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和劫尊者
Ⅰ 劫塵空尊者劫塵空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空為佛教理論的核心。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眾生皆有佛性。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上帝與你同在。真主。世界一切宗教,方法各異,但說明的道理是一樣的,只是後人曲解聖意,執著有無對錯,不悟自心珍寶。你是誰?不問你名字。回答不出來的這個,你去悟。萬物萬象都是在「心」這個本體上展示的內容,內容有變化,有事有理,有能有所。本體不屬於一切內容,但不離一切內容。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內容。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本體。本體假名為心,是為了表述的方便,於實際理地不染一塵----無名無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本自如如。本體能生萬法,不拒諸相發揮,而又不屬一切。即心即佛,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不由你的覺性,廢紙也無,何來經典?你自己就是佛,本來是,一直是,永遠是。佛就是上帝,就是道,就是真主,名字不同,所指是一,只是你不自肯。佛學注重的是智慧的成就,而智慧並不是指智慧的「內容」,而是智慧的「本體」,即產生「內容」的那個東西。造飛機、火箭、計算機等等一切的活動都屬於「內容」,包括所有的感性和理性的「感知」和「被感知」。佛教的修行就是在雜亂的內容中去捕捉產生內容的本體,在這個過程中,要捨得「內容」。造飛機的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能造出飛機,而佛學甚至一切宗教都能帶你找到答案。。別被內容左右了你自己的心。心如虛空,但不拒諸相發揮。思維意識善抓諸有,攀緣內容,被內容所轉,即是凡夫。頂門有眼,觀能所來去,不為所動,隨緣不染,萬象斯鑒,一切善惡順逆,皆消歸一心。修行只是去執---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達於無為。但遣凡情,不立聖解。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Ⅱ 佛教中都有哪幾為尊者
達到羅漢境界者皆可稱尊者,當然,這一般都是對凡夫俗子而言
Ⅲ 佛的16位尊者各叫叫的明字
《無量壽經》雲: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劫賓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凈志,尊者摩訶周那,尊者滿願子,尊者離障,尊者流灌,尊者堅伏,尊者面王,尊者異乘,尊者仁性,尊者嘉樂,尊者善來,尊者羅雲,尊者阿難,皆如斯等上首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