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宋荷花紋瓷瓶

宋荷花紋瓷瓶

發布時間: 2022-06-11 11:30:35

1. 大明國年代粉彩藝術品

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珍藏著許多舉世無雙的中國文物。她在外國博物館以無比高貴的姿態,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言人,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偶象。下面簡略介紹如下:一、亞洲 日本: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最大的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內設有「東洋館」,整個二樓五個展室都陳列中國古代美術品,其中不少是陶瓷,從原始彩陶到唐宋以後的陶瓷等,應有盡有。比如,該館珍藏古建盞,產自閩建陽市水吉,是鎮館之寶。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館內的9萬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萬件中國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畫,可謂無所不包。馬遠的.《洞山渡水圖》.《寒江獨釣圖》.,梁楷的.《雪景山水圖》.;《李白行吟圖》.《六祖截竹圖》.李迪的.《紅白芙蓉圖》.等等都是曠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文物,珍品也是數不勝數,數量估計在數十萬件。據.《日本侵華對文物的破壞》.一書.介紹,戰後日本歸還了一部分戰時掠奪的文物,有158000多車,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較珍貴的,但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後由於多種因素我國沒有再繼續追討。. 值得一提的是,東京國立博物館曾舉辦了「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展覽。是把全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不僅是完整的器物,也包括陶片,從全國搜集後,匯集展覽,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趨。其中有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的瓷器等。京都國立博物館的本館,主要用於舉辦各種專題展覽。館內所藏1萬余件珍貴文物,定期輪換站出、展出。京都國立博物館本身,也是日本的國家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陳列著大量的龍泉青瓷。銘記有「顧氏」二字的明代著名龍泉匠師顧仕成一件直徑約4寸5分的瓷碗,就珍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內。 日本奈良市的法隆寺珍藏了唐代越州窯的四耳青瓷葯壺,高8寸7分,直徑4寸5分,曾為天皇所使用。當這一稀罕的寶物在1939年於奈良市博物館公開陳列時,前往參觀的人群如山如海。 伊朗:伊朗阿特別爾寺在伊朗古都大不里士以東的阿德比爾鎮。1611年曾將珍貴的1600多件中國陶瓷獻給神廟,現歸德黑蘭考古博物館收藏的,仍有8O5件。藏品中除有元青花重器達20餘家件外,尚有北宋、南宋、元龍泉瓷、景德鎮印花白釉小足器、藍、黃、醬釉及各時期青花瓷、鬥彩瓷、粉彩瓷等。是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館。 土耳其:托普卡比宮收藏的陶瓷約1萬件。其中大部分是中國產的,僅浙江元龍泉青瓷就有1500餘件。其中大盤、碟子、碗等器皿質量異常精妙絕倫,也有大罐。清代的瓷器約4000件。完整的至正型的元青花重器在世界上為數不多,據說總共不過300件左右,但僅在這里就集中了8O余件。這些藏品中元青花琢器就40件,其器型碩大、通體滿繪、色澤艷麗濃翠,堪稱世界之最,為國內出土器罕見。如80厘米的葫蘆瓶就有二個。這里藏的元青花器有一種震撼力,當你第一次看到它時會都被迫得往後退。這些元青花從纏枝牡丹、龍鳳麒麟,到「蕭何月下追韓信」、「昭君出塞」……元青花可謂無所不繪。該博物館已成為世界上收藏中國元代完整的青花瓷最多的一個博物館。 菲律賓:桑托斯、洛克辛和羅伯特·維拉諾克等三個博物館藏有中國瓷器約7萬余件。菲律賓人歷來珍視中國瓷器,據說只在節日時,才將埋於地下的瓷器取出來用,用後又再深埋地下,所以出土的瓷器大多是完整的;品種有越窯系刻花青瓷;龍泉窯刻花盤、晚、花瓶、酒壺等;福建泉州、德化的刻花青白瓷、青白褐斑瓷以及福建的建盞。元代瓷器出土數量最多,主要是景德鎮產品,有青白瓷、青花、釉里紅瓷等品種。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博物館收藏500O多件陶瓷藏品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國漢代到明代的產品,這些藏品都是從印尼各地收集來的。在東南亞各國博物館所藏的明代陶瓷中,雅加達博物館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有明代的鬥彩、三彩、五彩、白地青花瓷器,器型有書「金玉滿堂」四字的盈尺大碗,也有圖繪仕女栩栩如生的萬曆五彩大尊。有書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大盤,盤中繪雙龍朝日,次為五火雲奔馬,邊緣畫阿拉伯故事。有書阿拉伯文字的三彩大盤,這是元末明初德化窯產品。還有書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中碗,碗底有「成化年制」的款識,也是德化窯燒造的產品。 馬來西亞:吉隆坡國家博物館珍藏一批中國明代瓷器,大部分是景德鎮的產品。比如,一件12寸大盤,內畫葵花、如意,邊畫八寶、長春花,外畫梅鵲,底款書篆字「富貴佳器」。一件8寸康熙中盤,內畫山水,邊畫水草花鳥,外畫梅鵲;環以金錢帶,外畫纏枝花。一件5寸中碗,內畫山水,邊畫水鳥,底款書「大明嘉靖年制」。一件4寸康熙小碗,內畫鴛鴦水草,邊畫荷花,水草,水鳥,外甜白,底款篆書「福」字。是目前所知出土中國瓷器最多的地區。 沙撈越博物館收集出土的陶瓷標本100多萬片。 其中福建德化、安溪磁灶等窯的青瓷、青白瓷、白瓷等。 韓國:漢城博物館把在南朝鮮出土的中國瓷器收集到一起,為研究中國對南朝鮮瓷器文化帶來的影響提供了條件。藏有從漢代到清代的青瓷、白瓷、唐三彩等中國瓷器5000餘件,其中的最早的中國白瓷燈盞、晉代青瓷羊為館藏之寶。此外,漢城博物館還藏有一定數量的敦煌遺書。 巴基斯坦:拉合爾博物館該館辟有中國文物陳列室,展出約7O00餘件中國文物,其中不少是陶瓷。卡拉奇國家博物館也收藏了不少中國陶瓷。其中有晚唐時代越州窯青瓷水注和長沙燒制的施黃褐釉的陶器。拉合爾博物館該館是巴基斯坦目前最大的藝術性博物館。 新加坡: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收藏各地出土的瓷器碎3000餘千件。青瓷以越窯青瓷為主,並有宋、元、明三代的龍泉窯青瓷。青花是景德鎮產品,有明代永樂、宣德年號的高足瓷片約30件。 南洋大學李光前文物館搜集和保存有豐富的中國陶瓷,其中有高80毫米的宋德化桶形白瓷罐,直徑141毫米的明德化粉繪白瓷盒,直徑46毫米的明德化印花白瓷盒,高119毫米的明德化獅頭雙耳白磁瓶。均為館藏珍品。 泰國:曼谷博物館收藏中國明代瓷器200餘件,比如,大明年制款青花大碗,紅色描花小罐帶金裝飾蓋、貼金小罐等。特別是出土的綠釉帆船形明器,更是研究中國造船史的寶貴資料。 越南:河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陶瓷,以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青花瓷為多。尤其是在青瓷方面,有北宋的多嘴罐形青瓷瓶。元代的花瓶、大盤等物,該館還收藏有中國漢代陶器。 阿曼蘇丹:馬斯喀特博物館藏有中國古瓷3千餘件。其中一件元青花飛鳳牡丹紋瓷是馬斯喀特老城博物館的鎮江館之物。。 伊拉克:巴格達阿尼亞西多博物館,收藏有中國陶瓷2500餘件,其中有珍貴的元青花、宋代龍泉窯青瓷和元代、明代龍泉窯青瓷。 二、歐洲 法國盧浮宮 ,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臟。它的整體建築呈「U」形,佔地面積為24公頃,建築物佔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集美博物館收藏最佳,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盧浮宮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矚目,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其門口的金字塔形建築就是華人設計師所設計。從那時起,這里的收藏不斷增加,包括拿破崙掠來的藝術品。總之,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四十萬件之多。,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應有盡有。館藏中國歷代陶瓷器約4萬件。幾乎涵蓋了中國各時期的陶瓷。有些甚至為國內罕見,尚還有一些為孤品。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陶瓷館。巴黎國立圖書館館內目前收藏的圓明園藝術珍品主要有:由清代宮廷畫師沈源和唐岱共同繪制的絹本.《圓明園四十景圖》;宮廷畫師沈源和孫佑刻版的木刻本;《圓明園四十景圖》.宮廷畫師伊蘭泰製作的海晏堂等西洋樓銅版畫四十幅;郎世寧繪制的宣揚乾隆皇帝武功的.《格登鄂拉斫營》.以及.《圓明園菊花迷宮圖》.;等。.《圓明園四十景圖》局部.巴黎東方博物院.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國日記》.中記述: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東方博物院中國展室中發現「有圓明園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圓明園印』,白玉方印,稍小」。.巴黎集美博物館.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館內還收藏有圓明園藝術品珍品:郎世寧繪制的.《乾隆肖像》.,是乾隆皇帝41歲時的坐像,乾隆身旁站立兩位大臣,人物極具神韻,為中國與歐洲繪畫技藝相結合的佳作;乾隆百花瓷瓶,陀螺狀,造型精美,畫法上乘,瓶上的花卉圖案種類各異,絢麗多彩、萬紫千紅,非常美觀,是乾隆時代的藝術珍品。楓丹白露,原意為「藍色之泉」,在巴黎東南90公里處,周圍有2500公頃的森林,自古這里就是狩獵、避暑的勝地。法王路易六世時期(約公元1137年前後),這里最早開始興建宮殿。經過幾代帝王的不斷擴建,楓丹白露宮日益完善並富麗豪華起來。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歐也妮王後建立的。興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存放搶自圓明園的文物—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後,侵華法軍司令孟托邦把從圓明園搶劫來的所謂戰利品敬獻給拿破崙三世和歐也妮王後。目前,這里收藏的中國歷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鍾、寶石和金銀器也有3萬多件。 另外巴黎的吉美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歷代陶瓷器1萬余件。陶器有自甘肅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壺、兩漢的陶桶、北魏的騎馬俑至唐三彩器等。瓷器有晉朝的盤口瓶、南北朝的渣斗、唐朝的白釉碟、宋哥窯洗。鈞窯玫瑰紫洗、花盆等,元代的青花扁壺是其精品。明代的瓷器、清三代的青花瓷器就數不勝數。 英國:不列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在倫敦的魯塞爾大街上,面積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小,但展出面積也較故宮博物院為大。原來是私人捐贈的圖書館,1754年購買現址的蒙塔古大廈為館址,1759年首次向公眾開放。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廈基址上修建了現在的古羅馬式大廈,並捐贈了許多皇家藏品,成為今天的大英博物館。不列顛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可謂廣博,不列顛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最精。堪稱一座世界歷史博物館。人類文明發源地巴比倫、印度、中國和希臘的珍貴文物比比皆是。中國的瓷器琳琅滿目。由香港巨富徐展堂先生捐贈125萬英鎊辟設中國藝術館,這里收藏了很多中國瓷器。就敦煌寶藏而言,而今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藏於不列顛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3700件。藏於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近2000件幾乎中國有什麼它就有什麼。太厲害了。有的展品甚至在我國故宮都沒有。這些東西大部份是八國聯軍掠去的。圓明圓的珍寶有一半都藏在該館。該館大概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陶瓷館了。1860年,英軍從圓明園中所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獻給了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另一部分被拍賣。獻給女王的圓明園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其藏品目前已接近700萬件。不列顛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玉器、雕刻品等,共計23000餘件,有許多是珍品、孤品。比如,清代乾隆帝的心愛藏品、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最為引人注目,而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和上世紀由斯坦因(被指「敦煌盜寶第一人」)帶往英國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極其重要的珍品。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書畫: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李思訓《青綠山水圖》、巨然《茂林疊嶂圖》、李公麟《華岩變相圖》、范寬《攜琴訪友圖》、燕文貴《群峰雪霽圖》、蘇軾《墨竹圖》、馬遠《山水再游圖》等。青銅器:商雙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不列顛圖書館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6萬多種,其中有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包括刻版印刷的《金剛經》和地圖。法國楓丹白露宮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法國的楓丹白露宮,宮中的中國館可以說是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英國的維多利亞博物館和劍橋、牛津、普雷斯頓、愛丁堡等博物館僅收藏福建德化瓷器就有近300件,其中維多利亞博物館就有60件。 倫敦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 在英國博物館珍藏著皮爾先生於1731年12月10日在廣州簽署的訂購中國瓷器的發貨單。發貨單上有100種不同樣式的青花瓷碟約25O件;按訂貨方要求裝飾玫瑰釉家族紋章的瓷器約450件。另外,還有花瓶、咖啡壺、大碗等。 德國:卡賽爾朗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中國青瓷碗,上有卡澤倫博格伯爵(1435--1455年)的紋章圖案,是現存歐洲最早的有年代的中國明代瓷器,幾百年來一直是該家族的傳家寶。 德累斯頓博物館收藏的12個中國青花大花瓶還有一段奇聞:1757年4月,薩克森的選侯奧古斯特二世,十分喜愛收藏中國瓷器,對他的鄰國普魯士威廉國王的妃子收藏的中國瓷器羨慕不已。威廉國王又喜歡身體強壯的大個子士兵。於是,奧古斯特派人游說,用自己的四隊近衛軍換取了威廉妃子的12個青花大花瓶。因而這些花瓶也被稱為近衛花瓶。 俄羅斯:冬宮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宮由著名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正如人類歷史上其它著名的宮殿一樣,該宮殿自從建成以來一直備受劫難。冬宮初建於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後被精心修復。宮殿共有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成封閉式長方形,佔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冬宮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內部設計和裝飾風格則嚴格統一。四角形的建築宮殿裡面有內院,三個方向分別朝向皇宮廣場、海軍指揮部、涅瓦河,第四面連接小埃爾米塔日宮殿。共有中國各個時期的陶瓷珍品近5000件,基本上反映了中國陶瓷工藝發展的概貌。其中不少珍品是沙俄從我國掠走的因而該館藏品異常豐富。如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而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就有12000件,多為珍本孤本。次外,國寶明天啟針灸銅人也是被沙俄從我國故宮掠走的。 瑞典:東方博物館收藏有在西方算最全最好的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這是因為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曾任中國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顧問,當時的中國政府請他將新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和周口店古人牙齒等古物標本帶到瑞典鑒定、研究、確定牙齒屬5萬年前的中國猿人。帶去鑒定的出土陶器則由中國政府作為贈品留給了瑞典。加上後來陸續收集的,藏品包括了廟底溝、馬家窯、齊家坪、馬丁、辛店、半山等地出土的代表著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文化時期典型面貌的各類彩陶、灰陶、黑陶作品今年是故宮博物院80周年華誕,也是中國和瑞典建交55周年,瑞典派出以王儲維多利亞公主為首的訪華團,並精心策劃,挑選了165件從沉船「哥德堡「號上打撈上來的中國瓷器訪華,並在故宮展出。這批瓷器05年9月9日到京,在倫敦一家國際保險公司投保,保額約達2500萬人民幣,這在藝術品保險當中首屈一指。於2005年9月26日起舉辦「瑞典藏中國陶瓷展」。展出的181件(套)文物中,有165件是打撈上來的。其餘的瓷器是瑞典各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外銷的瓷器。12月26日展覽結束後,「粉彩孔雀牡丹紋湯盆」、「黑彩描金花卉大碗」、「粉彩描金帆船紋大盤」等18件精美的瓷器,將由此次展覽的贊助商之一—沃爾沃公司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總價值達50萬元人民幣,體現了中瑞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東方博物館還收藏有從戰國到明代的數百件俑,最大的高1米多。該館收藏唐三彩作品也很多,有官吏、商人、馬夫、宮女、舞伎以及胡人形象,以女俑為最多,還有動態異常生動的馬與駱駝形象。其收藏的陶瓷精品,展廳也是按年代系列陳列的,從漢代鉛釉陶壺、鼎、俑、唐三彩等各式冥器,到中國古代四大名窯的精品,瑞典清代在中國燒製成套瓷器20萬件以上。其中3萬套有瑞典貴族家微。這些瓷器,很多都收藏在該館里。 瑞典哥德堡歷史博物館收藏中國明末、清初的景德鎮外銷瓷。分紋章瓷、人物畫瓷、船舶圖花卉圖幾類。外銷瓷中的花卉多是摹仿歐洲花卉畫家的作品。2006年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寶號訪問了廣州、上海等城市。 葡萄牙:里斯本博物館收藏印有曼紐埃爾一世紋章的中國生產的青花不多,但精品不少。 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歷史博物館里,收藏著一些精美的瓷盤。 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里僅收藏中國福建德化瓷器就有26件,其中有的是康熙青花瓷。 挪威:奧斯陸博物館收藏中國福建德化瓷器約十件。 波蘭:華沙國家博物館遠東部收藏中國陶瓷共約5OO件。 三、非洲 肯亞:傑薩斯堡博物館收藏了很多肯亞各地出土的中國古瓷,達200件。其中,明代瓷器較多。比如,纏枝蓮花卉紋碗、秋雁花草紋碗、塔樓亭石紋碗、鴛央蓮池碗等都是中國明代的產品,還有清代康熙時期瓷器近百件。 埃及:開羅博物館藏有中國陶瓷殘片1.2萬片。這些殘片有唐到宋初越窯系青瓷,唐到明白瓷,宋元龍泉青瓷,元青花,以及明清兩代青花彩瓷,還有唐三彩。 摩洛哥:非斯博物館藏有6件方形彩繪中國明代五彩瓷,這些瓷器是在摩洛哥出土的。 四、北美 美國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188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佔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6.5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背依紐約中央公園,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然而,在建築上沒有體現出美國人的創造性,高台階、大廊柱,與任何一座標准博物館一樣刻板、單調。但展出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被認為科學技術最發達的美國,對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濃厚興趣,實在發人深思。可能由於美國歷史很短,博物館的主辦者不滿足於單件展品的陳列,而是充分利用雄厚的財力,製造一些風格迥異的環境來讓人懷古。大都會博物館展出面積極大,在藝術上卻難稱登峰造極。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德化古代陶瓷就有8O多件,其中還有德化著名陶塑家何朝宗的早期瓷雕達摩象作品。館內收藏的康熙玉如意,為圓明園散失的藝術珍品之一。它由一塊名貴的白玉雕刻而成,長近半米,白中透綠,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狀。手柄頂部有「御制」兩個大字,下部刻銘文:「敬願屢豐年,天下咸如意。臣吳敬恭進」。當年它被英法聯軍搶走後,又在巴黎拍賣會上被拍賣,最後入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該館以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張萱;《搗練圖》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圓明園藝術品主要有:郎世寧繪制的.《乾隆帝後和十一位妃子肖像》,畫中的青年時代的乾隆皇帝英姿颯爽,栩栩如生。這幅畫乾隆只見過3次,即繪制完成之時,70歲時和他退位之際。芝加哥美術館該館的東方部以收藏中國青銅器而為世人矚目。最讓人震驚的是一件戰國提梁孟。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這是一座以收藏亞洲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於新石器時代,迄於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為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青銅器部約有800件。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藝術中心收藏有一座原藏圓明園的乾隆大玉山子。這是一塊含有綠色和白色的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綠色光澤,在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被雕刻成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崖下露出亭台殿閣,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幾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個百合花環繞的池塘,極為壯觀而精緻。在峭壁之上,還刻有乾隆皇帝御筆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挪威伯爾根實用藝術博物館其中一處展廳擺放著幾千件中國文物,這些文物僅出自挪威人蒙茨的捐獻。1887年蒙茨來到中國,在中國海關任職,後又擔任了袁世凱的騎兵團長、參謀長等多個職務。蒙茨在中國生活了五十多年,收集了兩千五百多件中國文物。該館藏品中最不尋常的是圓明園的石雕,在一層的整個陳列室中,幾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圓明園建築石構件,有殘斷的柱礎、欄桿、望柱、石像,在大廳的牆壁上還掛著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圓明園海晏堂銅版畫。從上面還能認出部分石雕原來所在的位置。這座展廳被命名為「圓明園展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近500幅。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是致力於古代東方藝術的一個博物館。該館收藏了很多中國古代陶瓷器。其中一件舉世聞名的商代白陶,陶質細膩,紋飾精緻。商代的白陶器在國內僅存殘片。這件是流散在海外的唯一完整的器皿。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繪畫就有1200餘幅。美國共收藏有中國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 在塞勒姆的航海博物館收藏有一件中國瓷盤。關於這件珍貴的中國瓷盤的由來是這樣的:19世紀初,塞勒姆的「塞勒姆的友誼」號在所有美國的船舶中占居首位。這艘建造於1815年的船,盡管噸位不大,但以快速航行而聞名世界。它曾航行到過廣州。美國的畫家為這艘船畫了一幅水彩畫。大約在1820年,廣州的瓷器畫家根據這幅水彩畫在一個直徑十英吋的瓷盤上也描繪了這艘船,上寫船的英文名字,遠處還隱約地出現三艘小船,顯然是運用了西洋繪畫的透視技法。現在,這塊瓷盤已成為研究美國18、19世紀航海、遠東貿易、造船、繪畫等方面的寶貴資料。 很不錯哦,你可以試下
atqgrhyaxm22631556422011-10-5 PM 03:55:29

2. 古代女人製作堅果面脂方法


妝粉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
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
關於米粉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素》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後放在日中曝曬,曬干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由於這種製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製作米粉,仍然採用這種方法。

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製作,類同上,只是最後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於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復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干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宮中以細粟米製成「迎蝶粉」。

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還有以產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緻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製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胭脂

1)選色紅之山花,專取未開放之花苞,在缽中研磨至碎,放清水調至稠狀,用綿絹絞,取其細者,再原汁入一特殊的被稱為「通油瓷瓶」之器物之中,用「文武水」(意義不明,是否指冷熱水交替)煎,煎到碎花片浮上水面,待冷卻後撈起揉而至泥,放人絹袋瀝干後即成紅料,若絹袋小,扎緊縫合以後,即是一個便於攜帶的頰紅紅餅了。
2)以顏色新鮮純正的玫瑰花瓣,人石臼中反復研磨成漿,用絹紗濾去雜質後,取其厚而純的紅色液汁,一周以後取出玫瑰汁絲餅,選晴好天氣曝曬四五天至干透,即可入妝袋,用時只需以清水稍儒,即芬芳撲鼻。
另外,石榴花,紫茉莉花,胭脂花,都可用上述二法做成胭脂。
胭脂的做法有很多,如玫瑰花汁作成絲綿紅餅;也可作膏瓣;也有與米粉混合,作粉質胭脂盛於盒中;膏體的除做成瓣狀之外,亦有豆狀、餅狀、柱狀;至於以材料浸漬而用者,除餅狀外,也有卷狀的,稱「棉胭脂」,還有用金箔紙浸染的小薄片,輕巧便攜,一次一枚,稱為「金花煙支」。
接下來是一個MM自己DIY古代化妝品的記錄,再強調一下,不是我本人的DIY經歷,只不過轉帖了人家的記錄而已,供看完了各種配方想自己動手的同學們參考用。
原來看過一本書,書名叫做《中國古代婦女化妝》。裡面詳盡的介紹了古代婦女們是如何製造和使用那些化妝品的。我都一一試過,有的成功了,有的沒成功。事隔多年,翻出來說說。
首先是用於改善面部膚色的粉,先簡單的說說製造流程:把上好的當年新米,泡在水裡,過個十天左右,等酸味彌漫時,撈將出來,用磨子推成極細的粉末漿。然後澄在一旁。等到清水跟粉漿分開時,將清水潷出倒掉。當剩下的水分蒸發殆盡後。用竹片颳去表面的一層比較粗糙的粉末,底下的就是細膩的成品了。
做這個最難的就是我找不到磨子,琢磨了很久,只有用我們這里的擂缽來代替,這是一種可以將調料如胡椒、辣椒等舂成細末狀的工具。至於新米我是專程去買的。買了半斤,記得當時還猶豫了很久是不是買泰國大米會更好些。後來想到要忠實於原著才悻悻作罷。
那會兒是夏天,所以新米們才過了五天就全部發酸了,老媽罵罵咧咧的威脅我再不行動的話,她就要進行毀滅性的工作了。所以我不得不放棄了午睡的時間,蹲在烈日下的院子裡面朝黃土背朝天。過程還算順利,就是到最後的時候我找不到竹片,想想也無大礙,所以後來用的是瓷勺。
粉是做好了,聞起來並沒有很強烈的酸味,淡淡的,甚至有點象女人的體香。
我把成品放在蔭涼處,下一個准備做胭脂。
胭脂有很多種做法,有用胭脂花(東北也叫地蓮花)做的,有用玫瑰做的。我比較了一下程序,決定用玫瑰為原料,因為要簡單些。
還是先看過程,先找顏色純正的玫瑰花瓣,要盡量使用色澤統一的。將花瓣用干凈的器皿擠壓出汁,然後放入當年(注意:又是當年)的新蠶絲,在此之前,先將蠶絲撕成小片,使之不粘連。當玫瑰花汁充分浸入蠶絲中時,撈出晾上。徹底晾乾後收入密封的陶罐。用的時候取出一兩片,放於手心,滴一兩滴水,用手推勻後拍於雙頰。使之「嫣紅顏色好」。這里說一下,這個做法是在清代。
我買的花沒有很嚴格的挑選,因為花是要買的,花很貴。所以只好將就了。我買的這種玫瑰叫做「紅衣主教」顏色深紅,花瓣肉厚多汁,應該是上選。但是這個時候問題又出現了,我沒有蠶絲,也沒有辦法去找到。所以我決定使用棉花。為了找到「當年」的棉花,我跑了很遠的路,才在鄉下得來。

(唐代婦女)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

1、妝粉。昔人擦的粉質料多選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還有鉛粉。一般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體的外形,使用的時分就能塗成個明白臉。固然有毒,但女人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連命也搭上了,不吝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達到從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正在臉上搽粉古代稱傅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連續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唐載,唐明皇每年賜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對付傅粉的要領,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覺得賣時婦女搽粉「大有潔身自好之態,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隧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系。更值得深思的是,昔人還把傅粉等化妝方式同道德修養相聯系,指出美容應與自我的修身養聯合起來,如東漢蔡邕認為:「攬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粉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這種瞧點,不但頗有看法,並且寓意深進。
2、黛粉。正在戰國時,還沒有特定化眉毛的質料,女人們都用柳枝燒焦後塗正在眉毛上。隨後出現了「黛」,一種躲青色礦物。描畫前務必先將黛放正在石硯上磨成粉狀,然後加水調和。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多見的一種化妝要領,孕育發生於戰國時期。屈原正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薌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玄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並且越畫越好瞧。《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瞧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後來又發展成用青翠色畫眉,且正在宮廷中也很流行。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雲「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逝世板,婦女們又正在畫眉時將眉毛邊沿處的色彩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正在《上陽白首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 」之句,正在《長恨歌》中還描述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昔人愛美之心的濃重。

3、胭脂。這東西從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喊「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賣腮紅使用。後來人們正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加進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密密的脂膏,今後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3. 瓷器上的蓮花紋飾最早是什麼象徵

纏枝蓮紋最常用的是青花瓷器,取其寓意清廉(蓮)之意,雍正皇帝將青花纏枝蓮紋飾做成瓷瓶賞於大臣,故稱為賞瓶,清雍正後,歷代仿之。謝謝

4. 課文<<故宮博物院>>中介紹中和殿一段用到什麼說明方法

.《故宮珍寶》全冊13枚。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1985年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文物出版社,印 張1• 787乘1092。書號:8314•013。內容:(1)古稀天子之寶.八徵耄念之寶、(2)金立佛、(3)金嵌珠寶飾件青金石象、(4)青玉盆染牙山水仙盆景、(5)雜寶雙鳳金盆、(6)水晶雙魚花插、(7)翡翠白菜花插、(8)天球儀、(9)翠太平有象磬、(10)金胎燒蘭嵌鑽石匕首、(11)瑪瑙荷葉洗、(12)紅寶石梅花盆景、(13)象牙雕刻群仙祝壽龍船(與封皮同圖)。〔註:彩色攝影冊式片。〕

2.《故宮珍寶》全套20枚。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文化教育出版社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價:10元。書號:故宮isbn7—80047—184—5/j•82內容:明•掐絲琺琅纏枝蓮象耳爐、清•玉翠竹盆景、清•金天球儀、清•金鏨花如意、清•白玉瓜棱形提梁壺、清•各色釉瓷瓶、明•皇後鳳冠、明•德化窯達摩立像、清•崇慶皇太後金發塔、清•黃楊木雕活環鏈葫蘆、清•翠太平有象磬、清•銅鍍金盆紅寶石梅花盆景、清•金嵌珠「金歐永固」杯、清•畫琺琅山水人物提梁卣、明•紅雕漆穿花龍雙耳瓶、明•犀角雕仙人槎盂、清•彩雲蝠金龍朝袍(女禮服)、商•青銅酗亞方尊、清•青玉.象牙水仙花盆景、清•象牙雕〈月曼清游〉冊。(註:彩色攝影豪華片,尺寸規格150×100mm。)

3.《故宮》全冊10+2枚。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北京東長安街6號)。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201廠製版印刷。1982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數:1—100000。統一書號:(漢英)8179•305。定價:2.50元。內容:1.養心殿藻井(註:封面)、2.太和殿寶座、3. 養心殿、4.儲秀宮東房、5. 太極殿內景、6. 養心殿寢宮、7. 儲秀宮西間、8.天球儀乾隆年間、9.喜字宮燈、10.高宗純皇帝、11.孝恭仁皇後、12. 乾隆的甲胄、13.乾清宮、14.光緒大婚圖(註:封底)。(註:彩色攝影冊式片,全片尺寸規格252×100mm,可拆切線尺寸規格150×100mm。)

4.《故宮》全套25枚。文物出版社編輯 出版 發行(北京五四大街29號。百花印刷廠製版 印刷。1986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統一書號:8068•1490。封底有目錄。內容:1太和門前金水橋、2太和門前銅獅、3太和殿前銅龜、4太和殿遠景、5太和殿近景、6太和殿內景、7中和殿、8中和殿內景、9保和殿、10保和殿後石陛、11乾清門、12乾清宮前江山社稷、13乾清宮、14乾清宮內景、15天一門前銅麒麟、16御花園內萬春亭、17御花園內浮碧亭、18御花園內承光門、19漱芳齋院內小戲台、20養心殿內景、21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22儲秀宮前麒麟、23儲秀宮前銅鹿、23齋宮、25角樓。(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49×97mm。)[註:第一版無格式,1988年10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編號:ISBN-7-5010-0259-2/j•116有格式]

5.《故宮》全套10枚。1988年紫禁城出版社。書號: ISBN 7-800047-012一1/j•5。內容:太和殿內寶座、中和殿內景、乾清宮內寶座、儲秀西次間、交泰殿內寶座、養心殿後皇帝寢宮、倦勤齋內小戲台、養心殿內三希堂、坤寧宮內洞房、儲秀宮內景。

6. 《故宮祥瑞動物》全套10枚。書號:ISBN7-80047-039-3。1987年紫禁城出版社。內容:御花園承光門內鎏金銅象、體和殿前銅鳳、儲秀宮前銅鹿、太和殿丹陛上的銅龜、慈寧門前鎏金麒麟、乾清門前鎏金銅獅、太和門前銅獅(可制極限片)、太和殿丹陛上的銅鶴、儲秀宮前銅龍、雨花閣屋脊鍍金銅龍。

7.《故宮》全套20枚。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星達印刷有限公司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一九九三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書號:故宮ISBN 7—80047—151—9/j•77。定價:10元。內容:寧壽宮花園內祈賞亭、養心殿內三希堂、乾清門廣場、透過皇極門看九龍壁、寧壽宮花園內祈賞亭內流杯渠、御花園內萬春亭、珍妃井、御花園內堆秀山、保和殿後大石雕、乾清宮內寶座、坤寧宮內洞房、養心殿正間寶座、銅鶴、宮殿之海、大石雕細部(二龍戲珠)、太和殿、太和殿內藻井、交泰殿內大自鳴鍾、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太和殿內景。(註:彩色攝影豪華片,尺寸規格150×100mm。)

8.《故宮》全套20枚。攝影:胡錘。題字:董正賀。編輯設計:鄭志標。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宮博物院內)。星達印刷有限公司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93.6.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內容:寧壽宮花園內祈賞亭、養心殿內三希堂、乾清門廣場、透過皇極門看九龍壁、寧壽宮花園內祈賞亭內流杯渠、御花園內萬春亭、珍妃井、御花園內堆秀山、保和殿後大石雕、乾清宮內寶座、坤寧宮內洞房、養心殿正間寶座、銅鶴、宮殿之海、大石雕細部(二龍戲珠)、太和殿、太和殿內藻井、交泰殿內大自鳴鍾、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太和殿內景。(大封套)

9.《故宮》全套20枚。攝影:胡錘。題字:董正賀。編輯設計:鄭志標。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宮博物院內)。星達印刷有限公司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93.6.第1版第3次印刷。內容:寧壽宮花園內祈賞亭、養心殿內三希堂、乾清門廣場、透過皇極門看九龍壁、寧壽宮花園內祈賞亭內流杯渠、御花園內萬春亭、珍妃井、御花園內堆秀山、保和殿後大石雕、乾清宮內寶座、坤寧宮內洞房、養心殿正間寶座、銅鶴、宮殿之海、大石雕細部(二龍戲珠)、太和殿、太和殿內藻井、交泰殿內大自鳴鍾、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太和殿內景。(大封套)

10.《紫禁城》[大封套圖:坤寧宮東暖閣內景]全套10枚。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發行。深圳現代彩印有限公司印刷。ISBN 7-80005-221-4/j•052。1993年第一版。1993年第一次印刷。內容:養心殿前殿/故宮、養心殿後殿/故宮、養心殿東暖閣/故宮、太和殿/故宮、皇後座席/故宮、長春宮/故宮、儲秀宮/故宮、天井/故宮、坤寧宮/故宮、交泰殿/故宮。

11.《故宮藏畫》全套10枚。ISBN 7-80005-222-2/j•053。1993年第一版。1993年第一次印刷。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發行,深圳現代彩印有限公司印刷。內容:對弈、浴馬圖、浴馬圖、宮妓圖、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夜宴圖、康熙御賞萬壽圖、觀賞名畫、步輦圖。

12.《故宮》全套10枚。北京市郵政局印製。內容:故宮太和殿、故宮太和門、故宮乾清門、故宮交泰殿、故宮一角、故宮御花園、故宮神武門、故宮養心門、故宮乾清宮、故宮角樓。(註:彩色攝影布紋版片,尺寸規格148×100mm。另一套是普通紙)

13.《故宮 第2輯》故宮博物院編。中國科學院印刷廠印刷。文物出版社出版。各地新華書店經銷。1973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統一書號:7068•293(50開,12張)。定價:0.65元。內容:承光門銅像、太和門銅獅、乾清門銅缸、太和殿日晷、乾清宮嘉量、太和殿銅龜、太和殿銅爐、皇極門九龍壁、太和殿銅鶴、保和殿後雲龍階石、御花園銅爐、御花園銅麒麟。(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50×100mm,片名只用漢字書寫。)

14.《故宮博物院藏工藝品選(一)》(玉器、料器)全套10枚。故宮博物院編。文物出版社編輯出版。中國國際書店發行。1978年2月 中國 北京。書號:87-CE-263。封面:清乾隆 嵌寶石魚式翠玉盒 長24.8厘米。內容:明 弦紋瑪瑙爐、 明 陸子岡款梅花紋茶品花插、 清乾隆 嵌寶石白玉碗、清中期 鵝式青玉水丞、清乾隆 嬰戲紋碧玉山子、清乾隆 雙耳黃玉蓋瓶、清中期 白菜式翡翠花插、清乾隆 活環水晶瓶、清乾隆 荷花紋陶紅料缸、清乾隆 花卉紋套天藍料瓶。

15.《故宮博物院藏工藝品選(二)》(漆器、琺琅)全套10枚。故宮博物院編。文物出版社編輯出版。中國國際書店發行。1978年2月 中國 北京。書號:87-CE-264。封面:清乾隆 嵌螺甸朱漆攢盒 高10.5厘米。內容:明永樂 牡丹紋剔紅蓋碗、明宣德 林檎鸝鳥紋剔彩盒、明宣德 牧牛圖剔紅盤、明宣德 花鳥紋剔紅提盒、清中期 金漆三層套盒、明宣德 掐絲琺琅花觚、明景泰 掐絲琺琅龍耳瓶、清康熙 畫琺琅小瓶、清雍正 畫琺琅三足爐、清乾隆 掐絲琺琅多穆壺。

16.《故宮博物院藏工藝品選(三)》(雕刻、鑲嵌、編織)全套10枚。故宮博物院編。文物出版社編輯出版。中國國際書店發行。1978年2月中國 北京。書號:87-CE-265。封面:明 尤通款犀角槎杯 高11.7厘米。內容:明 濮仲謙款松樹紋竹雕壺、明嘉靖 馬紋犀角杯、 清乾隆 人物紋竹雕筆筒、清乾隆 嵌玉棕竹盒、清中期 黃楊木雕葫蘆 、清乾隆 牙雕掛燈、清中期 牙雕花籃紋插屏、清乾隆 花果紋紫檀鑲嵌盒、清中期 絲竹編織提籃、清中期 牙絲編織紈扇。

17.《故宮建築》(第一集)全套10枚。1958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63年1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故宮博物院。內容:太和殿、乾清門、承光門、弘義閣、齋宮、承乾宮、太極殿、慈寧宮、紫禁城角樓、太和門銅獅。(註:彩色攝影無格片,尺寸規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邊框,邊框下寫有片名。)

18.《故宮建築》(第二集)全套10枚。1958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63年1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故宮博物院。內容:天安門、午門、太和門、中和殿丹陛欄板、乾清宮、文淵閣、九龍壁、寧壽門、養心門、雨花閣。(註:彩色攝影無格片,尺寸規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邊框,邊框下寫有片名。)

19.《故宮建築》(第三集)全套10枚。1957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63年2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故宮博物院。內容:太和殿前銅鶴、銅龜、嘉量、銅鼎、慈寧門前銅麒麟、乾清宮前江山社稷、日晷、承光門內銅像、欽安殿前神亭、天一門前銅爐。(註:彩色攝影無格片,尺寸規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邊框。)

20.《故宮建築圖片(第一集)》全套10枚。一九五四年故宮博物院編。內容:1.太和門銅獅、2.太和殿側面、3.弘義閣、4.乾清門、5.承光門、6.齋宮、7.承乾宮、8.太極殿、9.慈寧宮、10.紫禁城角樓。(註:彩色攝影無格片,尺寸規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邊框,邊框下寫有序號和片名。)

21.《故宮建築圖片(第二集)》全套10枚。一九五六年故宮博物院編印。內容:天安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文淵閣、九龍壁、寧壽門、養心門、雨花閣、中和殿丹陛欄板。

22.《故宮建築圖片(2)》全套10枚。 56年故宮博物院版。內容:天安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承光門、文淵閣、九龍壁、寧壽門、養心門、雨花閣。(註:與上一套同名同圖,編號形式不同。)

23.《故宮珍品包裝藝術》全套12枚。中國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監制。內容:《威弧獲鹿圖》畫套、竹根雕芒果形御制詩文盒、黑漆木匣「大清帝國之璽」、紅雕漆五屜「御制詩花卉紫毫筆」匣、紅雕漆文房用具套裝、藍地鏨金雲龍紋印匣、識文描金銀花卉紋方套盒、銅鍍金佛窩、楠木盒套裝檀香佛龕及銀鍍金組供、花梨木蟠螭紋鏤空提梁食挑盒、香水瓶銅架裝、乾隆大閱胄盒。〔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65×104mm。〕

24.《紫禁城》全套10枚。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北京建國門內大街甲九號)。1998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數:20,000-40,000。統一書號:125032•1139。售價000001000(即10元)。內容:鳥瞰神武門、太和門和金水橋、御花園內長春亭、紫禁城角樓、故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養心門、乾隆畫像、乾清門前鎏金銅獅、太和殿內景。

25.《紫禁城》[封面:太和殿]。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北京建國門內大街甲九號)。全套10枚。1996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數:20,000-40,000。統一書號:125032•1140。售價00000600(即10元)。內容:鳥瞰神武門、太和門和金水橋、御花園內長春亭、紫禁城角樓、故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養心門、乾隆畫像、乾清門前鎏金銅獅、太和殿內景。[註:此套可能是盜版]

26.《故宮珍寶館藏品選》[封面:一條龍]故宮博物院編。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印刷。全套10枚。內容:明 萬曆 鳳冠、清 康熙 金編鍾之一——黃鍾、清 乾隆 金塔、清 乾隆 稠龍袍、清 乾隆 金璽「天子之寶」、清 乾隆 珍珠梅花金瓶、清 乾隆 翡翠「太平有象」磐、清 乾隆 請玉水仙盆景、清 乾隆 金佛像、清 嘉慶 「金甌水固」金杯。

27.《故宮》[封面:太和殿]全套10枚。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北京博誠印刷廠。北京市郵政管理局監制9857。1997年(50開)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價:01000。統一書號:825052.245。編輯:望天星。攝影:高明義、羅文發、胡錘、牛蒿林、望天星、李玉維。內容:乾清宮、太和殿內景、暢音閣-戲樓、保和殿、角樓、午門-故宮正門、太和門、御花園、故宮鳥瞰、太和殿。[註:1997年(50開)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片後的郵政編碼框是黑色; 1998年(50開)第二次印刷,片後的郵政編碼框是紅色。]

28.《故宮》[封面:太和殿內景]全套10枚。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出版。外文印刷廠印刷。1994年(50開)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編號:85052•222。定價:003700。編輯:姜尚禮、王一川。攝影:陳志安、任詩吟、林京。翻譯:邵海明、郝寶祿、王郁。設計:姜尚禮、甘星華。內容:角樓、交泰殿內景、儲秀宮寢宮、慈禧著色照、鎏金獅子、暢音閣大戲台、西二長街夜景、神武門、翊坤宮、皇極殿。

29.《故宮(內景)》[封面:太和殿內藻井]全套10枚。文物出版社出版。精美印刷廠印刷。新華書店發行。統一書號:8086•1435。定價:1.00元。內容:太和殿內景、中和殿內景、乾清宮內景、交泰殿內景、坤寧宮東暖閣內景、養心殿內景、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養心殿後皇帝卧室東里間、養心殿西間—聞名書苑的三希堂、長春宮正間內景。

30.《故宮》[封面:太和門和金水橋] 全套10枚。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總發行。北京利豐雅高長城印刷有限公司印刷。1996年3月第1版第3次印刷。編號:ISBN7-80501-185-0/j•180。定價:000320。條形編碼:9 787805 0111851。內容:故宮角樓、慈禧太後油畫像、故宮交泰殿、太和殿金鑾寶座、故宮御花園、乾清宮內景、故宮養心門、故宮雨花閣、坤寧宮內景、太和殿。

31.《故宮》[大封套圖:太和殿] 全套10枚。china today press。東城、崇文新華書店發行。編號:(京)新登字132號 85072•2。內容:紫禁城角樓、儲秀宮東間內景、御花園內長春亭、太和殿前的銅龜、養心殿正殿、太和殿寶座、養心殿東暖閣、三大殿、從景山遠眺神武門、少一枚

32.《故宮鍾表》[封圖:故宮鍾表]全套10枚。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發行(北京建內大街甲九號)。責任編輯:楊茜。美術編輯:夏至。譯文:孟憲玉。書號:85032•1381。定價:3元。內容: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故宮藏鍾表。

33.《故宮》[大封套圖:故宮角樓] 全套10枚。海南出版社出版。統一書號:880590•019。內容:乾清宮內景、太和殿、故宮銅獅、故宮角樓、故宮鳥瞰、乾清宮、御花園雪景、太和殿寶座、太和殿內景、雲龍階石。

34.《紫禁城》[封圖:角樓]全套10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北京膠印二廠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一九八六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書號:8314•022。定價:一元。攝影:胡錘、宗同昌。內容: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養心殿正殿、御花園養性齋、太和殿、太和殿寶座、角樓、暢音閣、坤寧宮喜房、雨花閣、養心殿後寢宮。

35.《中國古皇宮》[大封套圖:故宮鳥瞰]全套15枚。香港心源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精美彩色印刷有限公司製版印刷。1997年1月第1版。1997年1月第1次印刷。編號:ISBN-962-8065-45-9•dj / 。定價:000550。編著:胡維標, 責編:沈平。內容:乾清宮正殿、世宗憲皇帝朝服像、雨花閣內景、坤寧宮洞房喜床外側掛的「五彩百子帳」、儲秀宮東閣內景、欽安殿內景殿內供奉道教真武大帝、故宮俯瞰全貌、午門和金水河、鍾表內陳列的鍾表、慈禧像、天安門廣場面積4.4萬平方米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城樓一角、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太和殿。

36.《故宮》(3)全套10枚。1977年6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內容:養性齋、絳雪軒、萬春亭、千秋亭、欽安殿、堆秀山、天一門銅爐、浮碧亭一角、漱芳齋、浮碧亭。

37.《故宮》全冊12枚。故宮博物院編。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東長安街六號。1979年第一版。,印數:100000。書號:(漢、英)8179 . 039。定價:00200。內容:太和殿、太和殿內景、太和殿寶座、太和門前銅獅、保和殿後的雲龍階石、乾清宮、養心殿——慈禧太後「垂簾聽政」的地方、長春宮、儲秀宮、坤寧門、御花園千秋亭、角樓。〔註:彩色攝影冊式片,尺寸規格147×99mm。〕

38.《故宮》[封圖:神武門]全套30枚。文物出版社編輯出版(北京五四大街29號)。文物出版社印刷廠印刷。1982年5月。編號:806 8 .907。內容:午門(俗名五鳳樓)——紫禁城的正門、太和門和金水橋、太和門銅獅、太和門近景、太和殿近景、太和殿內景——明、清皇帝登極坐天下的寶座、太和殿內巧奪天工的藻井、中和殿近景、中和殿內景、乾清門、乾清宮近景、乾清宮內景——清代皇帝召見臣工舉行內廷受賀 賜宴禮儀活動的地方、交泰殿內景——陳列乾隆十三年選定分別用於政治、經濟、軍事、司法、外交等方面的廿五顆寶璽、坤寧宮東暖閣——清代皇帝結婚時的洞房、養心殿正間內景——清雍正以後,皇帝居住和處理軍政大事的地方、養心殿東暖閣——慈禧太後「垂簾聽政」的地方、養心殿後皇帝卧室東里間——皇帝寢室中的龍床、養心殿西間——聞名書苑的三希堂、長春宮近景、長春宮西間——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儲秀宮正間的內景、體和殿近景、齋宮、漱芳齋院內小戲台、雨花閣、御花園絳雪軒琉璃花壇、御花園千秋亭、御花園浮碧亭、御花園堆秀山御景亭、御花園承光門。〔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49×99mm。〕

39.《御花園》全套11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北京膠印二廠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一九八六年三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書號:8314 . 042。定價:1.20元。內容:園東之浮碧亭(封圖)、園東之萬春亭、園西之井亭、欽安殿、天一門雪景、承光門西側鍍金銅像、延暉閣花壇上的石荀 翠竹與墨牡丹、通向後三宮的坤寧門、養性齋前疊山雪景、絳雪軒琉璃花壇、園西之澄瑞亭(應該是:園東之浮碧亭)。〔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47×99mm。〕

40.《御花園》[封圖:萬春和浮碧亭]全套5枚。故宮博物院編。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東長安街六號。1979年第一版。印數:50000。書號:(漢、英)8179•040。內容:銀裝素裹的千秋亭、翠巒疊嶂的堆秀山、山石嶙峋中的養性齋、雄踞天一門前的鎏金銅麒麟、四神祠外古柏森森。〔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45×99mm。〕

41.《故宮藏清代帝後服飾》全套15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宮博物院內)編 出版。ISBN7-80047-418-6 J.204。定價:15:00元。撰文、翻譯:羅文華。攝影:劉志崗、馬曉旋。責任編輯:萬均。北京瑞寶畫中畫印刷有限公司印製。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開本 787×1092 1/45。2003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數:1-5000冊。內容:石青色紗綉四團金龍袞服(皇帝祭祀用)、明黃色納紗彩雲金龍單朝袍(皇帝朝會用)、大紅色緞綉彩雲金龍袷(jiá)朝袍(皇帝祭祀用)、藍色緙絲彩雲金龍袷朝袍(皇帝祭祀用)、明黃色緞綉彩雲金龍皮龍袍(皇帝吉慶用)、明黃色緞綉彩雲金龍袷朝袍(皇後朝會用)、石青色緞綉彩雲金龍袷朝褂(皇後朝會用)、石青色緙絲彩雲金龍袷朝褂(皇後朝會用)、明黃色緙絲八團彩雲金龍夾龍袍(皇後吉慶用)、石青色緙絲八團龍褂(皇後吉慶用)、雪灰色緞綉四季花卉綿袍(後妃日常用)、淺綠色緞綉博古花卉綿袍(後妃日常用)、明黃色緞綉葡萄蝶袷襯衣(皇後日常用)、藕荷色緞綉折枝藤蘿袷襯衣(後妃日常用)、紅色綢綉蝶金雙喜單氅衣(後妃日常用)。〔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55×99mm。〕

42.《故宮藏傳佛教造像》全套15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宮博物院內)編 出版。ISBN 7-80047-418-6 J.204。定價:15:00元。撰文、翻譯:羅文華。攝影:劉志崗、馬曉旋。責任編輯:萬均。北京瑞寶畫中畫印刷有限公司印製。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開本 787×1092 1/45。2003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數: 1-5000冊。內容:大持金剛、坐像觸地印釋迦牟尼佛、雙身大威德金剛、雙身十二臂上樂金剛、持噶布拉喜金剛、無量壽佛、阿閦佛、立像無量壽佛、轉輪王坐蓮花手觀音菩薩、轉輪王坐蓮花手觀音菩薩、立像彌勒菩薩、白度母、立像度母、智行佛母、六臂大黑天。〔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55×99mm。〕

43.《故宮》(建築)全套10枚。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精美印刷廠印刷。新華書店發行。統一書號:8068.1434。定價:1.00元。內容:太和門和金水橋、太和殿近景、太和殿遠景、乾清門、乾清宮、御花園養性齋前山石、御花園內萬春亭、御花園內浮碧亭、承光門、角樓。〔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49×100mm。〕

44.《故宮》全套10枚。韓若峰 編,○c外文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出版(中國北京百萬庄路24號)郵政編碼 100037,天時印刷(深圳)有限公司印刷995年(32開)第一版(漢、英、日)ISBN 7-119-01748-9/J•1283(外)定價:01800。內容:天安門、神武門、角樓、午門、太和殿、乾清宮內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御花園萬春亭、太和殿內景、深宮長街。〔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50×100mm。〕

45.《故宮》全套10枚。[封圖:午門]。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版權所有。翻版必究。1998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統一書號:880105•12。內容:鳥瞰神武門、紫禁城、大浮雕、御花園內長春亭、銅亭、香爐、紫禁城角樓、保和殿內景、太和殿、保和殿內景。〔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50×99mm。〕

46.《御花園》全套12枚。[封圖:千秋亭]紫禁城出版社編。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宮博物院內)北京京華彩色包裝印刷廠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98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10000冊。ISBN7-80047-285-X/J.141。責任編輯:陳坡。攝影:林京。封面設計:鄭志標。內容:乾隆花園碧螺亭、乾隆花園一角、乾隆花園景祺閣、乾隆花園古華軒、乾隆花園禊賞亭、御花園天一門、御花園堆秀山、御花園內花池、御花園內石子路、御花園一角、御花園內鎏金銅亭、御花園千秋亭。〔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50×101mm。〕

47.《故宮》全套10枚。[封圖:神武門]。 Hong Kong Inspiration Art Press。書號:ISBN-962-8065-45-9/J06.0010。內容:養心門、故宮角樓、故宮鳥瞰、欽安殿、養心殿、儲秀宮、天球儀、故宮全景、故宮太和殿、午門鳥瞰。規格:151×101mm。

48.《故宮》全套10枚。 [封圖:金水橋和太和門]。海洋出版社 出版。(10008)北京海淀區大慧寺路8號)。北京新華彩印廠印刷。1999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數:1 – 2000。統一書號:5027-1422。責任編輯:王兆輝。裝幀設計:王兆輝。封面題字:張崇范。攝影:趙軍、張大明。文字:張大明。內容:乾清宮、故宮雪景、午門、御路石雕、鎦金獅子(銅獅)、乾清宮內景、角樓、宮廷內設計精巧的通道、太和殿、三大殿四周的護欄 望柱。〔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48×98mm。〕

49.《故宮風景油畫》全套8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出版社印刷廠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一 九九O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ISBN 7-80047-099-7/J•51。定價:2.00元。繪畫:李剴。攝影:林京。黃昏、螭首、雄獅、紫禁城、逆光、宮門、晨光、夕陽。〔註:彩色繪畫片,尺寸規格148×98mm。〕

50.《故宮博物院藏陶瓷選(2)》全套10枚。故宮博物院編。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國國際書店發行。1978年2月 中國 北京。書號:87-CE-247。封面:宋 黑釉剔花瓷瓶 高24、口4.3厘米。封套上有目錄。內容:宋 定窯孩兒瓷枕、宋 汝窯瓷樽、宋 官窯弦紋瓷瓶、宋 鈞窯瓷花盆、宋 龍泉窯雙耳瓷瓶、宋 青白瓷刻花瓶、宋 登封窯雙虎紋瓷瓶、宋 龍泉窯瓷壺、宋 青花釉花卉紋瓷蓋罐、宋 蘭釉白龍紋瓷盤。〔註:彩色攝影片,尺寸規格149×99mm。〕

5. 荷花紋銅鏡是哪個朝代

蓮花紋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紋飾之一。其興起與佛教的盛行有關。自南北朝後流行。多出現在瓷器上,作為裝飾。其變化豐富。

南北朝至唐代,蓮花紋常作為瓷器的主題紋飾,碗、盞、缽、盤的外壁或內劃復線仰蓮,有的盤心還飾蓬萊紋,酷似盛開的蓮花。亦見雕刻成立體狀的蓮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蓮花尊,五代的蓮花形盞托等。

6. 宋代天聖年雙耳瓷瓶的特徵

宋代天聖年間官窯雙耳瓶,特徵為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瓶身圓潤秀勁,富有力度和柔韌性。樣式富有當時的時代典型,紋樣造型優美,胎體堅實緻密,胎質細膩,修胎規整,器形端莊豐滿,晶瑩平滑,凝厚溫潤~

7. 元代的青花瓷器有哪些特色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元代瓷器明顯具有草原民族的獨特風格,在瓷器的器物器形上都新創燒了許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類型。其創燒的單色釉也比前代精美。並設立樞府專門管理燒造瓷器,樞府燒出的白瓷為甜白釉色,被後世稱為「樞府瓷」。而且,此時的對外貿易、中西文化交流頻繁,開始燒造大量瓷器外銷。白釉也稱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鎮窯在生產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這類瓷器胎子極細白,堅致,胎體較厚,釉中所含微量的鐵是導致釉色白中閃青頗似鵝蛋色澤的主要原因。

元代白釉瓷數量不多,但製作精細。造型以盤、碗、高足碗最為多見,裝飾技法以印花為主,刻畫花為輔。盤、碗之內壁往往橫印纏枝花卉或雲龍、雲鳳、雲鶴、花鳥、纏枝蓮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紋間模印官府銘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為多見的是「樞府」銘,因此,有時人們又將卵白釉瓷稱作「樞府瓷」。

如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高2.3厘米,口徑17.8厘米,足徑11.4厘米。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胎骨堅細潔白,內外施釉,釉層較厚,呈失透狀,釉面瑩潤,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鵝卵色澤,足內露胎無釉。

該盤外壁刻畫變形蓮瓣紋一周,共16瓣,蓮瓣紋尖部劃一道弦紋。盤內有陽紋印花裝飾,盤心是一龍戲珠,龍,張口露齒五爪,身體舞動,異常矯猛,襯以朵雲和火珠。盤內壁為纏枝蓮托八吉祥紋,花間對稱印有「太禧」兩字。八吉祥的順序,從「太」字往左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腸、螺、輪、蓋、花、珠、魚、傘」。

藍釉瓷是元代景德鎮創燒的新品種。它是以鈷藍為著色劑,經高溫一次燒成的。元代藍釉瓷有的光素無紋,有的飾有刻白紋飾,有的加繪金彩。

如河北保定窖藏元藍釉描金折枝花朵雲紋匜,高4.5厘米,通流長17厘米,底徑8.5厘米。匜敞口,淺弧腹,平底。口一側出槽形流,

流下置一小系。胎較薄。內外施藍釉,釉厚而不均勻。口邊和外底無釉。內底描金線圈內繪金彩折枝花紋,內壁畫5朵金彩祥雲。

該器造型模仿青銅匜,藍釉閃爍著寶石藍般的光澤,配以熠熠生輝的金彩。同時發現的還有藍釉描金小杯和盤。此匜金色花紋絲毫無損,光艷如新,實屬罕見。

紅釉瓷為元代景德鎮創新品種,是以銅紅為著色劑、經高溫在還原氣氛雖燒成的。由於銅紅的燒成技術比鈷藍還要難以掌握,因此成品極少,只有在元大都遺址有少量發現,出土的只有盤、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如元紅釉暗刻雲龍紋執壺,高12.5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5.3厘米。壺體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漸豐成下垂的圓腹,腹部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曲柄,圈足較高微外撇,無款。

附傘形蓋,蓋頂置寶珠形紐,蓋一側及壺口沿外側各置一個小圓環系,以便系繩連接,防止壺蓋脫落。通體滿施紅釉,腹部暗刻五爪雲龍紋。此壺釉面勻凈,釉色鮮艷,是元代紅釉瓷器中的珍品。壺身的龍紋細頸長嘴,形態生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梨形壺是元代景德鎮窯新創的造型,這種壺的形體小巧,主要用於餐桌上。

元代釉下彩繪瓷「青花」是古代瓷器最重要的角色,它是用鈷料在白色坯胎上繪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經高溫一次燒出白地藍花瓷器。不罩釉燒出來的紋飾是黑色的。

元代青花瓷器大致可分為小件和大件兩大類,小件器物胎子輕薄,不甚精細,多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顏色灰暗迷濛,紋飾稀疏但奔放灑脫,有的可以說相當潦草,所有鈷料含錳量高含鐵量低,和國產的鈷土礦特點相同,應是國產鈷料所繪。

常見的器物有杯、碗、盤、匜、香爐、小罐、蒜頭瓶、玉壺春瓶等,這些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並且這類青花瓷器當時生產數量有限,多屬民用瓷。

如元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高23.5厘米,口徑4.7厘米,足徑7.3厘米。壺直口,口下漸展,粗頸,垂腹,腹下內斂,圈足微外撇。

腹一側置上細下粗的長彎流,流上繪火雲紋。另一側置曲柄,上端有小系,柄上繪銀錠、寶釵等紋飾。附平頂蓋,有圓珠紐,蓋上繪菊瓣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器身於青白釉下滿飾青花紋樣,腹兩面均繪鳳穿纏枝花卉紋,間以火珠雲及竹石紋。

此壺通體花紋滿密,而主體紋樣突出,繁而不亂。青花色澤濃艷亮麗,是傳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見的佳作。

此器形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用的銅器,為元代瓷器的流行樣式,除青花器外還見有龍泉窯青釉製品,元代瓷器借鑒這種造型時,特別注意到吸取蒙古民族銅壺粗獷豪放的風格特點。

再如青花飛鳳麒麟紋盤,高7.9厘米,口徑46.1厘米,足徑26.1厘米。盤折沿,菱花式口,盤心坦平。通體施青白釉,底素胎無釉。盤內外繪青花紋飾多層。折沿上繪卷草紋,內壁青花網紋地上突出白色纏枝牡丹紋,盤心邊緣環以卷草紋,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鳳各一,空間襯以白色的蓮花及朵雲紋。盤外壁繪纏枝蓮紋。

此器青花發色純正,構圖嚴謹。盤心紋飾寓意「威鳳祥麟」以示天地祥和。元代青花瓷器裝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體上描繪紋飾。另一種是以青花為地,襯托白色花紋。如青花鴛鴦荷花紋花口盤,或稱「滿池嬌」,高7.3厘米,口徑46.4厘米,足徑29.8厘米。盤16瓣菱花口,折沿,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

內底繪兩只鴛鴦游弋在蓮池中,一鴛、一鴦顧盼生情。內外壁均繪纏枝蓮紋,莖上均結有6朵盛開的蓮花。折沿上繪菱形錦紋。圈足內無釉且內牆斜削。

此盤上的主題紋飾為內底所繪人們喜聞樂見的蓮池鴛鴦圖,這種蓮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見的裝飾題材。有的只繪蓮池,有的在蓮池中繪有禽鳥,多畫在大盤、大碗的內底,亦有畫在八棱大罐外壁開光內者。

還有一類青花瓷,以大件器物為多,其共同特點是大器者胎體厚重,色白緻密,透明釉白中閃青,青花顏色濃艷鮮亮,色濃處帶有黑褐色的斑點,紋飾層次較多,有的甚至多達十來層。

畫得很滿密,但繁而不亂,層與層之間留一周空白,器底端兩層之間無空白,每層紋飾內容之間沒什麼關系,如經常是在纏枝菊、蕉葉、纏枝蓮、纏枝牡丹之間夾雜雲鳳、雜寶、海水江牙等,將毫不相乾的紋飾組合在一件器物上。

如大型酒器元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高46.1厘米,口徑6.2厘米,足徑13.4厘米。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頸細短。瓶身修長,有八棱。

肩飾斜格錦紋,錦紋下一周大如意雲頭紋,內繪鳳或麒麟穿牡丹圖樣,瓶身中部一周繪4條白龍,襯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紋,近足處飾一周如意雲頭紋,內繪牡丹花葉。

佛經中說曼陀羅始轉於東方,末至西北,總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圍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龍紋等為飾,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胎骨細膩潔白,釉質滋潤透亮,青花色澤濃艷。體現了元代青花大型瓷器造型碩大豐滿、紋飾繁密、層次豐富、構圖嚴謹的特點,一改唐宋以來瓷器花紋布局疏簡的傳統,工細的描繪加上繁復的層次,形成了花團錦簇的藝術風格。

器肩與近足處碩大的青花雲頭紋借鑒了元代絲織品披肩的圖案,龍紋的出現顯著增多也是這一時期瓷器裝飾藝術的特點。

梅瓶不僅紋飾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潔凈潤澤,青花用料濃淡相宜,發色明麗,富有層次感,加之遒勁的拓抹繪瓷筆法,使畫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發著美器的光澤。

到了明代,梅瓶變為高等級墓葬隨葬品,有鎮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徵外,也有風水上的考慮,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這種隨葬品。

如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東善橋鄉觀音山沐英墓發現的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即為元景德鎮窯代表瓷器,該瓶有著極為獨特的青花紋飾,體現了極高的燒制水平,被稱為「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徑為13厘米,而口徑僅為5.5厘米。小口、斜腹、斂脛、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繪的青花紋飾層次多樣,非常之獨特。

此件梅瓶通體繪有各種青花紋飾,雖然紋飾層次多樣,但上下飾的西番蓮、雜寶、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都很好地為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主體紋飾服務了,從而使得整個器物渾然一體而主題鮮明突出。

這件瓷器的畫面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占據著主要的位置。整件器物造型端莊、穩重,胎質潔白緻密,青花發色蒼翠濃艷,而瓶中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尤其精彩: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槳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空白處則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致。

青花中的釉里紅是用氧化銅在坯胎上繪畫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一次高溫燒出的白地紅花瓷器。青花和釉里紅除了所有繪畫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製作技術、繪畫方法和燒制工藝基本相同。

但是,釉里紅的燒成氣氛比青花的更嚴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里紅瓷與元青花瓷一樣,具有胎子細密、堅致、潔白,釉子白中閃青,非常光潤的特點。

紋飾多見纏枝菊、牡丹、蓮花、雲龍、雲鳳、雲鶴、孔雀、蘆雁、人物故事等,邊飾多為變體蓮瓣、雲肩、靈芝雲、蕉葉、回紋、弦紋等。

器型多為大罐、高足杯、匜、玉壺春瓶、塔式罐、谷倉、大盤、碗、瓷雕人物等。

如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通高41厘米,口徑15.5厘米,足徑18.5厘米。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無釉。附獅紐傘形蓋。胎體上薄下厚,胎質細膩。

該罐青花色彩濃艷,釉里紅略暗。通體青花釉里紅紋飾。罐蓋繪青花蓮瓣紋、卷草紋、回紋各一周。罐身近口沿處繪青花纏枝花紋、卷草紋各一周。

肩部繪下垂如意雲頭紋,雲頭紋內繪青花水波紋托白蓮,雲頭紋之間繪折枝牡丹紋。腹部四面堆塑雙菱形串珠開光,開光內鏤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園景,以釉里紅繪山石、花卉,青花繪花葉,紋飾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飾青花折枝蓮花,與肩部雲頭紋相對應。近底處繪卷草紋及變形蓮瓣紋,蓮瓣紋內繪倒垂寶相花紋。

此罐造型豐滿渾厚,紋飾層次鮮明,綜合了繪、鏤、塑、貼等多種技法,特別是鏤花裝飾在元代瓷器上較少見。青花、釉里紅在作品中互為襯托,紅、藍交相輝映,整體形成一種氣度雍容而又花團錦簇的藝術效果。

玉壺春瓶是元代景德鎮瓷的常見器型,其品種有釉里紅外、青花、青白釉、孔雀綠釉青花等多種。如釉里紅劃花兔紋玉壺春瓶,高20.5厘米,口徑6.3厘米,足徑6.8厘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白釉。

肩部及腹徑最大處各有暗刻弦紋4道,上腹部刻畫一隻野兔奔跑於花草間,小兔作回首觀望狀,以釉里紅點睛,刻畫技法嫻熟,刀鋒犀利灑脫,線條流暢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花紋空白處隨意塗抹釉里紅,形成紅地白花,增強了圖案的藝術效果。瓶內口部塗抹釉里紅。

小件用具再如釉里紅轉把杯,高10厘米,口徑7.7厘米,足徑3.8厘米。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節式高足。通體施青白釉。杯身塗抹3塊釉里紅斑,並置一小圓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銜接,可以自由轉動而不脫開。

此杯裝飾斑塊發色鮮艷,似晚霞般美麗,實屬難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轉動的杯足更增其玩賞性。

此外,元代其他地方瓷器還有吉州窯和玉溪窯等。

吉州窯白地黑花裝飾技法緣於北方磁州窯,但又具有吉州窯自身的特色。其白地泛黃,黑花發褐,底色與紋飾色彩的對比沒有磁州窯的白地黑花瓷那樣強烈。

如元吉州窯白地黑花捲草紋罐,通高6.5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6厘米。罐直口,平底,附嵌入式蓋。外壁採用白地黑彩裝飾,主題圖案為纏枝卷草紋,蓋面飾一折枝花卉紋。此罐形體較小,

為蟋蟀罐。圖案簡捷流暢,自然大方。

玉溪窯的青花與景德鎮的青花風格有著明顯不同,玉溪窯青花器的胎質酥鬆,釉色泛黃,青花色調灰暗,釉面玻璃質感很強。

雲南省祿豐元代火葬墓中發現有玉溪窯青花玉壺春瓶,高25.6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9.5厘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黃釉,外壁以青花繪蕉葉、蓮瓣、魚藻紋。

此瓶的青花色澤雖不如景德鎮青花,但繪畫技法自然流暢,寥寥數筆即將紋飾表現得生動活潑,具有一定的藝術效果,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國邊疆地區制瓷業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精湛的技法。

8. 跪求宮斗服飾中的簪子名字......

紫鴦花簪子、
蝴蝶釵、
珍珠碧玉步搖、
梅花白玉簪、
碧玉玲瓏簪、
淡紫色內簪花、
水晶容薔薇花簪子、
薇靈簪、
碧玉瓚鳳釵、
碧玉龍鳳夾子、
金廂倒垂蓮簪、
白玉響鈴簪、
紅梅金絲鏤空珠花、
梅花琉璃釵、
八寶翡翠菊釵、
珍珠釵、
蝴蝶步搖、
鏤空飛鳳金步搖、
血紅桔梗花簪子、
鏤空金簪、
累絲嵌寶銜珠金鳳簪、
蝙蝠紋鑲琉璃珠顫枝金步搖、
蜜花色水晶發釵、
珍珠碧玉簪子、
白玉響鈴簪、
碧玉棱花雙合長簪、
金絲八寶攢珠釵、
金崐點珠桃花簪
鏤空蘭花珠釵
蓮花簪
紫玉簪
紫鴦花簪子
飛蝶摟銀碎花華勝
還有很多,我就不弄了
希望採納我的

9. 荷花紋路怎麼畫

網路百抄科
蓮花紋
蓮花紋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紋飾之一。其興起與佛教的盛行有關。自南北朝後流行。多出現
流行時
有獨立紋樣,也有四方連續。南北朝至唐代,蓮花紋常作為瓷器的主題紋飾,碗、盞、缽、盤的外壁或內劃復線仰蓮,有的盤心還飾蓬萊紋,酷似盛開的蓮花。亦見雕刻成立體狀的蓮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蓮花尊,五代的蓮花形盞托等。宋代開始變為輔助紋飾。元至清代,蓮花紋的變化較多,有纏枝蓮、把蓮等,並常於動物紋樣組合在一起,如:蓮池水禽、蓮池游魚等。
特色
蓮花,是中國傳統花卉。《爾雅》中有「荷,芙渠……其實蓮」的記載,古名芙渠或芙蓉,現稱荷花,盛開時花朵較大,結果時可觀賞,可食用,葉圓、形突,春秋戰國時曾用作飾紋。自佛教傳入我國,便以蓮花作為佛教標志,代表「凈土」,象徵「純潔」,寓意「吉祥」。蓮花因此在佛教藝術中成了主要裝飾題材。尤其在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極為流行。在石刻,陶瓷、銅鏡和彩繪上到處可見。表現形式有單線雙線、寬瓣、寶裝、凸面、正面、側面、單獨、連續、單色、彩色、鏤刻和雕鑿,變化眾多。以後歷代亦較盛行。是古代常用的寓意圖案之一。

熱點內容
武漢的荷花燈 發布:2025-09-14 12:22:52 瀏覽:631
永嘉縣蘭花 發布:2025-09-14 12:21:21 瀏覽:10
中葯山櫻花 發布:2025-09-14 12:13:15 瀏覽:157
蘭花德國 發布:2025-09-14 12:05:47 瀏覽:564
情人節情侶姿勢 發布:2025-09-14 11:49:31 瀏覽:234
櫻花校園醫 發布:2025-09-14 11:14:30 瀏覽:511
荷花籽煮粥 發布:2025-09-14 11:04:16 瀏覽:851
艾葉苗盆栽 發布:2025-09-14 10:58:30 瀏覽:78
面部玫瑰斑 發布:2025-09-14 10:47:46 瀏覽:369
自家梅花鹿 發布:2025-09-14 10:35:38 瀏覽: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