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大秧歌蘭花紅
1. 朔州大秧歌怎麼下載
朔州大秧歌--泥窯-
2. 朔州秧歌戲的發展成長
朔州大秧歌形成於清初,是由踢鼓秧歌和小秧歌的衍變而成的。朔縣地處邊塞,民風尚武,各大村寨都設有專門教練武術的「武場」。為了增加娛樂性,練武者腰配花鼓,擊奏發聲,使拳術逐漸舞蹈化,於是產生了踢鼓秧歌。踢鼓秧歌場地較大,有集體歡舞和各種復雜隊形的變換,以舞見長,為群眾樂見。小秧歌是兩三個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情節的歌舞小戲,以民歌演唱為主,以歌贏人,群眾喜聞。每年一入冬,傳習踢鼓秧歌的「武坊」和教練小秧歌的「文坊」往往集結在一起進行排練;來年正月、二月和入夏後的六、七月演出時,又往往結伴而行。久而久之,文武兩坊就合二為一,組成「秧歌坊」。兩種表演方式也相互滲透、融合壯大,逐漸形成了一種比較完備的表演形式,既載歌載舞「土攤秧歌」。
朔州馬邑·趙氏家志
至雍正年間,朔州大秧歌已在當地十分盛行,據《朔州馬邑·趙氏家志》記載:「雍正六年,希富四十始有男,許願:周歲為送女娘娘唱願戲。時有秧歌戲為六月六淋生戲,於正日日場『巧女翻舌』;終,將戲班請於奶奶廟唱『祝願』、『劉婆送子』、『拾金』」。乾隆時期,是我國各地方戲曲勃興亂彈的繁盛時期,朔州大秧歌在百戲雜陳,眾芳爭勝的環境中,擷眾家精粹以自養,逐漸成長起來。這一時期的演出劇目突破了「三小耍耍戲」,出現了整本大戲,甚至連台本戲,如《李達鬧店》、《老少換妻》、《梁山伯下山》、《三賢》、《三復生》等。隨著演出劇目的變化,行當也在不斷增多。在小生、小旦、小丑「三小門」的基礎上,發展了須生、花臉、青衣「三大門」。在音樂上,從曲子體發展形成了兼有板腔和曲子的聲腔系統。表演也在不斷完善,將從原來踢鼓秧歌中帶來的一些表演動作比如說「拉山子」、「四錘子」逐漸規范化,發展成為戲曲表演程式。樂隊分了文武場,每場四人,分操不同樂器,比初期兩把呼胡(正、反弦)一支笛子的音樂表現力有所增強。
新的發展時期
解放後,朔州大秧歌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三十年來,新秀迭起,高手輩出。五十年代有周元(須生),唱腔圓潤,韻味淳厚。六十年代有白俊英(工青衣),口勁好,吐字清,唱念俱見功夫。八十年代後起之秀侯啟,屬醜行,表演朴實無華,謔而不俗。在行當上新增了武生、刀馬旦、武二花臉、武丑。唱腔方面,創立了新腔「黃牛調」、「改良二性」。樂隊伴奏方面,嘗試補進琵琶、二胡、大提琴、揚琴和部分銅管樂。
3. 朔州大秧歌謝銀花
扭秧歌,喜詞
哎……黃土坡上跑旱船噯,扭起秧歌一溜煙兒噯,三村九寨都扭遍噯,……我給咱們拜個年。哎嗨,哎嗨喲……我給咱們拜個吉祥幸福年……」
4. 朔州大秧歌釘缸
這是什麼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