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旦蘭花指

旦蘭花指

發布時間: 2022-04-11 06:42:01

❶ 京劇手勢的表達意思

京劇里旦角的手勢一般都是蘭花指和一種跟彈人腦袋的手勢差不多的手勢。但是彈人腦袋差專不多的手勢無名指與屬小拇指是要彎曲的。蘭花指在國際通用手語中表示數字「8」
在古代,翹蘭花指是男人的專利,是他們顯示男子氣概的標志,西坡曾寫道:「日翹蘭花三百遍,不辭長作大男人。」 據出土自烏有遺址的古籍記載,公元前猴年馬月始,人們就時興賞玩蘭花指。當時男人之間的日常問候不是「餐否」,而是「翹乎」,崇尚蘭花指風氣之盛可見一斑。就像現在那些《怎樣談戀愛》《如何接吻》之類的技術書籍一樣,當時有人寫了一本《蘭花品藻》,專門教人如何鑒賞、錘煉和保養蘭花指。

❷ 你受得了一些男生翹蘭花指嗎為什麼

男人翹蘭花指受不了,在傳統印象里,蘭花指屬女孩特有,而男人舉手投足都要有陽剛之氣,如果男人翹蘭花指就會顯得很娘,沒辦法接受,除非是在舞台表演和戲劇演出有劇情需要。


這種不清晰認知發展嚴重的話,就會迫使他們脫離娘男的范疇,進入「易性癖」的行列,患上「性別認定障礙」,即潛意識里,厭惡自己的性別,認為自己陷入了一個錯誤性別的身體里,渴望改變性別。想想那個場景,一個男人翹著蘭花指嬌嗔「小冤家」,你是啼笑皆非還是毛骨悚然?這種娘男即使結婚,也往往不能很好地扮演丈夫和父親的角色。

其實,不管你是哪一種,我們只希望翹著蘭花指的你,智慧不輸顏值、優雅不失風骨。如此,甚好。

歡迎大家評論互助!

❸ 梅蘭芳的手勢都有哪幾種 或者京劇旦角的手勢

1、攤手:兩胳肘下垂做攤手狀,手心向外指尖向下。

2、單運手:手心向下,右手指尖朝上,直對面部,再由左方往下繞到上邊斜著指出。手要比眉略高,另一隻手插腰或背後。

3、雙運指:手心朝下,兩手相距約30毫米,均斜著向後往下繞在指出,前手比眉稍高,後手比眉稍矮,左右均可

4、單前指:與單運指相同,但要與肩齊。雙指與雙運指相同。

5、怒指:怒某人而指,其指法與運指一樣,只是手指稍矮些,指時要有力,如當面指人,則面指其面。旦角指時手心朝下,手與鼻略高一點。在怒指時手須往下斜。

(3)旦蘭花指擴展閱讀:

水袖種類:

佛袖:基本功,將水袖靠大腿前一展,隨即往旁一抖,左右均可。表示整衣撣塵之意。雙抖兩抖,多在出場亮相(整冠、整髯、摸鬢等動作)。

投袖:又名摔袖。兩袖齊往旁摔去(左右均可也可單摔,表示生氣發怒)。

撣袖:(撩袖)先將胳肘往回一轉,將袖橫著往外撣去,要低一點,不能過胸部,左右均可。表示人要離開的意思。

盪袖:兩袖同時做蝴蝶翅式,先往裡一抖,再往外一甩,數次不定。表示著急沒有注意時。

擲袖:(扔袖)先仍右袖,再扔左袖,將袖一抓再往前直扔,表示無可奈何之意。

掩袖:將袖抬臉部,前手往裡彎,胳肘要圓形遮臉,後退一步再將袖往下,眼往外看重復三次,表示又想看又害羞(多用旦角)。

擺袖:右手扯著左袖尖往左面、右面身後反復擺動,次數不定。表示飄灑自如(多用旦角)。

揚袖:舉袖手往上抬,將袖頭往裡一抖搭於手腕際,眼往遠看,左右均可。表示劇中人遠看或叫鑼鼓。雙揚袖,雙手動作,表示高興。

❹ 印度舞108種手勢樣子名稱與含義 隨便描述幾種也行

通過變化多端的手勢,都是結合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有目的地設計出來的,進一步大膽革新、怒,以體現人物思想性格的外在表象,很少露出手來。劇中人物在表演上有喜,20年前徐克導演的《刀馬旦》已對此有過闡釋,不僅贏得國內藝術界的好評,「梅先生的手不僅對我有很大的引誘力;還有一位雕塑家依樣用石膏翻塑了梅蘭芳各種手勢的模型,同樣也可以把這種復雜的內心情感和思想表達出來,卻無不蘊藏著深刻的含義,他創造的手勢變化多端。」梅蘭芳1930年訪美演出時。手勢這種「語言」極其豐富,實施拶指酷刑(俗稱夾手指),這是京劇藝術構成的重要方面。他一生發展和創造了許多優美的手勢,嚇壞了戲院老闆,也是一種藝術化的形體「語言」梅蘭芳在戲劇的手勢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革和貢獻,根據各類劇情深入研究手勢的表演藝術。這種在具體情節中靈活運用的手勢。

梅蘭芳非常懂得這個道理。電影里一位名喚花錦綉的旦角被稽查處雷處長拖去、樂等復雜表情,拍攝了梅蘭芳很多手勢,特別注重手勢的表現力,驚呼這是「醉人的美」,而且蘇聯很多著名藝術家也都非常喜歡這雙非凡的手,再用大理石雕塑出來供人欣賞:這可是花老闆吃飯的傢伙。梅蘭芳承繼成果,而且也受到國際藝壇的高度重視和贊賞。

梅派指法形似蘭花醉人的美

京劇旦角表演中的手勢主要體現在指型上,好比電眼之於梁朝偉(聽歌)。

蘭花指之於旦角。過去前輩青衣旦角的表演,為示莊重。前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談到梅蘭芳先生的手勢表演時贊嘆不已。後來王瑤卿先生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同時。當時美國有位專門研究人手美的藝術家,故統稱為「蘭花指」、哀。於是黎明(聽歌)拍攝《梅蘭芳》的功課之一就是學習梅派五十三式「蘭花指」,美國戲劇評論家們也對他在劇中的手勢津津樂道,各類指型因多像蘭花,在表達事物方面有時連快捷的口頭言語都比不過它

❺ 花旦怎麼比手勢

旦角手勢一般指蘭花指!


蘭花指,現通常指大拇指和中指捏合,其餘三指展開的手勢。古時有多種指法,且為男子手勢,體現了獨特的美,有君子風范。


具體指法如圖:


❻ 我想學擺幾個青衣或者花旦的動作,請問需要注意什麼呢

旦角手比蘭花指,走路踩蓮花步,膝蓋夾緊,前腳跟抵住後腳尖,
青衣動作幅度要小一些,走路穩重一些,花旦動作稍大,走路較輕快
具體的可以在網上找一些身段教學的視頻看看

❼ 為什麼魯魯修那麼喜歡蘭花指

蘭花指(掌)作為中國舞蹈以及戲曲中特有的一種基本手型,有著獨特的傳統審美特徵,具有中國人特有的審美取向和文化心理趨向。但學術界公認為蘭花指(掌)起源於古印度佛教儀式中的手印。本文試從遠古時期的手指文明到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中國戲曲文化和儒家思想的行為體現以及中國古典舞的發生學的角度,闡述蘭花指(掌)的文化淵源流變等問題。進而說明,本文所述觀點對中國舞蹈、中國戲曲等一切表演藝術和藝術史學的理論體系建設等研究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蘭花指 道教 戲曲 儒家 中國古典舞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

何謂蘭花指(掌)呢?馬紫晨先生主編的《中國豫劇大辭典》中這樣解釋:
「取自植物『蘭花』的自然形態,拇指搭住中指梢尖,餘三指伸直,食指用勁,軟而有力。小生、小旦常用。」
舞蹈中的蘭花指的「指」字可有兩種闡釋:一種是作為動詞,表示指示方向或其他示意動作。其[1] 動作要領是伸張五指,立食指,餘四指自然彎曲,拇指指面輕貼中指指尖,拇指勿壓中指指甲,表演時,眼神必須隨手指移動而轉向;另一種是作名詞之用,表現一種自然形態,自我表示或動作呈現,又稱蘭花掌,通常與其他動作之用,是靜態的。其動作要領是伸張五指,立食指,餘四指自然微彎,拇指指面輕貼中指第一至第二關節處,手指自然彎翹、放鬆,太用力會使手形僵直,眼神必須隨手指移動而轉向。使用者也只限定女性專用。
一蘭花指早期是一種手指文明
有關蘭花指(掌)的淵源問題,多數學者認為與古印度佛教意識中的手印有關,這一點可從佛教題材的壁畫中略見端倪。然而,筆者認為蘭花指(掌)和中國古代的象形文字一樣,來源於對自然的提煉和升華。
王國維先生在《宋元戲曲史》中言道:「歌舞之興,其起於古之巫術也」。我國在黃帝時期就有關於巫的說法,巫是溝通人與神鬼關系的使者。巫的目的是樂神。他們在祭祀的活動中,為了和神靈溝通使用了大量的手勢手型,他們用不同的手型配上不同咒語,能請到不同的神靈來幫助自己達到目的。但在進行祭祀活動中能參與其中的更多的是人,這樣參加祭祀活動目的和對象實質上發生了改變,由樂神發展到樂人,於是集體自發性的歌舞轉化到少數巫的手中。這樣為舞蹈的編排、固定程式化和動作的精細化程度創造了條件。手指文化在中國古先民中頗受重視,而且變化得越來越豐富多彩,這給中國宗教中的手印創造了深厚的土壤條件。
二蘭花指是道教齋醮手印文化中的一種跡象

本文試圖從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的角度來闡述蘭花指(掌)的文化淵源的問題。道教手印又稱「訣」,是由祖師秘傳的口訣。是道教文化中特殊的組成部分,它是上古巫文化的遺存,有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道士們用雙手的十指按照祖師的口傳圖示結構連結而成。每個手印都有著特定的思想內涵,並有固定的名稱。不同的手印只在規定的場合使用,因為它只能與特定的神靈通信息。

從蘭花指(掌)的形態看,本文認為道教里的有關部分手型的訣與蘭花指極為相似,是早期的手指文明在道教里發展的一種形式。在《全真青玄濟煉鐵罐施食全集》中,有關於手印的起法及有關手指力度訓練的記載:
「玉文起印法:二手心向上,二大指掐玉文。左手右旋轉翻手。右手在左手上。白鶴訣起印法:而手心向下,二大指掐玉文,右手向上旋轉翻手,復又向上翻手垂直而下,走手向下旋轉翻手,復又向上翻手垂直而上。二手平行各與胸前畫一大圈,左右手忽一擊放玉文於圈內。玉文印:左手掐玉文,右手持令。念咒語『哺哪嗒嗒』,擊令破之。」

又如,《道藏·道法會元·明光樞要目》記錄了幾個訣的的用法:
「上清決:右手大指掐中指上節;玉清訣:右手大指掐中指中紋;太清訣:右手大指掐中指下紋;北帝訣:左手大指掐中指中節側。」
有關四指伸直微向上翹,中指突出,拇指尖貼中指根成蘭花狀的手型,在道教經典《百訣圖》、《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道藏·皇帝太乙八門入式訣》等中均有記載。本文認為道教里的有關部分手型的訣與今天的舞蹈、戲曲中的蘭花指極為相似,是手指文化在宗教里發展的另一種形式。

三蘭花指在戲曲中的發展及文化精神
在戲曲中,蘭花指手型小生也常用,是他們顯示儒雅的標志。據古籍記載,蘭花指品鑒之口訣為:鉤、柔、白、瘦。鉤,即彎曲;柔,即柔軟;白,即白皙;瘦,即瘦削。達到此標准方可稱為極品:鉤似圓月,柔若無骨,白如玉石,瘦勝麻稈。蘭花指指法甚為繁復,有上翹下翹、前翹後翹、左翹右翹、正翹斜翹等等(有的難度極大,翹起來後可以仰貼在手背上),再輔以不同的角度和動作的快慢,當真是賞心悅目、曼妙多姿。
與中國道教中的手印相比,戲曲中的基本手型似乎絕大部分指法已然失傳,使得如今人們翹蘭花指的樣式極其單一,絕無古時輕盈靈動的韻致,這實在是中華古文化之一大損失。在中國戲曲的表演中,無論是行為儒雅、穩重大方的小生,還是俊俏、活潑的花旦,他們的提壓手腕的「指」或用手指的「點」,加之身段和眼神的配合,會使他們的表演入木三分。因此,蘭花指在對中國戲曲人物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畫上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❽ 誰有關於旦角 蘭花指 等其他手勢的教學視頻啊有的話幫忙發給我吧!謝謝啦!!!!!

多看抄昆襲曲就行了
http://tieba..com/f?kw=%C0%A5%C7%FA

❾ 京劇中4指全扣向掌心,惟獨伸直大拇指的指法叫什麼

英雄指。京劇中四指全扣向掌心,惟獨伸直大拇指的指法叫英雄指,多為生、凈與丑角在誇贊他人時用,而旦角表達同樣意思的叫贊指,是中指和食指扣在大拇指關節處。除此之外,拇指和無名指、其餘三指分開的指法叫怒指;中指、無名指、拇指向內彎曲,指保持直立,壓於中指第一指節,無名指略高於中指,小拇指略微內收,食指微微翹起叫蘭花指。
京劇中手指的動作與造型有:單指、雙指、劍指、蘭花指、氣指、怒指、心指、彈指、贊指、貶意指、朝天指、托月指等。老人常用曲指,文人常用單指,武將、武生常用雙指、並指,小生多用半指,青衣用蘭花指,花旦用折腕指,花臉用張指。各種指都要有特色並隨著人物性格、身份、劇情需要而靈活運用。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❿ 騎馬行船蘭花指開門等京劇動作屬於哪種京劇功夫

你說的。騎馬、行船、蘭花指、開門等京劇動作,屬於哪種京劇功夫。
其實這不是什麼功夫,這是京劇的傳統「程式動作」。
京劇和其他戲曲一樣,在表演騎馬時,不可能把一匹真馬牽到舞台上。因為這是京劇舞台藝術表現生活,不是拍電視劇。
騎馬:
京劇的表演手法是演員拿一把馬鞭,拿什麼顏色的馬鞭就形容什麼顏色的馬匹。演員搖動馬鞭就好比騎著馬在行進。
行船:
表演者拿一支船槳的道具,然後,在舞台上搖動船槳,就好像是在水上行船一樣了。
蘭花指:
蘭花指是京劇表演中旦角常用的手勢。一般生行,除了小生以外都不用蘭花指。
旦角行當,伸出手指一般都是蘭花指。這是為了表現女性角色的美感,藝術的一種造型手法。
開門:
因為古人使用的都是兩扇木門,中間有門插銷。演員兩手扶門,右手把門插銷一拉,兩手把門分別打開或者一起打開。這些動作都是生活中的動作。讓觀眾感覺到演員是在開門。這些傳統程式動作,都用演員的肢體來表演出來。是戲曲行業的傳統程式動作延續下來的藝術展現。
因為舞台上不可能有很多實景的布景。現在的舞台常常有很多場景是有布景片子的,開門關門觀眾一目瞭然。
京劇舞台。過去比較簡單,一桌二椅。通常就代表是家庭了。開門進門告訴觀眾。演員是在室內表演的這場戲。觀眾也能明白他們手中的動作都是動作代表。小小的動作,勾勒出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景物。這些簡單的小動作,貫穿於整部戲曲。
京劇舞台上的傳統動作都是程式化的。運用起來很簡單,演員也是一學就會觀眾也是一看就明白。演員拿著一把馬鞭在舞台上走上兩圈兒,形容是行走了幾百里、幾十里,從甲地到了乙地。這些傳統的程式動作幫了演員很大的忙。這些動作都屬於「無實物表演」。都是由演員表演出來的。

熱點內容
植物盆栽室內 發布:2025-09-21 15:56:13 瀏覽:191
你就是一朵小菊花 發布:2025-09-21 15:56:12 瀏覽:388
櫻花離岸 發布:2025-09-21 15:48:22 瀏覽:700
尼姑拿荷花 發布:2025-09-21 15:48:22 瀏覽:637
趣味視力測試情人節浪漫版 發布:2025-09-21 15:11:46 瀏覽:266
玫瑰花卡通圖片簡筆畫 發布:2025-09-21 15:04:39 瀏覽:24
滴水玫瑰花語 發布:2025-09-21 15:04:38 瀏覽:273
模仿櫻花舞 發布:2025-09-21 15:03:27 瀏覽:571
徒然喜歡櫻花 發布:2025-09-21 15:01:59 瀏覽:143
花卉幼苗枯萎 發布:2025-09-21 14:56:01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