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聞木蘭花
① 含有徐字的詩句
1、徐娘身老謾多情。宋,陳克《浣溪沙》
2、當年戲馬會東徐。宋,蘇軾《西江月·點點樓頭細雨》
3、杖藜徐步轉斜陽。宋,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4、此舉開青徐。唐,杜甫《北征》
5、杖藜徐步轉斜陽。宋,蘇軾《鷓鴣天》
6、從此南徐。宋,蘇軾《減字木蘭花·鄭庄好客》
7、徐邈能中酒聖賢。宋,蘇軾《浣溪沙》
8、徐君樂飲。宋,蘇軾《減字木蘭花·嬌多媚》
9、更得洪徐蘇李。宋,向子諲《水調歌頭·閏餘有何好》
10、雀扇徐開鸞影轉。宋,王質《臨江仙·縹緲青宵雲一握》
② 誰能介紹一下蘇軾被貶海南的來龍去脈謝謝,有詩句的話更好!
"禍不單行"蘇東坡又被貶居海南島(東坡散記七十)
俗話說"禍不單行"也有些道理,以蘇東坡而論,因為他一直在政敵們的迫害之中,所以不會被迫害一次就完了的,故可言"禍不單行"了。蘇東坡未想到才在新居度過兩個月的愜意日子,朝廷又將他貶居海南島,還命他立即動身。這次的打擊很突然,卻是他描寫春風令人小憩的抒情詩惹的禍。這首詩後來傳到了章淳耳中,他當然不肯罷休,說蘇東坡貶居惠州還有如此好心情,那就叫他到更遠的海南島過日子。並頒發新令規定,罪臣的親屬不準在附近為官,這事對蘇東坡精神上打擊最大,因兒子蘇邁在嶺南地區任小官,現在也不允許了,可見小人之心多狠毒!
六十歲的蘇東坡在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底只好離開新居,小兒蘇過將妻兒留在惠州,決定陪父親到海南島。去海南島要經過廣州,再經廣西梧州到雷州半島渡海,徒步行程達近千里。蘇邁送父親到廣州後才告別,蘇東坡同小兒子便步行去梧州。到梧州蘇東坡聽到弟弟蘇轍剛去雷州半島的消息,心裡既憂又喜,因為被貶居到邊遠的嶺南地區的只有他兩兄弟,知又是奸人章淳的惡招。事實真是如此,章淳覺得這樣整治兩兄弟還很有趣,就是要讓蘇家兄弟隔海相望又不能相見。
蘇東坡追到藤州見到了弟弟,兩兄弟見面後的親熱勁就不多說了,只敘述下二人的一件小趣事。兄弟倆到一家小店午餐,可這貧瘠之地的飲食很差,只有素菜和粗餅。經濟條件一直比哥哥好的蘇轍見到這樣差的粗糧餅,試吞了多次都難以咽下,可蘇東坡幾大口就吃光了,還風趣地對弟弟說:"你是要慢慢細嚼這么好的美味嗎?"事後,蘇東坡開導弟弟要隨鄉入俗,條件差些算不了啥,習慣就好了,決不能讓奸人低估我們的生存能力。蘇轍是被貶居雷州,但蘇東坡知道一到雷州就得很快過海,所以兄弟二人有意拖延時間,又當成旅遊觀光了。
兄弟倆未想到雷州太守很崇拜他們,一到雷州就很熱情接待,安排好兄弟倆的住處後,又派人送上酒菜。不過這位太守因關照罪臣,這一消息數月後傳到章淳等耳里,第二年就被免職了。多年後,人們為懷念蘇東坡兄弟,便又將蘇轍在雷州的住所改建為蘇家兄弟的祠堂。雖然在雷州有熱情的太守,但蘇東坡不得不過海,當晚兄弟倆和兒子們在船上交談了近一個晚上。離別時很悲傷,蘇東坡感到可能這輩子再也見不到弟弟和家人了,這是他一生來最悲觀的一次。臨別時,他將寫給王古的信交給蘇轍,要他今後想辦法帶交王古。這封信是蘇東坡思想最悲觀的寫照,現轉摘一段如下,供讀者品評:"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訣,己處置後事矣!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仍留手疏與諸子,死即葬於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東坡之家風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687f540100be5g.html
http://wenwen.soso.com/z/q108362404.htm
(這也能比較詳細說明其被貶之因)
蘇東坡,四川人是北宋文壇泰斗,他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繼往開來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物,蘇東坡的文化精神已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內容,這樣一位文化人在晚年來到海南島,受到海南百姓的尊敬、愛戴與傳頌,為海南文化增添異彩。
談及海南文化不得不提蘇東坡,蘇東坡因為在政治上的先執被一路狂貶到當時稱為不毛之地的儋州,沒想到的是蘇東坡的到來掀起了漢族文化向海南傳播的一個高潮,足見蘇東坡帶來的漢族文化對海南文化發展的影響,也少見海南文化的淵源。
在海南島,有兩處紀念蘇東坡的勝進,一是五公祠,另一處位於儋州大城中和鎮的東坡書院,院里有當年蘇東坡與黎民講學的載酒堂,這是一些來來人們嚮往的地方,蘇東坡被貶的三年,在儋州所居的「載酒堂」給海南學子講學,使得這塊「蠻慌之地」開始「書聲琅琅,弦聲四起」不久,海南人讀書求學蔚然成風,蘇東坡離開海南後,為了紀念這位傳播中原文化的先驅,海南人民在載酒堂的原址修建了東坡書院。
因此,在海南島,蘇東坡在海南留下的文品和人品,已成為海南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另外還有這個
減字木蘭花•已卯儋耳春詞 蘇軾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蘇東坡在海南寫的詩
海南萬里真吾鄉
蘇軾
九疑聯綿屬衡湘,
蒼梧獨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煙樹里,
落月未落江蒼茫。
幽人撫枕坐嘆息,
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邊父老能說子,
白發紅頰如君長。
天其以我為箕子,
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誰作地輿志,
海南萬里真吾鄉。
③ 經典的古詩詞100
您好。
這是我個人認為的100首。
1、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____王籍《入若耶溪》
2、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____范成大《喜晴》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____楊萬里《小池》
4、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____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5、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____高駢《山亭夏日》
6、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____蘇軾《菩薩蠻·迴文夏閨怨》
7、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____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____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9、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____趙師秀《約客 / 有約》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_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
11、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____王維《積雨輞川庄作 / 秋歸輞川庄作》
12、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____王昌齡《采蓮曲》
13、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____黃庭堅《鄂州南樓書事》
14、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____高駢《山亭夏日》
15、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____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16、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____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
17、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18、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____陶淵明《四時》
19、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____楊萬里《夏夜追涼》
20、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____陳文述《夏日雜詩》
21、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____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22、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____李商隱《贈荷花》
23、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____蔡確《夏日登車蓋亭》
24、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____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
25、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____顧太清《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26、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____杜甫《江村》
27、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____司馬光《客中初夏》
28、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____秦觀《納涼》
29、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____白居易《江樓夕望招客》
30、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____王安石《初夏即事》
31、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____蘇舜欽《夏意》
32、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____歐陽修《採桑子·荷花開後西湖好》
33、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____曾幾《三衢道中》
34、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____李重元《憶王孫·夏詞》
35、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____李白《別儲邕之剡中》
36、雲盡月如練,水涼風似秋。____歐陽詹《荊南夏夜水樓懷昭丘直上人雲夢李莘》
37、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____黃庭堅《鄂州南樓書事》
38、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____李白《西施 / 詠薴蘿山》
39、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____司馬光《客中初夏》
40、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____蘇舜欽《夏意》
41、梅子青,梅子黃,菜肥麥熟養蠶忙。____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42、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____晏殊《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
43、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____白樸《天凈沙·夏》
44、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____李白《淥水曲》
45、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____楊萬里《昭君怨·詠荷上雨》
46、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____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
47、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____杜甫《為農》
48、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____項鴻祚《清平樂·池上納涼》
49、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____李商隱《晚晴》
50、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____戴敏《初夏遊張園》
51、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____項鴻祚《清平樂·池上納涼》
52、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____李白《子夜吳歌·夏歌》
53、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____白居易《觀刈麥》
54、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____蘇軾《菩薩蠻·迴文夏閨怨》
55、夜合花開香滿庭,夜深微雨醉初醒。____竇叔向《夏夜宿表兄話舊》
56、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____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
57、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____杜甫《夏夜嘆》
58、燎沉香,消溽暑。____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
59、春至花如錦,夏近葉成帷。____李爽《芳樹》
60、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____白居易《采蓮曲》
61、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____陸游《初夏絕句》
62、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____李白《采蓮曲》
63、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____陸游《幽居初夏》
64、笑指吾廬何處是?一池荷葉小橋橫。____陳繼儒《浣溪沙·初夏夜飲歸》
65、水際輕煙,沙邊微雨。荷花芳草垂楊渡。____劉將孫《踏莎行·閑游》
66、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____歐陽修《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
67、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____蘇軾《菩薩蠻·迴文夏閨怨》
68、霧柳暗時雲度月,露荷翻處水流螢。____張元干《浣溪沙·山繞平湖波撼城》
69、夏條綠已密,朱萼綴明鮮。____韋應物《夏花明》
70、我愛山中夏,空冥花雨下。____元鵬《山中四詠》
71、酒盞旋將荷葉當。蓮舟盪。時時盞里生紅浪。____歐陽修《漁家傲·花底忽聞敲兩槳》
72、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雲樹晚蒼蒼。____戴叔倫《題稚川山水》
73、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____李白《江夏別宋之悌》
74、澗影見松竹,潭香聞芰荷。____孟浩然《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 / 浮舟過滕逸人別業》
75、秀樾橫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靜年芳。____蔡松年《鷓鴣天·賞荷》
76、楝花飄砌。蔌蔌清香細。____謝逸《千秋歲·詠夏景》
77、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____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七》
78、晴雲輕漾,熏風無浪,開樽避暑爭相向。____薛昂夫《西湖雜詠·夏》
79、長夏村墟風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____張耒《夏日三首·其一》
80、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____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81、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____李清照《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
82、游女帶花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____李珣《南鄉子·乘彩舫》
83、泰山嵯峨夏雲在,疑是白波漲東海。____李白《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
84、晚風收暑,小池塘荷凈。____劉光祖《洞仙歌·荷花》
85、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____朱淑真《清平樂·夏日游湖》
86、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盤高走夜光。____蔡松年《鷓鴣天·賞荷》
87、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____白樸《天凈沙·夏》
88、團扇不搖風自舉,盈盈翠竹,纖纖白薴,不受些兒暑。____文徵明《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亂吐》
89、一番荷芰生池沼,檻前風送馨香。____尹鶚《臨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90、深夜無風新雨歇,涼月,露迎珠顆入圓荷。____閻選《定風波·江水沉沉帆影過》
91、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____謝逸《千秋歲·詠夏景》
92、雨停荷芰逗濃香,岸邊蟬噪垂楊。____閻選《臨江仙·雨停荷芰逗濃香》
93、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____李白《折荷有贈》
94、翠葆參差竹徑成。新荷跳雨淚珠傾。____周邦彥《浣沙溪·翠葆參差竹徑成》
95、恨入空帷鸞影獨,淚凝雙臉渚蓮光,薄情年少悔思量。____顧敻《浣溪沙·荷芰風輕簾幕香》
96、野童扶醉舞,山鳥助酣歌。____孟浩然《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 / 浮舟過滕逸人別業》
97、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雲飛去。____趙以夫《鵲橋仙·富沙七夕為友人賦》
98、酷暑天,葵榴發,噴鼻香十里荷花。____白樸《得勝樂·夏》
99、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____蘇軾《賀新郎·夏景》
100、藕花珠綴,猶似汗凝妝。____閻選《臨江仙·雨停荷芰逗濃香》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④ 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那裡好玩
像類似徐聞三墩旅遊風景區的漢代絲綢之路的遺產,但都比較小的景點
⑤ 蘇軾被貶到海南,同游的人是誰,游覽了哪些地方,蘇軾「自笑』』有何含義
蘇軾在海南年譜
紹聖四年(1097),丁丑,62歲
四月 因作一首叫《縱筆》的自嘲詩,中有「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鍾」之句,傳到京師,宰相張敦氣怒而曰:蘇子瞻尚爾快活!於是重議蘇軾「罪過」。
十七日,以莫須有的罪名責受瓊州別駕的虛銜,昌化軍(今儋州市中和鎮)安置,不得簽書公事。
十九日,獨攜子過離惠州。沿東江順流而下,經博羅進廣州。舟泊廣州東郊的時候,與前來送別的親友分手告別,其時「子孫痛哭於江邊,已為死別」。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殆與長子邁決,已處置後事矣。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當作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則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乃東坡之家風也。」
五月 八日抵梧州,時近黃昏,天色漸黑。
九日,「江邊父老能說子,白須紅頰如君長」,乃知其胞弟子由尚在滕州(今廣西藤縣),隨即開船追趕。並有感而發,寫下了離開惠州20天後的第一首詩《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聞其尚在藤也。旦夕當追及,作此詩視之》,詩雲:「莫嫌瓊雷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平生學道真實意,豈與窮達俱存亡。天其以我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誰作輿地誌,海南萬里真吾鄉。」
十一日,蘇軾蘇轍相見於滕州。中午在一家小飯館吃飯,粗惡不可食。黃門(即蘇轍)置箸而嘆,東坡已盡之矣。徐謂黃門曰:「九三郎,爾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聞之曰:「此先生飲酒但飲濕而已。」隨後,兩兄弟自是同卧起於山程水驛,「一月同卧起」。
六月 五日,蘇氏兩兄弟抵達蘇轍貶所廣州雷州。郡守張逢及海康令陳諤於郭外相迎。
八日,蘇軾離開雷州。蘇轍隨之,張逢亦派人津送。
九日,抵徐聞縣境內的海安(遞角場)。徐聞縣令馮太鈞出迎與海上,後因此遭到彈劾。當地有伏波廟,「凡濟者必卜」,蘇軾照例祈禱。
十日,蘇軾謝別馮太鈞。夜,軾痔病發作,呻吟不已。子由亦終夕不寐,因頌淵明詩勸蘇軾止酒。蘇軾乃和其原韻,作《和陶止酒》,因以贈別子由。
十一日,蘇軾與蘇轍分手,從序文海安(遞角場)登州渡海。軾亦笑謂子由曰:「其所謂道不行,乘蜉蝣於海者耶!」
乃由澄邁老城平安登岸,上岸後,受到張景溫、黃宣義等人士的接待,後憑輿(租轎)赴瓊州(今瓊山縣府城)。在瓊州城東,蘇軾發現「眾泉蹙發」,清澈甘甜而無人汲用。特別是雙泉(即洗心泉和浮粟泉,洗心泉尚存,浮栗泉明時湮沒),相去咫尺而味異,便告知郡人,從此,「汲者常滿」。
蘇軾在瓊州府逗留十餘日,再經由澄邁縣,沿海南西北部海岸赴儋。途中作詩《行瓊儋間》,詩雲:「四州環一島,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見積水空。此生當安歸?四顧真途窮。眇觀大瀛海,坐詠談天翁。茫茫太倉中,一米誰雌雄?幽懷忽破散,永嘯來天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鍾。」
六月下旬,經澄邁趙家,題「青斯」「舞琴」二匾於趙家亭。
在經過距離儋州昌化軍十餘里的儋耳山(亦名松林山)時,作《儋耳山》:「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旁石,盡是補天余。」
七月 二日平安抵達貶所儋州州城(今儋州中和鎮)。初蹴居官舍,但官屋破落,一夕或三遷。正是「食無肉、病無葯、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碳、夏無寒泉」。
作《到昌化軍謝表》:「臣孤老無托,瘴癘交攻,子孫慟哭於江邊,已為死別。魑魅逢迎於海外,寧許生還?」
作《和陶還舊居》:「痿人常念起,夫我豈忘歸?不敢夢故山,恐興墳墓悲。生世本暫寓,此身念念非。...往來付造物,未用相招麾。」
張逢屬下公差送蘇軾到儋州返雷,蘇軾書與張逢:「海南風氣與治下略相似,至於食物、人煙,蕭條之甚,去海康遠矣。到後杜門靜坐,喧寂一致也。蒙差人津送,極得力,感感。」
十三日,作《夜夢》,引雲「七月十三日,至儋州十餘日矣。澹然無一事,學道未至,靜極生愁。夜夢如此,不免以書自怡。」
作《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引雲:「吾謫海南,盡賣酒其,以供衣食。獨有一荷葉杯,工制精妙,留以自娛。乃和淵明《連雨獨飲》。」
游城東學舍。作《和陶示周祖謝》:「聞有古學舍,竊懷淵明喜。摂衣造兩塾,窺戶無一人。...先生饌已缺,弟子散莫臻。忍飢坐談道,嗟我亦晚聞。...永虧虞仲翔,弦歌滄海濱。」
八月 初,軍使張中到任,叩門拜訪蘇軾,並交張逢所致書,待之甚恭。
張中嗜弈,常邀蘇過與之為戲。蘇軾不解棋,過乃粗能者,蘇軾竟日坐觀,不以為厭。作《觀棋》,引雲:「予素不解棋,嘗獨游廬山白鶴觀。觀中人皆闔們戶晝寢,獨聞棋聲於古松流水之間,意欣然喜之。自爾欲學,然終不解也。兒子過乃粗能者儋守張中日與之戲,予亦隅坐,竟日不以為厭也。」
到市上買米,「乃知海南秔稌不足於食,俗以貿香為業,而田蕪不治,率以薯芋雜米作粥取飽。既為詩示張中,復和陶淵明勸農諸篇以告儋人」。《糴米》: 「糴米買束薪,百物資之市。不緣耕稼得,飽食殊少味。再拜請邦君,願受一廛地。知非笑昨夢,食力免內愧。」《和陶勸農》其一雲:「咨爾黎漢,均是一民。鄙夷不訓,夫起是真?怨憤劫質,尋戈相因。欺謾莫訴,曲自我人。」
作《聞子由瘦》:「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見黃雞粥。土人頓頓食署芋,薦以熏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蛤蟆緣習俗。十年京國厭肥羜,日日烝花壓紅玉。」
作《和陶赴假江陵夜行》:「詩人如布穀,聒聒常自鳴。」
九月 八日,作《和陶九日閑居》引雲:「明日重九,雨甚,輾轉不能眠。起,索酒和淵明一篇,醉熟昏然,殆不能佳也。」
作《黍麥說》。
作《和陶擬古九首》。其四有「稍喜海南州,自古無戰場。奇峰望黎母,何異嵩與氓」之句;其九雲:「黎山有幽子,形稿獨神完。...遺我吉貝布,海風今歲寒。」
過黎子雲,借閱柳宗元文集。
十月 立冬後風雨連綿,儋雷郵傳不通,蘇軾懷念子由,作《和陶停雲四首》寄之,致相思之意。
蘇軾所居官屋破漏,一夕或三遷。作《和陶怨詩示龐鄧》:「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遷。風雨睡不知,黃葉滿枕前。」
作《和陶雜詩十一首》,其十一有詩雲:「今茲黎母國,何異於公鄉。」
軍使張中見蘇軾所居官屋破漏,飭兵修倫江驛,蘇軾移居倫江驛。後張中以就房店為名,住進舊州衙署與東坡為鄰。
十一月 張中邀蘇軾同訪東郊逸士黎子雲。時坐客欲醵錢做屋,東坡欣然同之,並取《漢書·揚雄傳》中「載酒餚從游學」的典故命名為「載酒堂」(當時建造與否,待考)。作《和陶始春懷古二首》,引雲:「儋人黎子雲兄弟,居城東南,躬農圃之勞。偶與軍使張中同訪之。居臨大池,水林幽茂。坐客欲為醵錢作屋,予亦欣然同之。」其二有雲:「借我三畝地,結茅與子鄰。?舌倘可學,化為黎母民。」
作《和子由月季花再生》《和陶贈羊長史》。
黎子明之子為繼母所讒,被逐出數月,蘇軾買羊沽酒送其子歸家。作《與黎子明父子》。
十二月 蘇軾將其所做的和陶詩一百零九首編成集子,寄子由為之作序。
十七日,作《十二月十七夜坐達曉,寄子由》。
作《謫居三適》。旦起理發,午窗坐睡,夜卧涰足》。
作《八聲廿州》寄參寥。
紹聖五年(1098),六月改國號為元符,戊寅,63歲
正月 上元夜,張中邀蘇過飲,蘇軾守舍。作《上元夜過赴儋守召,獨坐有感》。
作《次韻子由浴罷》《借前韻賀子由生第四孫斗老》。
二月 二十日,子由六十歲生日,蘇軾將黎胞送給他的沉香木給子由祝壽,另附《沉香山子賦》「蓋非獨飲東坡之壽,亦所以食黎人之芹也。」
作《和陶淵明歸去來兮詞》。
下旬,游城北謝氏廢園,作《和陶使都經錢溪》。
三月 三日(上巳日),攜一瓢酒出遊城南,尋訪諸生,諸生皆出,獨與符林秀才飲。作《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攜一瓢酒,尋諸生,皆出矣。獨老符秀才在,因與飲,至罪。符蓋儋人安貧守靜者也》:「老鴉銜肉紙飛灰,萬里家山安在哉?...記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開。」
十五日,張逢饋酒。作《與張逢書》。
作《眾妙堂記》。
二十日,聞外甥承議郎劉仲遠逝,為文祭之。
吳子野渡海來儋探望蘇軾,向蘇軾報告了朝廷將派湖南提舉董必南下查訪,可能要起訴逐臣的消息。作《去歲,與子野遊逍遙堂....作詩贈之》。
四月 董必查訪廣西,經雷州時遣一使臣過海,將東坡父子逐出官舍。蘇軾無室可居,遂於城南污池旁的桄榔林中買薄地結廬數椽,作為堰息之所。其間,「邦君助憊楸,鄰里通有無」,「儋人運瓦憊土助之」,「十數學生助作,躬泥水之役」。特別是王介石,「躬其勞辱,甚於家隸,然無死發之求」。
五月 五件茅屋搭成,因為是用桄榔葉搭成,故命其名曰「桄榔庵」,並摘葉書銘以記其處。作《新居》。
六月 作《天慶觀乳泉賦》。
七月 子由徙循州。吳子野辭別蘇軾北歸,往循州探視子由。
有客自許來儋慰問蘇軾,勉勵蘇過進取。蘇過作《志隱》自勉。蘇軾攬而喜曰:「我可以安於夷島矣!」並命蘇過作《孔子弟子列傳》。
八月 陳全父給蘇軾寄糖冰酒面等物。蘇軾作《答陳全父書》。
新居東北隅有老楮一株,蘇軾去之規劃為園圃。作《宥老楮》。
作《和陶西田獲早稻》。
九月 四日,游天慶觀。
七日,作《書陶淡傳》,夜間作《書郭文語》
八日,作《書董京傳》、
十二日,蘇軾試筆書雲:「吾始至海南,環天水無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己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誰不在島者?」
十五日,蘇軾久不得子由書,憂甚,以易經卜之,得渙之內三爻變為中孚。蘇軾雲:「吾考次卦極詳。」口以授過,又書而藏之。
蘇軾寓居儋耳城南,戶外即山林,夜聞獵聲。土人將所獵鹿豨肉饋送蘇軾父子。蘇過作《夜獵行》。
二十七日,蘇軾作《記海南風土》。
三十日,游天慶觀,以憂患不已,謁北極真聖,探靈簽以決餘生之禍福凶吉。作《書北極靈簽》。
十月 作《菜羹賦》《玉糝羹》。
二十一日,作《記薯說》。
與何日文同往城西探問李氏處子死而復活狀。作《李氏處子再生冥間事》。
十一月 冬至日書《阮籍》。
吳子野致書蘇軾,言陸維忠病亡。作《陸道士墓誌銘》。
十二月 王介石、徐鈺給東坡送酒子。作《酒子賦》。
參寥致書蘇軾,言欲攜穎沙彌自杭州來儋耳探視蘇軾。蘇軾作書戒止之。
趙夢得自澄邁來訪,蘇軾錄陶阮篇什及舊作贈之。並作《會茶帖》。
元符二年(1099),已卯,64歲
正月 五日,與蘇果出遊,作《和陶游斜川》。
立春日,作《減字木蘭花·乙卯儋耳春詞》:「春牛春杖,無限海風來海上,...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蘇軾以《眾妙堂記》寄鄭嘉會。
十三日,收到蘇邁托何德順帶交的書信及柴胡等葯物。作《書杜子美詩》。
十五日夜,老書生數人邀蘇軾出遊,相與步月城西。入僧舍,歷小巷,三鼓而還。作《儋耳夜書》。
二月 十五日,作《薈耳錄》。
二十日,子由六十歲壽,蘇軾作《子由生日》《以黃子木杖為子由作生日之壽》。
二十四日,東坡會客六人游城北北門江。作《城北放雨記》。
昌化軍使張中因修倫江驛與蘇軾居住而被黜。
三月 蘇軾作《和陶與殷晉安別》(送昌化軍使張中罷官赴闕)。張中遲遲不行。
程全父給蘇軾寄葯、米、糖、姜。程儒給蘇軾寄贈紙、茗。蘇軾作《與程全父推官》《與程秀才》。
蘇軾常負大瓢行歌田間,遇春夢婆。(真實性,待考。)
四月 十五日,蘇軾得蜀金水張氏畫十八阿羅漢,作《十八阿羅漢頌》。
十七日,潘衡渡海來訪,向東坡學習制墨,東坡教之「遠突寬灶」法,使之別室為煤。作《書潘衡墨》。
十九日,作《學龜息法》。
五月 黎子雲訪蘇軾,論海南生殖。蘇軾作《論智子說》《馬眼糯說》。
有船送來惠州鄭嘉會給蘇軾的信。當時,王介石要去惠州,東坡介紹其見鄭嘉會,並寫了一封信讓王介石帶去,信中稱王介石「有君子之趣」。
七月 十五日以金水張氏畫羅漢並頌,寄子由做跋。
又求蒼術桔皮。作《羅秘校書》。
八月 作《倦夜》《書付過》。
佳紙佳墨行將用盡。
京師傳言蘇軾得道,乘州入海不復還。作《書謗》。
作《與元老侄孫書》,勉勵其讀史書,務令文字華實相符,期於實用。
九月 二十日,於嘉魚庭送邱近視並作詩《老號虎食賦》。
閏九月 瓊州學子姜唐佐來儋從學於蘇軾,適東坡卧病不起,便投以長 。東坡帶病答書:「特辱遠訪,貝兄意甚重,衰朽廢放,何以獲此。長 詞義兼美,窮陋增光,病卧不能裁答,聊奉手啟。」
十七日,作《書杜美子詩後》,規勸儋耳父老改變「坐男使女立」的土俗。
十月 鄭清叟自惠州渡海拜訪蘇軾,向蘇軾請教仁義之道。並且,帶來了惠州太瘦周文之託鄭帶來的粟米,以供蘇軾食用。蘇軾以香寄林行婆。
聞范祖禹卒於化州貶所,作《與范元長疏》弔唁。
十三日,姜唐佐與蘇軾相從夜話。
十四日,姜唐佐冒雨以奇茗饋贈蘇軾。手疏姜唐佐:「昨日夜話,甚慰孤寂。」
十五日,雨霽。蘇軾以天慶觀潑建茶招姜唐佐共品。姜唐佐饋贈酒面。
十六日、十七日,蘇軾與姜唐佐接連飲茶致酒。
冬至日,儋人照例宰牲設祭,以享以宴。諸生團會,攜具與東坡飲。飲罷,東坡幼子蘇過作《懷惠許兄弟》,東坡用過韻作《冬至與諸生飲酒》,雲:「華夷兩樽合,醉笑一歡同。」
十一月 八日,作《四神丹說》
十五日,菊花盛開,招客作重九會。作《記海南菊》。
十九日,得子由信,書柳宗元《酬婁秀才居開元寺早秋病中見寄》:「客有故園思,瀟湘生夜愁。病依居士室,夢繞羽人邱。....」作《書柳子厚詩》。
中旬,作《和陶王撫軍坐送客》,再送張中。
十二月 張中解官北歸,與蘇軾惜別時,夜坐達旦,意頗憤懣。蘇軾又作《和陶答龐參軍》,三送張中。
致書程全父,望其寄葯以為儋人治病,作《與程全父書》。
二十三日,作《縱筆三首》。夜。潘衡和蘇軾在房裡燒松脂制墨,中夜遺火,幾焚爐。翌日,於灰燼中得煤數兩。蘇軾亦絕倒。衡乃謝去。
二十八日二鼓時分,作《記海南做墨》《夜燒松明火》。
蘇軾作《夢登合江樓記》,蘇過作《記海南黎事書》。
趙夢得從澄邁來儋見蘇軾。
元符三年(1100),庚辰,65歲
正月 一日,作《記養黃中》。
七日(人日),聞黃河已復北流,作詩,又作《書海南墨》。
十二日,天冬門酒熟,自漉之,且漉且嘗,遂以大醉。
十五日,作《追和戊寅歲上元》。
在黎子雲家,又見五色雀(海南人謂之鳳凰,吉祥的象徵)集於庭下,鳴聲鏗然,如玉佩,好象想和主人嬉戲,卻又翔去。蘇軾舉酒祝之曰:「若為吾來者,當再集。」已而果然,故賦詩《書羅浮五色雀》《五色雀》。
二十日,黎子雲來訪,言城北十五里許之唐村有老人名允從者問:「宰相何苦以青苗錢困我,於官有益乎?」蘇軾作《唐勻從論青苗》。認為「負薪能談王道,正謂允從輩耶!」
宋哲宗崩,宋徽宗即位。
二月 二十一日,作《塘村老人言》。又作《答海上翁》。
作《書柳子厚《牛賦》後》,雲:「嶺外俗皆恬殺活牛,而海南為甚。」
三月 清明,聞蘇過誦書聲,為幼子過作《和陶郭主簿》。
又作《與范元長書》
劉沔編錄蘇軾詩文二十卷,寄與之過目。作《與劉沔書》。
葛延之自江陰萬里訪蘇軾,求教於作文法。
二十一日,姜唐佐辭別蘇軾從學廣州,東坡書柳子厚《飲酒》《讀書》二詩以見別意。後又復書「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一聯於其扇,以勉其行。並告知曰:「異日登科,當為子成此篇。」
二十二日,時儋人病不飲葯,但殺牛以禱。蘇軾為改變這種風俗作《書柳子厚牛賦後》
四月 訪王公甫至黎子雲家,途中遇雨,從農家假笠屐以歸。婦人、小兒相隨爭笑,群犬爭吠。東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蘇軾瀟灑出塵之至,數百年後猶可想見。後人據此創作出各種《東坡笠屐圖》。
十五日,作《五君子說》
完成《書傳》的寫作。作《題書易傳論語說》。
蘇軾經楊道士息軒處時,在壁上題詩《司命宮楊道士息軒》。
二十一日,宋徽宗下詔:「蘇軾等徙內郡。」
李彥威來訪,蘇軾作《贈李彥威秀才》。
五月 葛延之辭公還,並親制龜冠以獻。蘇軾作《葛延之贈龜冠》贈別。
蘇軾謂子曰:「吾常告予,我絕不為海外人。近日頗覺有還中州氣象。」乃索筆焚香曰:「果如吾言,寫吾平生所作八賦,當不脫誤一字。」既寫畢,讀之大喜曰:「吾歸無疑矣!」
吳子野經廣州再度渡海來瓊,帶來了蘇軾獲赦內遷的消息,並出示蘇轍在循州所贈的兩首七絕,蘇軾次韻相合,回贈吳子野。作《次韻子由贈吳子野先生而絕句》《真一酒》。
作《和陶始經曲阿》。至此完成《和陶詩》最後一首。
秦少游致書蘇軾告知以內遷廉州事。
受到朝廷詔命,蘇軾仍以瓊州別駕銜移廉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作《移廉州謝上表》。
臨行,將一茶盂贈許鈺,且囑曰:「無以為清風明月之贈,茶盂聊見意耳。」
六月 蘇軾父子將離儋,吳子野隨行。前往符、黎諸生處告別。
離儋時,有十數父老擔酒饌,直至舟次相送,執手涕泣而去。且曰:此回內翰相別後,不知何時再得相見?作《別海南黎民表》:「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游。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姜唐佐自廣州返瓊,蘇軾取道澄邁渡海,無緣相見。特書志別雲:「此懷甚惘惘。」並將所借的《煙夢子》《吾志》《會要》等書籍託人還姜,同時將自己所用的一隻端硯送給姜留念。
宿澄邁驛,作《澄邁驛通潮閣二首》。
十七日,作《惠通泉記》,題寫「洞酌」兩個字並作詩留別。
二十日,蘇軾渡海離瓊,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二十一日,蘇軾父子重新回到徐聞海安(遞角場)。徐聞縣令邀集了一批壯夫在此迎候。謫居海康的蘇門學士秦少游及其好友海康縣令歐陽君亦前往會晤。
二十五日,蘇軾與秦少游、吳子野等人惜別。
七月 四日,抵達廉州貶所。
八月 被命授舒州(今安徽安慶)團練副使,永州(今湖南零陵)安置。
二十九日,離開廉州。
九月 經過廣州,程懷立等人出迎款待,蘇軾長子蘇邁、次子蘇迨等專程到廣州迎候。
十一月 離開廣州。
得旨,復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在外州軍任便居住。至此,蘇軾結束了貶謫嶺海的生活。
建中靖國元年(1101),辛巳,66歲
正月 越過南嶺。
東坡自海南返,過潤州,州牧,故人也,因問海南風土人物如何。東坡雲:「風土極善,人情不惡。」
《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七月 二十八日,病逝於江蘇常州。消息傳開,吳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與吊於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太學之士數百年,相率飯僧惠林佛舍。
⑥ 帶徐字的古詩詞美好的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 · 蘇軾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孔雀東南飛》
漢 · 佚名
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
《多麗·詠白菊》
宋 · 李清照
杖藜徐步轉斜陽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宋 · 蘇軾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
宋 · 蘇軾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
唐 · 杜甫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天平山中》
明 · 楊基
上不見日,清風徐來,綠雲自動
《念奴嬌·鬧紅一舸》
宋 · 姜夔
閑來掉臂入天門,拂袂徐徐撮彩雲
《七言》
唐 · 呂岩
袖中趙匕首,買自徐夫人
《贈友人三首》
唐 · 李白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別房太尉墓》
唐 · 杜甫
當年戲馬會東徐
《西江月·重九》
宋 · 蘇軾
直須人睡俗塵清,放雲漢、冰輪徐動
《鵲橋仙·姮娥怕鬧》
宋 · 朱敦儒
破鑒徐郎何在,空惆悵、相見無由
《滿庭芳·漢上繁華》
宋 · 徐君寶妻
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唐 · 杜甫
君到南徐芳草渡
《蝶戀花·別范南伯》
宋 · 楊炎正
徐邈能中酒聖賢
《浣溪沙·感舊》
宋 · 蘇軾
此舉開青徐,旋瞻略恆碣
《北征》
唐 · 杜甫
緩步徐行
《減字木蘭花 憲掾黃君美弄璋,援蘇伯侑侍郎》
元 · 宋
和吹度穹旻,虛徐接建寅
《除夜作》
唐 · 薛能
⑦ 帶徐字的地名與詩詞
徐州(江蘇地名) 徐水(河北地名)徐匯(上海地名)徐聞(廣東地名)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花送到家。----《天平山中》
南龍興寺春晴後,緩步徐吟繞四廊。---- 《南龍興寺殘雪》
保有鳧繹,遂荒徐宅。----《詩經》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孔雀東南飛》
悲風清厲秋氣寒。羅帷徐動經秦軒。----曹丕《燕歌行》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李白《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徐步移班杖,看山仰白頭。----杜甫《曉望白帝城鹽山》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杜甫《別房太尉墓》
南徐風日好,悵望毗陵道。----皇甫冉《寄高雲》
倦枕欲徐行,開簾秋月明。----司空曙《病中寄鄭十六兄》
解榻招徐稚,登樓引仲宣。----元稹《獻滎陽公詩五十韻》
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白居易《朱陳村》
南徐報政入文昌,東郡須才別建章。----劉禹錫《送李尚書鎮滑州》
台上看山徐舉酒,潭中見月慢回舟。----劉禹錫《和思黯憶南庄見示》
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李商隱《南朝》
七年五過徐城縣,自笑皇皇此世間。----王安石《過徐城》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定風波》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蘇軾《鷓鴣天》
徐熙小鴨水邊花,明月清風都占卻。----黃庭堅《木蘭花令》
暇觀情悄悄,凝想步徐徐。----張炎《臨江仙》
是非無定言何益,窮達徐觀得孰多?----陸游《偶思蜀道有賦》
士馬發燕趙,布帛來青徐。----陸游《觀大散關圖有感》
⑧ 徐聞縣木蘭大道一幢豪宅主人是誰
下橋鎮的王彬
⑨ 古漢語在陝西方言中的保留有哪些體現
陝西人說的是古漢語
過去不曾知道,我們村上人說的關中方言,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還以為農民說的話,比較土氣,生冷硬噌,難登大雅之堂。而實際上,在古代它是中國的官話,被稱為雅言,《詩經》《唐詩》要用古代的官話,也就是現在的關中方言來讀,才算是標准讀音。
一千多年過去了,雖然許多古代建築已灰飛煙滅,人民經歷了一次次屠殺,但只要一息尚存,方言便會得一留存。有人只注意到寫在書上的歷史,文物中的的歷史,其實陝西方言更是活著的歷史,動著的歷史,由黃土地上一代一代的農民傳承著的文化遺產。
以下是一些人的考證,相信你讀過之後,會為陝西方言而驚嘆。陝西自古帝王都,歷經十三個朝代,大概有兩千多年歷史。中國的文化,語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間形成和創立的。自建都陝西的西周始,關中方言被稱為「雅言」。《詩譜》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由於陝西曾經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國都,陝西方言曾經是當時的官方語言,因此古漢語、史記以及唐詩,都需要以陝西方言來讀,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詞彙,讀出當時的味道來。
不僅如此,你現在所寫的漢字,也是在陝西創造的。先是有由倉頡造字,他是陝西寶雞人,出生於五帝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以後秦始皇統一文字,全國開始通用李斯小篆,漢代演變成隸書,唐代演變成了今天通用的楷書。到陝西,不僅要看歷史,如果你有心,體會一下陝西方言中的歷史,可能更有意思。
「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飯叫作咥飯。「咥」即是古漢語,查辭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辭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間或渭之嫽。」「嫽的太」,陝西話「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則謂之「嫽的太太」。可以徑直追溯到上古時期,在《詩經》中發現它的用例。《詩經·陳風·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給《詩經》作注的漢代學者毛亨說:「僚,好貌。」漢代的另一位大學者揚雄在其《方言》一書中也說:「嫽,好也。」此後,這個詞便一直保存下來——不過,大多是以復合詞的形式出現的。如唐代的白行簡在其《三夢記》中記有這樣的詩句:「鬟梳嫽俏學宮妝,獨立閑庭納夜涼。」「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麗的樣子的
。
「倭也」。指人漂亮,嬌美。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婦多倭也!」指事情辦停當,令人滿意。如:「那人心細,活做得倭也,沒啥彈嫌的」.宋代人編有《文韻》中解釋道:「倭,順貌」,即是「平順的樣子」,只是關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對象不一樣,而出現了多義現象。實際上仍是《文韻》所說「順貌」的引申或擴大。
喝湯(喝水)。說到「喝湯」,這湯非土話,乃文詞也。藍田人現在還這樣說。湯即熱水也。臨潼華清池有個「九龍湯」(地熱洗澡池),便是此義。
「瓤人」。陝西話里有「讓人」讀(瓤人)一詞,指取笑、譏笑別人的意思。記得中學課本里《信靈君竊伏救趙》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讓信靈君曰」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詞保留的夠古老吧。
「彘」字。寶雞一帶將「豬」讀作「只」,人們總是以為是很土的讀音,其實應當是「彘」,是很古老的語言!《鴻門宴》中「……項王曰:『賜之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鄉黨」。「鄉」和「黨」,都是我國古代的民戶編制。據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記載,「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換句話來說,五百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戶為鄉。隨著時代的推移,鄉、黨這樣和農村行政區域單位不再使用,但「鄉黨」這一稱呼卻延用了下來。
「畢了」(完了的意思)。來自古語:六王畢,四海一。
「林檎」。陝西農民將沙果稱為「林檎」,一直以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辭:高級漢語大詞典,檎 qin ――「林檎」:落葉小喬木,開粉紅色花,果實像蘋果而小,可以吃。國際標准漢字大詞典,〔林~〕a.落葉小喬木,果實像蘋果而小,是常見的水果;b.這種植物的果實。均亦稱「花紅」、「沙果」。
「得是得」。陝西話中疑問句的發問方式是將疑問助詞「得是得」放在句末。日語中的疑問句發問方式和助詞都與陝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語中用「得斯嘎」)。
「倩蛋蛋」。又如,我們口語中常說的「倩」,也可以在《詩經》中找到其源。《衛風·碩人》篇是這樣描寫衛國的貴夫人庄姜的容貌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唐代的大學者孔穎達說,「倩」就是用來形容「巧笑之狀」的。爾後,「倩」也可以泛指姿容之美好。「倩女」即指「美麗的少女」。杜約夫《擬李商隱詩》雲:「楚曲風煙悉倩女,武陵花月夢仙郎。」與「倩」有關的「倩俊」、「倩俏」、「嬌倩」等詞,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俊美,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俏麗,或用以形容人物之嬌美。而我們陝西人則常常把可愛的小兒叫做「倩蛋蛋」,也都保留了"倩」的「美好」、「可采」之義。
「聞」字。可以在唐詩宋詞中找到其源的陝西方言詞語,數量就更多了。我們在閱讀唐宋詩人的作品時,對一些普通話中所沒有的詞語,往往就可以利用陝西方言來加以解說——這樣不但准確無誤,而且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詩雲:「聞有酒時須笑樂,不關身事莫思量。」另一位著名詩人王建的《秋日後》詩亦雲:「住處近山常足雨,聞晴曬暴舊芳茵。」這兩句中的「聞」都是「趁」的意思,和我們陝西話中的意思相同。像「趁熱吃」,陝西話就說成「聞熱吃」。「趁涼」,陝西話說成「聞涼」。再如,宋代的著名詞人柳永的《木蘭花令》中又寫道:「不如聞早還卻願,免使
牽人虛魂亂。」又段成己《行香子》:「自嘆勞生,枉了經營,而今一事無成,不如聞早,覓個歸程。」其中的「聞早」,也是「趁早」的意思。可見,「聞有酒」也就是「趁有酒」之義;「聞晴」亦即「趁晴」——因為住處近山多雨,晴日難得,所以才有聞晴暴芳之舉。
「他誰」。又比如,現代人對「他誰」一詞常常感到新奇,這是因為在普通話中已經沒有這個詞語的緣故。但是,「他誰」卻是我們陝西方言中的一個極為普通的常用詞。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輩子倒求過他誰嗎?慢說自家侄兒!」柳青《創業史》:「他誰愛那麼笑話人?」路遙《不會作詩的人》:「他誰不這樣想問題,一天起來混日子,光會哄人,不幹實事,他誰就沒臉!他誰反對我們這樣想,反對我們這樣做,他誰就是我們的仇人!」其實,只要我們查找一下它的歷史,就可以在宋人的筆下,常常見到這個詞語。辛棄疾《滿江紅》:「層樓望,青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又何夢桂《沁
園春》:「問天道,看是他誰戲我,我戲他誰?」這些「他誰」,都是「誰」的意思,跟我們陝西話一樣。如果我們自己的方言中有某個詞,那麼讀起古人的作品來,自然會感到十分方便。
「白雨」。如司馬光《和復古大雨》詩:「白雨四注垂萬縆,坐間斗寒衣可增。」蘇軾《六月二十日望湖樓醉後書》詩:「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我們陝西人一看詩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會理解為與「綠水」、「青山」相類似的結構。
「投明」。在古人的詩作中,還常常見到一個「投」字。王安石《觀明州圖》詩:「投老心情非復昔,當時山水故依然。」夏元鼎《水調歌頭》:「順風得路,夜裡也行舟。豈問經州過縣,管取投明須到。」我們陝西人看到「投老」、「投明」,就知道是「等到老」、「等到天明」的意思。
「爭」字。又如,唐代杜荀鶴《目遺》詩:「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宋人楊萬里《舟中夜坐》詩:「與月隔一簟,去天爭半蓬。」「爭幾多」即「差幾多」;「爭半蓬」即「差半蓬」。陝西人一看自明。
「年時」。謝逸《江神子》詞:「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盧摯《清平樂》:「年時寒食,直到清明節。草草杯盤聊自適,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無家,東風恨滿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時」即「去年」,陝西人一覽便曉。
「霍閃」。顧雲「金蛇飛狀霍閃過,白日倒掛金繩長。」詩句中的「霍閃」,就是我們陝西話中的「閃電」。
「科」字。這些詞語在陝西人看來都是極為普通的,而語言文字學家卻為考證它們的確付出了大量的勞動。至於有些今專家學者頗費斟酌的詞語,也常常可以藉助我們陝西方言得到解決。例如,唐人薛能《寄終南隱者》詩:「掃壇花入夢,科竹露沾衣。」詩中的「科竹」,就頗令今人費解。可是,將「砍」、「砍伐」之義說成「科」,在我們陝西廣大地區卻是隨處可聞的。我們用這個意思去理解詩意,不就渙然冰釋了嗎?
「biāng biāng面」,也就是「餅餅面」。古人把面條叫做「湯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為什麼我們陝西不叫「餅餅面」,而叫「biāng biāng面」呢?這是因為我們陝西人說話喜歡運用重疊式的表述方式,例如「飥飥饃」、「棍棍面」、「牛牛娃」等。「biāng biāng面」就和它們屬於同樣的類型。現在的客家、江西以及閩東等地的方言,仍把「餅」讀作「biāng,就是很好的證明。
「飥飥饃」。在陝西話中,還有「飥飥饃」一詞。「飥」也是餅。漢代揚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酒食》都說:「餅謂之飥。」所以《齊民要術》中又稱為「餅飥」。陝西人喜歡重疊,因此,又說成「飥飥饃」,說簡單點,就是飥飥」。
「饃饃」。「炊餅」後來又叫「饃饃」(又寫作「饝饝」等形體)。方外山人的《談徵·言部·母母叵羅》即雲:「京師及河南人謂餅曰饝饝。」又清人唐訓方的《里語徵實》也說:「餅曰饝饝。凡米麵食皆謂饝饝,猶北人之謂餺餺也。」可見,和「餅」一樣,「饃饃」的概念也是比較寬的,不僅蒸的、烙的,可以稱為「饃饃」,甚至於「包子」也可以叫「饃饃」。《西遊記》第55回:「又見兩個總角蓬頭女子,捧兩盤熱騰騰的麵食,上亭來道:『奶奶,一盤是人肉餡的葷饃饃,一盤是豆沙餡的素饃饃。」在陝西話中,烙餅也可以叫「饃」。如平常把「烙餅」說成「烙饃」。實際上就是燒餅。
明明是「饃夾肉」,陝西人說成是「肉夾饃」。明明是「面蘸蒜」,陝西人說成是「蒜蘸面」。為什麼,我猜想,這也是古漢語的習慣。將肉夾於饃省略成「肉夾饃」,將蒜蘸於面省略成「蒜蘸面」。
⑩ 徐聞木蘭大道紅綠燈路口有攝像頭嗎
徐聞紅綠燈路口的攝像頭剛安裝不久,還沒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