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紅蘭花酒

紅蘭花酒

發布時間: 2022-05-25 01:22:32

Ⅰ 請教紅藍花酒湯應該怎麼做

材料

紅藍花三兩(新者佳),無灰清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大升。

做法

將上三味煮取一大盞,去渣,候稍冷服之。

Ⅱ 中醫葯酒的中醫葯酒的命名

最古的葯酒方與其他中葯方劑一樣是沒有名稱的,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所記載的葯酒方,就沒有具體的方名。這種情況在唐代方書中仍保留不少,如《干金要方·脾臟下》「治下痢絞痛腸滑不可差方。」《外台秘要》卷十五的「療風痹癮疹方」等。
最早的葯酒命名,現見於先秦及漢代,如《內經》中的「雞矢醴」及《金匱要略》中記載的「紅藍花酒」等,多以單味葯或一方中主葯的葯名作為葯酒名稱,這方法成為後世葯酒命名的重要方法。漢代以後,葯酒命名的方法逐漸增多,傳統命名方法,歸納有以下幾種:①單味葯配製的葯酒,以葯名作為酒名,如羌活酒。②二味葯製成的葯酒,大都二二葯聯名,如五倍子白礬酒。③多味葯製成葯酒用一個或二個主葯,作為命名,如羌獨活酒,或用概要易記的方法命名,如:五蛇酒、五精酒,五枝酒、二藤酒等。④以人名為葯酒名稱,如倉公酒、史國公酒、北地太守酒等,以示紀念。為了區別,有時也用人名與葯名或功效聯名的,如崔氏地黃酒、周公百歲酒等等。⑤以功能主治命名,如安胎當歸酒、愈風酒、紅顏酒、腰痛酒等。這一命名方法,在傳統命名方法中,也占相當比重。⑥以中葯方劑和名稱,直接作為葯酒名稱,如八珍酒、十全大補酒等。
此外,還有一些從其他各種角度來命名的葯酒,如白葯酒、玉液酒、紫酒、戊戌酒、仙酒、青囊酒等,數量不多,不一一列舉。
由於命名的方法多以主葯或功效為主,再加葯酒的歷代專著均已亡佚,有些專題論述亦無分類,大都葯酒方劑是穿插在其他方書中,所以在命名和分類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如就本書原來收集到,以虎骨酒命名者,就有33方,其中單味8方、復方25方。復方中葯味數最多者達40餘味,最少者僅2味,它們的組成相差很大,功效顯然也有所區別。但是,都用同一個名稱即虎骨酒,因此不易區別,給應用和分類帶來困難。為此,我們對葯酒的命名作了必要的改動。改動的原則如下。
(1)為盡量保持原貌,對有些名稱不十分確切,或彼此十分相似的葯酒,尤其是古方,只要不與其他葯酒名稱重復,則不作更改。如虎脛骨浸酒、虎脛骨酒、虎骨浸酒、浸虎骨酒,這些都是復方葯酒,名稱上不同於虎骨酒,彼此葯物組成及名稱上也稍有區別,所以就不作改動。當然,現在的虎已成珍稀保護動物,是不能再用來做葯酒了。
(2)根據葯酒功能主治的特點進行更改。
(3)根據組方特點歸納命名。即除了主葯,另再選一葯搭配命名。搭配方法:僅二味葯者,就將另一味葯的名稱配上。
(4)個別葯酒方劑增「復方」二字,以示區別。
(5)對於近代編著中,重復命名的復方葯酒,則用號碼加以區別,並在「資料來源」一項注名出處。
此外,對內容相同或相近的同名葯酒,進行歸並。因為後世醫書中有不少內容是整理收錄前人的,如明代的《普濟方》中就有不少葯酒方劑是輯自宋代《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的,在組成上完全相同,對此我們作了歸並。對少數處方,其製法、服用方法及功能主治的內容基本相同,或在處方組成幾十味葯中僅差少數幾味葯作用不明顯者,這可能是古人抄寫整理中的脫漏、衍訛,我們則刪去短少葯味的處方,以避免內容龐雜重復,同時對內容相同的單味葯酒進行歸並,盡可能使《中國葯酒大全》的內容「豐富實用,簡而不漏」。
中國葯酒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過程,葯酒的功能主治;既包括了中國古代二千年前的一些病名和病證,也包括了現代醫學中的一些病名和病證,此分屬二個理論體系,目前還很難統一。中國葯酒是中醫的一部分,因此首先要保持它傳統性,但也不忽視它發展的一面。為此,我們採用目前兩種理論體系均能接受的大科分類法,列保健、內、外、婦、兒、骨傷、皮膚、五官、口齒等科。
對有些目前還不太確鑿的古代病名、病證,以及功能羅列一大堆,對主治不明確的葯酒,則不與勉強分類,歸並「其他」,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Ⅲ 淮安特產紅藍花酒價格

紅藍花酒價格一般是在168左右。

Ⅳ 葯酒有什麼淵源

本書所講的葯酒在中葯方劑學上又稱之為酒劑。所謂葯酒一般是把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和動物的全體或內臟以及某些礦物質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濃度食用酒精、白酒、黃酒或葡萄酒中,使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於酒中,經過一定時間後去除渣滓而製成的,也有一些葯酒是通過發酵等方法製得的。因為酒有通血脈、行葯勢、溫腸胃、御風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葯配伍可以增強葯力,既能防治疾病,又可用於病後的輔助治療。

古時醫字從酉(酒),可見酒與葯的關系密切,而葯酒的產生更是我國醫葯發展史上的重要創舉。葯酒的起源與酒的產生是分不開的,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葯酒方見於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養生方》和《雜療方》中,雖多已不完整,但仍可辨認出葯酒配方、釀制工藝等記述,由此可見,我國的葯酒在先秦時期就已有了一定的發展。先秦時期的醫學代表作《黃帝內經》也對酒在醫學上的貢獻作了專門論述,其中,《素問·湯液醪醴篇》論述了醪醴與防病治病的關系,在其他篇中還提及了治膨脹的「雞矢醪」,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的「醪葯」等,這些均是較早的葯酒記載。

至漢代,隨著中葯方劑的發展,葯酒逐漸成為中葯方劑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針對性和療效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有「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的記載,表明了扁鵲認為可用酒醪治療腸胃疾病的看法。這篇著作中還收載了西漢名醫淳於意的25個醫案。東漢·張仲景的《傷寒病雜論》中記載:「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該書還收載了許多以酒煎葯或服葯的方例。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對葯酒的釀造方法,特別是對浸葯專用酒的製作做了較為詳細的說明。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海藻酒、桃仁酒、金牙酒、豬胰酒等葯酒的治病方法。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提出「酒可行葯勢」,尤其是對葯酒的浸制方法論述較詳,並指出有71種葯物不宜浸酒。

唐·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共有葯酒方80餘首,涉及補益強身、內科、外科、婦科等方面,並對酒與葯酒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認識,針對當時一些人因嗜酒縱欲所引起的種種病症,研製了一些相應的解酒方劑。《千金翼方》還對葯酒的服法提出了要求:「凡服葯酒,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則不達葯力,多少皆以知為度,不可全醉及吐,則大損人也。」唐-王燾《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古今諸家酒方」一節中共收載了葯酒11方。

宋元時期的葯酒有了很大發展,葯酒的種類和應用范圍均有明顯的擴展。僅《太平聖惠方》中就設有葯酒專節達6篇之多,加上《聖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因方》、《本事方》、《濟生方》等書中的葯酒方,計有葯酒數百種。運用葯酒治病的范圍也已涉及到內、外、婦、五官等多科疾病,對於葯酒的主要功效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葯酒的製法上已開始採取隔水加熱的方法,這樣可以提高葯物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強葯酒的功效。這一時期葯酒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用於養生的葯酒漸多,有些葯酒不但具有治病養生的特點,而且口味純正,成了宮廷御酒。除了上述大型方書所記載的葯酒外,宋·陳直《養老奉親書》和元·忽思慧《飲膳正要》、《御葯院方》等書中也收載了許多適合老年人服用的養生保健葯酒。

明代的醫葯學家在整理繼承前人經驗的同時,又創制出許許多多新的葯酒方。在明代醫書中,如《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陳夢雷的《醫學全錄》、王肯堂的《證治准繩》、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收載了大量的葯酒配方,既有前人的傳世經典之作,又有當代人的創新之舉。僅《本草綱目》就輯錄了各類葯酒配方200餘種,《普濟方》通卷收載的葯酒達300餘方。明代的民問作坊已有葯酒出售,如薏仁酒、羊羔酒等,而老百姓自飲自釀的酒中也有不少葯酒,如端午的菖蒲酒、中秋的桂花酒、重陽的菊花酒等。

清代的醫葯學家同樣也創制出許多新的葯酒方。這一時期的醫葯學著作中,如汪昂的《醫方集解》、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吳謙的《醫宗金鑒》、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等,均收載了明清時期新創制的葯酒配方。清代的葯酒除了用於治病外,最大的特點就是養生保健葯酒較為盛行,尤其是宮廷補益葯酒空前興旺發達。例如,乾隆皇帝經常飲用的益壽葯酒「松齡太平春酒」對老年人諸虛百損、關節酸軟、納食少味、夜寐不實諸症均有治療作用。「夜合枝酒」也是清宮御制的一大葯酒,組方中除了夜合枝外,還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細曲等,可治中風攣縮之症。

民國時期,戰亂不斷,百業不興,葯酒也難逃厄運,沒有多少進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醫中葯事業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作為中葯方劑之一葯酒不僅繼承了傳統的製作經驗,而且採取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嚴格衛生與質量標准,使葯酒的生產逐步走向標准化和工業化,葯酒質量也大大提高。醫葯學家還對許多傳統葯酒方的功效、配方進行了實驗研究和臨床驗證,為葯酒的應用和提高療效提供了寶貴依據。此外,葯酒規范已被收進我國的葯典,由此可見國家對葯酒的重視。

Ⅳ 古代葯酒是怎樣製作的

葯酒製作法,古人早有論述,如《素問》中有上古聖人作湯液醒,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論述,這是葯酒治病的較早記載。東漢,張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載的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所採取的煮服方法,則類似於現代的熱浸法。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則較全面地論述了葯酒的製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葯,以絹袋盛葯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大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綱目》記載燒酒的製作即用蒸餾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燒酒,和曲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種操作方法即與現代基本相同。此外,還對冷浸法加葯釀制及傳統熱浸法等製作葯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根據歷代的醫葯文獻記載,古人的葯酒與現代葯酒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古代葯酒多以釀制酒的葯酒為主,亦有冷浸法、熱浸法;二是基質酒,多以黃酒為主,而黃酒性較白酒緩和。現代葯酒,則多以白酒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數品種仍用黃酒製作,含酒精量在30%50%,製作方法為浸提法,很少有用釀造的。 一般來說,現代葯酒的製作多選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據是:因為酒精濃度太低不利於中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濃度過高,有時反而使葯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葯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對於不善於飲酒的人來說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採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質酒,但浸出時間要適當延長,或復出次數適當增加,以保證葯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 製作葯酒時,通常是將中葯材浸泡在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後。中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後即可飲用。

Ⅵ 葯酒的炮製方法有哪些

葯酒的炮製方法有哪些?看了你就知道!

在幾千年與疾病作斗爭的進程中,深深體會到酒能將許多植物葯、動物葯的有效成分溶解於其中,並通過酒的善於通經活絡、行氣活血功能,使葯力直達病處,較快地收到療效,因而創設了眾多的葯酒,有養生健身、補氣養血、壯腰補腎、活血化瘀、祛風活絡的獨特功能。在強身健體、防病治病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今天我們來說說葯酒的炮製方法。

製作方法

葯酒製作法,古人早有論述,如《素問》中有「上古聖人作湯液醒」,「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論述,這是葯酒治病的較早記載。東漢,張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載的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所採取的煮服方法,則類似於現代的熱浸法。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則較全面地論述了葯酒的製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葯,以絹袋盛葯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大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綱目》記載燒酒的製作即用蒸餾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燒酒,和曲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種操作方法即與現代基本相同。

此外,還對冷浸法加葯釀制及傳統熱浸法等製作葯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根據歷代的醫葯文獻記載,古人的葯酒與現代葯酒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古代葯酒多以釀制酒的葯酒為主,亦有冷浸法、熱浸法;二是基質酒,多以黃酒為主,而黃酒性較白酒緩和。現代葯酒,則多以白酒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數品種仍用黃酒製作,含酒精量在30%―50%,製作方法為浸提法,很少有用釀造的。

葯酒是一種浸出制劑。即乾燥的植物葯材或食物,其組織細胞萎縮,細胞液中的各種成分以結晶或無定形沉澱的方式存在於細胞中,為浸出其有效成分需要作為溶媒的酒液浸潤葯材並進入細胞之中,繼之發揮乙醇良好的解吸作用,溶解其可溶性成分,使之轉入溶媒之中。溶媒在細胞內溶解了很多物質後,使細胞內溶液濃度顯著高於細胞外而形成濃度差。正是靠這種濃度差,使細胞內的高濃度浸出液不斷向低濃度方向的細胞外擴散,同時稀溶液又不斷進入葯材細胞內,這樣就使葯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逐漸溶於酒中。為了提高浸出效率,可以採取適度粉碎葯物、提高浸出溫度、掌握適宜的浸出時間、擴大濃度差等方法。

葯酒有冷浸法,熱浸法,煎膏兌酒法,淬酒法,釀酒法等多種製作方法,家庭配製則以冷浸法最為簡便。可將按處方配齊的潔凈飲片或葯材粗末置於陶瓷罐或帶塞蓋的玻璃器皿中,加入適量的酒(一般用低度白酒或黃酒),根據葯材吸水量的大小,按15至1:10的比例配製,密封浸泡,每天或隔天振盪1次,14至20天後用紗布過濾。為了矯正口味,可加入適量的冰糖或白糖。葯渣可再加酒浸泡1^2次。一般宜在飯前溫服,每次按量飲用。如不善飲酒,可從少量開始,逐漸增量,亦可兌水後服用。根據葯理研究,酒精對人體的神經、循環、消化系統有明顯的作用,少量,或適量的飲酒,對人體有益,配之中葯(葯酒)飲之能防治某些疾病,促進人體的健康。

那獨具特色的釀酒工藝、設備,那敦厚純朴的酒俗、酒禮,那琳琅滿目的酒具、酒器,各種花樣翻新的酒詞、酒令,以及諸多與酒有關的美妙傳說,都毋庸置疑地表明,酒的釀造史,就是華廈文明的一部分。

冷浸法

將葯物適當切制或粉碎,置瓦壇或其他適宜容器中,按照處方加入適量的白酒(或黃酒)密封浸泡(經常攪拌或振盪)一定時間後,取上清液,並將葯渣壓榨,壓榨液與上清液合並,靜置過濾即得。

熱浸法

將葯物切碎(或搗為粗末),置於適宜容器內,按配方規定加入適量白酒,封閉容器,隔水加熱至沸時取出,繼續浸泡至規定時間,取上清液,並將葯渣壓出余液,合並,靜置、沉澱,過濾即得。或在適宜容器內注入適量白酒,將粉碎適度的葯物用紗布袋裝好,置於酒中,封閉容器,然後在水浴上保持一定溫度浸漬,取液同上法。

釀製法

即將葯物直接加入米穀、高粱、酒麴中蒸煮發酵成酒。

釀酒法

先將中葯材加水煎熬,過濾去渣後,濃縮成葯片,有些葯物也可直接壓榨取汁,再將糯米煮成飯,然後將葯汁,糯米飯和酒麴拌勻,置於干凈的容器中,加蓋密封,置保溫處10天左右,應盡量減少與空氣的接觸,且保持一定的溫度,發酵後濾渣即成。

窯製法

相傳另外一種葯酒製作方法――窯制磁化工藝

眾所周知,葯酒配伍物料較多且各物料無論組織結構還是化學成分均有不同,直接納入配方會使各物料之間功能療效產生排異現象。易使產品療效降低,甚至使配方產生化學變化,轉化成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而威脅健康。窯制磁化工藝是將中國傳統的窯制釀酒工藝與現代高科技磁化技術、納米微波技術相結合,利用「三位一體」的融合性原則對配伍各成分進行有機整合,在維護各成分性質不變的前提下促其相互作用,將活性成分、營養成分完整保留並將功效發揮到極致。

今天就給大家說下這幾種方法,在家裡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炮製哦~

Ⅶ 有哪些古籍記載了葯酒製做法

葯酒製做法,古人早有論述,如《素問》中有「上古聖人做湯液醒」,「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論述,這是葯酒治病的較早記載。

東漢時期,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收載的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所採取的煮服方法,則類似於後世的熱浸法。

而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則較全面地論述了葯酒的製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葯,以絹袋盛葯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大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又如《本草綱目》記載燒酒的製作即用蒸餾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燒酒,和曲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種操作方法即與後世基本相同。

根據歷代的醫葯文獻記載,古人的葯酒與後世葯酒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古代葯酒多以釀制酒的葯酒為主,亦有冷浸法、熱浸法;二是基質酒,多以黃酒為主,而黃酒性較白酒緩和。後世葯酒則多以白酒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以上,少數品種仍用黃酒製作,含酒精量略少,製作方法為浸提法,很少有用釀造的。

隋唐時期,是葯酒使用較為廣泛的時期,記載最豐富的數孫思邈的《千金方》,共有葯酒方80餘首,涉及補益強身和內、外、婦科等幾個方面。《千金要方·風毒腳氣》中專有「酒醴」一節,共載酒方16首,《千金翼方·諸酒》載酒方20首,是我國醫著中最早對葯酒的專題綜述。

此外,《千金方》對酒及酒劑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認識,認為「酒性酷熱,物無以加,積久飲酒,酣興不解,遂使三焦猛熱,五臟乾燥」,「未有不成消渴」。因此,針對當時一些嗜酒縱欲所致的種種病狀,研製了不少相應的解酒方劑,如治飲酒頭痛方,治飲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

Ⅷ 紅藍花酒 這裡面的紅藍花20克是幾兩

一兩是50克,20克相當於0.4兩,不過現在葯店都是用克作為計量單位,所以沒必要轉換為兩。

Ⅸ 老中醫功能酒為什麼口碑那麼好

「酒」在方劑中往往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然而後人往往忽略和輕視其作用而棄之如蔽履,結果往往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使方劑的功效大打折扣。




酒運用到醫葯上由來已久。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十三方中,記載用酒治療疾病的就佔有五個方子,如《素問·湯液醪醴論》的「醪醴」,《素問·繆刺論》的「左角發酒」、《素問·腹中論》的「雞矢醴」、《靈樞·經筋篇》的「馬膏膏」法、《靈樞·壽天剛柔篇》的「寒痹熨法」等,以上五個方中,都用到酒。


其中不僅有內服劑,而且還有外用法,這對後世醫學用酒劑治病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後漢張仲景在《內經》的基礎上,他在著《傷寒雜病論》里,記載用酒的方劑更多了,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篇》載:「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炙甘草湯方是用清酒及水同煎的,清酒即米酒之陳香者,取酒以宣通百脈,流通氣血,使經絡暢利並引諸葯更好地發揮作用,氣血和,經隧通,則陰陽得平,脈復而心悸自安。


多年來,老中醫在臨證時,對用炙甘草湯加酒煎與不加酒煎,曾多次作了比較,感到其療效確有差異。


舉一個例子,例如利勝大隊姚金秀,患心動悸,脈結代。


老中醫用炙甘草湯方,起先數診未囑加酒,而效不顯,後再診時囑其煎葯時一定要加酒,服後效顯著,這就說明了經方組合之嚴謹,用葯配伍之精當,而如果本方不加酒煎,療效雖然也有,但比較慢。

適當地選擇運用,不可拘泥


再有如《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載:「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此方加清酒同煎者,以其助諸葯活血而散久寒也。


又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說:「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括蔞薤自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以上二方,均以白酒為葯,方中所稱之白酒。


據《千金方》《外台秘要》謂:「白酒即米酒之初熟者」。


米酒即今之醪糟。現市上所售之白酒,也稱燒酒,但在臨床運用上很不一致,有用高梁酒的,有用紹興酒的。


但在用途上,應根據病情、體質、天性等不同情況適當地選擇運用,不可拘泥。

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


筆者在學醫時,跟隨老師臨證見習時,一日曾遇一老年患者,突患胸悶心痛劇烈,短氣不得卧,頭汗淋漓,手足發冷,病勢急重。


按其脈象沉緊,舌苔自膩,老師即問平素會飲酒否?曰:「會」。


老師隨即處方以瓜蔞六錢、薤白四錢,半夏三錢、淡附片五分、乾薑五分、白酒四兩,囑其家屬加水適量速煎予服,並教導筆者說:此即《金匱要略》所載之胸痹心痛證也。


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


而其中白酒為必用之葯,因為酒性大熱,能通血脈,並助葯力,血脈通暢,通則不痛矣。


翌日,其家屬又邀復診,雲服葯後心痛漸止,昨夜已能安卧,要求再去復診。


可以和血止血,亦可以暖宮調經


又如《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載:「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膠艾湯方用清酒以行葯勢,與全方合用。


可以和血止血,亦可以暖宮調經,更可以治腹痛、安胎兒,所以本方為婦科中常用的有效方劑。


酒能行血,紅花能活血止痛


再如《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載:「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葯用紅花一兩,酒一大升,煎減半,未止再服。


按本方亦用酒,以酒能行血,紅花能活血止痛,二葯合用,則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


筆者在平時臨證時,凡遇婦人因風寒而致閉經腹痛,或月事愆期,少腹冷痛者,常用此方煎服,或用紅花一兩,高粱酒一斤,浸後早晚各服半兩,(具體劑量靈活掌握)常能收到滿意的效果,此方價廉葯美,誠良方也。


可惜現在有的臨床醫生已很少用了。


民間常用紅糖燒酒隔水燉暖內服,以治脘腹受寒冷痛,往往獲效,因紅糖甘溫,酒性大熱,溫通血脈,亦即取甘者緩之,熱以療寒的旨意。


酒性溫熱,能活血行瘀


據初步了解,某些地區,(如宜興等地)民間有這樣的傳統習慣,婦人產後,必定要喝點酒。(不會喝的例外)這是什麼道理呢?


老中醫認為:酒性溫熱,能活血行瘀,中醫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論,產後喝些酒,是有利於養血活血,早日恢復健康的作用吧!


對風寒濕痹患者


根據其風、寒、濕邪的偏勝,正氣的強弱,氣血的盛衰等不同情況,常用蠲痹湯加減,葯用羌活、防風、姜黃、當歸、赤芍、黃芪、生薑等為基礎方。


如風偏重者重用防風、海風藤、秦艽、五加皮等以祛風為主,寒偏勝者加乾薑、桂枝等以祛寒為主;


濕偏勝者加生苡仁、蒼術、萆薢等以化濕為主,上半身關節痛者用羌活,下半身痛者用獨活;腰部酸痛者加川斷、狗脊,杜仲、桑寄生;正氣不虛者可去黃芪;病久氣血兩虛者加益氣養血葯。


另外,如烏梢蛇、青木香、威靈仙、千年健、牛膝、防己等均可適當選用,以上葯物,劑量可以根據具體病情靈活掌握,並囑用高梁酒浸後常服,夏天浸兩周,冬天浸三周,或者將葯及紹興酒放在砂鍋內密封蓋緊,隔水蒸煮三小時,然後濾去渣滓,即可服用。


但酒宜選擇質量好的一種,便於存放,否則易於變質失效。


這樣辨證用葯浸酒,服後多能獲效。


但對熱痹一證,不宜用酒,葯以水煎為妥。


根據葯理學報道,某些中葯的有效成分,常需酒、乙醇中提取,如五味子水煎不及乙醇中提取好,丹參煎劑不如酊劑等等,所以目前新葯(包括部分中葯為原料)以酒、乙醇中提取為多。


酒在醫葯上的用途是十分廣泛的,它可涉及到內、外、婦、兒、傷、針灸推拿、中葯炮製、預防等各科的部分適應病證。

Ⅹ 紅藍花酒的介紹

紅藍花酒是葯方。處方來源出自《外台》卷三十四引《近效方》,名見《婦人良方》卷十八。方劑主治產後血暈,言語錯亂,惡血不盡,腹中絞痛,或胎死腹中。用法用量:以無灰清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大升,煮取1大盞,去滓,候稍冷服之。留滓再以新汲水1大升煮之良久服。

熱點內容
牡丹李山甫 發布:2025-09-16 21:20:40 瀏覽:929
七夕開店 發布:2025-09-16 21:13:08 瀏覽:890
蔡文姬插花 發布:2025-09-16 21:10:27 瀏覽:416
花藝起名 發布:2025-09-16 21:09:03 瀏覽:208
叢文牡丹江 發布:2025-09-16 21:02:26 瀏覽:429
房頂植綠圖片 發布:2025-09-16 20:46:29 瀏覽:71
插花沙龍策劃 發布:2025-09-16 20:39:59 瀏覽:4
鐵箭蘭花 發布:2025-09-16 20:32:16 瀏覽:181
櫻花浴霸圖片 發布:2025-09-16 20:25:38 瀏覽:921
甘蔗渣種蘭花 發布:2025-09-16 20:17:41 瀏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