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白石腳荷花

白石腳荷花

發布時間: 2022-02-11 12:00:10

『壹』 鑒賞「齊白石《荷花影》」200~300字…拜託各位大神

作品賞析 這幅畫構圖極其簡單,一枝紅荷,數尾蝌蚪,水波盪漾,趣味無窮,真是令人百看不厭。92歲那年,白石老人畫了兩幅《荷花影》,竟像哄小孩子那樣讓李苦禪、許麐廬兩位弟子抓鬮兒各得一張。其中一幅荷花下彎,一幅荷花上彎,有趣的是在兩幅畫中,荷花的倒影總和荷花本身一樣不合理地朝一個方向彎曲,都有一群蝌蚪去追逐只有岸上的人才可以看到、而水中的蝌蚪根本不可能看到的荷花的倒影。它是那麼不合生活的情理,而又備受欣賞者的喜愛。就在這不合於生活和科學情理,而恰合於藝術情趣的思維中,照見了齊白石那顆浪漫的心。正如張莪材先生所言,這是「現實中之超現實,科學中之超科學」的藝術思維,因超以象外,遂得其寰中。畫家的大膽與獨特創造就分外叫人佩服了。 畫面布局也極為考究,荷花在上,背景空白,是天空;花影在下,數條波紋,是池水,而且上靜下動;荷花用濃色、焦墨和渴筆,求其實;花影用淺色、淡墨和濕筆,求其虛。上邊的荷花只畫半朵,下連的花影卻畫整朵,避免重復,中間以題款隔開,拉開距離,造成對比……如此講究、簡練和鮮明的繪畫語言,更令人欽慕不已。(此段作者:馮驥才) 畫家簡介 齊白石(1863—1957)是一位很尊重生活真實的藝術家,他沒見過的東西不畫,若非實物,一生未敢落筆;當記不清芭蕉葉是向左卷還是向右卷的時候,他也不勉強畫「芭蕉葉卷抱秋花」的詞句。是近代傑出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和詩人。在其九十餘歲的漫長人生中,創作大量藝術精品。把近代和現代大寫意推向新的高峰。他於1950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的和平獎金。

『貳』 齊白石 竹樓荷塘 圖

山水作品《竹樓荷塘》是他在五六十歲時完成的。白石老人的山水畫極少象徵寓意,從不把山水形象人格化,而強調平朴的格調和真實的生活氣息;不特別講究筆墨自身的意趣韻致,而講究表現個人感受;不很講究描繪的具體、層次的豐富、空間的變化,而強調簡括、疏朗、樸素和出人意料的大寫意性格;不大講究表現的含蓄性,而強調語言的率直與雄健。白石老人的家鄉多水塘,塘中有很多荷花,夏天觀賞,秋天收蓮子,這是他十分喜歡表現的景色。白石老人畫荷塘大都用橫筆蘸花青,點出嫩嫩的荷葉,再畫露在水面上的荷梗,然後用濃艷的洋紅點畫幼小的荷花。荷葉和荷花次第遠去,顯出了水面深遠的空間。在本頁書法的下面是白石老人描寫荷塘的一首詩。他在自述中這樣說道:「從梅公祠到星斗塘,沿路水塘內,種的都是荷花。到花盛開之時,在塘邊行走,一路香風,沁人心胸。」這首詩的後兩句也正是這風景的寫照。

『叄』 畫上荷花和尚畫石碑器具齊白石

畫上荷花和尚畫瓷器,背氣具齊白石。你說的這個話我沒有看過,但是齊白石的畫一定是名畫,非常值錢的。

『肆』 白石園里有什麼白石塔,白石塔旁開什麼白蓮花。用圈出每句的最後一個字,讀一讀

白石原里有什麼白石塔,白石塔裡面有一個非常好看的白蓮花。

『伍』 畫家白石的荷花圖多少錢

如果是真品的話
億成交齊白石辛未年作山水冊頁(十二開)
2011年嘉德成交作品。
齊白石山水冊,作於1931年(辛未,69歲)秋。每開31.5×35厘米,被藏家分別裱作斗方。白石老人在《朝陽》一頁的題跋中說:「此冊廿又四開」。我們見到的是十二開,另一半不知落在何處。中國嘉德1994年秋季拍賣會此冊即創造齊白石作品拍賣最高紀錄,十七年過去,如今重歸嘉德2011秋季拍場。此冊自署標題者八幅,即《朝陽》、《放牛圖》、《蒼海煙帆》、《陽羨山水》、《月明人靜時候》、《雨後》、《荒山殘雪》、《柳浦秋》。未署標題的四幅,根據內容可命名為《古木寒鴉》、《荷塘游魚》、《沙渚鸕鶿》、《山上人家》。冊頁的題材,大體源於白石老人的遠游印象和家鄉記憶,畫法則來自在前人圖式和寫生基礎上的創造。

9315萬成交齊白石芭蕉書屋立軸
這件作品的藝術處理也很別致:碧色的芭蕉全用淡墨勾畫,讓白描蕉葉占據最大空間,而以凝重的筆線勾畫樓屋,形成以白托黑、以淡托濃的強烈效果。兩座遠山,一施赭紅,一施花青,全用大寫意沒骨法畫出,形簡色艷,近乎符號化。這種畫法與效果,在古近山水畫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畫家的大膽與特立獨行,作品對形式感、現代感的創造性追求,足以令固步自封的畫家們瞠目結舌。這讓人想起白石老人的詩句:「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

9200萬成交齊白石花鳥四屏
2011年嘉德成交作品。
參考一下,個人不做估價,但一定價值連城

『陸』 白石鎮的荷花園生態養殖場

2005年,林芳良在白石鎮周家源村投資創辦了荷花園生態養殖場,經過幾年來的回發展,養殖答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特別是2009年7月份,林芳良又投資50多萬元,依託養殖場資源,建造了垂釣場,以垂釣、采蓮、賞荷花相結合,品嘗生態甲魚為特色,使農家樂品牌進一步打響。
遊人在觀光荷花,採摘新鮮蓮子,還可以品嘗生態甲魚。通過現場品嘗甲魚的品質,對養殖場的銷售起到一定宣傳的作用。

『柒』 欣賞齊白石的荷花蜻蜓200字

觀《荷花蜻蜓》,初秋時節,塘中荷葉漸黃、蓮藕長成而紅荷尚在,一尾輕靈的蜻蜓闖進這靜謐的畫面,這一刻在白石老人的筆下被永久地保留下來------雖然荷葉青翠不再卻並無破敗之感,反而這「秋日思語」別有一番情趣。那隻可愛的蜻蜓,身體舒展,兩對透明的翅膀俯沖而來,輕盈天真。
觀《荷花蜻蜓》,初秋時節,塘中荷葉漸黃、蓮藕長成而紅荷尚在,一尾輕靈的蜻蜓闖進這靜謐的畫面,這一刻在白石老人的筆下被永久地保留下來------雖然荷葉青翠不再卻並無破敗之感,反而這「秋日思語」別有一番情趣。那隻可愛的蜻蜓,身體舒展,兩對透明的翅膀俯沖而來,輕盈天真。能將這樣的小蟲觀察到如此入微的地步,而又能將其輕松地現於筆底,則非大師不能為也。 工與寫、紅與黑相互襯映,整幅畫面活脫脫一片生氣盎然之景象。
全畫用筆或是重拙、或是輕靈、或是粗獷、或是纖美,力度精到,情趣獨具,饒有金石之氣;墨色酣暢淋漓,濃中有淡、實中帶虛,層次豐富,黑色和紅色相互映照。荷花用硃砂塗出,略帶皴擦,畫出荷花的晶瑩剔透的質感。在構圖上,紅花從「綠葉」中伸出,正是綻放之際,一荷瓣折落,錯落有致。上方一舒荷倒蓋,虛筆勾勒,淡墨染之,遠處兩支尖荷作襯,虛中有實。下方半片巨葉掩映,遮擋紅荷,以厚重的塊面繪出,墨色變化豐富,層次分明,實中有虛。荷桿從畫的左下面的邊際畫出,一巨大荷葉在右邊與之相抵,如撐開的「 綠」傘,荷葉破出畫面,畫面僅留荷葉三分之二,給人一種如同巨大荷塘在眼前的感覺。數支荷桿粗細長短不一,彼此交叉偶露尖荷,給人真實之境。整個畫面紅花與墨葉相映,富有生機;荷葉前後有序,蜻蜓翩翩起舞。花苞在田田荷葉之間綻放,有一種「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感覺。左上蜻蜓,可謂點睛之筆。齊白石說過:「余作畫每兼蟲鳥,則花草自然有工緻氣。若畫尋常花卉,下筆多不似之似,決不能此荷花也。」

『捌』 齊白石的畫荷花蜻蜓觀看後讀後感100字

畫家簡介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二十世紀十大書法家,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畫家生平
齊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於北京,終年九十四歲。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齊白石家道貧寒,少時讀書一年,牧牛砍柴之餘讀書習畫。1877年做木匠學徒,次年改學雕花木工,曾習摹《芥子園畫傳》並據以作雕花新樣。1888年起始學畫,曾任龍山詩社社長。1890年二十六歲時轉從蕭薌陔、文少可學畫像,二十七歲始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三十七歲拜碩儒王闓運為師,並先後與王仲言、黎松庵、楊度等結為師友。齊白石在家鄉先後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館、茹家沖寄萍堂。自四十歲起,離鄉出遊,五齣五歸,遍歷陝、豫、京、冀、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詒、郭葆蓀等皆為摯友。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五十五歲避亂北上,兩年後定居北京。時與陳師曾、徐悲鴻、羅癭公、林風眠等相過從。
1926年,齊白石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名譽教授、北平美術作家協會名譽會長、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兩次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連續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1954年8月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與毛澤東主席交誼甚深並受到過接見;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榮譽獎狀及「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其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其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9月舉行授獎儀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戰爭期間,表示「畫不賣與官家」。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傳》等。出版有《齊白石全集》等各種畫集近百種。七十四歲游蜀,與黃賓虹、金松岑相見。

藝術風格與主張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繪畫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其純朴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後仿趙撝叔,並取法漢印;見《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余幅、詩詞三千餘首、自述及其他文稿並手跡多卷。其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印製行世。

齊白石作品的藝術特色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他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他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他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他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他曾說: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題句非常詼諧巧妙,他畫的兩只小雞爭奪一條小蟲,題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圖》題曰:「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圖》題「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齊白石作品的市場行情
齊白石一生創作勤奮,作畫極多,一天不畫畫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癢,創作多得驚人,好得出奇,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1922年,陳師曾把齊白石的畫介紹到東京,參加中日聯合會繪畫展覽會,結果大受歡迎。全部以高價賣出,但當時在國內他的畫作價卻很低。20年代,齊白石得到徐悲鴻的提攜,作品逐漸被收藏家所認識,價格穩步提高。現在,國內一級市場已難見到齊白石作品進行公開出售,書畫商店見到他的真跡自會以高價收購,而標價出售則極少能見到。在香港和紐約市場,每年固定拍賣齊白石作品,他是作品被拍賣最多的現代畫家。在香港市場,他的最新價格大約是30-100萬港元,較高價格是1989年創造的,達120萬港元。國內拍賣市場中,齊白石的價格最高,最高記錄是嘉德拍賣公司拍賣的一件《山水》冊頁,為517萬元。後來嘉德公司又搞了一次齊白石作品專場拍賣,效果雖然較好,但此後齊白石作品的價格一直處於較低狀態。

生活中的兩三事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 (1863一1957年)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 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 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眾人贊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 , 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 烏紗白扇儼然官, 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妝忽然來打破, 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 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 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 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 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悲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 石卻一反常態, 不去畫水面上的鱘魚,而畫深水中的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悲翠 者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悲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並把作官的 漢奸與日中人比作裴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齊白石70多歲的時候,對人說:我才知道,自己不會畫畫。人們齊聲稱贊老人的謙遜。老畫家說,我真的不會畫。人們越發稱贊,當然沒有人相信他說的話。

齊白石老人的教學觀

魯譯元

白石老人有一條重要的繪畫理論:「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但白石老人對子女、對弟子、學生風格各異、嚴寬有別的教學方法,我們卻缺乏一定的了解與認識。今年9月16日,是白石老人逝世50周年,本文就老人對子女、對弟子、學生的不同教學方法談一點膚淺的認識,與大家共勉。
白石老人一生教過許多學生。既有社會名流,也有普通的百姓兒女。他一生帶過多少弟子、學生,恐怕誰也說不準確。在中國近、現代書畫史上,大凡一些有成就的書畫名家,多與白石老人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學習藝術門類,是很重視師承關系的。無論是哪一門學科,能遇到一位好老師,可謂三生有幸。畫畫也一樣,需要名師扶持、引導、指點。當然,學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礎上更要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凡事離不開個人的努力,天道酬勤就是這個道理。
白石老人很懂得心理學、倫理學和社會學,很會調動學者的積極性。人都有好奇心、虛榮心,如果沒有好奇心、虛榮心,就不會有上進心。白石老人對弟子、學生們的教學與作品點評中,大多都是寬慰、激勵的語言。畫畫,生活,做人……
老人常將弟子、學生與自己相提並論,無不透著老人的一種慈祥與大度、寬容與平等的高貴情操。這種朋友式、兄弟般的師生情,是老人像父愛那樣對弟子、學生們的一種責任,一種期盼。
然而,白石老人在對待子女的繪畫學習上,卻採取與弟子、學生們截然不同的方法。我們從白石老人給子女們的一些作品評語中,卻很難看到贊揚、誇獎的語言。一句「要得」、「有能學之能」,就算是最高的評分。就是老人在給子女們的篆刻印章中,也大多是一些名章或者「白石後人」、「白石第幾子」、「大匠之門」等這樣的印章。對這個問題,我曾專門向齊良遲老師作過討教。他說:「我父親覺得弟子、學生畢竟是家裡的客人,來一趟不容易。所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增強他們的繪畫興趣是十分重要的。他們有了學習的動力,就可以受益終生。而子女畢竟是家裡人,與父母朝夕相處,學習條件要好得多。同樣一件事,因時間、地點、對象不同,要達到好效果,就應該採取不同的方法。」
我聯想起齊良遲請他父親白石老人給他題齋名的事。那時,齊良遲老師在北京輔仁大學早已畢業,並在詩、書、畫、印方面嶄露頭角。有一天,他央求白石老人給他題個齋名,說:「爸爸,您叫『寄萍堂』,我叫什麼堂號好啊?」白石老人看了看良遲四子,笑道:「那好,給你也題一個,題什麼字呢?」白石老人想了想然後說:「你呀,就叫『補讀齋』吧。你書念得太少,還得補讀啊!」良遲老師當時聽後很失望。心想幹嘛起這么個堂號呢?我已經讀了不少書了,怎麼還要「補讀」呢,看到白石老人給他剛剛寫的「補讀齋」條幅,嘴裡不說什麼,接過來放回自己的屋裡,始終沒有掛,覺得太丟面子。到了良遲老師七十歲後,他把這件認為「丟臉」的事當做笑話來講。他說:「人到了這個年齡,愈來愈感到『補讀』的渴求,也愈來愈感到我父親白石老人當年的良苦用心……」
白石老人在對待子女與對弟子、學生的育才方式上雖然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就是盼望晚輩早日成才,展翅高飛……

『玖』 歇馬鎮白石村荷花池交通怎麼去

荷花池-公交車站
途徑公交車:206路; 216路; 246路; 263路; 282路; 286路; 484路; 491路
206路 (農科院公交站場-龍台山)
216路 (龍台山-農科院公交站場)
246路 (西彭汽車站-五小區)
263路 (五小區-西彭汽車站)
282路 (農科院公交站場-天池)
286路 (天池-農科院公交站場)
484路 (農科院公交站場-歌樂山街道)
491路 (歌樂山街道-農科院公交站場)

『拾』 齊白石《荷花影》的簡介.

世紀名満中外的傑出藝術家齊白石老人,以畢生的筆耕墨耘為人們留下了無數美妙畫幅。其中,他九十二歲高齡創作的《荷花影》,廳思異構,意味深長,不僅久已膾炙人口,就是老人自己也頗為自得呢!他在畫上題道:「麟廬弟得此,緣也。」意思是,可遇而不可求。字里行間,流露著迥非尋常的自我估價。
他還接著寫道:「九十二白石畫若是何緣故?問麟廬、苦禪二人便知。」為了尋根究底,我曾拜託一位朋友去請教許麟廬先生。也許是他唯恐闡說不詳吧,他並未正面回答「是何緣故」,卻烘雲托月般地回憶了一個饒有興味的故事。原來,白石老人完成此畫之際,正巧追隨老人多年的弟子許麟廬、李苦禪在座。他們一致嘆賞不已,愛莫能釋,爭求惠賜。風趣的老人便命兩位弟子抓鬮,結果許麟廬得中,為了不使苦禪失望,老人隨後又畫成同樣一幅相贈。看來,《荷花影》也深受老人得意門生的珍愛。
那麼,這一作品究竟妙在何處?我們不妨重新欣賞一下。這幅作風豪放的大寫意,畫面異常單純洗煉:微波輕揚的水面上,是一枝似垂仍仰的嬌艷紅荷,水中葆影的形態與此相妨,只是色澤淺淡——不過並非倒影,它也是似垂復仰向上開放的。荷影之旁,一群天真活潑的蝌蚪紛紛游來,以假當真,追逐著可望而不可及的荷影。看了這張畫,有些人興許要挑剔了,或者說,水中的荷影,是人在岸上看到的,水中的蝌蚪何能看見?或者說,現實世界的水中但見倒影,哪有正影?或者說,清風徐來,波吹皺,水下荷影怎能不受光線的影響,依然完整如故?這些批評也有道理,但所持的道理乃自然科學之道理,而中國的寫意畫從來是師法自然又不滿足於僅僅如實摹寫的,優秀的寫意畫家,歷來不與照相機爭功,總是以來自現實的真情實感為基礎,以生活中的可視形象為素材,馳騁想像,神與物游,從而在筆下創造出一個滲透著畫家感情與思想的畫境來。唯其如此,才能動人以情,喻人緊理。白石老人的《荷花影》描寫了現實所無的情境,似乎狂怪,然而可以使人會心。似乎不全物理,但合乎情理。這情理來源於生活中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去體味自然的人們的心靈深處。蝌蚪追逐水中荷影的天真而執著,是人們欣賞的,不是欣賞其無知,而是欣賞其追求美妙事物的執著,正象人們欣賞電影中的老少群猴手足相接去水中撈月一樣。畫里表達的愛,似乎是描繪對象,其實是從對象中看到的勇猛精進鍥而不舍的人們的精神。這種愛,說得確切一些應是愛憐,既愛其勇於追求,又憐其不諳真偽,分明寄託著一種意味悠長的哲理:熱愛生活勇於進取,還要饒於智慧,明辨真偽!顯然,老人在這里沒有以圖解物理為已任,倒是以善感多情的心靈和富於啟示性的生活哲理去寄予創作的。某些觀者非要膠柱鼓瑟地格之以物理,當然是「多情反被無情惱」了。
構思上的FF「狂怪求理」,如果不能出之以「不似之似」的形象,再好的寫意畫構思也無法恰到好處地表達。白石老人深明此理。在《荷花影》中,荷花是似的,蝌蚪也是似的,水中荷影的淺淡也是似的,但組成的畫面,彼此間的關系,卻是老人的藝術幻化,是現實中所未有的,也可以說是不似的。但作者的感受又是很多人共同的,因此,從「中得心源」來看,歸根結底還是似的。似不在皮毛,也不僅在於一切如實描寫,而在於捕捉審美主體對客觀世界的審美感受,並加以升華。這便是《荷花影》「狂怪求理」,「不似似之F」的妙諦,也是中國寫意畫「中得心源」的要義。中國畫的優良傳統中,有所謂「外施造化,中得心源」。優秀的寫意畫家不但重視「師法造化」,而且尤其重視創作過程中的「中得心源」。為了表達真摯而強烈的感受,抒發飽滿的感情,寄寓深刻的思想,往往不完全遵從自然規律,甚至「以奴僕命風月」,因情造境,擷取現實中的事物,重新組織,藉以構築美麗動人又足以交流畫家和觀者喜怒哀樂的理想境界。似乎「超以象外」,實則「得其寰中」;彷彿有悖物理,實則合乎情理。在此基礎上放筆直取,才有可能創造出「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的佳作來。
白石的《荷花影》說明,要畫好寫意花卉畫,只知大膽放筆,怕還不行;只曉得對物寫生,也尚不夠。一個有志於創新的花鳥畫家,應該以人民的情感去體驗山川草木、花鳥蟲魚,去發現並描繪那些不但給人以快感,而且能讓人感奮,給人啟迪,使人尺醒的美好心靈中的圖畫。這樣的作品,才真正獲得了人們經常提倡的「畫外境」與「意外妙」,才真正值得稱頌

熱點內容
櫻花高爾夫 發布:2025-08-29 03:29:47 瀏覽:354
梅花魂講解 發布:2025-08-29 03:23:19 瀏覽:260
種盆栽香蕉 發布:2025-08-29 03:22:39 瀏覽:734
手工立體花卉圖片 發布:2025-08-29 03:12:37 瀏覽:163
丁香有什麼作用 發布:2025-08-29 03:05:42 瀏覽:776
七夕節叫聲 發布:2025-08-29 03:01:14 瀏覽:893
荷花水滴畫 發布:2025-08-29 03:00:31 瀏覽:464
唱歌的丁香 發布:2025-08-29 02:58:23 瀏覽:910
藍薔薇的花語 發布:2025-08-29 02:49:07 瀏覽:110
黑木耳茶花 發布:2025-08-29 02:30:17 瀏覽: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