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的臉譜

荷花的臉譜

發布時間: 2022-01-23 16:43:14

❶ 在成都那裡可以買到京劇臉譜等等一些民族特色的禮物

對的哈,錦里,裡面有很多民俗特色的東西,那兒肯定有的!錦里需要多看下,多問下價格。不過在成都為何買京劇臉譜呢,呵呵。可以買一些有四川特色的民俗物品的!呵呵,個人建議,僅供參考。

補充:哈哈,原來是帶去外國啊,這簡單,我帶過,就帶一些福娃掛件還有有中國風景的明信片就可以了,很便宜也很有中國特色。而且當時我送給那些老外的時候,他們當作寶貝一樣呢!!嘿嘿~~

❷ 小小飛虎隊裡面的荷花在第幾集死的

童年,是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過的。有的是歡樂的童年,有的是悲傷的,但我是在一個歡快的童年中成長的。
這有很多文章 樓主隨便選個吧
「童年的夢,七彩的夢;童年的歌,歡樂的歌;童年的腳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這首歌是否能讓你回想起美好的童年生活?在那五彩繽紛的歲月中,發生過許多事情,不像星星一樣的明亮。我的童年是美好的,有許多事值得回憶……
從我記事起,大姨的班上就養了兩只小雞,一有時間我就去大姨班上看小雞,不知過了多久,兩只小雞漸漸長大了,又過了許久,母雞下蛋了,蛋中要孵出小雞了,21天後,聞聲可聽一陣小雞的叫聲,看到這情況,聽到這聲音。我覺得小雞太可憐了,在母雞和公雞都不在家時,幫一下小雞。機會,終於來了……
那天,母雞給小小雞找食去了,淘氣的公雞也不在家,跑出去玩了。趁大姨不注意順手拿起一個雞蛋,捧在手心裡輕輕撫摸著,一本正經地說:「小雞不要害怕,一會你就會來到世界上了。」說完,我不再猶豫了,剝開了一個雞蛋,一隻帶有餘熱,未睜開眼睛的小雞「誕生」了,它看了看我,叫了兩聲好像在說:「謝謝你,讓我早日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可高興了,又剝開了第二個,當我剝到第四個的時候母雞回來了,看見我正在「欺負」蛇的小寶寶就猛琢了我一口,頓時鮮血流了出來,我哭哭啼啼地去找大姨,大姨並沒說我,反而哭笑不得地說:「小傻瓜,雞要到一定時候才會出生呢!你這樣給它們接生,會死的。」我聽完,趕忙跑看小雞,果然剛剛被我「接生」的小雞都快死了,而沒被我「接生」的都活了下來。我後悔極了,但一切都晚了……
雖然這件事過去很久了,雖然那裡我還年幼無知,但這件事一直鞭策著我,讓我勇往直前,永不後退。

童年,是歡樂的海洋。在回憶的海邊,有無數的貝殼,有灰暗的,勾起一段傷心的往事;有燦爛的,使人想起童年趣事。我在那回憶的海岸,尋覓著最美麗的貝殼,啊,找到了……
那時,我才六歲,是對過生日情有獨鍾的年齡。我喜歡過生日,因為我會吃到大蛋糕,而那次,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忙碌了一上午的我,終於可以吃到盼望以久的蛋糕啦!瞧,那蛋糕又大又圓,被純白的奶油覆蓋著,上面堆滿了各種奶油花兒,好像在對我笑著,可愛極了!蛋糕上還用紅果醬寫的「生日快樂」。再燭光的映襯下,蛋糕真令我垂涎三尺啊!我迫不及待的想吃掉它。
終於到手啦!一大塊蛋糕被我拿在手中。我咬了一大口,啊,真是美味啊!姐姐突然笑了,這笑讓我莫名其妙,一照鏡子,呵,我把一塊奶油蹭在了鼻子上,活像一個小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來。姐姐不愛吃奶油,正想著怎麼辦,忽然看見我鼻子上的奶油,眼睛猛一亮,笑眯眯地說「妹妹,過來!」我想都沒想,大步跨了過去。姐姐讓我坐下,只見她端來一個盤子,裡面有我愛吃的奶油,我以為她要給我吃,趕快張大了嘴。「啪」,一塊涼涼的東西貼在了我的腦門上,接著是臉,下巴,我知道是奶油,便伸長了舌頭去舔,卻聽見了一陣大笑。去鏡子前一看,哈!鏡子里出現了一隻小花貓!滿臉的奶油,東一塊,西一塊。我的臉被這種「高級」化妝品塗的好似京劇臉譜一般。不,京劇臉譜的顏色沒這么單一,純白的奶油在鏡子里好像小花貓的毛,我舔奶油,何不像一隻饞貓!我也笑了,笑得上氣不接下氣。我,搖身一變,竟變成了一隻饞嘴的小花貓!
童年趣事,件件都像一枚五彩的貝殼,這些五彩的貝殼,托起了我五彩的童年!

小時侯的我特別的調皮搗蛋,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我童年的一件趣事。
記得有一次回家,我看到爸爸正躺在床上睡覺,於是我的小腦袋裡便突然冒出了一個「壞」念頭,就是畫「臉譜」,當然不是在紙上畫,而是-----在爸爸的臉上畫,我先找出顏料、筆和水,隨後我在爸爸的額上小心翼翼的畫上了一個大大的「王」字,再用土黃色在爸爸臉的四周畫上一堆金燦燦的斑紋,這樣就是一隻威風十足的老虎了,畫完之後我一邊為自己的「傑作」感到高興也一邊為爸爸的臉被我畫成這樣感到惋惜,因為爸爸那張漂亮的臉被我畫成這樣真是可惜。正在我高興的看著自己的「傑作」的時候,突然爸爸醒了過來,看著他一臉茫然的樣子,我哈哈大笑起來,爸爸莫名其妙的看看我,當他看到滿地的水彩顏料和水,看著我那不懷好意的笑,爸爸連忙跑到衛生間去照鏡子,當他發現自己的臉上已經被我畫成一道一道的時候,他也顧不得臉上有水彩顏料,就飛快的跑進屋,抓起我就是一頓亂打,打的我是咕呱亂叫,雖然這件事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是我仍記憶猶心。
你看!我小時侯多調皮呀!直到現在想起來都覺得有趣呢!

每個人的童年中都有許許多多有趣的事,我當然也不例外,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個在我童年中一件有趣的事情吧。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我在姥姥家玩,姥姥家住農村,她養了很多雞。 有一天,姥姥、舅舅、姥爺出去玩把我一個人扔在家,我很生氣,心想,他們怎麼這樣,出去也不帶我。在屋裡閑著沒事干,便想去雞舍中,看看那些雞在干什麼。 我剛進去,只聽「砰」的一聲,一隻母雞生了一個蛋。真好玩,我好奇的摸了摸蛋,咦,熱熱的,濕濕的。這是,一個念頭冒了出來。心想,雞會生蛋,那雞舍中所有的雞一定都會生了,要不掏雞蛋吧,姥姥回來看到這么多的蛋,還不誇獎我,沒准還獎勵我呢,對掏雞蛋!想完,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一隻雞就掏,那隻雞好像知道自己命運似的,使勁拍著翅膀,想要逃,我呢,死抓著雞爪不放,看是它厲害還是我厲害,掏了半天沒掏出來,怎麼回事,怎麼掏不出來,難到我的獎勵沒了嗎?我偏不信,這只掏不出來在掏另一隻吧,我隨手把雞一扔,又去抓別的雞,那些雞看見我走來,一個個上竄下跳,好像老鼠見到貓一樣,拔腿就跑,我呢,就不放手,一個勁去抓雞,這不,還沒半個小時我就快變成雞毛人了。好不容易才抓到一隻雞,我上手就掏,掏的那隻雞「嗷嗷」直叫,又沒掏出來,再抓一隻……掏的這只雞直吐白沫,我又……姥姥她們回來了,看見我的狼狽樣,不禁哈哈大笑,問清原因,姥姥不僅沒誇獎我,還訓了我一頓,後來,我才知道除了雞舍中的那隻母雞外,剩下的全都是公雞。
這就是我童年中一件有趣的事,它不僅好玩,還時時告戒我:偷雞不成拾把米,千萬不要好心辦壞事。

童年是七色的,是熱情的,可愛的。童年是這么的美好,那童年趣事又是這樣的呢?

我是一個北方的女孩,小時侯的我喜歡在冰天雪地里玩,打雪仗、堆雪人。每當冬天到來時,鵝毛般地大雪從空中飄落下來,一朵朵、一簇簇,像銀花,似白蝶。展望天地之間,唯見雪花飄揚,像吹落地花瓣,紛紛揚揚;像七仙女散花,漫天飛舞。人站立在雪中,就像蹲在軋花機上,只看見無數的棉絮花拂向你,給你罩了一身潔白的素花。

早上起來,風定了,雪停了。打開門,一道白色的寒光刺得人眼花繚亂。於是,我和弟弟、表哥拿起鏟子就在院子里堆起了雪人,潔白的身子,圓圓的頭,煤球做黑眼睛,棉花捏成的鼻子,還向上翹著呢!表哥又用紅墨水給雪人塗了嘴巴,一咧一咧,正朝著我們哈哈大笑呢!弟弟用一張紅色的紙給雪人做了一頂漂亮的帽子。雪人一下變得神氣多了!雪人堆成了,又迎來一場大仗,表哥擲好一個雪球趁我不注意向我發起進攻,還好沒大中。當我反擊表哥時,他已經被弟弟的雪球打中了,雪球在表哥的頭頂上開了畫,這時院子里充滿了歡笑聲。表哥不服氣,拿起雪球向弟弟攻擊,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攻擊院子里的笑聲就更大了。

童年是多麼的有趣呀!童年趣事給我帶來了歡樂,童年真好。

童年趣事

童年是五彩繽紛的,就像海邊漂亮的貝殼;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就像整天嘻鬧的浪娃娃;童年是純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說起童年,倒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
記得那是我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次,奶奶給我和菊菊每人一粒使人一見就流口水的高級奶糖,這可把我們兩只「小饞貓」給樂壞了,真是心花怒放。
我們倆誰也捨不得吃。我說:「咱們吃了好嗎?」「好,一起吃!」菊菊答應了。我手腳快,一下兩下就拆開了,我拿出糖,伸長脖子去看菊菊的。我一看她的糖,急了:
「你的比我的大!」
「哪裡?我的這里缺一點!」
「哼,我的溶掉了!」
「你的顏色濃,牛奶多!」
「……」
我們爭來爭去沒有結果,都覺得自己吃虧。可一說要調換,就連忙轉過身,誰也不願意。我們開始吃糖了,「1、2、3!」我們一起吃了下去。哇!真甜,真鮮,真香!吃了一會兒,我說:「拿出來看看,你大還是我大!」「好!」菊菊說著像只哈巴狗一樣把糖頂在舌尖上伸出來。我一看也同她那樣伸出舌頭,可她說看不清楚,我只好把糖放在舌尖上,半粒在外面,並竭力把舌頭向外伸。這時,正好一隻小狗鑽到我腳下,我躲閃不及,舌尖上的糖一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真是無巧不成書,我整個人向前一沖,右腳正好對著那粒糖,唉呀,怎麼辦?說時遲,那時快,我還沒來得及回過神來,腳已經踩在「寶貝」上了。我真是又急又氣:「你這只臭狗、爛狗、死狗!」我對准狗肚子就是一腳,狗嚇得連忙逃走了。我抬起腳,用手掰掉粘在鞋底上的糖,左瞧右瞧,捨不得扔掉。「扔掉呀,難道你還想吃嗎?」菊菊諷刺我說。我兩只粘滿糖的手不由自主地搓著,兩隻眼睛盯著菊菊的嘴巴,就是讓我看一看奶糖也好。我不斷地咽著口水,恨不得她把糖吐出來,咬半粒給我吃。我再也看不下去了,只覺得鼻子一酸,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流下來:「媽媽,我要吃……糖……我要吃……糖……」
現在,時光老人已經來臨,把童年匆匆帶走了。我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為了一粒糖而斤斤計較,更不會大哭一場。感謝時光老人,因為他把童年編成一本最純最真最美的書印在我們的心坎里。

❸ 我有一個臉譜,紅色的臉,眉間是個大朵的蓮花,請問有沒有人知道是誰

應該不是鍾離春吧,鍾離春是藍臉。有可能就是做了玩的。跟傳統的臉譜不同。你可以看看這個網上的臉譜。
http://www.btxx.cn.net/bjopera/index.htm

❹ 社火的特色都有什麼

社火
社火,又稱「耍社火」,傳統民間節目綜合性文化活動。包括舞蹈、雜技、雜耍、武術、鼓樂等,是群眾在年節慶典、廟會上自娛自樂、表演性強的民間歌舞技藝活動的統稱。其歷史悠久,一般認為是承襲秦漢時的百戲逐漸發展形成的。表演藉助各種道具,事先有場面變化編排,有引人入勝的高潮鋪墊,有生動熱烈的祝辭,有歡快熱鬧的吹打鑼鼓音樂伴奏,表演程序自由。

起源
民間社火,是春節期間民間的自演自娛活動。它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於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歷史
社火,作為最古老的風俗,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產生於原始的宗教信仰,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產物,是古時候人們用來祭祀拜神進行的宗教活動。「社」為土地之神,「火」能驅邪避難。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社火一詞始見於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六月二十四日,歡口二郎神生日,二郎廟前露台上設樂棚,有「社火呈於露台之上」。在漢魏南北朝、隋唐時期至南宋,皇城的除夕之夜還保留有大儺儀,後逐漸被社火取代而融於社火之中。可見宋朝的民間社火已是包羅萬象,氣象萬千。當時的社火由祭祀、巫術、儺儀、百戲、樂舞、參軍戲、民間雜耍等組成。每逢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組織、舉辦使節慶、迎神賽會,有上竿、躍弄、跳索、相撲、鼓板、小唱、斗雞、說渾話、雜耍、商謎、合笙、喬筋骨、喬相撲、浪子、雜劇、學像生、倬刀、裝鬼、砑鼓、牌棒、道術之類雜戲表演。社火表演時,臉譜面具,必不可少。頭一天晚上,人們便精心畫好各式的臉譜,以便第二天登台演出。

社火臉譜起源,據陝西的民間藝人介紹,周朝時,周武王率兵伐紂,大軍行至麒麟山下,被駐守山下的聞太師擋住去路。姜子牙計上心頭,讓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將的面具上陣叫罵,個個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聞太師不知真假,以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傳入民間後便產生了畫臉譜逐鬼的民間習俗,並逐漸融入到了社火中。學術界則普遍認為,臉譜的起源是周秦時的儺舞。儺是一種遠古時代的宗教儀式,「儺」本是一種傳說中的神鳥,後被人格化,成為一種祭祀表演。儺舞是周代在儺祭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驅鬼逐疫的宗教舞蹈,而「儺」的明顯特徵,便是戴假面歌舞。巫師戴著刻有圖騰的面具將自己裝扮成神,巫師一旦戴上面具,普通人就變成了「神」。面具在這里起到了人與神的轉化作用,是行巫術時必不可少的道具。

這樣的習俗在當今社火中尚有遺存。寶雞一帶的傳統社火,在演員「開臉」之前,可以有說有笑,一旦「開臉」之後便不是自己,不能隨便說話,這也是原始巫術的遺風吧。

隨著社會的發展,遠古時代保留下來的社火,融入和賦予了新內容,表現形式也日臻完善,注入了民間傳說、戲曲故事和英雄人物等元素。寶雞市陳倉區村民表演的芯子社火,在一個平台上固定一根高達2—3米的鋼筋,用彩紙在鋼筋上做出老虎、棉花、雲朵等形態各異的物體,男女兒童裝扮成古裝戲劇人物,在鋼筋上擺出各種各樣的造型。

延續了數千年的社火,已成為陝西寶雞地區每年正月中的一項重要文化習俗。寶雞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社火之鄉」。

內容
每隊社火都有一個儀程官(民間稱為說詩的),如春節到到單位或居民家中拜年時,儀程官就隨著鑼鼓點子說4句一首的祝辭,一般都是因單位性質職能不同或居民家庭的情況不同而現編現說。社火隊的主要項目有:高蹺,民間稱高拐子,一般用椽材製成長約3尺或4尺的長方形柱體木腿,在上半部約1尺的地方安裝一長條(以腳寬為宜)橫板,腳踩在橫板上,上半部的木腿綁在人體的小腿上。身著歷史戲劇人物服裝。一般扮演的有《斷橋》、《盜仙草》、《挑黃袍》、《唐僧取經》、《八仙過海》、《包公賠情》等戲劇中的人物。在強烈節奏的鑼鼓音樂伴奏下,做行進隊列或場地定點表演。如表演斷橋,由許仙,青蛇、白蛇3人用秦腔調唱台詞,加以簡單的手勢動作。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紙或綵綢粘糊,有船姑娘駕船,走碎步,猶如船在海中行走樣,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漿板,做搖船樣。跑竹馬,用竹子做骨架,紮成馬形(也有驢形),以綵綢或彩紙裝飾,表演者腰圍竹馬,宛如騎馬一樣,男女成雙成對,編隊穿梭賓士、跳躍、對唱,樂感強烈,節奏鮮明,氣氛熱烈。
類似的還有豬八戒背媳婦等。高芯子,又名高台。有抬芯子、背芯子、車芯子等多種類形,尤以「車芯子」為多。一般在小型拖拉機或小型汽車上固定一根或幾根丈余長的木椽或鐵桿,再在桿的頂端綁成蓮花形或其它形狀的懸體物,這就是芯台。芯台上再將一兩個或多個扮演角色的孩子固定,著戲劇服裝,做簡單動作或造型,在行進中表演玄妙、驚險動作。社火中還有扭秧歌、耍獅子、舞龍、大頭娃娃等。大型社火隊由彩旗、鑼鼓、獅子、旱船、大頭娃娃、秧歌、高芯子等組成。駐固部隊、武警、六九五廠還有安塞腰鼓、威風鑼鼓、太平鼓及東北秧歌等表演內容和形式。

山西社火
山西的民間社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據統計,全省約有 200多種,按其形式可分為鑼鼓類、秧歌類、車船轎類、閣蹺類、燈火類、模擬禽獸類、模擬鬼神類、武技類等。
鑼鼓類,以節奏強烈明快,場面壯闊粗獷為特點,充分展示了黃土高原人民質朴豪放的氣質。秧歌類,有的側重歌唱如「傘頭秧歌」、「小秧歌」,俗稱文場秧歌;有的則歌舞結合,以舞為主,俗稱武場秧歌。既有本地鮮明的地方特色,又吸收了外地歌舞藝術的特長,如鳳秧歌,模擬插秧的舞蹈動作,體現了中國文化兼容並蓄的特點。車船轎類,以精湛的技巧裝飾成各類民間交通工具的形狀,表現豐富的時代內容,主要有《小車會》、《旱船》等節目。山西燈火,其特點是:一方面繼承了傳統燈火的藝術,具有全國各地燈火的共性特徵,另一方面發揮山西地理資源優勢,具有獨具的地方特色,如旺火,「煤海之光」燈展,都與山西煤炭生產有關。模擬禽獸類和模擬鬼神類的民間社火,以深厚的文化意蘊見長,表現了遠古時期人類與自然界凶禽猛獸的斗爭,反映了人類對邪魔鬼怪的迷信與敬畏,透過它可以窺視到民間娛樂由娛神到娛人的發展過程。武技類有九節鞭、鞭桿拳、劍舞、刀舞、穿心杠、跳火籠、霸王鞭等,以高超的技藝引人。
在晉南最富特色的是閣蹺類。它以道具製作精妙神奇、表演技巧驚險動人而為廣大群眾喜愛。襄汾縣中黃村的高台,就是其中之一種。每年春節期間初十前後在本村、鄰村表演,從十五起到縣城或地區演出。傳說,中黃高台最早也是來源於祭祀,由人裝扮成神,先在廟內表演,然後相繼走出,串街表演,群眾都跟隨圍觀,有時水泄不通,後面的人無法看到。後來,有人提出把神的扮演者設法固定在木板上抬起,既增加了表演的立體性,又方便觀眾欣賞,由此產生了中黃高台。中黃高台的表演先是鑼鼓隊在前面開道,接著是許多裝飾艷麗的旗傘,後面才是精彩的高台。高台一般有八人抬著,鐵拐根據表演內容設計,自然巧妙,出人意料之外。例如,有的是一個演員伸出手臂,上面站立著另一個演員;有的是荷花高空盛開,一個小孩站在荷花上面左右旋轉;有的是一個演員兩臂伸開,一手抓著一個小孩的辮子,小孩懸在空中一動不動,還有的是一個演員用手倒托一把椅子,椅子的一條腿上又站著另一個演員。高處的演員漫舒廣袖,輕輕擺動身體,卜面抬的人穩步向前,密切配合,這些民間藝人根據一定的物理原理,利用人們形成錯覺的心理特點,虛實相生,真假混同,把結構奇巧的鐵棍綁紮成「空中舞蹈」,令觀者提心吊膽,而表演者則神態自如。表演的內容以傳統戲曲為主,同v。

❺ 美術與京劇臉譜藝術的相同與區別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用各種顏色在演員面部所勾畫成的特殊譜式圖案。凈、丑是採用臉譜作為面部化裝的兩種主要角色。臉譜的用途是表明人物的面容、性格特徵,以豐富舞台美術色彩,強化演出效果。臉譜是一種意象性美術創作,具有清代社會所流行的民間工藝美術特色,是舞台美術整體中的固有組成部分。

一·京劇臉譜的基本類型

京劇臉譜的描繪著色方式有揉、勾、抹、破四種基本類型。

揉臉:是用手指將顏色揉滿面部,再加重眉目及面部紋理輪廓,是一種像真性的臉譜。京劇《三國演義》戲中的關羽所揉的紅臉,是按照小說、評書所描述的關羽面容而設計的,表示關羽面如重棗,卧蠶眉,單鳳眼和七星痔。

勾臉:是用毛筆蘸顏色勾畫眉目面紋,填充臉膛色彩,成為五光十色的圖案。有的貼金敷銀,華麗耀炫,光彩奪目。京劇《西遊記·金錢豹》中的金錢豹即用勾臉,臉膛貼金,腦門上勾豹頭形花紋,臉蛋上勾金錢圖形,成為一種復雜的花臉,用以表示豹的兇猛。

抹臉:是用毛筆蘸白粉把臉的全部或一部分塗抹成白色,表示這一類人不以真面目示人,是一種飾偽性臉譜,又稱粉臉。《三國演義》的曹操在京戲中是奸雄,用大白粉臉,臉上全塗白色。

破臉:是指左右圖形不對稱的臉譜,揉、勾、抹三種臉中都有破臉,是一種以貶意為主的臉譜。小說、評書中說宋朝初年的開國功臣鄭子明雌雄眼,相貌醜陋,鄭子明是京劇中採用破臉的典型人物。

"勾臉"一詞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如上所述,代表臉譜的一種類型,另一種是指在臉上勾畫臉譜的手法,在臉上畫勾、抹、破各種類型的臉譜時都用筆來勾畫,揉臉的眉目面紋也常用筆來勾,因此勾臉也就成為在臉譜上勾畫臉譜的通稱。

二·京劇臉譜的色彩

臉譜分為各種臉色,所謂臉色是指臉膛主色而言,有紅、紫、白、黃、黑、藍、綠、粉紅、灰、淡青、赭、褐、金、銀等色,臉譜上的面紋常襯以他色,有渲染烘托主色的作用,各色種紅、黑、黃常用油料調和,效果倍增。

粉白臉,又稱抹臉,即用白粉塗面以示不以真面目示人之意,一般為奸詐之人。勾粉白臉的角色一般戴髯口(胡須),髯口與臉譜上的眉目鼻窩顏色一致:黑眉、黑鼻窩者戴黑髯口(如《群英會》之曹操);灰眉、灰鼻窩者戴黲髯口(如《宇宙鋒》之趙高);紫眉、紫鼻窩者戴紫髯口(如《甘露寺》之孫權),如是等等。勾粉白臉者一般勾尖眼,但也因人而異,如曹操是大奸雄,眼窩勾得並不很尖,一方面顯其秀氣,另一方面更顯得奸不外露,而嚴嵩、潘仁美的尖眼就比較明顯。有的兇狠過甚,則勾大尖眼,例如歐陽芳。也有不勾尖眼的人,如司馬懿勾圓眼,表明他奸不外露,智謀廣大。紂王勾垂尖眼,這也是一個特例。

紅色臉譜,最初與人面色有直接關系,如表示關羽的面如重棗,關泰是紅臉大漢。由於這些人忠勇正直,推而廣之,許多忠勇良將,有道正神也就都勾上了紅臉。如春秋時的穎考叔、太乙真人等。但是也有一些被認為是反派人物的角色也勾紅臉,這就寓有諷刺之意。《海潮珠》之崔杼是弒君的朝臣,勾紅臉是諷刺齊王荒淫;《祥梅寺》之黃巢是反叛唐王的舉子,勾紅臉是諷刺唐僖宗無道。有時勾紅臉也是配合舞台美術的需要而安排的。如《四傑村》中之廖奇沖勾紅臉為的是與勾白臉的鮑賜安、勾粉紅臉的花振芳配合,使舞台色彩豐富。再有《白良關》之劉國楨勾紅臉是與勾黑臉的尉遲恭、尉遲寶林父子對比,更明確地表示尉遲寶林不是劉國楨的兒子。有的人不勾紅臉,但是在某一戲中勾紅臉,例如劉瑾是反面人物,一般勾白臉,但是在《法門寺》中勾紅臉,表示他作了點兒好事。有不少年邁的人,為顯示他的年輕,如《英雄會》之黃三泰,勾直眼窩粉紅色臉,粉紅色臉屬於廣義的紅臉。

紫色臉譜,為京劇中剛正威嚴的人物常用紫色臉。如《魚腸劍》之專諸,《二進宮》之徐延昭等。這些人性情直爽,與黑色臉人有相似之處。但是用黑色顯得粗魯,用紫色有介於黑、紅兩色之間的意思。有的人物在小說中描寫為紫色臉膛,因之也用紫色臉,例如魏延、濮天雕、費德功等,《柴桑口》的龐統勾紫臉是表示其相貌醜陋。

白色臉(又稱油白臉)有幾種用意:一種是用於童顏鶴發的老英雄、將官,例如《四傑村》之鮑賜安、《鬧昆陽》之耿衍;一種是與抹臉的有關聯,奸凶武人常用白色臉,如《戰冀州》之楊阜、《艷陽樓》之高登;再一種與前者相類,但只是剛愎成性,如《失街亭》之馬謖、《陽平關》之徐晃。太監用白色臉表示其性情奸詐和膚色白皙,如《黃金台》之伊立。有的僧人,身體健壯,武藝高強,也用白色臉,如《野豬林》之魯智深、《五台山》之楊延德。

黑色臉:在京劇臉譜種以武人為主,抹臉、揉臉中文人臉譜比較多,勾臉人物中一個最著名的文人就是包拯。包拯用黑臉,是由於傳說中他的臉色黝黑,從而又引申到表示鐵面無私。包拯腦門上勾一月牙形花紋,一般說法是他能下陰曹地府斷案。用黑色臉的一般是面貌醜陋,性情猛直的人物,從猛智的張飛到喪門神樣的蘇寶童,可以說黑色臉是京劇臉譜中最豐富多彩的一類臉譜,集整臉、碎臉、花三塊瓦臉之大成。

金銀色臉和雜色臉是顯示神仙面現金光,鬼怪的青面獠牙。神妖臉譜不宜勾得希奇古怪,應該與人面相近。有的將官為表示其英勇無敵可用金色顯示臉譜的威儀,如《四平山》之李元霸,說岳戲中之金兀術。從廣義上說,雜色臉是從黑色臉衍生而來的復雜臉譜。

黃色臉示人物之驍勇凶暴;蘭色臉示人物之剛強陰險;綠色臉示人物之暴躁勇猛。京劇中這種顏色的臉譜一般非主要角色所用,但是也都有各自專用的譜式。

三·京劇臉譜的樣式

清代戲曲已經形成揉、抹、勾、破各種類型,其中勾臉有很大發展,分化出整臉、三塊瓦臉、花三塊瓦臉、碎臉等格式。

整臉,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形式,整個臉膛由眉窩分隔成腦門和兩頰,眉分白眉和黑眉。如《白良關》中尉遲敬德就是黑色整臉,由寬的白眉分隔成黑色的腦門和兩頰,腦門為垂直細道。

三塊瓦臉,除畫黑白眉外,還要畫眼睛和鼻窩。也就是由眉眼和鼻窩把臉膛分為腦門和兩頰三大塊。如紅色三塊瓦臉就是以臉膛的紅顏色而論的。

花三塊瓦臉是眉、眼、鼻窩的形狀和顏色比較復雜化的三塊瓦臉,並在臉膛上畫上花紋,有的臉膛花紋甚至掩蓋了臉膛的顏色。因此花三塊瓦臉的顏色是以臉膛腦門的顏色為準的。如項羽的臉譜屬於黑色花三塊瓦臉,白眉中有花紋,鼻窩中有鼻孔,兩頰白色,黑腦門中有花紋。(也有稱此種臉譜為十字們門臉譜,因為鼻窩至腦門通天與兩眼窩形成十字)

碎臉比花三塊瓦臉的顏色、花紋更復雜,有的打破了三塊瓦臉的基本形式。如《艷陽樓》中徐世英即是藍色碎臉,眉眼、鼻窩和腦門、兩頰的花紋都很復雜。

由於表演風格不同,臉譜的筆法、畫法、花紋也不同。但是臉譜是與其表演風格相一致的。
參考資料:劉曾復的《京劇臉譜圖說》

人民群眾創作的、用以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
動和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及流行的美術。民間美術貫穿於
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個領域,直接反映勞動人民的
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
能。
特徵 民間美術是構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組成
部分,是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遠在距今6000年前新石
器時代的彩陶藝術就閃耀著民間藝術的光輝,中國在魏
晉以前的美術創作者主要是工匠,戰國秦漢之際的石雕、
陶俑及畫像磚石,雖為統治階級生前或死後享用,但在
造型及藝術風格上都帶有朴質活潑的鮮明民間特色,魏
晉以迄近代,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
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及各種工藝創作中,民間匠師
仍占絕對優勢,至於在廣大城鄉群眾中流行的剪紙、刺
綉、印染、服裝縫制等直接裝飾人民生活的工藝美術創
作,更有著極為廣泛的社會基礎。他們世代相沿,在延
續繼承中不斷豐富和創新,創造了富有民族和鄉土特色
的優美藝術形式。但由於過去的階級偏見使民間美術的
成就常常被貶低或忽視;又由於勞動人民在經濟、政治
及文化上遭受重壓,以致他們在藝術上的智慧才能,也
不免受到壓抑而未能充分發揮出來。
民間美術的作者是人民群眾和民間匠師,其中絕大
多數是在勞動生產的業余時間製作的,或作為副業生產,
又主要為自己使用、欣賞,因此表現了他們的心理、願
望、信仰和道德觀念。民間美術和民俗活動有極為密切
的關系,是伴隨民俗活動而發展的。在民間的節日慶典、
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民間美術創
作也最為活躍。如中國春節前後用年畫、剪紙、春聯裝
飾環境,為孩子趕制服裝,社火花會的戲具,慶賀元宵節
的花燈紙扎;端午節懸掛的天師符,鍾馗像、五毒服裝
飾件及龍舟綵船;中元節的荷花燈、中秋節的月餅花模、
泥塑兔兒爺;結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帳;祝賀幼兒百
天和生日用的虎頭帽、虎頭鞋、長命鎖、長命衣。少數
民族民俗節日中的歌舞集會中的服飾布置也用豐富的美
術品點綴。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潑水節男女互贈的
花荷包等。民間美術分布於全國各地區,由於中國地域
廣闊,民族眾多,在地理條件、風俗、感情、氣質等互
有差異,又在民間美術中形成了豐富的品類和多採的風
格,這些美術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燈具、食器、傢具),
有的用於裝飾和美化環境(如年畫、窗花),具有實用價
值和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民間美術的製作材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紙、竹、泥土,然而製作技巧高超、構
思奇巧、很少自然主義的模擬物象,而是善於大膽想像
和誇張表現強烈的感情,又常用於人們熟悉的寓意諧音
的手法通過優美的形象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具
有積極樂觀的態度,藝術上剛健清新活潑淳樸,帶有鮮
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分類 民間美術品種極為豐富,既有供玩賞用的造
型藝術,又有衣食住行中以實用為主的工藝品,又與民
俗、宗教及其他民間文藝存在密切關系,形成多種分類
法:①繪畫。包括版畫、年畫、建築彩畫、壁畫、漆畫、
燈籠畫、扇面畫等。②雕塑。包括彩塑(寺觀彩塑、小
型泥人)、建築石雕、金屬鑄雕、 木雕、磚刻、麵塑、
琉璃建築飾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
玩具、竹製玩具、鐵制玩具、紙玩具、蠟玩具及綜合材
料所制玩具等。④染織刺綉。包括蠟染、印花布、土布、
織錦、刺綉、 挑花、補花等。⑤服飾。包括民族服裝、
兒童服裝、嫁衣、綉花荷包、鞋墊、首飾、絨花絹花等。
⑥傢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竹器、
漆器、銅器及革製品、車馬具等帶有裝飾及藝術價值者
等。⑦戲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會造型等。⑧
剪紙。包括窗花、禮花、刺綉、刺綉花樣、掛箋等。⑨
紙扎燈彩。包括各種花燈、各種紙扎。⑩編織。包括草
編、竹編、柳條編、秫秸編、麥稈編、 棕編、紙編等。
□食品。面花面點造型、糕點模、糖果造型等。
中國民間美術研究狀況 民間美術的收集和研究是
繼承發揚民間美術遺產的重要環節。中國在長期的封建
社會中,由於統治階級對民間美術的偏見,不能得到應
有的重視,僅在一些民俗著作中有點滴記載。辛亥革命
以後,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隨著對民俗學研究的重視,
對民間文藝也開展了徵集工作,魯迅先生充分肯定民間
花紙及小說插圖的價值,並親自從事年畫的搜集,北京大
學風俗調查會也專題搜集調查實物。其後鄭振鐸、鍾敬
文、張光宇等人在搜集研究上也各有建樹,1937年在浙
江杭州還舉辦了民間圖畫展覽會,一些雜志刊物亦陸續
有文章問世。40年代以後,在延安等革命根據地美術工
作者對皮影、年畫、洋片、泥玩具的調查、搜集和革新,
使民間美術的研究引進現代革命美術創作之中。1949年
以後,對民間美術的研究得到充分重視,鑒於不少品類
已處於藝絕人亡的危境,因而文化機構組織專人搜集搶
救,特別對年畫、剪紙方面的搜集研究更為活躍,曾先
後有《中國年畫發展史略》(阿英,1954)、《中國年
畫史》(薄松年,1985)、《華東民間年畫》(陳煙橋,
1955)、《楊柳青木版年畫資料集》(王樹村,1959)、
《桃花塢木版年畫》(劉汝醴、羅叔子,1961)、《山
東民間年畫》(謝昌一,1978)、《中國美術全集·民間
年畫卷》(王樹村主編,1985)等重要論著陸續問世。包
括不同地區風格的剪紙藝術集的編輯出版數量更多,民
間剪紙藝術家王老賞、張永壽、王子淦等人的剪紙都編
成專冊。江蘇出版社編印的《民間美術》和中國民間工
藝學會編印的《中國民間工藝》還發表了大量文章和資
料。為了推動民間美術的研究,民間美術博物館正在籌
備,各地方性的民俗美術陳列館紛紛建立,各地方群眾
藝術館也把搜集保護民間美術作為重點工作,民間美術
的專題展覽多次在國外舉行受到各國藝術界的重視和贊
揚。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年畫研究會、中國剪紙學
會等機構的成立和隊伍的擴大,寓示民間美術的研究整
理已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薄松年)
參考資料:http://www.xwfls.com/_siteId/65/pageId/133/columnId/869/articleId/634/DisplayInfo.aspy

❻ 四年級沖刺100分期末闖關測試卷第六題用烈日雷雨台風西瓜青蛙蟬螢火蟲荷花這些詞寫一篇作文

有人說過,人生就是一場戲,我們都是戲中的一個過客,在這短暫的舞台上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可能有時候會身不由己,但只要我們做到最真實的那個
角色,就會發現,人生雖然帶著臉譜,但絕對是最美麗的一個!人生道路上的得到不是目的,而是過程。雖然苦,雖然絕不會想再來一次,但在回憶中是甜美的信心
之旅,彷如人生。
如果你不能成為山頂上的勁松,那就當一棵山谷里的小樹吧。——但要當一棵溪邊最好的小樹。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那就當一叢灌木,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叢小灌木,那就當一片小草地。
如果你不能是一隻香樟,那就當一尾小鱸魚——但要當湖裡最活潑的小鱸魚。
如果你不能成為大道,那就當一條小路:如果你不能成為太陽,那就當一顆星星。
我們不能全是船長,必須有人來當水手。生活中有許多事讓我們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身旁的事。
認識自己,扮演自己,實踐自己,即是天堂:不認識自己,想扮演別人,即是地獄。無知會痛苦地走一輩子冤枉路,自知,是人生的第一步!人生的目的就是盡情的做自己。做自己願意做的事,這雖然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但並不代表著做不到。我們應該樹立起這樣的觀念:一輩子只做有意義的事,只做自己願意做的事。
其實,人生就是一場戲。只要認真、用心、真情、無愧,就不必計較角色的分量與表現了。你認真做了應該做的,你能用心對待他人,你無愧天地良心,這就非常足夠了。可以說這樣你就是個稱職的人生舞台劇演員了。
不要勉強自己,不要給自己壓力,按照良心的劇本,演一場人生舞台的戲。

❼ 姬銀龍的蓮花落拍的是民間小調吧!

1、 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戲曲家: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程硯秋 戲曲基礎知識 【戲曲虛擬】 指用藝術的虛來表現生活的實的過程,是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靈活處理時間、空間。在藝術和生活的關繫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劃槳虛擬行船,以摸索虛擬夜晚,以更聲表示時間變化等。對自然環境、物體、人物、自然現象等,同樣採取虛擬的手法,藉助觀眾的聯想來完成藝術創造。戲曲節奏 戲曲術語。是使唱念打諸般藝術手段統一的共同要素。由戲曲形體動作節奏和音樂節奏兩部分組成,二者相輔相成。戲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強的節奏性。它能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氣氛。 【戲曲程式】 戲曲表演中形成發展起來的藝術及技術上的格律和規范。它把生活中的語言和動作提煉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化妝、服裝等都形成規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態音樂化、舞蹈化、規范化。如表演中的關門、行船、跑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更富有表現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所豐富、變化和發展。 【壓軸】 一台摺子戲演出中倒數第二個劇目。因最後一個劇目稱大軸得名。 【串】 演戲俗稱「串戲」,因腳色須連貫成隊故稱串。一說串字來源於「爨」字,因舊時也以「爨」或「爨弄」泛稱演劇。 【反串】 指藝人扮演原所屬行當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員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職業演員參加戲班演出稱客串。 【票友】 舊時對戲曲、曲藝的非職業演員、樂師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後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 【優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雜技表演為業的藝人之統稱。一般認為以表演戲謔為主的稱「俳優」,以表演樂舞為主的稱「倡優」。演奏音樂的藝人稱「伶人」。宋元以來,常稱戲曲演員作優伶。 【行當】 傳統戲曲角色的類別。近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總分行方法。每個行當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為老生、小生等。各劇種在分支的層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簡之別。 【生】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見於宋元南戲,後除元雜劇外,歷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壯年男子,是劇中主要人物。隨著藝術的發展,生行又據所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見於宋代歌舞,宋雜劇已有裝旦,後歷代都有這行腳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劃分為許多專行,如正旦、花旦、貼旦、閨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凈】 俗稱「花臉」、「花面」。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一般認為是雜劇和金院本的副凈演變而來。面部化妝用臉譜、唱用寬音或假音,動作大開大闔,大都扮演性格剛烈或粗魯*險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藝術特點,又劃分為許多專行,如京劇的正凈、副凈、武凈等。 【末】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宋雜劇中有副末。元雜劇的正末是同正旦並重的兩個主要角色。明清時,成為獨立行當,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並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數劇種末已並入老生行。 【丑】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與凈腳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宋元南戲已有丑腳。可表現幽默、機智的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詐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龍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劇中士兵、夫役等侍從人員,因身著特殊形式的龍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兩堂龍套,以表人員眾多,起烘托聲勢作用。 【四功五法】 戲曲演員唱、念、做、打4種藝術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種技術方法的合稱,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 戲曲表演的4種藝術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習稱「四功」。是戲曲演員的4種基本功夫。 【聲腔】 指戲曲以演唱的腔調來區分不同品種。某些戲曲劇種或劇種的腔調在音樂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較多共同性被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 【板眼】 戲曲音樂名詞。奏樂或唱曲時,每一小節,強拍以板敲,稱「板」;弱拍或次強拍則以鼓點擊,稱「眼」,合稱板眼。分別稱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無眼(一拍子或稱流水板),無板無眼(散板)等。 【自報家門】 戲曲中介紹人物的一種傳統手法,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時用引子、定場詩、定場白等作自我介紹,包括姓名、籍貫、身世和劇中規定情境等。 【起霸】 戲曲表演程式。傳說因首先用於明代傳奇《千金記起霸》一出而得名。通過一套連續的舞蹈動作,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上陣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稱整霸或全霸,大都用於劇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稱半霸。兩個人同時起霸稱雙起霸。 【亮相】 戲曲表演程式。劇中人在上下場或一節舞蹈結束時的短暫停頓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單人、雙人或多人各種形式。用以突出顯示人物的精神狀態。 【趟馬】 戲曲表演程式動作。通過成套的連續的舞蹈動作,配合快速的鑼鼓節奏,表現策馬疾行的姿態。有單人趟馬、雙人趟馬、多人趟馬等多種。 【打出手】 戲曲武打中的特技。簡稱「出手」。一個主要腳色手足並用同敵對數人相互接、踢、拋、擲武器,用2桿至8桿槍不等,形成驚險復雜的戰斗場面。常用於神怪鬥法的武旦戲。有時也用於亂軍中搶奪武器的情節。 【臉譜】 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是從唐代樂舞「代面」面具逐漸演變而來。演員面部勾畫各種顏色、圖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對人物的褒貶。主要用於凈、丑角。 【行頭】 廣義泛指演戲用的道具、服裝。狹義只代表戲裝。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只按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進行妝飾。 【翎子】 戲曲中演員盔帽上的兩根五六尺長的雉雞尾制飾物。插翎子多為英武、勇猛、強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現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稱為「翎子功」。 【髯口】 又稱「口面」。戲曲演員所掛的假須,用氂牛毛或人發做成。按劇中人年齡分黑、黲(灰)、白三種,個別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則戴紅髯、紫髯等。根據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樣分為多種。 【水袖】 戲曲服裝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綴一尺上下的白綢。以其甩動時形似水波紋而名。水袖技術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員可利用它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 戲曲服裝。劇中古代武將的鎧甲。身分前後兩塊,滿綉魚鱗紋。腹部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的「女靠」,身下綴數十根彩色飄帶,內穿襯裙。 【盔頭】 傳統戲曲中劇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稱。主要指帥盔、草盔、鳳冠等硬質冠帽,也包括鴨尾巾,羅帽等軟質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別使用。大都著重裝飾性。

❽ 京劇里的臉譜中蓮花代表什麼含義

這個問題問得很專業。

勾蓮花,有的是有含義,代表有佛性有慧根。有的就沒有什麼特殊內涵,就是個人物臉譜。

說的不當之處,請指正,共勉。

❾ ​尋找一本女主重生復仇的文 女主額頭的胎記後來弄成了蓮花紋身

戰國時期,有一位齊國皇後,叫鍾無鹽,她能征慣戰,頗具男子氣,但生的醜陋,額頭有一塊胎記,後來在京劇臉譜中,將這塊胎記畫為一朵蓮花,我覺得你說的完全是這個女人……

熱點內容
紅葉子的盆栽 發布:2025-08-06 16:34:08 瀏覽:91
海棠尋春 發布:2025-08-06 16:29:53 瀏覽:925
梅花的詩意 發布:2025-08-06 16:25:39 瀏覽:181
白銀盆栽 發布:2025-08-06 16:19:36 瀏覽:199
玫瑰痤瘡的病症 發布:2025-08-06 16:19:33 瀏覽:175
韭蘭花的介紹 發布:2025-08-06 16:18:14 瀏覽:734
百合炫斗 發布:2025-08-06 16:14:38 瀏覽:924
冰雕荷花 發布:2025-08-06 16:14:32 瀏覽:422
鍾情海棠 發布:2025-08-06 16:12:13 瀏覽:541
吹畫梅花圖片步驟 發布:2025-08-06 16:11:19 瀏覽:709