文,全篇僅有二百餘字。文章的好壞並不在於長短,它傳達的意境,卻深邃遼遠,令人回味無窮。
「山茶花又開了」,忽然其來的第一句,直點所要開展的主題,一個「又」字,證明了作者長時以來對於「花」或者「山茶花」的關注。「潔白」與「開了滿樹」,給人以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受,引申了所要展開的內容。
「花」,給人以一種愉悅的心靈享受,它是一個畫面和時間的定格,它背後的內容很復雜,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有綻放美麗的追求——「每次,我都不能無視走過一顆開花的樹」,就是這個道理。「潔白溫潤」是溫暖明朗潤濕而柔弱的,「潔白」象徵著純潔,「純潔」是一個人的嚮往和追求(這是文章的文眼)。「小芽兒」是口語,讀來讓人親切,充滿了未知的幻想。「飽滿」和「綻放」,是一個成熟的過程,「越來越」、「慢慢的」是一種堅深,有種瞭然於胸卻不願道出的苦痛。「半圓」、「將圓」、「滿圓」,非常形象而貼切,用一種象徵的意蘊,同樣點明了一種成長的過程。
總之,若花兒開了,你認真去體會,你會發覺它的過程有總有無限多的故事。
(孩子你上三年級就要找散文~ 誒~ )
8. 紅樓夢四首海棠詩如何體現人物不同性格的
紅樓夢4周海棠是通過對海棠的描寫,體現了黛玉的清高,孤傲。賈探春的才自精明志自高。薛寶釵的處事圓滑識大體。賈寶玉的自成一體,不染纖塵。
9. 描寫花的散文,急需
花潮 李廣田
昆明有個圓通寺。寺後就是圓通山。從前是一座荒山,現在是一個公園,就叫圓通公園。公園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樹,有鳥,有獸。後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時枯枝瘦葉,並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間,其是花團錦簇,變成一個花世界。
這幾天天氣特利好,花開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辦公室里,餐廳里,晚會上,道路上,經常聽到有人問答:「你去看海棠沒有?」「我去過了。」或者說:「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爭說圓通山海棠消息。一時之間,幾乎形成一種空氣,甚至是一種壓力,一種誘惑,如果誰沒有到圓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擠點時間,去湊個熱鬧。
星期天,我們也去看花。不錯,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著哩。進了公園門,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處看,隔看密密層層的綠蔭,只見一片紅雲,望不到邊際,其是,「寺門尚遠花光來,漫天錦綉逢雲開」。這時候,什麽蒼松啊,萃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遊人。大家都一口氣地攀到最高峰,淹沒在海棠花的紅海里。後山一條大路,兩旁,四周,都是海棠。人們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見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見花外還有別的世界。花開得正盛,來早了,還未開好,來晚了已經開敗,「千朵萬朵壓枝低」,每棵樹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時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風中枝頭上顫抖著說出自己的喜悅。「噴雲吹霧花無數,一條錦綉遊人路」,是的,是一條花巷,一條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謂花天花地。可是,這些說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說出花的動態,「四廂花影怒於潮」,「四山花影下如潮」,還是「花潮」好。古人寫詩真有他的,善於說出要害,說出花的氣勢。你不要亂跑,你靜下來,你看那一望無際的花,「如錢塘潮夜澎湃」,有風,花在動,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在陽光照射下,每一個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陰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騰,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張,好像有一種生命力在不斷擴展。而且,你可以聽到潮水的聲音,誰知道呢,也許是花下的人語聲,也許是花叢中蜜蜂嗡嗡聲,也許什麽地方有黃鶯的歌聲,還有什麽地方送來看花人的琴聲,歌聲,笑聲……,這一切交織在一起,再加上風聲,天籟人籟,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聲。大家都是來看花的,可是,這個花到底怎麽看法?有人走累了,揀個最好的地方坐下來看,不一會,又感到這里不夠好,也許別個地方更好吧,於是站起來,既依依不捨,又滿懷嚮往,慢步移向別處去。多數人都在花下走來走去,這棵樹下看看,好,那棵樹下看看,也妤,佇立在另一棵樹下仔細端詳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駐足觀賞,有人貪心重,伸手牽過一枝花來搖搖,或者乾脆翹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鬥巧及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們面對這綺麗的風光,真是徒喚奈何了。
老頭兒們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語,或者嘴裡低吟著什麽。老媽媽看花,扶著拐杖,牽著孫孫,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台己的發髻上。青年們穿得整整齊齊,乾乾凈凈,好像參加什麽盛會,不少人已經穿上雪台的襯衫,有的甚至是綢襯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襯衫,好像夏天已經來到他們身上,東張張,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神氣得很。青午婦女們,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著花衣花裙,好像要與花爭妍,也有人擦了點胭脂,抹了點口紅,顯得很突出,可是,在這花世界裡,又叫人感到無所謂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龔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說的,「如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池傾胭脂」,真也有點形容過分,反而沒有真實感了。小學生們,系著漂亮的紅領巾,帶著彈弓來了,可是他們並沒有射擊,即便有鳥,也不射了,被這一片沒頭沒腦的花淹末了。畫家們正調好了顏色對花寫生,看花的人又圍住了畫花的,出神地看畫家畫花。喜歡照像的人,抱著像機跑來跑去,不知是照花,還是照人,是怕遮了花,還是怕花遮了人,還是要選一個最好的鏡頭,使如花的人永遠伴著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彈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橋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罷,報春也罷,梅花也罷,杜鵑也罷,都沒有海棠這樣幸運,有這麽多人,這樣熱熱鬧鬧地來訪它,來賞它,這樣興致勃勃地來趕這個開花的季節。還有桃花什麽的,目前也還開著,在這附近,就有幾樹碧桃正開,「猩紅鸚綠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顯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並沒有誰去理睬。在這圓通山頭,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這時候,大家都在看花,什麽也顧不得了。
看著看著,實在也有點疲乏,找個地方坐下來休息一下吧,哪裡沒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邊,無意中聽人家談論,猜想他們大概是哪個學校的文學教師。他們正在吟詩談詩:
一個吟道:「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一個說:「這個不好,哪來的這麽些眼淚!」
另一個吟道:「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又一個說:「還是不好,雖然是詩聖的佳句,也不好。」
一個青年人搶過去說:「『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也是杜詩,好不好?」
一個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說的是新陳代謝。」
一個人不等他說完就接上去:「好是好,還不如龔定庵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有辯證觀點,樂觀精神。」
有一個人一直不說話,人家問他,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興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桃李無言,下自成蹊。你們看,海棠並沒有說話,可是大家都被吸引來了。」我也沒有說話。想起泰山高處有人在懸崖上刻了四個大字:「予欲無言」,其實也甚是多事。回家的路上,還是聽到很多人紛紛議論。
有人說:「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比前年好。」
有人說:「今天看花好,今夜睡夢好,明天工作好。」
有人說:「明天作文課,給學生出題日,有了辦法。」
有人說:「最好早晨來看花,迎風帶露的花,會更嬌更美。」
有人說:「雨天來看花更好,海棠看雨胭脂透,當然不是大雨滂沱,而是斜風細雨。」
有人說:「也許月下來看花更好,將是花氣氤氳。」
有人說:「下星期再來看花,再不來就完了。」
有人說:「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
好一個「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著,一面聽人家說著,自己也默念著這樣兩句話:
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10. 求當代的散文集子,裡面的散文語言要優美流暢生動的,要以新奇見長,不落俗套的。抓住人的心靈
你的描述與我的偏好有點同,所以我認為你可以看看陳夫的散文。可惜他很寡和,很低調,很靜默,還不出書。或許正因這樣,他的散文才符合不落俗,讓我們喜歡。但在網上可以看到他很多的散文作品。希望你喜歡。
我摘來兩篇你看看:
落葉(中國作家網)
陳夫
我是不願過秋的,雖然有著其它季節無法極目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但千萬生命在這樣一個時空里悄無聲息的接連交付與殞消,叫人又如何能高興的起。早年我見過一本出版志摩的散文集子《落葉》,有位編者在書的封面自我賣情與討好的題了這么一句促銷語「濃得化不開的情感」,這一經典語當然也是出自志摩手筆。但此般移花截木的一用,一個唯美的志摩在早逝數年後頓然消失了,一個人性麻木的志摩在世人不經意的一個好意中走來了。何等的冤屈,若他知得世人將自己看作直面葉兒落亡與慘淡時仍能心揣無窮雀躍,那該情何以堪?
相與葉落,反正我是難以高興的,想來志摩也不會。一片片葉落,一個個生命從此歸零既成往事,你可以漠視,可以坐觀,可以默默祝它們一路走好,但倘若思忖著逃開,終究只能是想像的分。秋天的葉兒交付生命太過集中,越想不見,它們越要從你的頭頂掠過,從你的眼前滑下,停在你敏感的掌心,停在你匆匆的腳間。秋天的葉兒太知道人類情感的軟肋,它們在你必經的街道時疏時密的落起葉雨,直到淋得你有所思緒;在你必經的開闊地早早趕去紮起堆,扎得一片死寂,扎得你悵然若失;也會在你必去的山色湖光里飄搖著游弋著,在你朝夕守望的窗檯上下紛飛著嘀嗒著,只那麼輕輕的一搖,走到哪都相隨著它們的身影;只那麼偶然的一嘀,整夜的夢都是關乎著它們的情節。
落葉,就這么輕輕的在自己的知音心上一落,給命運相濟的知音們帶去了太多的沉重,知音里的一群家天下的文人們在看到它們時忽然想到,自己正是無根的隨風遊子。這群文人帶著自信的步履浪跡天涯,但終於有一天停了下來,一個個足以觸動內心世界最脆弱的景觀令他們驚惶,於是他們第一次開始真正解讀自己。看上一陣秋色,又閉上一陣雙目,再看一陣,再閉一陣,心不由一酸,一股慘淡、落泊、顛沛的失意情懷迅速淹沒了內心多年來不知何處是他鄉的自由主張,原本以為早不在乎的安居態度還一直在體內強烈的潛伏著。他們害怕了,茫然了,也清醒了。在滕王閣赴宴的王勃看著漫天盡染的秋葉,又看了看滿座的陌生賓朋,一個遊子毫無存在的羈客傷感滾滾而來。他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提筆寫道:「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孔紹安「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的真切心境,對於此時正美酒當口的王勃,又何嘗不是感同身受。而數年後走在夜郎流放途中的李太白,在面對禿丘上的一株枯蒿幾片落葉時更是催人淚下,一位老遊子大詩人迫急的故里歸屬之願彰露無遺,他幾乎卑微與遺憾的悲嘆:「慚君能衛根,嘆我遠移足。白日知分照,還歸守故園」。
就在這群文人與落葉激烈的交織共鳴時,另一群文人則顯得異常平靜。他們生活最多的時間與地點就是逗留在自己的寓所,因而沒有了故里歸屬的不解心結,在他們心裡只放著淡泊,從不狂熱也不詆毀遊子世界裡的天涯與自由,本著低調而高蹈的活著,本著與落葉相見不驚。在這么一顆顆即便「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的恬靜而知足的心靈面前,落葉一下失去了魔力,世界一下沒了聲音。看著流水帶著落葉,劉禹錫在篦宅中輕吟:「斯是陋室,唯吾得馨。」聽著頭頂落葉的窸窣紛飛,五柳先生在東籬下看了看此刻正氣象勃發的南山,無比閑適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結廬小孤山的林逋更是氣淡神閑,帶著他的鶴子在漫山落英里來來回回,任落霞與孤鶩齊飛。
落葉,是秋放飛的心思,它們有點莫名的詩性悲情,一生中僅僅一次的跳躍便籠絡了所有人的心;落葉更有點霸道,它們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容身之所,滕王閣、南山、林泉以及你溫柔的心房。它們不讓你有一點輕松,白天一片一簇的活在你的眼裡,夜晚沒了燈火便睡在你的夢里。再也無處可逃,躲不進周樹人的小樓,躲不進志摩的被窩,我們終將成為它們的知音,也終將在它們面前分流成兩群文人,一群往來陋室,一群做客滕王閣。
海棠賦(來自「海棠」網路)
陳夫
離海棠謝去已有時日,但我卻因今年對它們的偶然造訪落下一樁心事來。眼下的時間都將八月的盛夏了,我的人仍沉在一股濃濃的揮不去的思緒中溫順而莫名的留在了四月天。這是難以令人相信卻又真實存在的,腦海中總反反復復回放著最後一眼的海棠畫面,無論是醒著的白天還是熄了燈火的黑夜,只要一思考準是它的身影。由此,我不禁為自己有些擔心起來:是不是病了?
我從沒試圖或覬覦過領略領略海棠風採的念頭,即便在距我住地僅數步之遙就有著名貫京城的「海棠花溪」景囿。現在看來,這種不敢妄動的詭異念頭卻如是佐證了對自己那敏感性情是何等的稔熟與掌故。若說起海棠花溪,也惟實稱得上是京城盛栽海棠的獨有之地了,光計較一下品種,便植有西府海棠、貼梗海棠、金星海棠、垂絲海棠等。四月中旬花期一至,倘你一頭扎進兩千多株海棠樹所構築的的花林間,可以想像,你除了或誇張或含蓄的接連伸縮驚詫而滿足的瞳仁,除了像個小孩不停歡呼,除了飢渴而任由顧目流連在美而不妖、繁而不雜、花色各異的海棠世界中,你還能思維什麼?又還能做什麼?因為任何一種額外的行為都可能使你錯過與它們每一眼的珍貴相視。南宋詞人劉克庄這樣描述與感慨道:「壓倒群芳,天賦與、十分穠艷。嬌嫩處、有情皆惜,無香何慊。」想來當他穿梭行走在海棠花前首先生出的亦是這一欲罷不能的失控情緒。
然而,作為文人總不會把最初的喜悅一直延續下去。果不然,劉克庄亦趨亦行中忽然傷感與凝重起來,像所有文人固有的心理變動情緒線與流程一樣。「時易過,春難占。歡事薄,才情欠。覺芳心欲訴,冶容微斂。四畔人來攀折去,一番雨有離披漸。更何堪、幾陣夜來風,吹千點。」劉克庄的淚水在心中哽咽了,再好的東西又能留得多久?人事如此,海棠更如此。因而,即便我明知身邊有著盛景,也寧願讓它一年一歲在枕邊蹉跎去,不去想,能躲多遠就躲多遠,孰不然,最終只能落得像劉克庄一樣,看到了最美,心中留下的傷也只會烙得最深。可可怕的是,有些事物就是你生命中注有的,想繞也繞不開,想避反而來得更快,因為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的事事物物來組成你的生命,似乎這樣才能算完整,不然生命就會生出一個缺來,而在這個缺里會滋生出數不清的緊張與慌亂,直到有一天補上方休。
事有巧合,在京過去的幾個年頭中從沒過京城的朋友於四月天來相邀的,特別是正值了海棠花期時分,這種人生的不能相與一旦嚴肅起來是過於落寞的,卻也純屬正常,沒有同道者何來相邀攜?今年終於有所不同,落寞算是暫時告結。同朋友一見面,我似孩子般想也沒想就說去海棠花溪,這種內心的迫切感令我深深感受著壓抑過久所帶來的一種近乎貪婪的沖動。朋友聽著又看了看我,笑了。可能還是因當時表現的太過孩子氣,可管誰在乎呢,我一下輕鬆了,似乎這些年都在焦慮的等這一天,生命的缺終於補上了。既然要補生命的缺,那麼也就要心甘情願的承擔起文人心理變動的固有情緒線,所以認命吧。翌日再去,海棠依然錦簇無恙,心情依然一片蔚藍,猶如當日睛空好到了極致;第三日再去,忽然發現落英多了,一片一片殘紅滿地都是。我有些悵然的抬起頭,誰料正與面前樹梢的一朵海棠面面相覷,心赫然痛得有些承受不住,急忙匆匆離開。之後,再也不敢去,而那一朵海棠卻硬硬的定格在了腦中,像美麗更像等待救助的一個希望,然而我什麼也做不了。
對於它我無法拯救,就好像清楚自己一樣在既已認定的命運之途中上下求索無法拯救。既然無法拯救,或許就該放任了去,哪怕讓一種希望瘋狂的走向毀滅,只要被欣賞過總會被贊揚。因而,我也冷不丁會做出這樣一種反思,認為文人的固定心理變動情緒線可能只是自己為自己的孱弱辟就的一條自我放逐、自我逃避的甬道。其理由在於,在蘇東坡身上是很難尋到這一所謂「文人情緒」的共通跡象,即便他貶居黃州,依然安道樂生,依然看不到他一絲的悲懷,對於他來說好像世界無時無刻都是可愛的。因而面對海棠,他表現的達觀在一般文人看來只可能被朔為冷情與殘忍。蘇東坡確實是直面了海棠一步步凋歿,但直面慘淡或許才能真正識透生命的奔放與奔放中消亡的領悟。那一夜,他舉起手中的高燭,沒有睡,正如他所說「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若此,想來我什麼也無須去做,即便是這一年的海棠早已凋謝成泥。至於腦中的這一朵,或許是冥冥中如同東坡一樣擔心著「只恐夜深花睡去」。原來,我沒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