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菡萏發荷花
㈠ 子夜四時歌 夏歌 李白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五月,西施泛舟出現了,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就在回舟的時候,月亮尚未出來,西施就被越王帶邀而去了。
㈡ 菡萏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屬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原產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荷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是聖潔的代表,更是佛教神聖凈潔的象徵。
【讀音】hàn dàn
【同類詞語】
芙蓉[ fú róng ] 荷花的別稱。
芙蕖[ fú qú ] 荷花的別稱。
(2)不菡萏發荷花擴展閱讀
【詩詞引用】
1、《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五代: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2、《采蓮子·菡萏香蓮十頃陂》唐代:皇甫松
菡萏香連十頃陂,小姑貪戲采蓮遲。
3、《贈荷花》唐代:李商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4、《子夜吳歌·夏歌》唐代:李白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5、《漁家傲·近日門前溪水漲》宋代:歐陽修
願妾身為紅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願郎為花底浪。無隔障。隨風逐雨長來往。
㈢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這句詩的直譯是: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含著花苞的荷花慢慢吐發。
是描述西施采蓮內出場時的場景。容
出自唐代李白的《子夜吳歌·夏歌》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㈣ 詩句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子夜吳歌·夏歌
[作者] 李白
[全文]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㈤ 菡萏 怎麼讀
讀音:hàn dàn
釋義: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
菡萏屬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稱蓮花,古稱水芙蓉、菡萏、芙蕖。原產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
荷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印度的國花,荷花是聖潔的代表,更是佛教神聖凈潔的象徵。
(5)不菡萏發荷花擴展閱讀
菡萏3月發芽,6月開花,花大,有粉紅、白色兩種,花後落瓣,中央的蓮蓬逐漸長大成熟,蓮蓬呈蜂窩狀。地下莖肥大而長,有節,稱"藕"。種子和地下莖均可食用。
「菡萏」一詞,《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出版社2005年版)中的注釋為「〔菡萏〕荷花」,《古漢語常用字詞典》(長春出版社2007年版)中的注釋為「〔菡萏〕〈名〉荷花」,《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語文出版社2004年版)中的注釋為「菡萏,〈文〉荷花」。
㈥ 關於蓮花的唐代古詩
唐 唐彥謙 黃子陂 荷花
十頃狂風撼麴塵,緣堤照水露紅新。
世間花氣皆愁絕,恰是版蓮香更惱人權。
唐 劉商 詠雙開蓮花
菡萏新花曉並開,濃妝美笑面相隈。
西方采畫迦陵鳥,早晚雙飛池上來。
唐 王貞白 獨芙蓉
方塘清曉鏡,獨照玉容秋。
蠹芰不相采,斂蘋空自愁。
日斜還顧影,風起強垂頭。
芳意羨何物,雙雙鸂鳥游。
唐 薛昭蘊 浣溪沙
傾國傾城恨有餘,幾多紅淚泣姑蘇,
倚風凝睇雪肌膚。
吳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宮殿半平蕪,
藕花菱蔓滿重湖。
唐 崔櫓 殘蓮花
倚風無力減香時,涵露如啼卧翠池。
金谷樓前馬嵬下,世間殊色一般悲。
唐 崔櫓 七律 蓮花
影敧晴浪勢敧煙,恨態緘言日抵年。
輕霧曉和香積飯,片紅時墮化人船。
人間有筆應難畫,雨後無塵更好憐。
何限斷腸名不得,倚風嬌情醉腰偏。
唐 崔櫓 七律 惜蓮花
半塘前日染來紅,瘦盡金方昨日風。
留樣最嗟無巧筆,護香誰為惜熏籠。
緣停翠棹沉吟看,忍使良被積漸空。
魂斷舊溪憔悴態,冷煙殘粉楚台東。
㈦ 菡萏發荷花什麼意思
「菡萏發荷花」意思是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荷花。出自唐代李白的《子夜吳歌·夏歌》,這首詩講的是西施若耶采蓮的故事。「隘」字傳神,那種人潮洶涌、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在讀者眼前,將王維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地的如實描繪。
原文: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譯文:
鏡湖之大有三百餘里,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荷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蓮,引得來觀看的人擠滿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個月,便被選進了宮中。
西施采蓮,在若耶溪里,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於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像了。但這一想像卻有更改事實之嫌,因為如果是借鏡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來表現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
㈧ 鏡湖三百里 菡萏發荷花描寫的是什麼季節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起端:「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了,成為采蓮人,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這一「隘」字傳神,那種人潮洶涌、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在讀者眼前,將王維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地的如實描繪。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著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讓讀者以合理的想像來補足: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艷傾倒眾生,轟動當地,那麼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後,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較之王維的「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語異而意同,王維的詩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踐君臣實施美人計的過程;李白的詩實施了「截割」,割去了選作吳宮妃子的結果,同樣地表現了「艷色天下重」的意義。這種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歸向越王家」,勾踐同樣也能留下這個美人,但他在「報吳」、「復仇」的目標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吳,卻成為亡吳的原因之一。這等於是提醒讀者:「到底是因為吳王夫差好色之過,還是由於西施成了亡吳的關鍵?如果西施是滅亡吳國的關鍵,那麼越國在後來的滅亡又是因為什麼?」李白沒有對後續的發展著墨,並不是他寫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寫。這樣做,同樣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
西施采蓮,在若耶溪里,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於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像了。但這一想像卻有更改事實之嫌,因為如果是借鏡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來表現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那麼下句「人看隘若耶」就顯得多餘了,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筆誤
㈨ 李白曾寫過「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這里的「菡萏」是什麼的別稱
荷花。「菡萏"(hàndàn)是古人對荷花的花骨朵的叫法,是荷花開了但是沒有完全開放的樣子,是專門的名字,出自《子夜吳歌_夏歌》,是贊頌西施的。
㈩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出自《子夜四十歌》哪一首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出自李白《子夜吳歌·夏歌》。作品原文: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譯文:鏡湖之大有三百餘里,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譯文: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蓮,引得來觀看的人擠滿了若耶溪)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譯文:西施回家不到一個月,就被選進了皇宮中)
(10)不菡萏發荷花擴展閱讀
《子夜吳歌·夏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詩。李白的《子夜吳歌》分詠四季,這是第二首《夏歌》。並由原來的五言四句擴展為五言六句。
此詩題詠的是古代傳說中的美女西施。李白秉著古代樂府詩的傳統,鋪敘歷史事件的概要,不抒發他的情趣,而讓讀者隨心體會。
《子夜吳歌·夏歌》作者介紹
字太白,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少年時居住在四川,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游,先後居住在安陸、魯郡。在此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