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劇鄭海棠
① 希望大家幫忙取一個比較好的名字,07年09月25號凌晨4點40分生的,姓鄭,謝謝
鄭肜
② 韓劇(你太過分了)全集哪裡可以看
鏈接:
[你太過分了][2017][類型/愛情],主演:嚴正化、具惠善、張熙珍、姜泰伍、田光烈、鄭糠雲。
影片簡介:該劇主要講述了人生如火花般耀眼的人氣歌手劉智娜和滑稽搞笑的模唱歌手丁海棠各自經歷的愛與憐憫以及相互交織的人生故事。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更新情況][共38集,已完結]
③ 你太過分了什麼時候播
太 預告 3/4首播 線播放
【韓文劇名】
【導 演】
【編 劇】河清玉
【主要演員】
嚴花
、
具惠善
【接檔作品】吹吧微風啊
【首播間】20173月4首播
【韓播間】每周六、 20:45
【集 數】50
【頻 道】MBC
【官 網】
【劇情簡介】講述明星歌手劉智娜(嚴化 飾)與模仿歌手鄭海棠(具惠善 飾)間憎憐憫、錯綜復雜故事
建議不要想太多 想多了累
這樣的提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④ 老舍抗戰文學創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濟南到武漢,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從事抗戰文學運動。1939年6月,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為適應抗戰的形勢,還利用舊形式,寫有不少鼓詞、舊戲、民歌等宣傳抗戰的通俗文藝作品。這個時期,創作有劇本《殘霧》、《面子問題》等,長篇小說《火葬》、短篇小說集《火車集》、《貧血集》等。1944—1947年間,創作了描寫北平淪陷之後各階層人民的苦難和抗爭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講學並進行創作。1949年應召回到新中國,歷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新生活煥發了他新的創作熱情,他寫出了大量的控訴舊社會、歌頌新社會的作品。1950年寫了五幕劇《方珍珠》和三幕六場話劇《龍須溝》。《龍須溝》的創作成功使他在1951年獲得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1953年,參加赴朝慰問志願軍,並寫成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先後訪問過蘇聯、印度、日本等國。這一時期有大量新作問世。有多幕劇《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西望長安》、《女店員》等。後期最為成功的作品是反映清末到抗戰勝利近半個世紀的社會生活變遷的話劇《茶館》,還有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這部小說寫出了大清帝國即將滅亡之時五光十色的社會風貌,特別是作為清朝統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會的分化和沒落。1966年,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害致死。他是現代中國具有獨特風格、卓有成就的小說家和劇作家,貢獻給了中國現代文學一個豐滿完整的市民世界和獨特生動的市民形象體系,同時,為推動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創作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現人民文學出版社正陸續出版《老舍文集》。
老舍先生在50歲之前住過的地方少說有百餘處,但稱得上是自己的家卻不大數得出來。
七七事變後,老舍先生東遷西移,漂泊不定。抗戰勝利後,一個人在美國居住了4年,1949年,老舍從美國回到故鄉北京,家小也從重慶回到北京團聚,政府暫時把他安排在北京飯店。開了一個房間,在那裡吃住,寫作。一次老舍先生碰見周總理,便問能否私人出錢買一所小房,別的他能忍受,唯獨吵鬧不行,寫不出東西來。周總理不假思索的回答當然可以。
小房位於北京東城區豐盛胡同,,門牌10號,幾乎是在市中心,交通方便,離王府井商業街和著名的東安市場,隆福寺秀近,市立二中,育英中學就在附近,小孩子能就近上學。這房子的有點是鬧中取靜,因為不在交通要道上,酒茲府大街既能走大車,又不是主道,車輛和行人都不多;加上小房有圍牆,院中有樹。大城市的嘈雜便都隔在耳外了。平常只有花上的蜜蜂和樹上的小鳥能愉快地打破它的寂靜。大門開在一個南北向的小胡同里,胡同以明代一個公主的名字,「豐盛」命名。小房在胡同的路西,進了胡同第一個門就是,好找。先生去世後,小豐盛胡同改名為豐富胡同,門牌改為19號。
進了大門,有一座磚影壁,有兩間小南房,是看門的工友住的,冬天也是石榴樹,夾竹桃的避寒處。老舍先生搬進來之後。在大門靠著街牆種了一棵棗樹,磚影壁後,老舍先生求人移植了一棵太平花,這是故宮御花園才有的名花。不過並不嬌貴,在百姓家照樣欣欣向榮,葉繁枝茂。小南屋房檐下還放著一大盆銀星海棠,也是一個多高,常常頂著一團團的紅花,老舍先生送客人出門時,常常指著它說:「這是我的家寶!」
磚影壁後面是個小外院,自成體系,有三處灰頂小房,一為廁所,二為貯藏室,三為正房兩間。正房坐北朝南。由男孩住,兼作老舍先人私人秘書南仁芷先生白天的辦公室,也兼作外地客人的臨時客房。這個外院正好坐落在里院南房的位置上,將里院勉強在外形上湊成一個四合院。外院有一街門通向今燈市口西街,但從不使用。
里院修飾之後還很像樣子,有北房五間,東西房各三間,全是起脊的瓦房,中間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小院,進大門繞過太平花有一個「二門」通向里院,邁進二門又有一個木影壁,漆成綠色。有十字甬道通向東,北,西房。南道之外是土地,可以栽花種樹。老舍先生很看得這點,他一生喜愛花草,卻少有機會實踐,有了這塊空地,可以試驗了,完全隨信所欲,去培育,去美化,去創作。
頭一件事是託人到西山移植了兩棵柿子樹,甬道兩邊一邊一棵。種的時候只有拇指粗,不到十年,樹干直徑已走超過了海碗。秋天滿樹碩果,非常壯觀。柿子品種很特殊,是河南省的「火柿子」,個頭不大,只有拳頭的一半,皮薄,很甜,無核,橘紅色。老畫家於非暗曾來給柿樹寫生。作工筆國畫一幅,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因這棵柿樹,和來夫人為小院取名「丹柿小院」,稱自己的畫室為「雙柿齋」。老舍先生去世後,日本作家水上勉先生連續寫了三篇悼念文章,全以這兩棵柿樹作篇名,柿子友情了這座小院的標志。
北屋正房三間有兩間是客廳,靠東頭一間是夫人的畫室兼卧室,東耳房是衛生間,裝有抽水馬桶和洗澡盆。東耳房的牆外還有一間小鍋爐房,內裝一台小暖爐,供冬季全院採暖用。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書房兼卧室。老舍先生在這間屋裡生活了16年,度過了他的晚年,創作了24部戲劇劇本和兩部長篇小說,其中引轟動的是《龍須溝》《柳樹井》《西望長安》《茶館》《女店員》,《全家福》《正紅旗下》。《龍須溝》使他榮獲了「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茶館》成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保留劇目。曾代表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享譽歐美亞。
卧室中有兩樣東西很值一提,一是老舍先生自己設計了一個大壁櫥,請工人打在牆里,足有六七立方米。是他貯藏字畫和小老古董的地方。第二件是老舍先生的訂,那是一張紅木的老訂,又大又沉,床幫上還嵌著大理石,床屜是棕繩的。他的腰病使他不能睡軟床,特意由舊木器行選購了這張硬床。大木床和其他紅木傢具一起在「文革」時被抄家沒收,但文物部門鑒定有較高的文物價值,萬幸沒有隨便處理,「文革」後又原樣發還,成了惟一保留下來的老舍先生用過的古典傢具。
客廳里陳設嚴格按老舍先生意圖布置,處處表現了他的情趣,愛好和性格。傢具方面,除了一張雙人沙發,兩張單人沙發和一個小圓茶幾是現代的,其餘的全是紅木舊傢具,其中穿衣鏡是夫人的嫁妝,其他的則是遷進新居後陸續選購來的,有書櫥,古玩格,條案,大圓桌,靠背椅等等,老舍先生很愛這些傢具。擦拭它們是自己每天必修客。桌面上陳設很少,但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一是花瓶,二是果盤。
客廳里除了花多之外,就裡畫多。牆上總掛著十幅左右的中國畫,以齊白石,傅抱石,黃賓虹,林風眠的畫作為主,兼有陳師曾,吳昌碩,李可染,於非閣,沈周,顏伯龍,胡佩衡的更換。客廳西牆是專門輪流掛畫處,宛如一個小小的美術畫廊,到老舍先生家做客,觀畫成了必不可少的內容。是公認的一大樂趣。
秋天時,老舍先生會頻頻邀請朋友來家賞菊。老舍的家是以高度東方文化色彩而光彩奪目的。它的確可愛,是個很有味的家。
1966年政治風雲突變,8月24日早晨,老舍先生帶著滿身傷痕,懷著悲憤的心情離開了這個家。他向3歲的小孫女鄭重告別:「和爺爺說再---見-----!」,然後義無反顧地跨出了家門,永遠地離去,自沉於太平湖。就這樣他可愛而有趣的家也隨即毀滅。
又過了16年,這所老舍先生的故居,這座小院子被確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了大理石標牌,要長久地保留於世,不準拆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