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牛槽
A. 我家開的中門,石槽放院子中間對著大門好不好
摘要 用土話說。氣(風水中二氣,財運,氣運)從門出,遇到石牛槽,氣從側出,對你的財運和氣運影響非常大。不能對著門
B. 關於洛陽與鄭州的旅遊
先說鄭州,如果玩的話,喜歡看自然風景可以去黃河游覽區,少林寺,如果喜歡美食,可以去開封。
洛陽龍門也可以去看看,不過我感覺也就那回事。少林寺和開封值得一去。關於洛陽與鄭州的旅遊
懸賞分:15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4 天 23 小時
洛陽和鄭州有哪些值得玩得地方?推薦幾個稍微詳細些,最好親身去過那裡的,還有那裡有什麼著名的美食街嗎?(重點)
在鄭州是不是有杜甫墓,情況怎麼樣?具體怎麼去?
問題多了些,麻煩大家了。
回答者:烏拉送 - 門吏 二級 3-2 14:36
先說鄭州,如果玩的話,喜歡看自然風景可以去黃河游覽區,少林寺,如果喜歡美食,可以去開封。
洛陽龍門也可以去看看,不過我感覺也就那回事。少林寺和開封值得一去。
回答者:nickxd88 - 試用期 一級 3-2 15:00
pp
回答者:匿名 3-2 15:00
洛陽開牡丹的時候去可以,平常都不用去
開封旅遊值得去,登封少林寺也行,鄭州的黃河大觀,著都可以去看看
回答者:哈利兜兜 - 經理 四級 3-2 15:10
本人是去年五一去的,洛陽有白馬寺,少林寺,龍門石窟,還有個四大書院之一的書院 記不的名字了!不好意思 杜甫的墓在白院,要去龍門石窟才能去,因為白院在龍門石窟內,很大的墓,旁邊有很多石碑,都可有書法,詩詞之類的!如果趕到牡丹盛開的時候去,那有牡丹節,可以去那參觀,不過是要門票的!在牡丹圓門口有賣唐三彩的,6個馬在一個泡沫的盒子里,可能他要的比較貴,但和他還價10圓錢就可以買!(當時導游耽誤了我們的時間,告訴我們的,可能是為了討好我們)去龍門石窟做公交車1人1元錢就搞定了!多少路公交車我記不得了,你可以問旅店的人!在洛陽你可以住在洛陽旅社,比較安全,在火車站對面!(個人感覺有點吵,半夜的時候旁邊的鍾老響)
你也可以加入當地的旅行社(到旅社就有人給你介紹,一人30元),當你加入旅行社後,在去景點的路上他們會問你要錢(門票錢)一人100!建議不給,因為有很多景點沒意思,大可不去,去了反而耽誤時間,反正自己給了30元的車費了,跟他們走,到少林寺門票是一人40元!
龍門石窟門票是70多,有老人證的帶老人證,有學生證的帶學生證,可以打折!70歲以上老人免費!食物有流水宴,就是菜象流水一樣的上,就是菜上的很快。最少300元一桌!
回答者:楠得→糊塗 - 試用期 一級 3-2 15:56
恩~~
杜甫故居在鞏義(洛陽鄭州中間的一個小城市,歸鄭州管)
現在鄭州有無阻任我行,就是你辦張卡可以免費游數十個景區,現在鄭汴公路開通了在鄭州花四十幾分鍾可以到開封了,說老實話辦旅遊還是開封最好,來河南最好去下開封。雖然不如鄭州洛陽繁華但是很有自己的特色,小吃尤一絕,我們本地人都喜歡驅車到開封去吃宵夜,(第一樓的包子,百年老店,還有貓耳朵,童子雞等等)真的很不錯,況且開封有龍亭,有清明上河園,也有很多特色的手工藝品,民族味很重。
鄭州有黃河游覽區(一般般)在鄭州與洛陽交界的鞏義(上面提過)有康百萬庄園和宋陵(學過歷史的應該知道北宋八位皇帝全葬在這里)而且是杜甫的籍貫地。
然後說登封(我沒跑題登封屬於洛陽管轄)登封少林市這兩年很火,門票也水漲船高:( 不過我們經常逃票。少林建在嵩山腳下,嵩山半山腰上還有個嵩陽書院,對了,還有個叫做什麼庵的尼觀,比少林寺更年代久遠,但是被少林的名氣埋沒了~~也可以看看。(是嵩陽嗎?沒太注意,有點亂呵呵~~每次都是奔爬山和看少林功夫去的~~~~~~)
然後說洛陽,洛陽的龍門石窟~~唉~~怎麼說呢,保養工作太差了,真讓人心疼,洛陽牡丹甲天下是沒錯的~~不過現在來看不了。洛陽還有關林(祭祀關羽的地方)和白馬寺(西遊記大家都知道吧,玄奘取回的經書就放在白馬寺)白馬寺里有個和尚算命很準的(幫我算過~~從此深信不疑)
說了那麼多,你會不會擔心路線問題呢?其實不算亂,你到達鄭州之後在歐凱龍坐公交(七塊)可以直接到開封,市內有旅遊巴士。(注意~~還是要向你推薦開封美食~~在河南是出名的哦~~襖~~我的包子~~口水一下)然後當天打個來回(不回也行)在鄭州住一晚,坐車去洛陽,(洛陽的美食我也推薦水宴,比較有特色)然後就OK了。洛陽鄭州都有到少林專車,登封的景點比較密集,不會很花功夫在路上的。
看在我花時間打了這么多字份上~~把分給我吧~~`
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再來問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回答者:huayu345 - 初入江湖 三級 3-2 16:58
白沙湖又稱白沙水庫,位於禹州、登封和新密三市交界處。是我國解放後最早興建的大型水庫。1951年4月開工興建1953年6月竣工,156年擴建為省辦大型水庫之一。大壩東起二龍山,西接逍遙觀,長1316米,高47.88米,寬6.69米,另砌防浪牆高1.2米,主要欄蓄潁河、石淙河、蛟河,四里河水,流域面積985平方公里,總庫容2.95億立方米,水域面積19.43平方公里。已開發的有水庫大壩,泄洪閘,森林公園,黑龍潭,東嶺關遺址,鬼谷洞,姜子牙釣魚台,古道遺址,湖心島等大景點,水庫大壩及泄洪閘雄偉壯觀,這里石崖峭壁,石雕佛像,石徑幽靜,飛瀑清泉,湖心小島,遊艇帆船,亭台樓閣,畫壁勾檐,碧波粼粼,鳥翔魚路,可垂釣,沖浪、游泳、漫步,水庫周圍有四季常綠的森林公園,可欣賞到數百種奇花異草和數十種鳥獸。白沙水庫建成後,起到了集防洪、灌溉、保護生態為一身的作用,也是游覽觀光的勝地,每年接待全歷各地遊客4萬多人。另外,在該水庫周圍還有眾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諸如白沙楊家莊園、義勇武安王大殿、潁陵和漢墓群。尤其自水庫以下,潁河自然風光,更富有江南特色。�
��
水上樂園�
白沙水庫水上樂園是建在湖面的游樂設施。白沙水庫碧水晶瑩,四面青山環繞,山水交融,水隨水轉,別有洞天。自然景觀:湖區周圍群山環抱,峰巒疊嶂,翠柏蔥茂,夜可聽松濤陣陣,朝可觀日出嵩山,夕可拾平湖晚霞。自開發以來,水上備有豪華遊船、快艇和多種小遊船,乘船游覽,可聆聽石棺潭的離奇傳說。可到天爺廟祈求平安,可到龜島上去燒烤、遊玩;上游崖畔有棧道,可探尋鬼穀子洞、姜子牙釣魚台,還可聆聽玉溪垂釣的傳說,石羊關石刻前觀瞻石刻,也可登臨祖師廟;還可到馬峪河入口處探尋禹王洞。由於白沙水庫生態環優美,吸引無數候鳥、棲息於湖中的鳥禽已有數十種,其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有中華秋沙鴨、黑鸛、白鸛、天鵝、鴛鴦等,成為天然的鳥禽樂園,也是八方遊人休閑、度假的水上樂園。�
��
庫區森林公園�
白沙水庫森林公園是集防護與觀賞為一體的森林公園。白沙水庫風景區森林公園於2001年開發,總面積20多萬平方米。園內樹木茂密,花卉種類繁多。其中植有翠竹園、銀杏園、棕櫚園、石榴園、百日紅園、盤槐園等。茫茫林海,成為水庫一天然大氧吧。園內還修建有鞦韆,並有石桌、石椅、石凳供遊人休憩,農家小院供人留鶴。林中有松鼠、刺蝟、山雞、野兔等20多種鳥禽動物。流水潺潺流,鳥兒喳喳,人行按摩道上,漫步花海林叢,一切都在不經意之中,盡洗煩惱憂傷。瑞雪降臨,樹披銀裝,游於此更讓人怡然自得,充滿無限情趣。
��
庫區桂園�
白沙水庫庫區桂園是一處以桂樹命名的園林建築物。過去桂園是集辦公、休憩、接待為一身的建築。它始建於50年代,佔地約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 800多平方米,呈四合院形。牆體為塊石築砌,屋面為瓦木結構。園內植有桂樹10餘棵,每棵桂樹樹干直徑均在20厘米以上,每到8月,桂花飄香,沁人心脾,故名為「桂園」。過去幾十年,桂園是白沙水庫領導辦公的地方。上級領導到白沙水庫視察,也都安排到這里辦公、食宿。2000年以後,對桂園進行開發改造,現已成為一處供遊人游覽、休息、飲茶的休閑場所。桂園環境幽靜、優美,現已對遊人開放。
�
桂園位於白沙水庫大壩右端,交通便利,與輸水洞出口毗鄰,出桂園即可看到雄偉的白沙水庫大壩和庫水,也是該景區的一個重要景點。距禹州市汽車站30公里。��
�
釣魚台�
釣魚台位於白沙水庫上游的玉翠山下,釣魚台是臨水伸出的一地自然山岩。岩石呈平面狀,3平方米大小。此地因相傳姜子牙曾在此垂釣而得名。此地山谷狹隘,地勢險要,石崖峭壁,飛瀑清泉。在釣魚台上,立有姜子牙的漢白玉塑像。該塑像呈坐姿,高約2米,頭戴斗笠,悠然垂釣。玉翠山下有棧道,將釣魚台與鬼穀子洞連接起來。到白沙水庫的遊客幾乎都要到釣魚台來領略姜子牙的風采,緬懷他輔佐文王伐紂的偉績,體味「願者上釣」的深意。�
�
碧波龜島�
龜島又名孤島,位於白沙湖中,四面環水,總面積約480000平方米,形狀伏卧在水中的烏龜,所以又稱龜島。站立島上,俯視湖面,心情格外開朗。島上建有亭台,環境優美,綠樹成蔭。還有古老的土窯洞,剝落的藍磚牆,土火、土炕、乾柴、瓦盆、鐵鍋,為古文明遺跡。
登臨此島,環顧遠山近水,關掉手機,不談生意,不講競爭,可洗刷城市的嘈雜,洗去工作上的煩惱。�
��
天爺廟�
天爺廟是一座祭拜玉皇大帝的廟宇,位於白沙水庫景區內。其建築年代勺遠已無考證,歷代有修繕。1958年前廟內曾有道士。天爺廟有大殿三間,整座建築雄偉壯觀,古樸典雅。殿內有玉皇大帝及王母娘娘塑像,玉皇大帝頭戴九龍冠,身披滾龍袍,手扶龍案,雙目遠眺。王母娘娘頭戴鳳冠,身穿青綠色牡丹朝鳳裙,神態端莊。白沙水庫在廟前,庫水浩淼,煙籠霧罩,白鷺野鴨翱翔戲游。天爺廟周圍翠竹成林,白鴿翔集。過去從豫東來朝中嶽、參少林的香客都先拜求天爺保佑,再出關進入拜神路。�
��
楊家莊園�
楊家莊園是楊氏家族的民宅。位於花石線白北村,楊家早在明清時代,為白沙望族。楊氏家譜雲:曾有人在朝中居官,為建文帝身邊重臣,故有此豪宅。它建於明末清初,佔地8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系磚石結構。原格局有花園兩個,樓房近百座,分布於白沙街中段兩側。現存有花園輪門樓5 座,地上有「清嘉慶年制」字樣的石刻匾額。楊家大院現存的5組建築均為5進宅院,院的最後部為花園部分,主建築為兩層10間,紅石條鋪底,青磚砌牆。中間為二進或三進過廳,過廳大部分為5間,建築精美,過廳兩側均有配房,過廳前為大門,大院方位為坐東向西或座西向東,大門均向街心。楊家大院建築是典型的明清風格,雕梁畫棟,斗拱高啄。其木雕、磚雕藝術取材考究,工藝精美,是古代建築技術的寶貴遺產,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
義勇武安王大殿�
義勇武安王大殿位於花石鄉白北村,即白沙水庫壩下。該殿原為漢朝武安侯灌夫的祭殿。據《漢書》載:「灌夫好住俠,在潁川作為橫恣,侵奪百姓。」到三國時,百姓毀灌夫塑像,改祭關、張、趙、馬、貢五虎上將,但殿名未改。當地也有稱為「五虎廟」。該殿歷代多有修葺。現在建築為無至正九年(1349)所建。該殿為歇山式建築,木製斗拱式樣奇特,雕工精細,對古建築有研究價值。現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白龍電灌站�
白龍電灌站位於花石鄉白龍村,為白沙灌渠第二級提灌站。始建於1975年,歷時3年建成。1980年因土地承包到戶而停用。整條灌渠長20多公里,可灌溉農田萬余畝,站台和灌渠全部用暗紅色方礫岩石砌成,遠望如巨龍擺尾,頗為壯觀,站在台頂的平台上,白沙水庫盡收眼底。西北嵩山諸峰若隱若現,縹緲朦朧。整座站台由36間房屋組成,內外均有台階,可達台頂。由於北鄰許洛公路的優越位置,站台已被裝修成酒店。白龍電灌站由於其歷史原因,再加上建築藝術之美,已成為白沙水庫一道亮麗風景。�
�
嵩潁山莊�
嵩潁山莊是白沙水庫庫區建造的容餐飲、住宿、休閑為一體的避暑勝地。山莊依山傍水,順山勢而建,佔地約15000平方米,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山莊內亭、台、樓、閣高低錯落有致,雕梁畫棟既含古代風韻,又透著現代氣息。餐飲部能容納200人同時用餐。客房部有百餘張床位,休閑部各種健身、娛樂設施齊全。炎夏酷暑,由於庫區水面調節溫度,山莊內總是涼風習習,令人心曠神怡。現每年接待遊客4萬多人次。�
�
東嶺關�
東嶺關原址位於白沙水庫堤體西側,是三國時期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的第一關。沿潁河逆流而上,是戰國時期許昌通往古都洛陽的故道。1951年修建白沙水庫時原關址建築物遭到破壞,但關址位置尚存。今人有詩雲:大壩飛落東嶺關,關連碧水水繞山。即今東嶺關地勢寫照也。�
��
求子洞�
位於白沙水庫景區釣魚台西南崖上,為一天然洞穴。傳說一對夫妻,久婚不育。一夜裡仙人托夢指點其妻到該洞求子:揀一石子,投入洞內,便可得了。該夫妻如其指點,果投石得子。消息傳開,來此求子者絡繹不絕,自此香火不斷。另,該洞有人考證為商代石姬娘娘養雞處,故又稱「石雞洞」或「石姬洞」。洞口略呈橢圓形。洞口朝向煙波浩淼的白沙水庫,洞前有一突出的平台。站在平台上,腳下是碧綠的水面,拍打著山崖「啪啪」作響,微風撲面。湖面上水鳥咽鳴,翩然來去;湖中小島樹木蔥郁,芳草萋萋。眺望北岸,亭台樓閣隱約可見,嵩山依稀可望。�
��
白沙水庫棧道遺跡�
棧道位於白沙水庫上游的玉翠山下峭壁上。其修建年代不詳。據傳是曹操為了進一步控制洛陽而秘密修建的軍事要道,並在此棧道附近長期屯兵。古棧道目前大部分已遭到破壞,僅留棧孔。現修復長度約2公里,棧道寬1.2米。棧道骨架用鋼筋水泥澆鑄,外用木板鑲鋪。沿途建有亭、台、索橋等設備,將白沙水庫景區內的鬼穀子洞、姜子牙釣魚台等景點連為一體,已被遊人作為攀登山崖、游覽風光的交通道路。棧道由景區西側山崖處進入林區,是白沙水庫景區內的一個重要旅遊景觀。�
��
禹王洞�
禹王洞為一天然溶洞,位於白沙水庫支流馬峪河北岸。相傳禹王曾在此治水。洞外山勢雄偉,森林茂密,風景秀麗,鳥語花香。洞內洞連洞,路連路,寬者同時容納六、七百人,窄者僅一人能通過。四壁到處是石花、石瀑、石筍、石柱、石塔,奇洞怪石,氣象萬千。禹王洞究竟有多深,至今仍然是個謎。目前已探明的共有2000多米,已開發可供游覽的約700米。洞有三廳十洞,50多個景點,其中「群獅迎賓」、「禹王觀瀑」、「金龜出洞」、「二仙對弈」、「瑤池仙境」、「蓬萊仙島」、「鎮海寶塔」等形象逼真,造型奇特,是我國北方不可多得的天然溶洞。禹王洞是登山、旅遊、避暑之勝地。自1993年7月開放以來,遊客蜂湧而至,凡來此參觀者都稱「不虛此行」。�
��
黑龍潭�
白沙水庫大壩腳下的黑龍潭,原為潁河上游一個著名的匯水潭。黑龍潭汛期驚濤拍岩,像巨龍鬧水;素常平穩如鏡,水碧似染。是附近村鎮游泳高手搏浪競技的最佳去處。當地百姓傳說,此有蛟龍、鱉精曾在此潭作怪。�
五十年代初,修築水庫大壩時,填平大半。經數年的洪水沖刷,水潭規模幾復原狀。現水面長約200多米,寬20米,水面達到4000平方米。潭水水溫較低,鯉、草、鰱等魚類生長緩慢,烹飪後味道鮮美。加之此處泉水清洌甘甜,常飲可祛病御疾。黑龍潭周圍現已成為休閑、燒烤、垂釣的理想場所。�
��
鬼穀子洞�
鬼穀子洞位於白沙水庫景區內,又稱「谷宅」,洞高3.2米,深4米,闊3.4米。內塑有鬼穀子像,身穿道袍,容顏奇偉,正站著講書。下面坐著兩名學生在認真聽講,即孫臏和龐涓。
鬼穀子姓王名詡,字禪,戰國時人,為楚國貴族。自幼入雲夢山采葯得道,鶴發童顏,相貌甚奇,聞嵩山名勝雲游到此。先前這個山谷很幽靜,傳說有很多鬼怪,人稱鬼谷。自從王詡住在這里以後,魔鬼全消失了,所以後人稱王詡為「鬼穀子」,所住的山洞稱「鬼穀子洞」。鬼穀子是個傳奇人物,又培養了象孫臏這樣傑出的軍事家,故來鬼穀子洞參觀游覽的人很多。�
��
石棺潭�
石棺潭是白沙水庫壩西後面崖下的一處水潭。原水潭面積200多平方米,水深3米。關於這個水潭有一民間故事,被當地人廣為流傳。水潭附近村子一倔強孩子從小不聽父親管教,讓他去東偏去西。直到父親將死,父親怕死被他葬於山下潭中,便對兒子說: 「我死後你用兩個牛槽把我扣在里邊,把我葬於此山崖下潭中,不要埋到山下田地」。犟兒在父親病逝後,想想父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深悔過去沒有聽過父親的話,就決定這一次一定要聽父親的話。於是,就按照父親的遺言,用兩口石牛槽把他的父親扣起來葬於山崖下的水潭,所以就叫石棺潭。現該潭全被庫區淹沒。�
��
望嵩橋�
望嵩橋位於花石鄉白北村,是一座獨拱石橋,曾是去往嵩的必經之路。站在橋上可望嵩山,故名「望嵩橋」。橋寬6米,長18米,狀若彩虹,橫跨在潁河支流上游。橋上石欄桿對稱,左右各四根,料石雕刻有飛鳥,猴、羊、獅及花卉圖案。紅石雕龍張嘴向西,欲吞潁河,龍尾向東,大有橫掃激浪之勢。整座橋造型美觀,氣勢不凡,富有民族特色。橋頭碑文記載此橋為「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陸軍中將毅軍馬步統領兼帶巡緝等馬公志敏號遜齋」。修建碑記載了修建此橋的不易比先前漢王代楚明修的棧道還難。此橋雖經沖刷仍雄跨在潁河之上,可見其堅固異常。橋下河水清澈透底,游魚嬉戲,河兩岸垂柳輕拂,清爽怡人,是遊人度假消暑的最佳去處。�
��
石羊關石刻�
石羊關石刻是北魏時期官道上設置的關隘遺址處的一處石刻。「石羊關」原名「陽城關」,南臨潁河,北靠九頂鳳凰山,是個東西長、南北窄的小鄉村。原村在古關隘所在處,村子中間立有青石雕刻,昂首仰望的「石羊」,所以稱「石羊關」。石羊雕刻刀工細膩,技術精堪,石羊造型美觀,形象逼真。石羊不但是村子的象徵,更是村民平安、吉祥的寄託。1951年修建水庫時,居民全部搬遷,「石羊」也隨著遷至新村南頭路邊。現老村已淹沒水中。在老村北岸岩石上雕刻有幾處石佛像,據考證為北魏時期所刻制,文字列於下方無佛處,現已剝落殆盡不可拓矣。在旁邊不遠處,有多處古採石場舊址,相傳是修建少林寺、中嶽廟時所取大型石料之地。�
��
白沙漢墓群�
漢墓群是禹州城西郊漢代直到白沙一帶官民集中留下的墓葬群。禹州是戰國時期的韓國都會,秦漢時期又為潁川郡首府,貴族階層人物較多,城周圍也就相應地出現了集中的墓葬區,尤其禁溝以西,地面保留下來的漢代墓冢很多,地下埋藏的墓室也不少,所以稱為「漢墓群」。該漢墓群總面積67萬平方米。墓室為青磚結構,青磚人們叫漢磚,上刻有各種圖案,系空心燒制而成。從出土的漢墓來看,墓主上有王公貴族,下有黎民百姓;這些墓室形制不一,各有特點,為全國所罕見,對研究古代葬俗和漢代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
劉閣老墓�
劉閣老墓位於花石鄉白沙村,據傳為明代閣老劉基的墓葬,劉基(1311-1375),字伯溫,明青田人,元至順年進士,至正二十一年投奔朱元璋。明王朝的各種制度的建立多參與其事,官至御史中丞,太史令,封誠意伯。洪武四年辭官。後被左丞相胡惟庸構陷,憂憤而死。至於緣何墓葬於此,不得而知。整座墓葬佔地13000多平方米,有一高3.4米,方圓50米的大土冢。冢前有柏林,古木虯枝蒼翠如墨,以前墓前有鸞殿三間,現已不存,只留屋瓦斷磚殘片。墳前有石人石馬儀仗景觀。儀仗排列整齊,石人相貌莊重嚴肅。石人石馬雕刻細膩,刀法圓潤,栩栩如生,維妙惟肖,是中原明代高官墓葬保護比較完整的墓葬之一。 �
��
龍潭寺暨龍潭湖�
龍潭寺也叫下龍潭寺,位於花石鄉侯樓村。是宋朝以來佛教活動的場所。始建於宋,明清多次修葺。寺坐北朝南,現存有大殿、地藏殿、西廂房、山門等。寺內建築均為單檐硬山式小青瓦頂,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物。所有古建築均為硬山式建築,磚,石,木混合結構,脊飾龍首吻,寺內現存有清康熙二十八年 (1689)、五十四年(1715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三通石碑、刻字匾和宋代陀羅泥石幢一件。這些古建築的存在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特別是宋、明、清時期的建築科學技術及禹州西山區水文變化,民族文化等具有較高的價值。該寺形制雖小,但清幽非他景點可比。寺前有一天然湧泉。因不斷上涌珍珠似的氣泡,故又有稱其為珍珠泉。泉水恆溫,況含多種礦物質。當地稱可治多種疾病。該泉常年溪流潺潺,寒冬霧氣騰騰,炎夏清冽甘甜。泉水湧出成潭,人稱龍潭。寺因潭而得名。潭水外溢東流而去,一百米外聚流成一平地湖,楊柳依依,鵝鴨暢游,為一天然回歸自然去處。�
��
五代後漢隱帝陵�
隱帝陵是後漢第二代皇帝劉承佑的陵墓,位於今禹州市花石鄉王橋村。劉承佑,(公元913-950),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之子,後漢第二代皇帝稱隱帝。劉駕崩後葬於潁陵,即隱帝陵。
據《五代史·漢書》記載:「隱帝下葬於許州西陽翟潁陵。」又據民國《禹縣志》:潁陵在城西花石鄉王橋,王橋與徐庄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村。隱帝陵毀於十年浩劫,墓不存,現青石條墓室尚在。根據傳聞,隱帝陵毀前墓冢高大,墓前有石人,石獸,石碑等。距隱帝陵北約十里處有劉承佑的父親劉知遠的陵墓一睿陵。 �
��
花石戲樓�
花石戲樓位於花石鄉花北村,屬明末地方財主看戲用的專用建築。它坐南面北,磚石結構。
戲樓寬9米,高5米,深15米,樓前有4根紅石柱支撐。戲樓飛檐斗拱,飾以雕刻和圖案。雕刻分石雕、木雕塑,圖案大多是傳統的愛情傳奇故事和花鳥圖形。花石戲樓是著名景點楊家大院相對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大戶莊院式建築群。花石戲樓歷代都是當地乃至方圓幾十里最繁華的地方。每逢唱戲,台下人頭攢動,成百上千。就連來往於許昌、洛陽的商賈、香客也在此歇腳看戲。�
��
祖師廟�
祖師廟位於白沙水庫上游,是古人舉行宗教祭祀的活動場所。該祖師廟建築年代不詳,但從其建築格式來看,元、明清三代均歷有修復擴建,祖師廟建築呈 「品」字形,外加一個門樓,佔地面積20000平方米左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磚石結構,灰瓦蓋頂,硬山式建築為主,有少量石刻遺存,廟院坐北向南,門樓1間,東西廂房各3間,主殿5間,殿內供有祖師爺與其四弟子塑像,塑像均為混質彩繪。由於該寺院位於景區內,平時遊客不斷,香客眾多。
作為河南省的省會城市,鄭州擁有幾十家星級飯店、賓館,住宿條件相當不錯。鄭州的賓館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高檔以四星級的紅珊瑚酒店和未來康年大酒店為代表;而以三星級的省國際飯店、黃河飯店、中都飯店以及一批中低檔賓館也為廣大旅遊愛好者提供了安全衛生,價格合理的下榻之所。
鄭州烤鴨店
鄭州烤鴨店的主打名菜「鄭州烤鴨」外型美觀、紅潤油亮,具有外脆里嫩、肥而不膩、味道鮮美的特點,曾榮獲國家「金鼎獎」。鄭州烤鴨店還以經營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的中華名吃「葛記燜餅」、「蔡記蒸餃」、「三鮮伊府麵」而享譽鄭州。另外,該店還精心製作各種名餚大菜,名菜有:「玉珠雙珍」、「雪山廣海」、「鐵鍋蛋」、「芙蓉海參」、「清湯荷花」、「蓮蓬雞」等。
洛陽也可以當天往返呀.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古墓博物館 等。
鞏義也不錯,宋陵、石窟寺、康百萬庄園、杜甫故里等。
登封很好嘛,少林寺、中嶽廟、嵩陽書院、嵩岳寺塔、觀星台等。
新鄭也可以的,黃帝故里、歐陽修墓、鄭韓古城、子產墓、後周皇陵、白居易故里等
C. 牽牛星與織女星的資料!!!!!!!!!
現在的晚上10點前後,牛郎星剛剛從東方地平線升起,不過牛郎星不是很亮,所以需要找個燈光干擾小的地方,同時等牛郎星升的稍微高一些才可能看到;而織女星要明亮的多,現在晚上10點東北方向的亮星就是,織女星離北極星比較近。另外,還有一顆星叫天津四,是天鵝座的,它比牛郎星暗一些,但它和牛郎星、織女星組成一個近似的直角三角形,這是夏季星空的標志。
D. {什麼是最珍貴的}作文
從前,有一座圓音寺,每天都有許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圓音寺廟前的橫樑上有個蜘蛛結了張網,由於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誠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經過了一千多年的修煉,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臨了圓音寺,看見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興。離開寺廟的時候,不輕易間地抬頭,看見了橫樑上的蛛蛛。佛主停下來,問這只蜘蛛:「你我相見總算是有緣,我來問你個問題,看你修煉了這一千多年來,有什麼真知拙見。怎麼樣?」蜘蛛遇見佛主很是高興,連忙答應了。佛主問到:「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點了點頭,離開了。
就這樣又過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舊在圓音寺的橫樑上修煉,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來到寺前,對蜘蛛說道:「你可還好,一千年前的那個問題,你可有什麼更深的認識嗎?」蜘蛛說:「我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的。」
又過了一千年,有一天,颳起了大風,風將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網上。蜘蛛望著甘露,見它晶瑩透亮,很漂亮,頓生喜愛之意。蜘蛛每天看著甘露很開心,它覺得這是三千年來最開心的幾天。突然, 又颳起了一陣大風,將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覺得失去了什麼,感到很寂寞和難過。這時佛主又來了,問蜘蛛:「蜘蛛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過這個問題: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對佛主說:「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好,既然你有這樣的認識,我讓你到人間走一朝吧。」
就這樣,蜘蛛投胎到了一個官宦家庭,成了一個富家小姐,父母為她取了個名字叫蛛兒。一晃,蛛兒到了十六歲了,已經成了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長的十分漂亮,楚楚動人。
這一日,新科狀元郎甘鹿中士,皇帝決定在後花園為他舉行慶功宴席。來了許多妙齡少女,包括蛛兒,還有皇帝的小公主長風公主。狀元郎在席間表演詩詞歌賦,大獻才藝,在場的少女無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兒一點也不緊張和吃醋,因為她知道,這是佛主賜予她的姻緣。
過了些日子,說來很巧,蛛兒陪同母親上香拜佛的時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親而來。上完香拜過佛,二位長者在一邊說上了話。蛛兒和甘鹿便來到走廊上聊天,蛛兒很開心,終於可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並沒有表現出對她的喜愛。蛛兒對甘鹿說:「你難道不曾記得十六年前,圓音寺的蜘蛛網上的事情了嗎?」甘鹿很詫異,說:「蛛兒姑娘,你漂亮,也很討人喜歡,但你想像力未免豐富了一點吧。」說罷,和母親離開了。
蛛兒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這場姻緣,為何不讓他記得那件事,甘鹿為何對我沒有一點的感覺?
幾天後,皇帝下召,命新科狀元甘鹿和長風公主完婚;蛛兒和太子芝草完婚。這一消息對蛛兒如同晴空霹靂,她怎麼也想不同,佛主竟然這樣對她。幾日來,她不吃不喝,窮究急思,靈魂就將出殼,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趕來,撲倒在床邊,對奄奄一息的蛛兒說道:「那日,在後花園眾姑娘中,我對你一見鍾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應。如果你死了,那麼我也就不活了。」說著就拿起了寶劍准備自刎。
就在這時,佛主來了,他對快要出殼的蛛兒靈魂說:「蜘蛛,你可曾想過,甘露(甘鹿)是由誰帶到你這里來的呢?是風(長風公主)帶來的,最後也是風將它帶走的。甘鹿是屬於長風公主的,他對你不過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當年圓音寺門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愛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卻從沒有低下頭看過它。蜘蛛,我再來問你,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聽了這些真相之後,好象一下子大徹大悟了,她對佛主說:「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剛說
完,佛主就離開了,蛛兒的靈魂也回位了,睜開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馬上打落寶劍,和太子深深的抱著……
故事結束了,你能領會蛛兒最後一刻的所說的話嗎?「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E. 放廠門口左邊還是右邊好,大門朝東北,想在廠門口放一個牛槽,牛槽里放個吸水石,蓮花,養個小魚
廠老闆八字說清楚,性別,出生年月日幾點幾刻,陰陽歷,出生城市,現在所在城市,到底是什麼廠子?
廠子平面圖和多角度照片
F. 用以前喂牛的石槽子來養錦鯉怎麼樣
有點小,養小錦鯉沒問題。而且這東西夏天不能曬著,我以前就是用這東西養過魚,石制牛槽曬著吸熱很厲害,水溫升的很快,結果魚全被熱死了
G. 牛郎星的牽牛星織女星
傳說
五龍口民間傳說
五龍口民間祖祖輩輩津津有味地講述著這樣一個天體神話。
天河的東南岸上,有一個漂亮的星叫牽牛星。牽牛星兩邊有兩個不太亮的小星叫兒女星。離牽牛星稍遠的地方,有顆比較亮的星叫榴子星。天河西北岸有一顆最亮的星叫織女星,它的一邊還有顆梭頭星。天上為啥有這幾顆星呢?這還要從地上的牛郎織女說起。
有個牛郎,從小跟著哥嫂放牛,他的嫂子總是不讓他吃飽穿暖。但牛郎任憑挨餓,找野果吃,也把牛放得飽飽的。
一天牛郎喝罷稀菜湯,剛走到坡角,老黃牛就掙著回家。牛郎不知道為啥,只好依從。回家一看,嫂子正在烙油饃吃哩!嫂子覺得難看,就罵了一頓。牛郎還沒弄清怎麼回事哩,嫂子就把碗摔在他臉上。牛郎拉著老黃牛邊走邊哭,老黃牛輕輕地舔著牛郎的手臂,還瞪眼拐回頭望著他。
有一天,嫂子笑盈盈地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雞蛋花兒面條走進牛屋。她說:「兄弟!以前嫂子有對不起你的地方,你別生氣。眼看你也大了,我能光對你不好嗎?哈!快把這碗飯吃了好去放牛。」牛郎是個老實孩兒,聽到嫂子這話,把過去的氣消完了,伸手去接。老黃牛掙開籠頭,一下子拱掉了面條碗,把面條灑了一地。嫂子氣得大罵,又在牛槽邊取出了一條大棍,想使使厲害。老黃牛瞪著眼睛朝她撲去,她才放下棍子跑了。
牛郎把老黃牛攔住,老黃牛說起話來:「牛郎啊!這面條里有毒葯。你看!」牛郎一看,兩只啄了面條的母雞,撲楞幾下死了。牛郎說:「老黃牛,好險呀!」老黃牛說:「你嫂子存心害你,你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事情到了這一步,那女人一會兒就來同你分家,她說咋分,你就說中!分家後往南走上一天,晚上就有安家處了。」
過了一會兒,嫂子真同牛郎分家來了。牛郎按老黃牛的話,聽嫂子擺布。嫂子說:「老的死的時候也沒留下啥遺產,俺把你養活這么大,按說,你凈人出去就行,嫂子咋忍心呢?你哥倆總是一個奶頭吊大的嘛!給你頭牛總行吧!」其實她是害怕這頭牛,才把它分給牛郎。牛郎二話沒說,牽著老黃牛往南走了。
走啊走啊,一直走到太陽落山,他倆來到了一個背靠大山的小村。牛郎前去借宿。村上一位老頭說,山那邊竹園里有兩間新房子,是自己看竹竿住的,裡面常鬧鬼,沒人敢住。黃牛點點頭,牛郎就謝過老頭,牽著牛就進去住了。半夜,屋裡有一道星光,一個身高頭大的人把門踢開了。老黃牛竄上去,把那人抵倒。那人一倒,門前有了一堆銀子。那個身高頭大的人是看銀子的山神啊!
牛郎得了銀子,一半買了這間房子,一半置了幾畝地,春種秋收,過起了好日子。
一天老黃牛對牛郎說:「你也不小了,咋不娶一個妻子過日子呀!」牛郎說:「牛大哥咋和我開起玩笑了,咱是個莊稼人,笨手笨腳的,誰跟咱?」老黃牛說:「五龍口陽落山後大水潭裡,常有一群仙女在洗澡,你去把潭邊的一條紅裙子拿在手裡。」老黃牛又同他耳語一陣子,他倆就往山後走去。
來到山後潭邊,真見一群年輕漂亮的姑娘在潭邊玩水。潭邊石板上放著一堆衣裙,牛郎拿了那件最紅最鮮的裙子,躲進樹叢里,又用力咳嗽了兩聲。那群洗澡的姑娘一聽有人來,趕忙穿衣系裙,輕飄飄地離開大地,騰雲走了。水池邊留下了一個非常俊美的姑娘,著急得大叫:「我的裙子呢,我的裙子呢?」牛郎從樹林里走出來,說:「大姐,裙子在這里呢!」這姑娘叫織女,是王母娘的仆女,專給老天爺織銹衣裳。織女羞得滿臉通紅地說:「大哥,我離開了裙子,咋回家呀?」據說仙女離開了裙子,就不能起風駕雲。牛郎不管這話,抱著裙子就往家跑,織女只好跟在後邊。
就這樣,在黃牛的說合下,牛郎和織女結了婚,成了夫妻。男耕女織,勤勤儉儉,日子非常甜蜜。牛大哥呢,整天掉淚。牛郎給他端來了綠豆湯,它聞也不聞。牛郎急得問它是咋回事兒,老黃牛才慢吞吞地說:「我本來是天上的力神,為人間挪了幾架山,觸犯了天規,被貶成牛。我又讓織女和你成了親,老天爺非處死我不可。我死後,你把我的肉掛到樹上喂喜鵲。它們是我的朋友。你再把我的皮剝下,做一雙靴子,里邊放一把青草,穿上就能騰雲駕霧。」老黃牛說罷,長出一口氣,死了。牛郎和織女痛哭不止,又燒香又燒紙,供祭一番,按照牛大哥的囑咐,把牛皮做成了靴,把肉掛在樹上喂喜鵲。
一晃三年,織女生了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可喜人啦。一天,牛郎正在地里幹活兒,聽見轟隆隆一陣響雷,接著就起了烏雲。雲越來越低,連房頂上都是昏昏沉沉的。他覺得蹊蹺,回家一看,王母娘娘拉著織女往外拽。織女附著身子不走,兩個孩子拽著織女的衣裙哭叫著。牛郎把鋤頭往地上一搗,說:「幹啥呀?」王母娘娘說:「我是天上聖母!從西天歸來,順路拿她服罪!」牛郎直跺腳,「不行!不行!放下她!放下她!放下她!」王母不聽,抓起織女,一陣風上天了。
牛郎想起老黃牛臨死時的囑咐,忙從屋裡找出那雙皮靴子穿上,身子輕得像燕子,一步邁到半空雲里了。兩個孩子見媽媽走了,爹也走了,就哇哇地哭得更厲害了。牛郎連忙拐回,把兩個孩子放進兩個簍兒里,抽根扁擔一挑,腳一蹬,離開了地面,追織女去了。
追啊追啊,透過雲縫兒看見了王母和織女。王母往前拉,織女向後掙,還向後望著。牛郎牙一咬,步子更大了。王母娘娘見牛郎追上來了,忙從發髻上取出一枝金簪一劃,一條茫茫大河,攔住了牛郎。牛郎想從河面上跑過去,卻起不來勁兒。原來他走時太慌,沒顧上往靴子里放把青草。牛郎沒力氣了,游過河吧,又不會游。他一急,見竹簍里放著一個牛梭頭,拿著使勁朝織女扔去,牛梭頭不偏不斜落在織女身邊。牛郎大聲哭喊:「看見梭頭別忘記我!」織女忙從袖子里取出織布榴子扔向牛郎,還說:「每月初七來看你!」織女的手不準,織布榴子落在離牛郎很遠的地方。牛郎只顧招呼接織布榴子,把每月初七聽成了七月初七了。
五龍口漢族民間傳說:每年到了七月初七,晚上夜靜時,站在葡萄架下或絲瓜架下,還會聽到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說悄悄話呢。
如今,天上的牽牛星、織女星、牛梭頭星和榴子星,就是牛郎追趕織女時互贈禮物變成的。牽牛星一邊還有兩個小星星,那是織女的一雙兒女呀!
西安斗門鎮民間傳說
漢代藝術瑰寶:石婆,石爺。牛郎織女石像的來歷,據史書記載當年漢武帝在首都長安開鑿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池,漢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銀河。為了上應天象,就在河兩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織女像。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織女,也就逐漸演繹出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愛情故事。東漢時就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古詩描述他們的愛情。隨著時間的累計,歷代詠頌他們愛情的詩歌越來越多,七夕節也就逐漸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漢朝大科學家張衡所寫的《西京賦》記載: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樹以柳杞。豫章珍館,揭焉中峙。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 象扶桑與檬汜。其中則有黿鼉巨鱉,鱣鯉鱮鮦,鮪鯢鱨鯊,修額短項,大日折鼻,詭類《漢書》作者史學家班固:《西都賦》記載: 「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淮南子》、《三輔皇圖》、《歲時廣記》都有些記載。唐宋,那就不得了,偉大的唐明皇和楊玉環「談戀愛」都要選擇在七月初七那天晚上對月盟誓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這個塑像就在西安長安區斗門鎮,那裡老百姓把他們叫做「石婆、石爺像」,每年農歷七月七日有幾十萬遊客齊集廟宇祈求幸福的愛情。
沂源民傳說
「天上銀河,地下沂河。」這是流傳於山東省沂源縣境內的一種漢族民間通俗說法。這里說的「銀河」是天上的銀河,「沂河」是發源於山東省沂源縣境內的一條全長574千米的河流。這個說法源於漢族民間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的傳說。——題記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漢族民間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其中,最具中國特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著名的《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這四大漢族民間傳說。後三個故事都有自己的故事發源地,唯牛郎織女傳說的故鄉一直存有爭議,況且它把天上和人間放在了一個層面上演繹,這在四大傳說中是最為特殊的一個。
牛郎織女的傳說始於《詩經·大東》:「跂彼織女」、「睆彼牽牛」的記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已稱牛郎織女為夫妻。應劭《風俗通》逸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
據有關專家考證,《詩經》中周王朝的「大東」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橫跨今山東臨淄、曲阜一帶,而位於沂河上游的沂源縣正介於臨淄和曲阜之間,在地理位置上是「大東」的核心地區。今天的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上的織女洞及與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廟,是一處與牛郎織女傳說故事最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時間可追溯到中國的唐代,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築遺址,在國內同類資源中具有壟斷性。
牛郎織女」的故事傳遍天下,家喻戶曉。出在哪裡,卻幾乎無人知道。經過專家學者多方面考證,發現「牛郎織女」故事原來出在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
首先,當地有實景。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擁有中國內唯一一處傳說與實地實景相對應並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銀河-織女星」遙相呼應,有著驚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牛郎廟原先是一幢兩層閣樓式建築,後經多次重修,始具規模,建有三間正殿,青磚綠瓦,彩繪斗拱,建築宏偉。廟內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內古柏參天,清幽別致。其中,「沂河」更是與「銀河」絕妙諧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廟旁邊的村叫牛郎官莊, 村裡的人大部分都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裡人以牛郎後代自居,並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
第三,文獻有記載。最早在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篇就有:「跂(qi)彼織女」、「睆(huan)彼牽牛」的記載,據考察大東的位置是泰山以東,臨淄、曲阜一帶,而大東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見證。沂源縣燕崖鄉整個大賢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因為先前被破壞過,現存完好的為數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內容,都與牛郎織女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其中有一塊石碑,它對牛郎織女的記載是美且清晰的,這塊石碑是嘉慶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兩首詩叫登織女台,作者是王松亭,詩的第三和第四句「彷彿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非常形象的描寫了在天成象、與地成形的意境。還有一塊石碑「織女洞重樓記」是明萬曆七年(1579)所立。碑文記載說:「志雲唐人過谷,聞洞內札札機聲,以故織女名」,講得就是織女的來歷,意思是說在唐代時有人從此經過,聽到洞內有札札的機杼聲,以為織女在織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織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對岸並起牛宮,於是乎在天成象者,於地成形矣……」。
再者,據考證,牛郎織女景區內還有織女泉、織女台(天孫台)以及罕見的葉籽銀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質奇觀,都與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具有濃重的文化色彩。葉籽銀杏,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見的。葉籽銀杏所結的果實是長在葉片上的。奇怪的是並不是這棵樹上的所有果實都是長在葉片上的,只有這個枝幹上結的果實是葉籽銀杏,就是織女洞附近無生殿上方彎的很漂亮的一枝,這些果實約占這棵樹的20%,而這枝正好是沖著織女洞的方向,也許這是老樹為牛郎織女的愛情做的一個見證吧。
牛郎織女景區內大賢山海拔532米,森林覆蓋率96%,懸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態環境優良。大賢山下沂河如帶,「地上銀河」水景長3公里,形成了50多萬平方米的水面。由於,各種自然資源與人文脈絡高度和諧統一,山東沂源被專家稱為「牛郎織女故鄉、中國愛情文化源地」。
南陽民間傳說
七夕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據說,牛郎是南陽城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哥嫂過活。嫂子馬氏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條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取織女的衣服,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王母娘娘查知此事,自己下凡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
西安民間傳說
據考證,漢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了征討西南諸國,在今天的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辦開鑿了用於訓練水軍的昆明池,在池的東西兩側分別立了牛郎和織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傳說中牛郎織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關於牛郎織女的美妙傳說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
長期以來,當地群眾一直稱呼兩石像為「石爺」、「石婆」,久而久之,很多人居然不知道這兩個石像就是象徵著中國傳統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了。在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在太倉南郊「六國碼頭」南面,劉家港旁邊有一條黃姑塘,河邊有一個黃姑村。古時候傳說,這里是牛郎織女的降生地。北宋以前,村上有一座黃姑廟,廟里供奉著牛郎和織女的神像,這里有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
牛郎織女都是天上的神仙,牛郎叫河鼓星,後人訛稱為黃姑星;織女叫織女星,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牛郎織女在天上自由相愛,玉帝和王母娘娘認為他們「門不當,戶不對」,以「談情說愛,影響工作」為名,把織女嚴加看管,把牛郎貶下凡塵。牛郎下凡前,織女悄悄對牛郎說,如果到了人間想念她,可以把荷花缸里盛滿清水,望著缸里的水面,就可以看到織女的倩影。牛郎銘記在心,降生到了太倉南郊黃姑塘旁邊的黃姑村的一戶農民家裡。
黃姑村上的牛郎,從小父母雙亡,在阿哥阿嫂家過活。有一隻牛是天上的金牛星飛到牛郎身邊,牛郎就把牛養好,經常到田頭放牛,非常親密。哥嫂平時一直欺負他,虐待他,燒了好東西偷偷吃,不給牛郎知道。老牛有靈性,知道哥嫂在家偷吃好東西,就叫牛郎趕快回家去吃。阿嫂恨透,逼著牛郎要分家。牛郎說我別的不要,就要這頭牛,種一塊地,住一間茅草屋。
分家後,牛郎和牛勤勞耕作,牽了牛下地耕種,與牛相依為命。牛郎聰明能幹,逐步長成一個健壯懂事的小夥子,田裡農活做完後,經常騎在牛背上吹笛解悶。想念織女時,望著荷花缸里的織女發呆。他吹的笛聲優美好聽,天上的織女聽得著了迷,一直在彩雲端里偷聽牛郎吹笛,連續聽了七七四十九天,勾起了對牛郎的愛慕之心。老牛說:「牛郎啊牛郎,你對她招招手,她如果有意思,會和你相會的。」牛郎抬頭向彩雲堆中望去,果然見有一位美麗的仙女,像荷花缸里的織女,就向她招招手,織女見牛郎向她招手,就從頭上拔了一隻銀簪丟下來,「刷」的一聲,銀簪變成了一條通天大道,牛郎騎在牛背上,到天上和織女相會了。牛郎和織女你愛我,我愛你,就由老牛做媒,織女下凡降生到黃姑村,和牛郎結為夫婦。
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對雙胞胎,一男一女,生活過得幸福美滿。織女織的布特別好,生意好,還肯教黃姑村上的婦女們學織布,相鄰關系很親密。老牛臨死前牛頭擱在河岸上對牛郎說:「我死了以後,你把我的皮剝下來放好,到危及的時候可以派用場,披在身上可以上天的!」老牛死的那條河浜現在還叫「牛頭涇」。
織女是玉皇大帝的孫女。玉皇大帝發現織女不在機房裡織布,派天神天將查問,知道織女降生到黃姑村,與牛郎配成夫妻,還養了雙胞胎。玉帝大怒,派天神天將將織女押解而去。牛郎在田地耕作,突然見天色不好,趕緊回家,發現織女不見了,抬頭望望天上,見織女被天神天降押解上天,急忙披上牛皮,挑了一擔兒女急急飛身上天,一邊追趕,一邊喊叫,「天將休得無禮,還我妻子!」織女見牛郎追來,心想我是玉帝孫女,諒必不會把我怎樣,牛郎上天後肯定要受嚴刑,揮手叫他們不要跟來,牛郎不聽,織女急了,把頭上一枚金簪拔下來,朝身後劃了一下,劃出了一條銀河,河水翻滾,波濤滾滾,把牛郎他們攔在河東,不能渡河。
玉帝把織女抓去後,狠狠的訓斥了一頓,監禁在機房裡織布。牛郎不能與織女相見,兒女們哭喊著要娘。地母娘娘(玉帝之妻,管大地上一切事)看織女可憐,向玉帝求情,玉帝同意每年七月初七織女與牛郎相會一次。這天,由鳥鵲搭橋,讓牛郎織女帶了兒女上天,與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H. 牛郎 織女星的天文知識
河鼓二即天鷹座α星,俗稱「牛郎星」。在夏秋的夜晚它是天空中非常著名的亮星,呈銀白色。距地球16.7光年,它的直徑為太陽直徑的1.6倍,表面溫度在7000℃左右,發光本領比太陽大8倍,目視星等為0.77等。它與「織女星」隔銀河相對。古代傳說牛郎織女七月七日鵲橋相會。實際上牛郎織女相距16光年。即使乘現代最強大的火箭,幾百年後也不曾相會。牛郎星兩側的兩顆較暗的星為牛郎的兩個兒子——河鼓一、河鼓三。傳說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兒子在追趕織女呢。
早在漢代,《大載禮記·夏小正》就說:「是月織女東向,蓋言星也」,也就是說,至少在漢時,人們已經注意到織女星在天空中的運行規律,以七月顯得最為突出。《史記·天官書》說織女「是天帝外孫。」,也就是天孫的由來。《星經》:則說「牽牛,名天關。」,牽牛星就是牛郎,而河鼓則是後來轉義。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故事的最早來歷可在西晉文學家傅玄的《擬天問》里發現,他說:「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這個傳說可能起源在更早的東漢。
清末王湘綺的詩里寫到:「廝養娶才人,天孫嫁河鼓,一配匆匆終百年,粉淚簪花總不語。」他看到的是匹不匹配的問題,而更嚮往的是:「春來江上霞如綺,錦水鴛鴦不獨飛。」 南朝時候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了那時江漢地區,七月初七日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婦女結扎彩絲線,空很細的針,有的人用金、銀、黃銅做成針,把瓜、果等擺列在庭院中,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就認為是織子星神降臨的顯示。也就是說,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織女相會的意義,而且有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義。織女星作為民間傳說里的紡織女神,她是古代勞動婦女勤勞智慧的象徵,古代婦女在這天晚上,通過結扎彩絲線這樣的女紅活動來祭祀她,希望從她那裡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稱為「乞巧節」,這是一個有進取精神的節日。
後來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寫到北宋盛時,七夕分外熱鬧,「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節,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注)、花瓜、酒灸、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謂之『乞巧』。」。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與周密的《武林舊事》所記載的南宋臨安七夕夜與北宋的慶祝活動大致相同,比起南北朝時期,乞巧節在兩宋的活動更豐富多彩了。我喜歡乞巧節,她不僅是古代中國人民多元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啟迪智慧和勾起對愛情遐想的節日。
織女星
織女一是天琴座中的一顆亮星,學名叫天琴座a。它是夏夜星空中最著名的亮星之一。平時,人們都叫它織女星。在西方,稱為Vega。
織女星的直徑是太陽直徑的3.2倍,體積為太陽的33倍,表面溫度為8900攝氏度,呈青白色。它是北半球天空中三顆最亮的恆星之一,距離地球大約26光年。
1.3萬多年以前,織女星曾經是北極星由於地軸的進動,現在的北極星是小熊座a星。然而,再過1.2萬年以後,織女星又將回到北極星的顯赫位置上。
在織女星的旁邊,有四顆構成一個小菱形。傳說這個小菱形是織女織布用的梭子,織女一邊織布,一邊抬頭深情地望著銀河東岸的牛郎(河鼓二)和她的兩個兒子(河鼓一和河鼓三)。
現代天文觀測表明,整個太陽系正以每秒19公里的速度向著織女星附近的方向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