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扇材質
① 中國古代文人的扇子有哪些類型
扇子在中國歷史上作為一個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具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我們經常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看到文人扇扇子,比如說在《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手中經常拿著的摺扇,再比如說看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羽扇之後的胸有成竹的微笑,再比如說古代美女手中搖盪生風的團扇以及上面或娟秀或豪放的字畫。
羽扇顧名思義,就是用鳥禽的羽毛製作而成,也許羽扇的歷史要比團扇還要古老,並且也是花樣繁多,除了鵝毛之外,還有雉尾、孔雀的翎毛、雕的羽毛等等材質,排列組合也有說法,扇柄的材質也比較多樣。據說在漢朝年間十分的盛行,所謂「羽扇綸巾」,再聯想一下諸葛亮的形象,也是很有一番古韻。
② 摺扇把玩與鑒賞,摺扇賞析知識介紹
導語:摺扇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很熟悉的,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中國的摺扇都是十分優美的。摺扇之美在於摺扇上的內容,通常摺扇上的內容分為畫和書法。摺扇上畫大多為水墨畫,展現中國畫的神奇之處,摺扇上的書法大多為詩歌書法為主。小編個人十分喜歡摺扇,因為它可以體現一個人的修養,也可以在夏天酷暑是遮陽和扇風。並且摺扇還展現著中國畫和書法的精美。
歷史背景介紹:
中國古代使用扇子的歷史很久遠,到底早到何時,眾說紛紜,據史料記載,其源頭可追溯到幾千年前原始社會的黃帝、虞舜拾代,可謂源遠流長。摺扇亦名折疊扇或聚頭扇,在我國出現年代較晚,據有史可稽,大約出現於宋代。摺扇的最初形成應該是由傘演變而來的。尚待官員乘坐的軺車與軒車上,裝有一種形同大傘的「扇汗」。這種裝置合並了兩種功能,一是可以遮光蔽日,擋風避雨,二是可以藉助車進行中產生的氣流推動其旋轉而產生風。西安秦始皇陵墓中曾出土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第一乘車裝有一柄立式高傘,傘由骨、蓋兩部分組成,傘骨在傘柄頂端呈放射狀排列,共22根。這種傘蓋裝置的設計與後世摺扇扇骨的出現是密不可分的。
摺扇賞析角度:
1.做工:它在結構和裝飾上力求精緻、華麗、情趣和小巧,外形上有橢圓、海棠、長方、曲線等形狀。此扇有的以檀香木製成,一扇在手,芬芳四溢,神思清爽,極具情調。大約在宋朝時出現了今日常見的摺扇,因其可折疊,故又稱折疊扇。摺扇方便實用,在民間中廣為流傳,它匯集編織、雕刻、書畫、刺綉等工藝技巧。在商周時代,人們用雄雉雞絢麗斑斕的長尾製成了「翟扇」,並出現了長柄的「雉扇」。扇此時成了帝王威儀的象徵。雉毛扇到唐朝改成了孔雀毛。另一種以禽類羽毛製成的羽毛扇,質地潔白,毛絨柔軟,輕飄舒適。江南地區以白鵝羽毛製成的羽扇最為著名,多作為貢品進貢朝廷。
2.內容:摺扇繪畫題詩始於明代永樂間,扇面畫使得扇子升華為另一種藝術形式,為歷代收藏家所珍愛。扇面書畫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為後人留下豐富多彩的墨寶和藝術珍品。扇子精湛的工藝和傳統書法詩詞繪畫的完美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真是妙趣橫生,令人愛不釋手。扇面畫常用的題材有仕女、山水、花鳥魚蟲以及詩詞書法藝術等。
摺扇在中國古時候也可以作為身份的象徵。摺扇上的畫與書法,往往體現著一個人的品味與氣質素養,男子使用可以增添男子的儒雅之氣,女子使用可以增添女子的嬌羞與溫婉之氣。摺扇也可以作為舞台表演的工具,中國古代也有一些著名的人物手不離扇,如諸葛亮,濟公,還有鐵扇公主的芭蕉扇。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摺扇的相關介紹。
③ 最早的扇子是用什麼做的
最早的扇子是用植物葉或者禽羽做成的。
歷史沿演: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稈、蒲草等也能編成或製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緻,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漢族傳統的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來擋住太陽產生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以木曰扉,以葦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葦做成的權力象徵物,扇子起初的功能並不是用來納涼,而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的儀仗扇。因扇子多見於皇宮中,所以扇子又叫「宮扇」。 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在這一時期,與扇子有關的詩詞大量出現,像李嶠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詠破扇》等等。古代文人墨客要是手中無扇,就像小資不養寵物狗一樣,顯得有些沒品位。到了清代,不光是文人墨客,就連踏入仕途的官員、賬房先生,甚至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各色人等也喜歡搖扇「擺造型」。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傳是虞舜所制。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記:「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皇帝)不得用。」也就是說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從秦至漢都在沿用,張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納賢才的主張,但到了魏晉之時竟成為皇帝的專用。殷周時期已出現了一種「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說。《爾雅》中談道:「以木曰扉,以葦曰扇。」從這可推測,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早期的扇子並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中國秦漢以後,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採用絲織的絹素,由於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宋以後,摺扇漸漸流行。明清時期,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
涼友,是扇子的一個別名。宋陶谷《青異錄·器具》:「商山館中窗頰上有八句詩雲:『凈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帚與扇明矣。」
扇子最早稱「翣」,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它起初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一種禮儀工具。漸漸地,扇從地位和權利的象徵轉變成為納涼、娛樂、欣賞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
④ 這是什麼扇子
古代女子用的扇子叫紈扇,古扇名,又稱團扇、羅扇。是中國傳統的手工藝術珍品。細絹削成回的團扇。亦答稱"團扇"、"宮扇"。因形似圓月,且宮中多用之。
扇子構造: 邊框及柄以竹製,扇面用潔白的絲娟,上畫山水樓台、草蟲花鳥等。早期多為紈扇 圓形,後乃有長圓、扁圓、梅花、葵花、海棠等樣式。
⑤ 常見扇面形式有哪些
扇面的分類
分類依據
從形制上分,又有圓形叫團扇(紈扇)和折疊式的叫摺扇。從材質上分,又可分為紙質扇面、絹質扇面、竹木質扇面和其他材質扇面(如現代工藝的24K純金扇面等等)。
摺扇面
摺扇一名「折疊扇」,又名「聚頭扇」。摺扇收則折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摺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 明代是摺扇流行的開始,清代是摺扇大發展的時期,摺扇扇面少數用絹,多數用紙裱糊,便於書畫創作;
團扇面
團扇又稱「紈扇」「宮扇」,因形似圓月,且宮中多用之,故稱。團扇邊框及柄以竹製,扇面用潔白的絲娟,上畫山水樓台、草蟲花鳥等。早期多為圓形,後乃有長圓、扁圓、梅花、葵花、海棠等樣式。多為唐代女性隨身佩帶,精巧雅緻具有很高的美學欣賞價值。自漢代至北宋是紈扇,扇的盛行時期。四川及蘇、杭的紈扇,製作最精、歷史也最悠久。
⑥ 扇面有【】【】兩種
扇面
網路名片
顧名思義,扇面就是扇子形狀的一個面,在幾何上是這樣定義何為扇形的:一條弧和經過這條弧兩端的兩條半徑所圍成的圖形叫扇形,那麼扇面是不是就是一個扇形的面呢?這樣定義就有點過於狹隘了。
目錄
簡介
歷史淵源
扇面的分類分類依據
摺扇面
團扇面
扇面的創作
名品鑒賞《豆花蜻蜓圖》
《枇杷山鳥圖》
《早朝圖》
《蘭亭圖》
簡介
歷史淵源
扇面的分類 分類依據
摺扇面
團扇面
扇面的創作
名品鑒賞 《豆花蜻蜓圖》
《枇杷山鳥圖》
《早朝圖》
《蘭亭圖》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提起扇面自然免不了要聯想起扇子,才子佳人,手持搖扇, 《論語十則》竇中亮
[1]風度翩翩。在中國歷史上,歷代書畫家都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或為他人收藏或贈友人以詩留念。存字和畫的扇子,保持原樣的叫成扇,為便於收藏而裝裱成冊頁的習稱扇面。 所以所謂扇面,其實是約定成俗的一種習慣叫法。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級成部分,歷來中國有「制扇王國」之稱。扇面畫同樣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獻記載,以東晉王羲之書老媼扇這膾炙人口的故事為先。史載王羲之曾在團扇上畫小人物;其子王獻之的《為桓溫書並畫烏牸駁牛扇》。 到了宋代,隨著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山水畫、花鳥畫在唐末、五代基礎上得到空前的提高。文人與繪畫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形成了文人畫創作高潮。加上皇帝對扇面藝術的重視,書畫扇面相應得到飛速發展,臻於頂峰。《書繼》中載:「政和間,徽宗每有畫扇,則六宮諸邸競皆臨仿一樣,或至數百本。」兩宋盛極一時的畫扇,創作了大批不朽之作,流傳至今為我們飽覽了兩宋繪畫的高尚藝術。小至花鳥畫中的野草閑花,昆蟲禽魚,都運以精心,出以妙筆。 在宋、元時代,團扇畫廣為流行。明代以後,摺扇畫漸執牛耳。 當代畫家高賀琪 的 團扇、摺扇藝術頗高,是繼宋元時期巔峰藝術的緒余,代表作藏品扇面作品《韻》、《蘭》等。 高賀琪 (工筆畫團扇藝術 藏品)
編輯本段扇面的分類
分類依據
從形制上分,又有圓形叫團扇(紈扇)和折疊式的叫摺扇。從材質上分,又可分為紙質扇面、絹質扇面、竹木質扇面和其他材質扇面(如現代工藝的24K純金扇面等等)。
摺扇面
付強作品(摺扇)
摺扇一名「折疊扇」,又名「聚頭扇」。摺扇收則折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摺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 明代是摺扇流行的開始,清代是摺扇大發展的時期,摺扇扇面少數用絹,多數用紙裱糊,便於書畫創作;
團扇面
團扇又稱「紈扇」「宮扇」,因形似圓月,且宮中多用之,故稱。團扇邊框及柄以竹製,扇面用潔白的絲娟,上畫山水樓台、草蟲花鳥等。早期多為圓形,後乃有長圓、扁圓、梅花、葵花、海棠等樣式。多為唐代女性隨身佩帶,精巧雅緻具有很高的美學欣賞價值。自漢代至北宋是紈扇,扇的盛行時期。四川及蘇、杭的紈扇,製作最精、歷史也最悠久。
編輯本段扇面的創作
摺扇的扇面上寬下窄,呈扇形。畫家在命筆之時必須考慮在這種特定的空間范圍中安排畫面,精思巧構,展示技法。只有這樣,才能夠匠心獨具,筆隨意轉,化有限為無限,創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巧妙的構圖,使扇面展開時不覺得是畫在半環形式的扇面上,感覺如同畫在一張平整的長方形的橫幅上一樣。扇面的書畫更能反映每位書畫家的藝術真諦。 摺扇面先以材料取扇形,在中間折一印,然後,按扇匹寬度及形狀,從中間分別折之。折畢,剪齊兩頭,正面朝下覆於案上平開刷糊,每隔一折印中間粘一小紙條,再合一紙或綾絹,掙壁,干後按原印折起,刺齊兩頭,套邊便可。 扇面雖然尺幅不大,但由於其特殊的形制,再加上紙的質地非常厚實,是由多層薄宣粘合而成的,並且有摺痕。有的材料,比如說色紙、金箋、發箋等,它們的落墨設色性都很難掌握,一般的書畫家不敢隨意渲染。明代書法家祝允明,曾經把在扇面上作畫比做美女在瓦礫上跳舞。所以書畫家扇面的潤格往往不以尺幅的大小計算,而是單獨計價。價格遠高於同尺寸的冊頁。扇面給人一種視覺上的延伸感,特別是山水畫,往往咫尺千里、小中見大。畫家在構圖布局時必須成竹在胸。所以是一種獨具一格的書畫形式。 這里專指摺扇扇面,它是一種特殊的形式。由於扇面上寬下窄的形狀,使得折紋與拆紋之間也是上寬下窄。這種獨特的樣式,就要求我們在創作時,做出恰當地安排。 扇面常見的形式有三種。 (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這種格式以每行寫兩字為宜,從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寫在正文的左側。款宜長些,款字寫一行至數行不等,印章宜小於正文。 (2)寫少數字,利用扇面的寬度由右向左,橫排書寫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寫數行小字,與正文相映成趣。 (3)上端依次書寫,下端隔行書寫,形成長短錯落的格局。這樣則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擁擠的情形,達到通篇的和諧。這種格式,先寫長行,以五字左右為宜,短行以一、二字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寫在正文後面,一行或數行均可。即章宜小於落款的字。
編輯本段名品鑒賞
《豆花蜻蜓圖》
五代北宋初年畫家徐熙所作,此圖畫家裁取苗圃籬邊之景,寫豆花一幀,悉察精微,用筆疏簡,淡墨宣染然後敷色,天趣自然,別饒風致,筆姿動人,妙得神韻,野逸一派。 雖尺幅不大,但意趣超然,蜻蜒雙翼翹起飛落技頭,曲身下垂,形象逼真,枝頭作特寫狀,淡墨粗筆寫成而備施粉彩,花色鮮活,香氣四溢,新色滿園,碧葉下垂,倒掛豆莢,似有輕風拂來,「風吹疏籬添景色,晨露秋妝一夜新」之妙,構圖打破平穩之勢,美不勝收。《聖朝名畫評》評:「多做園圃以求情狀,蔬菜莖苗,以入圖寫」。畫史記載:「徐熙筆不以色暈染淡細碎為功」。
《枇杷山鳥圖》
作者宋徽宗趙佶,絹本,設色,縱26.9厘米,橫27.2厘米。 圖繪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誘人。一隻綉眼翹尾引頸棲於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卻發現其上有一隻螞蟻,便回喙定睛端詳,神情十分生動有趣。枇杷枝彷彿隨著綉眼的動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顫動,畫面靜中有動,妙趣橫生。綉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暈染,隨後以工細而不板滯的小筆觸根根刻畫,表現出鳥兒背羽堅密光滑、腹毛蓬鬆柔軟的不同質感。枇杷果以土黃色線勾輪廓,繼而填入金黃色,最後以赭色繪臍,三種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從而展現出枇杷果成熟期的豐滿甜美。枇杷葉用筆致工整細膩的重彩法表現,不僅如實地刻畫出葉面反轉向背的各種自然形貌,且將葉面被蟲兒叮咬的殘損痕跡亦勾描暈染得一絲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鳥畫在寫實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水平。
《早朝圖》
清,禹之鼎繪,紙本,設色,縱16.7cm,橫50cm。今藏於故宮博物院。 畫心款署:「早朝圖,都門客窗畫,廣陵禹之鼎。」鈐「之鼎慎齋」 朱文長橢圓印。 圖中寫拂曉景色:陛殿沉沉,曉煙未泮,宮街漫漫,一官員身著朝服,在僮僕挑燈引領下往赴早朝。雖在尺幅不大的扇面之上難以表現出人物眉目所傳達的細膩表情,但禹之鼎通過人物的形態將睏乏、疲憊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表現了作者高超的寫實技巧。
《蘭亭圖》
明,仇英繪,金箋,青綠設色,縱21.5cm,橫31.2cm。今藏於故宮博物院。 本幅無仇英款印,根據作品畫風及畫心右上項元汴的二方鑒藏印定為仇氏之作。圖中以工筆重彩描繪王羲之在蘭亭水閣觀鵝、賞鶴的情景。在尺幅之間構圖繁密,筆墨精謹,其中岩泉回轉,虯松垂柳、春花翠竹點綴著園囿。人物形象儒雅,巾帶飄逸,院中的家僮或攜琴,或烹茶,他們的行為襯托出主人清高自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對開有明代書法家豐坊於嘉靖甲子(1564年)為項元汴《臨王羲之帖》二則 。
⑦ 請問扇面的規格有幾種
不知道你說的是團扇還是摺扇
如果是團扇就很簡單了,主要是直徑,不同尺寸,不同規格的都有。
而摺扇最常見的就是9.5寸、7寸、8寸等等,如果你對扇子的規格有更個性化的需求,可以找「盛風蘇扇」進行定製。
⑧ 最早的扇子用什麼做的
樹葉編成帽子,然後拿在手裡扇風,所以說帽子是扇子的雛形
⑨ 扇子是中國發明的嗎 外國的扇子與中國的有什麼不同嗎
我國扇子之所以受人喜愛,除了可以扇風納涼之外,還和扇子雅緻精巧和扇面的書畫藝術分不開。扇子在我國源遠流長,據史書稱黃帝作五明扇」,可謂早矣。西周羽製成羽扇」已具有美學裝飾功能『代開始使用輕巧簡便的竹扇,漢代以後又出現以竹為圖框、以綾絹為扇面的紈扇。紈扇又名團扇,宜於書畫,多以骨、玉、象牙等為柄,墜以流蘇,顯得珍貴爾雅,這種扇在我國流行千餘年,特別為閨閣仕女所鍾愛。唐人張彥元《歷代名畫記》載,名士楊修為曹操畫扇,不小心掉了一個墨點,就順勢畫成一隻蒼蠅,可見,至少在魏晉就流行扇上作畫了。摺扇其實源自日本,製造靈感得自蝙蝠翅膀的開合。北宋年間,摺扇作貢品傳入我國,但尚未廣泛使用,至明清就相當興盛,它易於攜帶,又有舒合之妙,成為文人雅士掌中物。扇骨有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貴材料製成,扇面則分灑金、混金、捶金、塗香數種,有的還請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細刻,成為一件珍貴藝術品,一扇之價,值以百金。摺扇扇面呈半圓弧形上寬下窄向四處呈輻射狀,因而在構圖章法筆墨形象上都別具風韻,北宋始在摺扇上題詩作畫。明清以來文化人都喜歡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書畫藝術在中國大放異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書面扇面雖幅不盈尺,花鳥蟲魚、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態,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一個專門藝術品種。扇子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裝飾品。它以其價美物廉、方便實用、雅俗共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扇子分有摺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和麥稈扇六大類。除了實用性外,作為一種藝術品,它匯集編織、雕刻、書畫、刺綉等工藝技巧,也可作為戲曲、舞蹈、曲藝等表演藝術的道具。它有時候甚至可以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中國民間流傳的活佛濟公的形象,惹人喜愛,它頭戴破僧帽,衣衫襤褸,手持破蒲扇,瘋瘋癲癲,卻愛濟困解難,助人為樂,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三國時蜀相諸葛亮,足智多謀,風流倜儻,輔助劉備建立霸業,每每羽扇綸巾裝束,羽扇常不離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徵。自扇子傳世以來,相關的傳說趣聞多不勝數。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曾遇一賣扇子的老婆婆,她因扇子滯銷而發愁,王羲之即興為之題字,使得老婆婆的扇子大為暢銷,一時傳為佳話。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並逐漸傳入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扇子的歷史源遠流長,它可上溯到遠古的虞舜時代,晉人的《古今注》中記載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明人也有舜始造扇」的記載,說明舜帝時就已經有扇子了。在商周時代,人們用雄雉雞絢麗斑斕的長尾製成了翟扇」,並出現了長柄的雉扇」。扇此時成了帝王威儀的象徵。雉毛扇到唐朝改成了孔雀毛。據考古發現,四川成都出土的戰國銅壺刻有一個僕人手執長柄扇替主人扇風的圖案,這是目前發現較早的扇子形象『末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用動物尾毛做成的拂塵,謂之毛扇」。而另一種以禽類羽毛製成的羽毛扇,質地潔白,毛絨柔軟,輕飄舒適。江南地區以白鵝羽毛製成的羽扇最為著名,多作為貢品進貢朝廷。到了漢代,絲織業開始發展,出現了紈扇」,因用潔白細絹製成,故又稱之絹扇」。製作除了用絹外,材料也可用綾、羅、紗等絲織品,又因其團團如明月」,也稱為團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國古代婦女青睞,作為一種主流而大為發展,它在結構和裝飾上力求精緻、華麗、情趣和小巧,外形上有橢圓、海棠、長方、曲線等形狀。此扇有的以檀香木製成,一扇在手,芬芳四溢,神思清爽,極具情調。大約在宋朝時出現了今日常見的摺扇,因其可折疊,故又稱折疊扇。摺扇方便實用,在民間中廣為流傳。戲曲中的書生,常常人手一把摺扇,成了一種象徵。摺扇繪畫題詩始於明代永樂間,扇面畫使得扇子升華為另一種藝術形式,為歷代收藏家所珍愛。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騷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題詩、書法和繪畫,備受人們的珍愛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來的另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扇面書畫。扇面書畫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為後人留下豐富多彩的墨寶和藝術珍品。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明代謝縉所繪的《汀樹鉤船圖》,是傳世的明代最早一幅扇面畫。扇面畫常用的題材有仕女、山水、花鳥魚蟲以及詩詞書法藝術等。有時一把普遍的扇子,一經名家題詩作畫而身價百倍。扇子精湛的工藝和傳統書法詩詞繪畫的完美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真是妙趣橫生,令人愛不釋手。明代唐伯虎、文徵明、沈周等人都喜在扇面上作畫題詩。清代的扇面畫最為豐富,名家輩出,如石濤、八大山人、任伯年、吳昌碩等,都是畫扇高手,因而此時的扇面畫,風格流派異彩紛呈,蔚然大觀。摺扇發展到明代嘉靖年間,分為杭扇、蘇扇、寧扇等流派,它們的藝術風格和製作手法各有特色〖扇與杭州的龍井茶、絲綢並稱杭城三絕」,有多種形式的製作,其中又以黑紙扇最為著名,它以柿汁塗扇面,色澤烏黑,經久耐用,既可消暑又可遮陽。蘇州的摺扇以白紙扇為主,製作考究,工藝精良,杭扇、蘇扇多以竹子為扇骨,以紙絹為扇面,雅緻細膩,素有蘇杭雅扇」之稱。現在,扇子主要生產於我國的浙江、江蘇、四川、廣東等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扇子作為實用品的功能正在逐漸消退,更多的人看重的是它的藝術性,並用之於收藏、把玩。這一傳統的工藝品正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煥發著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