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佳語
❶ 關於鶯的詩句
有關鶯的詩句
《樓上女兒曲》作者:盧仝 誰家女兒樓上頭,指揮婢子掛簾鉤。
林花撩亂心之愁,卷卻羅袖彈箜篌。 箜篌歷亂五六弦,羅袖掩面啼向天。
相思弦斷情不斷,落花紛紛心欲穿。 心欲穿,憑欄干。
相憶柳條綠, 相思錦帳寒。直緣感君恩愛一回顧, 使我雙淚長珊珊。
我有嬌靨待君笑, 我有嬌蛾待君掃。鶯花爛熳君不來, 及至君來花已老。
心腸寸斷誰得知, 玉階冪歷生青草。 《寄永嘉王十二》作者:錢起 永嘉風景入新年,才子詩成定可憐。
夢里還鄉不相見,天涯憶戴復誰傳。 花傾曉露垂如淚,鶯拂游絲斷若弦。
願得回風吹海雁,飛書一宿到君邊。 《酬進士秦顒若》作者:李咸用 鶯默平林燕別軒,相逢相笑話生前。
低飛旅恨看霜葉,曲寫歸情向暮川。 在野孤雲終捧日,朝宗高浪本蒙泉。
何勞悵望風雷便,且混魚龍黷武年。 《酬李景章先輩》作者:馬戴 平生詩句忝多同,不得陪君奉至公。
金鏑自宜先中鵠,鉛刀甘且學雕蟲。 鶯啼細柳臨關路,燕接飛花繞漢宮。
九陌芳菲人競賞,此時心在別離中。 《和主司王起》作者:蒯希逸 一振聲華入紫薇,三開秦鏡照春闈。
龍門舊列金章貴,鶯谷新遷碧落飛。 恩感風雷宜變化,詩裁錦綉借光輝。
誰知散質多榮忝,鴛鷺清塵接布衣。 《酬進士秦顒若》作者:李咸用 鶯默平林燕別軒,相逢相笑話生前。
低飛旅恨看霜葉,曲寫歸情向暮川。 在野孤雲終捧日,朝宗高浪本蒙泉。
何勞悵望風雷便,且混魚龍黷武年。 《何滿子歌》作者:元稹 何滿能歌能宛轉,天寶年中世稱罕。
嬰刑系在囹圄間,水調哀音歌憤懣。 梨園弟子奏玄宗,一唱承恩羈網緩。
便將何滿為曲名,御譜親題樂府纂。 魚家入內本領絕,葉氏有年聲氣短。
自外徒煩記得詞,點拍才成已誇誕。 我來湖外拜君侯,正值灰飛仲春琯。
廣宴江亭為我開,紅妝逼坐花枝暖。 此時有態蹋華筵,未吐芳詞貌夷坦。
翠蛾轉盼搖雀釵,碧袖歌垂翻鶴卵。 定面凝眸一聲發,雲停塵下何勞算。
迢迢擊磬遠玲玲,一一貫珠勻款款。 犯羽含商移調態,留情度意拋弦管。
湘妃寶瑟水上來,秦女玉簫空外滿。 纏綿疊破最殷勤,整頓衣裳頗閑散。
冰含遠溜咽還通,鶯泥晚花啼漸懶。 斂黛吞聲若自冤,鄭袖見捐西子浣。
陰山鳴雁曉斷行,巫峽哀猿夜呼伴。 古者諸侯饗外賓,鹿鳴三奏陳圭瓚。
何如有態一曲終,牙籌記令紅螺碗。 《廣宣上人以詩賀放榜和謝》作者:王涯 延英面奉入春闈,亦選功夫亦選奇。
在冶只求金不耗,用心空學秤無私。 龍門變化人皆望,鶯谷飛鳴自有時。
獨喜至公誰是證,彌天上人與新詩。 琵琶行 --白居易 間關鶯語花底滑。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柳宗元 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楊柳枝詞九首 其一 --劉禹錫 金谷園中鶯亂飛,銅駝陌上好風吹。 城中桃李須臾盡,爭似垂楊無限時。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江南春絕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天涯 --李商隱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
❷ 求一篇寫李白的文章
杜甫《贈李白》
餘光中《尋李白》
西川《李白》
朱以撒《走出長安》
辛文《李白的地圖》
夏立君《在西域讀李白》
李元洛《與李白同游廬山》《寄李白》
個人感覺李元洛的《寄李白》很不錯。
只是很遺憾的是。網上很難找到《寄李白》此文。。
另附上《與李白同游廬山》
唐詩之旅·與李白同游廬山(轉帖)
一
遠在唐朝的詩家天子李白,常常使我於千載之後低回懷想。春夜秋宵,在展讀《李太白文集》而一燈獨對之時,我真希望他忽然從卷帙中飄然而出,和我於書房作長夜之談;或是在音響中播放今人演唱的李白詩詞歌曲,我也總是在不禁心醉神馳,擊節而和之際,常常異想天開他也許會按響門上的電鈴,來和我作千載一時的聚會。而近在隔鄰卻無緣一見的廬山呢?(詩人將自己高超的文化修養投射到山水田園之中,不僅表現了自己的人生態度,人生理想,更使山水也因之有了靈性。)那裡是山水幽奇之地,風雲變幻之場,陶淵明詩中早已多次提到的「南山」,就是它美麗的別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已批准它為「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往今來,多少詩人文士留下了他們的吟唱,歷朝歷代,多少高官貴人在那裡演出過他們的悲劇或喜劇,但更使我心神嚮往的,卻是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曾經三上廬山,卻是永遠奔流轟響在他詩中的那條瀑布。何時能一游廬山而一晤李白呢?時當仲夏,忽接江西《百花洲》雜志的一紙書,邀我忝列「廬山筆會」,我大喜過望,這回不僅可以一償往游名山的宿願,而且可以邀李白同遊了。
雖自認為是李白的苗裔,可是我十分遺憾,連他的照片都沒有見過一張,只怪唐代其時還遠遠沒有發明攝影術。當代畫家畫李白像的倒有不少,但千載之下信筆由之,都是憑空虛構,有多少是近於「真人」的呢?在世界各地現今珍存的李白畫像之中,南宋梁楷的《李白行吟圖》極為著名,因年代最早而彌足珍貴。這幅收藏於日本而影印行世的名畫,我曾有幸觀賞。梁楷生當l3世紀前半葉,與李白時代相去不遠,他該聽到過許多有關李白的傳聞,讀過不少有關李白的文字資料,或許他還看到過唐人作品中的李白畫像吧,其《行吟圖》寫意又兼寫實:一襲巨袍飄然臨風,隱約可見民間傳說里李白腰間所長的「傲骨」,而相貌則是隆鼻大耳,眼眶深而眼梢長,依稀可見胡漢混血的風貌。(引前人之畫之言之詩,寫李白之真,李白形象躍然紙上,風流四溢。)——憑這張畫像,我們就可以前去迎候而不致錯過了,雖然作假行偽古已有之,於今為烈,但古往今來,什麼都可以假冒,有誰能又有誰敢冒名頂替李白?何況李白同時代的鐵桿崇拜者魏萬,在李白有生之年就曾作《李翰林集序》,記錄了他萬里追蹤而終於在古之產陵今之揚州初見李白的印象:「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蘊藉。」魏萬是詩人而非畫家,但這真是畫龍點睛之筆。杜甫曾寫有包括李白在內的《飲中八仙歌》,李白的朋友而被杜甫譽為「瀟灑美少年」的崔宗之,也是其中之一,李白後來去金陵拜訪崔宗之,崔喜出望外而作《贈李十二白》,他只有一首詩流傳至今,但幸虧就是贈李白這一首,其中說李白「袖有匕首劍,懷中茂林書。雙眸光照人,詞賦凌子虛」,他也沒有忘記寫李白人已中年而仍然精光照人的眼睛。李白從千年前飄然而至時,且不要說心靈的感應了,就憑梁楷之畫,魏萬之言,崔宗之之詩,我們怎麼會至於錯認?
然而,到唐代路遠山遙,時空修阻,我們當代人之間的一些信函尚且不免遺失,何況通古今之郵?我擔心《百花洲》的請柬中途或者有誤,或一時無法遞到,於是我幾通電話打到唐朝,輾轉相尋,請李白一定賜駕相見:廬山腳下的星子縣境,遙望香爐峰的鄱陽湖邊。
二
我和青年散文家王開林、小說家聶鑫森乘坐現代的火車,從古長沙載欣載奔而至南昌故郡。然後換乘國產的「桑塔納」,直去鄱陽湖邊的星子縣。在星子縣之東南隅鄱陽湖之西北角,遠眺長江,放眼煙波,心香三炷,佇候李白從千年前高掛雲帆而來。
公元724年亦即開元十二年,年方24歲「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峨嵋山月在船尾,楚國波濤在船頭,他離開四川順長江而東下,開始了他生平的第一次壯游。廬山,喜愛登山臨水的李白當然心嚮往之。船經九江,至湖口,他便從鄱陽湖揚帆南下,至廬山東南之星子縣境棄舟登岸,雄秀巍峨的廬山接待過無數高人韻士,它總是昂首天外,睥睨八荒,但這一回,也不禁微俯身軀迎候這位風華絕代的詩人的光臨,而李白猛然抬頭遙望,香爐瀑布也霎時更洗亮了他原本炯炯有神的眼睛,他便隨口而吟成了《望廬山瀑布》這一千古絕唱。(也可以說,是李白「雙眸光」點亮了瀑布。於是瀑布流瀉著永恆的詩性之光,其奇壯清絕的想像,永遠令人驚嘆不已。)我們在湖邊等他,也是為了陪他沿原來的路線故地重遊,讓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水,驚醒他也許因歲月悠長而淡忘了的記憶。
一艘古代的帆船終於乘風破浪而來,船頭捲起千堆雪,一位身著唐代衣冠腰懸長劍的來者傲立船頭,劍眉星眼,氣朗神清,如同一顆巨星將四周驟然照亮,這就是我們久候而至的李白了。解纜系舟,趨前致侯,說不盡的千年行路難,道不盡的異地相見歡。越過古老的田間阡陌,便上了現代的柏油公路,李白說他不知「桑塔納」車為何物,他過去騎的是高頭駿馬,於是我們便請他登車,向晴陽朗照下的廬山東南麓緩緩而行。
「廬山風景在山南,山南風景在秀峰」,我們的前面便是秀峰了。秀峰並非一峰獨秀,而是香爐、雙劍、文殊、姊妹諸峰的總稱。秀峰有二瀑,一瀑數十百縷而狀若馬尾,名馬尾瀑;一瀑從絕壁直下千尋,如銀河倒瀉,俗稱「匡廬瀑布」,也就是奔瀉在李白詩中的那條瀑布。透過汽車的擋風玻璃,我仔細端詳,雖然也覺得它頗為壯觀,但並不像李白詩寫的那樣令人魂悸而魄動。心中不免疑惑,便回頭向李白請教,李白若有所思,像是在重溫千年前的舊夢,然後朗然而笑:
「我那時正當青春年少,對『開元之治』滿懷熱情和幻想,也還沒有經歷江湖的風波與廟堂的挫折,壯志逸四海,豪氣干雲天,加之時當夏日,山雨忽來,瀑水的聲勢也遠比秋冬為大。我也許是寫實而兼寫意吧?」(想像中與李白對話。一是落實文題;二是消釋心中疑慮。)
「15世紀末期日本畫家祥啟,曾作《李白觀瀑圖》,並題『日照香爐』一詩於其側,是現存最古的畫您觀瀑的作品。但他將您畫成一位彎腰拄杖的老翁,我看時就覺得和您那首詩作頗不協調,現在經您一說,我就疑團頓釋了。」我說。
先是詩人後來易幟為小說家的聶鑫森,曾數游廬山,他插言說:「現在也是夏天,但瀑布的水量已比前輩您那時為小,因為『文革』中有某主事者認為,如此好水白白流失,太浪費了,可以截一部分去灌溉田地,於是這瀑水就被強行分流而消瘦了許多。」(荒唐。「文革」中多有荒唐的事情發生。)(李白若「躬逢其盛",定被「摧眉」被「折腰」。)
李白不知「文革」為何物,欲言又止,欲問還休,這個「時間差」太長太大,我們也不便多做解釋,只於心中暗喜他幸虧沒有躬逢其盛,否則也難以逆料後事如何。
將車暫停於公路之側,一行人便如眾星捧月,簇擁著李白沿山路上行,至二瀑匯合之青玉峽,邊仰觀瀑水,邊小作休憩。斯時斯地,觸景生情,我自然聯想到與李白詩有關的一場筆墨官司。在李白之後約半個世紀,中唐詩人徐凝寫了一首題為《廬山瀑布》的詩:「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人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宋代詩人蘇東坡對此頗為不滿,寫下《戲徐凝瀑布詩》:「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蘇東坡有自知之明,他似乎沒有雄心再去寫廬山瀑布,和李白一爭高下,而是掉轉筆鋒去寫山,他的《題西林壁》與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者寫山,一者詠水,是樂山樂水的兩顆不夜之珠。對李白詠廬山瀑布的詩,文人相重的蘇東坡可謂推崇備至,但對徐凝之作卻貶為「惡詩」,(詩無達詁,見仁見智,但不能以此為理由混淆詩美。若沒有李詩,徐詩當然難說是「惡詩」。有李詩,徐詩劣處就比出來了。李詩中「日照」「遙看」「飛流」「落」讓我們明白了詩作產生的基礎。「日照」呈「銀河」之色;「遙看」緣「銀河」之象;「飛流」見「銀河」之質;「落」由幻入真寫「瀑布」之狀。詩性來自想落天外的奇思,但奇思必然要有現實基礎。兩者結合,便可謂之「詩」;結合得天衣無縫,便可謂妙詩。李詩即如此。 徐詩雖也有想像,但有不和諧處。一是首句之「直」與第三句之「飛」不統一;二是「白練飛」太「輕浮」,不能必然引出後句之「破」。這就給人「做」的痕跡,與李詩的「天然」不可同日而語。)是否過於求全責備呢?清人馬位在《秋窗隨筆》中,認為徐凝的「一條界破青山色」出自《天台山賦》中的「瀑布飛流而界道」,而清代詩人兼詩論家袁枚,則更認為徐詩的三、四句「的是佳語」,並且指責蘇東坡的海棠詩「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比徐凝寫得「更惡」。眾說紛紜,向無定論,現在李白當前,這一重公案請他了斷,不是可以一言以決嗎?於是開林率先而言曰:
「青蓮老前輩,不知您對蘇東坡的評價看法如何?」
「詠廬山瀑布的詩不少,東坡居士說『古來惟有謫仙詞』,我只能謝謝他的贊賞。眾人常說我傲岸不諧,目無餘子,其實我的詩文中也有不少贊揚他人作品之辭。說徐凝的作品是『惡詩』,也未免貶斥太過了。」
「老前輩所言甚是。」開林說,「不知您聽說過沒有,現在分行書寫的詩大陸叫『新詩』,海峽彼岸叫『現代詩』。大陸詩人寫瀑布,丁芒的《聽瀑》說『也許是行雨的雷電/疲倦了,來這兒洗沐?/還是東海的波濤/竟在叢山中走迷了路?』台灣詩人寫瀑布,餘光中的《飛瀑》說『不是失足更不是自盡/一路從上游奔騰而來/是來赴懸崖的挑戰』。另一位詩人的《瀑布》只有兩句:『一條拉鏈/嘩啦啦拉開兩山翠綠。』他所本的,大概就是徐凝的那兩句詩吧。」
「詠廬山瀑布的詩汗牛充棟,從南朝鮑照《登廬山》的『懸裝亂水區,薄旅次山楹』起,到清代劉爵諶《秀峰寺》的『曲徑隨流水,飛泉隱綠煙』,不是成百上千,而是成千累萬,但真正傳誦人口而千古不朽的,卻只有青蓮老前輩這首詩。」鑫森說,「可見作品珍在精粹,貴在經典,一篇上上之選,勝過萬萬千千的平凡之作。可悲的是現在許多文人,其實並無一篇可以名世,無一字可以流傳,已註定如同過眼煙雲,還動輒張揚自己出了多少個集子,發表了多少萬鉛字,沾沾自喜,兩眼向天,自驕且以驕人!」
「太白先生寫廬山瀑布不僅有這首絕句,暮年再次登臨,還寫了一首有名的同題古風,其中的『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被許多詩論家贊譽為『冠絕古今』。」我望瞭望鑫森和開林,側身向李白說:「您同時代的詩人任華,追尋您至長安,您已去了江東,他一直以無一面之緣為憾。他寫了一首《寄李白》託人帶給您,劈頭就說『登廬山,觀瀑布。奔逸氣,聳高格,清人心神,驚人魂魄,我聞當今有李白』,並且特別標舉『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說『余愛此兩句』。可見天地間的大手筆,真是可一而可再!其實,作家大略可分為『一般』、『優秀』、『傑出』、『偉大』四級,名副其實的偉大作家,百年不遇甚至數百年不遇呵!」(偉大如李白,世界幾千年只有一個啊!)
鑫森接過我的話頭:「可笑的是,有的人不知天之高地之厚。前些年在一次詩歌研討會上,一位青年詩人口出狂言,竟然說『李白有什麼了不起,我們完全可以超過,他的《望廬山瀑布》,我看每句就可以刪掉兩個字』。超越前人的豪情壯志固然可嘉,但如此目無傳統而唐突前賢,浮躁張狂而不自量力,這種人也真是前所未有還看今朝了。」(難怪許多「新詩」無人閱讀了!這等「詩人」寫出的詩會有詩味嗎?如前引那位寫瀑布,「拉鏈」的比喻惡劣,「嘩啦啦」的擬聲淺俗。)
「青蓮老前輩是寫『望』中的廬山瀑布,而且是在『日照』的背景之下,而且是明知故問的『疑是』,如果每句刪去兩字,不僅『遠望』與『日照』落空,後兩句也變成了『直下三千尺,銀河落九天』,那就不是地震而是天塌,太危險了,太危險了!」開林說時,其表情彷彿真的心有餘悸,不,心有「預」悸。
我們在議論之時、放言之際,竟然沒有想到要去主動徵求李白對這種高論和當今文壇的看法,待我們回過神來,想向他詢問求教時,他不僅「笑而不答心自閑」,而且背負雙手,昂首松雲,以他的蜀地鄉音,放聲吟唱他晚年所作的《望廬山五老峰》。此詩雖有隱逸之意,但畢竟仍是黃鍾大呂之聲,那金石之音在空中久久琶揚,使得水舞風回,山鳴谷應: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莢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雲松。
三
李白高吟《望廬山五老峰》一詩,可能出於不勝今昔之感吧?他寫《望廬山瀑布》絕句,正當生命的盛年,有如地平線上初升的旭日,而創作同題的那首古風之時,已是公元756年亦即天寶十五年,整整30年後,紅日早已西斜,西天早已漫起向晚的蒼煙。經歷了供奉翰林的榮光與賜金放還的屈辱,飽嘗了四處游歷干謁而終於壯志難申的痛苦,他在安史之亂中避居廬山,隱於五老峰之側的九疊屏。「吾將此地巢雲松」,他差不多已經完全意冷心灰,打算和自己的詩章一起藏之名山了。千年後舊地重來,他怎能不饒多感慨?(愛山愛水的李白只有將生命置於山水中,才能那樣靈光四射,英氣逼人。「吾將此地巢雲松」亦可看作李白皈依山水的真心抒寫。)
今日的廬山,已遠非李白昔時的人煙稀少,山路崎嶇,而是賓館與療養院踵接肩摩,環山與穿山公路四通八達。如此名山本不應該鳴笛,但大小汽車一齊鼓噪的喇叭雜訊,已舍我其誰地代替了生風的虎嘯與生怨的猿啼。牯嶺原來人跡罕至,現在的長街短巷和無所不在的卡拉OK,已經將空山幽谷變成了鬧市。我們避開青山中的紅塵,在青蓮寺的凈室借宿一宵,次日經三疊泉而去五老峰之側的屏風疊。
四
屏風疊又名九疊屏,在三疊泉之東北,因山如九疊屏風而得名,李白在《廬山謠》一開始就高唱:「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安史之亂初起時,李白在此避難隱居,並築「太白讀書堂」。小小的金絲雀啼鳴的只是自己渺小的悲歡,然而,關心國難民瘼的詩人不會甘心歸隱,遁人一己之私的小天地,只是由於報國無門,才像垂翅的大鵬棲息於山岩之間,而炯炯的眼睛仍在注視山外的八方風雨。李白在《贈王判官時余隱居廬山屏風疊》中,發出的是積極人世與消極出世在心中相鬥相爭的長嘆息:「大盜割鴻溝,如風掃秋葉。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中夜天中望,憶君思見君。明朝拂衣去,永與海鷗群。」(李白一生抱濟世之宏願,這樣的詩句只能說「詩人之志」與「現實之狀」是無法建立起真正聯系的。或許這正表明了詩人的純粹。)時隔千年,「太白讀書堂」已是一片荒煙蔓草,一般的遊客對此也已茫然不知,只有李白依稀記得舊時蹤跡,他帶領我們撥開過膝的山間野草,揮開過眼的歷史煙雲,在千年舊居之前徘徊憑吊。
舊地重來,觸景生情。從李白的眉宇問,可以看到他還在因過去的不幸遭逢而感慨系之,我們也為之不勝凄然。安史之亂中,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磷在江東起兵,以弔民伐罪相號召,三次派使者去廬山請李白出山,李白出於建功立業一申壯志的願望,更出於救民報國的赤心熱腸,終於應允了永王的徵召而做了他的高級行軍參謀。但中國歷史上文學家而兼政治家、軍事家的人物實在不多,才兼文武又大權在握的曹操,應該是屈指可數者之一。許多真正有理想有抱負的文人,在殘酷的現實和翻雲覆雨的權術之前,常常碰得頭破血流,甚至不得全身而還。李白是一位天真浪漫的詩人,在文場上他是泰山北斗,罕有其匹,如杜甫所贊頌的「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他也有詩人的敏感,早在天寶十載北游幽州期間,目睹安祿山的驕橫坐大,他預感到唐王朝的危機深重,一場時代的狂風暴雨即將襲來,「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遠別離》),他心中悲吟的,是大唐盛世江河日下的輓歌。杜甫是和李白同一級別的天才,他在《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一詩中,也曾發出過先知者的盛世危言,對時代有如此敏銳深刻的認識,除李白與杜甫而外,不作第三人想。然而,在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官場上,李白卻是一個連段位都沒有的白丁,以前供奉翰林時,就連遭那些手段高手的明攻暗算,這一回又作了皇室內訌的犧牲品。即位靈武的肅宗李亨,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也是攘外必先安內,竟然以謀反之名肆行鎮壓,李磷被殺,憂國憂民投筆從戎的李白也鋃鐺入獄,在潯陽(今日之九江市)獄中飽嘗鐵窗風味。(李白入獄並非因為「詩」,並非因為「多言」,而是因為報國而「投錯」了路。李白政治上的幼稚進一步印證了他作為「詩人」身份的純粹與可愛。)受皇帝控制的傳媒與見風使舵的輿論,紛紛對他交相攻擊,落井下石,從杜甫詩的「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可以想見李白其時的狼狽與悲慘。素來豪放豁達的李白也不禁老淚縱橫,潯陽獄中的淚水濕透了他的一襲青衫,也濕透了唐代由盛而衰的歷史。據說,幸得李白於其微時有恩而後來成為平亂之帥的郭子儀的營救,李白才免於一死,以年近花甲的暮年流放夜郎。真相如何,今日已難確考。
「王命三征去未還,明朝離別出吳關。白玉高樓看不見,明朝須上望夫山!」李白當年曾作《別內赴征三首》,鑫森現在雖主攻小說,但對詩卻念念未能忘情,在李白當年應召出征之地,他不禁朗吟起來。
「我剛進大學時,就曾寫過有關您的淪文,發表在中文系的學生刊物《谷風》上。」我對李白說,「正題是《憂國憂民的請纓之歌》,副題是《讀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不意今日與您同游,真是不負此生!」
「哦,你的論文可以一讀嗎?」李白欣然色喜。也許是為了獎掖後生。
「那是我的試筆之作。雖不敢說往事如煙,但逝水年華也已整整四十年,現在恐怕只能去中文系資料室尋覓了。」我為未能保存少作而遺憾,不免喟然而嘆。
「我們的故鄉在湖南,洞庭湖中的君山也是您的昔游之地。」開林說,「您當年從流放途中歸來,途經江漢,在《江夏贈韋南陵冰》詩中說『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我倒卻鸚鵡洲』,重到巴陵,也在《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中說什麼『劃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前人評論您這是『胸襟闊大』,我讀到的卻是洶涌在您心中的那一股抑鬱不平之氣呵!」( 「碎」「樓」、「倒」 「洲」,「鏟」「山」、 「鋪」「水」,是否可說是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吶喊的具體化。)
「滄海桑田,星移斗轉。那些帝王將相奸佞小人俱已化為土灰,而您的詩章卻如百刊明珠,精光萬丈。我們今日有幸和您同游廬山,什麼時候,我們能陪你重遊洞庭續寫新篇呢?」我向李白探問,鑫森、開林的眼神中也滿懷期待。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提到洞庭,李白就不禁詩興勃發,豪興遄飛,他輕聲吟哦起昔日的名篇。(「且就洞庭賒月色」「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天借一明月」——「賒」「買」「借」一一在李自心中,天與人相通相融,這是李白式的「天人舍一」。這樣的「天人合一」,或許正是李白詩作上足入地、在天地間自由馳騁的深厚原因吧。)沉思有頃,說:「我本該回去了,在唐朝我還有許多未了事宜。不過,別時容易見時難,老遠來一趟也真不容易,等《百花洲》的筆會結束,我們就結伴回湘吧!」
大家喜出望外,不禁舉臂歡呼起來。歡聲久久不絕,飛揚在廬山的山巔水湄,時至今日,也仍回盪存我這篇《與李白同游廬山》里。
❸ 給親人的生日祝福語加藏頭詩,名字:謝維莎 今天就需要,很急! 請各位大哥幫幫忙!
謝公同年各健強
維垣一旦侍君王
莎草牆垣沾燕屎
生人情誼貴和光
日日青松成古木
快凌紫清登玉堂
樂子飛燕侍昭陽
謝公德業久彌新
維岳崧高氣象尊
莎根蟋蟀催秋候
生來吉祥由天分
日月真成赤心貫
快樂大士舍全身
樂職中和著牧民
謝庭蘭玉多才思
維公忠義天所資
莎庭治行推尤異
生平受用惟一實
日華重重上金榜
快取奇功慎莫遲
樂天莫笑季倫痴
謝公自愛山泉美
維揚貢品雖稱貴
莎庭日日報平安
生平有志在山水
日月天開盛寵光
快意遂為鷹脫韛
樂事也知存後會
謝公吉祥知不免
維古女士都可見
莎坂南風寅蛤出
生為孝子忠臣勸
日觀封崇大禮成
快晴信是行人願
樂頌燕公符玉燕
謝家兒侄有清才
維伯英甫父深齋
莎草放茵深護砌
生氏生長安仁宅
日月光明天尺五
快意雄風海上來
樂奏鈞天曉夢還
謝家兄弟重城裡
維唐益昌有循吏
莎階閑聽滴秋聲
生自東都吉祥地
日落風風高風高
快讀新詩眼如洗
樂府艷詞悅君意
謝公名跡滿江湖
維南我國最多儒
莎徑罷鳴唯泣露
生成造化奪工夫
日月昭明天宇豁
快若天開地辟初
樂廣青天幸未疏
謝公文章如虎豹
維報兩京才子道
莎階吟步想前賢
生子筆力能巧妙
日高飛絮滿重城
快刀肯截烏龍角
樂子梅樹春常早
謝公公退多行樂
維摩香飯本非設
莎草江汀漫晚潮
生朝也有人來賀
日呼稚子報平安
快活不知如我者
樂天不是蓬萊客
謝庭芝蘭信靈秀
維舟別岸鴉啼後
莎庭日日報平安
生平但看神仙手
日落風風高風高
快意長江都是酒
樂事賞心千歲有
謝公腰細本傳名
維舟特地起鄉情
莎徑晚煙凝竹塢
生計年年樂歲豐
日月光華含吐異
快樂風動夜潮聲
樂事新年憶錦城
謝公富貴知不免
維古女士都可見
莎階吟步想前賢
生無桃李春風面
日月天開盛寵光
快晴信是行人願
樂頌燕公符玉燕
謝庭蘭玉多才思
維公忠義天所資
莎庭露永琴書潤
生平受用惟一實
日奔內景天地靜
快取奇功慎莫遲
樂天莫笑季倫痴
謝公同年各健強
維垣一旦侍君王
莎尾夕陽明屬玉
生人情誼貴和光
日光雪光兩相射
快凌紫清登玉堂
樂子飛燕侍昭陽
謝家兄弟看花來
維舟處處有花開
莎草牆垣沾燕屎
生氏生長安仁宅
日烘春色成和氣
快晴色凝朝採摘
樂奏鈞天曉夢還
謝公自愛山泉美
維揚貢品雖稱貴
莎草離離碧樹閑
生平有志在山水
日日春光斗日光
快意遂為鷹脫韛
樂事也知存後會
謝家芳草綠將齊
維天地之寶藏兮
莎高峰頂德門住
生朝佳氣氤氳集
日射江波光閃閃
快閣江山我亦披
樂道安間絕世機
謝家風雅若為酬
維摩青石講初休
莎根蟋蟀催秋候
生涯天地一扁舟
日月行當壽星紀
快與風光汗漫遊
樂土民勤不帶牛
謝家兒侄有清才
維伯英甫父深齋
莎陀義兒皆好漢
生意都從小雪來
日射寒光明瑟瑟
快然自足也顏開
樂天十年履道宅
❹ 描寫老夫少妻的經典詩句
1.形容老夫少妻的感人詩句形容老夫少妻的感人詩句如下:宋代蘇軾的《戲贈張先》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白話譯文:十八歲新娘嫁給八十歲新郎,滿頭的白發配上嬌艷的紅妝。
鴛鴦被裡二人若是摟抱親熱,就像滿樹梨花壓著嫣紅海棠。(4)海棠佳語擴展閱讀:詩句故事:張先,字子野,是北宋著名詞人。
其詩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他的生活寫照,便是安享富貴,詩酒風流。
據說,張先在八十歲的時候仍娶了一位十八歲的女子為妾。在一次家宴上,他還寫下了一首詩:「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
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後來,蘇軾得知後便寫下了《戲贈張先》一詩,來調侃好友八十歲仍娶十八歲妾的這件事。
在這首詩中,蘇軾以洞房花燭夜為題材,生動形象、妙趣橫生的表達了他對好友此事的看法。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軾。
2.形容老夫老妻的詩句
(第一首)
昔年誰系鴛鴦扣,今朝同看夕暮秋。
青蔥紅顏春已去,蒼顏白首夢空留。
採菊歲歲在東籬,持壺日日坐北樓。
愁情萬縷言無聲,病體惟恐夜難休。
(第二首)
老夫老妻老鴛鴦,演繹情深給後生。
蓬轉萍飄牽手渡,經年累月理家風。
傳承忠厚良知在,耀祖光宗事有成。
子子孫孫學正道,晚霞燦爛夕陽紅!
(第三首)
老妻助我覓詩情,鍋碗瓢盆唱和聲。
拱手笑迎嘲弄語,全當一縷耳邊風!
(第四首)
我們共同經受過貧窮
為了溫飽勞作不息
我們共同生兒育女
為了孩子舍棄了自己的利益
我們共同孝敬老人
四處奔波找葯求醫
我們共同喜怒哀樂
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
雖然「舌頭」也時常「碰牙」
我們卻總是唇齒相依
我們沒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
卻有著相濡以沫的心靈默契
我們沒有旅遊度假的浪漫
卻有著同宿同歸的樂趣
我們沒有香車寶馬的榮耀
卻有著相扶到老的安逸
我們沒有榮華富貴的驕傲
卻有著闔家歡樂的團聚
平常人有平常人的滿足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欣喜
(第五首)
三世輪回遇此君,痴迷愚鈍墜紅塵。
前生定系餐風客,隔世猶為飲露神。
煎炒捐軀同水火,洗刷捨命遠圍裙。
閑吟不見油瓶倒,善目慈眉檻外人。
(第六首)
昔年誰系鴛鴦扣,今朝同看夕暮秋。
青蔥紅顏春已去,蒼顏白首夢空留。
採菊歲歲在東籬,持壺日日坐北樓。
愁情萬縷言無聲,病體惟恐夜難休。
(來源於網路)供參考。
3.描寫「老夫老妻」的詩句有哪些
描寫「老夫老妻」的詩句有
1.《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黃庭堅
一葉扁舟卷畫簾。老妻學飲伴清談。人傳詩句滿江南。林下猿垂窺滌硯,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鵑聲亂水如環。
2.《百憂集行》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
一日上樹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入門依舊四壁空,
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3.《垂老別》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干。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
老妻卧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老端。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4.《江村》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唯葯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5.《山居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薛嵎
老妻倦縫紉,痴兒厭藜藿。
一貧誰復言,多累吾已錯。
山半雲可耕,山下泉可鑿。
軒冕亦儻來,豈得長如昨。
4.形容老夫少妻,古詩有「一樹梨花壓海棠」,也有「一朵冰梅伴海棠
「一樹梨花壓海棠」典自宋代蘇東坡嘲笑好友詞人張先(990-1078,字子野)的調侃之作。據說張先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東坡就調侃道: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梨花指的是白發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紅顏少婦,一個「壓」道盡無數未說之語!有意思的是,張先活了八十八歲,娶了18歲的小妾之後僅僅只活了八年,但是讓人驚訝的是,小妾八年為他生了兩男兩女。張先一生共有十子兩女,年紀最大的大兒子和年紀最小的小女兒相差六十歲。張先死的時候,小妾哭的死去活來,幾年之後也鬱郁而終。
清朝劉廷璣在《在園雜志》里寫道,有年春天他到淮北巡視部屬,「過宿遷民家」,見到「茅舍土階,花木參差,徑頗幽僻」,尤其發現「小園梨花最盛,紛紜如雪,其下海棠一株,紅艷絕倫」,此情此景,令他「不禁為之失笑」地想起了一首關於老人納妾的絕句: 「二八佳人七九郎,蕭蕭白發伴紅妝。 扶鳩笑入鴛幃里,一樹梨花壓海棠。」 這與蘇軾意思相同。
原來,「一樹梨花壓海棠」是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說法。
5.描寫「老夫老妻」的詩句有哪些
描寫「老夫老妻」的詩句有 1.《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黃庭堅 一葉扁舟卷畫簾。
老妻學飲伴清談。人傳詩句滿江南。
林下猿垂窺滌硯,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鵑聲亂水如環。
2.《百憂集行》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3.《垂老別》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干。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老妻卧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老端。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4.《江村》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多病所須唯葯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5.《山居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薛嵎 老妻倦縫紉,痴兒厭藜藿。一貧誰復言,多累吾已錯。
山半雲可耕,山下泉可鑿。軒冕亦儻來,豈得長如昨。
6.贊美老夫老妻恩愛的詩詞
五律:《老妻嘲夫》
妻老添偏愛,嘲夫最上心。
托媒乏慧眼,選美漏馨芬。
閑雅衣伸手,匆忙尿涮盆。
尚存伶俐處,晃腦跩詩文。
七律:《老妻嘲夫》
三世輪回遇此君,痴迷愚鈍墜紅塵。
前生定系餐風客,隔世猶為飲露神。
煎炒捐軀同水火,洗刷捨命遠圍裙。
閑吟不見油瓶倒,善目慈眉檻外人。
詞:【如夢令·老夫答妻】
燕雀嘰喳鷗鷺,貼耳且忙收錄。
盟誓指桑榆,痛鏤玉瑕精處。
休住,休住,明早悄然如故。
一、
老夫把盞釣詩鉤。
方步輕踱正醞籌。
忽地傳來一聲吼,
油瓶倒了你還溜!
二、
老妻助我覓詩情,
鍋碗瓢盆唱和聲。
拱手笑迎嘲弄語,
全當一縷耳邊風!
7.蘇東坡調侃老夫少妻,寫露骨詩詞「一樹梨花壓海棠」,他調侃的是誰
好像是因為北宋的一個詞人張先寫了一首詩。說的是他在80歲的時候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被蘇東坡知道了之後就寫了這首詩來調侃他。詩裡面的梨花是白色,代表老人。海棠,紅色代表紅顏,可以說成是老牛吃嫩草的意思,一個壓字非常有黃色的意味。
老夫少妻在古代比較常見,這和古代的經濟社會發展有關,東漢的班固在《白虎通義》中對男三十歲、女二十三歲適婚年齡作了科學解釋:「男三十筋骨堅強,任為人父;女子二十三,肌膚豐盈,任為人母。」也就是說男女結婚相差一定歲數是很有必要的。再加上古代不實行一夫一妻制,男人要是有錢,養得起,可以娶一發妻兩平妻四偏妾,這么一來,老夫少妻就很正常了。
中國自古還有一個說法叫「老夫少妻生神童」,根據遺傳學的角度,夫妻年齡相差大生的孩子比較聰明,比如孔子。寫這首時的時候當時蘇東坡大約只有33歲,而他那位朋友已經80歲,這位白發蒼蒼的張大爺因為新娶了一個18歲的小姑娘,洋洋自得地寫了一首詩,蘇東坡看到之後便給他進行了改編,經過蘇東坡這樣一改就變得更加生動和有趣了,而末尾那句「一樹梨花壓海棠」更是成為了流傳最廣的「曖昧」詩句。
男人上了年紀有年輕美女相伴,枯木逢春、老樹開花,得到了崇拜感和保護欲。而蘿莉春藤繞樹、小鳥依人,在大叔身上得到了安全感和物質滿足欲。梨花壓海棠,白發配紅顏,在成為無數人眼中的風景之時,也證明了一個道理:世間事有千般模樣,愛情也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流言會止於智者,真愛也會跨越年齡。
❺ 求李清照的詩詞及賞析
李清照
小閣藏春,閑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
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
手種江梅漸好,又何必、臨水登樓。
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揚州。
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
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莫恨香消雪減,須信道、掃跡情留。
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是清照的詠梅詞之一,後人曾補題為「殘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寫個人情思;堪稱詠物詞中的佳作。
「小閣藏春」一句「先盤遠勢」描繪了一個特殊的抒情環境。作者首先寫出了她住處的寂寞無聊。「小閣」即小小的閨閣,這是婦女的內寢:「閑窗」即表示內外都是閑靜的。「藏」與「鎖」互文見義。美好的春光和充滿生氣的白晝,恰恰被藏鎖這狹小而閑靜的圈子裡。唐宋時富貴之家的內寢往往有廳堂相連結。小閣設畫堂里側。春光和白晝俱藏鎖住了,暗示這里並未感到它們的存,因而畫堂顯得特別深幽。「深幽」極言其堂之狹長、暗淡、靜闃。作者已習慣這種環境,似乎還滿意於它的深幽。古人愛尚雅潔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種中古時期的高級盤香。它的燒盡,表示整日的時光已經流逝,而日影移上簾箔即說明黃昏將近。「小閣」、「閑窗」、「畫堂」、「篆香」、「簾箔」等一系列的物質景緻說明,抒情女主人公生活上層社會,富貴安閑,但環境中也透出一股異樣的冷清寂靜。「手種江梅漸好」是詞意的轉折,開始進入詠物。黃昏臨近之時女主人公,於室外見到親手種植的江梅,忽然產生一種欣慰。它的「漸好」能給種樹人以安慰;欣賞「手種江梅」,又會有許多往事的聯想,因而沒有必要再臨水登樓賞玩風月了。除了對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於應賞玩的景物都失去了興致。接著由賞梅聯想到南朝詩人何遜戀梅之事,詞意開始向借物抒情方面過渡,漸漸接近作者主旨。何遜,南朝梁著名文學家,其詩情辭宛轉,詩意雋美,深為後來的詩人杜甫和黃庭堅等賞識。梁代天監間,他曾為建安王蕭偉的水曹行參軍兼記室,有詠梅的佳篇《揚州法曹梅花盛開》詩(亦作《詠早梅》)。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於此詩下有注雲:「遜為建安王水曹,王刺揚州,遜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詠其下,賦詩雲雲。後居洛思之,再請其任,抵揚州,花方盛開,遜對花旁徨,終日不能去。」何遜對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悶的心情附著所致。按清照的理解,何遜揚州是寂寥的。如今寂寥環境獨自面對梅花,清照亦產生了「何遜揚州」般的寂寞與苦悶。
詞人聯系個人身世之感抒發對殘梅命運的深深同情。「從來知韻勝」,是她給予梅花整體的贊語。「韻」是風韻、神韻,是形態與品格美的結合。梅花是當得起「韻勝」的詞人肯定了這一點之後,卻不再多說,轉筆來寫它的不幸,發現它零落後別有一番格調意趣。「藉」與「揉」也是互文見義,有踐踏摧損之意。梅雖不畏寒冷霜雪,但它畢竟是花,仍具花之嬌弱特性,因而也難以禁受風雨的踐踏摧損。這是花的命運。由落梅的命運,作者產生各種聯想詞意呈現很曲折的狀態。由落梅聯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虛寫,以此表現落梅引起作者個人的感傷情緒,造成一團「濃愁」而難以排解。但作者又試圖進行自我排解,詞情為之一變。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說明其飄謝凋零,豐韻不存。這本應使人產生春恨,遷恨於春日風雨的無情。但詞人以為最好還是「莫恨」,「須信道、掃跡情留。」「掃跡」即蹤跡掃盡,難以尋覓。「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是補足「情留」之意。「難言處」是對下闋所表達的復雜情感的概括,似乎還有與作者身世的雙關的含意。想像一個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橫斜優美的姿影。從這姿影里還顯示出梅的俊俏風流,應是它掃跡後留下的一點情意。也許明年它又會重開,並帶來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突出了梅花格調意趣的高雅,使全詞的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贊美了一種飽經苦難折磨之後,仍孤高自傲,對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Q6h0Ly3JO4MMMTMjqauzdw
❻ 宋詞怎麼賞析
如夢令 李清照(宋)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疏:指稀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致,側重於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並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後,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後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像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便於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
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
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這段評語有助於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aprdatMxR3f3gwGk7Fu8WA
❼ 各種花的花語是什麼
1、紫色馬蹄蓮花語:象徵幸福、純潔
馬蹄蓮的外表非常的清雅,淡雅中透露出一種美麗,是非常有氣質的花朵。馬蹄蓮也是觀賞性非常強的花朵,且馬蹄蓮不容易枯萎,非常好養殖,很多公園或者是很多的花園裡面,都會看到馬蹄蓮的身影。
(7)海棠佳語擴展閱讀:
花語(英語稱language of flowers)是指人們用花來表達人的語言,表達人的某種感情與願望,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逐漸約定形成的,為一定范圍人群所公認的信息交流形式。
花語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在那個時候不止是花有花語特定的含義,葉子、果樹也不例外。希臘神話里這樣傳誦:愛神出生時創造了玫瑰,因此玫瑰從那個時代起就成為了愛情的代名詞。而在19世紀初,法國開始興起花語,隨即流行到英國與美國,主要是由一些作家所創造出來用於出版禮物書籍,特別是給當時上流社會女士們閑暇時分翻閱之用。
真正花語盛行是在法國皇室時期,貴族們將民間對於花卉的資料整理編檔,在裡面就包括了花語的信息,而這樣的信息在宮廷後期的園林建築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大眾對於花語的接受是在19世紀中葉,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原因,人們表現的比較內涵,在大庭廣眾下表達愛意是一件很難為情的事情,所以戀人間贈送的花卉就成為了愛情的信使。
❽ 殘食待盡(對錯7字寫的對與錯
雪二首
一夜青山換玉尖,了無塵翳半痕兼。寒鴉打食圍沙渚,凍雀藏身宿畫檐。
野外易尋東郭履,月中難認塞翁髯。梅花恣逞春情性,不管風姨號令嚴。
誰剪飛花六齣尖,素娥肌肉瑩相兼。分明幻玉迷青嶂,輕薄隨風入畫檐。
凍筆想停詩客手,寒蓑宜擁釣翁髯。長安陋巷多貧士,可見鶉衣透膽嚴。
雪晴
飢禽高噪日三竿,積雪回風墮指寒。秀色暗添梅富裕,綠梢明報竹平安。
冷侵翠袖詩肩聳,春入紅爐酒量寬。簾外有山千萬疊,醉眸渾作怒濤看。
除夜
窮冬欲去尚徘徊,獨坐頻斟守歲杯。一夜臘寒隨漏盡,十分春色破朝來。
桃符自寫新翻句,玉律誰吹定等灰。且是作詩人未老,換年添歲莫相催。
九日
去年九日愁何限,重上心來益斷腸。秋色夕陽俱淡薄,淚痕離思共凄涼。
征鴻有陣全無信,黃菊多情更有香。自覺近來清瘦了,懶將鸞鏡照容光。
堂上岩桂秋晚未開作詩促之
著意裁詩特地催,花須著意聽新詩。清香未吐黃金粟,嫩蕊猶藏碧玉枝。
不是地寒偏放晚,定知花好故開遲。也宜急趁無風雨,莫待霜高露結時。
元夜三首
闌月籠春霽色澄,深沉簾幕管弦清。爭豪競侈連仙館,墜翠遺珠滿帝城。
一片笑聲連鼓吹,六街燈火麗昇平。歸來禁漏逾三四,窗上梅花瘦影橫。
壓塵小雨潤生寒,雲影澄鮮月正圓。十里綺羅春富貴,千門燈火夜嬋娟。
香街寶馬嘶瓊轡,輦路輕輿響翠軿。高掛危簾凝望處,分明星斗下晴天。
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新歡入手愁忙裡,舊事驚心憶夢中。
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賞燈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
膏雨
添得楊柳色更濃,飛煙卷霧弄輕風。展勻芳草茸茸綠,濕透夭桃薄薄紅。
潤物有情如著意,催花無語自施工。一犁膏脈分春隴,只慰農桑望眼中。
花柳
惜花
生情賦得春心性,剩選名花繞砌栽。客到且堪供客眼,詩慳聊可助詩才。
低叢高架隨宜有,淺紫深紅次第開。便做即今風雨恨,要看香艷綉蒼苔。
梨花
朝來帶雨一枝春,薄薄香羅蹙蕊勻。冷艷未饒梅共色,靚妝長與月為鄰。
許同夢蝶還如蝶,似替人愁卻笑人。須到年年寒食夜,情懷為你倍傷神。
海棠
胭脂為臉玉為肌,未赴春風二月期。曾比溫泉妃子睡,不吟西蜀杜陵詩。
桃羞艷冶愁回首,柳妒妖嬈只皺眉。燕子欲歸寒食近,黃昏庭院雨絲絲。
荼蘼
花神未怯春歸去,故遣天姿殿後芳。白玉體輕蟾蜍魄,素紗囊薄麝臍香。
夢思洛浦嬋娟態,愁記瑤台淡凈妝。勾引詩情清絕處,一枝和雨在東牆。
瑞香
玲瓏巧蹙紫羅裳,今得東君著意妝。帶露欲開宜曉日,臨風微困怯春霜。
發揮名字來雕輦,彈壓芳菲入醉鄉。最是午窗初睡省,重重贏得夢魂香。
晚春會東園
紅疊苔痕綠滿枝,舉杯和淚送春歸。鶬鶊有意留殘景,杜宇無情戀晚暉。
蝶趁落花盤地舞,燕隨狂絮入簾飛。醉中曾記題詩處,臨水人家半敞扉。
莫春三首
才過清明春意殘,落花飛絮更相關。銜泥燕子時來去,釀蜜蜂兒自往還。
風靜窗前榆葉鬧,雨余牆角蘚苔斑。綠槐高柳濃陰合,深院人眠白晝閑。
碧沼荷錢小葉圓,眼前芍恣連顛。清明已過三春候,穀雨初晴四月天。
乍著薄羅偏覺瘦,懶勻鉛粉只宜眠。情知廢事因詩句,氣習難除筆墨緣。
舉杯無語送春歸,分付東風欲去時。燕子樓台人寂寂,楊花庭院日熙熙。
枝頭添翠鶯先覺,葉底銷紅蝶未知。詩卷酒杯新廢卻,閑愁消遣殢他誰?
柳絮
繚繞晴空似雪飛,悠揚不肯著塵泥。花邊嬌軟黏蜂翅,陌上輕狂趁馬蹄。
貼水化萍隨浪遠,弄風無影度牆低。成團作陣愁春去,欲把東君歸路迷。
聞子規有感
花落花開事可悲,等閑一醉失芳菲。園林初聽鶯聲澀,庭徑俄看蝶粉稀。
欹枕夜深無夢到,倚樓天外便魂飛。我無雲翼飛歸去,杜宇能飛也不歸。
立春古律
停杯不飲待春來,和氣先春動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餅,羅幡旋剪稱聯釵。
休論殘臘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諧。從此對花並對景,盡拘風月入詩懷。
春霽
淡薄輕寒雨後天,柳絲無力妥朝煙。弄晴鶯舌於中巧,著雨花枝分外妍。
消破舊愁憑酒盞,去除新恨賴詩篇。年年來對梨花月,瘦不勝衣怯杜鵑。
妥:垂。弄晴句:弄晴,禽鳥在初晴時鳴囀、戲耍。於中,即於柳絲中。不勝衣:形容身體極瘦弱,連衣服都承擔不起。語出《荀子·非相》:「 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
新春
樓台影里盪春風,協氣融怡物物同。草色乍翻新樣綠,花容不減舊時紅。
鶯唇小巧輕煙里,蝶翅輕便細雨中。聊把新詩記風景,休嗟萬事轉頭空。
協氣:和氣。古人認為天地間陰氣與陽氣交合而成之氣。萬物由此「和氣」而生。融怡:暖和。萬事轉頭空:白居易《自詠》: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
晴和
海棠深院雨初收,苔徑無風蝶自由。百結丁香誇美麗,三眠楊柳弄輕柔。
小桃酒膩紅尤茂,芳草寒余綠漸稠。寂寂珠簾歸燕未,子規啼處一春愁。
百結:丁香別名。三眠:《三輔故事》:「 漢苑中有柳狀如人形,號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未:否,用在句末,表示疑問。王維《雜詩》: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春陰古律二首(選一)
陡覺湘裙剩帶圍,情懷常是被春欺。半檐落日飛花後,一陣輕寒微雨時。
幽谷想應鶯出晚,舊巢應怪燕歸遲。間關幾許傷懷處,悒悒柔情不自持。
問春
春到休論舊日情,風光還是一番新。鶯花有恨偏供我,桃李無言只惱人。
粉淚洗干清瘦面,帶圍寬盡小腰身。東君負我春三月,我負東君三月春。
春詞二首
屋嗔柳葉噪春鴉,簾幕風輕燕翅斜。芳草池塘初夢斷,海棠庭院正愁加。
幾聲嬌巧黃鸝舌,數朵柔纖小杏花。獨倚妝窗梳洗倦,只慚辜負好年華。
芳草池塘:《詩品》引《謝氏家錄》雲:「康樂每對惠連輒得佳語。嘗在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寤寐間忽見惠連,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常雲:『此語有神助,非我語也。』」
屈指清明數日期,紛紛紅紫竟芳菲。池塘水暖鶼鶼並,巷陌風輕燕燕飛。
柳帶萬條籠淑景,游絲千尺網清暉。人間何處無春色,只是團圓人未歸。
鶼鶼:鳥名,比翼鳥。《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淑景:春光。游絲:指蜘蛛等布吐的飄盪在空中的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