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荷花鳥
① 畫荷花的畫名有哪些
《疏荷沙鳥圖》、《荷花圖》、《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荷花鴛鴦圖》。
1、《疏荷沙鳥圖》
《疏荷沙鳥圖》是宋代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格調典雅,用筆精緻,畫風細膩,荷葉枯黃的斑點和細小的筋脈均描繪得一絲不苟。
2、《荷花圖》
《荷花圖》是中國近代畫家張大千創作的水墨畫,該作品繪畫的是荷花,整幅畫,構圖飽滿,疏密有致,用筆豪放大氣,格調清新典雅,彷彿預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具有一股強勁的蓬勃向上之勢。作者創作這幅作品是為了贈予毛澤東。
3、《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
《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是宋代畫家馮大有創作的一幅中國古畫,文物原屬於故宮舊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材質為冊、絹、設色,尺寸為23.8 x 25.1厘米。
圖的作者馮大有(約十二世紀),是南宋吳門(今江蘇蘇州)人。他自號怡齋,畫史記載他善於捕捉蓮花風、晴、老、嫩不同的面貌,可說是畫蓮的能手。這件作品賦色典雅,用筆細膩,又能寫盡蓮塘在風中的景象,是馮大有僅存的作品,更是一件清麗宜人的傑作。
4、《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
《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是宋代畫家佚名創作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原載《煙雲集繪冊》(《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無款,簽題黃居寀作。居寀為筌子。荷葉和蓮蓬用粗筆勾描,蟹用細筆寫之,筆法粗獷寫實,設色鮮艷濃重。
5、《荷花鴛鴦圖》
《荷花鴛鴦圖》是明末清初書畫家陳洪綬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為荷塘一角,蘆葦叢生,清澈見底的水面上,一對鴛鴦相伴而游,在它們上面荷葉碧綠似傘,幾朵紅荷正綻吐芳菲。花鳥畫法工整細致,虛實相合。
② 中國古代花鳥畫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1、顧愷之的《鳧雀圖》
2、史道碩的《鵝圖》
3、顧景秀的《蜂雀圖》
4、蕭繹的《鹿圖》
5、韓乾的《照夜白圖》、《牧馬圖》
6、邊鸞的《梅花山茶雪雀圖》
7、刁光胤的《寫生花卉冊》
8、趙孟堅的《墨蘭圖》、《歲寒三友圖》、《水仙圖》
9、揚補之的《四梅花圖》、《雪梅圖》
(2)殘荷花鳥擴展閱讀:
一、花鳥畫的特點:
花鳥畫中的畫法中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
工筆花鳥畫,即用濃、淡墨勾勒動象,再深淺分層次著色;寫意花鳥畫即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對象;介於工筆和寫意之間的就稱為兼工帶寫。
早在工藝、雕刻與繪畫尚無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中國花鳥畫已萌芽,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戰國末期木板畫《老虎被縛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 ,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所藏東漢陶倉樓上的壁畫《雙鴉棲樹圖》,也是較早的獨幅花鳥畫。
花鳥畫發展到兩漢六朝則初具規模。南齊謝赫《畫品》記載的東晉畫家劉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鳥畫家。經唐、五代北宋,花鳥畫完全發展成熟。
二、趙孟堅的《墨蘭圖》
1、畫作內容
本幅款署「彜齋趙子固仍賦」。鈐「子固寫生」一印。墨蘭是趙孟堅善畫的題材。畫面上繪墨蘭二株,呈放射狀的長葉參差錯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自題詩曰:「六月湘衡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詩中表露了作者孤高脫俗的思想境界。
2、藝術鑒賞
圖中運筆柔中帶剛,花朵及蘭草葉均一筆點劃,土坡用飛白筆輕拂,略加點苔。蘭葉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濃,變化含蓄,形成墨色對比。畫雖為水墨,但格調高雅,「遠勝著色」。
③ 明朝錦衣衛呂紀雪
呂紀(1477~?)中國明代畫家。字廷振,號樂愚。鄞(今浙江寧波)人。以畫被召入宮,值仁智殿,授錦衣衛指揮使。擅花鳥、人物、山水,以花鳥著稱於世。
[編輯本段]呂紀-個人簡介
其花鳥初師邊景昭,又學林良,並廣泛師法唐宋諸家,所作有工筆重彩和水墨寫意兩種畫法,前者描繪精工,色彩富麗,法度謹嚴;後者粗筆揮灑,隨意點染,簡練奔放,富有氣勢和動感。其山水宗法馬遠、夏圭,以大斧劈皴畫山石,蒼勁有力。人物亦法南宋院體,衣紋線條簡練頓挫。他主要是以工整精麗的院體傳統作畫,造型准確,設色鮮艷。但也能畫活潑生動兼工帶寫的花鳥畫。他的畫生動,筆墨清新,是當時與邊景昭、林良齊名的花鳥名家。他作畫時,常以寓意手法規諫皇帝,故明孝宗曾說:「工執藝事從諫,呂紀有之」。 初學邊景昭工筆法,亦受林良水墨法影響,後臨仿唐宋諸家名跡,遂自成一體,獨步當代。其花鳥畫風呈兩種面貌,一作工筆重彩,精工富麗,多繪鳳鶴、孔雀、鴛鴦之類,輔以樹木坡石、灘渚流泉背景,既具法度,又富生氣。另一類為水墨寫意畫,粗筆揮灑,簡練奔放,接近林良的風格。他亦兼善人物、山水,宗法南宋馬遠、夏圭畫法。他的花鳥畫風在當時宮廷內外影響甚大,繼承者不乏其人。
明弘治年間,入值仁智殿,官至錦衛指揮使,是明代與邊景昭、林良齊名的院體花鳥畫代表畫家。其繪畫風格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水墨為主略淡彩,用筆較為豪縱,另一類則是設色濃麗,用和工緻,具有富麗的宮廷裝飾趣味。呂紀由水墨淡色畫轉為工筆重設色畫,更直接的原因是為了適應不同皇帝的不同口味,具體說來就是弘治皇帝朱佑樘的欣賞口味不同於他的父輩成化皇帝朱見深,從而造成了呂紀多畫鳳凰、雉雞、仙鶴、孔雀、鴛鴦之類,雜以花木草石,具有生氣。工筆著色與水墨寫意能,並善於將兩體結合。呂紀初學唐宋各家和同時代的邊景昭,後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花鳥設色鮮艷,生氣奕奕,被稱為明代花鳥畫第一家。據說呂紀在畫作上常用寓意手法對皇帝勸諫,皇帝知其用心,曾說:「工執藝事以,諫呂紀有之。」其代表作品有《新春雙雉圖》、《桂花山禽圖》、《殘荷鷹鷺圖》、《秋鷺芙蓉圖》等。 作品欣賞:《榴花雙鶯圖》寫石榴一枝,蘩花盛開,一對黃鸝棲於枝頭,一上一下,鳴啼相應,神態活潑。工筆重彩,鉤勒填色,絢麗多彩為明代中期院體畫的典型風格。
作品評價
呂紀,1477年生,鄞州(今浙江寧波)人。字廷振,號樂愚,弘治間(1488-1505)供事仁智殿,弘治間征入宮廷,為宮廷作畫,供奉仁智殿,官錦衣衛指揮。擅畫臨古花鳥,初學邊景昭,後研習唐宋諸家名作,繼承兩宋「院體」,以工筆重彩,又在水墨寫意方面受林良影響。後研習唐宋諸家名作,繼承兩宋「院體」,以工筆重彩,又在水墨寫意方面受林良影響。 遠宗南宋院體格,廷續了黃筌工整細致的畫風及鉤勒筆法,並予以發揚,多以鳳凰、仙鶴、孔雀、鴛鴦之類鳴禽為題材,雜以濃郁花樹,畫面絢麗。亦作粗筆水墨寫意者,筆勢勁健奔放,與林良相近,與邊景昭同為明代院體花鳥畫中的臨古派代表。傳世作品有《桂菊山禽圖》、《榴花雙鶯圖》、《雪景翎毛圖》、《浴鳧圖》等。除畫花鳥外,偶爾也畫人物山水。他主要是以工整精麗的院體傳統作畫,造型准確,設色鮮艷。但也能畫活潑生動兼工帶寫的花鳥畫。他的畫生動,筆墨清新,是當時與邊景昭、林良齊名的花鳥名家。他作畫時,常以寓意手法規諫皇帝,故明孝宗曾說:「工執藝事從諫,呂紀有之」。他是與邊景昭、林良齊名的院體花鳥畫代表作家。《獅頭鵝圖》,絹本,設色。縱191厘米,橫104厘米。工筆畫獅頭鵝,側身曲頸回顧古梅,鵝身潔白如玉,眼睛刻劃有神,形象生動。古梅干枝蒼勁,生機勃勃。樹下襯以太湖石、月季花,石後有雙勾竹隱露,色彩艷麗,襯托出獅頭鵝之白身紅冠。是明代院體花鳥畫的傑作。款署「呂紀」。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榴花雙鶯圖》寫石榴一枝,蘩花盛開,一對黃鸝棲於枝頭,一上一下,鳴啼相應,神態活潑。工筆重彩,鉤勒填色,絢麗多彩為明代中期院體畫的典型風格。 相比畫家,呂紀的另一個身份更令人吃驚———歷經明代成化、弘治、正德三代,官至錦衣衛指揮使(秘密警察頭目)。呂紀的花鳥繪畫,水墨淋漓,氣勢宏大,甚至是日本屏風畫的來源之一。《柳蔭雙鴨圖》和《幽澗雙鷺圖》曾在日本出版的《聽松清鑒》中著錄,鄭振鐸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遍訪流傳在海外的中國名畫,並在其所編的《域外所藏中國名畫》中收錄。
拍賣檔案
岑其仿呂紀花鳥中堂立軸設色紙本 呂紀花鳥立軸設色絹本 呂紀(款)花鳥鏡心設色絹本 呂紀明斑鳩紅梅圖軸 於右任1950年作草書《新蘭亭修禊詩》鏡心水墨紙本 呂紀作品 呂紀桃花錦雞圖立軸設色絹本 呂紀(傳)花鳥立軸設色絹本 呂紀群芳艷羽圖軸 呂紀五倫圖立軸設色絹本 明呂紀竹崔錦鴙軸 呂紀寒雀山茶圖立軸設色絹本 呂紀牡丹孔雀圖立軸設色絹本 呂紀玉堂富貴立軸設色紙本 呂紀蘆雁立軸設色絹本 呂紀春意雙雉圖立軸設色絹本 呂紀百鹿圖立軸紙本設色 呂紀花鳥立軸設色絹本 呂紀丹鳳朝陽立軸設色紙本 呂紀鹿立軸設色絹本 呂紀(款)飛禽兔戲圖立軸絹本 明呂紀斑鳩紅梅圖軸 呂紀百鳥圖軸 呂紀英雄獨立圖軸 明呂紀紅梅斑鳩圖軸 呂紀花鳥立軸設色絹本 呂紀傳梅雀鴛鴦立軸設色絹本 呂紀、呂文英龍女嶄蛇圖立軸絹本
④ 請介紹一下明清時期代表人物、作品、特點等
明清時期繪畫流派的涌現
文章出處:中國書畫家網 發布時間:2004-01-11
鴉片戰爭前的明清時期(1368年-1840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文化雖然趨於保守,但繪畫領域卻出現許多富有特色的流派與個性強烈的畫家,各領風騷,樹織畫壇。
[明]陳洪綬《荷花鴛鴦圖》
明初崇尚宋代畫風的畫家遍於宮廷、民間,明代中期文人畫重新復興於蘇州,後期士大夫文人畫更是向獨抒性靈發展,以畫為樂、以畫為寄。
[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之一
明清變革,並沒有割裂繪畫的傳統,清代仍然畫派林立,摹古、創新各行其道;文人畫、西洋畫也對宮廷繪畫產生了影響;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文人還以畫為生、以畫泄憤,金石書法的剛健之風也溶入了繪畫。民間繪畫更加世俗化、商品化;作為中國古代繪畫的最後輝煌,清代繪畫已呈現出發生奇變的傾向,為近代中國繪畫的改革作好了准備。
[明]陳洪綬《品茶圖》
「華山派」與明畫院繪畫
明太祖朱元璋長於武功,拙於文治,他當政時期厲行文化專制主義,摧殘藝文,畫壇一派蕭條景象。而采葯於北方的醫生兼業余畫家王履(1332年-?)則倖免於難。他工山水,不拘守前人成法,主張深入自然,師法造化,從真山水中吸取創作素材。
[明]王 履《華山圖冊》之一
有《華山圖冊》存世,繪陝西華山小景40幅,題詩拔文,抒寫欣賞自然風光的感受。山體作小斧劈皴,奇峭偉岸,林木雜生,雲煙流布;筆墨蒼勁,變化靈活,氣韻生動。後人稱他取法自然山水的畫風為「華山派」。
[明]王 履《華山圖冊》之一
明成祖朱棣雖也實行文化專制,但手法與乃父不同,而是將文人、畫士廷攬入宮,為其服務。王紱、謝縉等人就是被薦舉的畫家。洪熙、宣德以至成化、弘治皇帝當政時期,宮廷畫家也一度興旺,如邊景昭、林良、呂紀等人,較為著名。他們的作品以兼工帶寫見長,設色富麗,題材吉祥,如象徵長壽之松、鶴,象徵興旺之蘭、竹,象徵富貴之錦雞,象徵幸福之喜鵲等,一派昇平氣象。呂紀的花鳥畫還含有規勸皇帝實行善政的意思,如《三思圖》,畫三隻相思鳥,以表示凡事三思而行;
[明]呂 紀《三思圖》
《殘荷鷹鷺圖》,畫一隻雄鷹正轉身下撲,荷塘中白鷺和小鳥都驚慌逃避,不知所措,藉以告戒皇帝不要濫用武功。繪畫在開明的政治氣候下,顯然又得到更進一步地發展。
[明]呂 紀《殘荷鷹鷺圖》
----------------------------------------------------------------------------------------------
「浙派」的創導者戴進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戴進(1377年-1462年)是明初功力精深的大畫家,他曾在宣德年間被薦入宮,後遭忌返回家鄉,賣畫為生。逝後葬於西湖附近洪春橋畔。
[明]戴 進《關山行旅圖》
戴進技藝全面,人物、山水、花卉皆擅長,面貌也有多種變化,山水取法宋人蒼勁一派,又融以元人水墨法傳統,山石大斧劈皴,水墨淋漓,豪放挺健,下筆較重,粗獷有力,氣勢充沛。人物工意結合,面部描寫較細,神態生動,衣紋線條則粗放頓挫,勁練灑脫,風貌獨具,花鳥既能工筆設色,又能水墨寫意。
[明]戴 進《溪堂詩意圖》
戴進的直接繼承者有其子戴泉、婿王世祥、弟子方鉞、夏芷等,均為浙江人,故他的傳派世稱「浙派」。受戴進影響,江夏人吳偉筆墨更為縱放,被稱作「江夏派」。 在「浙派」的影響下,成化、弘治時期宮廷內外的畫風多傾向於粗筆水墨,以挺拔豪放取勝,風行百餘年,直至沈周、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崛起而告衰落。
[明]吳 偉《灞橋風雪圖》
----------------------------------------------------------------------------------------------
極富書卷氣的「吳門畫派」
明代中期隨著經濟生活的繁榮,素稱「魚米之鄉、絲綢之路」的蘇州(俗稱吳門)涌現出卓有成就的畫家群體,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最為著名,人稱「吳門畫派」。他們的作品大多數表現江南文人優雅閑適的生活情趣。
[明]文徵明《真賞齋圖》(局部)
「吳門畫派」的四大家各有千秋,其創始人沈周功力深厚,不慕功名,最富文人氣質,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修養,書法雄厚渾朴,兼工山水、花鳥、人物,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年筆墨簡放粗豪,氣勢雄強。所作率意縱逸,寓有野逸之趣,成為明代復興文人畫的先鋒。
[明]沈 周《廬山高圖》
沈周的弟子文徵明,曾為利祿所驅,舉薦入京為翰林待詔,後不得意,辭官歸里,書畫終老。他的書畫技藝也很全面,文雅典麗,筆墨蘊籍含蓄,風骨秀逸。文徵明長壽而勤奮,傳世作品甚多,子侄、弟子流風不絕,至清初不衰,故而他成為「吳門畫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
[明]文徵明《曲港歸舟圖》
文徵明的好友唐寅,穎悟異常,年青時應試,中應天府(今南京)解元,後入京會試,因舞弊案牽連下獄,罷為吏。他一氣之下絕意仕進,放情聲色,詩文書畫為生。
[明]唐 寅《孟蜀宮妓圖》
唐寅的作品以工細為主,又兼有文人的筆墨,富有詩一般的意境;書法秀逸遒勁,風格灑脫,雅俗共賞,深受歡迎。他也是一位人物、山水、花鳥兼工的畫家,並因生活跌宕多趣,風流不羈,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江南才子。
[明]唐 寅《古木幽篁圖》
文、唐的畫友仇英,出身工匠,但勤奮好學,創作態度十分認真,一絲不苟,所繪人物、山水,精工具體,設色清麗,構圖繁密,意境深邃,文雅而嚴謹,匠心獨運,為他人所不及。故而他贏得畫壇的尊重,成為「吳門畫派」四家之一。
[明]仇 英《桃源仙境圖》
「吳門畫派」是一個既有文人畫家,又有職業畫家、畫工的群體,它的出現,既振興了文人畫,又規范了「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習,推動了明代繪畫深入發展。
[明]唐 寅《落霞孤鶩圖》
----------------------------------------------------------------------------------------------
陳淳、徐渭的寫意花鳥
在「吳門畫派」興復文人畫的風潮影響下,隨著思想家強調發揮主觀能動的「心學」興起,明代中期的繪畫變得更有生氣,在技法上也有許多突破,表現於花鳥畫創作上,水墨寫意的大家應運而生,他們就是號白陽山人的陳淳(1483年-1544年),及號青藤的徐渭,世稱「青藤白陽」。
陳淳的花鳥畫師法沈周,用筆隨意,自由縱橫,淡墨疏筆,生趣橫溢,是位以拙勝巧的高手。他的水墨花卉常常是一花數葉,疏淡欹斜,比沈周的作品更為活潑。
[明]陳 淳《花卉冊》之一
徐渭較陳淳更為放縱,以潑墨大寫意花鳥畫見長,不求形似求生韻,筆勢激動,氣度軒昂,如感情之渲泄,澎湃洶涌。這與他懷才不遇的坎坷經歷大有關聯,才情在仕途上受阻,卻在詩文書畫上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如《墨葡萄圖》軸,幾無線條,全用潑墨潑水而成,卻墨分五色,濃淡有致,形態生動;狂放之氣,足以驕人。
[明]徐 渭《墨葡萄圖》
徐渭的人物畫也很精彩,寥寥數筆,即見精神,有《驢背吟詩圖》等。
[明]徐 渭《驢背吟詩圖》
----------------------------------------------------------------------------------------------
董其昌的繪畫風格
明代後期的畫壇中心人物是董其昌(1555年-1636年)。他誕生於經濟發達的松江,官至禮部尚書,是繼元代趙孟鈧
⑤ 簡述齊白石藝術的淵源
齊白石在北京定居後,內心卻是「故里山花此時開也」,的思想軌跡。齊白石不可能將家鄉草木趕過黃河帶到北京,但家鄉草木卻作為一種自然信息隨齊白石來到北京,並化作藝術信息傳達出來,以實現齊白石心理的平衡。齊白石刻了許多寄託著懷鄉之情的閑文印,如「吾家衡岳山下」、「客中月光亦照家山」,是齊白石自抒胸臆的第一主題。齊白石寫了許多的懷鄉詩, 如:「登高時近倍思鄉,飲酒簪花更斷腸,寄語南飛天上雁,心隨君侶到星塘。」又如「飽譜塵世味,夜夜夢星塘」、「此時正是梅開際,老屋檐前花有無」,這些詩句是齊白石「夜不安眠」、「枕上愁余」時所些的肺腑之語。變法和著變意,變意和著變法,鄉心伴著童心,童心也總念鄉心。齊白石的作品《我最知魚》,畫著小魚圍逐釣餌,是齊白石少時作慣之事,故能知魚";齊白石77歲時畫《墨豬出欄》,是因為齊白石有一顆「牧汝追思七十年」的心;齊白石畫那些黑蜻蜓、紅甲蟲,是因為齊白石還記得鄉里人叫黑蜻蜒作「黑婆子」,叫小甲蟲作「紅娘子」,這正是農民眼中的草蟲,是農民的審美情趣;齊白石畫鯰魚題「年年有餘」,畫石榴象徵多子,畫桃子象徵多壽,這也是民間藝術喻意象徵的特色。齊白石筆下的鍾馗、壽星、仙佛一類作品,也是農民們聊天時嘴邊上的對象。這類作品,是齊白石的戀鄉情結和童真情趣的自然流露,是「以農器譜傳吾子孫」的願望,是一種有異於「詩書傳家遠」的農民意識的自覺的表白。當齊白石畫《白菜辣椒》時,不僅有感於紅與黑的對比,同時也為「牡丹為花之王, 荔枝為果之先,獨不論白菜為菜之王」,而憤憤不平;齊白石在有關畫白菜的題句中,所表示的「不是獨誇根有味,須知此老是農夫」,「不獨老萍知此味,先人三代咬其根」,正是《農耕圖》中的那位老農的自白。也是齊白石對本色、本質毫不掩飾的自我肯定。[32]
齊白石從來沒有入仕願望、懶於應酬、不管閑事、與世無爭、始終以一顆純真的心,沉浸在藝術的體驗之中,沉浸藝術故鄉里。齊白石的鄉心、童心和農人之心的流露和藝術中的鄉土氣息,根源於齊白石的勞動生活。齊白石也曾在藝術上走投無路,那是虛假地因襲「八大山人」的情感所必然遭到的碰壁命運,實質上那是齊白石的心態與過去的文人之間不相諧和的結局。當齊白石認定自己是農夫時候,往年儲備的自然信息便源源不絕地奔赴腕底、舌端、刀鋒,化作了新的藝術信息,拋棄了古人表達情感的藝術手段,創造出表達齊白石特有情懷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形式。齊白石藝術中的鄉心、童心和農民之心的真誠流露,是齊白石的真心和本質的藝術表現。齊白石以本質、自我、變法、變意以及本質的藝術表現,才是齊白石「衰年變法」的深刻底蘊。[32]
造型論
每個造型藝術家都有自己造型上的美學尺度。當齊白石畫牽牛花,時葉皆作正面觀,花皆作側面觀,花苞皆直如紅燭,這是局部的一致和整體氣勢的統一,是造型的特色。而牡丹花的豐艷,棕樹沖天的意趣,不倒翁的泥玩具樣式,背向的牛那渾圓的形,側向的蝦那狹長的形,貓頭鷹的類如軸承結構般的眼,這些純造型上的表現,既與物形有關,也與畫家的感受方式有關。齊白石描繪工細草蟲的本領帶有民間手藝人炫耀技能的因素,那些粗筆枝葉與工細草蟲在同一畫幅中的出現,體現出了對比的美,這種美是齊白石農民兼文人的雙重人格的復雜性所決定的。[32]
齊白石有關造型的著名畫語——「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既齊白石的造型觀,也是齊白石在整個藝術格調上,欲求溝通世俗和文人的審美意趣。既不流於媚俗,也不狂怪欺世的中間選擇。"似與不似之間"的造型妙趣,和齊白石的"平正見齊"的觀點一樣,是這位既能極工,又能極簡,分別地在兩個極端上有所創造,而最終又不肯拘泥於任何一個極端的藝術家所選擇的造型尺度和審美的中界點。晚年的齊白石日趨簡化的畫風,是日益強化了「不似之似」的造型,也日益強化了「神」的主導地位,臻於"筆愈簡而神愈全"的境界。齊白石生命最後一年的「糊塗」筆致,也是一種藝術中難得的糊塗,是突破了楷書般的筆法,進入無法而法的高妙表現,是藝術家主宰藝術形象的最高境界。[32]
構成論
強化色彩表現力,把黑作為一種色彩和其他色彩的對照,海派藝術家已經有所突破。齊白石海派的基礎上大膽地引進了民間藝術的審美特色,使色調更加純化。齊白石保留了以墨為主的中國畫特色,並以此樹立形象的骨幹,而對花朵、果實、鳥蟲往往施以明亮的飽和的色彩,是將文人的寫意花鳥畫和民間泥玩具的彩繪構成了一個新的藝術綜合體。齊白石作品《荷塘翠鳥》中的墨葉、紅花、翠羽,《荷花鴛鴦》中的焦墨葉、深紅花,黑色、黃色、綠色合成的彩羽,《好樣》中的墨葉子、黃葫蘆、紅瓢蟲,這些都是典型的齊白石色彩構成。它屬於形式,也屬於內容,因為那是對鄉間風物本身色彩的提煉,是一種熱烈的鄉思情感的流露。齊白石畫蝦時,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筆痕表現蝦的結構和質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筆法描繪蝦須和長臂鉗,使純墨色的結構里也有著豐富的意味,有著高妙的技巧。[32]
齊白石對點、線、面的構成極其重視,因此多有奇妙的章法和生命的律動。當齊白石臨摹八大山人的鴨子時,將冊頁變為四尺條幅,上部三尺皆為縱向題跋,已顯露了齊白石在構成上的奇思;《雛雞》一畫,僅在下方五分之一處畫三隻小雞,左上方五分之一處落窮款,三個點與一條線遙相呼應,把那大片空白化為有生命的空間;《蓮蓬蜻蜓》中,四尺長的一條縱向線與一尺長的一條斜線的交叉,就完成了秋思的意韻,已簡到不能再簡,這是齊白石的奇思妙構。在魚、蝦的畫面中運用同向線的排比造成運動的節奏同樣體現出齊白石的構成思想。作品《小魚都來》中「向心」的節律,《荷律群魚》中兩個圓(荷葉)與一組斜 線(游魚)的組合,是齊白石內心生命律動的跡化。在松鷹、紫藤、牽牛花這類作品中,齊白石善於運用復雜的線型變化以造成復雜的旋律。題《松》詩句"虯枝倒影蛇行地,曲干橫空龍上天";畫藤題句「亂到十分休要解」,「老藤年年結如蠅」,表白的都是對特有形象的審美感受。將嫩荷、夏 荷、殘荷作比較對照,清晰地發現,齊白石善於運用筆墨,也擅用線的節奏、組合方式的變化,表現不同的氣氛。這種奇妙的構成,有齊白石的技巧,而這獨特的技巧又與齊白石對內在美的獨特追求有關。構成《柴耙》作品中的一根篆書般的大線與七根短線,是柴耙的形象所提供的,是以柴耙入畫的齊白石這個「鄉巴佬」本質的體現,是「以農器譜傳吾子孫」的願望刺激下的產物。[32]
思維論
欣賞齊白石的畫蝦、山川、草木、雞鴨魚蟲,會當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來畫的。作品《齊白石日相呼》中的兩只小雞就是兩個今日吵架明日和好的孩子。作品《自稱》中的鼠兒就是生活中喜歡稱體重的小孩!把青蛙的一隻腿用草拴住,看它怎樣地呼叫掙扎,本身就是齊白石早年的惡作劇。齊白石作畫思維方式和做詩的思維是一致的,和齊白石在詩歌中把春雨梨花視作垂淚送別人,和"梨花若是多情種,應憶相隨種樹?」的詩句,是一樣的構思方法。它不僅是擬人的,而且是傾注著情感的擬人化方式,也是齊白石的精神寄託。特別是在那些小雞、青蛙、蝌蚪、麻雀、老鼠之類的小動物身上,最見齊白石的一片童心,最見齊白石對兒童生活的懷戀,最見齊白石的天真、可愛。在這類作品裡,可看齊白石從根子里所保持的民間藝術風味不僅是擬人化,而且充滿了藝術幽默。齊白石悟出了此中奧妙。齊白石畫《發財圖》,選定以算盤為形象契機時,那種在「仁具」中包含的「欲人錢財而不施危險」的禍心,較之財神爺、衣帽、刀槍之類,是含蓄的、意味更加深長的。齊白石有感於官場的腐敗,以不倒翁作為象徵性的形象,通過諧音、諧趣生發出來的諷刺意味,比直接描繪一個贓官的形象來得有趣、深刻。齊白石以橫行的螃蟹比喻橫行無忌的侵略者;畫寒鳥,則寓有"精神尚未寒"的信念,和《不倒翁》一樣,是一種絕妙的漫畫式的思維。這是齊白石的藝術幽默,也是齊白石在那個不能直接反抗的時代環境下,像維吾爾族智星阿凡提那樣表現出來的一種機敏。[32]
4繪畫風格
編輯
濃厚的鄉土氣息,純朴的農民意識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餘味的詩意,是齊白石藝術的內在生命,而那熱烈明快的色彩,墨與色的強烈對比,渾朴稚拙的造型和筆法,工與寫的極端合成,平正見奇的構成,作為齊白石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視覺形狀,相對而言則是齊白石藝術的外在生命。現實的情感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形式,而這形式又強化了情感的表現,兩者相互需求、相互生發、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齊白石的藝術生命,即齊白石藝術的總體風格。[32]
主張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齊白石純朴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後仿趙撝叔,並取法漢印;見《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余幅、詩詞三千餘首、自述及齊白石文稿並手跡多卷。齊白石的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印製行世。[33]
特點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齊白石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齊白石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齊白石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齊白石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齊白石曾說: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齊白石的題句非常詼諧巧妙,齊白石畫的兩只小雞爭奪一條小蟲,題曰;「齊白石日相呼」。一幅《棉花圖》題曰:「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圖》題「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33]
畫蝦
齊白石畫蝦堪稱畫壇一絕。齊白石畫蝦通過畢生的觀察,力求深入表現蝦的形神特徵。
齊白石從小生活在水塘邊,常釣蝦玩;青年時開始畫蝦;40歲後臨摹過徐渭、李復堂等明清畫家畫的蝦;63歲時齊白石畫蝦已很相似,但還不夠「活」,便在碗里養了幾只長臂蝦,置於畫案,每日觀察,畫蝦之法也因此而變,蝦成為齊白石代表性的藝術符號之一。
齊白石畫蝦已入化境,在簡括的筆墨中表現了游弋水中的群蝦。粗壯、濃厚的茨菇,與群蝦的透明、輕靈纖細形成對比,體現出晚年的齊白石畫藝的成熟。
齊白石畫蝦表現出了蝦的形態,活潑、靈敏、機警,有生命力。是因為齊白石掌握了蝦的特徵,所以畫起來得心應手。寥寥幾筆,用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出一種動感。一對濃墨眼睛,腦袋中間用一點焦墨,左右二筆淡墨,於是使蝦的頭部變化多端。硬殼透明,由深到淺。而蝦的腰部,一筆一節,連續數筆,形成了蝦腰節奏的由粗漸細。
齊白石用筆的變化,使蝦的腰部呈現各種異態,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盪的。也有彎腰爬行的。蝦的尾部也是寥寥幾筆,既有彈力,又有透明感。蝦的一對前爪,由細而粗,數節之間直到兩螯,形似鉗子,有開有合。蝦的觸須用數條淡墨線畫出。
取捨:對水中的蝦,為表現出那種透視感,齊白石的線條有虛有實,簡略得宜,似柔實剛,似斷實連,直中有曲,亂小有序,紙上之蝦似在水中嬉戲游動,觸須也像似動非動。
⑥ 中國古代花鳥畫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宋代崔白的《寒雀圖》、李篙的《花籃圖》、佚名的《出水芙蓉圖》。
崔白的《寒雀圖》描寫隆冬時節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依然在葉子已經落盡的老樹枝頭鳴跳嬉戲,它們情態各異,充滿活力,畫出了麻雀好動的特性。同時,畫家運用對比、變換等形式美法則,如老樹乾的橫斜平直與麻雀形體的渾圓柔潤、直與曲等對比,使作品更具有藝術魅力。
李嵩的《花籃圖》,畫幅雖小(19.2X26.1厘米).但以極其寫實的手法,描繪了花籃中的茶花、蜀葵、營草等一組花卉,不僅形似,而且極富生命力。
佚名的《出水芙蓉圖》,畫幅也很小(23.8X25.1厘米),但畫得十分精緻生動,而且是用沒骨畫法(指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色彩描繪物象),整個畫面似全用色彩畫成,不見墨線的痕跡。淺粉色的花瓣,嫩黃的花蕊,似乎還帶著拂曉時的露珠,那種一塵不染、雅潔嫵媚的花姿,正值花苞初放的最佳時刻。它突出地表現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這是宋人花卉小品中不可多得的傑作。
明代著名畫家徐渭的《雜花圖卷》是這種畫風的代表作。全畫由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芭蕉和梅、竹、水仙等十一個部分組成。它在氣勢上是全畫一氣呵成,在對物象的描繪上則是表現得絲絲入扣。在水墨的濃淡變化之中,給人以蒼勁雄健、墨氣淋漓之感。
朱聾是清初著名畫家,他是明代皇室的後裔,明亡後,他為了逃避迫害和表示對清代統治者的仇視,出家當了和尚,別號「八大山人」。他的繪畫作品具有強烈的借物抒情的特點。他的《荷花水禽圖》,畫面上孤石倒立,殘荷斜掛,一隻縮著脖子、好像瞪著白眼的水鳥孤零零地蹲在石頭頂上,顯得極其冷落孤僻,很像是畫家的自我寫照。全畫筆墨簡練,畫中大片空白更增強了作品悲涼的氣氛,正如古人所說的「無畫處皆成妙境」。
鄭燮號板橋,是清代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擅畫蘭、竹。他的《叢竹圖》寫一叢墨竹,老乾新纂,濃淡相間,重疊錯落,疏密有致,勁拔挺秀,老嫩分明。又自作長題於竹枝之間,別有一番情趣。
⑦ 描寫四季的古詩(35個)
春
春遊 春遊
細雨微風惹鳥醉, 細柳輕揚遊人醉,
飛花笑草帶衣香。 飛煙薄裊馨竹香。
綠煙波里遊人少, 綠枝紅綴不顯少,
遠指紅桃近嘆楊。 遠眺堤岸隔青楊。
早春 早春
雪戲寒梅還未竟, 雪殘詠梅意未竟,
春風早帶燕聲來。 春寒難擋燕歸來。
柳迎朝霧花含笑, 柳舞晨曦霞伴笑,
且趁煙波醉樓台。 且留餘音繞天台
夏
初夏睡起 (楊萬里)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三衢道中 (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初夏遊張園 (戴敏)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山亭夏日 (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秋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山 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長安秋望
杜牧
樓倚霜樹外,
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
氣勢兩相高。
杜牧《秋夕〕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卧看牽牛織女星
冬
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梅花----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江 雪
劉長卿 柳宗元
日 暮 蒼 山 遠,千 山 鳥 飛 絕,
天 寒 白 屋 貧。萬 徑 人 蹤 滅。
柴 門 聞 犬 吠,孤 舟 蓑 笠 翁,
風 雪 夜 歸 人。獨 釣 寒 江 雪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 賀知章《詠柳》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南宋 志南和尚《絕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描寫夏天的古詩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 ---------宋•陸游《初夏絕句》
描寫秋天的古詩和描寫秋天的名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
描寫冬天的古詩和描寫冬天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晉•謝道蘊《詠雪聯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台----------唐•李白《北風行》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唐•韓愈《李花二首》
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高駢《對雪》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覆春洲:落滿了春天的沙洲。雜英;各種各樣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洛城:洛陽城。風日:春光風物。道:說。
唐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只能找到這些
⑧ 哪一個錦衣衛,是明代花鳥畫第一家
有這樣一個人,他經歷了明朝三代時光,還是赫赫有名的錦衣衛,並且是花鳥畫第一家。他究竟是誰呢?他的名字叫呂紀。他當初是憑借著畫工卓絕而被召進宮內的,擅長花鳥畫、山水畫甚至人物畫,後來陞官成為了錦衣衛指揮使。除了這幅圖,呂紀的代表作還有《桂菊山禽圖》、《新春雙雉圖》、《殘荷鷹鷺圖》等,是明代的花鳥畫第一家。
⑨ 古典詩歌中,間接抒情常見的藉助對象有哪些
(一)古典詩歌的抒情
古典詩歌鑒賞考題向來是考生恐懼的試題,其因是讀不懂詩歌,所以答題時就無從下手。那麼怎樣讀懂古典詩歌呢?
首先要了解古典詩歌的的特點。古人說:詩言志。就是說,詩歌是表達心志的:思想、感情、願望、志趣、理想……通俗地說,詩歌就是用來抒情的。
古典詩歌抒情的方式有兩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詩人把自己的感情、或願望、或理想等,直接抒發出來,稱之為直抒胸臆。如《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中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寫一位女子對「君」剖白心跡, 直接表達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愛情,顯得坦盪、真率而震憾人心。再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以慷慨悲涼的基調,把自己因懷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憤懣、抑鬱之情通過詩句噴瀉而出,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感情。李白《夢游天姥呤留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作者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上,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大聲疾呼,抒發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表情如此率真,語言如此質朴自然,與大多數委婉之作,截然有別。
古人最喜歡的還是間接抒情。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唐韋庄《題金陵圖》)六朝以奢侈豪華著名。到唐朝時,其豪華已衰敗。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台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去不復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並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鞦韆。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雲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宋俞國寶《風入松·題酒肆》)這是一首寫樂景的詞,在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遊玩的人坐船游,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遊的愉快。
間接抒情有這么幾種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詠史抒懷。
借景抒情主要有:觸景生情、以景結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觸景生情,作者心中雖有某種情感,但卻是隱含的,不顯露的,而由於受到當前情景的觸動而使之得以激發,引發作者將其表達出來。此類詩一般先寫景後抒情。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詩的頭兩句寫景,寫天氣的驟變:「千里黃雲」,北風狂舞,大雪紛紛,象徵董大處境的惡劣。後兩句是詩人安慰董大的話,意思是說不要為前途發愁,天下認識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語看似平常,其實表達了詩人與董大的深厚情誼。
以景結情,在詩詞的收尾處以飽含深情的寫景句子收束全詩。這類詩詞的情先脫穎而出,爾後再以景襯情。此情是由景所觸,只是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規順序,先情後景,含蓄、委婉、蘊藉。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這是一首寫早春晨景的詞,「漠漠輕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樓上孤寂的氣氛。接著句句寫景,最後一句,寫飛花似夢,細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寫情,此時詩境之中,情景渾然玉成,臻至一個情景高度統一的意境整體。
寓情於景(有景無情),只寫景不抒情,憑借景物、人、事傳情達意。寓情於景是意境創造的一種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觸媒和載體,情則是景的命脈和靈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於觸到的什麼景,寄的什麼情,則因人、因時、因境而異。此類詩看似句句寫景,卻是句句抒情,情蘊涵於景,情景融為一體。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做相思淚。」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碧雲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秋色連波」二句,落筆於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於天邊,而依偎著秋波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並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暮時分的秋景。「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這首詞的寫景和抒情結合得就很自然。
情景交融,詩中既有景物描寫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兩者相互融合,難分彼此。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通過對花鳥草木的描寫來抒發亡國的憂憤、離散的感傷,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借物抒情也稱為托物言志,是詩歌散文中經常運用的表現手法,即作者藉助對某種事物的刻畫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種品格志向,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虞世南《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頌和高度自信。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杏花,絢麗而脫俗,傍水杏花,更是風姿綽約,神韻獨絕。本詩寫臨水開放的杏花,是一首詠物詩,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潔人格,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倔強個性的體現。
詠史抒懷,借歷史遺跡或歷史故事、人物典故來抒發感情,亦稱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借古人抒發自己的抱負,表面回憶歷史,敘述古人,實則抒發自己對人事物的認識。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本詩借諸葛亮的故事,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張可久《[中呂]•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這首曲慨嘆秦漢時統治者之間的戰爭和各民族間的戰爭,給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表現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衣冠往來的烏衣巷,而今已經荒涼冷落,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⑩ 古詩問題
從 軍 行 (選一) ★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版不破樓蘭終權不還。
出 塞 (選一) ★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少 年 行 (選一)
唐·王 維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唐·岑 參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和張僕射塞下曲 ★
唐·盧 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少 年 行 (選一)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成陽,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
夏 日 絕 句 ★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牡 丹
宋·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示 兒 ★
宋·陸 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州 橋
宋·范成大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