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甲村荷花
❶ 喜愛蓮花的歷史人物有哪些呢
1、理學鼻祖周敦頤
周敦頤(1017.5.5~1073) 字茂叔,號濂溪,漢族,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
2、特科狀元吳必達
吳必達,字村卿,宋寧宗、理宗年間(1195年—1264年)在世,今道縣梅花鎮石下渡村人。吳必達自幼天資穎悟,勤奮好學,凡經史百家之書,讀後過目不忘。蒼天不負苦心人,嘉定三年(1210年)考中進士,淳佑元年(1240年)殿試又力挫群英,大魁天下,考中特科狀元。中國歷史上文人中狀元後,轟動京師,往往萬人空巷,到御街爭看風流才子,皇帝還要賜宴賦詩。吳必達中狀元後,當時皇帝的御詩已失傳,卻保留了吳必達自己寫的《及第謝恩詩》:「聖朝耕化廣搜賢,丹陛遙瞻穆穆天。歷數萬年垂正統,精微一理得心傳。輸忠敢罄劉賁膽,擢第應同李邰肩。四海尚期王德洽,小臣稽首頌周篇。」後來授建康府教授(職能是掌管京師學校科舉),淳佑七年提升為奉儀郎尚書、禮部架閣兼給事中,佩紫金魚袋。他辦事嚴正,公私分明,在當時很有聲望。告老歸鄉後寄情山水,病逝後葬在白馬渡附近。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科舉出類拔萃的人物,把州學之後聳立的「元峰」取名狀元山,並在山旁興建了一座狀元亭。狀元亭比狀元山還高,八角雙層,小巧玲瓏,登臨上層,遠吞山光,平挹江瀨。是個清靜幽雅所在。可惜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侵略軍一把火燒的盪然無存。1999年,縣委招待所新僻「怡園」,並在狀元山旁重建了狀元亭,以此紀念吳必達。
3、一代名臣何凌漢
何凌漢,字雲門,號仙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八月出生道州東門村。如果僅以功名和官職來衡量,他算得上道州人中成就最大的一人。
清嘉慶十年,他考中乙丑科殿試一甲三名進士(俗稱探花),授編修之職,大考二等,提拔為司業,後來升為右庶子,主持廣東、福建鄉試,留任福建學政。道光六年,授順天府尹。順天府尹是正三品,掌管京師治安等重要職能,在當時是一個顯赫的官職。後來歷任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督察院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兼署禮部左侍郎、典浙江鄉試並留督學政、吏部尚書、戶部尚書。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職逝世,被追贈為太子太保,謚號文安。道江鎮在解放前名文安鎮,取義於此。
何凌漢功名顯赫,是從基層(七品小京官)一步步腳踏實地地累積而到朝中一品大員。對封建王朝,可謂盡心職事,政績卓著,深得最高統治者青睞。當時,為少數以南方漢人背景居於要津的先驅。
何凌漢仕宦之餘,以書法見長。史稱「遇誥冊重大字多出其手,以書法重海內,故朝廷文字之役,絡繹無間。」《皇清書史》中有「何凌漢,書法重海內,所書碑版,學者珍習之」之語。他的書法蘊含嚴謹秀俊之氣,有歐(歐陽洵)褚(褚遂良)筆意,在當時名重四海。
4、晚清書法家何紹基
今故宮博物院書法陳列館陳列了我國四大書法流派的作品,道州何紹基的作品,是四大流派之一。
何紹基(1790年—1873年)字子貞,號 叟,又號東洲居士,道州東門村人,與其弟紹業為孿生。童年時代,和弟弟隨母在州西小坪村生活。他舅父廖先瑞對兩兄弟視如己出,送他們讀私塾,對他幼年影響很大。八歲時隨母入都,在父親和名師孫鏡塘的教誨下勤奮攻讀。十八歲應京兆試,取眷錄。道光十一年取優貢生,道光十五年鄉試第一,次年中進士,授職編修,任文淵閣校理、國史館協修、纂修、總纂提調等職。先後出任福建、貴州和廣東等省鄉試正、副主考官。咸豐二年,曾兩次受到皇帝的召見,出任四川學政。
參考資料:道縣新聞網+網路+原創
❷ 山東登州府海陽縣八甲六社是現在的哪裡,我祖上是那裡的,民國時遷居東北
應該是今山東省海陽市行村(鄉.鎮)八甲村六社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廷批准載大嵩衛設海陽縣,縣城建於今鳳城。因縣地處黃海之北,故名「海陽」。1996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海陽縣,設縣級市--海陽市。[你可以聯系海陽市行村鄉的民政部門,他們有記載相關的變遷,他們很願意協助你核實的]。 望以上回答滿意
❸ 杜牧描寫荷花的詩
秋日偶題
荷花兼柳葉,彼此不勝秋。
玉露滴初泣,金風吹更愁。
綠眉甘棄墜,紅臉恨飄流。
嘆息是遊子,少年還白頭。
郡齋獨酌 黃州作。
前年鬢生雪,今年須帶霜。
時節序鱗次,古今同雁行。
甘英窮四海,四萬到洛陽。
東南我所見,北可計幽荒。
中畫一萬國,角角棋布方。
地頑壓不穴,天迥老不僵。
屈指百萬世,過如霹靂忙。
人生落其內,何者為彭殤?
促束自系縛,儒衣寬且長。
旗亭雪中過,敢問當壚娘。
我愛李侍中,摽摽七尺強。
白羽八札弓,髀壓綠檀槍。
風前略橫陣,紫髯分兩傍。
淮西萬虎士,怒目不敢當。
功成賜宴麟德殿,猿超鶻掠廣球場。
三千宮女側頭看,相排踏碎雙明璫。
旌竿幖幖旗(火霍)(火霍),意氣橫鞭歸故鄉。
我愛朱處士,三吳當中央。
罷亞百頃稻,西風吹半黃。
尚可活鄉里,豈惟滿囷倉。
後嶺翠撲撲,前溪碧泱泱。
霧曉起鳧雁,日晚下牛羊。
叔舅欲飲我,社瓮爾來嘗。
伯姊子欲歸,彼亦有壺漿。
西阡下柳塢,東陌繞荷塘。
姻親骨肉舍,煙火遙相望。
太守政如水,長官貪似狼。
征輸一雲畢,任爾自存亡。
我昔造其室,羽儀鸞鶴翔。
交橫碧流上,竹映琴書床。
出語無近俗,堯舜禹武湯。
問今天子少,誰人為棟梁。
我曰天子聖,晉公提紀綱。
聯兵數十萬,附海正誅滄。
謂言大義不小義,取易卷席如探囊。
犀甲吳兵斗弓弩,蛇矛燕戟馳鋒芒。
豈知三載凡百戰,鉤車不得望其牆。
答雲此山外,有事同胡羌。
誰將國伐叛,話與釣魚郎。
溪南重回首,一徑出修篁。
爾來十三歲,斯人未曾忘。
往往自撫己,淚下神蒼茫。
御史詔分洛,舉趾何猖狂。
闕下諫官業,拜疏無文章。
尋僧解憂夢,乞酒緩愁腸。
豈為妻子計,未去山林藏。
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
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
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桑。
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
江郡雨初霽,刀好截秋光。
池邊成獨酌,擁鼻菊枝香。
醺酣更唱太平曲,仁聖天子壽無疆。
憶游朱坡四韻
秋草樊川路,斜陽覆盎門。
獵逢韓嫣騎,樹識館陶園。
帶雨經荷沼,盤煙下竹村。
如今歸不得,自戴望天盆。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秋聲無不攪離心,夢澤蒹葭楚雨深。
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鵁鶄
芝莖抽紺趾,清唳擲金梭。
日翅閑張錦,風池去罥羅。
靜眠依翠荇,暖戲折高荷。
山陰豈無爾,繭字換群鵝。
送王十至褒中因寄尚書
闕下經年別,人間兩地情。
壇場新漢將,煙月古隋城。
雁去梁山遠,雲高楚岫明。
君家荷藕好,緘恨寄遙程。
華清宮
零葉翻紅萬樹霜,玉蓮開蕊暖泉香。
行雲不下朝元閣,一曲《淋鈴》淚數行。
張好好詩並序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
始以善歌來樂籍中。後一歲,公移鎮宣城,復置
好好於宣城籍中。後二歲,為沈著作述師,以雙
鬟納之。後二歲,於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
傷懷,故題詩贈之。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餘。
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
高閣倚天半,章江聯碧虛。
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
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
吳娃起引贊,低徊映長裾。
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
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
繁弦迸關紐,塞管裂圓蘆。
眾音不能逐,裊裊穿雲衢。
主公再三嘆,謂言天下殊。
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
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東湖。
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為疏。
玉質隨月滿,艷態逐春舒。
絳唇漸輕巧,雲步轉虛徐。
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
霜凋謝樓樹,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塵土,樽前極歡娛。
飄然集仙客,諷賦欺相如。
[著作嘗任集賢校理。]
聘之碧瑤佩,載以紫雲車。
洞閉水聲遠,月高蟾影孤。
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
洛城重相見,婥婥為當壚。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
門館慟哭後,水雲秋景初。
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
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
書情
誰家洛浦神,十四五來人?
媚發輕垂額,香衫軟著身。
摘蓮紅袖濕,窺淥翠蛾頻。
飛鵲徒來往,平陽公主親。
秋夕有懷
念遠坐西閣,華池涵月涼。
書回秋欲盡,酒醒夜初長。
露白蓮衣淺,風清蕙帶香。
前年此佳景,蘭棹醉橫塘。
秋夜與友人宿
楚國同游過十霜,萬重心事幾堪傷。
蒹葭露白蓮塘淺,砧杵夜清河漢涼。
雲外山川歸夢遠,天涯歧路客愁長。
寒城欲曉聞吹笛,猶卧東軒月滿床。
❹ 湘鄉市蓮花鄉歷史沿革
因境內西山得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雲南府下設昆明、昆陽等11個州縣。昆明縣鄉村設置25里,其中的黑林里、沙浪里、班莊裡、利一里、普坪里、石鼻里、高嶢里等是今區域(指2004年區劃調整前的西山區,下同)。清末同治、光緒年間(1862年—1897年),改里為堡,昆明縣轄43堡,其中大漁堡、海源堡、西華堡、沙朗堡、廠口堡、土堆堡、大西堡、張家堡、高嶢堡,明朗堡、多依堡、樂畝堡,頭村堡,范竹堡、桃園堡等15堡為今西山區域。民國初期,鄉村區劃沿襲清制。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昆明縣改堡為鄉,設8區6鎮39鄉,今區境為第五區的范竹鄉及蓮花鄉、北倉鄉部分地;第六區的沙朗鄉、廠口鄉、龍慶鄉、桃園鄉;第七區的西馬鄉、西華鄉、土堆鄉、張家鄉、雲林鄉、海源鄉、碧雞鄉及大漁鎮;第八區的多依鄉、明朗鄉、樂畝鄉、永靖鄉等4區1鎮18鄉。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國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昆明縣設10鄉6鎮,區內為大漁鎮、靈源鄉、北新鄉、玉案鄉、西碧鄉及范的鄉部分地,一直沿襲到1953年市縣合並撤銷昆明縣建制。
❺ 關於荷花的習俗有哪些
首先說下「蓮」的寓意:蓮又叫荷花、水芙蓉、芙蓉、水華、水芸、水旦等等。 蓮花是佛教的標志,我想這個大家都知道;同時它又被譽為「花中君子」,用以贊美「出淤泥不染」的君子品格;《群芳譜》也有說過「凡物先華而後實,獨此華實齊生。」即自然界中的花唯獨蓮的果實與花同在,加之蓮諧
音「廉」(潔)、「連」(生),民俗便有有「一品清廉」,「連生貴子」等諧音取意;蓮有一蒂二花者,稱並蒂蓮,以象男女好合,所以又比喻夫妻恩愛等等。
蓮有關的文化習俗與蓮的寓意是分不開的,有如下一些:
1、采蓮習俗
江南有舊俗就是采蓮、愛蓮、賞蓮,這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提及:「到了采蓮季節,青年男女打扮得整整齊齊,泛著一葉葉小舟,在湖面邊采邊唱,這也是情人約會,談情說愛的大好時機,那又是一個多麼熱鬧的場面!這可以從梁元帝《采蓮賦》中得到印證。」當然,這兒的「江南」在六朝或是更早遠的時期指的是長江以南,尤其指「兩湖」地區,後來在江浙之地也有此風俗。
在采蓮季節,古人還有泛舟游賞的習俗。采蓮時還會唱采蓮歌,大都是以蓮比興的情歌。因為蓮和它的地下莖有諸多生態特徵如「蓮開並蒂,藕貫七心」,「藕斷絲連」等,此外「蓮」、「芙蓉」等名稱又關顧著表示愛情的特定用語。
至今在泉州晉江安海一代還有端午節采蓮的習俗。午後,闔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賞,登白塔。俗曰:「投悌」。各境扛木刻龍頭,舉大旗,提鮮花籃,敲鑼鼓,奏管弦,唱采蓮歌(俗名「蘇魯連」)。迎於各戶。執旗者舞於各家廳堂,呼吉祥語,提籃者送戶主鮮花,人家以紅包勞之。是謂『采蓮』。
2、放蓮花燈
這是端午的傳統習俗。又叫「放河燈」。放了蓮花燈,象徵借著河神的力量,祈求當年風調雨順,水陸平安。
此外在北京等地七月十五中元節也有夜放河燈和點蓮花燈的習俗,也是繼正月十五元宵燈節後,老北京的又一個傳統燈節。
放河燈亦做放荷燈,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超度亡人的一種習俗。荷花燈都是用天然的荷葉插上點好的蠟燭做成荷花燈。那時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將其中心掏空,當中插上點好的蠟燭,將這些燈往河裡一送,排成一隊「水燈」。
七月十五前後的晚上,各家的孩子均呼伴結群,遊逛街市胡同,小孩們眾口一詞地喊道:「蓮花燈、蓮花燈,今兒個點了明兒個扔!」那時的孩子們要在夜晚相互比誰的燈更美更亮,當年謂此舉為「斗燈會」。
3、掛「蓮花燈」的習俗
元宵佳節,有掛「蓮花燈」的習俗,元宵節掛『蓮花燈』寓意旺丁旺財。「蓮藕代表『財運連連不斷』、蓮蓬裡面的蓮子和茨菰寓意『早生貴子』,而紅白兩色花代表男孩和女孩,剛好湊成一個『好』字,代表兒孫滿堂!」
4、年畫、荷包
一些民間繪畫中,一頭龍首、獅尾、鹿身,身披鱗甲、馬蹄細腿的麟麟,背上有的馱著一年輕女子,手中抱個胖娃娃,以示送子;有的背上騎個童子,懷抱蓮蓬和笙,取「蓮(連)笙(生)貴子」的諧音;畫面的背景「天宮」隱約展現,以示天賜貴子。
刺綉荷包的紋樣中常見有"蓮(連)生貴子"、"蓮里生子"、"魚戲蓮"、等。傳說這其中"魚"比喻男,"蓮"比喻女。"蓮"與"子"的關系就是母子關系。還有「連(蓮)年有餘(魚)」等。
5、祈蓮神
江西省廣昌縣是國家命名的「中國白蓮之鄉」。該縣赤水鎮太和村一帶素有「祈蓮神」的民間習俗。
相傳隋末唐初某年春,世代種蓮的廣昌縣白水寨西溪村(今名赤水鎮太和村)村民們正值搶季栽蓮之際,卻遇社會動亂,村民們被迫棄蓮外逃,避難於山林。當避難村民貧病交困的之際,七蓮童領王母之詣從天而降,幾經酣戰,除暴安良,解眾生於劫難。此日正是六月二十四日。全體村民決定將這一難忘的經歷以一種形式銘記下來,世代相傳,以感戴七蓮童恩德。於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定為「蓮花生日」(習慣簡稱為「蓮花節」 ),寓連生貴子之兆。
從此,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太和村的蓮農們便舉行「祈蓮神」活動。
6、佛教習俗
蓮花,又稱荷花。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因為它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系在一起。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蓮花上,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後就成了佛教的「浴佛節」。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當時就是一步一蓮花,共18蓮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坐姿也成「蓮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另外,按照佛教的說法:蓮花代表佛祖清凈的法身,庄嚴的報身,於是便成了佛教吉祥物。
藏傳佛教中更是有很多與蓮有關的習俗。
7、「食荷」習俗
用荷配兌其它食物製作節日食品進餐,稱之「食荷」。「食荷」的傳統食譜為蓮糕、蓮子粥、荷蒸飯、花瓣酒。
鶴慶白族的荷花節,人們觀蓮花、唱蓮歌、嘗蓮饌,堪算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花卉飲食文化。此外在南京也有「食荷」習俗,品種很多,荷花粥、荷葉粥、荷葉粉蒸肉等等、濟南等地也有食荷花瓣的習俗。
8、「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
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了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在濟南荷葉矗盛酒外,用它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如將鮮嫩碧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一下,煮粥時蓋在粥上,等煮好的粥涼後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葉粥」,是濟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豬肉,炒好米,拌上醬油,然後選用大明湖產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葉,洗凈,一張荷葉包起一塊豬肉和適量的炒米,攤放在碗里,再上蒸籠,蒸熟後即成「荷葉肉」。吃是連肉帶荷葉一起吃,即有豬肉的美味,又有荷葉的清香,特別鮮美。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成荷葉雞、荷葉魚等上等佳餚。此外,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特有的風俗。以前食品店裡賣的蒸包、鍋貼、熟肉以及腌菜等,許多都是用荷葉包裝,這樣即不透油、透水,又別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們歡迎。
另外,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干凈的荷花瓣洗凈之後,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里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吃到嘴裡,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8、「放河(荷)燈」
從上游向下游放荷燈
夏歷七月初七,是民間鵲橋會節日,又叫情人節、女兒節,人們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鵲橋,便在人間河流放燈,讓牛郎認路快步與織女相會。宋代以後不少文人詩文中有此記載。
「牛郎織女天河配,水上荷花燈傳情」
唐代有揚一益二之說,游賞之風冠於西南,聞名天下。後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宮詞中,有「法雲寺里中元節,又是官家降誕辰」記載,可見盛行中元節之早。「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河燈一放三千里,妾身歲月甜如蜜」、「放河燈,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謠、竹枝詞,可證習俗的久遠。
❻ 我姓於,祖上是山東省登州府海陽縣八甲杏村鄉的,請問有誰知道現在是什麼地方多謝了。
杏村鄉應該是當時的行村鄉,當時幾戶為一甲,幾甲為一保⋯⋯,清未海陽縣有4鄉,45社815村,一個村子大概就會有幾個甲,總之只記住八甲不知道是哪個社或村的是很難找的。另外當時的乳山鄉邵村社有個八甲村,是張姓建村,為了紀念祖籍四川省的一個八甲村而取名,這個村在現在的威海乳山市。海陽留格庄鎮有三個村子還保留著當時保甲制遺留的名字分別為三、六、八甲,但這三個村清末屬乳山鄉於疃社的。
❼ 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開的花及其形容詞(成員)。 如:夏,超凡脫俗的荷花。
妙筆生花 落花時節 葵花向日 耳熱眼花
耳聾眼花 粘花惹草 異草奇花 葉瘦花殘
眼花心亂 眼花雀亂 眼花撩亂 眼花耳熱
羞花閉月 團花簇錦 頭暈眼花 柳啼花怨
火燭銀花 花枝招颭 花枝招顫 花攢錦聚
花攢錦簇 花樣新翻 花天錦地 花衢柳陌
花貎蓬心 花明柳媚 花錦世界 花街柳市
花街柳陌 花階柳市 花堆錦簇 花簇錦攢
花晨月夕 花辰月夕 簇錦團花 春暖花香
走花溜冰 招花惹草 沾花惹草 月墜花折
月圓花好 月夜花朝 月夕花晨 月缺花殘
月貌花容 玉軟花柔 玉貌花容 玉慘花愁
油嘴花唇 油漬麻花 尤花殢雪 詠月嘲花
吟花詠柳 銀花火樹 驛使梅花 異木奇花
驛路梅花 一花獨放 瑤草琪花 瑤草奇花
楊花心性 楊花水性 煙花風月 尋花覓柳
雪月風花 萱花椿樹 杏花春雨 心花怒發
閑花野草 五花殺馬 五花大綁 問柳尋花
問柳評花 問官答花 頭昏眼花 鐵樹花開
桃花人面 桃花流水 水月鏡花 水流花謝
水流花落 樹上開花 如花似月 如花似朵
惹草沾花 巧語花言 牆花路柳 牆花路草
琪花玉樹 奇花異卉 琪花瑤草 跑馬觀花
攀花問柳 攀花折柳 鳥啼花怨 鳥啼花落
拈花摘艷 拈花弄月 拈花弄柳 年登花甲
眠花醉柳 眠花藉柳 亂墜天花 柳營花陣
柳鶯花燕 柳營花市 柳腰花態 柳巷花街
柳聖花神 柳弱花嬌 柳衢花市 柳暖花春
柳陌花衢 柳陌花街 柳陌花叢 柳街花巷
柳嬌花媚 柳昏花螟 柳嚲花嬌 柳寵花迷
柳暗花遮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戀酒貪花 浪蕊浮花
口墜天花 開花結實 酒地花天 鏡里採花
錦陣花營 錦營花陣 錦團花簇 錦簇花團
火樹琪花 花遮柳掩 花朝月夜 花信年華
花明柳暗 過時黃花 風花雪夜 分花約柳
分花拂柳 春花秋實 吹花嚼蕊 穿花納錦
寵柳嬌花 波羅奢花 筆頭生花 朽木生花
滿舌生花 枯木生花 走馬觀花 走馬看花
走花溜水 月下花前 月夕花朝 移花接木
驛寄梅花 尋花問柳 眼花繚亂 野草閑花
綉花枕頭 香花供養 下馬看花 霧里看花
五花八門 閑花野草 心花怒放 先花後果
晚節黃花 天花亂墜 無可奈何花落去 鐵樹開花
水性楊花 曇花一現 桃花潭水 耍花腔
天女散花 生花妙筆 生花之筆 如花似玉
如花似錦 惹草拈花 人面桃花 秋月春花
奇花異草 披紅戴花 拈花微笑 鳥語花香
路柳牆花 明日黃花 美女簪花 拈花惹草
落花無言 落花流水 流水桃花 夢筆生花
流水落花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柳暗花明 開花結果
梨花帶雨 枯樹生花 鏡里觀花 鏡花水月
羯鼓催花 口吻生花 花甲之年 花天酒地
花花太歲 花好月圓 火樹銀花 花殘月缺
花街柳巷 花顏月貌 花下曬褌 花前月下
花花公子 花遮柳隱 花言巧語 花團錦簇
花里胡哨 寒花晚節 花容月貌 花樣翻新
花枝招展 花說柳說 花香鳥語 花花世界
浮花浪蕊 風花雪月 繁花似錦 洞房花燭
翠竹黃花 春暖花開 春花秋月 粲花之論
殘花敗柳 步步蓮花 遍地開花 閉月羞花
筆下生花 傍花隨柳 敗柳殘花 百花生日
百花齊放 眠花卧柳 眠花宿柳 拈花一笑
迷花沾草 眉花眼笑 馬上看花 柳折花殘
柳影花陰 柳煙花霧 柳市花街 柳泣花啼
柳綠花紅 柳戶花門 戀酒迷花 枯樹開花
酒病花愁 錦上添花 借花獻佛 檻花籠鶴
黃花晚節 花花綠綠 花紅柳綠 花朝月夕
彩筆生花 步步生蓮花 百花爭艷 百花爭妍
❽ 鄞州雲龍鄉有幾個營經村
寧波市下屬只有一個鄞州區,鄞州區只有一個雲龍鎮,雲龍鎮下設:王夾嶴村、荻江村、雲龍村、雙橋村、前後陳村、姚家浦村、園饞村、前徐村、冠英村、頓嶴村、陳黃村、甲村村、任新村、徐東埭村、石橋村、荷花橋村、上李家村、雲龍居民會、甲村漁業隊和雲龍漁業隊。並沒有查詢到營經村。
❾ 關於荷花的資料
別名:蓮花、芙蕖、水芝、水芸、水目、澤芝、水華、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 玉環、六月春、中國蓮、六月花神、藕花、靈草、玉芝、凌波仙子、水宮仙子、君子花等。
荷花為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莖(藕)肥大多節,橫生於水底泥中。葉盾狀圓形,表面深綠色,被蠟質白粉背麵灰綠色,全緣並呈波狀。葉柄圓柱形,密生倒刺。
花單生於花梗頂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單瓣、復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色或間色等變化;雄蕊多數;雌蕊離生,埋藏於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內,花托表面具多數散生蜂窩狀孔洞,受精後逐漸膨大稱為蓮蓬,每一孔洞內生一小堅果(蓮子)。
花期6月-9月,每日晨開暮閉。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種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為藕蓮、子蓮和花蓮三大系統。
(9)八甲村荷花擴展閱讀:
荷的起源
「荷」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
在人類出現以前,大約一億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澤覆蓋。當時,氣候惡劣,災害頻繁沒有動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數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生長在這個貧瘠的地球上。
其中,有一種今天我們稱為「荷花」的水生植物,經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驗,在我國的阿穆爾河(今黑龍江)、黃河、長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澤湖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
大約過了九千年,原始人類開始出現。人類為了生存,採集野果充飢,不久便發現這種「荷花」的野果和根節(即蓮子與藕)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漸漸地,「荷花」這一人類生存的糧食來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的心中,成為人類生存的象徵。
❿ ( )面荷花( )面柳,( )城山色( )城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這是山東濟南大明湖鐵公祠(祀明人鐵鉉)的楹聯,作者不詳。一說是劉鳳誥的對聯。寫大明湖風光的美麗-湖水的四周都是荷花,三面垂著楊柳;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
附:
「江西才子」劉鳳誥
在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大門的楹柱上有一副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幅楹聯將濟南風光特徵概括得恰到好處,吸引了大量的遊客。這幅楹聯的作者就是被譽為「江西才子」的劉鳳誥。
劉鳳誥(1760?1830),字丞牧,號金門,是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鄉石觀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後,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其後歷任國子監祭酒、太常寺卿、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其間先後任過廣西、山東、浙江等省的學政,充當過湖北、山東、江南等省的鄉試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賞識他,稱他為「江西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